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有效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对策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的对策。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
当教授分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们平时接触到的食物、游戏等来进行举例。
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观数学相关的实际场景,如博物馆、科技馆等。
在这些场所,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科技馆里,学生可以看到各种数学原理在展品中的运用,这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在学生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要求他们计算购物清单中各种商品的总价,或者设计一些比较价格的问题。
这样的实际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游戏和实验,让学生在游戏和实验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或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数学原理和现象。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才能,灵活地设计数学教学内容。
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通过教他们如何用数学原理来解释音乐的节奏和音高;对于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通过教他们如何运用几何原理来画出美丽的图形。
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数学概念,带领学生参观数学相关的实际场景,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组织数学游戏和实验,以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
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把身边的生活引入数学教学来,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一、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课本是人的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与孩子熟悉并关注的事件,巧妙与引出数学知识。
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
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开支,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让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链接
让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链接数学只有扎根于生活之泥,绽放的花朵才更鲜活灿烂,离开了现实生活,数学将成为一片死海。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把经验激活、利用、调整以及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提供重要资源,而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
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教学与孩子生活的链接,使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一、抓住契机,捕捉生活现象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比较广,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宽,因此,对于有些数学知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了自己特有的认识基础,并有了一定的经验。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做到抓住契机,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捕捉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现象,精心采集生活教学实例,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铺路搭桥,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知识点时,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学生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中,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感知。
接着,我启发他们举一些类似的事例。
有学生很快想到:“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又从西边落下,第二天早上又从东方升起……循环往复。
”也有学生看到了教室里的日历:“每个星期,都是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终而复始,循环不息。
”我趁热打铁安排学生试算:2÷3,5÷9,通过计算和讨论,再加上之前生活现象的铺垫,学生很快对循环小数的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与生活巧接轨在教学时,如果能找到切入点,与生活巧妙接轨,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将之算理概括成了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看似简单好记的算理,但在学生平时的作业中却时常出错,一次次的纠错,一次次的反复强调,都收效甚微,让我发愁。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例子,比如教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以学生会遇到的购物、交友、比赛等场合为例子,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会对数学感到趣味。
还有,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学校实地教学时,可以教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不再是一堆无法理解的概念,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比如通过实验、推理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同时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成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就是要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愉快和轻松。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有些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可能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故事、游戏、歌曲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
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和活动,比如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愉快和轻松。
这样,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沉闷的事情,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让儿童经验贯穿数学课堂始终
让儿童经验贯穿数学课堂始终——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姚文益224424谈到经验,我便想起刚工作时的一段刨树经历。
为了重整校园环境,老余校长带我去刨树。
年轻气盛的我说干就干,拿起铁锹就往树根边挖土。
此时,老余校长向我大声说:“年轻人,不用蛮干!”他的话把我说愣住了。
我停下手中活,只见老余校长在树根周围按下一锹深的印沟。
接着,老余校长指导我把锹插进印沟里,扇动锹柄,并且绕着印沟移动,重复上面的工作。
最后,老余校长跟我站在一起,把锹头尽量往印沟里伸,猛一用力,树便拔地而起。
我仔细一看,才知道那树是须根,与一般树根不一样。
这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了经验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审视教学现实,老师们关注学生知识起点(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对学生的经验普遍没有重视。
基于上面的刨树故事,我以为学生的经验也会促进他们有效学习。
本文笔者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具体谈谈运用儿童经验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唤醒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学习在新知学习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接触的现实世界、直接经验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一堂数学课的学习,可以描述为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再“建构”。
[断一]:什么是圆的面积师:(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哪个圆最大?哪个圆最小?学生轻松回答。
教师小结: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很多面,有大有小,如黑板面大,桌面小。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师没有给出圆的面积的严格定义,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辨认“哪个圆最大”“哪个圆最小”,采用体验的方式感受圆的面积含义。
轻快地为下面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激活知识经验,实现类比学习[片断二]:数出圆的面积师:(手指黑板上的一个圆)这个圆面积最小。
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教室里一片安静。
师:上学期,我们是怎样研究自己手掌面积的?生1:用数方格法。
有效情境,让数学教学与孩子“共同境遇”
有效情境,让数学教学与孩子“共同境遇”摘要:数学课堂,这个有着奇思妙想、思维碰撞的神奇磁场,总是令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欲罢不能。
