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具体内容:诵读课文: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
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2、自主翻译:具体内容:翻译全文:设计策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虚词:于、以、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
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明确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2、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同“弼”)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3、读出节奏: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4、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理解的难字词,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运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⑴常见实词: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本文指“捣土用的杵”名词举于士古代泛指官吏,本文指狱官。
⑵常用虚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表承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⑶一词多义:发:发于畎亩(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⑷词类活用:劳其筋骨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空乏使……穷困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忍性使……坚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5、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学习并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提高理解领悟能力;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学习积累,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深厚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重温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又尊其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三、按流程学习课文(一)过好朗读关1.考一考:你能读准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吗?(1)傅yuè说(2) 胶gé鬲 (3)曾zēng益(4)拂fú乱 (5) 拂bì士 (6) 畎quǎn亩2.试一试:出示原文,指名读文,注意正音,注意朗读节奏3.出示标有节奏的全文,全班齐读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不读无以为学,反复诵读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过好翻译关1、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借助书下注释解释积累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读效果:出示原文,先解决重点词语的意思,再指名串译3.出示两段译文(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1)第一段、第二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开篇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用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与前面六位名人有什么关系?(3)第二段是怎样论证论点的?(四)拓展延伸1.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名人或名言)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里,表明了作者的成才观,对作者的这个观点你赞同吗?四、尝试背诵课文五、总结全文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评选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2、齐读一遍。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1)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五、研读赏析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p 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闯关第一关朗诵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quan )亩傅说(yue )胶鬲( ge )孙叔敖( ao )拂乱( fu )曾益(zeng)拂士( bi )舜 (shun)百里奚( xi )2、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
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
(出示课件)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第三关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体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主旨。
2.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断句和语气。
3. 讲解课文: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互相解答,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相关推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
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
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
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完成目标一)。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
那位同学来读一下?1、作者简介2、《孟子》简介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完成目标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朗读。
(注意字音、节奏)2、生自由轮读。
(注意在读完后的纠正。
)勇气可嘉。
有几个字,老师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它的读音。
来,看一看。
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我们来一起明确一下。
3、投影出疑难字音,重点句划分出节奏下面,我为同学们示范背诵一下。
4、师范背课文。
(在节奏,字音的把握以外更加注重感情引导)四、整体感知(完成目标三)1、师引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大家边读边思考: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3、全文只有一句话论证了课题中的“死于安乐”,你能找出来吗?4、那么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一部分都论证的是哪句话呢?5、他们在论证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6、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质疑问难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四读,读出疑问。
二、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译读: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b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C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质疑问难。
d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着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着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疏通文意,背默课文。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论证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一、课堂导入: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狼和鹿共同生活在一片草原上。
善良的人们为了保护鹿,把狼给赶跑了。
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鹿没有了生存危机,每天优哉游哉,身体素质逐渐下降,有的甚至还生起了病。
没办法,人们把狼又“请”了回来,鹿才又渐渐恢复了之前的健康。
同学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孟子的这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知人论世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教师范读课文。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疑难,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提示:圈出重点字词准确解释,进而翻译整句。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开头所列举的六个名人有何共同点?(1)出身都很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
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
其他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
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
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及思路。
3.诵读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4.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及思路。
三、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谈体会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由歌词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见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释题:什么是“忧患”?(忧虑、祸患)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学生复述)
(2)本文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复述)讲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抽两个学生分段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后质疑,师点拨。
4.集体朗读课文。
5.学生质疑。
6.课堂练习:见附表一(幻灯片出示)。
7.学生自读课文后质疑,师点拨。
8.学生质疑。
师点拨。
9.学生质疑后复述思路。
师小结过渡。
10.学生质疑。
师点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
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出处;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出处;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在困境中奋斗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主题。
2. 呈现新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3. 深入分析:针对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概括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并搜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为下节课的课堂展示做准备。
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呈现——接受”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观察、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 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将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使用板书进行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练习方式: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
2.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并搜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为下节课的课堂展示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
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
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
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
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
层递排比,更有气势。
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
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
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同
(2)衡于虑同
(3)无法家拂士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答案:
1、(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堵塞
(3)拂同弼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
这些排比句不仅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
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生与忧患,死与安乐”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课外语段练习: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一、翻译:
1)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3)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3——4个。
4)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答案:
1、感慨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
2、桓公由树的长大,联想到岁月如流水,伤感人生如梦,世事蹉跎。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意思对即可)
4、木犹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