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历史认识论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目录编辑本段I.康德曾用 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人类从它形成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
但是,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和研究,并形成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则是同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
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用不同的方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按照认识本身的过程考察认识,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也才真正能使认识的自觉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编辑本段中国哲学史中的认识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们,已开始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可能性、主体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明显地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使用教材:《史学概论》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
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
其教学目的为: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
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
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引言在历史学领域,黑格尔与兰克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认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本文将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历史学研究的启示和局限性。
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黑格尔的历史观1.历史的辩证性: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的冲突和解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世界精神的显现:黑格尔提出了”世界精神”的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的过程。
兰克的历史观1.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兰克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追求真实的历史描写。
2.个人史与总体史的关系:兰克认为个人史和总体史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个人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历史的总体趋势。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影响力与启示1.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和解决,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的脉络。
2.兰克的客观史观:兰克的强调客观事实和真实描写的观点,让历史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可靠性。
他对个人史和总体史关系的思考,使得历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局限性与争议1.黑格尔的理性主义:黑格尔的历史观强调理性的作用,有时候忽略了历史中非理性的因素。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兰克的局限性:兰克的历史观注重客观性,但也有忽视个人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的问题。
这在某些历史事件解读时可能会存在盲区。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本质1.两者的共通点: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辩证的关系。
2.辩证关系的互补性:黑格尔的辩证法能够为兰克的客观史观提供理论支持,兰克的客观史观能够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实证基础。
3.辩证关系的局限性:两种历史认识论虽然相互补充,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
《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5、合力英雄史观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
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有。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
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③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的社会功能1.史学的“借鉴”功能“鉴戒”史学政治借鉴社会成员群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政治避免过失道德垂训社会成员个体明辨是非弃恶扬善道德自律2.史学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3.史学的娱乐、休闲功能4.对个人的作用和其他功能(1)培养历史感和历史的眼光。
(2)转行较快,对新行业也易上手。
(3)充实完善知识。
(4)提升自身对外形象。
(5)教育功能。
史学面临困境的原因1、史学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2、史学的政治功能逐渐衰退。
3、当代史学失去了取鉴的唯一性。
4、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历史的效果不同。
史学的出路一、需要制度保障。
1、保证史学研究者的地位和待遇。
2、改善目前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3、改善目前对史学人才的考核制度。
二、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型。
1、重视史学的人文功能。
2、重视史学的经济功能。
第二章什么是历史?一、“历史”一词的三个基本含义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三层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忽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生许多误解,引起不良后果。
二、历史记录与历史著述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三、对“历史”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广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史人类社会史狭义人类社会史四、人类社会史的特点(1)客观实在性。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1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是历史学概念的基本框架,关注的是历史的基本定义、历史的最终基本要素、历史学理论的基础结构、历史孬术建构模式和历史学研究体系。