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共同演绎的数学课堂生命力更是犹如春天里的新绿,蓬勃而积极向上。
纵观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关键词。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也成为教师们深思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作者试从“儿童立场”思考情境创设问题,意从学生角度入手,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特点,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有效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更新理念研读教材立足学生“和孩子共同境遇”,首先意味着对儿童的宽容、理解和欣赏,更深入地说,需要我们更新教学理念,蹲下身去,走进儿童的数学生活,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用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儿童共同遭遇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从某个角度来说,“和儿童共同境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心态,更是一种教学智慧。
因此,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立足教材,善于深刻解读;立足学生,善于从学生角度思考,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实现与学生共同境遇,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之魅力。
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从更新理念、研读教材开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者思考问题的视角时,你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和成人的“文化优越感”,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吗?能以“平等中的首席”之身份介入数学问题,进而与他们一起交流、沟通、协商吗?显而易见,教师必须具有以上问题的肯定答案方能从容地面对学生群体,课堂教学的设计方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诚然,一个眼中有学生的教师才能很好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数学教学如果过分拘泥于文本,那么绝大多数课堂就会明显暴露出“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弊病,如能让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对所学课题的理性切入及各活动环节的理性小结统筹兼顾,那么,教材的运用过程,就有可能成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编者交流磨合的优化过程,课堂上流淌的才会是为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活”的思路和方法。
数学课堂向儿童生活经验的回归
数学课堂向儿童生活经验的回归对课堂教学来说,回归儿童生活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儿童发展的现实。
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一、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儿童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儿童,意味着教师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心儿童、呵护儿童、以教育的本来面目爱护儿童,就必然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中挣脱出来,向儿童敞开自己,真正成为儿童的研究者,成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
“儿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更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孩子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情、情绪状况如何,力争把他们的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儿童学习知识的过程、儿童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彻底消解教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师生关系,从而建构一种师生和睦相处、交互影响的教育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分享共同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同时在分享中相遇、理解,建构出共享的价值。
二、把儿童的生活经验当做课程资源首先,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儿童生活在双重世界中:生活世界与学科所表征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各有其特殊性。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而学科所代表的成人经验则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儿童的世界是兴趣主导的世界,而学科则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世界,而学科则囊括了人类在过去无数个世纪的历史以及人类所知的辽阔世界。
儿童的经验世界与学科知识世界之间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二者的关系。
具体在教学中,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庸俗地把教学内容还原为现实生活,也不是牵强地把教学内容与个体生活连接起来,而是要求教师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把教学内容从静态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生活。
尽可能地使内容贴近生活,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入生活化元素,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相结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面积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教室的面积,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概念;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使用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例子,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二、以游戏方式引入数学知识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运算能力;在教授分数时,可以利用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和排序。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利用真实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时间概念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一天中的各种活动时间,通过真实情境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运用;在教授计算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数学。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趣的数学视频、动画或者游戏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数学的乐趣,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初级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实际应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学加法、减法和乘法等知识点。
比如,教授孩子们计算金钱,可以拿一些实际的货币来帮助他们进行练习,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如果用生动的教学案例来课堂上讲解乘法,如菜市场里购买水果蔬菜,可以教学生们如何计算每件蔬菜水果的价格,如何计算总价格等。
此外,数学教学应该贯彻在生活中,生活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部分。
例如,可以在家长会和家长互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讨在真实生活中如何解决计算问题。
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技能,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的机会。
总之,让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挑战和效果。
只有通过将数学课程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与现实生活相连,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也将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人们常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实际上,数学是贴近生活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数学教学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数学知识,比如购物时的计算、游戏中的计算等等。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数学教学,比如通过购物时的计算来教学学生加减法,通过游戏中的计算来教学学生乘除法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比如带着学生去超市了解商品定价和计算;带着学生去公园了解各种几何图形;带着学生去街道了解距离、速度的概念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三、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设计一些与购物、游戏、旅行等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数学计算和推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实验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结合学科的交叉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数学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结合学科的交叉应用等方法来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希望未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多地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并且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数字教学新思路: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的数学说课教案
