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必须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
还有人这样说过: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国民阅读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能力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上所说都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既然这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理应特别重视阅读教学吧!然而阅读教学的现状却颇令人担忧。
别的不论,单看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是如何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就可窥见一斑。
教例一:某老师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在导入所学课文后,即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之后老师对生字词做了检查矫正。
然后就提出两则寓言的几个角色谁来表演,教师从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了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又被分为两组充当一定的角色上台做了表演,表演结束后有笑声和掌声,教师却未做任何评价,学生也没有机会做什么评价。
随后教师又笼统地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做了回答后,教师还是没有一句评价。
整堂课就这样在热闹中结束了。
教例二:有位老师教学《安塞腰鼓》时,投影出示: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艺术形象后,即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了问题: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是那一句?你的感受呢?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请用“好在——,你听(看)——”的句式回答,提示从四个方面叙述。
片刻之后,几乎是老师独自归结出: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搏击的后生、奇丽的舞姿这样的四个场面。
随后即又转入下一个环节。
老师提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投影紧跟着作了提示:安塞腰鼓之劲。
学生又一次齐读课文。
之后老师又提问了:课文大量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投影配合出示了“排比及其概念”后,又安排学生男女生分读、齐读。
学生刚读完,老师又要求学生画出一些难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也就两三分钟后,老师利用投影出示了:悟读主旨,而主旨也几乎是老师一口气说下来的,学生做笔记都跟不上,就又得按老师的要求行动了:请各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从“安塞腰鼓”中读到了——,老师投影出示了一个例句,学生来不及思考,下课铃声就响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内容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初读精读深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读一本书要认真,仔细的多读,书里的含义就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
只有通过真情实感的朗读,学生才可以体会出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至高无尚的道德情操。
而在课堂上,这些要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激发,决不仅仅是老师填鸭式的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
“以读为本”可以让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为丰富,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接轨。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下我在新课标理念导引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因此导课这一环节的激趣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可运用电教媒体、实物、谈话、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的期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师生双方都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
如教学《荷花》、《桂林山水》这一类写景的课文,上课伊始,可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林海”和“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
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视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欣赏完毕,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心情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语言文字来描述的。
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朗读中去。
当然,引课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开始部分,所以我们平时的引课一定要简洁、直接,讲究效率。
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
以读为本,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以读为本,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来贯穿教学的始终,以读来理解文本内容、体验作者情感、体会文章意境、积累写作素材。
基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差,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将阅读教学贯彻于教学全过程,精心设计、耐心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乌申斯基曾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读的欲望,才不会把阅读简单地当成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而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
第一,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有些学生认为阅读不重要,认为讲课就是教师自己的事,只要记好教师所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产生主动阅读的意愿。
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许多大文学家都非常重视阅读,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
”第二,营造愉悦氛围。
有的学生怕读得不好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而不敢读,针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我们要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阅读,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读得不好不要紧,我们要有敢读的勇气,经过长期练习与教师的指导,其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
第三,创建阅读乐园。
教材所选入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小学生所喜爱的。
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还要让学生广泛涉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如在班级里发动学生将全班学生的课外书集中起来,如儿童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自然科学作品等,建立班级读书角,成立小书虫俱乐部,以此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与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读为本,提高阅读实效性
以读为本,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课时量很大,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因此,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以读为本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把教材当做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
