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制政书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常识】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
【常识】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1、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2、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来的“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3、典志体史书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按照分门别类来表述相关典章制度,曾被称为分类书。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计九门,门下有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
涵盖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
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较《通典》有所增益。
《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
4、纪事本末体史书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
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
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
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包括:(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编,共200卷,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代宗)。
《续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
《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
三书并称“三通典”。
(2)通志系列:《通志》(宋)郑樵编,200卷,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续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
《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
三书并称“三通志”。
(3)通考系列:《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348卷,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
《续文献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典制。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
《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乾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
合称“四通考”「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三通之续修,始於《续文献通考》,其立意甚佳。
但从形式上来看,《续三通》、《清三通》皆是乾隆时敕修的,内容颇多重复,礼、乐、职官、选举、刑法各书皆有,颇感累赘,此六部大书纯属因循旧例,无创新之处,反映出乾隆的好大喜功。
文献学期末提纲
一.目录基本结构和作用答:现代一部完整的目录书,往往由前言、目次、正文等部分构成。
古代目录书的结构则有所不同,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除此之外,往往还有一篇介绍整个目录的序文,即该目录书全书之序,列于卷首。
书名: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同时,书名项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织部分,没有书名就不能成其为目录。
例如: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通过书名读者能知道作者,有时还能了解图书的主旨或著作形式等内容。
如《说文解字》《楚兵法》反映了图书的内容主旨;《乐府诗集》、《十三经注疏》、《元曲选》等书名还同时反映了著作形式。
叙录(解题、提要):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如,刘向所作《战国策书录》、《晏子叙录》等,对各书的整理校勘情况、各书的作者、内容与学术源流等,都作了概括的叙述介绍或分析评价。
类序: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之体起始于《七略》中的《辑略》。
序文:其内容主要是概述编纂目录的目的、方法,历代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情况等,其体例相当于现代目录书的前言或总说明。
如《汉书·文艺志》开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至“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作用: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二.文献的错误类型答: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政书: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专书。它按类汇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
十通: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续通典》