数教学新思路: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的数学说课教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教育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和时间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不过,数字教学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更取决于教学策略是否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该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4、鼓励幼儿于创新和探索,发现生活中数字化教育的应用场景,开拓幼儿的数字教育视野。
二、教学内容1、数字的认识:教授数字的大小和意义,丰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2、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教授基本的数学运算,加减乘除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数学计算能力。
3、数学应用: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计算,比如在超市购物、制作美食等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4、数学思维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幼儿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和自信。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引入数字世界,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知识传授:将数字化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3、巩固提高:通过数字游戏、案例分析、数学优化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成果。
4、综合提升: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等方式,完成数字教育应用案例设计,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口头评价:通过幼儿的表现和口头表述,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实际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数字化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能力测评:通过小测验或考试等方式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和能力进行全面测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应用实施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应用实施及对策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应用实施1. 采用生活化教材教师在选择数学教材时,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例如购物、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例如身边的图形、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在课堂上共同讨论,从而加深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创设情境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通过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购物算账、制作食谱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应用对策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倡团队合作学习等,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 增加生活化教学内容学校应不断改进数学教材,并在教学中增加生活化内容,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3. 拓宽数学教育观念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生活,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应用是当前数学教学重点。
只有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融合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融合的策略摘要:为了增强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思维,把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使生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鲜活生动,妙趣横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天性,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乐趣,实现所学知识置于生活的运用能力,进而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紧密融合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一)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环境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目前一些教师组织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表现得非常僵硬,导致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呈现被动学习状态,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兴趣。
但是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就可以引入较多趣味元素,提高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降低学科教学难度小学数学教师灵活使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学科教学难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
当前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很多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高,直接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引入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元素,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借助这些熟悉的内容了解教学知识,显著降低学科教学难度。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当前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得到了充分重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推行。
在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后,教师可以在课堂环境中设计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较好地感知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
此外,生活化教学模式也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互动程度,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点应用到实践生活场景中,显著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运用(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使他们能从数学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生活问题中来,让学生成为生活问题的思考者、解决者。
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和经验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和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去操场上寻找圆形、矩形等图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几何图形的普遍存在,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教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书桌的面积等,让学生明白面积单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可以将数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教学时间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了解各种日常活动所需的时间,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用多长时间从家到学校,从晚饭到睡觉等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运算。