一套教材就是一棵知识树,一篇课文里有若干个知识点,语文课文是因知识点的分布而存在的,它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语文知识,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
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阅读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等能力的提高。
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描绘人生理想。
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凝固的语言,充分张扬个性,使情感交融,创设令人如痴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习语言本领。
二、着力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
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外因作用于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么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小壁虎借尾巴》精读赏析课教学设计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校吴欣意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课型:精读赏析课课时:一课时【设计理念】:读,是语文学习永远的金钥匙,它是感知的前提,理解的途径,感悟的法宝。
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童话,适合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视频进行跟读,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很快地进入课文中去;并在读中渗透抓词品句、体会悟情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总之通过自由读、跟读、品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小壁虎的难过与艰辛,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表格,最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增强感悟,培养能力,获得思想启迪,引导学生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壁虎尾巴自我保护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而《小壁虎借尾巴》则让学生知道动物尾巴有不同作用,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童话,主要讲述了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为了逃命而挣断了尾巴。
小壁虎分别向小鱼、黄牛、燕子去借尾巴,但是它们的尾巴都非常有用,不能借给小壁虎。
正当小壁虎难过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新尾巴。
全文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上学期学生接触过这样的文章,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观看视频、分角色朗读等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感知的桥梁,可以强化学生思考、激起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1、个性阅读,体会情感,读出感悟:“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读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认知。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在第三自然段的朗读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自己的不同感受,同桌交流后展示给大家:有的同学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较重,觉得这样突出了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情景。
有的同学把“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读得较轻,觉得这样读出了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
还有的同学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读得感情激昂,觉得这样突出了德国人高尚的境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已经把文章理解得这样透彻,我也就没有必要强求一致!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朗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也能真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
2、抓住重点,品读析句,反复咀嚼:课文的重点段落中,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例如在教《桥》一课时,讲述桥塌殉职一段是重点段,我就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运用“默读勾画——轻读品味——朗读体会”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已经读得比较“充分”了,但怎样读得更“深入”呢?我就抓住这段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
《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 的过程中 “ 进行 。” 在与学生交流中, 教师要 以欣赏的眼光去面对每一个学
生, 以最 大 的 宽容 去信 赖 每 一 个 学 生 可 能 出现 的 问题 , 样 才 这 能 真 正 做 到 师生 问心 灵 的 交流 。通 过 平 等 的对 话 , 发 学 生 对 激 话 的热 情 , 他 们 从 中体 验 到 成 功 的快 乐 , 而 促 进 他 们 认 知 使 从
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 出: 阅读教学的过程, “ 是每个学生
潜心 读 书 , 获得 个 体 体 验 和 独特 感受 的过 程 ” 因此 , 课 堂 中 。 在 要 留 给 学 生 充 分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 导 学 生 多 读 书 , 分 让 学 生 引 充 以 朗读 、 读 、 读 、 角 色 读 、 读 等 多种 形 式 , 默 复 分 赛 以读 悟 语 , 以
计的前提 。教师要悟透文本 内涵, 就要 与文本对话, 通过反复读
书 , 钻教 材 , 自己的 阅 读 思路 转 化 为 学 生 的 阅 读 思 路 , 自 深 把 把 己 的 阅读 行 为转 化 为课 堂 上 的导 读 行 为 , 出学 生 容 易 发 生 思 找 维障 碍 之 所在 , 学生 有 话 可 说 。如 我 在 执 教 《 上 日出》 课 使 海 一 时 , 过创 设情 景 , 用 画面 、 乐 及 语 言 描 述 , 设 了太 阳从 通 运 音 创 海 面 升起 的意 境 , 引发 学 生丰 富 的 想 象 , 学 生很 快 走 进 文 字 , 使
见’” 。 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 以读为本 ”就应该注重在学 , 生、 教师、 文本之间展开有效的对话 。
一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2007年5月,贵州省小学语文优质课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举行。
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支玉恒老师的讲座。
他说:“语文教学姓‘语’,阅读教学姓‘读’。
”可见,阅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众多专家的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的体会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它发出动听的心声。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满感情的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那种处变不惊,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或感情内敛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信息,那么作者再强的感情,也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文章再美,学生也难以感受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关爱学生,形成情感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学以对学生的关爱为动力和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厉的批评变成真挚的鼓励,才能形成教学浓厚的感情底蕴。
