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 精品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设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梯度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如: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和互动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等,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概念。
2.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并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展示分子间的作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3.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为什么气体可以被压缩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香气四溢的咖啡、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分子吗?分子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3.教师总结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出分子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10.1认识分子
学点1 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现象观察:如图10-1-1所示。

图10-1-1
现象分析:铁铲用久会变薄、花园中四处飘香……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石块、铁铲、花粉……它们是很微小地一点一点散失的。

因此,他猜想,大块物体是由__极小__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德谟克里特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__原子__”。

学点2 什么是分子
事例展示:如图10-1-2所示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结构图。

图10-1-2
归纳总结: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__化学性质__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叫做__分子__。

我们常见的物体都是由__分子__组成的。

学点3 分子的大小
事例展示:如图10-1-3所示是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一个遗传分子上扫描的形状。

图10-1-3
归纳总结:分子一般需要用__电子__显微镜进行观察。

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
级为__10-10__m 。

分子质量也很小,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__3×10-26__kg 。

活动展示:油膜法测分子大小。

图10-1-4
归纳总结:(1)把一小滴油酸滴在水面上,并使其尽量散开,油酸分子直径__等于__薄油层的厚度。

(2)一小滴油酸的体积约为V ,把它滴在水面上散开,可形成面积为S 的薄油膜层,由此可推断,油酸分子的直径__d =V S
__。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 认识分子 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 认识分子 教学设计

10.1认识分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分子》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根据学情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分析
结合上述教法选择,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法2.猜想法3.自学法 4.小组合作学习法5.比较、分析、归纳法四.教学方案
教学反思: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案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的定义,阐述它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并举例说明常见物质的分子组成。
2.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状态等,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分子的特点。
3.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引力、斥力等,并解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评价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分子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2.设计一些思考题,如“分子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运动的?”“如何利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现象?”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分子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学期第十章第一节《认识分子》教案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学期第十章第一节《认识分子》教案

10.1 认识分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原理。

(3)知道分子的球形模型,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4)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2.能力目标(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原理、方法的掌握。

(2)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固体、液体分子的质量、体积等微观量。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原理、过程以及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教学难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数量级。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方法:试验研究法、问题解决法、互动探究法教具:油膜法整套器具、绿豆、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前面的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力学部分的知识,包括力和运动两部分。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研究热学部分的知识,热学是物理学里另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新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新的规律、新的形式、新的规律。

我们这节课就先研究“物质的组成”。

【板书】5.1认识分子(二)进行新课物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物质形形色色,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形态。

有的物质很大,有的物质很小,包括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空气,都是物质。

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介绍部分古代的物质结构理论:①我国古代关于物质组成的部分理论。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问》)这是一种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思想。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惠施)“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墨经·经上》)这两个观点和现代原子理论非常相似。

②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组成。

科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证实了构成物质的单元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当我们研究这些粒子的热运动时,发现它们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因此,在热学中我们把这些粒子通称为分子。

【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非常的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粤教沪版

10.1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界中的一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知道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0.1 nm)。

4.知道分子的体积及质量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认识分子的小和多,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用猜想的方法研究微观世界。

2.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学习或工作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可你知道“石穿”的真实原因吗?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阅读课本]P104“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思考]阅读P105“信息浏览”,我国古代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

[思考]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什么猜想?[提示]水滴石穿、铁铲用久了变薄等都是很微小地一点一点散失的。

[归纳提升]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思考]你认为这样的猜想科学吗?[提示]这样的猜想往往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归纳提升]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探究点2什么是分子[阅读课本]P105“什么是分子”[思考]分子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提示]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 精品导学案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 精品导学案

10.1 认识分子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重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说明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阐明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描述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说明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3.结合动手实验,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象能力;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一、情景引入同学们:你是否观察到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为什么会变小?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走近花园,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花香?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就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猜想,最后物理学家们又是什么结论?二、教材研究问题1——什么是分子?1.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猜想中,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做,这个词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2.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首先提出了物体是由组成的。

3.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颗粒越来越小,如果不断分割下去,最后保持玻璃性质不变的微粒是,这说明物质是由组成的。

问题2——分子有多大?4.分子的质量很小,为了认识分子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小球,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拿一个分子与一个乒乓球进行比较,那就好比是拿一个乒乓球与地球进行比较。