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续通志》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前面三部为“前三通”。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动笔,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成书,前后历时三十五年。《通典》从根本上打破以入将典章制度依附于纪传体史书的局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有系统、有门类的典章制度专著。本书在《政典》(中国第一部政书)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全书两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门下再分若干子目。以时代为序,采用叙、说、评、论、注等方法,系统揭示了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确立了政书的基本编纂方法,奠定了政书在历史著作中的地位。
“十通”概述
“十通”概述“十通”是《通典【1】》、《通志》、《文献通考【2】》、《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3】的总称。
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地、全面而又概括的编撰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新体例,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
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为“三通”。
清乾隆时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及《清通志》、《清通典》、《清文献通考》,与“三通”合在一起,并称“九通”。
再加上近代刘锦藻所编《请续文献通考》,合称为“十通”。
“十通”是一套记载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其内容包含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共计两千七百多卷,约两千八百万字,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成就最高,而又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十通”概况:书名作者卷数《通典》唐·杜佑200卷《通志》宋·郑樵200卷《文献通考》元·马端临348卷《续通典》清·嵇璜、刘墉、曹仁虎等150卷《续通志》清·嵇璜、刘墉、曹仁虎等640卷《续文献通考》清·张廷玉250卷《清朝通典》清·嵇璜、刘墉、曹仁虎等100卷《清朝通志》清·嵇璜、刘墉、曹仁虎等126卷《清文献通考》清·张廷玉300卷《清续文献通考》近代·刘锦藻400卷“十通”可以按照时间和内容两条线索来划分:(一)按时间来划分《通典》唐杜佑编,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政书【1】。
记载上古至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典章制度。
《通志》南宋郑樵编,所记载典制上起唐虞三代,下至隋唐。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著,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历代典制沿革,对宋代制度叙述尤为详尽。
[资料]政书和类书
政书一、政书的定义政书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书籍, 人称典制体史书,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言之,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度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
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
司马迁《史记》的“八书”首次记述典章制度,班固《汉书》将“八书”改写为“十志”,後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最早创造政书这种体裁是唐代刘秩所编的《政典》。
杜佑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扩大, 编成《通典》。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政书著作, 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政书。
但“政书”之名, 出现较晚,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总目》, 仿明代钱溥的《秘阁书目》,在史部设置了“政书类”,“政书”这个名称才正式见于典籍。
二、政书的类型1、通史式政书2、断代式政书3、汇编式政书4、专类式政书1、通史式政书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
是把古今制度联系起来记载的,以《十通》、《历代兵制》《营造法式》为代表。
2、断代式政书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又称为“会要” 。
如《唐会要》、《五代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会要辑稿》、《春秋会要》、《秦会要》等。
3、汇编式政书(历朝会典、会要)是把当时制定的原文件汇集成册的政书,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
4、专类式政书是专门记载某一方面制度的政书。
如:《唐律疏义》、《大清律例》等。
类书一、类书的定义类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式的工具书。
其内容范围几乎无所不包,广泛辑录诗文词语、人物典故、名物史实、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等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类书编撰历经了三国魏至隋代的萌芽与初始时期、唐至元代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明至清代中叶的繁荣与鼎盛时期、清末的衰落与消亡时期等四个阶段, 大约跨越1500 年上下。
从晋荀勖《中经新簿》至清《四库全书总目》,见诸历代书目著录的类书有700 余种之多, 而现存的不过三百种上下。
史籍的分类——精选推荐