它旨在探究历史现象的原因,最终推动整个历史学研究体系的深化、完善和发展。
本体论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整合背景,也是人类活动发生变化的结果,对历史研究应全面考虑人类活动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不从宏观方面全面考虑和分析,很难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历史的相互关系,梳理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2 历史学的认识论历史学的认识论,也叫作“历史活动论”,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历史学研究中有关人类活动的相关理论。
它非常注重从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考察人类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论的宗旨是:人的活动必须联系客观规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政策,以解决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在历史发展中,要认清人的活动的中的角色和意义,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和统筹调配。
3 历史学的方法论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历史学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
方法论要求学者要有全面的思维,遴选历史资料,用历史学的理论来理解和分析历史运动,解决历史上存在的模糊问题、混乱问题和复杂问题。
历史学的方法论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回答哪些问题,证明什么,怎么分析,提出见解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思路。
历史学的方法论的主要目的是以挑战、注解、证明三个方面,把握历史经过、分析历史发展趋向,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们中每一项都是互相补充、条理性十分强调的。
只要坚持它们,就能更好理解历史,提高历史学研究水平,促进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何谓史学认识论
何谓史学认识论
史学认识论主要是揭示人类关于自身历史认识中的基本矛盾,阐明史学认识理论的基本观点,这种认识的形式、过程和特征。
史学认识论主要讲的是关于史学认识的来源、内容和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思考,“即包括关于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也包括关于一些历史过程的性质特点的总的认识,即史学本体论方面的认识的性质特点等的认识”。
史学认识本质上是一种间接的、反思性的认识,是一定时代的人们对于那些存在于他们之前的、已逝的人类社会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的间接性,就注定了认识的主体无法与客体直接对话,必须有一个沟通的中介质。
历史研究或史学认识便成为一种三极思维活动。
由于史学认识主体、客体和中介质各具有自己的特征,史学认识便永远是在矛盾中进行的,也就导致了史学认识的许多特殊性。
《史学概论》课程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知识点的三级目录)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现实的人们总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古今中外史家为例。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
“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章历史学从前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决定了天命——神学史观的主导地位。
以《春秋》、《左传》、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为例。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人性——理性史观的主导地位。
以维柯、赫尔德、孔德、密尔等为例。
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发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使历史学从只能描述事件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成为能够揭示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产生和发展。
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唯物史观曾被偏颇地理解为阶级斗争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关于现实的人极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被忽略了。
唯物史观的反对者趁机攻击唯物史观是“宿命论”、“颠倒因果关系”等等。
以波普尔、韦伯为例。
一些原来相信唯物史观的人也产生了困惑。
第二节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
必须认真理解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极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倡言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与方法论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与方法论思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这个观点下,对于历史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指的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物质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法则是指历史的发展是一种矛盾的运动,各种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考中,我们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不是主观的幻想或意志,并且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遵循这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地从主观意志或个人动机出发。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还要注重历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片面看待历史问题,更不能把历史问题简单化或片面化。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还要注重历史的现实性和现实指导性。
