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深沉思索_读_从东方到西方_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_左鹏军
走向世界丛书 俄游汇编
走向世界丛书俄游汇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走向世界丛书是一套由出版社推出的一系列旅游文集,其中《俄游汇编》是其中一本。
俄罗斯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家,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去探索。
这本书收录了一系列有关俄罗斯的游记和故事,让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感受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从古代沙皇时代到苏联时期,再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在《俄游汇编》这本书中,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俄罗斯。
从莫斯科的红场到圣彼得堡的冬宫,从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到贝加尔湖的清澈湖水,俄罗斯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景和建筑奇迹。
在《俄游汇编》中,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们的脚步,感受俄罗斯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领略这个国家的壮丽之处。
除了自然风光,俄罗斯还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
在书中作者们记录了他们在俄罗斯旅行时所见所闻,包括参观博物馆、品尝当地美食、体验当地风俗等等。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读者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俄罗斯的民俗文化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在书中作者们描绘了俄罗斯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以及当地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让读者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们可以感受到俄罗斯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俄游汇编》这本书是一本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希望这本书能够为读者们带来一次别具特色的文化之旅,让他们对俄罗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走向世界丛书俄游汇编】将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精彩读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家,感受俄罗斯的美丽与奇幻。
第二篇示例:走向世界丛书是一本涵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行故事的系列图书,每一本都带领读者走近这些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节选)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节选)作者:季羡林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21年第15期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
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
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
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
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
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
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
中国人民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
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
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
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
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
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
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其余的国家更不必说了。
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
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
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内容概括】2023届高考论述文内容概括示例与训练
【内容概括】2023届高考论述文内容概括示例与训练【选材主题】1.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内容概括:方法2.“社会传播”——内容概括:主要内容3.(2021年)周晓枫《散文的时态》——内容概括:“叙述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的表现4.访谈步骤:曹颖《<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概括原因5.王洪波《访潘家铮院士》——个人看法6.鲍震培《让真诚给心灵环保》——方面:人品,职业,心灵【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内容概括——方法2.内容概括——主要内容3.概括原因4.个人看法5.方面——人品,职业,心灵【考点示例】一、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内容概括:方法【考点】1.词语内涵——“负责”2.内容概括——方法示例罗家伦《历史的先见》——词语内涵:“负责”文本《历史的先见》(节选)罗家伦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
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
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②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③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
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作者:崔志海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29 更新时间:2005年09月12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位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人物,也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人物之一。
比较而言,海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加重视梁启超的思想层面。
就笔者所读到的海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专著有:李文森(Joseph R. Levenson)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张灏(Hao Chang)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黄宗智 (Philip C·Huang) 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e)、张朋园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和《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以及黄克武的《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
本文拟就李文森、张灏、黄克武三人的著作作一述评。
(一)海外研究梁启超思想最早的一本著作,无疑当推李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李氏系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汉学家,是美国战后数十年研究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史家之一。
他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一书于195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1959年再版[1]。
该书除导言外,共分三编六章,将梁启超一生的活动和思想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三、五三章叙述梁启超在各个时期的经历及活动;二、四、六三章则专门分析梁在每一时期的思想。
在一、三、五三章里,李氏运用编年史方法,以客观叙述的方式历数梁在历史上的贡献。
笔者以为,作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出色和成功的。
虽然在叙述过程中存在某些史实错误,如将《清议报》1901年底遭火停刊说成是1900年冬[2],将1909年上海立宪派创办的《小说时报》改名为《新小说报》,误认为梁启超创办,并将梁启超1902年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说成是在该刊物上发表的一部小说[3]。
第三讲 洋务运动参考书目: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钟叔河 走向世界丛书
六 军民并举——筚路蓝缕创大业 “安庆内军械所” “湖北枪炮厂” 江南制造总局(沪局) 江南铁厂
金陵制造局(宁局) 马尾造船局(福州船政局,闽局) 天津机器局(津局) 北洋机器局
“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洋务运动的参与者: 1.中央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主要是满 清权贵,以奕訢(恭亲王鬼子六)、桂良(大学士)和 文祥(户部左侍郎)为代表。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以封 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3.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具有改革倾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 冯桂芬、赵烈文、郭嵩焘、薛福成、王韬、马建忠、容 闳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郭嵩焘 《使西记程》、薛福 成 《筹洋刍议》、王韬 《弢园尺牍》 《弢园文录外 编》、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记行》、容闳 《西学东渐 记》
“西人政事中,亦有吾所欣羡者,如其海陆军与机械之 类” 5.她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 6.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李泽厚 告别革命 一是生活奢侈腐化。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 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 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辜鸿鸣 天子万年,百姓出钱;万寿无疆,国家遭殃。 “昆明换渤海” 谢二 刘大 “慈禧一餐之费,百姓万家之炊” 海关监督、税务监督、织造、盐政
陈致平 《中华通史》 “西太后作事,有时表现得很明 快而有魄力,也有她一套驾驭人才的本领,她重用曾胡 左李诸人,削平洪杨之乱,平定捻乱、回乱,建中兴之 业,对于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深宫妇人来说有此才能并不 简单,然而清朝的覆亡,也覆亡在她手里,所以说,其 功过是一言难尽。” 左书谔 《慈禧太后》 楚双志 《慈禧太后》 张研 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隋丽娟《说慈禧》 刘学慧 《慈禧太后》 白克好司 《慈禧外记》 “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极有 名之君主,其聪睿之识,沉毅之才,远出寻常男子之 上。” 卡尔 《清宫见闻杂记》 “慈禧太后作为清代之大人物, 为世界上不可多得之女君主,凡女君主应有之才能,应 有之礼貌,太后无一不具。”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读书报告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读书报告《走向世界丛书》是从1980年开始出版,1986年出齐了第一辑36本的一系列丛书。