史籍的分类标准1、按史料记叙时间标准:有通史(贯通古今、贯穿两个王朝以上)断代史时代史(一位皇帝在位时间的历史)2、按地域划分:有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地方史(其包容性大,是及在某一个地区历史)3、按史料题材: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纲目体、实录体等4、按性质:有全史、专史(某一方面的史书)、杂记(风俗、发生的历史事件、言论)、史评、类书等5、按史料价值:有基本史料(研究历史必须看的史料)辅助史料(群经史料,诸子书)文学史料(唐杜甫诗,明清小说)直接历史(时刻文字,如甲骨文、出土文物)6、按作用:有生产发展史、阶级斗争史、社会意识形态史史籍综合分类法一、含义:采用史籍的体裁与性质两者结合,对史料进行划分的方法(最常用)二、分类:㈠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历史的体裁(最古老的史书体裁)《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最早创始之作:《春秋》其它:《左传》、《汉纪》、《资治通鉴》又可以分为断代编年史和编年体通史两类:1、断代编年史:按时间写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史如:东汉荀悦《汉纪》东晋袁宏《后汉纪》明谈迁《国榷》在明史中地位重大清陈鹤《明纪》)2、编年体通史:按时间贯通古今,贯穿两个王朝以上如:宋刘恕《通鉴外纪》毕沅《续通鉴外纪》(衔接起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3、其他表现形式:(1)纲目体:以年代为序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如:朱熹《通鉴纲目》清吴乘权《纲鉴志录》(2)起居注:记录帝王言行专书,汉代后基本历代皇帝都有起居注如: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明《万历起居注》(3)实政记:由宰相撰写,关于朝廷君臣议论军国要政的记录,唐朝建立,宋代一直沿用,到明代废止(4)日历:史官根据起居注、实政记、杂事稍加论述汇编而成的,唐朝始创,明废止(5)实录:新皇帝即位后,有国史关馆,根据前代皇帝起居注、实政记、日历等重新汇编撰修成的前代皇帝的言行或者大事的编年体长编,创自北梁如:刘日丙《敦煌实录》唐后成为定制:元《蒙古秘史》明明太祖到崇祯上一任清:资料较全※往往会有篡改的地方,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优点:历史事件与时间紧密结合,历史发展线索十分清楚缺陷: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连贯,很难在相对集中的篇幅中了解首尾连贯的过程,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对文化叙述过于简略㈡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司马迁《史记》开山之作,历代皆有,民国被列为正史,有二十五部,大多断代史。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
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第五章 典志体史书
《宋会要辑稿》
• ㈡《宋会要辑稿》 • 《宋会要辑稿》由清 代徐松所辑,共200卷, 分17门类,是从明修 《永乐大典》中辑出 来的。其中以职官、 食货、礼等类篇幅最 大,是记述宋代典章 制度的巨著。
《宋会要辑稿》
• 《宋会要》的史料价值,不仅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收录 了宋代的原始资料。其中所载,不仅有典章制度,凡一代 之要政,往往随文附见,许多资料是《宋史》没有的。其 内容篇幅超过《宋史》各志十倍以上,故保存了宋代丰富 的直接史料。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史料尤为丰富,如有 关田制、田赋、水利、户 口、矿冶、茶法、农业生产技 术及采矿技术等,记载更详,实为《宋会要》的主要优点。 但是这一会要辑稿辑录的原稿未及作细 致的整理校正, 又不是原书重编,只是原书残余部分的汇编,其中大部分 难于辨别原出于何书,以致文讹误、头绪错乱等现象十 分严重,这些都是我们应注意的。
三通
•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 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 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行的刻本为清乾隆年间在武英殿校刊的 三通合刻本,附有考证,其后复刻者多以 此为底本,重要者为江西崇仁谢氏及浙江 书局等本。
二、记载典章制度的重要断代史著作
―十通”
• ―十通”是“三通”、“续三通”、“清三通”、《清朝 续文献通考》的合称。 • 我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是唐代杜佑所 撰,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编纂成《通典》一书,开 创了典志体。以后又有宋代郑樵所著《通志》,南宋马端 临所著《文献通考》,因其性质相近,均以“通”命名, 后人合称为“三通”。 • 清乾隆时,诏修“续三通”,从乾隆十二年(1747)至五十 二年(1787)撰成《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 (合称“续三通”)和《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 通考》(合称“清三通”)。清官修“六通”与“三通”合 称为“九通”。 • 民国初年,刘锦藻又编纂了《清朝续文献通考》,与“九 通”合编,称为“十通”。
中文工具书使用政书PPT课件
13
《十通》
《通志》二百卷 南宋郑樵撰。
上起三皇,下迄隋 代(礼、乐、刑、 政引而至唐),是 综合历代史料而成 的通史。
14
《十通》-《通志》
门类
• 本纪 十八卷 • 皇后列传 二卷 • 年谱 四卷 • 略 五十一卷 • 列传 一百二十五卷
15
《通志》-门类
二十略 氏族 六 天文 二 礼四 乐二 刑法 一 校雠 一 灾祚 一
选举 十二
学校 七 职官 二十一 郊社 二十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庙 十五 王礼 二十二 乐 二十一
兵 十三 刑 十二 经籍 七十六
帝系 十 封建 十八 象纬 十七
物异 二十 舆地 九
四裔 二十五
18
政书举例
2、历朝会要
《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五百一十四目。 《五代会要》三十卷,宋王溥撰,二百八十目。 《宋会要辑稿》二百册,清徐松辑自《永乐大 典》,分七十类。 《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 合称“两汉会要”,均为南宋徐天麟撰。两书立十五
三、政 书 举 例
9
政书举例
1、《十 通》
三通典
