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曾巩
曾巩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姓名:曾巩别名:子固国籍:北宋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019年(己未年)逝世日期:1083年(癸亥年)职业:政治家、散文家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概述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编辑本段]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曾巩
人物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 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 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 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 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 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 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 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 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 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 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 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 江献在于学术思想 和文学事业。
曾巩
曾巩
文学成就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 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在《答 李沿书》、《与王向书》、《回傅权书》中都有类似的见解。先道德而后辞章,这 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 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 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 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 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 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例如《赠黎安二生序》,像这样的笔墨虽然不及韩愈 的赠序那样纵横变化,故作姿态;却也写得曲折尽意,很有波澜。而且语出自然, 无造作之迹,这一点又近似欧阳修。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 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还有,曾巩为文,一般说来, 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 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 看来,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 之境。
唐宋八大家简介--曾巩(历史评价)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作官的时间不多。
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
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
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还是相当称赞的。
他说: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
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耳目。
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说: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广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则宋兴以来,全盛之时,实在今日。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当时的政治不仅没有任何不满,而且推崇备至,当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见。
在这以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当时曾巩出守越州,其后转徙六郡,在外十二年。
对于熙宁新法,也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
只是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
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
观此,则两人过去言谈之间,可能有过意见分歧。
还有,其《与介甫第二书》也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
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又说: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
由此看来,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
《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这话可能有些根据。
唐宋八大家曾巩
曾巩人物简介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政事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
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
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
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
……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
……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
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
"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
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
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
……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
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
"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范文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一)非常七加一2011-09-11 14:41:06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620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
可遗憾的是,尽管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
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康震: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
也就是说在这个“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七加一”。
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突出的感觉。
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
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你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
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这的确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会背这个也能记得起来。
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词也写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
苏轼那就不用说了。
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兼怀子由”,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墨池记(曾巩)
④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起提示、启发作用