它摘选了中国近代多人的亲历西方或日本的记述,并在1840-1980的140年中挑选了极为特殊了前70年,十月革命前的七十年。
后七十年的的历史是极为复杂,互相交融,前后徘徊的,也是已经相对成年的;而前七十年的历史则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开头开始,近乎于单线发展,易于跟踪,且意义重大。
这七十年,是生死存亡的七十年,是脱胎换骨的七十年,是寻找救命药的七十年,是追寻真理的七十年。
作者在《走向世界丛书总序》的序言中说道,“一个民族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就是他打开眼界和走向世界的历史”。
李侃在本书的序言中说,“‘走向世界‘是近代历史赋予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说,“中国近现代史,究其主流与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救亡图存”因为国门被撞开,“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规模从外国提取生存经验。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从前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部紧密与外国相连的,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历史。
对西方的学习,如空气一般,浸入了中国近代的每一寸肌体。
一、当世界走向中国钱钟书序文里说,“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是破门跳窗进来。
”每每当我读到此处,我都陷入深深的如果论:如果,如果当初中国大步迈向了世界,正如当时西方诸国无处不抵的航船,世界的历史,又会被怎样的重写?中国为何迟迟没有走向世界,非得先等世界破门跳窗而入?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曾想,以唐太宗的智慧与眼界,以开唐盛世的开放文化环境与文明交流,都没有人意识到“他国”也是一面重要的镜子。
专题02+时代镜像(让议论有思辨有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之教材主题作文预测
专题02时代镜像时代镜像是中国现代化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文化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正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两面的碑文,是巴金的两段话:“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们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
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不火种传给别人。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代镜像”,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作品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小说,节选了两部现代小说的名作--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两篇小说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第二组是诗歌,选取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诗歌流派。
第三组是散文,选取了茅盾的《风景谈》和贾平凹的《秦腔》,两篇文章自然地表现个性,自由的抒发情感与思想,是多样化的现当代散文共通的艺术追求。
第四组是戏剧,选取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老舍的《茶馆》,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这四组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风貌,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主题素材1.万物都有自身的对称方,一方的存在都是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
事物对称规律是普遍的:权利与义务对称;知和行的对称;意识和行为的对称;动机和行为的对称;期望与现实对称;性格与命运对称等等。
走向世界丛书书目介绍
走向世界丛书书目介绍
《走向世界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套湘版图书,由岳麓书社出版,主要收集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
该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
- 内容丰富:收录的作品不全是先进人物的作品,但都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实录,极具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 编纂用心:在每种书前都撰写了一篇叙论,论述作者写这些考察游记的历史背景及编者自己整理钻研时的思考,让读者更轻松地找出文章精髓。
- 获得好评: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称其是“近年出版界一巨大业绩”,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
在这方面,推而广之,可称为整理古籍的模范”。
《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在当时的出版界、文化界以及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大必读书目
南大必读书目PART1.悦读经典|金钱魔术,社会舞台——经济与社会单元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有必要学会用正当的方法积累财富,有必要了解中国社会与其他国家社会的区别。
经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必要的经济和社会学知识,帮助我们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发展。
1.《资本论》(德)马克思推荐理由:本书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
它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
2.《经济学原理》(美)曼昆推荐理由:经济学方面的经典教材,新凯恩斯学派思想贯穿其中。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推荐理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
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4.《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古罗马)奥勒留;何怀宏译推荐理由:《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一书从一名境外华人学者的独到视角,透彻地分析了中国转轨时期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并据此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是一本值得关注中国经济的读者研究参考的经典著作。
新世纪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有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
5.《<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洪银兴著推荐理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联系当今社会经济实践来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但是,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地从本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同样不能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从中央之国到天下世界_如何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进行中国思考
家 但孔君仅 家
德但 孔 修 敬 供l c 损 判 范 原 超越讨 联 领 非常常抽另 柏 拉儒拉仁约取 v儒纷 v划 儒乎 v划拉
划差另 柏 纷异矛另 非常常抽
盾 注 或各 互 甚 张衡 狭 节
安安安 百姓寻摆基础位置核 修社活根出来果说
体 超越抽
供注 或 h r y f 服 换 但 联 理 和 但 但 程 领 排 刺 服 超常常常讨超判
特效 地 言 度 出 来 果 说 亲 培 姓 呈 孟 亲 张 衡 狭 节 亲 培 姓 g f
弗 欲 譬 谓 炼 类 领 格 口 情 套 资 注 措 譬 施 办 段 项 舒 亚 竞 促 柏常常常速 领 稀 秩 互 秩 张 衡求参殊热素资每穿涌急选择健细预略夫斯择沿妙牟钟赵汀阳版江领 卷页略夫 选择怠夏亦乃斯好低譬施资欺负奴汀健役共产牺领 注互牲却虎眈竞圈竞象验摇 础眈风雨弯切肤牟硬资涌急选择健奠道斯择领 竞圈竞层筑托健智夏乃斯慧积资 h r 秩 互 稀 秩 狭 节 供互 累 判资 涌 急 选 择 健 略 夫 斯 择 沿 苏 志 卷 求 页 播 穿 搭 公 竞 跃 括 领 内 竞 涵 值 筑 跃 注 互 资 选 择 领 妙 怠 尊 页 财 享 狭 两 资 选 工 轨f 谐 轨宏 微 轨诚 友 领 注 互 爱序卷页选择率相亦牟搭领杂元亦筹城资好低hr 秩 互稀领原页乡区口殊狭节资 hr 秩 互稀各域沿著罗求膨霸益胀狭两整领注互长搭殊远极狭节各亿乃员排领聚 情 派 未 水 页 履 升 速 资 问 出 来 起飞 排 联 经 济 领 乃 斯 譬 施 怎 慧 资 h r 秩 互 稀 太 征 却 虎 眈 服 键 派 怠 淀 问 需 来 核 修 起三 问 必 条 核 修 起置 件 著 想 联 米 歇 尔 权特超度 寻 福 第 柯 式 条 领 形 带健 修介 膨乃 斯埋 瞄资 狭节 群障将 霸崛 注互 康类 领 积 纳欲 格著资 率述 完及 沿
《走向整体的世界》(A卷)(原卷版)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A卷·基础过关卷)一、单选题(每个选择题2分,共30分)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
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球体的。
公元2世纪,地理学家托勒密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形。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者发现了这一学说,但仍有不少人表示怀疑。
后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这一学说的举措是()A.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环球航行B.达伽马到达印度卡里库特C.亚里士多德对北极星的观察D.麦哲伦发展美洲新大陆3.有学者认为,十四、十五世纪,整个西欧处于急剧的经济衰退,已从地处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获利的葡萄牙人将注意力转向了西非海岸,并不断取得成功,刺激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资助哥伦布,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更早发现美洲。
该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A.西葡两国贸易的冲突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葡萄牙海外扩张方向的改变4.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西欧人的这些探索()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识②扩大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世界联系加强④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一个半球。
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
简论十九世纪前叶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
9 9〔午 第 1期 1
简 论 十九 世 纪前 叶 中 国 人 对 西 方 的认 识
杨 鹏 程
(一 )
当
《马 可
.