历史不是孤立的过去事件,而是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基本的认识论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注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客观性,注重历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历史的现实性和现实指导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历史问题,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思考,为我们深入探讨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前言1 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兴致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就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其具体研究的内容是各种方法的优劣点,包括有史料分析法、历史编纂法、比较法等等。
3 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探讨的问题有: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诸如此类。
(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
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4 《史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第一,基础性。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第二,思辨性。
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第三,开放性。
包容量大,内容变化大。
第一章历史科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1 历史狭义上,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广义上,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的以往发展过程。
其特征有:第一,客观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第二,一度性。
历史是过去的第三,历史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2 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学问。
其具体内容有: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索。
早期史学的特点:以诗歌的形式传唱;人被神的影子掩盖、被神的力量主宰史学的特征:第一,综合性;第二,研究对象的非直观性。
3 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其内容有:历史是否是运动的、变化的?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4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浅谈历史认识论
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吗?与一般的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活动不同,历史认识的对象是过去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通过任何实验的方法来复制再现。
面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认识对象,历史认识者常常会发问:历史事实在哪里?历史事实在哪里?这是19世纪以来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反复讨论,至今仍然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
一、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它存在于历史认识的主体(即后来的研究者)之外,且不受其影响。
历史事实以直接的方式“封存”在史料之中,尤其是原始资料之中。
历史认识主体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统称为史料的外部批判和内部批判),就可以获得它们,将它们移入自己的历史著作中。
对历史认识真实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历史认识主体。
因此,历史学家应该、而且可以做到排除“自我”、消灭“自我”,他应该是一件工具、一面镜子、一架传递历史声音的机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实地说明历史”,做到“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
他们相信事实本身就会说话,能让历史事实自己来说话的历史学家才是最好的历史学家。
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必须指出,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所看到的历史事实,实际是指史料记载中的事实。
而史料记载中的历史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它泯灭了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与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之间的边界。
因此,它所认定的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难以确证。
如果认为客观发生过的历史具有客观性,是不以历史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认为史料中所记载的事实,也是不以历史学家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就值得怀疑了。
因为,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与史料中记载的事实尽管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
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不同意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实”的解释。
他们认为,把历史事实看成是“像砖头和木块那样具有一定形状和明显固定轮廓的东西”是荒谬可笑的,“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
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原则。
史学认识论要强调的是
史学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学的基本范畴、史学的认识特点、历史的学习规律等,它是对史学的基本说明,其中包括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
史学方法论则重点关注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细节,主要涉及史学研究流程、史学调查、历史思维、历史表达以及史学写作等几个方面。
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一致、统一的整体,彼此伴随依存、相互作用。
从实践角度来讲,史学认识论及其基本原理和正确的史学方法论是不可分割的,史学研究及其结论的有效性依赖于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准确的史学方法论的正确运用。
因此,在史学研究中,要把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作为密不可分的二元一体,在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相互结合,使学者在掌握历史叙事的关键——事实描述和证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多重认识资源,实现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从历史数据中综合分析出历史语境中的最有价值的结论和立场。
