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科学和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并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科学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这种境界可以被称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首先,科学—人文教育的第一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实验观察,可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总结结论的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目,学生可以培养对人类文化和人类思维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当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相结合时,学生可以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其次,科学—人文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目,学生可以培养对人类文化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培养人文精神。
而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培养对科学真理和科学伦理的追求和尊重,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当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时,学生可以在社会大众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最后,科学—人文教育的第三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全面发展。
学生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可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素质,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而科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又具备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与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时,他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境界。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与融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科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冲击源于哲学流派的纷争,受社会转型和产业革命的影响,被大学职能扩张所催化。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并非必然,应转变观念,改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协调大学教育的职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标签]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冲突与融合协调发展应对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的原因进行剖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当今,大学科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冲击涉及到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
首先,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表现为科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不断膨胀与人文课程的步步退让和衰微,科学课程越来越占据了大学课程的主导地位。
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苏(前苏联),随后席卷各国的一浪高过一浪的“课程的现代化”,实际上是理科课程的现代化。
其次,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体现在书本知识与个体经验的矛盾上。
现代科技知识浩如烟海,而且还在不断地成倍增长,科技发展使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多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
再次,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表现在大学的观念上。
现代大学虽然在口头上都表示要重视人文教育,提倡通识教育,但现实中“重理轻文”的情形非常严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重视实用的技能知识,轻视人文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第四,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表现在物质投入上。
大学普遍重视理工学科建设,忽视人文社会学科建设。
最后,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表现在大学的职能上。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各所大学都把科研作为学校的主要职能,忽视大学引导社会的职能。
大学职能存在功利化倾向,偏重科学研究,轻视文化传承。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冲突的原因剖析笔者认为,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1.由哲学流派的纷争引起,特别是与实证主义的兴起有关。
20世纪初期,信奉“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科学取得了压倒性的主流地位,把自己所强调的实证性、逻辑性和客观性加以推扩,把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逻辑准则宣称为一切学科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范式,以科学真理为唯一真理,将知识加以层级划分:物理科学最高,生物科学次之,社会科学再次之,而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甚至不能进入知识的殿堂,人文学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融通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融通【摘要】现代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已成为必然趋势。
科学教育注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两者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特点以及融通的方式。
融通不仅可以弥补各自教育的不足,还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提升综合能力。
融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促进综合发展将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现代教育、融通、特点、方式、好处、挑战、必然趋势、综合发展。
1. 引言1.1 定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分别强调对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科学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人文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虽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在现代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而通过人文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价值,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尤为重要。
1.2 现代教育的挑战现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传统的分科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
在过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往往是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学生被要求在其中做出选择。
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
现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而传统的分科教育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领域的学习,忽视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够全面。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辩论辩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辩论辩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正方辩手认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而反方辩手则认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下面我将从正反双方的角度分别阐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正方辩手认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正如著名教育家康德所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部天性,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其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例如,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增强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反方辩手认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修养。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信仰,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
”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增强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性。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修养。
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应该得到重视,学校教育应该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二者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融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面的素养,底下简要介绍了人文教育课程中如何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跨学科教学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案例、实例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引入有关科学发展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下的科学事件和科学家的故事;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科学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之美;在艺术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科学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科学的美感。
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人文和科学的乐趣,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项目化教学是以现实生活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进行跨学科的深度学习。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关于科学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利用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科学学科的方法,来搜集、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地理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研究项目,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政治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社会公平与科技进步的辩论项目,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哲学思想和科技进步的现实需求。
