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身边素材让生活融入数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身边素材,让生活融入数学
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芮秀荣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生活化主动建构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将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与生活的道理,因此学习完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去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深化感悟,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生活知识”。

成功的数学教学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学习过程中当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生活世界时,孩子们也就能够更加积极、愉悦、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教材,我们以前通常把它狭义地理解为教科书,就是一本本老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课本,教师可以据此照本宣科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而现在最普遍的广义的说法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的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观众和听众。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新课程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包含有多重的丰富的涵义。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将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相当重要,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我认为应该活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让生活融入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这一“舞台”真正还给学生。

一、学生的主动参与,灵活转换组织形式。

就像当今的社会,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结合生活实际,注重相互合作,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灵活转换组织形式。

借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来替代过老的例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组织一次模拟“选举班长”活动来引导学生探讨记录的方法,要求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为候选人,全体同学从4名候选人中选一个最信任的人做班长,全体学生投票。

之后请一名学生唱票,其他同学做记录。

记录的方法是:每听到一名同学的名字就在这个名字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做一个记号。

学生在交流中展示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有的打“√”的,有的画“★”,有的画“○”,还有写数字的,也有画“正”字的。

这些记录的方法都来自学生的生活积累,方法的多样可见他们的思维范围很广。

在展示后,我问道:“这些记录方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为什么?”由此学生将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并说出了这种方法的很多优点,我便及时小结:“因为画正字的方法既好数,又节省纸张,所以成了我们搜集数据时常用的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说说感觉,在学生说出这样记录我们还需要去数候选人得票数时,引出统计表的概念,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统计表的绘制。

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情与心通,心与神驰,既感悟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相信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比平淡的讲解会深入的多。

试想,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以自己思维方式代替儿童的思维方法,直接灌输画“正”字的方法及统计表,以自己的感情代替儿童的思想感情,并试图用理性的灌输要学生明白事理,最终定会事与愿违。

当学生对记录表产生异样的感觉时,这正是一种“愤排”的情景,教师统计表的呈现更应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很自主地选择统计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后统一用“正”字,他们既主动参与了构建,也体会了数学课可以如此自由和精彩。

二、参加实践活动,深化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得体验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载体。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对知识的建构。

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与生活的道理,因此学习完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去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深化感悟,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生活知识”。

在教学完“统计的初步知识”后,我让学生按四人小组调查学校前面的路口过往车辆的数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表。

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段大丰路与北岭路交叉口某日12:00—12:30经过车辆统计表:
2005年___月___日
根据表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成员:()制表人:()面对表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路口的马自达最多,小客车最少。

从中可以知道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很多家庭都有小轿车;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这么多的车,像马自达、电瓶车这样的非法营运车辆如此之多,而且车速这么快,对学生上学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过马路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这么多的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受害最严重的就是少年儿童。

因此,很多学生提议:把这张表格交给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很简单的一个活动,让学生体会了真正的小主人角色,体会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很好地应用了我们学过的知识,深切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被简化,只保留了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学结论”“用结论”的过程,很难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更难以从中有所感悟。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告诉他们我的名字的蕴涵,同时也让愿意介绍自己名字内涵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大黑板和小黑板上,指名一两个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蕴涵,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兴致马上被激发出来;然后故意设疑,我们要上课了谁愿意帮老师擦黑板,请两个学生分别擦大黑板和小黑板,进行比赛,看谁擦得快。

学生会很齐声地说:“小黑板擦得快。

”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小黑板擦得快?学生会说“大黑板大,小黑板小。

”,“两个黑板的面不一样大。

”……通过擦黑板的过程趁机让学生知道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给学生最直接的感悟,同时引出面积是有大小的,我们比较面积的大小需要用面积单位,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却能让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中有所感悟。

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也特别深刻。

成功的数学教学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学习过程中当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生活世界时,孩子们也就能够更加积极、愉悦、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这样远比我们就根据那几个“题材老化”、“数据过时”例题进行讲解要来的强,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运用于生活。

”伴随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教学行为受教育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融入数学”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素材,走进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

要用活生活素材,需要教师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素材;要准确把握数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为了一切的孩子和孩子的一切”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倾一片丹心,注满腔热情,为造就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3.《新课程理论》;
4.《江苏教育》2006年1-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