5.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约为m。

三、典例分析【例1】下列事例中,关于分子大小说法正确的是()A.扫地时,尘灰四起,尘灰是分子B.花开时,花香满园,闻到花的分子C.下雪时,雪花飘飘,雪花是分子D.刮风时,黄沙满面,黄沙是分子【解析】研究指出,大多数的分子直径为10-10m(0.1nm),也就是肉眼是看不到分子的,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分子运动后产生的现象是能观察到的。

因此A、C、D看到的都不是分子在运动,它们是小颗粒的运动。

【答案】B。

四、达标训练知识点1——认识分子1.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A.电子B.中子C.分子D.质子知识点2——分子的大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一个细小的灰尘就是一个分子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一个的水分子C.把一铁块锉成极小的铁粉,一粒铁粉就是一个分子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3.氢分子的直径约为 2.3×10-10m,人的头发的直径约为7×10-5m,把个氢分子排成一排才比得上一根头发的直径知识点3——通过事例分析,知道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4.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 认识分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一节10.1认识分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透明胶带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烟雾弥漫的景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物理规律。

2.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出分子的概念,并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放大镜观察物体、透明胶带粘物体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加深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6. 板书设计: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答案: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是由于空气分子对物体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2. 题目: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为什么物体在热水中会膨胀。

答案:物体在热水中会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增大。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 认识分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分子。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分子运动的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则是分子运动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分子模型、显微镜、玻璃棒等。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对分子运动现象的理解,通过反复实践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点。

课后,我会让孩子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比如观察身边的物体,思考它们的分子运动现象。

同时,我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分子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孩子们能够对分子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分子运动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是因为分子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分子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其他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子运动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分子运动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理解微观的分子的运动是一个挑战。

因此,我需要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运动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难点。

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我有着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会以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让孩子们观察一杯热水的蒸发现象。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我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水分子的运动,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然后,我会向孩子们介绍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我会使用分子模型和显微镜来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让他们亲手操作,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10.1认识分子-物理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10.1认识分子-物理

【学习目标】1.知道德谟克里特的猜想,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有大致的概念。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记号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猜想不是胡思乱想,科学的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或理论基础上的。

提示:分子不是“最小微粒”,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提示:分子个体小,但组成物质的分子数量很大。

组员自主选择方案,可相互协作,教师巡视,提醒注意的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展示,师生共同评估。

各小组将各个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它们的组成,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认识分子。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自主阅读教材P104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是什么?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什么?什么意思?答:物体是由极小微粒所组成的;原子;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知识板块二什么是分子自主阅读教材P105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2.分子最先是由谁命名的?什么是分子?答:阿伏加德罗;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__分子__组成的。

知识板块三分子的大小自主阅读教材P106~P10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4.观察分子必须借助什么工具?答:电子显微镜。

5.哪些数据说明分子个体很小?答:分子直径以10-10m(0.1 nm)为单位量度,一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知识板块三中,组内同学完成一个方案,感受分子个体小,数量大。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一完成教材P107的活动。

方案二完成P107的自我评价与作业1、2两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粤教沪版10、1 认识分子【学习目标】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3、经历通过计算分子“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猜想方法是研究微观世界时常用的方法;认知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是以后学习和有关知识的基础。

难点:在学生的意识中,猜想往往与无端猜忌和臆测有关,因此让学生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预习案认真阅读课本P104—P107内容,对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认真完成预习案,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得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认为,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这种微粒叫做______。

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之后,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能保持物质______不变的最小微粒,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叫做________。

3、分子很小,研究指出,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______m,合______mm。

二、基础自测1、关于分子直径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约为0、1毫米B、约为0、1微米C、约为0、1纳米D、约为0、1分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一个细小的灰尘就是一个分子B、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一个的水分子C、把一铁块锉成极细小的铁粉,一粒铁粉就是一个分子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3、分子很小,现有直径为1m的某分子,要将______个这种分子一个接一个排列才能达到一粒芝麻的宽度(约1mm)。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10.1认识分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10.1认识分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10.1 认识分子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经验丰富,善于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探索和发现。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关于分子的认识。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程时,我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分子。

通过观察分子的运动,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特点。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特点。

难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分子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向孩子们介绍分子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观察分子模型: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的形状和结构。

