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前赤壁赋》-word

合集下载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探析苏轼赤壁赋赏析200字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探析苏轼赤壁赋赏析200字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探析苏轼赤壁赋赏析200字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

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他的好友,道士杨士昌来黄州看望他,二人携手同游两个多月。

夏历七月十六日晚,夜色晴朗,月明星稀,他们相约泛舟长江赤壁,就在这次游览中,苏轼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赤壁赋》。

下面我们就针对《赤壁赋》一文解读苏轼的哲学思想。

一、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铺垫了“静”的写作氛围。

继而又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写“月”在徘徊,“露”在弥漫,人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

在静中写出动感,静中的动和动中的静都是永恒的,于是下文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又在符合情理的动静中,折射出环境的雅致。

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主客才有兴致扣舷歌而吹洞箫;苏轼才能逸趣横飞,千古名篇,挥笔而就。

二、清中有浊,清浊相融在秋高气爽的月夜里,普洒大地的月辉、拂面不寒的清风、一碧万顷的江水共同溶筑成一个清澈无滓的世界。

然而在这个晶莹剔透的大环境下,却充盈着浩淼的白露,使一切又朦胧茫然。

这一切把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的很模糊,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的思想极度自由,不受世俗的束缚。

他可以抱明月长终,可以挟飞仙邀游。

这一境界下完成的文章才会恣意汪洋,浑然天成。

三、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在文章的第一段,苏轼把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

山、水、风、月、主、客,都融入秋景。

明月照人而为景,人诵明月而生情;人在诗中游,诗出人之口。

在如诗如画的景中,诗人忘记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精神仿佛脱壳而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情与景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了外物与自我的区别:清风明月、秋江白露、舞壑潜蛟、鱼虾麋鹿都有了生命和情意。

人与物和谐共存,两者都是精神在飞扬。

这一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前赤壁赋》中的人生哲学及其表达

《前赤壁赋》中的人生哲学及其表达

盟嚣目 豳
体, 歌 的 内容 “ 渺 渺兮 予 怀 , 望美 人兮 天一方 ” , 明明 白白正是 思忠 君用世 而不 可得 、而 呼唤美 政理 想 的儒 家思想 。吹箫的 “ 客” 是理 解歌词 内容 的 ,所 以把 这一 方面 的感情 加强 ,用箫声倾 诉 出唱歌 人 内心 的哀怨 。可见此 段仍然 是 “ 乐中有 悲” , 而且 是“ 主客 同悲” , “ 心有戚戚焉” 。“ 苏 子悄 然” 者, 似 乎“ 主人 ” 虽然 心 中乐 中有 悲 , 而 生 之须 臾 , 羡 长江 之无 穷 ” , 追求 的是永 远与 宇宙 同在 ,表 达 的就 是对人 生 的意义 、终 极关 怀 的执 着。而主人则云 : “ 逝者 如斯 , 而未 尝往也 ; 盈 虚者 如彼 , 而卒 莫消长 也 。” 就是 说 , 如果从 事物 变化 的 角度看 ,天地 的存在 不过是 转瞬 之间 ; 如果 从不变 的角度看 , 则事 物和人类都是无穷 尽的。说 到底 , 这里 阐述 的就是 庄子 中“ 齐 物论 ” 的一 番高论 :在 承认 事物 的特性 在于 变与不变 之 间的 同时 。强调 了不变 的方 面, 从 而得 出“ 万 物 皆 齐” 的结论 , 进 而得 出等 生死 、 荣
具体 环境 的变 化 、 不 同, 这种 人生 哲学 中儒道 释的 比重 可能此 消彼 长、 有所 变化 , 其感情 基调也会 相
应有所变化f 试 比较《 江城子 ・ 老夫
人、 理想 的渴望 、 追求 以及 由此产 生 的烦 闷不安 。乐 中有悲 , 且儒家 道家思想均融合其 间。 第 二段是第 一段 的进一步 发 展、 拓展 。“ 饮酒乐甚 ” 明明 白白点 出“ 乐” 字, “ 扣 弦而歌 ” 凸显 行 乐 之 态 ,主人 所歌 ,歌 的体裁 为骚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

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

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一、两文的相似点1、文章体制上相同: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

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

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

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

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佳作,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那么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呢?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为一叶之扁舟,握匏樽以杂言;递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

恃飞仙以浩瀚,抱著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讲出人的一生和茫茫的宇宙较之就是较长时间的、可悲的,这种有限性不禁并使人引起哀伤之美感,即为“言不容乎骤得,塞遗响于悲风。