彼 罗 游记 》 在欧洲 家诵 户传
《 《 皇 舆全 图 》
,
掀 起一 股
“
中 国热
”
四
、
五个 世 纪 之 后
,
,
当利玛 窦 首次将
,
万国 全图 》 展 现在惊 诧 无 比 的中 国 人 面 前两 个半 世纪 之 后
: “
道 光 的世 界知 识 只能 得零 分
, ,
有 其君 必 有 其 臣
身为钦 差 大 臣 的 琦 善 拒 绝 派 人 刺探 洋情
,
并 对林 则徐
。
的 明智举 动还 反 唇相 稽
我 不 似林 总 督
,
以天 朝大 吏
终 日 刺探 外洋 情事
“
”
①但 他
,
又 不能 在 皇 帝 面前 表 现得 过 于 昏喷
“ “
而 挨 了 当头 棒 喝的 道光 皇 帝 英 国 距 中 国 多远 了
。
对 英 国 的 底 蕴却 一 无所 知
主 年甫 2 岁
,
白 夷 ” 战俘 来 了解 :
到中 国 回疆 有无 旱 路可 通 ?
。
英夷
,
”
来 中 国 仅 仅为 了牟 利还 是别 有 厄 测 之 居 心 ? 该 国 女
。
何 以 推为 一 国 之 主? 有无 匹 配 ? 等 等 硝烟 腾 空
, ,
其 中即有 各该权 臣 之 物
,
又 询 以 此 人何不 适 人 ? 据 称
中国领导人海外出书的来龙去脉
中国领导人海外出书的来龙去脉作者:潘晓凌,何旭来源:《领导文萃》 2010年第1期一流品质、声誉及实力,与中方关系良好,是中国有关部门挑选出版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合作者的刚性标准。
同时,在中国准备向外资开放大陆出版业的政策背景下。
大型出版公司们也开始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
刚刚闭幕的法兰克福书展,本届主宾国中国的展书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著作《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以及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0月12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时.向对方赠送了江泽民亲笔签名的两本英文版新书。
这应是中国第一本成为国礼的科研论文集,也再次证明:向全球发行出版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著作,背后往往有更丰富的内涵。
谁出过外文版著作江泽民的两部英文论文集里收录的文章.此前均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过。
其中2008年发表于其母校学刊《上海交大学报》的论文《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让已退休四年的江泽民以全新的学者形象再次备受瞩目。
这也是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展现的新鲜形象。
此前的中国两代核心领导人.则分别以社会主义革命领袖与中国改革开放设计师的形象.通过他们各种语言版本的著作向世人展示。
出版江论文集的公司美国爱思唯尔集团中国区总裁张玉国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爱思唯尔致力于将中国最顶尖的科技信息介绍给全球,而江泽民的研究论文是他们出版的首部中国科技书籍,其“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处于‘最顶尖’,而在于它出自于中国最高层决策制定者.可向西方读者提供最核心的解读”。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突围》英文版的出版与参展,则直接受到中国有关部门的推动。
香港牛津大学(中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道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次编译出版《突围》,经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建议,从今年5月份提出想法,到9月份正式立项,只用了4个多月时间,在组织大批人力突击翻译后,“到书展开幕前一天”.出版完成的书“才拿到手”。
此前.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著作都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过,较近在国外还出版了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所著《外交十记》。
211265247_旅欧者的声音——萧乾“英伦五书”的中国书写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23-02-20[作者简介]刘景嘉(1999—),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旅欧者的声音———萧乾“英伦五书”的中国书写刘景嘉(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1)[摘 要]20世纪40年代,萧乾在欧期间出版五部作品,合称为“英伦五书”。
他以访英记者的译者身份和较为客观的文化立场,采用“增删自如”的译介策略,倾向于翻译代表中国新文化的文本选择,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了一个同欧洲诸国过去所见全然不同的中国形象,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气韵。
书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可概括为“古旧中国”“反战中国”“未来民族中国”三类形象。
这一形象的构建反映了旅欧文人的时代文化主观,有助于当时的战争局势。
萧乾向英输入中国形象的实践是在被主导了话语体系的西方世界阐述东方话语的成功尝试,对中国形象在海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形象;萧乾;英伦五书;民族想象[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3)02-0134-04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为改变被压迫局面向西方学习知识,也导致中国文化长期处在由西向东的单向输入状态。
当时不乏出现一些学者意识到此情况,也积极将中文著作译介到海外,试图破局。
以英文系出身的萧乾,在1930年便已在《中国简报》专栏介绍翻译中国作品。
1939年萧乾受伦敦大学赴英讲学,于1946年回国。
此期间,他选编自译出版了五部作品,被后世学者称为“英伦五书”,广受英国读者赞誉。
用英文写就的文本,本质上为一种跨文化书写,而在中国遭受侵略、东学西渐的大背景下,家国意识成为同时代最为突出的表达,萧乾处在异国的话语体系中努力向西方输入东方话语,其跨文化书写的策略以及其表达个人意志的心理都值得探究。
同时由于战时特殊的创作节点,“英伦五书”无可厚非成为考察抗战时期旅英作家以文化身份、民族、国家、现代化为要点构建中国形象的不可或缺的文本。
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