⑤“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 以及乎其迹邪? ⑥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 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 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 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 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 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 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 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 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羲之之书晚乃善,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 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 则其所能,盖亦 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 以精力自致者, 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 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 非天成也。然后 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 世未有能及者, 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 岂其学不如彼邪? 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 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 则学固岂可以少 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哉!况欲深造道 的人呢? 德者邪?
重点字词句子展示: 实词:慕:仰慕 强:强迫 极:尽 致:达到 揭:标明 愿:希望 心:想法 废:埋没 尚:崇尚 被:影响 一词多义: 1.其此为其故迹 他的 2.然岂信然邪? 这样 岂其学不如彼邪? 他们 有地隐然而高 ……的样子 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但 他的 其他 3.能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能够 虽一能不以废 技能 通假字: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4.推推王君之心 推究 其亦欲推其事 推广 “章”同“彰”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 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 巩曰:“愿有记。”推王 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 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 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 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 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 巩记。
唐宋八大家曾巩
唐宋八大家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曾巩,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曾巩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
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唐宋八大家曾巩生平年幼聪慧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
结识良友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任职历程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1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
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
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
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
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
《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
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
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
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散文体裁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
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
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凝香斋》是曾巩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凝香斋》作品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凝香斋【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注释:①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大明潮畔。
③香炉:香炉峰。
(1)“云水醒心鸣好鸟”中的“醒”“鸣”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赏析二字的妙处。
(4分)(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凝香斋》作品赏析曾巩于1071年(熙宁四年)由越州通判改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
到任后曾改善邑政,“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未期,囹圄多空,而枹鼓几息,岁又连熟,州以无事。
”(曾巩《齐州杂诗序》)因而得以悠游湖山,赋诗娱情。
王士祯说:“曾子固曾通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而于西湖尤惓惓焉。
如鹊山亭、环波亭、芍药厅、水香亭、静化堂、仁风厅、凝香斋、北渚亭、历山堂、泺源堂、阅武堂、下新渠、舜泉、趵突泉、金丝泉、北池、郡楼、郡斋,皆有作。
”(《带经堂诗话》卷十四)该篇为1072年(熙宁五年)游大明湖而作。
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大明湖畔,取韦应物“燕寝凝清香”句意而命名。
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
“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
“诸侯”,指封建朝廷委派的州郡长官,类似于古代诸侯,故诗人幽默地自称为“古诸侯”。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
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不知官是古诸侯”,并不是曾巩忘记了地方官的职责,而是他善于治邑,游刃有余,能使地方政通人和,因而才有游逛湖山的余暇和雅兴。
曾巩的故事简介
曾巩的故事简介 导语: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你知道他的故事 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曾巩的故事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巩 曾巩(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 丰六年四月十一日) , 字子固, 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 建昌南丰 (今属江西) 人, 后居临川 (今江西抚州市西) 。
曾致尧之孙, 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 (1057) 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 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 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是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固。
建昌军南丰 (今属江西) 人。
嘉佑二年 (1057) 进士。
历任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 实录检讨官, 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 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 而且比欧 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 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上欧阳 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 备,近似欧阳修文。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 记叙中纵谈古今。
曾巩亦能诗, 今存诗 400 余首, 以七绝成就较高, 但为文所掩, 不大受人重视。
