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循环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抗体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非标记技术对NS1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合集下载

登革热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登革热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特异性
检测时机
登革热不同诊断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信性
直接检测
可操作性
间接检测
病毒分离 核酸检测 NS1检测
可信性
IgM检测
IgG检测
登革病毒结构
细胞间病毒(未成熟)
细胞外病毒(成熟)
包膜糖蛋白
前M
(双体) 基质蛋白
核衣壳蛋白 (C蛋白)
登革病毒基因组结构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登革病毒分离
细胞
昆虫细胞: C6/36、AP61 哺乳动物细胞: Vero、BHK21
YF PRNT 80% 减少 DV抗体用捕获法化学发光
接种17D疫苗后黄热和登革抗体
登革病毒感染后的黄热和登革抗体
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的试剂比较
真核rEIII蛋白MacELISA法检测早期登革病人血清
OD Value
3.5
dengue virus patients sera
3.0
hantan virus patients sera
登革分型实时PCR
登革抗体检测方法
检测IgM MacELISA、免疫层析(ICT)
检测IgG 间接法ELISA、GacELISA、IFA、 免疫层析(ICT)
中和试验 特异性高,可以用于分型
登革病人血清和乙脑交叉反应
乙脑、黄热和登革热的抗体交叉反应
登革病人血清和乙脑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中和抗体和登革病毒抗体
NS1为50kD的糖蛋白 以300kD的六聚体形式分泌到血液中
DHF患者血清中NS1明显升高 激活补体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全 血管通透性增加
NS1抗原特点及其应用
一、分泌性表达,易于检测 二、出现早,发病或发病前即可检出 三、浓度高,可达50 ug/ml 四、持续时间长,初次感染可持续9-12天 五、大量临床应用验证 六、NS1抗体可能用于血清分型 七、再次感染不易检测,在发病5-7天后很少能检出 八、高浓度NS1患者发病较重 九、可检测蚊子中的NS1抗原,用于监测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附件2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共有4 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 型、DENV-2 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 种结构蛋白和7 种非结构蛋白。

NS1 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联合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和RNA核酸在登革热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联合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和RNA核酸在登革热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登革病毒是一种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病毒,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物质不论RNA或者DNA都有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通过特异性检测人血清中存在的登革病毒RNA来实现检测登革病毒的目的,在登革热的早期诊断中本研究建立的RT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可用于登革热的快速诊断。
据陈燕清等[13]报道,登革热抗体IgM阳性率为89.5%,登革热抗体IgG阳性率为38.0%,阳性例数多集中在出现临床症状后5~7 d,徐文体等[14]报道,66.67%的病例登革病毒IgM阳性,39.08%的病例IgG阳性。本研究登革热NS1抗原检测阳性率为94.8%,登革热RNA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5.9%,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7.3%,比传统的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这与已有报道[13]的实验证明登革热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热的发病早期检出效果可能要优越于IgM抗体的检测的结论一致。
[Key words]Dengue fever NS1 antigen RNA nucleic acid Combined detection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1~4型病毒DV1~4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除引起登革热外,严重的还可导致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14]。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对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3]。登革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11 kb,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核蛋白C、膜结合蛋白M和包膜蛋白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其中NS1蛋白是登革病毒的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结构糖蛋白,存在膜结合型和分泌型两种形式,均具有强免疫原性。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 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到人类[5]。登革热诊断常用的血清学和病原学传统检测方法,由于抗体从出现到可检测水平,通常需要5~7 d[68],同时登革热抗体与其他黄病毒存在交叉反应,故血清学检测作为早期诊断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DV的分离鉴定是该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病毒鉴定的金标准,但需要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及必要的仪器设备,而且标本运输过程中要求保持低温冷冻或冷藏,试验耗时较长,需要数天,灵敏度低,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9]。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DV核酸检测技术,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为病原体的检测和特性分析提供了快速、可靠和灵敏的技术手段,而针对登革病毒特异的抗原、抗体或核酸进行检测主要包括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这些诊断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临床病例的最终确诊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的检测结果。2016年第一次获得批文应用于临床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RNA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使用为快速确诊和控制登革热疫情起了关键作用。现将登革病毒NS1抗原和RNA核酸检测结果作初步分析,并报道如下。

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识别

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识别

登革病毒核酸阳性(Realtime PCR ):I 型
整理课件
34
病例分析四
李某,男,40岁。广东中山人。
症状:急起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明显腰痛,少尿2天 入院。其妻子患登革热。
体征:T 37.8℃,肾区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WBC 1.9,PLT 71;BUN 15.1mol/L,Cr 392umol/L,尿蛋白3+。
整理课件
30
诊断及转归
肝功能 2014-9-12 总胆红素 >800umol/L。
凝血功能 2014-9-8 PT 57秒 PTA 11.53% APTT>120秒 D二 聚体>20000。
CT 2014-9-10 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双肺多发感染,少量胸腔 积液,双下叶膨胀不全,腹膜炎,大量腹水。
38
极期 345
热退期
恢复期 6 7 8 9 10
双峰热
3
6
出血
临床表现
休克
器官损害
实验室检查
血浆渗漏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压积
血清学和病毒学
病毒血症期
整理课件
IgM/IgG
14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1.老人或婴幼儿; 2.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 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 3.二次感染患者;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整理课件
6
整理课件
7
整理课件
8
整理课件
9
(二)极期
极期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部分患者高热 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 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 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和Ⅹ减少。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 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 倾向。
五、登革热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 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版)
周维俊
一、关于登革热定义问题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
2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 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3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二、登革病毒的特性
出血的 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 据病情及时输注 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 板显著减少应输 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 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 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 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登革热患者告知书