3. 实验:我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在水中的运动。

通过观察,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特性。

4. 讨论:让孩子们谈谈观察到的分子运动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分子运动的规律。

6. 实践:孩子们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特点。

难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分子运动的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得失,认为孩子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对分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孩子表现出被动,今后我将继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蒸发、溶解等,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的概念引入在引入分子的概念时,我采用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比如用水滴来比喻分子,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019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案

2019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案

文档2019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认识分子》。

该章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性质:分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等特点。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性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概念的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解释。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性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分子模型、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扩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溶解、吸附等,运用分子理论进行解释。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分子2. 板书内容:分子定义分子性质:质量小、体积小、运动、间隔分子间相互作用:引力、斥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分子概念,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描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用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2. 答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如固体难压缩、气体可压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2017-2018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10.1 认识分子

2017-2018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10.1 认识分子

20172018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10.1 认识分子在设计这个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时候,我的意图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分子是如何构成我们周围物体的。

这个活动的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和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分子的概念。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把它定在了让孩子们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运动上,因为这个概念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

为了进行这个活动,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比如分子模型、颜色卡片、小球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分子的概念。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对分子之间间隔和分子运动的理解。

我会尽量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游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思考这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分子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尝试通过一些拓展活动,比如家庭实验,让孩子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对分子的理解。

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不仅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因为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孩子们很难直观地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个概念,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之间的间隔。

我使用了两个小球代表分子,将它们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向孩子们展示了分子之间的间隔。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分子之间的间隔,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运动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设计:10.1认识分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设计:10.1认识分子

“315”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10.1 认识分子
主备人审核人应用人时间班级参与者
第 1 课时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重点我关注)
认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

学习难点(难点我突破)
①认知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
②学会用分子的初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一、自主学习
1、新知我能懂
一、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观察的分子图片
结论:说明分子
2、问题我解决
实验探究:10mL水与10mL酒精的混合
【实验现象】混合后液体体积 20mL(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探究成果三:分子具有
特点。

Array【拓展】温度升高,粒子间隔变大;压强增大,粒子间隔变小。

二、合作交流(探究我出招)
(定义) 分子:
三、展示反馈(展示我精彩)
四、点拨提升
1、点拨我提升
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

2、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
100毫升,说明分子.
2、挑战我接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花》王安石)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五、达标检测(收获我快乐)
6、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 )
A.体积增大B.质量增大C.间隔增大
D.个数增多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 (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 (新版)粤教沪版

10.1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2.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2.,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

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自主预习案】1、1811年,阿伏加德罗把保持物质性质(物理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2、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3、大多数分子直径尺度,其数量级为10-10m(0.1nm)。

【课堂探究案】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教案4 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教案4 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教案4 (新版)粤教沪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教案4 (新版)粤教沪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教案4 (新版)粤教沪版的全部内容。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实验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像、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导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认识分子导学设计本节主要内容有: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分子的看法,分子的大小。

本节是学生探 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初步,而历史上研究物质结构正是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猜想开始的,所以教材从这里睁开,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成立物质教 结构的模型。

而后介绍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分子的看法 ,认识到分子很小,并且一般 物体中分子的个数好多,为后边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原子结构作准备。

材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从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睁开学生的学习过程。

德谟克里解 特的“原子〞猜想固然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原子,但能够说是“物质是由微粒构读成〞的看法的源泉。

对此,这里教材为了展现人类研究的历程 ,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并且把猜想方法单列明示出来 ,意在突出猜想方法的内涵。

而对分子的看法、 分子的大小,那么以介绍、图片展现和经过计算、体验为主 ,让学生想象和感觉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知识与技术 小微粒,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目级为10-10 m 。

,一般物体中含有大批分子。

教 1.学习领悟猜想的方法。

学目过程与方法,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渐标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感情、态度与经过剖析案例,意识到我们身旁常有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进而激发研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价值观要点:认识和感觉分子的小和多 ——教师展现相关图片 ,设置相关计算,让学生重 体验、感觉分子的小和多。

难难点:猜想方法——猜想是研究微观世界经常用的方法 ,教课过程中教师可指引点 学生重温德谟克里特当年的思路 ,让学生经历作出猜想、并说出作出猜想的思路的 处过程,最后教师明确两点:(1)在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时 ,因为人们没法用肉眼直接理察看,由此经常采纳猜想的方法来研究; (2)猜想终归不过猜想而已 ,确立猜想能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查验,只有那些被实践证了然是正确的猜想 ,才被以为是科学 的理论。

