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8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56 年春,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提出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1957 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 讲话,所阐述的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 《共同纲 领》、“一 1949 边倒”、 建国 ~ “另起炉 初 1952 灶”、“打 年 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 约》签订
新中国为恢 1949年毛泽 复国民经济 东发表《论 采取了一系 人民民主专 列措施:没 政》,丰富 收官僚资本、 并发展了马 土地改革、 克思主义。 稳定物价。 人民教育奠 1952年国民 基,1949年 经济恢复, 底召开第一 为社会主义 次全国教育 经济建设创 工作会议 造了条件
(2)他打破两个 “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 不是贫油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3)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 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针对训练]
1.1954 年 12 月 25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 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 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


时间 政治领域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答案:D
2.“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
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
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
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
2.“文化大革命” 过程 1966年发动,1976年结束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性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ຫໍສະໝຸດ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由史料深化认知 材料一 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 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 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 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探究1] 上述材料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什么现象?有何影响? 提示:现象: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影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 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材料二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明确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 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 社”。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推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 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在轰轰烈烈地办了一两个月后,原来宣传 的许多优越性很快走向反面,“干不干,三餐饭”“出工不出力”,许多人坐起了 “共产主义大船”。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 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 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8讲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及成就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8讲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及成就

主干知识•整理
巩固 政权 的 措施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的 成立
人民 政权 的巩 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幕,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 建国纲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
该布告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D )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B.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 该布告针对的是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 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这属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D项;孤立封锁 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而不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排除A项;国家政权 的性质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和根本政治制度,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B 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
加强党的建设,为 人民政权的巩固 提供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保证 党的廉洁,人民政府开展了“三反”运动,纯洁了干部队伍
2.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社会性质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 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结构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 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考向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国际环境 2.(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 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 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B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专题8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 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通史重组】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 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方针。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 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 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深化透析】
三、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 1.政治上 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59~1961年 严重的经济困难。 3.学术上 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 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6.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 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 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 风尚的主流。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详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详解

改革前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改革措施
政企分开, 扩大企 业自主权
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所有制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 有制经济 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

知识延伸: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1.政策调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 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分 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 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7年80℅的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 负责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体制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三个标志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改革
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 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的需要
实行集体经营 力
人民公社 主观认为农业合 提高生产资料公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
化运动 作化的规模越大,有化程度,片面 积极性,给社会主义
1958
公有化程度越高,强调“一大二 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越能促进经济发 公”,超越了生

产力发展水平
家庭联产 总结合作化和人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承包责任 制1978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1讲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1讲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课件

1956-1976年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重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文革”经济遭劫难, 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周恩 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 平全面整顿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人 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袁 隆平杂交水稻;文化事业遭 到一定挫折
“两弹一星”科技 起步;婚姻自由的 文化 新型社会制度、新 型教育制度等; “双百”方针提出
革命” 严重影 响了社会经济的 健康发展。在经济 建设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 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 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 提高。 4.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 要矛盾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获得了发展,为
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
交”,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
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 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 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 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5.科教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教育和文艺工作有了良 好的开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 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总体落后于西方;受“左”的路线的干 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6.社会生活方面: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 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 强烈的时代色彩。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 表现
外交
思想
核心整合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 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 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1954年9月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新中国成立初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初 改革开放后
“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全方位外交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上所有爱好 和平的国家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
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改革 (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 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尝试解题] ________
2.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 (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 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 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 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 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 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 故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文 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 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 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 人大而不是政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群众 基础,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 品种——“南优 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 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社会主 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 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 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 改善。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 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
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77 年,高考制度
恢复。
视角整合
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1)政治制度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2)社会性质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4)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 2.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受苏联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1)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受苏联苏维埃体制的影响。 (2)经济上,借鉴斯大林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4)教育上,模仿苏联重视理科和专科的教育模式。 (5)生活上,列宁装、苏联艺术等对中国影响很大。
西方列强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 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
外交
国民政府依附于美帝国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之间、地区 生活水平差别不大,生活习惯受政
生活
之间生活水平差别巨大
治运动影响较大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领导人思想转变及影响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 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 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 的思路。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解 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 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0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02
03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建 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体系,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04
政治制度完善与民主法治进步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 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0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邓小平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阐 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 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灾难性 破坏。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1.2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1.2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增长,减少了 1000 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C.“文化大革命” B.中苏关系 D.“三面红旗”
)
解析:选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 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以致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出现负增长。
6.(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 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 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 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 ) 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选 D。1958 年,我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 动,犯下严重的“左”倾错误,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 项 正确;A、B、C 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1976
解析:选 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
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
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 渡时期。故选 B 项。
9.(2010 年山东文综)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 1953—1958、 1959—1964、1970—1975、1979—1984 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 1959-1964 年相对应的是( )
教训 (1) 现代化建设必须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 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把发展生产力 放在首位 (3) 经济建设要遵循 客观规律,不能盲目 求快 (4) 要坚持民主集中 制原则,发扬党内民 主,坚持群众路线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7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7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人民版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曲折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 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 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 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动乱中的教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 开始招收 “工农兵学员” ,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77 年,高考制度 恢复。
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 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 义建设
阶段特征 核心整合 名师在线
阶段特征——划分阶段
阶段特征
总结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 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70 年代初,新中国外交 获得重大突破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 影响较大,服装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比较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议

