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测练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3.通过生活经验,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理由:从学生生活经验水平出发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前3分钟
自主学习内容展示
聆听学生预习的结果
学生说出预习问题答案,偶错误进行修正
掌握学生对预习中遇到的困难
3分钟
2.承接
结果
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按时间顺序出示信息,引领学生体会细胞膜的结构的探究历程
分析信息,说出结论,进一步分析。掌握信息题的一般做题规律
培养学生及阅读和收集信息能力
5分钟
3.
做
议
讲
评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显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分析模型中的成分,蛋白质的分布及糖被的作用
观察图形,分析磷脂双层排布的原因;说出蛋白质分布的情况
1.认识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细胞器的功能
说出提取细胞器的方法
7.
板
书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探究历程
19世纪,欧文顿——膜是脂质组成
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暗亮暗三层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糖脂
糖蛋白
8.
课
后
反
思
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10分钟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介绍癌细胞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分析生活联系癌症及器官移植与细胞膜结构的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0分
4.
目标
检测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教学流程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
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1必修1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_脂_质_和_蛋_白_质_组成;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静态结构;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
出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1972 年 , 桑 格 和尼克森 _________流__动__镶__嵌__模__型________。
G3
水
水
探索 与
思考
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
资料4:罗伯特森的实验
G4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结构。
蛋白质
脂质 蛋白质
单位膜模型
资料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实验)G5
A 选择透过性 B 保护作用 C 流动性 D 扩散
恭喜你,答
对不了要!灰再心接, 再再来厉一!次!
知识闯关:第二关
使磷脂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原因是( )
A 磷脂能迅速吸水 B 磷脂是亲水性的 C 磷脂既是疏水性的又是亲水性的 D 磷脂是疏水性
恭喜你,答
对不了要!灰再心接, 再再来厉一!次!
知识闯关:第三关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本节聚焦: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动动 细胞膜的组成
脑筋
成分是什么?
资料1:欧文顿的实验
G1
时间:19世纪末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 透性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版必修
膜脂分子的运动 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磷脂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侧向扩散 、旋转运动、摆动运动、
侧向扩散 、旋转运动、摆动运动、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人物:两位荷兰科学家
假设: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伸缩震荡、翻转运动、旋转异构 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时间:19世纪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时间:1925年 时间:19世纪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膜脂分子的运动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 是在翻转酶(flippase)的催化下完成。 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自测基础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202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自测基础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自测基础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自测基础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自测·基础达标1。
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该成分是( )A。
糖脂 B.磷脂C。
糖蛋白 D.脂蛋白【解析】选C。
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说明含有蛋白质;加入斐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还原糖。
同时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的成分是糖蛋白。
2。
下列不符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说法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D.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有流动性【解析】选D。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生物膜“流动"的基础,A正确;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向外侧,疏水端朝向内侧,B正确;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可以流动,C正确、D错误.3.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方法。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重点)3.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应用分析.(难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探索历程探索内容推论或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0年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提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合作探讨]探讨1:仔细观察教材P66[思考与讨论]中磷脂分子图示,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提示:C、H、O、N、P。
(2)磷脂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提示: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组成的亲水的“头"部和甘油、脂肪酸组成的疏水的“尾”部所构成.(3)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试以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多个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的排布状态和在细胞膜上的排布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new)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图片。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分层作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5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下列不符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说法是( )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大多能运动D.膜中的磷脂和蛋白质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解析】选D。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生物膜“流动”的基础,A正确;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向两侧,疏水端朝向内侧,B正确;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C正确,D错误。
2.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储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解析】选A。
磷脂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尾部向着油滴;其头部接触细胞质,构成了单分子层。
A正确。
3.(2019·日照高一检测)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B.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解析】选D。
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功能,A正确;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具有①糖蛋白的一侧表示细胞膜的外侧,C正确;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错误。
【补偿训练】(2018·太原高一检测)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A.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B.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C.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D.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解题指南】流动镶嵌模型和三层结构模型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分布及其分子是否可以运动。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提升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提升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提升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提升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提升作业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
(2018·合肥高一检测)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不仅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A。
糖类和脂质 B.糖类和蛋白质C。
脂质和蛋白质 D。
蛋白质和核酸【解析】选C。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及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可以得知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
2。
葡萄糖经小肠黏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A.4层B.6层C。
8层 D.10层【解析】选C。
葡萄糖经小肠黏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经过两层细胞: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
葡萄糖从小肠黏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经过每层细胞需进1层细胞膜出1层细胞膜共4层细胞膜,每层细胞膜有双层磷脂分子层,故共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互动探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发挥作用的细胞内,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提示:出肺泡→进毛细血管→进出红细胞→出毛细血管→进组织细胞,共穿过了9层磷脂双分子层.3。
近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
2019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第2节一、选择题1.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再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
与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细胞膜成分是( C ) A.蛋白质B.磷脂分子C.糖蛋白D.糖脂[解析] 将两种细胞融合时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说明细胞之间能够识别其他细胞是同种还是异种细胞,而与细胞之间的识别有关的物质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2.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点中,论述错误的是( C )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C.膜物质是固定不动的D.膜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解析]在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点中,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3.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B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密切相关。
4.人体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C )A.选择透过性B.保护作用C.流动性D.扩散[解析] 变形运动是由结构特性决定的,结构特性主要指流动性。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简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2(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建立生物膜模型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教学程序4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问题:回忆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具有怎样的功能?你认为细胞膜应该具备怎样的结构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回顾旧知识思考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由于细胞膜是通过回顾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制作细胞膜呢?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材料吗?真实的细胞膜又有着怎样的结构呢?今天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共同来探索吧!系统边界,能控制物质进出,形态会变化,所以弹力布相对较适合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展示资料1欧文顿实验: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实验:问题1: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问题2:此时是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问题3:为什么不直接对膜成分分离鉴定呢?问题4:得出结论后,有必要对膜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教师展示资料2其他科学家用蛋白酶处理哺乳动物红细胞膜,膜被破坏。
问题1:这说明细胞膜还有什么成分?教师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二、教学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
第四章共有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实例)——结构——功能(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技能目标:在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索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借助多媒体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在建立生物膜膜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了解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启发式教学为主,讲授式为辅;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2、同学发言声音太小,没有很好的鼓励,应该大声一点!很好!3、适时适度启发仍然重要,需要技巧,需要细心。
教学力求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测练】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3.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4.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5.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A.维生素D和性激素 B.水和尿素 C.氨基酸和葡萄糖 D.酶和胰岛素
6.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及功能特性分别是()
A.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B.具有流动性和全透性
C.静态三层结构和选择透过性
D.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7.白细胞能够吞噬细菌、变形虫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这些过程依赖于细胞膜()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的流动性
C.细胞的自我保护作用
D.细胞的识别作用
8.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指()
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上的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中磷脂和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
9.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
B.核膜和内质网膜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10.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11.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12.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13.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
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性
D.主动运输
14.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结合,两类细胞则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
将两类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
在370C下保温40 min后,细胞上两种荧光点呈均匀分布(如图所示),试问:
(1)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起受体作用的。
为使人、鼠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必须除去细胞膜表面起作用的糖蛋白。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这表明膜的结构具有。
(4)细胞融合实验若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
若在10C 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