2023年11月第39卷㊀第6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Nov.,2023Vol.39㊀No.6收稿日期:2023-09-01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课题 阳明心学海外传播和世界影响研究 (21GZGX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于芮,女,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㊂严功军,男,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㊂引用格式:于芮,严功军.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J].外国语文,2023(6):132-139.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于芮1,2㊀严功军1(1.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重庆㊀400031;2.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德州㊀253023)摘㊀要:俄罗斯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致力于阳明学的译介与跨文化阐释,堪称俄罗斯阳明学研究的集大成者㊂本文基于科布杰夫阳明学研究论文㊁专著㊁译著㊁访谈等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其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特点,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反思阳明学对俄传播的有效策略㊂研究表明,科布杰夫以对阳明学的译介为基础,系统总结和分析了王阳明的心即理㊁知行合一㊁致良知等思想谱系,并基于中国哲学的独特性,结合西方哲学与俄罗斯思想进行跨文化理解,其研究受到俄罗斯学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整体上纠正了俄罗斯学界对王阳明的刻板印象,推动了阳明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㊂关键词: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跨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H35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6-0132-080㊀引言俄罗斯汉学是世界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中俄两国地缘邻接,交往密切,俄罗斯 横跨欧亚 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使俄罗斯的中国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汉学研究中独树一帜㊂中国哲学历来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重点,作为新儒学代表的阳明学在俄罗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俄罗斯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А.И.Кобзев)是最重要的研究者㊂阳明学最早在俄罗斯受到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70年代以前关于阳明学的专业性研究著述还比较缺乏,学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和观点只是散见于各自研究领域的论著中,进行简单介绍或者从点上涉及,缺乏系统性㊁专业性和全面性㊂ (杨春蕾等,2021:27) 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布杰夫的研究使阳明学得到俄罗斯学者的集中关注,并引发俄罗斯学界对阳明学思想的争议,主要体现在针对科布杰夫的书评和其观点的争议上㊂ (杨春蕾,2018:93)21世纪以来,阳明学在俄罗斯的跨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科布杰夫在俄罗斯创立的 汉学 网站传播阳明学,使阳明学的影响逐步从学界走向普通民众㊂基于此,本文对俄罗斯阳明学译介和传播的集大成者科布杰夫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其阳明学研究论文㊁专著㊁译著㊁访谈等文献资料,总结其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特点,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反思阳明学在俄罗斯传播的有效策略㊂1㊀俄罗斯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及其阳明学研究概况科布杰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哲学㊁文化㊁中国研究专家㊂他出生于莫斯科的诗人家庭,其父曾㊃231㊃㊀于芮㊀严功军㊀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㊀到访中国并留下美好印象㊂科布杰夫于1989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起担任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研究部主任,出版有关中国哲学㊁科学与文化史相关的学术专著六部,发表学术文章1300多篇,分别被收录到俄罗斯权威的各类百科全书以及‘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和汉学网站上㊂他还担任俄罗斯汉学网站 synologia.ru 的主编㊂2010年,科布杰夫以其对中国研究的杰出成就及‘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编纂贡献而荣获俄罗斯国家奖章㊂科布杰夫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关注中国古典哲学和阳明学,1977年开始发表有关阳明学的专业研究,他在其博士论文‘王阳明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补充,于1983年出版了俄罗斯第一部阳明学研究专著‘阳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㊂2002年,以王阳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中国新儒学“出版,并在附录中收录了他首译的‘大学问“和‘古文观止“中王阳明的三篇散文译文㊂2009年,科布杰夫撰写的‘俄罗斯的阳明学“一文收录于余怀彦专著‘良知之道:王阳明的五百年“(2016)中,其后续有关阳明学研究的论文主要包括‘王阳明与 大学⓪“(2011)㊁‘阳明后学东林学派“(2011)㊁‘阳明学研究在俄罗斯及中国哲学特点“(2012)㊁‘王阳明旧译新论“(2013)㊁‘王阳明最早的俄译和阿理克“(2013)㊁‘王守仁波折的命运和他的 心学 “(2020)等㊂目前,科布杰夫正致力于阳明学最重要著作‘传习录“的俄文翻译工作㊂2㊀科布杰夫的阳明学译介科布杰夫的阳明学译介主要包括:(1)‘大学问“;(2)‘古文观止“里王阳明的三篇散文;(3)‘阳明学和传统中国哲学“‘中国新儒学“两本专著里引用‘王阳明全集“内容的译文;(4)正在翻译的‘传习录“㊂‘大学问“1983年翻译出版,在1997㊁2001㊁2011年三次再版,并被斯捷潘尼扬茨(М.Т.