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互动机制研究讲义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2•和谐社会概述•科学发展观概述•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案例和谐社会概述01和谐社会是指一个充满和谐关系、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关心,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
和谐社会的定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强调政治文明,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人民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民主法治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定有序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消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公平正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建立诚信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诚信友爱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鼓励创新和创造,使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充满活力0201030405和谐社会的特征安定有序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社会管理体系健全。
充满活力社会发展和进步,创新和创造得到鼓励和支持。
诚信友爱人际关系和谐,信任和友爱得到发扬。
民主法治政治文明,人民参与广泛,监督有力。
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伸张,人民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
科学发展观概述02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即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浅谈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浅谈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12210690094 王蕾·引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告诉我们,科学技术革命能够引领产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同时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
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只有对科学技术保持清楚的认识,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文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浅谈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
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
早期的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
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
第11 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5
四、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的 关系
• 马克思:“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 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 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 • 1,由追求物质生活为主转向追求精 神生活、文化生活为主;由追求高消 费转向适度消费的科学、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 我国由脱贫型、温 饱型转向小康型、富裕型;由满足人 的生存需要转向满足人的享受需要, 进而转向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粗放型 城市化转向集约型城市化。如我国 当前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政策。
7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关系
• 3,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 产业发展,促进了信息社会化、社会 信息化。 • 信息消费、享受成为社会生活的组 成部分,人的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 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 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 • 信息技术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 交流,打破传统社会因历史、文化、 宗教、心理等因素所形成的国家、 民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信息壁垒, 促进社会生活的国际化、族际化、 层级化;
11
七、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 一体化
• 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已经走向一体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成一种互动、互依、互存的关系。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因 素,制定社会经济政策,处理社会 经济问题同样必须考虑到科学技术 的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 论,就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经济 与社会一体化的认识之上的。因此,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对于落实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 决定于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9
五、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发展的 互动关系
• 1, 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教育 的内容;并直接影响教育思想 的变革。如知识爆炸使得知识 教育正在被能力教育思想所取 代; • 2, 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技 术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先进 手段,如网络、远程、多媒体 等; • 教育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 人力资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者:贾磊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09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
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表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只有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就为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关性
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关性摘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二者既是因果相继的先后关系,也是互为因果的平行关系。
然而,科学发展更具有自然特性,社会和谐更具有人文特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既有正相关性,也有负相关性,因此,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调适发展路径,才能使发展趋于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相关性;发展路径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至于两者的关系如何,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学界一般的观点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前者认为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具有一致性;后者则强调一因一果,且具有差异性。
其实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理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应然构建,而非实然描述。
揭示和把握两者的正、负相关性,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科学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两个互相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客观事实,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实表现,后者反映的是主观意念,是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党的文献有明确而深刻的阐释。
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此,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处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从本体论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相关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诗性的双重本体属性,科学发展也具有相对性。
现代意义上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与进步。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信息化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对中国而言,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①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发展世界。
从事历史创造时,既赖于科学知识,又囿于人文精神,既体现着科学理性,又彰显着人文诗性。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1、着力转变不合适的发展观念 、
糊涂观念 急功近利 形而上学 发展=增长=GDP增长 发展=增长=GDP增长 =GDP 先污染后治理 重物官轻人 重强轻弱 因循守旧 贪大求洋
2、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国家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国家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充满活力: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 充满活力: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 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 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万 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 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 安定有序: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 安定有序: 岁以下儿童性别比、 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生活满意 度。 人与自然和谐:万元GDP综合能耗、 人与自然和谐:万元GDP综合能耗、森林覆 GDP综合能耗 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 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 发展 发展、怎样发展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 什么是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 怎样促进社会和谐? 怎样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
2002年中共十六大 年中共十六大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来社会建设重点 年中共十七大以来社会建设重点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最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是保障,科学发展是关键。
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推动科学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这一重要论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总结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注意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刻教训,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判断中国的国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从而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纲领中的两个关键词,这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具体而集中地体现出来。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同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