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可以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实践性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真实的实践情境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摘要: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
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
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到抗争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复杂关系是教育理论中远没有解决的话题,现在还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即似乎只有人文学科内含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似乎就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
这种误解遮蔽了科学教育内含的另类人文资源,使人意识不到科学教育独特的价值。
如果不走出此种认识上的误区就难以在新世纪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因此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相关的概念,历史地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互关系。
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科学有关,包括科学与科学主义、科学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二是与人文有关,包括人文与人文主义、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
这些概念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语境性。
贝尔纳(1901—1971)在谈到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时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1]贝尔纳的这一思想对于历史地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很有启迪意义。
一、历史视野中的“科学”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智慧和研究形式。
12世纪的宇宙论者威廉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在梵语中“科学”一词指特殊的智能,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在17世纪中叶,science翻译为“格致”,即指分科之学,意为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人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下面将探讨一些方法,介绍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入科学项目。
通过让学生参与科学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引入考古学项目,让学生模拟考古工作,挖掘出文物和遗迹,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文学课程中可以引入实验创作项目,让学生根据科学原理创作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入科学实验。
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科学现象。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和形状的容器,观察声音传播的差异,学习声学的基本原理;在地理课程中可以进行水的循环的实验,通过模拟降水、蒸发和沉淀等过程,加深学生对水文循环的理解。
接下来,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入科学讲座和科学展览。
通过邀请科学家和专家进行讲座,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动态。
学校可以组织科学展览,展示一些科学实验和科学装置,让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入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哲学课程中可以引入科学思维的训练,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分析哲学问题;在艺术课程中可以引入科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人文教育强调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而科学教育则侧重于理性思维和实证研究,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不是割裂的两个领域,它们可以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
特别是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本文将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探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来融入科学教育。
传统的人文教育往往是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科学教育则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中。
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紧密的联系,比如在历史课上可以探讨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在文学课上可以阅读古代科学家的著作,在哲学课上可以探讨科学方法论等。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们的思想,从而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探索科学与人文的交叉点来融入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强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挖掘,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自然的影响,科学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解释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利用科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比如在心理学课上可以探讨大脑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在社会学课上可以探讨文化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解释,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来融入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文本的分析,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而科学教育则重视实验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联,相互之间能够互补发展。
人文教育注重
培养人的综合素养、人格修养和人文关怀,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科学思
维和科学方法。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具体如下:
通过创设科学教育的学习环境来推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
社会责任感,而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
程中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实践科学实验、参观科学
研究机构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感受科学的魅力和社会的需求,从而增
强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融入人文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文教育注重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可
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入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教学内容,例如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科学调查、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提出假设等,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进而提升其
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融合科学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创设科学教育的学习环境、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融入
人文教育课程、融入科学知识和科学伦理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视野和道德素养,从而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辩论辩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辩论辩题正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强调对人类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艺术的理解和尊重。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加完善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首先,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其次,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人文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文学是人类的最好的朋友,它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品格。
”反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教育,它强调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思维方式。
其次,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科学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人类的最好的朋友,它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结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各自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加完善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平衡发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使学生在人文和科学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朱江娇)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新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人性革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
面对这两大挑战,高等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笔者看来,使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状态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走向整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概念界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当代科学教育实际上包括自然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为与人文教育相对照,这里姑且采用科学教育的提法。