登革热患者告知书

告知书

您好!
鉴于您在我院检测登革热抗原(NS1)结果呈现阳性,建议您在我院住院治疗,由于您不愿意住院要求回家,所以我们给予您以下告知,为了身边人的健康请您遵守。

1、登革热是乙类传染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严重并发症、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等。

2、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

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如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社区居民家中使用纱窗纱门和蚊帐蚊香等;外出使用驱蚊剂,避免伊蚊叮咬。

对居家患者,应实施防蚊隔离措施,控制登革病毒传播。

3、确诊为登革热,需要防蚊隔离,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左右。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4、居家观察期间若有疑问可与社区联系。

祝您早日康复!
XXX医院。

登革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登革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登革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经蚊媒传播所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突起高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以高热、皮疹、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出血、休克等为特征,病死率高,已成为流行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WHO 估计,现在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 000万登革热感染病例,约有2/5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海南等南部沿海地区也有流行。

登革热属于中医温病学“温疫”、“疫疹”等范畴。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杆状或球状,直径约50 nm。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含11 000个核苷酸,编码包膜蛋白E、核衣壳蛋白C、膜蛋白M 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

包膜蛋白E含有中和抗原及病毒的种、属、型等特异性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膜蛋白M与病毒感染能力强弱有关。

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病毒之间可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各型登革病毒均可引起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但引起登革出血热的以血清Ⅱ型最常见。

登革病毒可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乳鼠脑中增殖良好,目前实验室常用白纹伊蚊C6/36细胞株分离病毒。

登革病毒在pH6.2~6.8的条件下可凝集鹅、鸽、小鸡、绵羊红细胞。

登革病毒不耐热但耐低温和干燥,在人血清中-20 ℃可存活5年,-70 ℃存活8年以上;50 ℃时30分钟或100 ℃时2分钟均可灭活;对酸、有机溶剂等敏感,乙醚、紫外线照射、0.65%甲醛、高锰酸钾等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细胞质中增殖,并引起恒定的细胞病变。

初次感染者自第4~5病日出现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低滴度维持数年以上;第8~10病日出现中和抗体,2个月达高峰,低滴度存在数年至数十年;第2周出现补体结合抗体,1~2个月达高峰,3个月后降至较低水平。

登革热诊断新标准卫检如何适用

登革热诊断新标准卫检如何适用

解读・UNSCRAMBLE登革热诊断新标准卫检如何适用□杨志俊陈琳C4Q年以来,一批传染病丄B症状监测、快速检测以及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标准相继更新或实施,与卫检工作密切相关,为便于口岸查检管控以及国际旅行卫生保健精准适用,笔者选择最重要的蚊媒传染病,也是出入境重点监测预警病种之一的登革热(Dengue)诊断标准在卫检领域的适用性进行解读。

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3月6日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公告(国卫通〔2018]4号),强制性卫生标准登革热诊断(WS216—2018)自2018年8月1日,代替WS216—2008o卫检是"大卫生”"大健康”不可分隔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检疫""大防控"必须强化此标准应等同采用、合理适用。

登革热为何被列为口岸监测预警重点病种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由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

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以及DENV-4),典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重症患者病程3~5日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的则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常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 内死亡。

登革热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我国广东、香港以及澳门等地为流行区。

本病呈季节性(5~11月)流行,高峰在7~9月;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农村、林业牧业人口迁居城市,城市人□密度显著增加,更易在城市繁殖的伊蚊受感染后,在短期内能叮咬更多人,将病毒传播给更多的易感者,公共卫生风险显著增加。

WHO估计,全球范围每年约有0.5-1亿的登革病毒感染者,50多年来全球登革热疾病负担增加了大约30倍,环境、气候、社会等多种复杂交汇因素导致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加速了登革热病毒传播。

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循环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抗体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非标记技术对NS1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循环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抗体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非标记技术对NS1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循环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抗体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非标记技术对NS1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通过蚊子(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人类感染DENV后将产生从轻到重的很大范围的临床症候群。

尽管绝大多登革热患者显示为一种类似流感样的自限性疾病,如登革热(DengueFever,DF),然而患者的病情有可能发展到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e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

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重症登革热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

