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1-1)高中地理上学期第17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

内力 作 用 对 地 表 形 态 的影 响 ; 了解 外 力 作 用 的 能 量来 源 和表 现
四、 时安排 课
1 时。 课
形式 , 解外力作用对 地表形态 的影 响以及 内、 理 外力作用 的相 互关系 , 理解风化作用 、 侵蚀作用 、 搬运作用 和沉 积作用 的概念
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 、 学 过程 ( 教 见表 1 )


过 视 频 文 件 帮 助 突破 难 点
: 教师 】 启发提 问: 观察水对沙子有什 么样 的作 用 : 渡】 过 学生观 看实验 : 在一个大托盘 内 : 学生 】 看实验后讨论 、 回答 : 沙子冲 了下来 , 水把 分析 问题 盛 解 决 问题 些沙子,将 沙子 堆成山的形状 。 还把 它带到 了山下 , 将 最后在托盘 的另一端 , 水和 通过 学生动手 实验 比盘放到 水龙 头下 激发 学习兴趣 , 提高 自主解 决 用细小的 水流冲 沙子都停 了下来 问题的能力 刺 同时形 象地理解 了外力作用 观察水对 沙子的作用 : 教师 ¨、 这就是外 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 现形 结:
设 变化

运 用视 频 材 料 , 动 、 象 和 直观 , 生 形 对调 动 学生 非 智
段喜 啊 囊课 地力 生惊颖 入成 誓璺节频造的是对、感从, 阶 拉邂 这容改,生境性感件 引 马勇 l观表表量提情课讶感 雅 【视营变 素识氛形 动 瓣 本促态态 使造厚创带 山 魈 教习 发 就教学和、 的 生的 形 地生极性确 — 鹾 学使 生 好学新造来 形 銎 师地 — 】内 要 形 力果动中, 种 看: 大 知奇了大 学 理学堂,的 的 产、成 因 习的有 学。态 新 概 浓围而 高 的主利 念生感正 学 了 在知 良 , 积动条 营 效 所 学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作者:杨雪玉郑立国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0期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主要通过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

在教学时,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利用景观图分析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化。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见表1)专家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借助视频的虚拟实境、图片等可视材料,帮学生突破时空阻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认识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习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通过小组合作、图表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用图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观察;3.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几个地貌特征,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步:探究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如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特殊地貌进行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力量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图片、图表等方式展示。

第三步:了解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25分钟)1.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和风化现象,学生做好观察记录;2.课堂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不同土壤样品,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3.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生绘制总结图表,梳理课堂所学内容。

第五步:课堂游戏(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3.游戏结束后,进行获胜小组的表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图表,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和地貌形成力量的理解;3.评价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表现情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3.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2. 教学重点/难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3.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知识点:内力作用
一、下笔如有神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表现形式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及作用岩浆活动——岩浆只有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结果:形成与洋底、山脉与等,使地表变得
4、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分为和。

(1)水平运动:岩层运动方向于地表,它使得岩层发
生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和巨大的
__________山脉。

(2)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__________地表,使岩层发生__________或__________运动,引起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 填写下表。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养学生运用景观图片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掌握自主学习和讨论法的运用。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知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之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

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H动画,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师总结]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1)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的理解,如高原、盆地等,这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结果;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的理解,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

这是本课标要求的重点。

从“ 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最后,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其中一、二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掌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和作用。

3.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和作用。

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和作用。

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精美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概念解释:讲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形成过程的阐述: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讲解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形成过程。

4.作用和影响因素的介绍:通过实例讲解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5.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结合实际及地图素材等,发现各类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6.总结:归纳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形成过程、作用和影响因素。

7.拓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1.讲解、展示、探究、练习。

2.案例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个性化辅导。

六、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分类2.形成过程3.作用和影响因素七、课堂评价:1.小组讨论2.分组展示3.课后作业:附带练习题目。

八、教学资源:1.图片、录像。

2.地图素材。

3.案例材料。

4.思维导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的变迁。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种海陆的变化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考发现的“高山上面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问题]:那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导致了地表形态发生改变?P68[学生]:内力和外力作用[总结过渡]: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外力作用概述[承转过渡]:地质作用由于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两小节,回答问题:①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②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③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 :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高一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3.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如地震、火山喷发、河流侵蚀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球表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以问题驱动为导向,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此外,针对本节课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实验操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我将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二、教学目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这节主要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所以在这节的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

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标准”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表形态有初步了解,但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了解不多。

2.能力基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适当引导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能够通过观察地貌景观照片判断其形成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六、教学流程:一、丝绸之路欣赏美(一)认真观看照片,用你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张,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它美。

设计意图:1.老师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拍过的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直观、多样的展示了各样的地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发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2.地表形状的变化及其缘由剖析,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一致,共同塑造地表形状3.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三、课时布置1课时四、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起兴味〕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失掉天命以来,曾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沧海。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约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沧海〞比喻人人世食物变迁极大,或许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沧海吗?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求一: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作用〕课件展现图片。

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详细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结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索: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方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能否平均?试举例说明。