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
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让孩子们的灵性尽情舒展。
二、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教师运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读为本作者:贾苇来源:《大众科学·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替代学生学习,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不能把知识僵硬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中,也不能将思想移植到学生的思想中,学生主动练习不可替代,老师要将文字归还给学生,让课堂回馈给学生。
因此,课堂教学应根植于文本,让学生通读文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激发他们探索性阅读的热情。
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提问,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这是每一位中国教师的任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小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由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因此,汉语教学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综合汉语能力的培养。
而在阅读教学课中以读为本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探索自身的潜能,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升。
虽然原始的教师阅读课教育与以以读为本的教育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但实质上并没有排斥和矛盾,而是可以让教师的教育得到相应进步。
在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读为本”的目标1.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汉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读为本,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正视自己,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读为本实现快乐教学
以读为本实现快乐教学【摘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
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快乐教学以读为本自学能力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
读,也是理解。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我主要以“你从哪些语句和细节描写中,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问题辐射全文。
在这个过程中,给足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句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
……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通过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动作、神态、欢声笑语,感悟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来理解和感受作者说的那句话:“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通过品读句子;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③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的词语,反复体悟“我”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刘老师“身教”给学生的影响,使我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以读为本,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以读为本”课堂教学
“以读为本”的课堂教学探索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是学生对文本的一个集中表达。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经常提问、反复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极少有自己的时间去探究、体验、感悟文本,学生的主体性无从体现。
本文是笔者在“以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做法,希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创境诱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1.以读诱读引读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巨大,笔者也特别注重引读。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首先入情入境地朗读一部分,将学生带入那种氛围中,学生顺势读下去,达到了快速融入文本的理想效果。
2.以图诱读实践证明,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梅花魂》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组梅花傲雪怒放的图片,学生被梅花那种不畏寒冷、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所震撼,为理解梅花魂、民族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境诱读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例如: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文章虽好,小学生却不易领悟。
笔者首先配着旋律深情朗诵了汪涵的《有味》中梦见童年的一段话,继而引入林海音的童年记忆。
二、精读领悟,打好学生朗读的基础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如示范阅读、引读、对比读、多媒体辅助朗读等,让学生在灵活、轻松的阅读氛围中自主消化、感悟。
另外,还可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分角色阅读、设问对读等不同形式。
(1)示范阅读:恰到好处地示范,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示范阅读可以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进行,使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也可以在学生阅读的不理想时进行,使学生在“愤悱”之时及时得到“启发”。
例如:在教学《怀念母亲》时,对于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返璞归真,以“读”为本
过 程 , 是 人 对 文 字 材 料 进 行 复 杂 学 生 “ ” , 而 真 正 实 现 教 是 性 ” 因此 我 们 一 定 要 摒 弃 过 去 那 也 读 上 从 ,
思 维 加 工 的 过 程 。 个 学 生 的 生 活 为 了 不 教 。 教 师 应 该 更 多 地 站 在 种 重 教 参 , 教 师对 教 材 的理 解 分 每 重 经 历 和 个 性 特 点 都 不相 同 , 以 要 学 生 的 角 度 考 虑 问 题 , 细 致 地 观 析 , 文 本 , 学 生 对 文 本 的 原 始 所 轻 轻 鼓 励 学 生 对 阅 读 内 容 发 挥 自 己 的 察 学 生 的 思 维 及 活 动 情 况 , 及 时 阅 读 、 验 感 悟 的 做 法 , 重 教 师 体 即 想 象 力 ,得 出 自 己独 特 的 见 解 , 地 辨 析 课 堂 中 出 现 的 各 种 问 题 并 的 “ ” 、 学 生 的 “ ” 的 传 将 教 法 轻 学 法
我 犯错 时 , 会教 育 我 , 我 知道 她 让
错在哪 里。 生 3: 我 的 小 姨 是 我 的 朋 友 ,
朋 友 是 一 杯 酒 , 是 困 难 的 时 和 体 会 , 望 你 们 能 用 “ 心 ” 发 越 希 爱 去
现 生 活 中更 多 的 朋 友 , 珍 惜 身 边 并
等 、 爱 、 重等 等使 她 成 了“ ” 他是我 的知音 。 关 尊 我
的朋 友 , 一 切 都 源 于 一 个 宇 — — 这 “ ” 通 过 学 习 这 篇 文 章 , 们 知 爱 。 我 道 了朋 友是 可 以跨 越 年龄 这 条鸿
下你 生 活 中 的 大 朋 友 。 五 、 师 小 结 教
