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 人民版必修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页眉内容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第一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只有在初中时对本节内容有所涉及,但仅停留在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仅限于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与腐败。
【知识重难点】知识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
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知识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思路】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画图法,联系法,情景再现过程:1、课前预习学案: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古代皇帝和丞相的故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元世祖等)为课堂做准备。
2、课内:(1)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的现场摸拟,并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如学生扮演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3. 探究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二、教学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2.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特点,如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和权威性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改革。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知识拓展(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包括君主的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和法律制度的改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对社会的影响。
Step 5: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在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如法国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和中国的清朝时期等。
2.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以及结果。
Step 6: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的重要性。
2. 展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五、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演进过程:起源、发展、衰落- 主要特点: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权威性- 强化方式: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法律制度的改革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政体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布置了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专题一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案
拓展 提升
教师反思评价:
4
一、 法令出一 1、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 特点(皇帝制度的特征) :①天下独尊②皇权至上(高度集权,皇权随意性、专断 性)③皇位世袭④君臣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准 备 阶 段 3、 弊端:①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特征,往往影响着国家着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②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发现 问题 4、 演变: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的变化都是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 臣关系,实质“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问题】 :阅读教材 12 页左上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答案】 : 二、 君权和相权 1、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 间难免产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大权。 2、 历代采取限制相权的措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题) 第 1
课时
【导学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特点。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王朝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 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收集相关 资料和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鲜活的历史信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 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和分析 问题,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的生活中的影响进行辨证的思考和总结。 【导学重点】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形态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 进的关系。 【导学难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环节 习旧 引新 学生回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导学内容
教学设计: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王二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
而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历史。
(多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P13“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君权和相权君主不是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
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
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小高考复习课)教学设计小高考要求: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2.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重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设计意图:风格:针对历史复习课,容量大、知识多、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且艺术班学生对历史小高考学科学习时间短等特点,尽可能的将知识点的识记、练习放在课堂内,精选历年小高考真题及仿真测试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特色: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案等形式、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针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两个本课重点知识,除了在先学环节让学生整体记忆本节课知识点外,在后教环节中采用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展现相关判断题和选择题,夯实基础,再在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中采用重难点研习这一方式进一步突出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针对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这一难点问题围绕两条线索带领学生回忆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之间,皇权与相权之间权利是如何演变的,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这两大趋势,最后再采用一条材料题让学生当堂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官僚体制的演变:(1)汉: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设内朝与外朝相对立(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时间:隋确立,唐完善②内容: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③作用: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相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完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
●教材分析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都占有很大篇幅。
它揭示了从汉朝到明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沿革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时间跨度非常大,没有通史知识作保证的话,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
这需要老师的调控。
同时,本节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教学发挥创造了可能。
师生要共同“沿制度变革,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1.教法:课堂教学上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诱思交融”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学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采用诱思探究、使用学习、导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与探究。
2.学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精神,努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汉代的“中朝”、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特点。
3.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整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提供的图文资料,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重点);2、了解中国古代从汉朝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重点);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的能力。
(难点)4、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一、基础篇学生背写上一节的知识点1、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中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与分封制有密切联系的有哪些?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大特点是什么?4、秦统一中国的四大步骤是什么?5、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郡县制的实行,成为取代的重要标志。
6、三公九卿制度中,三公是指哪些人?他们各自的职责有哪些?二、升华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大概需要15分钟)1、概括秦朝至清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的主要矛盾,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矛盾发展的趋势。
3、如何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可结合高中常考问题一本全P15解答)三、巩固篇15分钟完成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以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与强化的过程。
重点把握了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课后反思:本节是学考前的一节复习课,重在让学生注意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历史线索,从而逐步建立知识框架。
但由于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到位,以至于背写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较缓慢。
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必修1 (1)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州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行__中__书__省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宣__政__院__管辖。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中__央__节制。 ②中央以__监__察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省__官___互__迁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相__权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 繁 更 换 丞 相 , 从 身 份 低 微 的 土 人 中 破 格 选 用 人 才 ; 建 立 “ __中__朝__” 与 “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门__下__省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
点拨提示:1.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并不是将推荐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2.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不是历史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 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体上 应予以否定。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 特 点 : 考 试 科 目 和 内 容 大 都 不 出 儒 学 经 义 的 范 围 , 特 别 是 明 清 __八__股__取__士__。 (3)评价: ①破除了_世__家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重__学__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创__造__意__识___的人。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复习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一、独学指导:1. 知识指导: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 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法令出一1.创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 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 、 、 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知识点二 君权和相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帝相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限制、分散相权的措施:(1)汉朝:措施:汉武帝①频繁更换_________严厉处置犯有过错的丞相。