第六章历史认识论
目录页
三、历史认识的客体与中介
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是人们所要认识所要研究的所有 历史认识的客体 对象,其内容具有伏在性,既包括人类以往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以往的 社会活动,也包括人类的以往的精神活动。例如我们研究韩非的思想,韩 非的思想就成为历史认识的客体。思想在其产生的当代,是依照主观意识 的问题,但历史的积淀,使之成为历史认识的客体,这需要因为注意。谈 论历史与谈论历史认识,是不同的话语前提,概念的意义有时区别很大。 历史认识的中介: 历史认识的中介:是指历史认识主体借以认识客观历史所需要的中间媒 介。由于历史事物大多属于一去不返、无法复现,后代的认识的主体 不能 直接观察、研究,则需要借助现存的能够反映认识对象的中间媒介,揭示 研究客体的状况。含有历史记载的文献、以往实物、遗址等历史遗存,均 可作为历史认识的中介,这在一般史家那里称为“史料”。中介其实也是 一种客体,它因为反映着其他层次的客观历史,故被利用作某项历史认识 的客体。不言而喻,曾作为”中介“的客体在另一研究方向时就可能成为 直接的历史认识对象,例如《汉书》可以作为研究西汉历史的中介,但当 我们从史学史角度研究《汉书》的内容、结构、观点之时,《汉书》就成 为历史认识的直接客体。因此,并非所有历史认识都不能接触直接的客 体,”中介“不能称为历史认识的要素。那种动辄断言历史认识离不开” 中介“、断言历史认识须有”三要素“的说法,是极其片面的。说历史认 识有什么”三级思维“等等,更是不着边际的故弄玄虚。总之历史认识的 中介的性质,应注意:
教学大纲
第六章 历史认识论
一、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二、历史认识识主体的认知结构 历史认识的起点与进程 五、历史认识的起点与进程 六、历史认识的检验 历史学能否达到真实性、 七、历史学能否达到真实性、科学性 八、历史认识的社会实现
史学概论思考问题
第五章
第五章 社会历史旳基本性质 1,怎样了解历史发展旳统一性和多样性? 2,你对历史发展旳动力问题有何看法 3,应该怎样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旳问题?
第六章
第六章 历史认识论
1、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2、什么是历史认识旳主体、客体与中介? 3、历史认识主体旳认知构造有何特点? 4、历史认识旳真理性怎样检验? 5、历史学使认识到达正确与精深旳机制是什么? 6、什么是历史认识旳社会实现?怎样看待历史学 旳可应用性?
第七章
第七章 史学措施论
1,讲述“历史旳措施”和“逻辑旳措施”。 2,什么是历史主义?。 3,何谓历史旳比较措施? 4,计量史学措施旳特点怎样?应该怎样防止其不 足? 5,心理史学措施有何特点?
第八章
第八章 治史功力与研究构造旳表述 1,什么是研究历史旳功力基础? 2,历史论断和史学评论应遵照什么原则? 3,史书旳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各有什么优点、 缺陷?
优异精品课件文档资料
目录页
史学概论 思索问题
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
1、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2、历史学具有怎样旳特点? 3、史学理论在历史学科中有怎样旳主要地位? 4、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以为:历史 “是目前跟过 去之间旳永无止境旳问答交谈”, 你怎样分析这 个观点?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旳发展
1、试阐明希腊、罗马时代旳主要史学观念及其主要代表。 2、启蒙时代旳主要代表及其史学观念怎样? 3、何为实证主义?何为客观主义?两者有何异同? 4、试析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旳文化形态史观 。 5、怎样分析柯林伍德所说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6、试比较鲁滨逊“新史学”与年鉴学派史学观念旳异同。 7、试论年鉴学派旳发展历程、主要代表及其史学观念旳变化。 8、何为后当代主义史学?我们历史学应该怎样应对后当代主 义旳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知识构成:史学工作者之间共同点是都有一定 知识构成: 的历史知识,但单就历史知识而言,每个人的偏重点 也有区别。而且史学工作不是光有历史知识即可,相 邻的语言文字学、地理学、文献学、哲学等等以及相 距较远的各门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千差万别, 这些都影响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实例:项羽 “重瞳”,两个瞳孔,实际上是虹膜炎;中国古代之 “甘露”被视为祥瑞,汉代“甘露之变”,实际上是 蚜虫的排泄物;王国维、郭沫若等对甲骨文、金文的 研究;陈垣文献学与治史等等)
2、历史认识的主体,是进行历史问题思考和研究活动的人。 、历史认识的主体, 人所要了解与评析的历史事物,即是历史认识的客体。但历史 认识的客体大多是已经逝去的社会状况,一般情况下,这使认 识的主题与客体无法直接接触,主体不能直接考察他要了解的 客体,而只能借助一个中间环节,我们将之名为“中介”,在 大多数的情况下,历史认识是要主体通过中介来认识客观的历 史。 历史认识主体是进行历史问题思考与研讨活动的人,这里有两 层意思:一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历史认识的主体行列,二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历史认识的主体。在学科越来越专业化的 近现代,历史认识的主体越来越集中性的由历史学者、哲学学 者、社会学者、人类学者、考古学者来充当。但这些职业性的 学者当然不是天生的、特定的人群,什么人都可以经过学习、 训练和实践加入进来。
目录页
三、历史认识的客体与中介
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是人们所要认识所要研究的所有 历史认识的客体 对象,其内容具有伏在性,既包括人类以往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以往的 社会活动,也包括人类的以往的精神活动。例如我们研究韩非的思想,韩 非的思想就成为历史认识的客体。思想在其产生的当代,是依照主观意识 的问题,但历史的积淀,使之成为历史认识的客体,这需要因为注意。谈 论历史与谈论历史认识,是不同的话语前提,概念的意义有时区别很大。 历史认识的中介: 历史认识的中介:是指历史认识主体借以认识客观历史所需要的中间媒 介。由于历史事物大多属于一去不返、无法复现,后代的认识的主体 不能 直接观察、研究,则需要借助现存的能够反映认识对象的中间媒介,揭示 研究客体的状况。含有历史记载的文献、以往实物、遗址等历史遗存,均 可作为历史认识的中介,这在一般史家那里称为“史料”。中介其实也是 一种客体,它因为反映着其他层次的客观历史,故被利用作某项历史认识 的客体。不言而喻,曾作为”中介“的客体在另一研究方向时就可能成为 直接的历史认识对象,例如《汉书》可以作为研究西汉历史的中介,但当 我们从史学史角度研究《汉书》的内容、结构、观点之时,《汉书》就成 为历史认识的直接客体。因此,并非所有历史认识都不能接触直接的客 体,”中介“不能称为历史认识的要素。那种动辄断言历史认识离不开” 中介“、断言历史认识须有”三要素“的说法,是极其片面的。说历史认 识有什么”三级思维“等等,更是不着边际的故弄玄虚。总之历史认识的 中介的性质,应注意:
C、一定社会文化环境形成特定的思想“范式”和话语系统。 一定社会文化环境形成特定的思想“范式”和话语系统 历史认识不仅受政治的、宗教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制约,而且 其表现之一是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的体系,从而确定一种语 言与逻辑方式。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冲破这套“范式”, 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打碎旧范式和建立新范式的。这样,在同 一认知环境下即使是不同的历史认识、对立的认识,也有着时 代共同性的烙印。这说明认知环境对认识深度的强大制约作用。 (实例:民国时期学者对清朝官方文化的评论,就趋于贬低, 梁启超说清朝是摧残中国文化;文革前与文革中的“历史主义” 与阶级斗争观的问题,“五朵金花”的历史问题等等)。 思 想“范式”的作用是二重性的,它可以帮助主体思想迅速地整 合个别的认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旧的范式或范式中落伍 的东西也可以使认识趋于保守,阻碍历史认识取得大的突破性 进展。