”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从人长大的第一天起至就预示着着一步一步迈向丧生,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他的提问就是:“客亦言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例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砌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无法以一瞬;自其维持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实事求是思想似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令》中存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为从维持不变的角度,“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就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人生就是非常有限的,不可逆的,较长时间的,苏轼的观点似乎无法驳斥人生较长时间这一事实,就可以就是自我抚慰的一种说词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是不是就应哀伤恐惧呢?其实,人生固然较长时间,但就因为其较长时间而宝贵,假使人能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有,那么人的存有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生显得所志无趣。

恰好相反,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回去崇尚和缔造,就可以赢得存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就是较长时间而宝贵的,因较长时间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文中筹钱“客我”之口说至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方其溃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云讷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小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其滔滔江水永远消逝,而自身也可以沦为花下之尘。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叙事长诗,以庄重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寓意深远的哲理表达,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赤壁赋》的哲理意蕴。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决战之一,而苏轼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贪婪、争斗和狡诈。

在赋中,苏轼用江南风物、草木、鸟兽等形象描绘了战场上的威武和凄凉。

他指出:“志士幽人薄,至今思项羽。

”这句话暗示了当时的忠臣良将被时势所迫,无奈归隐,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感到无限惋惜。

苏轼通过对士人、将领等角色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达了对人性中的善和恶的深深思考。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在宋代的政治环境中,苏轼和他的一些朋友深受江山易主,朝政腐败的困扰。

《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间接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和官场文化。

苏轼通过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智者和有才能的领导者的敬佩之情。

有效地借古讽今,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折射出当时政治现实的黑暗,让读者对现实进行了思考。

此外,《赤壁赋》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苏轼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烟波江上使人愁,目断岂知处”,以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些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苏轼在描绘人类不断追求、不断变化的同时,折射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暗示了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残酷现实,也表达了苏轼对命运和命题的思考。

最后,《赤壁赋》中还表达了苏轼对友情和人情的看法。

苏轼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之间的友情描写,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可贵之处。

他写道:“将军自古神勇,何故不驻颜华鬓?”这句诗暗示了友情和人情之间的强大力量,以及当时英雄的壮怀和深情厚意。

试析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试析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试析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作者:单华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苏轼的《前赤壁赋》既有对优美的景色的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沉思,文章中显现出四个方面的人生问题,即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人生有无意义、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结合赋作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哲理性分析,或许能窥见蕴藏在其中的深奥的人生道理。

关键词:前赤壁赋;人生问题;人生哲理作者简介:单华锋(1976-),男,陕西户县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02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公认的美文,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一般来说,写景总要抒情,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抒发怎么的思想感情呢?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夜游赤壁时写下这篇赋,应该与遭贬后的苦闷心情有关。

所不同的是,赋中的大量篇幅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探讨人生,充满了哲理意味,成为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

文中都蕴含哪些人生哲理呢?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共显现出了四个方面的人生问题,即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人生有无意义;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

这些人生问题是深刻的、富于现实意义的,笔者在对这四个人生问题进行阐述的同时,结合文中苏轼对这些人生问题的看法,试作哲理意义上的分析与探讨。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说出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是短暂的、渺小的,这种有限性不禁使人引发悲伤之感,即“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生是短暂的,从人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周先慎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

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元丰二年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

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

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

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全文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

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辞章,以写赤壁之战为题材,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这篇赋被广泛认为是苏轼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对《前赤壁赋》的赏析:
1. 情节描写:《前赤壁赋》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通过详细描绘战争场面、士兵英勇的形象和战争的残酷性质,展现了壮烈的战争景象。

2. 自然描写:苏轼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色来对比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他通过描绘江水的波涛汹涌、山川的秀美景色以及白鹭飞翔的场景,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3. 情感表达:《前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苏轼以自身亲历和感悟为基础,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志向和忠诚的思考和愿望。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 文学技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等,使赋文更加生动有趣。

他巧妙地将诗词元素融入赋作中,使这篇赋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总体来说,《前赤壁赋》是一篇描写战争和自然景色的壮丽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展示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文学才华。

这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知人论世,茅塞顿开——浅谈苏轼《前赤壁赋》主题的理解

知人论世,茅塞顿开——浅谈苏轼《前赤壁赋》主题的理解

知人论世,茅塞顿开——浅谈苏轼《前赤壁赋》主题的理解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态,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观照作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你才能茅塞顿开。