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这些问题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比如购物、旅行等问题。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数学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的桥梁,在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运算,还应该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加深入地认识生活的本质。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应用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实用性。
例如,在初学乘法时,可以用“买水果”和“赠品”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在购买水果过程中经过简单的计算后获得赠品,这样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运算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也可以结合实际,让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家中的地毯、窗帘等等。
在观察的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全班一起进行几何图形分类、几何图形测量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几何图形,并提供有趣的学习方式。
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注意情境设置,让孩子们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接触、使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时间概念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离下一次课还有多长时间?”让孩子们自己计算时间,了解什么时候才是下一次课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下学习知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时间概念。
最后,小学数学教学还应该注意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学会用“分”字组成的“分数”的理解,再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们去解决“分”的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小数的掌握能力,还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式。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实际应用、情境设置和情感教育,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数学知识,掌握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
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秉承“短语合理,浅尝辄止”的原则,注重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让孩子们更容易、更有兴趣地掌握知识,助力于孩子们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是广大数学教师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因为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元素的世界。
在学生的生活中,各种数学概念和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有心去发现,就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数学的内容。
在数学的自然观察中,学生可以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规律,比如树叶的排列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等等;在数学的测量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身高、重量等来了解数学的长度、容积等概念;在数学的运算和推理中,学生可以通过购物、打折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数学推理和计算。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有心去观察和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引导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可以利用学生的零花钱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结构,让他们体会到几何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实际的统计,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体会到统计知识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促进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活动,比如组织数学方面的游戏、实验等活动。
在家庭作业设计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技能。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教学素材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激起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从量黑板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学生发现这样量不方便,有的学生难中生智,想到用家中的米尺量,这样就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老师事先分发的塑料布米尺说:“1米有多长呢?请你们借助身边的事物或自己的身体记住它。
”这时,学生们忙开了,有的用1米量自己的身高,看看到哪儿,有的量桌子的高度,还有的离开座位去量窗台、量门……当我让他们汇报时,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很严密,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1米有多长或用手比拟1米有多长……由于我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再现生活,探究生活化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
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孩子达成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让孩子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其实,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法,修桥盖房要画图纸,穿衣戴帽要量长短等,很多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那么教师应怎样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
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而是要尽量地去创造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大家认识的、熟悉的一位小朋友的照片(出示背面图),猜一猜他是谁呀?(学生议论纷纷)师:那让我们看看他的这张照片吧。
(出示侧面图)(部分学生猜到了)师:他到底是谁呢?(出示正面图)(对的学生特别高兴)师:你们觉得这三张照片哪张最好猜(出示三张照片)生:第三张。
师:为什么?生:因为第三张能看到脸。
师:那前两张怎么难猜呢?生:一张看到的是后背,一张看到的是侧面,不清楚。
师:如果你给自己的朋友也来拍这样的三张照片你打算怎样拍?(学生小组里说一说,再让全班学生交流)哦,原来我们到小朋友的前面、后面、侧面拍,可以拍到这样三张不同的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儿童,有效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
作者:徐光宴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年第03期
摘; 要:本文基于陶行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简要阐述理解儿童、对接儿童生活经验的价值,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利用熟悉的生活经验,构建适宜儿童的数学生态环境;借助有趣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思维张力;注重过程性生活经验,发掘儿童的生长点;推动生活经验活动化,寻求数学教学切入点;深耕延展性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迁移能力等。
关键词:理解;儿童;生活经验
陶行知提出要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就启示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确立儿童教学视野,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信儿童,理解儿童,使数学教学有效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从而借助儿童生活经验,降低数学教学难度,优化数学知识呈现方式,让儿童收获数学学习成就感。
一、理解儿童,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的价值
理解儿童,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它能够有效凸显儿童主体地位,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并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1. 凸显儿童主体地位
理解儿童,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确立儿童教学视野,从传统的教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从而确立儿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借助儿童既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儿童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儿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2. 降低数学学习难度