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 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曾巩的生平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从而得到 了欧阳修先生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青年的时候,他多次外游,和王安石 相处得比较好,经常会有诗文的往来,并且将安石也推荐给欧阳修。
嘉佑二 年(1057)中进士后,他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翌年,被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 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
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 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简介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简介原文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
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注释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
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译文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
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
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
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
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
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
加
曾巩
“一”
以文章为世师
当时有一个怪人叫刘渊才,他跟 别人说,平生有五大憾事,恨著 名的散文家曾巩不会写诗就是其 中之一。
曾巩流传至今的诗作有四百多首, 虽然与苏轼、欧阳修这样的诗词 大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大多也 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寓 意深刻。
评价
欧阳修:“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
生平简介
曾巩
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 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 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 五岁。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
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
动的重要骨干。
“七”
韩愈《师说》、《早春》
柳宗元
《捕蛇者说》、《江雪》
欧阳修 《醉翁亭记》 三苏
王安石
《伤仲永》
典雅有余,精彩不足;庄重有余,活泼不 足;思想有余,趣味不足。
代表作
《 墨 池 记 》
假如是欧阳修或者苏轼写此记又会有何种风格出现呢?
名气大增,入围八大家
南宋 ,陈宗礼,以苏氏文章为奇,视曾氏文 章为正。曾巩由文学家被推崇为理学家,哲 学家。在家乡修曾巩祠堂,哄高地位。 元代,刘埙 ,认为曾巩上承孟子下开程朱理 学。 明代,茅坤 ,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推崇学习 曾巩之文。理法兼有。为何不学苏轼,欧阳 修? 桐城派,推崇曾巩,讲究文统、治统和道统 。
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 (《送杨辟秀 才》)
王安石:“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
苏轼:“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
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 与扬。”(《赠曾子固》)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导读: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平(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佑二年(1057)进士。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
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
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
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
文人称赞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
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足见曾巩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曾巩墓坐落在杨梅坑对面的周家堡一山坡上,旁边一条小溪,四季清水不断,依山傍水,极目远眺,曾巩故里尽收眼底,其建墓之石料等当时如何运上去,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的《唐论》气势磅礴
唐论曾巩成、康(周成王周康王)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
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东汉西汉)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
有天下之志者,文帝(汉文帝)而已。
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
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 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
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
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
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 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 取于下者,寡而易供。
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 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
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 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
以其法修,则安且治; 废,则危且乱。
可谓有天下之材。
行之数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
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
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
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
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太宗之为政于天下者,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 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 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
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一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世也。
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传世名句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传世名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留下了许多传世名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治国家天下之道,必本于学。
出自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和天下的大道,一定要以学习为根本。
2. 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出自宋·曾巩《熙宁转对疏》。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的东西不断积累,一定会变成大的;细微的东西不断积累,一定会变成显著的。
3. 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出自宋·曾巩《唐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制度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就会安定太平;法律制度被废除或弃而不用,那么国家必然出现危机并引发大乱。
4. 为治有道,生民有常业。
