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与地貌宇宙的探索3. 能量与机械能量的转换与守恒机械的原理与应用4. 环境与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平衡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关注宇宙探索的科学精神。
3. 使学生掌握能量与机械的基本原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生态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的理解。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能量转换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作业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
2. 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命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图解。
地球构造与地貌的认识。
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题。
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的实践。
2. 答案:依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消化吸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其适应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中的地球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培养关爱生物的情感。
2.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3. 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运动方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教学重点:培养关爱生物、观察、实验、探索宇宙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生物标本、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标本、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播放地球自转、公转动画,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
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以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为例,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
结合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观察记录表,加深对生物、植物、动物的认识。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动物观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观察地球自转、公转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特征、生存环境2.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4. 地球的自转、公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根据生物的特征,将下列生物归类。
植物生长观察题: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在观察表中。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物的生存环境2. 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生殖方式生物的发育过程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人体的生长发育4.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状态变化能量的转换和守恒5.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形成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发育过程,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3. 了解人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关注人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人体的器官和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生物的繁殖与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画图工具、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的多样性、人体器官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学生观察、讨论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b. 学生分享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认识。
2. 新课讲解:a. 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
b. 讲解生物的繁殖方式、发育过程。
c. 讲解人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d. 讲解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守恒。
3. 例题讲解:a. 解析生物分类的例题。
b. 分析生物繁殖与发育的例题。
c. 举例说明人体的器官和系统。
d. 演示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实验。
4. 随堂练习:a. 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b. 学生绘制生物发育过程图。
c. 学生观察人体器官模型,描述其功能。
d. 学生进行能量转换实验。
a.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特征、生存环境。
2. 生物的繁殖方式、发育过程。
3. 人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4.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守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分类练习题。
答案:略b. 生物发育过程简答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的奥秘;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5. 地球与宇宙;6. 环境与生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生物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生物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点的掌握。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环保材料等;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答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一个生物细胞结构图;(2)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三种不同的植物,并描述其生长特点;(3)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短文。
2. 答案:(1)细胞结构图: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2)植物生长特点:如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繁殖方式等;(3)地球运动科普短文: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常识 2. 生活常识与科技常识 3. 实验活动科学常识1.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2.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生活常识与科技常识1.学习生活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2.科技常识是指与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了解科技常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科技。
实验活动1.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学习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
三、教学步骤1.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课文预习本节课内容。
2.理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实验活动:根据课程设置的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4.归纳: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延伸:教师通过举例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6.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所学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等内容。
2.平时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实验设备和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针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安排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第1节: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的适应性2. 简单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3.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节:地球的内部力量第2节:地球的外部力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适应性。
2. 学习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原理,简单电路的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手操作简单电路,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2. 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等;3. 地球仪、地形图、地质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适应性、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适应原理。
(2)分组进行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
(3)观察地球仪和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针对生物适应性,讲解相关例题。
(2)针对简单电路,讲解如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3)针对地球表面变化,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适应性现象。
(2)让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简单电路。
(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原理。
2. 简单电路:电路组成、电路连接方法。
3. 地球表面变化:内部力量、外部力量。
七、作业设计(1)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2)如何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的适应性答案示例: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3.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4. 力与运动力的作用运动的规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使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3. 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的基本原理,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形成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光与影子的现象力与运动的关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图片、模型地球仪、天体模型光源、影子道具力的作用演示器、运动装置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地球与宇宙知识手册光与影子实验器材力与运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入生物的多样性。
以夜观天象活动引入地球与宇宙知识。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引入光与影子。
通过体育活动,引入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举例说明。
解析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实际现象为例。
分析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形成,通过实验演示。
阐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结合实际情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进行光影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进行力的作用和运动实验,观察现象。
4. 课堂小结:梳理地球与宇宙知识。
归纳光与影子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与特征2. 地球与宇宙知识框架3. 光的传播与影子形成原理4. 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绘制地球与宇宙知识结构图。
记录光影实验过程,分析影子变化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和运动现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宇宙的探索与奥秘4. 环境与能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力与运动、地球与宇宙、环境与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能源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力与运动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简答题环境与能源的应用题2. 答案:详细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紧扣教材:确保所选内容符合教材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题目: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的一天》、《细胞和组织》、《固体与液体》、《力与机械》、《电》、《风与天气》。
针对每个单元,我们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新的一天》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时间、季节、天象及仪器的使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日常使用的计时工具。
教学设计:1. 利用观察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四季的特点、草木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天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让学生亲自体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细胞和组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不同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
教学设计:1. 通过展示显微镜图片和实物细胞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并了解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2. 利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的纹理和动物细胞的活动性。
3. 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固体与液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及其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固体与液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教学设计:1.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触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 利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的变化。
3. 进行常见物质的变化实验,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汽化等,加深学生对固体与液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理解。
四、《力与机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力的作用及机械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设计:1. 利用拉、push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3.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3. 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子秤、导电材料等);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不同物质(如木桌、铁椅、水泥地等),并描述它们的性质。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展示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验观察: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性质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5. 变化分析:讲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物质世界——物质的结构1.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你周围的环境,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观察环节,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进行加强。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调查不同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下节课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的基本性质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2.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3. 物质与材料的分类与用途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多样性图片、动物和植物标本2. 物质与材料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等)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植物生长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2)介绍动物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生存与适应。
(3)讲解植物王国,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特征、生长与繁殖。
(4)讲解物质与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兔子、猴子、玫瑰、小草等。
特征:蝴蝶和蜻蜓属于昆虫,有翅膀、六条腿等;兔子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条腿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有尾巴、手等;玫瑰是植物,有根、茎、叶、花等;小草是植物,有根、茎、叶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一、生物与环境课时教案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
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板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书设计反思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资料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究。
4. 课堂实践:(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小组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5.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解答其他科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实验设计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结论3.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树叶变色是由于季节变化,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显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太阳、地球和月亮》:介绍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水的循环与利用》:讲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课时:3课时4. 第四章《力的作用》:探讨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与利用以及力的作用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命周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水的循环过程、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节约用水的方法、力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盒、地球仪、简易水循环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天气预报、日常用水和物体运动等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过程和力的作用等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简易水循环实验、力的作用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水的循环与利用、力的作用。
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要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教案一:力的作用和效果课题:力的作用和效果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力是物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效果。
2. 掌握利用力量改变物体的状态的方法。
3. 观察、描述和记录力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1. 力的定义和作用。
2.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力产生的效果。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2. 教具:小球、小车、弹簧、杠杆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教师介绍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的作用和效果。
”2. 师生共同回顾上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
Step 2:概念解释1. 教师介绍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效果。
”2. 学生跟读力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Step 3:示范实验1. 教师示范用手推动小球滚动,让学生观察力所产生的效果。
2. 学生观察并描述力推动小球滚动的效果。
Step 4:讨论和实验1. 教师提问:“除了用手推动小球滚动,还有其他方式可以产生力的效果吗?”2. 学生发表意见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其他物体产生力。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小车、弹簧、杠杆等物体产生力的效果,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和效果。
2. 学生总结力的作用和效果,并归纳在课堂笔记中。
Step 6: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请写一篇小文章,描述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力的作用和效果。
”2. 学生完成作业并下节课交上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将力的作用和效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中,进一步了解力的作用。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2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4 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5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