高考总复习《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课件

高考总复习《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课件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021年高考复习
37
专题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
[知考纲·明考情]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
b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2.过渡时期(1949~1956 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社会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性质 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 基础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 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社会 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 主要 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 矛盾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 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 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 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4.“河西是个好地方,水库相连像珍珠。千里戈壁变良田,鱼
米之乡花果园。石油似海铁成山,地下宝藏数不完,河西英
雄志气昂,大搞工业劲冲天。河西英雄千百万,敢想敢说又
敢干,天地都在手中掌,亩产定能上五千。”这是某一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视角三
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法统”意义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6.(2014· 山东文综,20)右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 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第三篇章 现代中国的强国梦与现代化历程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考情预测】
年份 地区 新课标 全国Ⅰ 新课标 全国Ⅱ 江苏 江苏 安徽 福建 山东 广东 四川 重庆 天津 北京 海南 题 号·分 值 31·4 31·4 8·3 9·3 17·4 17·4 20·4 18·4 8·4 9·4 9·4 18·4 24·2 考点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人民民主原则 万隆会议 农业合作化 中美关系 “左”倾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 世纪 50 年代外交 成就 “一五”计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教育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计划经济体制 切入角度 粮食计划供应 粮食统购统销 新闻报道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 的言论 日记材料 图表材料 文献材料 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 邓小平的言论 大学院系调整 民歌材料 文字材料 备注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4.(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 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 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2014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新课标 全国Ⅱ 安徽 安徽 江苏 江苏 江苏 广东 山东 天津 北京 上海 上海 重庆 四川 31·4 17·4 18·4 9·3 10·3 11·3 17·4 14·4 8·4 20·4 29·2 30·2 9·4 14·6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 办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 办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的成立 “大跃进” 中美关系正常化 外交关系的突破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文革”时期的教 育 高校开设的课程 入学率的变化 尼克松的演说词 中共筹备新政协 报刊统计数据 新华社统计数据 图片 观点 毛泽东的言论 示意图 文件 图片 表格 图片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2.(2014· 广东文综,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 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 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3.(2014· 福建文综,17)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热点重点意两点:一是时间“1953年6月”;二是妇女
选举权的扩大。人民民主原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 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 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材料中妇 女选举权的扩大说明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 后,排除。 【答案】 A
的方式,而是以定息方式(也就相当于国家借了私人的钱,公司完全 属于国有了)来支付,按年息5%给私股股东支付股息。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例题:1953年12月,某大资本家说:“做老板迟早死路一条,企业必须 走‘联合国’的道路。”材料中的“联合国道路”实际上是指
(
)。
B.实行公私合营 D.走合作化道路
斯大林提出要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为基础进行修订时,毛泽东则坚持另订新约,最终促成了《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新条约的签订。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例题: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提出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 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进行修订,而毛泽东则坚持废 除此条约,另订新约,从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 泽东的做法体现了( )。 B.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D.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专题八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关于“大跃进”的解
释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1978年12月”,当时 拨乱反正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忽视客 观规律,属于“左”倾错误,而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解释却给予充分肯定,说明当时“左”倾思 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由此排除A、D两项,答案为C项。 【答案】 C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从图片可以看
出1975年、1976年、1977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B项错误;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而1977年的总额比1976年低,C项错 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不可能消除中美贸易的波动,排除D项;1 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74年由于 “水门事件”,尼克松宣布辞职,加之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坚 定性,1974年到1978年,中美贸易受到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 A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真题演练】 1.(2014· 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 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 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 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953年中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再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 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 【答案】 B
化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为重点,多以漫画、表格和文献资料为载体,以
选择题为主,尤其注重以三大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影响作 为考查点。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3.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的考查,以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中国 教育、重大科技成就和“双百”方针为重点,以图片、文献资料为 主要载体,以选择题为主,尤其会以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考查点。
技 能 方 面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命题视角】 视角一 独立自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外交独立而确立了“一边倒”“另起炉灶”
等三大外交政策。尤其是“另起炉灶”政策体现了新中国要与各 国确立新外交关系的原则性。为此,在毛泽东访苏谈判期间,针对
文件 报道 标语口号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会议 现象 中共中央的指示 介绍信 台湾问题 中非交往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以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联合国 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等为重点,以漫画、文献材料等 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会以中外民主政治的对比、中国外 交与国际局势相结合作为考查点。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解析】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
制粮食市场”,对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 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 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缺陷分析】
类 别 知 识 方 面 具体内容 对人民民主的表现掌握不全面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理解不全面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应计划实行的原因掌握不准确 对“大跃进”的原因理解不准确 迁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如第 1 题,对第一次全国普选的知识迁移和运用不够 如第 3 题,缺乏对中美关系缓和的知识迁移和运用 对历史地理空间信息掌握不全面 如第 2 题,材料中“亚非拉”的空间地理信息 阅读材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如第 3 题,关键信息:1972 年所体现的时间 如第 4 题,关键信息:“一五”计划期间所体现的时间 如第 5 题,关键信息:计划、控制等所体现的政策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历史(QG)
专题八
5.(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 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