初期的人们都把自然现象归于某种单调的 ,如水、气、火等。

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认识分子

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认识分子

物理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课题:10.1认识分子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
的最小微粒。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大多数分子
直径数量级10-10m
3、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蒙城八中八年级物理堂堂清
1、学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炸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___________现象。

2、下列事例中,属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秋风吹拂,树叶纷纷落下。

B、在箱子里放几块樟脑,过些日子一开箱就闻到樟脑的气味。

C、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很热闹。

D、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3、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把这些粒子叫__________,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_____________来观察研究它。

5、分子的直径大小大约是()
A、3×10-5m
B、3×10-8m
C、3×10-10m
D、3×10-7m
6、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2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2新版粤教沪版

认识分子【教课内容】:《 10.1 认识分子》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 1 课( 1 课时)【教材解析】:本节由三个段标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

教材第一经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解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而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余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后提出分子的看法。

并同时提出全部物质都是分子构成的。

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了然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目级。

书中以大批的图片以及文件资料增添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楚、更直观的认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学情解析】:初中生的思想方式要求逐渐由形象思想向抽象思想过渡,所以在教课中应注意踊跃指引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经过理论解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想能力。

在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纳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也是学生简单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课中要注意培育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逢迎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色,调动他们学习的踊跃性和主动性。

自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赖,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认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认识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目级为10- 10m。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解析,认识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认识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目级为 10- 10m。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看图和自己着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领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微观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认识分子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说明物质都是由分子组
成的;阐明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描述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说明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为10-10 m。

3.结合动手实验,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培养观察实验能
力、推理想象能力;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是否观察到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为什么会变小?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走近花园,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花香?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就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猜想,最后物理学家们又是什么结论?
二、教材研究
问题1——什么是分子?
1.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猜想中,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做,这个词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2.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首先提出了物体是由组成的。

3.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颗粒越来越小,如
果不断分割下去,最后保持玻璃性质不变的微粒是,这说明物质是由组成的。

问题2——分子有多大?
4.分子的质量很小,为了认识分子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小球,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拿一个分子与一个乒乓球进行比较,那就好比是拿一个乒乓球与地球进行比较。

5.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约为m。

三、典例分析
【例1】下列事例中,关于分子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A.扫地时,尘灰四起,尘灰是分子
B.花开时,花香满园,闻到花的分子
C.下雪时,雪花飘飘,雪花是分子
D.刮风时,黄沙满面,黄沙是分子
【解析】研究指出,大多数的分子直径为10-10m(0.1nm),也就是肉眼是看不到分子的,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分子运动后产生的现象是能观察到的。

因此A、C、D看到的都不是分子在运动,它们是小颗粒的运动。

【答案】B。

四、达标训练
知识点1——认识分子
1.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
A.电子
B.中子
C.分子
D.质子
知识点2——分子的大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一个细小的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一个的水分子
C.把一铁块锉成极小的铁粉,一粒铁粉就是一个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
3.氢分子的直径约为 2.3×10-10m,人的头发的直径约为7×10-5m,把个氢分子排成一排才比得上一根头发的直径
知识点3——通过事例分析,知道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4.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

如果一个中学生深吸一口气,约能吸进3000cm3空气,相当于一口气吞进个空气分子。

5.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kg。

五、课堂测评
1.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的夜晚,天上繁星点点,每个星星就是一个分子
B.狂风四起,尘土飞扬,小华看见很多尘土分子在空中“游走”
C.春夏之交,池塘中有很多蝌蚪都是一个“青蛙分子”
D.分子是不能被人眼所见的很小微粒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C.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D.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5.研究发现,1cm3的水里含有3.34×1022个水分子,200g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
6.当你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看见五年级的学生好高,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你一般都是“仰视”;你现在是八年级的学生了,在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所小学,当一群小学生从你身边走过时,你终于可以“俯视”他们了,倘若有天,你不再长大,反而在缩小,直到可以缩小的“分子”大小,你的所见所闻一定会新鲜无比。

发挥你的想象,猜测一下你会看见些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还能为人类服务吗?可以做些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