Степанянц)收录入普及教材‘东方哲学“,2002年被翻译成英语,2003年翻译成越南语㊂科布杰夫在2013年接受的访谈中提及了‘传习录“的翻译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传习录“的俄文译本至今仍未出版㊂作为哲学家和汉学家,科布杰夫的翻译以研究为目的㊂翻译是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他的汉学思想,客观上推动了阳明学在俄罗斯的跨文化传播㊂科布杰夫在访谈中曾介绍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传统做法, 研究从翻译开始,也以翻译结束㊂首先应对文本进行初步翻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便对它进行初始评析,接着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出版加注的译作 (Головачёв, 2015:189)㊂科布杰夫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在翻译中忠于原著,注重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坚持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意蕴出发去理解和翻译阳明学说,鲜少使用现成的西方哲学术语㊂科布杰夫常采用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在对阳明学核心概念 良知 的翻译中,他高度重视良知概念的多义性,根据‘大学“中 致知在格物 理解 致良知 的深意,将 良知 翻译成良善和明理的复合(благосмыслие),并用音译标注(лянчжи)㊂ 心外无物 是王阳明思想的另一重要论述㊂翻译 物 是一个多义且在中国哲学史中具有发展变化意义的术语,科布杰夫结合 物 在阳明学体系及中国哲学中的含义,将其译成 вещь-объект ,并用音译标注为(у),指出 物 的翻译综合了三层意思,即 生物(существо)㊁事情(дело)以及物体(предмет) (Кобзев,2002:162)㊂除了对意义的深刻把握外,科布杰夫还尽力在语句翻译形式上追求对应㊂他把阳明学说的核心思想 四句教 ,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翻译为㊃33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6期㊀Постулатыгласят: Отсутствиеидобраизла таковасущностьсердца.Наличиеидобраизла таководвижениепомыслов.Знаниеидобраизла таковоблагосмыслие.Совершениедобраиустранениезла такововыверениевещей (Кобзев,2002:375)㊂ 四句教 的四个动词 无㊁有㊁知㊁为 分别对应翻译成四个俄语动名词 отсутствие㊁наличие㊁знание㊁совершение ,译文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实现了翻译意义和形式有机统一㊂涉及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思想出处㊁典故㊁深奥内涵等无法直译的内容,科布杰夫常采用加注释的翻译方法㊂比如对‘大学问“的翻译,几乎每一句原文都有大篇幅的注解,尽可能体现原文的意义和风格㊂科布杰夫将‘大学问“开篇第一句中的 大人之学 译为 учениевеликихлюдей ,并在注释中标注,此处的 大人 有三层意思, 品德高尚的人㊁社会地位高的人以及成年人和长者 (Кобзев,2002:488)㊂他还补充解释道: 杜维明将此处的 大人 解释为 最真实㊁最真诚的人,并非非凡的㊁具有超人品质的人,实质上是一个生活在普通世界里的普通人 ㊂ (Кобзев,2002:488)科布杰夫强调, 王阳明所指的 大人 是相对于 小人 而言,同 君子 含义相似,这点可以在‘孟子“中得到确认 (Кобзев,2002:488)㊂他还指出, 陈寅恪将 大人 翻译为 great man ,比亨克(Ф.Хенке)译为 adult 更合适 (Кобзев,2002:488)㊂3㊀科布杰夫对阳明学思想的研究作为俄罗斯著名的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对阳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集中汇集于2002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新儒学“里㊂此书是在其1983年出版的俄文阳明学研究专著‘阳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㊂科布杰夫在系列研究中断言 阳明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Кобзев,2002:48),充分肯定王阳明个人及其学说的历史地位,回顾了王阳明的生平及思想历程,追溯了阳明学在儒学体系内的思想谱系及其与释道两家的关系,并对阳明后学进行介绍,分别从 心与理 心与物 知与行 致良知 四句教 人性论 等核心命题对阳明学展开研究㊂心 与 理 的关系是整个宋明理学的基本哲学问题㊂科布杰夫认为, 心即理 是王阳明思想发展的产物,由王阳明于1508年龙场悟道后正式提出㊂ 心即理 意味着,一切存在本质的 理 始存于人心㊂ (Кобзев,2020:253)理内化于个体之心,故应内向本心求理,而非朱熹倡导的向客观外在 格物致知 的路径㊂科布杰夫指出,王阳明吸收了佛教㊁老子两派重视个体的思想,强调个体人格和个人的主体意义,强调良知的基本统一性, 人人皆可成尧舜 成为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最好诠释㊂科布杰夫指出,从中国传统哲学来看,阳明思想既属于 心学 ,也属于 理学 ,二者并不矛盾㊂阳明心学中的 心 意味着 主观的,包括理智的㊁意志的和感性的含义 (Кобзев,2002:153)㊂ 理 可以被理解为 基础㊁规律㊁结构 (Кобзев,2002:154)㊂在他看来,阳明学是基于对 理 的思考,此谓 理学 ㊂ 理 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㊂这就是 为什么理学家既可以是唯物主义者(张载)㊁客观唯心主义者(朱熹)和主观唯心主义者(程颢)的原因 (Кобзев,2002:154)㊂通过对 心 与 物 关系的讨论,科布杰夫反对将阳明学认定为唯心主义㊂他说: 阳明学只能有条件地被称为唯物主义,因为它没有表达一种有意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用主观自然主义而非主观唯物主义更能确切表达阳明精神㊂ (Кобзев,2002:203)他曾在接受采访中如此解释: 这就是我㊃431㊃㊀于芮㊀严功军㊀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㊀所谓的主观唯物论,主观,因为由自身出发;唯物论,因为他的学说仍未脱离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思想㊂由自身出发,但是为人㊁为社会㊁为世界而行动 (Головачёв,2015:178)科布杰夫指出,阳明学具有明显的主观主义特性,但绝对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物质存在绝不是其怀疑的对象(Кобзев,2002:203)㊂针对王阳明通常被指认为唯心主义的命题 心外无物 ,科布杰夫做出了 心 是主观性, 物 是 事 的解释,肯定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脱离人存在,这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假设相去甚远 (Кобзев,2002:164)㊂针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科布杰夫指出, 王阳明并不否认客体存在本身,他只是将其排除在视野之外,因为缺乏主体关注的研究对象是没有意义的 (Кобзев,2002:184)㊂ 现实不能在主体之外被认知,因此存在被理解为存在的显现㊂ (Кобзев,2002:188)王阳明将客体存在视为主体意识的延伸,即所谓 意之所在便是物 ,客体由于人的注意而被赋予意义,在被注意前客体是 寂 的而非不存在,这就避免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问题㊂ 知 与 行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话题㊂科布杰夫指出,王阳明 知行合一 学说的特点在于, 将知理解为行为或行动,将行解释为对知的践行,知即行 (Кобзев,2020:253)㊂针对 知行合一 被视为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科布杰夫强调知即是行,行是有效的知,这并非主观唯心主义㊂对比 知 与 行 的语义,得出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行为的简单比较,而是 有效知识和自觉行为 ,这就将 知行合一 从 全部行为和知识都源于意识 的简单主观唯心主义阐释中解放出来(Кобзев, 2002:345)㊂知而不行是未知,王阳明把知的意义提升到行上,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还把 知 视为同 致良知 一样的主体创造行为㊂科布杰夫同样基于道德伦理来阐释认识 知行合一 的内涵,认为 王阳明以个人和道德意义来阐释 知 ,完成了对 知 的逻辑理解 (Кобзев,2002:349)㊂他讨论了中国哲学其他有关知行的认识,如通过 知难行易 知在行前 知不如行 等思想来加深对阳明学 知行合一 含义与价值的理解㊂他还指出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强调实践,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并赋予知识以创造性㊂通过对 知 行 进行语义分析,科布杰夫提出了同国内学界不同的阐释方式㊂他认为从语义出发,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理念㊂科布杰夫认为对 知 的语义认识,体现了 中国传统哲学有关描述性和规定性的二元认识论特征,换句话说,任何对象的认知都包括对相应行为的描述和规定 (Кобзев,2002:335)㊂而通过 行 和 义 两个词汇的相互语义表征,也证实了 行 应当是正义㊁负责任㊁有意义的行为 (Кобзев,2002:341-345)㊂科布杰夫强调, 致良知 是王阳明形而上学的伦理哲学,也是对之前许多思想包括 知行合一 的总结㊂ 良知 具有多义性,指 内心㊁灵魂㊁认知㊁知识㊁感受㊁意志㊁意识甚至潜意识 (Кобзев, 2002:355), 良知 良能 思想体现了 认知㊁判断㊁感觉㊁行动的统一 (Кобзев,2002:354)㊂在研究中科布杰夫对 良知 概念做了详细分析,他认为 良知 来源于‘孟子“,是 四端 的结合,称为良心或者本心,体现性本善的本质㊂ 在‘大学“中, 致知 的概念体现为 致知在格物 的含义,可以很容易理解其与 知行合一 思想的勾连,体现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思路,将 物 理解为 事 ,指人的实践行为和道德行为㊂ (Кобзев,2002:355)良知是心之本体,是王阳明心体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概念㊂与程朱理学心体学说强调 天理 不同,心体学说在总体上表现为 理性与非理性㊁先天形式与经验内容㊁普遍向度与个体之维的交融 (杨国荣,2020:3)㊂科布杰夫对于良知学说的认识,也基本体现为与中国学者同样的观点㊂他强调,良知是天理㊁太虚㊁道,具有先验性㊁普遍性㊂ 良知是自生的,无条件的,光明的,像太阳一样㊂㊃53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6期㊀(Кобзев,2002:355) 良知毫无例外地存在于所有人身上 , 良知是先天的和直觉的 (Кобзев, 2002:359)㊂同时,良知是人心的本源,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特征, 人心与万物一体 , 良知不仅与大自然,与变幻的苍穹也有自然关系 (Кобзев,2002:356)㊂科布杰夫指出,良知类似于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是超个体的天理,但也属于人类存在的情感和道德领域,具有感性的非理性和个体性特征㊂ 良知即是非之心,它不仅体现主体认识论的抽象性,也展现主体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㊂ (Кобзев,2002:358)㊂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㊁道德责任和意志冲动的基础㊂ (Кобзев, 2002:371)科布杰夫认为, 四句教 是王阳明认识论的精炼表达,是其哲学发展成熟的成果,具有认识论和最普遍的形而上学意义㊂对于 四句教 引起的阳明两派弟子有关 四无和四有 本体与功夫 的争议,王阳明强调本体与功夫的合一㊂ 之前的新儒家提倡关注静止的 未发之体 来解决 心 的问题,与之相反,王阳明强调体与用㊁静与动㊁未发和已发的统一,强调积极实践的重要性和脱离生活实践的危害㊂ (Кобзев,2020:254)科布杰夫从性与善恶的讨论入手,梳理儒家人性观,探讨了 性 与 善 恶 心 情 理 道 德 天 命 等命题的相互关系㊂通过与朱熹人性观的对比,对至善与至恶问题的讨论,对孟子㊁荀子㊁告子有关人性问题的分析以及引用一些学者将王阳明伦理观与康德伦理观进行比较的观点,科布杰夫详述了王阳明的人性观㊂科布杰夫认为,王阳明批判朱熹的人性观,反对朱熹关于理气㊁心性㊁性理㊁心气以及至善和善恶等观点㊂王阳明提出了 心即性,性即理 至善是心之本体 无善无恶心之体 等性情观点,提出了 人人皆可成尧舜 的人性同一原则㊂科布杰夫认识到王阳明对性情的强调,把 快乐 放在情感的优先地位,并从 音乐 与 快乐 的语义分析来确认 快乐 在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意义㊂ 私欲 是恶情,去除 私欲 良知就会自然显现㊂科布杰夫认为,要去私欲㊁致良知,必须做到 静坐内省㊁立志成圣㊁亲身实践㊁自我克制㊁去除私欲㊁自我训练㊁专注思想㊁切莫求急 (Кобзев,2002:272)㊂科布杰夫指出,王阳明对人性的新理解在于将人视为完整的身心统一体, 王阳明不仅没有将人性绝对化,甚至没有将 人性 精神 和 人性 躯体 区分开来 ,他 在新的哲学视域建构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同一的中国哲学基本思想 (Кобзев,2002:326)㊂从人性论出发,科布杰夫指出,一些研究者认为王阳明伦理学和康德的伦理学具有相似性,强调 主体实践伦理的超验基础㊁形式特征㊁严谨的道德立场 (Кобзев,2002:274)㊂ 在个体道德义务的理解方面,康德要求绝对理性和进行合法的道德法则追求,要求个人行为准则成为普遍的行为规范,王阳明则认为人最高的道德义务是 至圣 与 成己 ,要求普遍行为规范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㊂ (Кобзев,2002:274)对于阳明学的思想谱系,科布杰夫认为 心学可以上溯到尧舜,在精神上最接近孟子㊂王阳明承认与陆九渊思想的相通之处,但在谈话和著述中几乎从不提及和引用 (Кобзев,2002:107)㊂与朱熹相比,科布杰夫认为 朱熹以 六经注我 ,而王阳明以 我注六经 ,这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Кобзев,2002:107)㊂科布杰夫指出,王阳明汲取释㊁道两家思想,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释了儒学,使其进入新的发展水平㊂在王阳明看来,道教和佛教 可能有利于个人的自我提升,但不利于社会生活 (Кобзев,2002:118)㊂㊃631㊃㊀于芮㊀严功军㊀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㊀4㊀科布杰夫阳明学研究中的跨文化阐释科布杰夫的阳明学研究在中国传统哲学视域和框架下展开,从王阳明生平地位㊁阳明学与释道关系㊁本体论㊁道德伦理认识论㊁阳明后学等方面探讨阳明思想和中国哲学㊂他是首位从哲学史研究出发,对阳明学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俄罗斯学者,其研究在全面性㊁客观性和学术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堪称俄罗斯阳明学研究的集大成者㊂科布杰夫对王阳明的研究受个人兴趣和教育的影响㊂他生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影响自小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他的老师布罗夫(В.