通 典 二百卷 唐杜佑撰。唐虞――唐天宝末年。 续通典 一百四十四卷,乾隆三十二年修。唐天宝-明崇祯。 清通典 一百卷,乾隆三十二年修。清初-乾隆。
三通志
通 志 二百卷,南宋郑樵撰。三皇-隋(礼乐刑政引而至 唐)。
中国史料学第九讲精选
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部《中华民国现行 法规大全》,汇编了1933年7月以前国民政府颁布的 法规,按根本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12大 类编排。其中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 6月1日公布,共89条)、《民法》(1929年10月10 Et 一1931年5月5日分编施行,共1225条)、《刑法》 (1928年3月10日公布,同年9月1日施行,共387条) 、《民事诉讼法》(1930年2月26—1931年2月13日 陆续公布,1932年5月20日施行,共600条)、《刑 事诉讼法》(1928年7月28日公布,同年9月1日施行 ,共513条)等。
1933年立法院编译处编制了《中华民国法 规汇编》,收录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0月一 1933年12月期间新颁行的法规,北洋政府所颁 法规被国民政府继续援用者也一并编入该书。 共12编分印8册。第1册包括法源、组织法两编 ;第2册为服务法编;第3册为内政编;第4册 包括外交、军事两编;第5册财政编;第6册包 括实业、教育两编;第7册交通编;第8册包括 司法、杂件两编。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
抗战时期,沙千里编了《战时 重要法令汇编》,由重庆双江书 屋1944年出版。收七七事变后至 1944年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颁行 的各种法规共210余种,分总类、 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经济 、交通、粮食、司法、社会、教 育、杂法等12类,其中有《中华 民国法规辑要》(中央训练团编)、 《内政法规汇编》(内政部编)、《 财政法规汇编》(财政部编)、《外 交法规汇编》(外交部编)、《教育 法令汇编》(教育部编)等重要法令 法规。
2
通制类政书
1
通志类政书举例
•
通典
• 唐·杜佑
• 续通典 • 清·嵇璜、刘墉
• 续通志 • 清·嵇璜、刘墉
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政制典章浅谈中国礼学的朝鲜化
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政制典章浅谈中国礼学的朝鲜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朝鲜王朝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借鉴,主要围绕将中国传统礼教文明融入政制适用于政治运作这一基本逻辑展开。
中国礼学思想何以成为朝鲜政制设计的指导思想,中国礼制何以上升为朝鲜的政制,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是政制的典章化,即朝鲜开国时统治者所确立的以典章治理国家、统御人民的基本经验,主张“以礼治国”,即将政治制度写入礼书,再借由礼制思想来治理国家,使得重要制度与规则都有章可循、国家生活的开展有本可依;其二是典章的政制化,主要表现为典章创制的复古与回归,通过借鉴以《周礼》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来书写朝鲜自身的政治制度与思想,主张将典章上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并在典章中描绘出美好的政治蓝图。
在这两种路径规划的引导下,朝鲜王朝很好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礼及礼学思想,完成了国家体系的建构并取得了五百多年较为稳定的统治。
一、朝鲜王朝政制典章的类别朝鲜五百多年积累的典章尤多,这些典章是记录朝鲜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生活的重要承载体。
大致来说,朝鲜时代的典章可以分为通制、礼典、律令及其他重要的实录等四大类:通制中如正祖18年(1794)年敕命编修的《文献考略》20卷,收录国朝典故、祀典典故、事大典故、官职典故、政教典故、文艺典故、天文典故、边围典故、历代典故等,举凡太祖至正祖四百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地理等重要制度均收录其中;李廷宝(生卒年不详)编纂的《华东通典》42卷,记录中国与朝鲜两国官职、礼乐、宗庙等重要的政治制度;《文献节要》4卷(编修年代不详)汇编了朝鲜历代政典中关于租税、贡制、户口、鱼盐、钱货、兵考、军门等维系国家经济与军事命脉的重要部门的重要资料摘录,以供官民参考。
此外还有以仿周制六典例而成的《六典条例》《大典通编》《大典会通》等书。
3 三通 通典·食货门·田制
• 2、《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 内容:《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 《史记》而作。全书共200卷,包括本纪、 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改 “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 “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 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 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
• (2)修书时间:他从大历元年(766)开 始编纂,到贞元十七年(801)成书,前后 经历了三十六年的时间。 • (3)体例:《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 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 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 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 题。
(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 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 学”、“欺天之学”。历代史书的 《五行志》,往往把人为的事件与一 些自然现象附会起来。他认为“天地 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 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 一一质之,以为祸福之应,其愚甚 矣!” • 并明确指出:“国不可以灾祥论兴 衰”,“家不可以变怪论休咎”。
