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
2018年7月第37卷第7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燥枣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 ,2018Vol.37 No.7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张磊(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湖北十堰442000)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每个民族独有生活习 惯的主要表达形式。
文化是语言生长与演变的主要土壤,所以跨文化视角的语言交流,存在着不同文化语境 下词汇理解偏差的问题。
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问题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语境 下语言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提出跨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汉英翻译策略。
关键词院翻译;民俗文化词汇;文化色彩;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_________文献标识码:A__________文章编号:1009 -4970(2018)07 -0083 -03跨文化的民俗词语翻译,是一种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传播 与交流活动。
中国民俗文化所使用的词汇较为含蓄,且其中 包含着较多具有意向性的文化词汇,这使得汉语言在翻译成 英语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歧义与翻译偏差。
如何在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中,既能保持中华文化所独有的 语言特性与文化内涵,又能被西方受众所理解,成为跨文化 词语汉英翻译关注的主要问题。
_、跨文化视角下语言、文化与翻译之 间的关系(一) 跨文化视角下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翻译是多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活动,而语言与文化之间又 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的语言翻译中,译者 需要对原有语言系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将其所携带的隐 含文化内容与目的语语言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实现最终的语 言翻译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转移性表达,语言与文化之 间的关系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符号,不 仅能够完成思想内涵与情感价值的传达,还能够存储人类需 要的数据信息。
从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文化的创造 与变革,都会推动语言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所以语言和文化 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英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汉英翻译错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1. 直译问题直译是指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逐字逐句翻译,而忽略了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惯用表达方式。
这种错误容易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出现。
例如,中文中有一句话“挂羊头卖狗肉”,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hang a lamb head and sell dog meat”,但这在英语国家没有说法,正确的翻译是”false advertising"。
改进措施: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用切合实际的翻译方式。
2. 人称代词问题汉语缺乏英语中丰富的人称代词和时态,因此在翻译中常常出现错误。
例如,“我”这个人称代词在中文中常常被省略,而在英语中却必须出现。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混淆人物的情况。
改进措施:在翻译中要注意语言之间人称代词的差异,确保翻译准确、清晰、无误。
3. 语法结构问题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超市,买了一箱苹果"翻译成英文时,容易误译为”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boug ht a box of apples”,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and bought a box of apples"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仪习惯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时通常要使用尊称,“您”、“先生”、“小姐”等,而在英语国家中则更多使用直呼名字的方式。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误翻的情况。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本文着眼于中国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问题,从跨文化视角出发,针对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探讨汉亚翻译中存在的难点和延伸含义,并提出适宜的翻译策略。
一、中国民俗文化词汇的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其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源丰富:中国民俗文化词汇通常起源于神话传说、历史传统、地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其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器物、数字、颜色等各类符号象征。
比如,“赛龙舟”一词起源于古代的龙神信仰和神话传说中的龙舟比赛;“春节”一词最初源于古代的岁时节令,是春天到来后百姓祈求丰收、祭祖祖的期盼。
2. 文化背景复杂:中国民俗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信仰都对其生产和消费方式、习俗与礼仪、符号标志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和改变。
3. 意蕴深厚:中国民俗文化词汇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还涉及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例如,“唢呐”一词通过民间音乐传承了回族民族的精神文化,并成为了感受其的时代符号;“团圆”一词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家庭价值观念,是人们对有情人、有情事的寄托和追求。
二、汉亚翻译的难点及对策1. 词源翻译问题:中国民俗文化词汇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如“灯笼”、“青龙”、“红包”等,这些词汇意义的理解常常需要借助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同时也需要根据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对于这类词汇的翻译,应当避免误译和省略,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其历史渊源,结合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翻译。
比如,借助于插图和注释来表达“龙舟”信仰的产生和历史背景;使用“Lantern”翻译来表达独特的“灯笼”文化,体现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2. 文化背景问题:中国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其中涉及到丰富的符号标志、习俗礼仪和时令节庆等,而这些文化背景常常是中英文知识的重要区别。
跨文化视角下河南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34·跨文化视角下河南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郑州师范学院 柴纹纹摘要: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俗文化丰富、多元。
近年来,河南对外开放日益加深,省会郑州确立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日益增多。
不同文化语境下,语言交流存在着词汇理解偏差。
本文通过研究跨文化视角下河南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语言与翻译之间如何更加契合,提出跨文化视角下河南民俗文化的汉英翻译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民俗;词语翻译河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以农村的民俗文化为主,在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社会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民俗文化是各地区交流和团结的重要桥梁,也是本地区人民独有生活习惯的主要表达形式。