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同窗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蜕变作用普通发作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状,岩浆也只要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状。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地理学中属于地质学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初中地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地壳运动的简单原理,同时使学生认识简单的地貌名称。

本节内容在本单元占据着提纲挈领,开篇明义的地位,是后面两节内容学习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两个环节的分析,阐述如何将抽象的地貌学知识,通过生动的课堂案例讨论,课堂实验讨论,潜移默化的传授于学生,并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语言表达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基本要求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发展要求认识重要地貌的景观图,并能正确说出其对应的名称,理解其形成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视频和图文资料,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通过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地貌及其基本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重点与难点】重点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重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

难点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会运用较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地貌名称和基本的形成规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读(看)——议——讲”结合法、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信息技术应用分析】【教学过程】。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践运用。

提洼天文知识运用才干。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进程。

进程与方法:经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先生笼统了解;结合〝两块砖的故事〞的先生实验对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停止探求;经过探求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图〞,让先生理性的看法到〝地表形状的塑造进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进程〞。

【教学重点】1、地表形状的变化及其缘由剖析2、地壳外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念看待岩石的构成和演化【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

【教法、学法】教法:启示式教学法、典例剖析、多媒体辅佐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学法:读图剖析、归结知识内在规律、联络日常生活典例,学致运用【教学手腕】多媒体辅佐教学【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进程】〔提纲〕[新课导入]:展现教员外出游览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有张家界的武陵源、黄龙洞;内蒙古的沙漠、展览馆的恐龙化石,导入新课,激起兴味,唤起先生求知愿望。

引出话题: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千姿百态、丰厚多彩的地表形状。

地表形状与我们的生活、消费关系十分亲密。

是什么力气塑造了这些不时变化着的地表形状?[讲授新课]: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教员讲述]: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按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在内力作用的诸多表现中又以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为大家所熟习。

一、内力作用[指点先生阅读课文P69案例1]:[指点先生观看视屏]:«岩浆活动的特写画面»、«国际空间站拍到火山迸发瞬间»[引导先生得出结论]:1、内力作用停止的快慢不同2、内力作用停止的方向不同[指点先生完成课文P70活动]:内力作用的方向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动画演示]:〝水平运动惹起垂直运动〞〝垂直运动惹起水平运动〞[得出结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作,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综合内力作用的表现得出结论]:内力作用使地表上下不平]过渡到外力作用的活动设计]:1、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课本案例1中珠穆朗玛峰降低的高度?3、提示古地中海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5092米,问:珠穆朗玛峰如今高度等于实际高度吗?〔20210-5000=15000≠8844.43〕这是为什么呢?4、珠穆朗玛峰的构成除受内力外,还受什么力的影响呢?5、嫦娥卫星测出月球最高峰9840米,而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月球最高峰高于地球最高峰和外力作用有关吗?二、外力作用[教员讲述]:外力作用指地球外表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惹起地表形状的变化。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情态目标: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老师讲解:地表形态: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表特征。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那么是谁来塑造地表的形态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

学生通过课本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内力能量来源──地球内部;问题2:外力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问题3:外力有哪些动力──风、流水、冰川和生物;问题4:内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问题5:外力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研究之前看到的那些美丽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合作探究一: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2.什么力量促使该地表形态由海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3.上述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喜马拉雅山属于哪一种?4.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生何种影响(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板书:一、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第一种形式:地壳运动课件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和裂谷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课件展示图片:陡峻的华山总结:垂直运动──展示图片和资料完成活动:活动1: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力量目标:①培育同学读图析图力量。

②培育同学的沟通、表达的力量。

3.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同学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沟通与表达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前让同学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明海啸形成的缘由。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同学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改变,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学问)。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学问铺垫(一)印尼地震转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在____年1月8日,印尼海疆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峻损失。

而据地质学家的发觉,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剧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转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转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觉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承转】(师)老师组织和引导好同学的商量,老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凹凸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改变的。

【学习新课】老师提问:是什么力气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改变?导入: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老师)说明: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 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师:很好!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上有何不同呢?生:(看书讨论后回答)水平运动会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了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师:在地壳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不平。

(活动探究)(P活动。

活动1比较简单,通过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观变化,即可判断海岸在75不同时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但第三问稍有难度,需要对学生启发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理解各种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力和兴趣,学会欣赏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转变
难点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
2、讲解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1)、风化作用:“石蛋”;2)、侵蚀地貌:流水侵蚀(溶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海水侵蚀;3)、堆积地貌: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水堆积
3、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预习教材
观看图片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环节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循环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例如花岗岩;沿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例如玄武岩;裸露在地表的岩浆
3、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在该时段内分别经历了下降运动(理由: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见)和上升运动(理由:被火山灰覆盖部分以上出现了海生动物钻孔部分),说明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预习教材
归纳总结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完成70的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2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岩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在岩石圈深处发生重熔再生作用,成为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中
完成相应的图表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选用大量图片,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题名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科目
地理
年级
适用班级
平行班
必修1
4单元(章)
1课(节)
教学时间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4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反思
环节1
内力作用
1、对学生预习的结果予以点评,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地壳运动按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就全球规模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内力总用总的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