那么苏轼在写《前赤壁赋》时他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乌台”即“御史台”,有一位叫李定的御史,与苏轼不合,摘录苏轼同情民生疾苦,对新法不满的诗句,诬陷苏轼诽谤朝政,甚至说他有“不臣”之心。

多亏苏辙、吴申、王安礼营救,加上曹太后(曹彬的孙女)很欣赏苏轼,劝解皇上,神宗也不是个太糊涂的人,苏轼才免罪释放,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的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使他经常处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苦苦地寻求着人生的答案,探索着生命的要义。

苏轼博学多才,读书广博,思想也复杂。

苏轼父子三人共同完成《苏氏易传》,还写过《中庸论》,主张“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他的思想体系本是儒家的,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他认为与儒家相通的部分。

他谪居黄州后佛老思想日益浓重,故能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

所谓“达观”既非“悲观”亦非“乐观”,而是“看得开”。

这从他的词《定风波》中可见一斑。

这样,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

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那么苏轼的这段痛苦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在他的《前赤壁赋》中是如何表露的呢?《前赤壁赋》可分三个层次,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的三个自然段,是全赋的重心,而前两段是为这三段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的。

苏轼赤壁赋的哲理

苏轼赤壁赋的哲理

苏轼赤壁赋的哲理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在文中融入了丰
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以下是《赤壁赋》的哲理:
1. 生死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代表的是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只有把丹心传播下去,才能在历史蒙上一层活色彩。

2. 情感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开阔自己
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思维,为我们的情感提供广阔的空间。

3. 离别观
“何时凝眸强相见,便纵有千般愿,只消今日一醉”。

离别是一种必然
的过程,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让我们的身体永驻此地。

4. 客观观
“客退黄梁,与死为友。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眼
前的疾风暴雨和困难险阻,把他们看成是一种过程,也要看成是一种经历。

5. 敦朴观
“扶摇而上者,不能进则退,不能退则悬。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虚心并且不断向上攀爬,尤其要注重基本功和底蕴的积累。

6. 抗争观
“散发乎中州之巨笔,奋击乎昆仑之雄峰。

”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应该不断奋发向上,不拘一格地攀爬高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7. 伦理观
“临别赠言,成败兴废,不足挂齿。

”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不自卑也不自夸,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会放弃,也学会接受。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前赤壁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前赤壁赋》 文章解读

《前赤壁赋》 文章解读

《前赤壁赋》文章解读《前赤壁赋》文章解读《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是东晋文学家苏轼所撰,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前赤壁赋》的主题,艺术手法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一、主题《前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周瑜、刘备、诸葛亮与曹操等历史人物之间的斗争情景。

它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人物的赞颂,同时也道出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二、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苏轼巧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例如,“江南可采莲,蓬莱已无花”,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赤壁战场的苍凉之美。

2. 对比手法:苏轼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世事的无常。

例如,“三江口,二乔去,烟波微茫,楚山青楼,锦城丽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对比描写,展现了周瑜临危不乱的品质。

三、文化内涵1. 文人情怀:《前赤壁赋》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们对于政治乱世的思考和关切。

苏轼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表达了文人们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

2. 儒家思想:《前赤壁赋》展示了苏轼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他通过赞颂周瑜和诸葛亮的智勇才能,强调了仁义道德在英雄人物身上的体现。

3. 自然美学:《前赤壁赋》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苏轼以自然之景来烘托战争中人物的悲壮和英雄气概,使得整篇文章更加饱满。

总结:《前赤壁赋》是一部富有深意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历史人物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和平的思考。

通过描绘细腻的战场景景和展示文人的情怀,苏轼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字数:500)。

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

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
 以前只知道苏东坡诗文书画横绝文坛,可说是在多方面均有较高造诣。

但直到读《前赤壁赋》,才知他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他对明月秋水的沉思与精当论解是跨越时空的。

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有浓重的辩证唯物主义气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生哲理的参透到何等的地步。

仅有这些已是惊世骇俗,更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才使一篇《前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

 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

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

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

于是我们便。

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

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

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往常只明白苏东坡诗文书画横绝文坛,可说是在多方面均有较高造诣。

但直到读《前赤壁赋》,才知他亦是一位了不得的哲学家。

他对明月秋水的深思与精当论解是跨过时空的。

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有浓重的辩证唯物主义气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一辈子哲理的参透到何等的地步。

仅有这些已是惊世骇俗,更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才使一篇《前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

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覆盖之中,倾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一辈子的道理。