前者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后者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科学发展因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社会和谐因科学发展得以升华。
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着眼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之间的互动影响也愈发显著。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不仅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首先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文章将提出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这种推动作用表现在多个层面,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甚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
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电力,以及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科学技术在政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得到了提高。
同时,科技也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电子政务等,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再次,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深远。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得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互动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科技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平台,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医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环保科技的发展则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详解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人与社会相统一
人与自然相统一
(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
科 学 技 术
在一定条件下
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去技术”倾向
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大
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伦理观混乱
“异化”分析
产生
主体
客体
支配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异化现象
宗教 异化
金钱 异化
权力 异化
技术 异化
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许多技 术成就和工程都是在大量消耗自 然资源基础上取得的。科学技术 和工程的“进步”是以生产更多 产品为目的、以高效率为手段, 因此,更多的产品制造需要耗费 更多的资源,这无疑加大了对环 境和资源的压力,由此产生一系 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我们 看到,几乎与一切技术进展相伴 的都有其消极的副产品。化学工 业的出现带来了化学污染,核工 业带来了核污染,电子工业带来 了电子污染和电磁污染。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第一,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 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才能变成现实的 生产力; 第二,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 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 第三,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 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 许多情况下是最主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Victor Scardigli,Imaginaire Progres, Paris:CNRS-MCD Report,1987.转引自邢贲 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年8月版,第157-158页。)
科学技术之所以产生消极社会效应的原因
(1)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具有的有限性。 (2)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但是科学 技术的运用却受到主体的影响。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科技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而随着人类科技的持续发展,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我们有必要进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社会,许多新的创新成果比如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化等,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正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重要优势之一。
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不仅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技术产业之形式呈现,而且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等领域,被纳入到不同领域的工业化、智能化、生态化进程。
同时,科技更为有效地推动了许多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要是没有科技创新,许多领域无法跨步前进。
例如,石油工业大大提高了石油生产效率,便于开采和运输,从而将石油工业以化学工程研究为基础的新一代石油工业带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此外,科技还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现代农业涉及不同的领域,如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科技的助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和消费者体验。
如此种种发展趋势都带给我们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即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事实不是“域外之言”,而是经过了实践论证的可行性主张。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虽然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常奏效的来,但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效率与工人失业率的矛盾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思考的。
为了使科技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案来平衡其与社会间关系,譬如采取加强培训、普及科学知识等方式,既可以减少技术资质落后的人员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时还可以将科技发展成果发挥到最大。
此外,对于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隐患,在社会工程方面采取多元化的措施,着重考虑其社会影响,并加强法律等政策的制订与实施,确保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涉及到人们个人选择与接受程度的决策,还与经济、政治的利益相关,这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科技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科技成果是历代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平台,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愈发显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探讨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科技成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科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科技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工业革命初期,蒸汽机的诞生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不再需要靠人工推动机器完成生产流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设备的出现,不仅减少了人力开支,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另外,科技也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如,人类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让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舒适。
最后,科技的发展也为社会营造了更加安全的环境。
比如,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大型安保设施,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发现人员非法闯入,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技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为单纯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更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科技和社会两者之间的交互和互动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运行和生活方式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
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迅速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和智能化;智能化家居、汽车等新兴科技,也让普通人们的生活更加科技化、洋气。
科技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电子游戏和网络成瘾、人们不规范使用手机等行为,都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这些行为被归咎于科技发展的迅速。
社会对科技的影响社会是科技发展的主要生力军,科技的发展要顺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与发展
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与发展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和实验,以推理和验证为基础,来揭示和解释自然界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则是人类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组织形式,其中知识、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
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科学使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科学的发现和创新,人类对宇宙、地球、生命等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与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机器的推广和运用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此外,科学还为人类提供了诊断疾病、治疗病痛的方法和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人类社会对科学的需求人类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首先,科学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时,科学可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其次,科学为人类社会提供知识储备,培养科学人才。
通过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科研机构的建设,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科学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维,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新。
3. 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促进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的追求激发了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遇和可能性。
科学的突破和发现为社会带来新的技术、产品和方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4. 科学与人类社会的挑战和责任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责任。
首先,科学的发展必须遵循科学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以确保科学的发现和应用符合人类社会的利益和需求。