二 、 重 视 学 生 的 独 特 感 受 和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激 发 者 、 导 者 、 要 辅 各 文 学 给 自 己 带 来 的 美 的 感 受 。新 课 种能力和积极 个性的培养者 , 应 程 标 准 主 张 教 学 中 要 “ 分 发 挥 师 充 阅 读 过 程 是 一 种 复 杂 的 思 维 把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心 放 在 如 何 促 进 生 双 方 在 教 学 中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作者:汤美莲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古今往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叶圣陶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
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
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
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文的。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和驾空分析还大量存在,学生读不通畅、读不出味道、写不出内容,这是多年来“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造成的“讲”,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抑制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又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阅读课应该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
阅读课上成读书课,是不是一堂课多读几遍,甚至恢复以前私塾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不是。
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 读通。
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环节,志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教材,理解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这个环节,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通读课文两部分内容。
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没多大的关系。
其实,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教师的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要读出轻重缓急,以语调渲染弱者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读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这样,出现在学生脑中的是亲眼见到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保护小麻雀的情景。
当然老师范读时,学生不只是欣赏地听,还要带着问题去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讲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教师范读中,学生还要对不会读的字、词作记号,以便读后质疑。
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一、以读为本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
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感悟,感知而领悟。
在读中领悟。
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
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2篇)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读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情操,丰富人生内涵。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读思结合,将所读的书籍与自身的思考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
在我多年的阅读经历中,读思结合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与感悟。
首先,读思结合可以帮助我深入理解书籍内容。
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浏览文字,更是对作者思想的深入探索。
通过读思结合,我可以将书中的言辞与作者的用意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书中所传达的观点和思想。
例如,在读历史书籍时,我不仅仅关注史实,更注重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思考,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其次,读思结合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读内容进行客观、理性的评判和思考。
通过读思结合,我可以不盲目接受书中观点,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培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读社会学著作时,我并不盲目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我的理论水平,还能够培养我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第三,读思结合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通过读书可以不断开拓知识的边界。
读思结合能够帮助我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思考,我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为我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读一本关于创新思维的书籍时,我通过与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
此外,读思结合还能够提高我的表达能力。
通过读思结合,我可以将所读的内容与自身的思考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以“读”为本,奏响阅读教学中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方法探究
Teachingseafaring 教海探航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19以“读”为本,奏响阅读教学中的主旋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方法探究文/李艳春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但目前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老师用的还是简单地通过分析课文的句子来理解全文的中心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很多时候孤立的理解是空白的、无力的,就算老师向学生讲解了答案,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或者好不容易弄懂了这一题,可是遇到别的千奇万变的题,却又不知何从下手了,这告诉我们: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到了瓶颈地段了。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对于阅读教学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采用哪种教法,都不能只追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奏响阅读教学中的主旋律,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 初读,读出精彩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
这足以体现“读”的重要。
“读一篇文章,通读全篇,得其大意”,才能抓住重点,为精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初读应该也是精彩的。
初读设计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的读书变得有情有趣。
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述画面或提示实物,或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补充介绍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及人物,以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
以“读”为本,整合三维目标——变革小学语文命题形式的思考
以“读”为本,整合三维目标——变革小学语文命题形式的思考摘要:小学语文本是一门以语言文化知识教学为核心,教授学生语言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学科,而语言的重要功能在于“说”、“实践”和“应用”,只有充分具备现实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语文学习。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督促作用的考试活动则多以“写”作为主要的考察形式,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进步,但是于口语表达方面,则十分欠缺,“社恐”性学生在当下社会中比比皆是。