2、《通典》的编撰
• (1)蓝本:杜佑编撰《通典》是在刘秩《政典》 的启示之下进行的。 • 杜佑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作为一个 一生从政阅历丰富的政治家的杜佑,其本身也是 一个好学深思、治学严谨的学者。《旧唐书· 杜佑 传》载:“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 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 不怠。”总之,政治家的见识加上学者的才华, 《通典》由杜佑来撰写编纂,正可谓得其宜者。 书成,德宗下诏嘉奖,命藏书府,在社会上流传 也很广。
• (4)内容: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 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 注中。 •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九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文书
•
• 档案文书包括官方 ( 朝廷和各级政府 ) 和私人所立 卷归档收藏的各种公私记录、文件、盟约、契约、 籍账、书札、案牍、条文等等原始资料文献。 • 其特点是未经修改加工的原始文字记录 , 是编纂 和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 它包括帝王的诏、诰、 教、命、册、制、御札、批答、敕文等王言类的制 诰文书; 政府的移、檄、誓、盟、令、教、判、露 布、律条、图、册、榜文等上行、下行、平行的公 牍文书。臣下个人向上的疏、表、奏、启、议、状 、呈、札子、对策等疏奏文书; 私家的契卷、转帖 、账历、书牍、祭辞、合同、簿册等私人文书;凡此 皆属立档收藏的档案文书。
•
•
元代马端临又撰《文献通考》,共分二十 四考,考下再分细目;又新增经籍、帝系、 封建、象纬、物异五考;每考均有小序概述 ,并时加“按语”论断,多有创新。 • 后代史家称《通典》、《通志》、《文献 通考》为政书中著名的“三通”。
• 清乾隆年间编撰了《续通典》、《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分别续“三通”典制至明朝为止 ) ;又编撰了《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 通考》 ;合“ 三通 ”称为“九通”。清末刘锦 藻又将乾隆以后至清末一段编成《清续文献通考 》,遂合称“十通”。 • “十通”是政书的主干,其中前“六通”属通代典 制,后“四通”属断代。
• 断代政书有会要、会典等。
• 会要最早创于唐代苏冕《会要》,载唐高祖至德 宗九朝典制,至宣宗时,杨绍复等又编成《续会 要》。 • 宋代王溥编成《唐会要》百卷,又编《五代会要 》,是现存两部最早的“会要”。
• 南宋徐天麟编《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清 姚彦渠编《春秋会要》、钱仪吉编《三国会要》 、徐松辑《宋会要》 ( 宋章得象等撰 ) 、龙文彬 编《明会要》等。都是记一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损益的断代制度史。
• 从 19 00年至 1965 年陆续发现的甘肃敦煌莫高 窟所藏的《敦煌文书》 , 其中符、牒、状、帖、 榜文、判辞、过所、公验、度牒等官府文书 , 及 契约、账历、转帖、书牍等私家文书 , 是研究唐 五代至宋初历史的珍贵原始文献资料。
• 从唐宋开始 ,史官每日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 记录君臣之间朝夕议政奏对之语的“时政记”,以及 依据这两种记录整理润色的“日历”, 都是国史馆赖 以编修国史、实录的第一手原始档案材料。可惜大 都散佚无存, 唐代唯存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一 种和韩愈所修《顺宗实录》。 • 宋人宋绶、宋敏求父子辑的《唐大诏令集》、南宋 佚名所编《宋大诏令集》、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的《宋会要辑稿》( 已是残本 ), 这些书都是 唐宋时期诏令、法令、奏疏等公文的汇编 。
• 古代传说天下有九州 , 故最早的地志《尚 书•禹贡》就是按九州区划来记叙的。《山 海经》主要记山、川 , 兼及矿物、动物、 邦国、人物 , 又夹杂神话。 • 《史记》中 只有《河渠书》 , 至《汉书》 始正式列《地理志》于正史中 , 成为后代 各断代史的定例。
• 晋挚虞《畿服经》是一部170卷的地理总志 , 隋唐时已佚。其体例已具后代方志之雏形 , 故清代著名学者谢启昆称该书为 “实后 世方志之祖。”( 《广西通志〃叙例》 ) • 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 12卷 , 以地域 为纲 , 述巴、蜀、汉中、南中诸志 ; 以编年 体记公孙述、刘焉父子、刘备父子及李特 等割据王朝 ; 以人物为纲记先贤士女 ; 为今 存最早方志雏形之作。
地理方志
• 记载地理情况的史志称为方志或地志。其 内容一般记述地名的来源、意义、疆域及 区划的沿革演变、山川物产、人口贡赋、 州县建臵、名胜古迹、人物艺文、风俗民 情等状况。 • 其编纂体例大致以地为纲,按行政区划分 述以上各项内容。有总志、地区性方志、 专志(如山川、寺院等志)等不同种类。 • 据统计,我国现存历代方志约 8500多种 , 其中清代就有6000多种 , 明代约有千种。
• “会典”也是记一代的典章制度,与 "会要" 相似 而又有不同 : • 会要详叙史实,会典只重法令制度而不详叙史实 ;会要以事类分编,会典则以职官为纲;会要为 私人所编,会典一般是官修。 • “会典”最早起于元代所修的《元典章》 ,但 “会典”之名始于明代所修《明会典》,清沿明 代体例又修《清会典》。典章制度均详于正史中 各“志”, 并常配有插图。
•
明清两朝所存档案材料最多,清代尤多。仅中国 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 900多万件 , 其中明朝档案只 有天启、崇祯两朝数千件 , 其余都是清朝档案。 99% 以上都属于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方文书 , 大都是汉文, 少数是满文和外文。 • 解放后至今已整理或翻译出版了几十种档案汇 编, 如《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十余辑 , 《满文老档 》、《清太祖满文原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档案史料》、《天地会》、《洋务运动》、《光绪 宣统两朝上谕档》、《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清代农民战争史料选 编》等等 。大量档案文书尚未整理出版。