数学教学中,理解儿童须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数学基础等,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化难为易,优化数学知识呈现方式,进而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使儿童生活经验成为提升儿童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路径。
3. 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师往往局限于数学教材内容,导致数学教学资源贫乏,难以有效激活儿童数学学习积极性。
理解儿童,对接儿童生活经验,基于儿童学习实际,将数学教学与儿童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拓展数学教学资源,使生活成为数学资源的活水之源。
二、理解儿童,有效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的实践
理解儿童,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始终坚持儿童立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1. 利用熟悉的生活经验,构建数学生态环境
“理解儿童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数学教学思维,寻找儿童数学最近发展区,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
” [1]这样才能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构建数学学习环境,避免数学教学设计的成人化。
这样才能利用儿童数学的生活现象,引发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情绪,激发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扩大儿童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应,使儿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例如“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与平行四边形等形成直观认识。
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图形大观。
活动一:观察教室,说说教室环境中存在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
活动二:回忆生活中自己印象深刻的图形,并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思考这些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环节,正是基于对儿童的理解:第一活动环节,充分利用儿童熟悉的教室环境,引导儿童开展观察活动,从而使儿童的生活经验能够被调动,在强化儿童图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又促进儿童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个活动环节,对儿童身边的环境进行适度的延展,扩展至儿童生活圈,并借助画画的形式将图形画出来,在做数学中引领儿童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强化儿童对图形的认识。
生态学习环境的构建,使数学课堂真正促进儿童的自然生长。
2. 借助有趣活动,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思维张力
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收到预期的效应,就需要理解儿童,立足于儿童兴趣点,借助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思维张力。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合理地挖掘生活资源,并寻求生活资源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有效耦合点,在趣味化资源的支持下激发儿童数学思维张力,避免数学教学中教师生活经验的强行“植入”,削弱生活经验应用效应。
如“认识角”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对于二年级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内容相对抽象。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通过趣味化教学手段,引导儿童从表象逐步深入理性认识。
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儿童手工活动中的劳动成果,如打开的手工剪刀、手工扇子、手工三角板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儿童找出角,引入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摸一摸角、做一做角、比一比角等活动,引导儿童深入了解角。
借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从儿童感兴趣的手工活动入手,展示儿童活动成果,有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儿童对角展开探究的愿望。
儿童在感兴趣的生活经验的帮助下,积极参与到摸、做、比等数学探究活动中,儿童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在足够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下,儿童对角的认识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生长。
3. 注重过程性生活经验,发掘儿童的生长点
“儿童生活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儿童生长过程中逐步积淀起来的。
” [2]因此,我们要理解儿童,注重儿童过程性生活经验,基于儿童生长的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学段、不同生长时期的生活经验,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发掘儿童的生长点,从而循序渐进地引领儿童发展。
如“千克和克”的教学,在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为了引出克的概念,并且强化儿童对克和千克的直观认识,笔者运用一箱牛奶作为范例:
活动一:儿童动手提一提一箱牛奶,根据数学千克的知识,估一估一箱牛奶的质量,再称一称,说出一箱牛奶的质量。
活动二:打开一箱牛奶,拿出其中一盒牛奶,用手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数一数一箱牛奶有多少盒?算出一盒牛奶的质量是多少?
这样设计的用意在于注重利用儿童过程性生活经验,让儿童先通过估算一箱牛奶的质量,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强化儿童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估量一盒牛奶的质量,让儿童从“千克”的概念进入“克”的概念,建立起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渗透数学转换思想,引导儿童通过转换的方法获得一盒牛奶的质量,有效促进了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
4. 推动生活经验活动化,寻求数学教学切入点
儿童数学学习中生活经验的调动不是知识性复现,需要教师推动生活经验活动化,即引领儿童在活动中运用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儿童借助生活活动学习数学,使生活活动成为儿童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路径,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
例如“加和减”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开展了“超级购”活动:将教室模拟成超级市场,儿童为自己的学习用品标上价格,部分儿童扮演卖家,部分儿童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
每一位儿童都要列出活动过程中的价目清单:卖家要列出今天自己所在售卖区商品的清单,顾客同样也要列出自己的购物清单以及自己付款与找零的清单等。
由于模拟超级市场购物的场景,为加与减的学习搭建了生动的场景,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同的儿童参与不同的角色扮演,有效实现了生活经验的活动化,从而使数学教学与生活
经验有了较好的切入点,使生活化活动承载起数学教学的任务。
儿童生活化活动需要与数学学习任务有机结合,强化生活活动在达成数学目标中的载体意识。
5. 深耕延展性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迁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理解儿童就需要我们基于儿童终身学习的需求,深耕延展性生活经验,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无限的延展,打破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数学教学向生活延展,从而促进儿童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使生活经验成为儿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路径,实现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水乳交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如“24时计时法”的教学,在学完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展延展性生活实践活动:儿童利用24时计时法,为自己制定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计划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看哪位儿童的计划表科学、合理、美观。
这样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儿童对“24时计时法”的理性认识,还通过制定周末时间安排计划表,提升了儿童运用24时计时法指导生活的能力,也引导儿童学会合理运用周末时间,提升儿童周末时间的运用效率。
总之,理解儿童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立场,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学会换位思考,从儿童的视角优化数学教学设计,有效对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构建适宜儿童学习的数学环境,引领儿童自信地走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享受数学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张秋爽. 理解儿童理解数学[J]. 小学数学教师,2016(12):4-10.
[2]; 许卫兵. 走进生活走近儿童——谈小学数学教学观的转变[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03(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