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难过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况且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明亮的月光、清亮的江水,现在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一辈子的感叹呢?因此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专门自然而然的。

箫,素来是悲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

然而,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看起来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因此“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现在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

因此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

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一辈子之短暂,自己之微小,感叹人一辈子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一辈子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确实是如此的么?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战胜了“难过客”。

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同意,仍旧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难过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读完这篇赋文,我为之震动,深受启发。

本文将就我的理解和感悟,对《前赤壁赋》进行展开论述。

赋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前赤壁赋》写于东晋末年,诗人苏轼以纵览历史洪流的眼光,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描绘,将赤壁之战和当时的政治风云展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前赤壁赋》,我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

首先,从艺术角度看,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写作技巧。

他以赋文的形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整篇文章生动有趣。

例如,“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句,通过婉转的语言表达出战争的残酷和壮阔,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苏轼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赤壁英雄和东晋末年的政治丑恶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凸显了赤壁之战的伟大和壮丽。

其次,从历史角度看,《前赤壁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轼通过《前赤壁赋》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苏轼在文中对赤壁之战的英雄们表达了崇敬之情,弘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此外,《前赤壁赋》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赋文中,苏轼反思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他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来表达对于人生短暂和流转的思考,呼吁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平静。

同时,在文字中寄托了国家复兴的愿望,呼唤英雄的出现,这也是对于当今社会的一种启示。

综上所述,阅读《前赤壁赋》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以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将赤壁之战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以独特的视角和修辞手法,使整篇赋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阅读《前赤壁赋》,我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还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熏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读完这篇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被苏轼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所打动。

在赋中,苏轼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江水的清澈透明,展现出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苏轼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认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让我反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提醒我们要学会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我为苏轼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所折服。

在赋中,苏轼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而不是被名利所束缚。

同时,他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关爱,而不是个人的得失和利益。

这种哲学思考和人生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醒我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此外,我也被苏轼的艺术才华所打动。

这篇赋的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同时,苏轼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借代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这种艺术才华让我对苏轼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总的来说,《前赤壁赋》是一篇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自然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读完这篇赋,我深感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这篇赋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陶醉。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借代等,使得文章语言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

同时,苏轼在这篇赋中描绘了月夜泛舟游赤壁的美妙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美妙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这篇赋反映了苏轼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在赋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认为万物皆有定数,人的生命和命运都受到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支配。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是描述了赤壁之战前夜曹操在会稽山中对江水、山川景物的赞美和感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体验和情感。

赋文中既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又融入了对历史事件和兴亡沧桑的深刻思考。

读完《前赤壁赋》,我深受其中的抒怀和意境所感动。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而苏轼在这篇赋文中用博大精深的文采将战争背后的情感和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同时也在历史事件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这篇赋文也让我思考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苏轼将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悲欢的感怀,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理解和关注。

通过《前赤壁赋》,我深刻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相融,以及诗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交汇之处所激发的深情与感慨。

《前赤壁赋》这篇赋文让我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之美。

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历史事件融为一体,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抒发。

这篇赋文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美景,也让我思考历史的沉淀与情感的抒发,启发我在人生的旅途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领略历史的印记。

苏轼前赤壁赋作文

苏轼前赤壁赋作文

苏轼前赤壁赋作文苏轼前赤壁赋作文导语:大家在读完赤壁赋后有没有悟出什么道理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前赤壁赋》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前赤壁赋》读后感一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

他是一位大家。

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

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

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样的感慨。

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

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前赤壁
赋》
黄智平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其散文代表北宋时期最高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前赤壁赋》,在这篇犹如舷歌洞萧般哀怨,又如清风明月般的美文中,我们既尝到“文学”的美味,又获得“哲学”的启发,是为“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坛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轼的文章:“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

”苏轼善于将议论、描写、抒情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哲思。

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是此种文章的杰出代表。

有人形象地说,人类的苦闷欲求宣泄,于是又继生了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哲学便都是苦闷的产物。

而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正是“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佳篇,文中写景、抒情、文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文学“水晶球”,把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更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要想欣赏这篇“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佳作,就不得不演绎一下“文”、“哲”产生的根源──苦闷,苏轼的人生遭遇,尤其是政治失意而引发的思想苦楚。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
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⑴。

《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

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釆及人品的钦佩。

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⑵,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

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这
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

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

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

“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

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

《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

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
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

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

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

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

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

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

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

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

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

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

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

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

《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

文章是赋体,但却不
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

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注释】
⑴ 苏轼《送沈逵赴广南》。

⑵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