掌握科技与社会进步相互作用的教案
科技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科技不断进步会带来社会的变革,而社会的需求和问题也会驱动着科技的发展。
掌握科技与社会进步相互作用的教案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使他们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从科技和社会的互动、科技对社会产生影响、科技和社会共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技和社会的互动科技与社会是相互促进的,科技的进步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需求。
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的发明是由社会的需求驱动的。
而随着这些科技产物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线办公、在线购物等,大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二、科技对社会产生影响科技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其中比较显著的包括:1.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会带动人的生产力的提高,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
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制造和大规模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社会组织方式:科技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形态。
例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流、娱乐等方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
3.人际关系:科技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沟通,扩展了社交圈,但是又让人们缺乏真正的交际。
三、科技和社会共同发展科技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彼此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而推动进步。
科技和社会共同发展是当前重要的主题之一。
1.科技的研究和发展需要社会的需求和支持,而诸如疫情、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科技来解决,科技和社会间需要合作,共同达成目标。
2.科技的推广需要社会的接受和理解,科技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科技和社会之间也需要相互信任和支持。
3.科技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反馈和监管,科技的使用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科技和社会之间的互相监控是必要的。
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教案设计
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培养对科技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1.3 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技应用的利与弊学生自我介绍及对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看法1.4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观看相关短片第二章:科技改变生活方式2.1 课程背景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交通、通信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体现了科技的力量。
本章将探讨科技如何让生活更便捷、舒适。
2.2 教学目标学生将了解科技如何改变日常生活,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2.3 教学内容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科技进步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学生生活中的科技应用经验分享2.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分享互动讨论第三章:科技与环境的互动关系3.1 课程背景科技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本章将探讨科技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目标学生将了解科技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3 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3.4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观看相关纪录片互动分享第四章: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4.1 课程背景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个人生活,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将探讨科技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
4.2 教学目标学生将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双刃剑效应。
4.3 教学内容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科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看法4.4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观看相关短片第五章:科技伦理与道德5.1 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伦理与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教案设计
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概述2.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 生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 能源科技与可持续发展5.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阐述科技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科技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科技产品,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科技与社会生活互动关系的PPT,辅助讲解。
2. 案例素材:收集相关科技应用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 科技产品:准备一些科技产品,如智能设备、生物科技产品等,供学生动手操作。
4. 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文章等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操作科技产品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科技产品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科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阐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3. 分析科技应用案例:分析具体科技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PPT课件
(2)构建有效的人文科学结合的教育体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3)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变革教育思维方式。
2020/2/18
现代科技概论
四、科技发展要实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 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爆炸,造成重大放射性污染,周围十多万居民被疏散,伤
数百人,死亡31人。
(6)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赞德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
使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造成西欧10年来最大的污染事故。
(7)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期间油井大火昼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2020/2/18
现代科技概论
二、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2020/2/18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模型认为,当外生的技 术以固定比率增长时,经济将在平 衡增长路径上增长,而当外生技术 水平固定不变时,经济将趋于停滞, 投资仅能补偿固定资产折旧和装备 新工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
2020/2/18
现代科技概论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2020/2/18
现代科技概论
3、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现代科技概论
2、科学技术与人口问题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机制”的探究
文章编号:1000-8934(2006)09-0053-04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机制”的探究———关于“去人化”倾向的思考谈 利 兵(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74) 摘要: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
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
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关系范畴;主体行为;非线性作用模式;“去人化”倾向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06-30作者简介:谈利兵(1965-),女,湖南宁乡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技术美学和技术哲学。
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简称STS )问题,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8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相继设立研究中心或其他研究机构,并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协会。
随后,STS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研究热潮。
然而,关于STS 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仍未取得共识。
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STS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存在着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自发作用和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互动机制”论,又分为“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两类。
前者认为:“现代科技与社会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实体发生互动作用”;后者认为:“科学技术通过知识、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通过各种资源的投入作用于科学技术”(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显然,这种“互动机制”论的要害,就是一种“去人化”倾向。
1 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概念系统或者关系范畴 (1)作为客观形态的科技知识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会产生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知识究竟是静态系统或者动态系统,还是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的总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要研究科学、技术系统的组成要素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青年人提出挑战性的要求,他们会积极响应吗?”
•
“也许你赞成重新恢复兵役?”
•
_____引自《是,首相》
民主反映民意,民意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吗?
请用“是”、“不是”回答(二)
•
“请问,你是不是担心爆发战争?”
•
“你对军备的增长很不高兴吧?”
•
“你认为发给青年人枪支并教他们如何杀人,有危险吗?”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 互动机制研究讲义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选题背景
• 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 • 人是经济人具有自利行为。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作是关键。 • 在没有集权约束的情况下,能否出现合作? • 在面临“合作”还是“不合作”这两难选择中,你应该怎样做?有没有
一个“最优的”的策略? • 合作及其实现路径是什么? •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和制度设计者,如何才能促进有效的合作?
…... …...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极大地影响 着人们在与他人的社会、政治、经 济交往时的思维和行为。
1. 完全公平的政治 是可能存在的吗?