随着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河南进行学习、工作、旅游以及投资,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河南的民俗文化特色,这就要求我们从跨文化视角来看民俗文化的传播。
民俗文化词汇中有很多是意向型的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上的歧义与理解上的偏差。
如何在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中,既能保持中原文化所特有的语言特性与文化内涵,又能被世界民众所理解,成为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民俗文化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原地区一直以农耕文化为主,因此河南民俗文化也主要来源于农村,其内容都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
河南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故乡,很多民俗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是祖祖辈辈在长期劳作与实践中形成的。
历史上经过多次人口大迁徙和融合,河南民俗文化不断扩大影响,如今台湾地区很多婚丧嫁娶习俗就是遵照中原礼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1)少林文化。
少林寺是中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其坐落在河南嵩山脚下,是重要的武术胜地。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功夫的典型代表名扬海外,不少外国人慕名来少林寺学习功夫。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摘要】跨文化视角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跨文化误解和文化敏感度等角度探讨汉英翻译错误。
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语言表达,还涉及到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不准确。
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造成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
文化背景对翻译提出了挑战,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误解,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和理解。
在翻译中,文化敏感度是至关重要的,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汉英翻译错误, 跨文化视角, 文化差异, 语言习惯, 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流, 误解, 文化敏感度1. 引言1.1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化和传播的复杂课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英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效果。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差异,翻译中常常出现各种错误,需要我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纠正。
跨文化视角下,我们首先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中文中常用的成语、谚语在英语中可能无法直接找到合适的对应,容易导致翻译失真。
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导致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
比如中文中的主谓宾语结构和英语中的主语、动词、宾语结构有时无法直接对应,容易导致表达不清晰或者歧义。
文化背景对翻译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这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跨文化视角是理解和解决汉英翻译错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的敏感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翻译。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之翻译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之翻译[摘要]英汉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使习语的形象意义或隐含意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般要求译文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但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较为准确地翻译原文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多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语言既表现与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限制,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使用原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因此,学习语言与了解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表达方式。
由于生存环境、社会习俗、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一)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两国各自的语言都与其生存环境相关,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习语,如to hold water(指辩论、接口、理论等经得起检验的,站得住脚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是“春天的风”,而east wind(东风)在英国是从北冰洋刮来的刺骨寒风,给英国民族带来不好的心理反应。
因此在翻译“东风”时我们应附加一些信息作为脚注,这样英国人才不会对这个词有心理上的错解了。
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西风对于英国人是暖风,是生命的催生剂。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日渐兴起。
而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问题。
汉亚翻译中存在的一个难点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亚洲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端午节”在韩国被称为“端午节”,而在日本被称为“端午の節句”。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尊重亚洲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汉亚翻译中需要考虑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译者在进行汉亚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
只有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译者的语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质量。
汉亚翻译中需要遵循翻译规范和传播原则。
在进行汉亚翻译时,要遵循翻译规范,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要遵循传播原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化,以增强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汉亚翻译中需要注意适应亚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但在不同的亚洲其他国家中,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在进行汉亚翻译时,需要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转化和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传播和推广。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充分考虑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遵循翻译规范和传播原则,同时要适应亚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以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差异及其翻译
1 . 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语 习语 主要来 自《 圣经》 《 、莎士
比亚全集 》 伊索寓言》 及《 。例如 , 源于《 经》 L esa 圣 的 i hl f l
g o i.ee f y n o t frt t ( o frle y o eea d t h o o h 要以命偿命 , f r o o 以眼还 眼 ,以牙还牙 ) ;源 于 《 莎士 比亚全集》的 WhtS a’
误用导致跨文化交 际的失败 。通常影响英汉习语理解的因 素主要有 :
3宗教信仰的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大量出现 .
