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

全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楚,文风严谨,循循善诱,给人以教益。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儒家(rú)论语(lún)测量(liánɡ)中庸(yōnɡ)彷徨(pánɡ huánɡ)丁肇中(zhào)二、词语释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三、作家作品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背景探视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九上考易通答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九上考易通答案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应转变观念,对格物和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课堂评价
小组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九组
积分
优胜 个人 说明:1.学科班长回扣目标,总结收获 2.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7.本文思路清晰 ,说说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
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即实验。然后讲道理、摆事实(王阳明 “格”竹子),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把
致知,指出其基本意思。第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列举事例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 思头痛而失败。 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 子,观察并研究它。 阐述道理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 认为探讨自己。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 的探测。 论述角度 反面事例
⑴ 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 ⑵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
温馨提示:点评小组需老师根据班级情况自行调整。
总结升华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提示:“眼光”“勇气”“毅力”三者与“成功的实验”的关系 如何? 赏析:这句话总结了成功的实验所必需的三个要素。准确、独到 的眼光是选定科学实验目标的前提;不畏困难、勇于攻关的探索 勇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坚强的毅力则是将实验进行到底 的必要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接触.中庸.埋没.彷徨..答案:páng|huáng|chù|yōng|mò解析:注意“彷徨”韵母为后鼻音,“触”声母为翘舌音,“没”是多音字。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丁肇.(zhào )中埋没.(mó)没.(méi)有(páng)(hu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B、彷徨..C、相濡(rú)以沫儒.(rǔ)家孺.(rú)子..D、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答案:C解析:本题中主要对形似字如“濡”“儒”“孺”和多音字如“没”“论”的字音进行判断,根据字形的不同结合词义来判断读音。

C项中“儒”读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点评:汉字中形拟字和多音字比较多,平时学习要注意分辨,加强记忆。

3、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C、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是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答案:B和D解析:B“恭”为“躬”,“倍”为“辈”;D“漫”为“谩”,“涌”为“拥”。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A.平天下:扫平天下。

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治国:治理国家。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读书求知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积累与运用1.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袖手旁观断章取义强聒不舍与日具增B.怒不可遏世外桃园盛气凌人重蹈复辙C.格物致知直接了当相提并论不言而喻D.一抔黄土化为乌有豁然开朗廓然无累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攫.取(jué)参.差(cān)孜孜不倦吹毛求疵B.芳馨.(xīn)栈.桥(dài)豁然开朗格物致知C.恣睢.(suī)惘.然(wǎng)袖手旁观根深蒂固D.荫.庇(yìn)笨拙.(zuō)咬文嚼字揭斯底里3.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2分)A.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预计,“五一”3天小长假,地铁2号线发送乘客总数将近百万人次左右。

B.为了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了解诗歌的一些体裁知识,是很必要的。

C.中国驻菲大使馆要求菲方立即释放被扣渔民,归还渔民财产,杜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侵权行为,不要采取任何挑衅行为。

D.长沙铜官窑曾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先河,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是其中的几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春秋》合称“四书”。

C.《水经注》使其作者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作者是西汉时的刘向,《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二、议论文阅读阅读议论文《“磨”到最后》,完成后面小题。

(10分)①“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

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

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

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

语文【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语文【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及答案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 ) 彷徨..( )( ) 袖手旁观.(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B.格物致知豪无选择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2)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二、强化阅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学习目标】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

4、培养爱国与敬业精神。

【学习重点】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3、培养爱国与敬业精神。

【学习难点】了解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二、(课堂)学习·研讨·练习(一)【自主学习】1、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与思路: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讲演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又分4层:1.(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2.(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3.(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4.(13段)得出结论: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共同探究】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讲学稿十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学问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意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问链接】1、了解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诞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讨论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讨论中心从事原子弹的讨论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当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其次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殊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特别荣幸地承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殊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局部是传统教育,一局部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思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解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学问。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论述类文章,作者丁肇中。

文章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实质,指出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有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励人们探求真理。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格物致知”这一传统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的学习态度,培养探求真理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2.难点:对作者观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案例分析: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观点及其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难点;3.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5.总结: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6.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可设计如下: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背景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2.课文大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主题3.重点词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4.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课文观点5.感悟与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作者观点的应用能力。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导练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导练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导练新人教版基础导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yōng) 探索.(suǒ) 遵.照(zūn) 贻.笑大方(yí)B.测量.(liáng) 朱熹.(xī) 栽种.(zhòng) 数.见不鲜(shù)C.论.语(lùn) 儒.家(rú) 丁肇.中(zào) 博闻强识.(chí)D.埋.没(mái) 彷.徨(páng) 校.对(xiào) 不知所措.(cuò)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C.俯首帖耳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事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______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______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因为所以但是就 B.由于因此虽然却C.不但而且不论都 D.不仅并且然而却4.下列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孜孜不倦一番风顺模式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汲取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诚意2.下列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4.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

C.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地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D.中国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致。

6.(黔南州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填空。

(1)“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1)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________(2)把手揣在袖子里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________3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自己.(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______.(3)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___过程的向导。

A.探讨探测探察探索B.探索探察探讨探测C.探测探讨探索探察D.探察探讨探测探索4下面一句话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C.“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D.“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孜孜不倦一番风顺模式
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
C.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汲取
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诚意
2.下列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4.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中国学生往往
..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
时,就常常
..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
..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

C.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地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D.中国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致。

6.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7.暑假在即,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以“历练感悟超越”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请你申报一项,并填写申报理由。

要求: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5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中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申报表
二、拓展阅读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乐果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

②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的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

③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

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

④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⑤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

它们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不思考,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你的思索。

它们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们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比黄金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

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百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

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⑦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⑧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

⑨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

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芳香盈口。

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⑩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

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度,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把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⑾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⑿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

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选自《博览》,有删节)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9.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常读书的人,锦口绣心,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
..。

10.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1.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请你列举一个“经典之作影响人一生”的实例。

(50字左右) 12.谈谈你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A(解析: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合。

)
3.D(解析:A项前半部分不肯定,后半部分却是肯定的,前后不一致;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
4.(1)不能删掉。

“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

(2)不能删掉。

“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一百分。

(3)“最”表示恐慌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都不能去掉。

5.A(解析:这只是论题,不是论点。

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判断句。

)
6.B
7.示例:我选A。

申报理由:我申报做图书馆义工。

一方面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整理图书,可以引导读者找到心仪的书本,从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我也想借此机会读到更多的好书,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从小就喜爱读书,书带给我丰富的体验。

我做事细心,待人耐心,相信能胜任图书馆义工这项工作。

8.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9.“浸染”的本意是沾染或逐渐感染的意思。

在文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读者被书中的知识、道理、艺术等逐渐感染和熏陶的过程。

10.真正的阅读不是粗浅地了解作品内容,而是漫游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

让自己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愉悦和升华。

11.示例: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激励了无数人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中。

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与命运抗争的不平凡经历,鼓舞了张海迪。

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扬起生活的风帆,自学成才,成为时代的楷模。

12.示例:①读书可以陪伴成长;②读书可以获取知识;③读书可以愉悦精神;④读书可以增长才干;⑤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