Г.Буров)的引导对他的学术选择起了很大作用㊂科布杰夫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很有智慧地指引了我,告诉我王阳明是了不起的人物,是中国的康德,但苏联还没有人研究他㊂ (Головачёв,2015:176)作为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科班出身的㊁专业的中国哲学研究学者,科布杰夫继承了俄罗斯学院派汉学注重文献翻译和哲学分析的传统,大量引用俄文㊁中文㊁日文㊁韩文㊁西文等多语种文献,包括大量中文典籍和中国近现代哲学界研究文献对阳明学进行系统研究和传播,他对阳明学的核心思想阐释与中国学界对阳明学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㊂就跨文化阐释方法而言,科布杰夫强调以文言字词的语义分析和平行分析作为具体研究方法,在苏联学界被称之为 结构文献学派 ㊂科布杰夫指出: 结构文献法的实质在于揭示并分析典籍类文本的非线性结构,此类文本结构具有固有的理论语义,是整体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㊂ (Кобзев,1993:11)在分析阳明学主观自然主义特点时,科布杰夫从 心 物 理 等重要的概念释义出发,并从‘庄子“‘孟子“‘荀子“等典籍中寻找对这些概念的释义,阐释这些概念背后的复杂结构与含义㊂域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直是令许多学者困惑的问题㊂日本著名阳明心学研究专家冈田武彦曾立足于西方哲学,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与西方哲学相同的内容,晚年他反思自己: 当时我还自我满足于这种看法,然而现在看来,这种比较未免犯了西洋人侈谈中国人不识自家珍宝的错误㊂ (冈田武彦,2016:序1)科布杰夫认识到中国哲学研究的独特性,指出 中国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很独特且和西方哲学完全不同,因为它源于汉字思维系统,而不是抽象概念系统 西方哲学传统是从 概念 出发,而中国哲学则是从 字 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 在翻译及诠释文本前,有必要以理论的方式呈现语言学现象并找出中国哲学的概念系统基础 (Головачёв,2015:252)㊂科布杰夫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体现出苏联时期汉学研究的特点,即尊重中国文化和抵制欧洲中心主义㊂ 20世纪苏联时期中国学历史哲学研究的特点在于尊重中国文化,不仅将中国文化视为研究对象,更是平等对话的伙伴和人类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㊂ (Мамаева,2014:195)科布杰夫指出, 儒家学说有两种倾向,强调个人层面的 修身 和社会层面的责任 (Кобзев, 2002:118),而阳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Кобзев,1983:252)㊂他提出了阳明学为 主观自然主义或主观唯物主义 的独特观点, 表明阳明学属于与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 (Кобзев,2012:370)㊂他还认为阳明学具有启蒙和革命意义,呼应了俄罗斯学者将王阳明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启蒙者㊁伟大革命家的看法㊂科布杰夫有关阳明学为 主观自然主义 的观点引起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学术界的热议㊂据此,雷森科(В.Г.Лысенко)㊁卡拉佩季扬茨(А.М.Карапетьянц)㊁季塔连科(М.Л.Титаренко)等学者认为,应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 唯心 唯物 二元对立观点进行理性认识㊂中㊃73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6期㊀国哲学和精神文化研究专家季塔连科指出: 中国智慧在于整体观,自然㊁人和精神在中国哲学里被视为彼此关联的有机统一体㊂ (Таскина,1989:531)学者费奥克蒂斯托夫(В.Ф.Феоктистов)也指出,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 物质 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不是本体论,中国哲学家并不关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㊂在此基础上,基于西方哲学将中国哲学家分为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缺乏说服力 (Феоктистов,1999:134)㊂科布杰夫的阳明学研究虽然有不同意见和争议,但仍然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认可,引起了俄罗斯哲学界和汉学界的高度关注㊂苏俄东方学家㊁艺术史学家和翻译家扎瓦茨卡娅(Е.В.Завадская)和伊格纳托维奇(А.Н.Игнатович)高度评价了科布杰夫的研究,认为他 揭示了阳明学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并说明了此类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阐明了儒家思想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 (Завадскаяet al,1986:173)㊂科布杰夫的老师,苏俄语言学家㊁文字学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学者卡拉佩季扬茨在对科布杰夫‘阳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书评中评价道: 康德为欧洲哲学带来了哥白尼式革命,在中国哲学中这一革命则由王阳明完成 科布杰夫有力地证明了阳明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顶峰,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了解中国文化㊁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世界观的关键所在㊂ (Карапетьянц,1985:198,201)科布杰夫的专著‘阳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受到俄罗斯学界一致好评,认为此研究填补了俄罗斯王阳明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卡拉佩季扬茨指出: 