在英汉语言 中。中国文化深受道教 、 佛教和儒 家思想的影
响 , 中佛教 的影响最深。人 们相信有 “ 其 佛主” 右人世间 左
的一切 。与此相 关的习语有很多 , 借花献佛” “ 如“ 、 闲时不
21年 l 0 1 1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a i eJu n l
NO .0l V2 l
总第 12期 第 1 期 7 1
S r lNo 1 2 N . l e i .7 o 1 a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 习语差异及其翻译
⑧ 王红梅
(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 院, 上海 2 09 ) 0 0 3
go rn i e a o es 东风到 , od f eh rm n nrbat( o t 寒风 吹 , 对人对
畜都不好 ) 英 国人喜欢“ 。 西风” 在英 国报告春天消息的是 , “ 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 , , 故有? 西风报春” 之说。英 国诗人 雪莱就 曾写过一 首诗 《 西风颂 》 O e t te Wet ( d o h s
烧 香, 临时抱佛脚 ” 等。另外还有道教 的“ 玉帝 ”佛教的“ 、 阎 王” 神话 的“ 王” “ 天辟 地” 、 龙 、开 的盘古 , 些概念 在欧美 这 文化中并不存在 。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 为世界是上帝创 认 造的, 世上 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 旨意办的。相关的 习语如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外文翻译文献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成语翻译策略[论文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
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引言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
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
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
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
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和交往中,语言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对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研究中,更需要细致入微、准确表达,以便更好地传递中国的民俗文化。
本文就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问题展开研究。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将中国民俗文化词语准确地翻译成亚洲其他国家的语言,既能传达其文化内涵,又能让非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并沟通交流其意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汉亚翻译需要注重字词的准确选择。
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含义,翻译时必须注意保留原汁原味。
而不同的亚洲语言可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翻译时就需要选用合适的近义词来进行替换。
“元宵节”这个词汇就难以直译到其他语言,所以需要选择近义词,如“灯节”“豆汁节”等,以传达其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汉亚翻译需注意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对待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
“孔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是尊崇孔子的场所,但在其他亚洲国家中可能没有类似的文化背景,翻译时需要注释解释,以便非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其文化内涵。
汉亚翻译要注重民俗文化的本土特色。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翻译时,需要保留其本土特色,以传递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端午节”这个词汇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时就需要适当保留其本土特色,如“端午节”、“龙舟节”等。
汉亚翻译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语境。
在翻译时,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语境进行判断。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可能需要进行意译或加注解释。
“红包”这个词在中国是传统的礼物形式,但在其他亚洲国家可能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翻译时可以加注释解释其含义。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准确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汉亚翻译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需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汉字,以保留民俗文化词语的原有意义。
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需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传达。
中国民俗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地域等元素。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这些元素的准确表达,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还需要注重对文化信息的传达,以增强读者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需要注重语境的理解和运用。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恰当的翻译,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需要注重形象的表达和效果的传达。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往往具有浓厚的色彩和形象感,翻译时需要选用形象生动的词语,以增强读者的感受和理解。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传达文化内涵,理解和运用语境,以及表达形象和传达效果。
通过加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提高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工作。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在跨文化视角下,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词语进行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中国的民俗文化使用的词汇大多比较含蓄,而且有很多带有意向性的词语,由于文化理解的偏差,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
因此,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亚美尼亚语翻译中,将中国独特的民俗风格和理解度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关系(一)语言和文化多种民族语言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是靠文化的翻译这一桥梁来进行。
所以,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语言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对整个语言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语言中蕴含的特色文化和深意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将二者之间的语言进行一个合理的衔接,这样才能较好地达到语言翻译的目标。
从语言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文化的发展都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从属关系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依托于语言,词语的表达和句式的组合都是语言的展现;如果缺乏语言,那么文化也不会得到长久的流传。
(二)翻译和文化对于词语、句式的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词语的表面意思直接翻译,而是要根据词语中蕴含的思想进行理解,并将这一内涵重新组织,按照文化的差异进行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二者之间的不同文化内涵。
从广义上来看,翻译就是将不同的文化进行传达和交流;从狭义上来看,翻译则是词语的表达。
无论是词语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还是内涵性、抽象性,两者之间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由于中国词语的含蓄,因此比其他国家的语言包含着更多的伦理观念和抽象含义,这也是翻译上最大的难点。
三、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俗文化词汇的类型在中国悠长绵延的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丰富的思想内涵。
加深对民俗文化词汇的理解程度,对于翻译有着极大的帮助。
民俗文化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心理学、行为学和语言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人们心中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比如“闪电”“天地”等,带有一定的信仰色彩。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1. 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困难民俗文化是各种古老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农历节气、婚嫁习俗、饮食文化、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而这些民俗文化内涵在语言中常常以特定的词语或成语表达出来。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民俗文化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翻译困难。
中国的“端午节”在英语中虽然可以直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但这种直译无法准确传达中国的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困难是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文化词语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
2. 语言障碍导致的翻译困难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也会面临语言障碍导致的翻译困难。
因为中英文化、语言的不同, 因其过程的喝茶细节等而分类成了一个整体的民族特色汉词会翻译,可能会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
二、解决民俗文化词语翻译问题的思路1. 强化源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汉亚翻译民俗文化词语时,应该注重强化源语文化的翻译策略。
即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源语文化的特点,力求保持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
对于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词语,应该尽量保留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直译。
“端午节”可以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但可以适当加上相关的文化解释或注释,以传达中国端午节的独特文化意义。
2. 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为了更好地翻译民俗文化词语,译者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对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内涵,需要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只有在对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感悟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将民俗文化词语翻译得更加贴切、准确。
3. 加强跨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解决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
通过更加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更好地传播和接受民俗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然而,民俗文化的翻译问题由来已久,这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本文将运用汉亚翻译理论,探讨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旨在为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一、民俗文化基本概念民俗文化是指在某一文化背景下,社会各层面的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信仰、风俗及习惯等。
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节日、婚礼、葬礼等仪式,都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
民俗文化凝聚了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生存方式、信仰观念和世界观。
二、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1、文化内涵的翻译文化内涵是指一个词语所具有的深层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在民俗文化中,很多词语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如“踩高跷”、“耍龙灯”、“扯旗袍”等。
这些词语一般难以直接用汉语翻译出来,需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和特定环境下的方法与策略。
例如:扯旗袍(chě qí páo)。
扯旗袍是南京市长江路一带、徐州市沛县诸圩镇出现的一种“猜灯谜”的节目。
其制作形式为用一方三尺锦袍绣出各种谜底,颜色鲜艳,光彩夺目。
每当夜幕降临,就有女子把绣满了谜底的锦袍点上灯,整齐地系在一起,并排排放在大道旁,吸引着前来猜谜的人群。
扯旗袍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翻译时可以采用“Chinese festival game of guessing riddles using embr oidered silk jackets” 或“Silk Jacket Riddles”,保留其本土色彩和特定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中的一些词语往往带有浓郁的形象化特征,这种形象化的特点与中国民间的象征性思维密切相关。
如“鸳鸯戏水”、“孟母三迁”、“喜鹊婚礼”等。
这些词语一般难以用直译的方式翻译,需要采用形象化的翻译,将其转化为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探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民俗茶文化词语汉英翻译
2020年第09期基金项目: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文词汇对比研究——以中英文茶文化中的词汇为例”(项目编号:19YBB1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术语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9C1639)。
作者简介:李林钰(1982-),湖南邵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20年8月24日。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就强调面对国际化的发展,要提高国际地位,就需要提高国家话语权,而提高文化自信就是其内容之一。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早在数百年前的丝绸之路,就开始国际茶叶贸易,让中国茶文化进入沿线国家,到今天茶文化仍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实现茶文化国际化发展中,如何被人认识和理解,面对跨文化的视角,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实现双语言双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就成为了重要的探究对象。
1民俗茶文化国际化发展1.1中国民俗茶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也相当丰富。
比如茶文化,起始于神农时代,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作为茶的故乡,一直都有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茶文化是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更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1]。
对茶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特点,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俗文化,是因为是我国民众所创造的,是一种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非物质东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民俗茶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民俗文化来源于亿万劳动者的文化探索和传承,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民俗文化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是中华民族人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加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加强,这对我国民俗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
跨文化翻译中的英汉语义对比及翻译技巧研究
跨文化翻译中的英汉语义对比及翻译技巧研究摘要:当今世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地位,英汉双语间的语际交流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翻译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形式。
而词作为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对其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翻译活动至关重要。
本文中,笔者从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着手,研究两种语言中词汇的语义对比情况及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直译意译音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往来与合作日益密切,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随之不断加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基本工具。
而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语际交流自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流。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传播手段,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形式。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转换理论是翻译的基本理论。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和塔伯在他们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 再就是风格对等。