所谓科学教育,即指以征服、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科学教育也最早在西方国家兴起,因此,科学教育浸透了西方文化的精神。
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人文教育是对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一切教育的高度抽象,因此,很显然,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家教育。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性;通过格物、致知掌握统治之术,通过正心、诚意、修身加强道德修养,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
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教育色彩。
西方的人文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大致上是一致的。
粗略地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4个发展阶段。
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进行最高形式的理性训练,以期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范畴,人文教育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对人文知识、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学习;而科学教育则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着重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在当今社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野已经不再那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尤其是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趋势。
那么,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呢?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增加科学知识的内容。
在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历史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科学家的故事,文学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作品,艺术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艺术作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也接触到一些科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在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历史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哲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推理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进行跨学科教学。
在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语文老师、历史老师、艺术老师等跨学科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展一些涉及人文和科学的课程活动,比如可以组织一场关于科学史的文艺演出,或者开展一次涉及科学技术的历史研究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综合了解和学习。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科学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比如注重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等等。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摘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
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
本文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原因和必要性、我国两种教育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加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定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
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对人文有巨大的作用。
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
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人文对科学亦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
从理论上讲,任何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事实上,由于人类主观条件的制约,自然现象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有先有后,这种先后顺序的确立深受人类价值取向的影响。
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获得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
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也就是说,从价值角度看,人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的归宿。
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导航。
2.教育本身的功能决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必须融合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人类优秀精神传统,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个人既在智力、体力方面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获得正常发展。
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
科学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中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人文教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人品德的塑造,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法律和人类学等学科。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常常被视为两条不同的路线,多年来也存在着“文、理分科”的现象。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全面深入的思考跨学科的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来说,除了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认知、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具体、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地域风格的城市规划,真正实现科技和人文的完美融合。
其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可以推进知识和理念的相互渗透。
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与科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科学知识进入了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人文知识对于发展科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霍金,他们的伟大科学成就离不开哲学、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启示与学习。
所以有必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从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科学的影响和表现,同时也更有助于科学的普及和传播。
最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可以改变教育中文、理分科的惯性思维模式。
文、理分科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被限定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这种思维模式将会阻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关键内容。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常常被理解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但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要在课程设置上融合人文和科学知识。
人文教育课程通常包括语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内容,而科学教育则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学科。
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科学与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引入科学知识,或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增强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综合认识和思考能力。
要在教学方法上融合人文和科学精神。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强调情感、思维、创新等方面的教育,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推理等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讨论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人文课程中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综合认识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作为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各自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和责任。
单纯的专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拥有广阔视野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大学教育中人文与科学分离的现象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两者结合的有效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期望为大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在撰写《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这篇文章时,第二部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段落可以这样展开: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此背景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本部分将分别探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并分析二者如何相辅相成。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理解和塑造。
它强调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同理心。
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不同观点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
创造力:人文教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等形式展现个性和创新。
同理心:通过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经历,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