据此,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应当从考试命题着手,深刻变革其教学模式,贯彻以“读”为本,综合听、读、写三维教学目标,提出“情境性命题、表现性命题、综合性命题”三大改进策略。
关键词:以读为本;三维目标;小学语文;命题形式;创新实践引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学生培养基础性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语文考试命题方式则存在严重的偏激性问题,侧重“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而忽视“读”的能力培养,造成很多学生虽学富五车却无力尽数表达的后果。
据此,根据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将以“读”作为重要切入点,提出小学语文命题形式的革新策略。
1.小学语文命题形式改革的原则1.1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小学语文命题形式提出改革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语文学科是学生掌握优质社交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完成终生性内容语言性传输的重要途径。
其中只有在基础性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读”的能力训练,才能够在培养学生勇敢表达自身意见的同时,掌握从容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任务。
1.2三维整合三维目标整合是小学语文命题形式提出改革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所谓三维目标即“听”、“写”、“读”三重维度,语文学科既是一门科学知识型学科,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性学科,学生既要充分掌握语言文化相关知识,获取一定的内容输出能力,又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书写能力。
作为一项社会交往工具,听写读三项技能缺一不可,否则便会造成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低下,面对自身知晓的事物却不知该如何传达、解释、表达等,影响具体生活、学习及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必须以读为本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德育、美育都可产生明显的助益。
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训练。
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会读”才能“善教”。
【关键词】阅读指导以读为本
因此,根据朗读训练的整体性、层次性、实效性三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范读指导
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开始。
虽然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很低,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示范和引导。
首先应注意教师的范读,好的范读对学生的感染和示范作用是很大的。
教师的范读要做到声情并茂,要读得正确、流利、语调语感好,这样的范读才会感染力强,学生在听读中既受熏陶,又能默默地仿效,教学效果当然好。
二朗读技巧指导
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训练。
第一,停顿。
停顿就是指语言进行中的间歇。
学生读短句可以一口气读完,遇到长句,中间总要有适当的停顿。
例如《骆驼和羊》
一课中的一段话,“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
羊抬起前腿,扒到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
”在“一抬头”的后面停顿一下,可以表现出骆驼高大,吃树叶很容易,而在“抬、扒、伸得、还是”的后面稍加停顿,则可以表现出羊矮小,吃树叶非常困难的情景。
第二,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它是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朗读手段。
恰当地使用重音,可以使情感更加鲜明。
比如《小马过河》中四次提到小马向河边跑去,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向磨坊
跑去”,第二次是“小马听了老黄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第三次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第四次是“小
马跑到河边抬起前蹄”。
在上述各句中对加点的词重读,因为它们各自侧重表现了小马从兴奋、犹豫到决心尝试的心理过程。
第三,语速。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很重要。
只有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此外,语句里有了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听起来就富有音乐美,感情表达则更为细致。
第四,语调。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鲁迅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中说道:“我们先前的古文……老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
”形象地概括了古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章里去摸爬滚打,舍此一切方法都是舍本逐末。
阅读,必须以读为本,在这个前提下,去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讲解、提问、议论、练习等方法,使阅读教学走上返朴归真的正确之路。
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叶圣陶强调,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培养语感,多读多背是好办法,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各式各样的言语形式在头脑中反复出来,对语言器官进行反复的言语刺激,在大脑皮层上逐渐形成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能力。
有些教师重视阅读,就要重视指导学生读。
教师要注意学生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差。
在让学生朗读时自己却背着身子忙板书,或者伏在讲台上思考下一步教学步骤,连学生读到哪里都不知道。
还“机智”地说:“我找个学生问问读到哪里了,看看听得认真不认真!”这种“走过场”的读,学生能得到有益的指导吗?
陶行知说过,讲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
跟教作文一样,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
现在阅读教学中效率这样低,怎能说明教师会读呢?(顺便说几句,这些年作文教学效率这样低,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不去写,不会写,指导不得法,很多教师自从当老师后连一篇文章也没写过)
“会读”才能“善教”。
教师怎样才能“会读”呢?惟有自己去读,去反复地读!曾有人问钱梦龙:“为什么你的教学设计常常有些新意?”他回答得挺简单,因为我很少看“教参”。
钱梦龙在《致青年教师的信》中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
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用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过去教师背教参,念参考,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做来做去也不知效果如何。
现在教师被“逼”得丢开“教参”,反复诵读,直到读出心得来。
由于教师得之于心,而不仅仅是求之于书(参考书),指导学生就能指导到点子上。
以划分段落、揣摩思路的教学为例,“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教人读文章十分重视揣摩思路。
他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为什么这样走。
我们教学中的分段本是揣摩思路的一种初步工作,但是我们往往停留在这一步而不再向前,为分段而分段,为考试而分段。
怎样分?看“教参”。
学生虽然记了不少段落大意的笔记,也很难做到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现在,由于以读为本,师生入“境”,动了“情”,”看”到了作者的思路,再按“路”分段,就能分得准确,分得轻松。
阅读教学不能以讲为主,不能以问为主,必须以读为主!不仅是要让学生多读,教师也要多读。
教师要在书中“多走几个来问”。
“走”
出心得,“走”出体会,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书中“走一个来回”,改变那种“半个阅读教学过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