”因而能否做好对等与转换,将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
笔者认为翻译的基础还是对语义的理解和把握。
小到单词、短语,大到句子、句群,甚至语篇,只有在对语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译文与原文形式上和风格上的呼应对等。
而词作为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对其意义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从词汇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讲,词汇意义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之分。
所谓概念意义(denotational meanings),又叫外延意义,或所指意义,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比较固定,通常是字典上给的意义。
而内涵意义(connotational meaings),又叫能指意义,比较灵活,是在基本意义基础上的扩展意义或联想意义。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外文翻译文献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成语翻译策略[论文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
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引言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
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
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
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
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2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3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4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5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6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7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8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9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10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2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3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1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7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18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9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20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21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22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23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2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25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26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27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28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29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30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汽车商标名的汉英互译3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32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33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3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35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36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37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38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39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40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1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42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43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44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45 美国女性地位变化浅析46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4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48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49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50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51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52 试谈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53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54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55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56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57 对抗还是和谐——论《白鲸》人与自然的关系5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59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60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61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62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64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65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66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67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68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69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70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71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7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73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74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7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76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77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78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79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80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81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82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83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84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85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86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87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88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89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9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91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92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93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94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95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96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97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98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99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00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01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02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03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104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05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06 论被动句的翻译107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8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种类、特点与其文化映现对比109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10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111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112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13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114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115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116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118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119120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121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122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123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124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125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126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127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28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129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130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131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132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133134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135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136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37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138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139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14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141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142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143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144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145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146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47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148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149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50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151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52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153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4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155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156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57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158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59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60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161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62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163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64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6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167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168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69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17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71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172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73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174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175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17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77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78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79 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女性人物塑造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180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181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182 基于SWOT的星巴克发展战略研究18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184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85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8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87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88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189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90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191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192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93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194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195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196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97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98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99 试析英语委婉语中的隐喻200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