科学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探索、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理解与探索: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浅论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浅论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摘要:教学过程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接的有效的途径。
优化教学过程,要力求实现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的统一,民主、尊重与严格管理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统一;教学过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只有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接的有效的途径。
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力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一、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的统一当代学校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其中突出的就是理性主义教育和机械主义教育。
理性主义教育是指以传授理性知识和发展理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经验,所造成的后果是使人感受力衰退,精神生活贫乏;机械主义教育是一种强调记忆、训练与标准而轻视思考、想象与创造的教育,其后果是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意识,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这两种教育的共同缺陷是注重理性知识的教条说教和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现实体验。
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既缺乏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了解,也缺乏健康成长的直接体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书本知识的生动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现实体验”,包括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关于现实情境的体验。
亲身实践可以通过学习、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实现。
爱因斯坦说过,最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
通过学习和文娱活动的实践及体验,可以培养学生自律、组织、协调和表达等各种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观向上等各种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敢于负责的人文精神。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他们勤劳节俭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责任感。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两大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情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往往被单独看待,缺乏有效的融合与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补性。
在现实生活和职场中,人们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来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探讨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和案例研究,旨在找到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学生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探讨科学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科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何正面影响;2.探讨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研究如何将人文和科学两大领域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分析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寻找最佳实践途径,实现人文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4.研究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为类似教育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5.探讨评估与改进策略,针对融合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估与反思,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6.总结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价值,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一直以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前者更注重理性思维和技能培养,后者则更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发展。
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也逐渐突显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的需求。
首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学习。
在实际应用中,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就医、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科学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人文关怀和考虑。
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跨领域的思维方式,更加综合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文素养。
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群体,学习科学知识是探究客观世界,而学习人文知识则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的生命价值。
将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让他们更加关注道德、伦理、人道主义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和价值。
此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和人道问题,如人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这也需要借助人文思维和价值观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对。
最后,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者需要潜心研究、探索发展。
一方面,需要在科学教育中注入人文元素,比如将科学研究与生态文明、文化保护、人文历史等方面相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人文教育中注重科学思维培养,比如在文学、哲学等课程中体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去看待、理解和解决人文问题。
教育者应该需要在教育方法、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采用跨课程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符合当今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人 文 教 育 比 较 强 调 形 象 思 维 "而 自 然 科 学 则 更 强 调 逻 辑 思 维 "但 科 学 的 认 识 方 法 同 样 也 需 要 形 象 #量 子 力 学 理论 就不是 完全靠 严 格 的 逻 辑 推 理 发 展 起 来 的"它 依 靠 了 科 学 的 直 觉 #科 学 与 人 文 教 育 的 结 合 "既 体 现 了 科 学 知 识 的 力 量 "也 依 靠 了 哲 学 等 人 文 观 的 启 迪 !孕 育 和总结#
科 学 教 育 不 抓*卫 星(火 箭 上 不 了 天*人 文 教 育 不 抓*人会变成没有思想的5空心人6)科学3下转 :/页4
! 收稿日期 /%%%-%T-/% 作者简介 张光跃 男*西南师范大学 12硕士研究生*重庆工业校教师)
; &.;
^上接 _‘页a 技 术 是 一 把 双 刃 剑 "它 给 人 类 带 来 积 极 作 用 "但 也 可 能 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健全发展的人才能用自己高尚的 情 感和意志去驾驭科 学 技 术"让 技 术 知 识 充 分 地 为 人 类服务#
小 原 正 芳 也 提 出 了 全 人 教 育 理 论*认 为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应 具 备 真 (善 (美 (圣 (健 (富 六 个 方 面 的 因 素 ) 其 中 *真 代 表 求 知*善 为 道 德*美 为 艺 术*圣 为 宗 教*健 为 身 体* 富 指 生 活 ) 真 属 于 科 学 教 育 *善 (美 (圣 (富 属 于 人 文 教 育 的 范 畴*这 六 个 方 面 的 协 调*丰 满 地 发 展*形 成 完 整 的 而 不 是 片 面 的 人 格*使 知(情(意 等 心 理 品 质 得 到 圆 满 的 陶 冶) 小 原 正 芳 认 为9哲 学(宗 教(伦 理(文 学(艺 术 (政 治 (法 律 (经 济 (科 学 (技 术 (习 俗 等 都 是 人 所 具 有 的 *哪 一 单 方 面 的 膨 胀 压 抑 了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都 是 人 的 异化和失落)
爱 因 斯 坦 说 过 *知 识 是 有 限 的 *而 艺 术 开 拓 人 的 想 象 力 是 无 限 的 )很 多 的 物 理 定 律 (数 学 公 式 都 是 科 学 从 纷 繁 杂 乱*变 化 莫 测 的 现 象 中 发 掘(提 炼(抽 象 得 到 简 洁 (对 称 (有 序 和 完 整 的 表 达 式 )这 里 面 有 科 学 的 艰 辛 * 也 有 艺 术 和 美 的 想 象 *体 现 了 人 类 审 美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 譬 如 9牛 顿 的 运 动 方 程 (麦 克 斯 韦 方 程 及 爱 因 斯 坦 的 狭 义 与 广 义 相 对 论 方 程 等*都 是 几 个 世 纪 实 验 工 作 的 结 晶*是 艺 术 和 美 的 创 造*达 到 了 科 学 研 究 的 最 高 境 界* 他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勾勒出物理的基本结构* 体现了创造者深厚的人文修养)
科 学 教 育 是 知 5道 6*人 文 教 育 是 体 5道 6*前 者 是 知 *后 者 是 行 )一 个 光 有 科 学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人 不 是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不 可 能 有 多 大 的 成 就 )人 文 教 育 塑 造 人 的 良 好 素 质 *使 他 深 刻 地 理 解 善 与 恶 (美 与 丑 *塑 造 美 好 (正 直 (可 靠 和 始 终 如 一 的 心 灵 )
一 (科 学 教 育 使 人 获 得 知 识 *人 文 教 育 促 使 人健全地发展
英 国 科 学 家 培 根 说 5知 识 就 是 力 量 6) 人 类 一 代 一 代 承 传 下 来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通 过 科 学 教 育 *在 很 短 时 间 内 传 授 给 学 生 *使 学 生 掌 握 人 类 已 有 的 知 识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不 断 创 新 和 发 展 *推 动 生 产 力 不 断 进 步 ) 因 此 *科 学教育对于人类的知识获得是极其重要的)但仅靠科 学教育并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根据马克思关于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理 论*人 的 全 面 发 展 是 指 人 的 体 力 和 智 力 及 其 认 知(情 感(意 志(行 为 等 方 面 的 协 调 统 一 和 充 分 发 展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文 学 家 旦 丁 就 说 过 *人 在 崇 拜 美 的 过 程 中 *自 己 逐 渐 成 为 全 人 )日 本 当 代 教 育 家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文 献 标 识 码 ’0
#文 章 编 号 ’.%%1-./213/%%.4%.-%%&.-%.