5、史家的情感、性格等个性因素:历史认识的过程除了逻辑的、理 史家的情感、性格等个性因素: 性的思维之外,也受情感、性格、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是 个性极强的因素,作用比较微妙。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 种目的的人。”历史学家也不例外,在一般的历史认识中,人们也 总是不自觉的对自己的认识对象进行很复杂的微妙的情感体验。黑 格尔说:“我们简直可以断言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 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 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 线。”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 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20卷,页255)情感、灵感等也不是 脱离现实的莫名其妙的东西,性格情感因素与史家的认知环境和生 平经历密切相关,灵感多为长期专业性思考在意识中积淀下的认识 上的联系,被偶然诱发而突然展现。(实例:李贽叛逆的个性对孔 子的评价,就是个性影响的例子;浙江人对浙东学术的评价问题, 就受到乡土先贤情感的影响)。明白了历史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 也就等于明确了史家应当努力学习、锻炼和实践的方向,除了“认 知环境”不是个人之力能解决的外,其他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 改善。
4、思维能力与治史方法:人的思维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先天 思维能力与治史方法: 的差距、思维模式、后天的知识培养)有高低不同,这是不可 否认的。不同史家的治史方法也不相同,这与思维能力有联系, 也与学习、实践、工作经历中形成的风格、习惯有很大关系。 例如疑古派与信古派在研究古代史时考虑问题的起点就不同。 有的人是先阅读资料,排比分析,形成初步看法,再查阅史学 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然后再写文章表达认识。有的人先阅 读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比较不同观点,再查阅资料,形成 自己的见解;有的人是先确立一个选题,然后去查资料、查研 究状况等等。有偏重于史实考证、清理的,有偏重于评论分析 的。治史方式、途径有很大的区别,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2、 认知环境:是指形成历史认识某种社会的与 认知环境: 时代的背景条件。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与时代 环境中,其认识不能不被这种环境条件所影响,这种 影响有时是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 点:
不同环境条件引起史家关注点不同, 当下意识促 A、不同环境条件引起史家关注点不同,“当下意识促 不同环境条件引起史家关注点不同 使史学家发现历史”。国家存亡之际,引起对历史上外患 使史学家发现历史 时期历史的关注;民族战争时期引起对历史上民族战争的 关注;贪污腐化严重的时期引起对历史上贪官问题的研 究;。 。 不同的时代与环境条件造成史家认识深度的区别, B、不同的时代与环境条件造成史家认识深度的区别 也造成评价历史问题的出入。例如对经济史问题、历史上 改革问题、许多具体的历史人物的评断,都会出现偏差。
政治立场: 6、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历史学家的社会属性,它本不是一种具体的认识 因素,但是,它却常常给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以深刻的影响。而现实政治, 有时是历史上的政治状况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历史学家在分析历史上的社 会政治问题时,就很自然会沟通它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于是,历史学家对现 实政治的理解,对现实政治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就很容易变成一种个人的政 治情感,形成影响历史认识的一种因素。是否政治立场一定会影响所有的历 史认识呢?那是不应一概而论的。第一,历史上的某些现象,不应当与史家 的政治立场发生密切联结,如现代中国的史家,无论站在国民党的立场,还 是站在共产党的立场,或者是无党派立场,都可能批判秦始皇的残暴政治。 第二,优秀的史家,会自觉地警惕自己政治态度干扰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尽 力抑制主观性因素。荷兰史家、喀尔文派教徒凡·累德(1550~1602)说: “我要大胆宣布:我经常以自己的意见和行动支持站在宗教和自由一边的那 一派,但我的笔杆子只支持真实情况,既不隐瞒抵任的优点,也不隐瞒朋友 的缺点。”(见《历史著作史》上·二,P.829)法国杰出的历史家、文献学 家冉·马比昂(1632~1708)是属于摩耳教团的教徒,他做的历史文献研究 有许多结论不利于本教派,因而受到教会诘责,他回答说:他很愿意根本就 不写历史,但如果写的话,就必须写真实情况。(同上书下·三,P.21)撰有 大部头史书的历史家梯也尔(1797~1877)是大政治家,而他说:“我对历 史的使命还是怀有尊敬之心的,生怕写出不准确的东西”。(同上P.342)
1、中介不能完全覆盖客体,即史料无论如何丰富,也不可 能完全反映客观的历史。而实际上,历史研究也没有必要要求 认识所有的历史枝节。 2、中介有时会超出原本的客观历史,出现根本没有的事件 的记述。 3、一种历史认识的中介,在另一种历史认识中可能成为直 接的客体。 由于大量历史认识需要借助于”中介“,所以史料、历史文 献、历史遗存的研究,是史学建设的重点之一。这是史料、重 视原始史料、重视史料文献的考订、辨伪,是历史学的优良传 统。
目录页
四、历史认识的主体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对于同一个历史问题,不同的史学工作者经研究会得 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历史认识,如果不考虑因立场、利益关系故意发 表不真实的见解,那么造成不同历史认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史 家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学术研究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深刻的 根源,就在于每一个研究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体意识结构,并由此 形成了他对历史的特殊测度。史学工作者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主要包括: 认知结构 历史观:史家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观的影响下研究历史、认识 1 、 历史观 历史的。历史观虽然是对历史的总括性看法,但却渗透到具体的历史 眼光和方法之中,制约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当然,史家的历史观在 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史通》 中,有对儒学经典的颂扬,也有集中的指责和抨击,这其实是他的观 点有所变化造成的。当代的史学家也有历史观发生变化的实例。当对 历史的认识总是发生偏差或遇到困难之时,也应当在历史观上反思一 下是否需要改造,有人把这一点称为哲学观念。有人说:“哲学没有 历史,是空洞的;历史没有哲学,是盲目的。”如果人们的历史认识, 没有清醒的正确的哲学观点作指导,那么,认识活动必然带有极大的 盲目性,主体就不可能窥见历史的深层,达到对历史本质的规律性的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