• 从文献价值来说,地方志记载资料丰富, 举凡地理沿革、山川形胜,职官兵备、户 口田赋,风俗典制、人物艺文,无所不包 ,有些是正统史书中所无的。 • 地方志记载资料,前后相续,有很强的延 续性,可见一地风俗度之变。 • 地方志大多据当地原始档案传志、信札碑 碣撰成,多载原始资料。
• 拓展学习: • 查找本地方志,撰述有关本地风俗、名物 、胜迹、乡贤等之短文。
• 元代孛兰盻、岳铉等撰《大元大一统志》 1300卷 ( 今仅存 40 余卷 )。 • 明李贤等编成《大明一统志》 90 卷。 • 清嘉庆时穆彰阿等编成《重修大清一统志 》 560卷。 •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 史方舆纪要》亦是地理学名著 , 相当于总 志。
• 地区性方志 • 如宋范成大《吴郡志》、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潜说友《咸淳临安 志》、元 于钦《齐乘》、杨潜《至元昆山志》、 明谢肇涮《滇略》、康海《武功县志》、汪中《 广陵纪略》、乾隆官修《日下旧闻考》、阮元《 广东通志》、 《浙江通志》、谢启昆《广西通志 》等省志 , 戴震《汾州府志》等府志 , 周广业《 广德州志》等州志 , 段玉裁《富顺县志》、洪亮 吉《淳化县志》等县志。
• 方志中还有专记某一地区水道的 , 如明归有光《 三吴水利录》、清徐松《西域水道记》等; 有专记 边防的 , 如清徐松《新疆识略》等 ; 有专记外国 地理的 , 如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清周 煌《琉球国志略》、林则徐译、 魏源重定《海国 图志》等 ; 有专记都会的 , 如唐代《三辅黄图》 、宋宋敏求《长安志》、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等 ; 专记古迹的 , 如宋程大昌《雍录》、清毕 沅《关中胜迹图志》等 ; 专记物产的 , 如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宋 宋祁《益部方物略》等 ; 还 有记山水名胜古迹的游记 , 如明《徐霞客游记》 等。凡此皆是专记某一方面内容的方志。
典制政书
•
政书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它搜集历 代或断代政治、 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 ,分门别类编排叙述,多能贯通古今,使每 类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因而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学术史等专门史 和工具书的性质。
• 政书之渊源久远。 • 《周礼》记周代的职官制度。《礼记》 中的《王 制》、《月令》、《明堂位》等篇,也是早期的典 章制度。《史记》中的“八书”、《汉书》中的“ 十志”及后代各断代史中的“志”,就是通代或断 代的专门制度史、文化史、学术史。 • 在正史之外全面的典制专书,应是盛唐史学家刘知 几之子刘秩所撰《政典 》,已佚。
• 方志体例至宋代始才较为完备,是方志编纂史上承 前启后之时期,据记载产生了600多种方志,多已 不存。 • 宋初乐史撰《太平寰宇记》 200卷 , 继《元和郡县 图志》体例而又增入风俗、姓氏、人物、艺文等内 容 , 且首次记载了大部分州郡主户、客户户口数和 边地少数民族户口数。《四库全书总目》说:“地理 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而大变。”其 后地理总志尚有北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10卷, 欧阳忞《舆地广记》38 卷,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200卷 (今存168卷) 等, 皆颇著名。
现存第一部通代典制的政书是中唐杜佑所撰 的《通典》,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文集,并参 《开元礼》而撰成。分为食货、选举、职官、 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前有 总序,后再分若干子目。 • 南宋郑樵所撰《通志》是仿《史记》体例的 一部通史,其中纪传、年谱只抄录历代旧史而 成,唯二十“略”( 相当于“志”) 贡献最大, 其中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是删 定前代典制之书而成外,其余十五略多有创见 ,尤以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 略为旧史所无,纯是新创。 •
• 北魏郦道元据三国时《水经》作《水经注 》 40 卷, 以水为纲共记水道 1389条, 兼 及自然景色、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俗 习惯、土特名产、动植矿物等内容, 是地理 兼文学游记名著。
• 唐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 40 卷 , 按当时 10 道 47节镇分篇 , 每镇 篇首有 图, 宋以后失传,仅存志。分镇记述府、州 、县户数、沿革、四至八到、道里、贡赋 、古迹、物产、山川、城邑等。所创体例 , 为后来地理总志所效仿。
• 档案文书起源很早。如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卡辞 , 陈梦家就认为“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 是殷代的王 家档案”(《殷墟卡辞综述》) 。 • 《尚书》所包含的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体裁 , 其实就是王言和官方文书。
• 1965 年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 , 就是春秋晋国士卿赵鞅同卿大夫举行盟誓的信约 文书 , 是当时藏于祖庙或盟府的档案文件。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中的《秦 律十八种》、《效律》、 《秦律杂钞》、《法律 答问》等简。 1984 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 汉 墓竹简中的汉律和《奏谳书》等简。是秦汉时期 法律档案文书。 •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从新疆吐鲁番古墓葬不 断发掘出土的《吐鲁番文书》 , 是东晋北魏至元 代历朝的各种文字写本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