科 学 教 育 涉 及 自 然 科 学 与 社 会 科 学 )在 汉 语 中 5人 文 6与 5天 文 6相 对 )7易 经 8上 说 95文 明 以 止 *人 文 也 )观 乎 天 文 *以 察 时 变 +观 乎 人 文 *以 化 成 天 下 )6其 含 义 为 9 文 明 发 展 的 最 高 形 式 就 是 人 文 )认 识 天 文 *可 以 改 造 自 然 *研 究 人 文 *可 以 教 化 社 会 ) 人 文 是 指 区 别 于 自 然 现 象 及 其 规 律 的 人 与 社 会 的 事 物*其 核 心 是 贯 穿 在 人 们 的 思 维 与 言 行 中 的 信 仰(理 想(道 德(价 值 取 向 及 人 格 模 式 )人 文 教 育 是 包 含 哲 学 (文 学 (历 史 (伦 理 学 (宗 教 ( 艺 术 (美 术 及 音 乐 的 知 识 教 育 *人 文 教 育 可 以 启 迪 人 们 思 维 *培 养 人 格 与 情 感 *孕 育 创 新 能 力 ) 人 文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是 学 校 *但 环 境 (社 会 及 家 庭 的 人 文 影 响 不 可 忽 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 意义)
素 质教 育 应 从 人 文 教 育 入 手"方 能 给 科 学 教 育 以 巨 大 的 精 神 支 撑 和 动 力 "以 及 方 向 的 可 靠 保 障 "并 使 二 者和谐发展#这就是结论#
b dcb
在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提 倡 合 作 与 交 流 #许 多 重 大 科 学 技 术 的 突 破 "需 要 多 学 科 多 方 面 的 合 作 # 譬 如 "探 测 宇 宙 空 间 "大 规 模 的 天 文 观 察 "人 类 生 态 调 查 等 都 是 世 界 性 科 技 合 作 的 典 范 #仅 靠 单 枪 匹 马 "个 人 奋 斗 很 难 有 大 的 作 为 #科 技 交 流 与 合 作 需 要 一 种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需 要 美!艺 术 及 哲 学 等 人 类 共 享 的 人 文 知 识"需 要 互 相 理 解!互相尊 重!友好 共 处"这 种 合 作 没 有 良 好 的 人 文 素 质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 文 与 科 学 教 育 之 结 合 "是 人 才 培 养 的 需 要 #人 才 需 要 科学技术知识"同 时 也 需 要 人 文 精 神 来 提 高 自 己
的 修 养 "来 净 化 和 洗 涤 自 己 的 心 灵 #人 文 精 神 对 启 迪 科 学 思 维 "培 养 灵 感 和 创 造 力 "孕 育 创 新 精 神 的 巨 大 作 用 不 可 忽 视 "它 是 科 学 生 存 的 肥 沃 土 壤 #
重 庆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3社 会 科 学 版4
/%%.年第 .期
<=>?@AB=CDE=@FGH@FI@HJK?LHMN=CO=LMLA@PQKBKR=SS>@HRAMH=@L
总第 T期
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张光跃 #重庆市工业学校 重庆 $%%%$&’
#摘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素质教育必须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出发*双管齐下*尤
应 从 人 文 教 育 入 手 *才 能 给 科 学 教 育 以 巨 大 的 精 神 支 撑 *并 提 供 动 力 (方 向 的 保 障 )
二 !人 文 教 育 必 须 与 科 学 教 育 相 结 合
我 国古 代 较 为 重 视 人 文 教 育"忽 视 科 技 教 育 的 作 用 "视 科 技 为 雕 虫 小 技 "不 能 登 大 雅 之 堂 #学 文 !史 可 做 高 官 "学 科 技 则 为 匠 人 "即 所 谓 ’道 成 而 上 "业 成 而 下 $" ’道 $是 指 人 文 知 识 "’业 $是 指 技 能 #这 种 思 想 左 右 中 国 古 代 几 千 年 "致 使 我 国 古 代 科 技 不 发 达 "近 代 受 尽 列 强 的 欺 辱 # 近 些 年 来 "我 们 视 科 学 为 立 国 之 本 "是 发 展 生 产 的 第一要素"党中央更 是提出 了 ’科 教 兴 国 $的 强 国 政 策 "大 大 地 促 进 了 我 国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但 在 重 视 科 技 知 识的同时"有 的地 方 和 有 的 人 逐 渐 疏 忽 了 对 人 文 素 质 的 培 养 "我 们 的 一 些 大 学 生 社 会 道 德 水 准 下 滑 "精 神 文 明 差 "追 求 自 由 主 义 !享 乐 主 义 和 拜 金 主 义 就 是 例 证 # 因 此 "在 抓 科 学 教 育 的 同 时 "一 定 不 能 忽 视 人 文 教 育 "要 把 两 者 辩 证 地 统 一 起 来 "紧 密 地 结 合 起 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