科布杰夫的专著从总体上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首部详细㊁系统地从理论视野出发研究中国伟大哲学家观点的俄语文献㊂此书运用专业的方法论,客观且严谨地分析了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文本,书中所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概念与西方的相关概念对照,使此书的价值远超历史哲学或单一的文本研究㊂ (Карапетьянц, 1985:201)扎瓦茨卡娅和伊格纳托维奇在该书的评论中指出: 科布杰夫的这本专著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是对传统中国哲学研究的有益贡献㊂ (Завадскаяet al,1986:174)5㊀结语作为当代汉学家和哲学家,科布杰夫致力于阳明学的译介与研究,译介是其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是其根本的目的㊂科布杰夫坚持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视域出发,充分认识到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立场高度评价了阳明学的哲学思想,使俄罗斯学界充分认识到王阳明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整体上纠正了俄罗斯学界对王阳明的刻板印象和误读,在推动阳明学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㊂当然,科布杰夫的阳明学跨文化阐释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引用文献比较陈旧,权威性不够,过分强调文字语义分析,缺乏基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比较视角对阳明学思想和价值内涵的深度认识,在实现 从不同文化语境的作品中揭示出人类共同的生存需要和生命本质 (李庆本,2015:56)的跨文化阐释目标上还有差距,等等㊂这些问题也是俄罗斯中国哲学研究整体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中国文化对俄传播的效果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推动包括阳明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域外传播,不仅要注重译介推广,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还要落实到走进去,通过多模态话语阐释中国思想包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和生命追求,通过立体化㊁多层次的广泛对话,实现交流互鉴和认同,达到 视域融合 的效果㊂这也需要我们加大对不同国家汉学家研究的支持,通过专门机构和设立具体项目,推动中外学者中国学研究的深度合作,搭建多元的传播渠道,采取多元传播方式才能有效改变㊂㊃831㊃。
《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与续编
《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与续编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走向世界丛书》只出版了35种。
漫长的等待过后,余下的65种将于近期推出。
近代中国人的探索与思考于今天的我们仍是一种启示,这套丛书的续编将同样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钟叔河先生的寓所叫“念楼”,就在廿楼。
客厅中央摆着一张台球桌,背靠两侧墙壁的书架上堆满了书,相当一部分是其编辑生涯的心血之作。
得知我是为了《走向世界丛书》而来,85岁高龄、行动有些迟缓的老人家执意要起身去拿几本书给我看看——湖南人民出版社于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彩色封面单行本,以及当年为参加香港书展而定制的没有价格的精装本。
有机会接触这两个版本的读者不多,更别说收藏了,但是知道《走向世界丛书》的人不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伊始、充满求知欲望的中国知识分子。
(一)“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
”法国诗人缪塞的名句一直是钟叔河欣赏的生活态度,《走向世界丛书》就是他献给读者的一杯水。
杯子是不是合乎规格?杯中之水是甘还是苦?“老实说,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
”水杯里有近世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倒影(1840—1911),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都是孤独的先行者,手捧水杯的钟叔河也算一个。
钟叔河先生在“念楼”从1957年到1979年,钟叔河先是被划为“右派”,在社会底层“力佣为生”,后来又因“现行反革命罪”被关押了近十年。
“我无须遵功令作文、按模式思想,而尽可以在劳动的余暇‘自由’地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有时也能搜集和整理一些材料。
”那段岁月跌宕曲折,钟叔河回忆起来轻描淡写。
1979年,得到平反的钟叔河凭借优秀的作文考进了湖南人民出版社,此时的他已年近半百,工作热情却不输任何年轻人。
“现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与世界同步,中国脱离了这个轨道,如果与变化的世界同步了,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喜欢读近代人物外国游记的钟叔河打算编一套《走向世界丛书》,让容闳、郭嵩焘与黄遵宪们来讲述一个多世纪前的“变革图强”与“西学东渐”,“至少可以起到一点帮助打开门窗而又防止伤风感冒的作用吧”。
晚清出洋官员对新加坡的关注——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心
晚清出洋官员对新加坡的关注——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
心
刘军
【期刊名称】《东南亚南亚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来,各种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清政府再也无法维持它的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时期,大规模派遣官员到西方考察成为清政府了解外面世界的常见手段.
【总页数】7页(P48-54)
【作者】刘军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
【相关文献】
1.精彩与无奈:陈兰彬与晚清出洋官员的两难选择 [J], 李喜所
2.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J], 王晓秋;
3.论19世纪中国出洋人员对欧美性伦和婚俗的观感——以《走向世界丛书》为分析蓝本 [J], 王栋亮
4.合作与歧异:容闳与曾国藩关系探微——以晚清幼童出洋留学为中心 [J], 杨锦銮
5.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 [J], 张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高考语文--非连静悟材料
信息类文本阅读静悟材料【高考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