出自宋·曾巩《兜率院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就是要保障人民有固定的职业,能够解决温饱。
5. 民安居足食,则有乐生自重之心。
出自宋·曾巩《救灾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居住安定、温饱无忧,就会有做人的快乐感与做人的自重感。
6. 凡正人之道,既富之,然后可以责善。
出自宋·曾巩《洪范传》。
这句话的意思是,培养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使他生活上有保障,然后再在精神道德上要求他往好的方面发展。
7. 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出自宋·曾巩《思政堂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端正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德规范,然后再去管理、教育别人,这就是政治。
8. 威行爱立,讼清事举。
出自宋·曾巩《宜黄县学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恩威并行,诉讼清廉公正,事情也就都成功了。
9.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出自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制度是用来适应不同时代的形势而建立的,因此每个时代可以有不尽相同的法律制度或治国方法;而治国的理念与基本思想,则是用来确立国家体制的,因此不能不统一。
此外,曾巩的名句还有“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等。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儒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儒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曾巩,中国唐宋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说,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曾巩儒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展开研究。
一、曾巩的生平及其学说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山,洪州临泽(今江西上饶)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家,同时也是文坛上的名人。
曾巩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曾子书》,该书是他继承了先圣之学,并结合了他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而形成的。
曾巩的学说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修身立命,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修身来达到人格的完美。
在家庭方面,他强调孝道和家庭的和睦。
治国方面,他主张仁政,以仁爱民、宽厚大度的德政来治理国家。
至于平天下,则要通过道德标准来约束和管理,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二、曾巩儒学与社会变革的背景曾巩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唐宋之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两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
在政治方面,唐朝的王朝衰落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和战乱,而北宋的建立则重新恢复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业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化上,儒学的兴起使得社会价值观发生了转变。
三、曾巩儒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1. 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曾巩的学说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律,通过修身来达到人格的完美。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有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曾巩的学说给出了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塑造自己、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的指导原则,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
2. 强调仁政和大度厚德的治国理念曾巩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带领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征相契合,因为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人民对于社会稳定和治理能力的要求也在增加。
曾巩的治国理念为北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对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曾巩儒学强调道德标准,主张以德治国。
唐宋八大家曾巩字什么
唐宋八大家曾巩字什么曾巩,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那么曾巩的字是什么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曾巩的字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巩,字子固。
他出生于儒学世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的名臣。
因为曾巩出生于建昌南丰,所以人们便将曾巩和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等七人合称“南丰七曾” 。
又因为曾巩这个人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他的文章又是“古雅、平正、冲和” ,所以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称曾巩为“南丰先生” 。
曾巩的祖上时代都是学者,他的祖父曾致尧曾经还做过尚书户部郎中,而曾巩的曾易占还是太常博士。
因为曾巩天资聪颖,记忆力也是非常的不措,所以从小就表现出了良好的天赋。
在十二岁那年,他就尝试写《六论》,不想提笔后好似文思泉涌,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六论》的语言文字很有气魄。
在曾巩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名声已经广为人知了。
在曾巩十八岁的时候,他曾随他的付清去京师,当时他同王安石相识,两人还结为挚友,早登欧阳修之门后,他还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就这样,曾巩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还和王安石成了挚友,在当时他还和杜衍、范仲淹等人有着书信来往,他们相互之间议论当时的时政,陈述各自为人处世的态度。
自此,曾巩名闻天下。
唐宋八大家曾巩怎么读很多人不知道曾巩怎么读,其实曾巩的读音读音都是后鼻音的,曾 (zēng) 巩 (g ǒng) 。
曾姓是我国传统的汉族姓氏,他起初发源于山东省临沂市。
如今湖南是曾姓的第一大省。
公巩字的本义是用皮革捆东西的意思。
曾巩,字子固,现江西南丰人。
他是北宋的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曾巩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的名臣。
曾巩这个人非常的聪明,而且记忆力非常的好。
在他儿时读书的时候,看一遍能吟诵,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
嘉佑二年,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了太平州的司法参军,在当时他以熟悉法律条例,给人判刑适当而闻明。
嘉佑五年由欧阳修推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和集贤校理,曾巩有理校成《战国策》、《新序》、《李太白集》和《列女传》等大量的古籍,他对历代收藏的图书做了详细的整理,还未此撰写了很多的序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目录:第一集:非常七加一第二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第三集:《身处乡野名比天高》第一集:非常七加一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
可遗憾的是,尽管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
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康震: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
也就是说在这个"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七加一"。
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突出的感觉。
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
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你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