②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和高级将领参与朝政,形成_______ ,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______,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______相对应。
(2)唐朝:实行 _______________ ,决策机构是_________省,审议机构是________省,执行机构是____________,下设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___________作为三省议政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进一步分散相权。
(3)宋朝:___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__________ 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司枢密使。
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___________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制度在封建时代是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1、秦:设专门官员,中央设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_。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从汉到元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影响非常深远。
那么这一时期究竟有哪些制度?他们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
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1)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弊端: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影响: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提示】继承了,而且日益加强。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重点)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重点)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难点)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核心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
2.影响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演化原则(1)以后历朝历代官僚体制的演变,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1.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中朝”制度。
2.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3.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1)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等同于宰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2)设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进(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上有监御史。
(2)汉代:地方上,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仍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专门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均由中央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的监察效能极其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从汉至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唐代分为道、州、县三级。
(3)宋代分为路、州、县。
2.行省制度(1)创立:①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分全国为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整理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 人民版必修
附件二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附件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一哲学类专业编号:C010101专业名称:哲学(基础科段)参考专业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从事理论宣传和教育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基本要求:掌握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政治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
考试课程及学分:本专业基础科段考试课程不得少于13门,总学分不得少于72学分。
必设课程及学分:中国革命史(4)、政治经济学(4)、大学语文(6)、普通逻辑(4)、辩证唯物主义(8)、历史唯物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史(6)、科学技术哲学(4)、中国哲学史(含中国哲学史原著选读) (8)、欧洲哲学史(含欧洲哲学史原著选读)(6)。
推荐选设课程及学分:英语(7)、心理学(4)、伦理学(5)、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6)。
实践性环节及要求:专业编号:C010101专业名称:哲学(本科段)参考专业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在理论宣传、文化教育、党政机关等部门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基本要求:系统掌握哲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历史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初步能力。
考试课程及学分:本专业本科段考试课程不得少于10门,总学分不得少于67学分。
必设课程及学分:高等数学(7)、外语(14)、社会学概论(6)、数理逻辑(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10)、美学(6)、现代西方哲学(4)。
推荐选设课程及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4)、社会科学研究方法(4)、法学概论(6)。
实践性环节及要求:1.参加社会实践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2.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 人民版必修1(2021
河北省隆化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隆化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隆化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一、“法令出一”——-- 确立皇帝制度1 .创立: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为历代继承。
2 .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至高无上。
3 .影响: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和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立法、和司法,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与相权1 .原因: 与相权的矛盾(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2 .措施 (1)汉代: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
③设立“”对抗“”(2)唐代:实行,相权一分为三.(3)宋代:设,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 ,分散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
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
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大家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说说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中国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
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战火烽涌,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
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但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后的五代十国中国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
中国为什么经常如此局面?中央怎样克服地方分权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并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斗争为两条线索,绘出从西汉到清朝中央官制与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形,目的在于理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主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阅读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地方分裂问题?
2)唐朝创立了什么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采用了什么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4)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唐、宋、元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
5)各朝对待丞相的态度有何变化?
一、中央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从汉到元,皇帝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中朝”与“外朝”汉初,丞相掌握实权;
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
汉代中央政府沿用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所有卿相中,丞相的地位最高。
汉初时,大小政事,从立君、立储、封增、赏罚,到民政、律法、礼制、边事战争以及官吏选用,往往都是丞相先召集百官集体讨论,再将结果上奏,由天子与丞相共同商议决策。
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
凡拜相,天子临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得朝会。
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责任如此之大,人选自然应该慎重,从高祖到文景时代,一直都由列侯担任。
然而一方面列侯大都由军功而来,武人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到武帝时期,继任的列侯也大多退化成了纨绔子弟,难以担当丞相职责。
武帝是个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很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放弃了汉初的黄老无为之道,推行新政,独尊儒术,即位的当年就仿效汉高祖下求贤诏,布衣儒生公孙弘因此得以晋见。
建元新政失败后,他仍然在建元三年九月再次下诏求士,此后几年陆续得到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终军等等。
元朔三年,汉武帝罢免张欧,换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标志着一个平民出身的士人阶层正式形成。
元朔五年,又将公孙弘升为丞相,封平津侯,替代了平棘侯薛泽。
布衣卿相,自此而始。
这两年也是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开始。
所谓中朝(或称内朝),包括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等。
除了掌握军权的大将军大司马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低品轶官员。
外朝,则是丞相,御史,食禄二千石的九卿人等。
武帝启用这些亲信入中央,参与决策,一方面是嫌弃旧有的卿相无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监督行政官员以及控制士人阶层的权利。
中外朝制度,在初时固然是超拔了一些人才,平衡了权势。
然而只凭皇帝个人的喜好任用人才,如同兵家专用奇道,用得好便大胜,用的不好就是大败。
评价:“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2.唐代:三省六部制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宋代:“二府”
评价:进一步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三)、监察体制(略讲)1.秦:
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
2.汉: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健全
4.作用:
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略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先秦)
2.察举制(两汉至魏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评价:体现封闭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隋唐以来)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评价:
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汉:郡县(汉中后期州郡县)
2.隋:州、县
3.唐:道、州、县
4.宋:路、州、县
5.元:
(1)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二是宣政院(藏、川、青)
6.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7.清:省、道、府、县
小结提问: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秦、汉、唐、宋、元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从这些变化你看到了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元中书省。
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庭和朝庭的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庭事务;三省六部制行政权、财权、军权并没有完全分开,到宋代二府互相制衡,说明了相权的分割。
本课讲述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沿革,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广,所涉及的制度较多,需要归纳整理。
所以我对课文的文本进行重新处理,按顺序依着中央与地方两条线排列他们的变化。
最后,让学生来总结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从整个情况看,效果还可以。
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学生初中的历史基础较差,对一些朝代,制度,基本上到记不得了。
需要他们温习初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