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28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2021/7/24
29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 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 果而定。真理的标准 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2021/7/24
3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2021/7/24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 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2021/7/24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1.真性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 真理都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认 识,这是无条件的。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 任何真理都不是认识的终点,而是真理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梯。
2021/7/24
25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1.真理误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 真理能够反映无限存在和发展的 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
2021/7/24
22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2.真性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通过对儿童的心理、语言和思维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过程。恩格斯曾指出:“在思维的历史中,一个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实体和偶体)的发展同它们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像一个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同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或者不如说在历史中和在个别胚胎中)。这种情形是黑格尔在论述概念时首先揭示出来的。”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他的“发生认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的发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既不存在独立于本体沦之外的认识论,也不存在独立于认识论之外的本体论。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认识论也是如此。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决定它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感受当作认识的唯一对象,认为认识只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或者精神的作用,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关系;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对客观精神及其产物的认识。例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一切知识的根源是“良知”,而“良知”为人心中所固有。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阳明全书,传习录》中)这样的本体论决定他的认识论必然主张“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阳明全书,传习录》上)宋朝的朱熹(1130-1200)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他提出“理”是万物的根本,“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一)认为在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一个“理”存在了。在认识论上,朱熹把认识说成是“得于天之所斌,而非人之所能为也。”(《朱子语类》卷四十九)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反,唯物主义哲学则认为存在第一性,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这种世界观决定它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如北宋哲学家张载(1020一1077)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万物的本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载集》张子语录上)就是说,人的感知是由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如果没有外部事物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 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 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 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 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 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 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 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 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 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其二,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 动的辩证过程。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
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2014-10-29
2014-10-29
2014-10-29
2014-10-29
2004-5-27
不可知论
例:
安知鱼乐
《庄子· 秋水》记载:庄子和惠施二人有一天外 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 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有多快乐!”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 反问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 乐?”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 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 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不 是他人就不知道他人的感觉。如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 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知道了,因此最好不去认识,这是 典型的不可知论。
2014-10-29
29
2004-5-27
三、 真理观
(一)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二)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14-10-29
2014-10-29
2004-5-27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1、含义 2、特性
(1)客观性
A.两层含义 B.实用主义 C.真理一元论
2014-10-29
2014-10-29
2004-5-27
有权就行
说 你 能 行 就 能 行 不 行 也 行
2014-10-29
2014-10-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
这不错。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为君王定国安邦出谋划策,为个人一展抱负各显其能,
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千古风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观念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主体在认识之前必须对客体进行选择,以什么作为
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第一是出于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专长的考虑,扬己所长才能早日成功。第二是对社会发 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领域 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2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多媒体教学课件
1
目 录 DIRECTORY
◆绪 论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价值观念影响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时候,有人 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些,有人考虑个人因素多一些。但 无论如何,只考虑社会需要完全不考虑个人因素是不 存在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 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马原(第二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 达依尔 :陛下, 我只要 ……
舍罕国王 :当然可 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些花是红的 感觉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 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果
主义
反映 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
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根本缺陷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标题: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世界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辩证法(方法论)本章知识点: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
根据对世界本源看法的不同,世界观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方法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换言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部分。
(二)哲学基本问题:提出者;恩格斯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为意识,存在未物质)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哲学基本问题1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哲学基本问题2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世界的存在状态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禁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上二者合称为旧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三者的区别:对物质范畴的认识的定义,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
事物作用于人的感 官而引起的一种最 简单的反映形式。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
硬!
红!
甜!
感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知觉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概念、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感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
(1)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 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
判断是对
两 小 儿 辩 日
事物之间联系
的判定与断明
的思维形式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推理
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 地推出未 知的思维
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 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 践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节 认识与 实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 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案例点击
认识论就是研究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 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 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 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条件;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 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 过程反复 性和无限 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 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 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具 有波粒二重性
光本性的认识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 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 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 验了1600多种材料, 经历了8000多次的 失败,才找到了合 适的电灯灯丝。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 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 ‘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间接性
水果
鱼
鸟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抽 象 性
女人
人
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具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反映具有创造性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13世界艾滋病日: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艾滋病(AIDS)的学名为“获得性免疫 缺损综合征”,致病罪魁祸首是艾滋病 病毒(HIV)。它一旦侵入人体,破坏 了免疫系统,就将危及生命。这种病于 上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到2007年底, 全球累计有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 •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 行为和母婴感染(携带艾滋病病毒的 母亲传染其所生的孩子)等。国际医 学界至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 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 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 以 认识和改造世界为 目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人=主体
主体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个人 主体
社会 结构
集体 主体
人类 主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 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 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 是 对同类事物 共同的一般 特性和本质 属性的概括。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吗?
第一步: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 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第二步:做实验 食物 结果
第一天
第二天 …… 第五天
三只活鸡、一段带鱼
只吃了带鱼
鸡、鸽子、老鼠
……
只吃了老鼠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数学 几何学 物理学 ……
天文学的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业 民族确定季节变换、气候变化以及后来航 海的需要,从中逐渐出现了天文学。 例如:热带阿拉伯人,由于白天天气炎 热,只能在夜间放牧,这样的生产活动就 需要掌握月亮明晦盈亏的变化规律,因而 积累了大量月亮运动的知识,并且发明了 《太阴历》。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 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 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 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 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的含义
西红柿——“狼桃”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判断: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 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同须在理性 认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 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非理性因素
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 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 维方法:
唯理论——教条主义
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经验论——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 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 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 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 个飞跃 ”
……
只放了鸡
吃鸡充饥
结果: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觉和思维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 先验论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反映映象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 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形式 客体
基本 类型
社会形式 客体 精神形式 客体
客观世界=客体
讨论命题: 主体只能是人,人也只能是主体
• 错误或者说不准确。(2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从 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所以 主体只能是人,这是对的;但 是人不能只是主体,人也可以 成为客体。(3分)
第二章
认识的本
质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 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 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 • • • •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真理的检验标准 5、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庄心丹与青藏铁路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 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