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这的确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会背这个也能记得起来。
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词也写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
苏轼那就不用说了。
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兼怀子由",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
苏洵你要是实在想不起来,因为跟他的小儿子一样,他也没什么特别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也没事,你要会背《三字经》就可以,《三字经》里边说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老泉那是他的号,一说苏老泉想起来,这人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那是苏洵。
所以说这几个人都有别的渠道。
还有王安石,王安石你就是什么全都忘得干干净净了,你只要记住一条,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改革家,最大的改革家,再者说人家《伤仲永》历来的中学课本都是选的,还有那最著名的那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你看,除了散文都有自己的绝活,怎么都能想得起来。
就这曾巩实在是难办,他也没有什么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诗;也没有什么让我们觉得特别优美的词;也没有让我们感觉到有一种传诵千古的散文;也没有个什么有名的兄弟给自己帮衬一下,那爸爸可能也没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改革家;也没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几边都不靠着。
你要说他有什么政绩呢?我们好像就没关心过他做过什么官。
你要说他的个性是怎样的?我们似乎也不太关心这个人的生活,不关心和不了解他的情趣。
你要说他写过什么有名的诗词,我跟你说,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没这个专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时代的人里边,秦观曾经评价他说什么呢?秦观说曾巩写文章妙绝古今,写文章那古今第一把,写得好,可是这个人不擅长写什么呢?有韵之文。
就是他不擅长写诗和词这样的韵文。
"曾子固文章绝妙古今,而有韵者辄不工"--宋·赵与时【宾退录】当时有一个怪人叫刘渊才,这人说话很奇怪,奇怪在哪儿呢?他跟别人说,我平生有五大憾事,就是有五件事情非常遗憾。
别人就问他,说是什么呀?你说啊。
这老刘就闭着眼睛不吭声,过了好久才说,我不说,我说了你们会笑话我,会小看我。
在我看来这五件事情都很重大,但是你们会笑话我,所以我不说。
人家说,说说说,不笑话你,都尊重你,你说。
那人说那我说了?说吧。
说这五大憾事,第一,恨鲥鱼的刺太多。
第二,恨金橘味道太酸。
第三,恨这个莼菜菜性过冷。
第四,恨这个海棠花不够香。
第五,恨著名的散文家曾巩不会写诗。
这大家听了以后哈哈大笑。
你看你看你看,我说你们会小看我吧?大家心说哎哟喂,我的老天爷,您恨的就这五件"重大"的事件啊?您也太碎了,能不能恨点有价值的?哎,但是这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这个人虽然说话有点不靠谱,但他希望曾巩如果会写诗或者诗写得好,在他心目当中曾巩的形象就怎么样?更加完美了。
画外音:曾巩流传至今的诗作有四百多首,虽然与苏轼、欧阳修这样的诗词大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大多也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寓意深刻。
对于曾巩的文学成就,他同时代的人更有发言权,那么,欧阳修、苏轼这些曾巩的同代人是如何评价曾巩的呢?康震:可是不管你怎么说,我们就感觉到这个人太没名气了,而且我们还有一种很过分的感觉,就是怎么会把他选到八大家里头呢?别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理由,他有什么理由呢?这个呀,我们说人家反正给选进去了,人家选进去了说明人家当时选的时候,茅坤选他是有理由的,而且对他的评价肯定比我们现在,就这会儿对他的评价要高。
那我们就很奇怪,怎么我们隔了这几百年,难道我们对他的评价的差距就能差几百年吗?你要认识这一点那就得从头开始说起,从哪个头上说起呢?得看当时曾巩的时代,他们的人对曾巩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人就是欧阳修,因为前面我们说了嘛,好像曾巩应该是欧阳修最喜欢的学生。
欧阳修第一次见到曾巩,对他的评价就非常高,而且在一篇文章里边他怎么评价曾巩呢?他说,"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
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欧阳修【送杨辟秀才】我一看见他,他就像那个在一群鸟当中的雄鹰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展翅高飞。
他给别人夸耀说什么呢?"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在我的门下人太多了,成百上千的人向我求教,我是天下文宗,要来向我求教、要想投到我门下的人很多。
我们上次讲了,欧阳修也挺挑剔的,有的人他也看不上,但是我最喜欢的,独独最喜欢的就是谁呢?就是这个曾巩。
他对曾巩太偏爱了,我们原来讲过,人家苏轼本来文章写得挺好的,就那考试卷完全是第一名的水平,他非得觉得只要是写得这么好的肯定是曾巩写的,最后给弄了个第二名,为了避嫌嘛。
所以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对曾巩特别地偏爱,而且他对曾巩的水平是坚信不疑。
还有一件事,那前面是苏轼本来写得好,给了个第二,这回是王安石,有人请王安石给他们家写家谱,王安石写好了以后,那家人就把家谱送给欧阳修再审阅一下。
大家听明白了吧?这个是谁写的呢?王安石写的。
欧阳修一看,开始觉得怀疑,因为上边没有署名,怀疑是不是王安石写的?后来觉得写得这么好,这不太可能是他写的,他怎么可能比曾巩还写得好?这肯定是曾巩写的。
你说这就没救了,明明是人家苏轼写的,后来也是人家王安石写的,他只要是看见写得好的,那就是曾巩,但这翻过来说明什么?说明曾巩的水平,文章的水平高不高?非常高。
你想,欧阳修是干什么的,欧阳修自己写文章还要鉴别别人的文章,他还要带领一个时代的文章,那是当代文宗,他眼光错不了,这是欧阳修。
王安石对曾巩也是倍加推崇。
有一阵子有人诽谤曾巩,说这曾巩人品不好,曾巩怎么样这个那个。
王安石替他辩护,就写了一首诗,在这诗里边有这么几句,说什么呢?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王安石【赠曾子固】说什么意思啊?说我告诉你,曾巩的文章没人能跟他比,他就好比天上的星斗,就好像陆地上的江海一样。
后来他用了一个很极端的比方,说如果这人将来死了,那也是班固和扬雄。
这个说法有点别扭,因为人家没死,你非得把他比成死了以后怎么样,但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他的这样的一个地位,就是说如果你们现在诽谤他,他如果真的他死了,他就是死了,他也不是个一般的人,他会像班固和扬雄一样流传千古。
王安石是什么人啊,王安石后来做了宰相,而且王安石的文章和诗词在北宋也是领袖群伦,不是一般的人。
他很推崇的人,水平肯定也错不了。
还有苏轼,苏轼比曾巩小十几岁,可是他们俩是同年的进士,算是欧阳修底下的、都是同学。
苏轼对他也倍加推崇,怎么叫做倍加推崇呢?有一年苏轼的老乡,两个书生写了一些文章想要找人求教,苏轼专门为这个给曾巩写封信,推荐这两个书生去拜见他,而且后来苏轼还专门请曾巩为自己的伯父写墓志铭。
我跟你说苏轼那更甭提了,眼界高着呢,他能邀请你给他的家里的伯父写墓志铭,那对你的文章是极大的肯定,而且苏轼后来在一首诗里头也特别地写道"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这么说吧,欧阳修门下有水平的人多了去了,可是我就觉得这曾巩水平最高,他这花儿一绽开,其他的花都很难看,就这么个比方。
所以就说什么呢?你看咱用不着再多举例子了,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而且也是八大家里边的同事,是不是?你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当然苏辙也有评价我们就不提了,都是当时的大腕儿,这些大腕儿非常赏识的人,这帮人犯不着拍曾巩的马屁,那就说明曾巩水平确实高。
画外音:曾巩是欧阳修最为欣赏的弟子,当时的文坛对曾巩的评价又是如此之高,但是欧阳修最终却将领袖文坛的重任交给了苏轼,并没有交付给曾巩,这又是为什么呢?同样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轼与曾巩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曾巩的文章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康震:我告诉大家,曾巩的文章固然写得好,但是曾巩的文章是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曾巩的文章,第一是固守原始的儒学的那个理,也就是说在曾巩的文章里边,他所阐述的儒学的道理那都要保证它绝对地纯净,对佛教、对道教,他是完全排斥的,他保持儒学的纯净性。
这点跟苏轼一样不一样?那肯定不一样,苏轼是出入于儒、道和佛教之间的,他既通儒又通佛又通道。
这是第一点。
第二,曾巩的文章跟苏轼还有个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文章主要是重实用。
曾巩写的史论比较多,写的议论文比较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曾巩的文章里边他要讲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非常地端正,非常地纯净,一点都不搀渣子。
但我们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太干净了营养成分就缺失了。
这个文章议论得太多了,它就不是那么生动了,所以有人评价曾巩的文章,叫什么呢,叫"典雅有余,精彩不足;庄重有余,活泼不足;思想有余,趣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