(发展与和谐、效率与公平、竞争与 合作的关系)
1.1 民意能保证决策的 正确性吗?
人们都承认:民主制度比独裁制 度要好。但是为什么民主比独裁好?
1.少数服从多数。因为胳膊反正拗不过大腿,真要 打起来,少数势必打不过多数。民主乃是人类有史以来 发现的唯一的和平变革方式。
坦白,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不向警察坦白,也就是与他 的同伙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 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警方
就给这两个囚犯来了一点儿刺激:
(1)如果他们保持沉默,也就是与对方合作 ,则他们会被无 罪释放(R=3:对双方合作的奖励) 。
T>R>P>S
在非零和对策情况下,如何选择我们的 策略呢?
显然,Nash均衡点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满意的结论。 那么,在这样一个两难选择中到底能不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 案呢?难道我们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2.1 合作问题的提出
竞争是一切社会、 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
两个基本假设:
怎么会产生合作呢
?
最著名的回答是由托马斯·霍 布斯在300多年前给出的,他悲观 地认为, 在有政府存在之前, 自 然王国充满着由自私的个体的残 酷竞争引起的矛盾,生活显得“孤 独、贫穷、野蛮和浅薄”。按照他 的观点, 没有集权的合作是不可 能产生的。 因此,一个强有力的 政府是必要的。
(2)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 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T=5:对背叛的诱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 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S=0:给笨蛋的报酬) 。
(3)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 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P=1:对双方背叛的惩罚)。
的投票规则,产生了三位不同的
优胜者,这个结果叫人深思,似
乎决定胜负的不是个人的政治主
张,而是游戏规则。
• 那么,究竟谁才是“民 众真正的期待”呢?
1.2 Arrow(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完全的民主可能存在吗?)
在正常理性的情况下,即使 知道所有投票者的偏好,也不可 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每个投票人 的偏好次序得出整个集体的偏好 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 确地表达集体偏好,从而促成“ 完美”的公共决策。
阿罗在福利经 济学上的这一贡献 使他获得 197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
Arrow不可能性定理的换一种说法:
社会的选择方法不可能既是有效率的,又是民主的。
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原理”(1927年海森伯提出测不准关系),说明 对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可能同时进行准确的测量。
h是普朗克常数。
阿罗从此得出:“对于每一存在真正意见分歧的选择,存在 一个独裁者。”这就是说,在社会选择中,国家的权威是不可避 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领导)
不合作是否能给各方带来好处? 价格大战
贸易壁垒
我们的假设是:每个个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问题是:
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整体的利益损失 个体利益的更大损失
这一类问题都是“囚 犯的困境”。实事上,许 多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 济过程的最好的模型都是 以“囚犯困境”为基础的。
基本模型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 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 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向警察
•
“你认为违反人们的意志,强迫他们拿起武器是错误的吗?”
•
“也许你反对恢复兵役?”
_____引自《是,首相》
投票箱里的妖怪
•
A、B、C三位竞选某一公职,而9位选民
的偏好如下:
•
2位认为A是第一,B第二,C第三;
•
4位认为C是第一,A第二,B第三;
•
3位认为B是第一,A第二,C第三。
•
选民的选择不变,三种不同
我们所见到的合作现象
•为了国家安全而寻求的合作 •关税谈判 •欧佩克的合作 •两个公司商定共同的价格水平 •管理者之间的互通有无 •…….
我们所见到的不合作现象
•违背合同,不遵守协议 •违规行为 •工作中互相拆台,互不支持 •记者为得到更多消息而对消息来源加以保密 •体育比赛 •向对方提供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等不真实信息 •房地产开发商有意隐瞒房源、价格等信息,诱使消费者购房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 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 兼顾。”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
2.合作及其实现途径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博弈论 研究竞争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零和博弈
你输我赢(下棋, 体育比赛) 你死我活 你的也是我的
非零和博弈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皆大欢喜 有钱大家赚
2.多数人的决定比少数人的明智。 3.多数人也可能犯错误,可是在意见变为决策的过 程中,正确意见总会出现,而且会逐渐为多数人接受。
民主反映民意,民意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吗?
请用“是”、“不是”回答(一)
•
“请问,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你担心吗?”
•
“你认为在我们的中小学里缺乏严格的纪律训练吗?”
•
“你认为年轻人欢迎在他们生活中搞一些模拟军事活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