目前,登革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该病的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近50年来,尽管全世界在登革热的防治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登革热的发病率还是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给流行国家的卫生防控体系以及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DEN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基因组大约11kb 长,包含一个开放性的阅读框,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三种结构蛋白分别是衣壳蛋白(capsidprotein,C),膜蛋白(membraneprotein,M)和包膜蛋白(envelopeprotein,E)。

7种非结构蛋白依次为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根据不同的E蛋白基因序列,DENV可被划分为四种血清型,DENV-1~4。

各种DENV的血清型之间存在60-70%的同源序列。

DENV的初次感染可以产生针对感染血清型的终生免疫保护反应,但对其它三型DENV仅有短暂而微弱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当二次感染的血清型不同于初次感染的血清型时,患者体内存在的非中和交叉反应性抗体或亚中和浓度的中和抗体可促进DENV进入Fc受体容受细胞,增加病毒的复制,容易导致严重的DHF/DSS的发生。

上海市登革热诊疗指南

上海市登革热诊疗指南




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测阳性:IgM/G抗体、NS1及病 毒核酸等 排除其他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 征,WBC或PLT减少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出血的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局部止血。胃 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 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 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 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补液过量时应及时停止补液,必要时应用 速尿等治疗 合并感染时合理应用抗生素 顽固性休克或重要脏器衰竭转ICU治疗
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减少,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 降至最低点,以中粒细胞下降为主。PLT最低可降 至10×109/L以下。出血严重者HGB下降 2.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3.血生化:ALT/ AST升高常发生极期或恢复期; 部分心肌酶及血肌酐升高等。渗出严重者血清白蛋 白可降低等 4.凝血功能: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PT及APTT时 间延长,重症病例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 少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后 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高峰,可维持 2~3个月 发病1周以后检出IgG抗体,可维持数年 发病1周内,在患者检出高水平的IgG抗体 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 IgM/IgG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说明书

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说明书

说明书【产品名称】通用名称: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英文名称:Diagnostic Kit for Dengue Virus NS1 Antigen(Colloidal Gold)【包装规格】25人份/盒【预期用途】本试剂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可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中的登革病毒NS1蛋白。

适用于登革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和筛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DENV-1~4)引起的,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临床类型可分为登革热、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

登革病毒NS1抗原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糖蛋白,先于血清抗体出现于样本中,可以用于血清抗体出现前的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

【检验原理】本试剂采用免疫层析法,应用捕获法快速、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的登革病毒NS1蛋白。

在玻璃纤维上预包被胶体金标记的NS1抗体(Au-NS1-Ab1),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包被有NS1抗体(NS1-Ab2)。

检测样本时,样本中的NS1抗原与Au-NS1-Ab1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沿试纸条前移到检测线时形成(Au-NS1-Ab1)-NS1-(NS1-Ab2)夹心复合物而显色,阴性样本则仅在对照处显色。

【主要组成成分】试剂盒由测试卡、滴管、说明书等组成。

1. 测试卡由登革病毒NS1抗原测试条及塑料盒组成。

2. 滴管1支/人份。

3. 说明书1份/盒。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4℃~30℃保存,有效期12个月。

检测卡开封后,应在1小时内尽快使用。

【样本要求】1. 采静脉血后分离出血清或血浆,避免溶血;2.血清/血浆样本如不能及时测试应放置于2~8℃冷藏,可保存一周,如需长期保存应置-20℃冷冻保存,测试前注意恢复至室温,忌反复冻融。

注意:高浓度的黄疸样本(肉眼观察样本溶液外观为黄色)、高度溶血样本(游离血红蛋白浓度>9g/L)或肉眼可见多絮状沉积的乳糜血样本,将对检测结果的判读造成干扰,因此在使用样本前应注意样本的外观。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

二、结构形态大小
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 热病毒更难感染细胞。但 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 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 诱骗”到脂囊泡中后,病 毒膨胀,挣裂其蛋白盔甲 ,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 细胞的脂囊泡结合,释放 出病毒,病毒得以在细胞 内增殖。
图1 登革病毒结构
二、结构形态大小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 MW为4.2×106。其5′端为I型帽子结构,3′端缺 乏poly(A)尾,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 码区。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其5′端1/4编 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C、PrM和E),3′端3/4编 码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 、NS4a、NS4b和NS5)。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三、致病机理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
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
P
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 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
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二次感染时,组
三、致病机理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 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 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这些生 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 ,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 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 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 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 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 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fevervirus)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的流行特点,临床上的特征为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又称为“断骨热”。

登革热病毒感染能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o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个别地区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病原(一)分类地位登革热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依据抗原不同将登革热病毒分为4种血清型,即血清I型、血清II型、血清III型和血清IV型,其中血清II型登革热病毒传播最广。

同一血清型中不同毒株之间存在着抗原差异,各血清型之间的抗原性有交叉。

(一)形态学及基本特征病毒粒子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粒子表面光滑,核壳体外面包有一脂质双层包膜,其上镶嵌着包膜糖蛋白刺突,包膜内侧有一层非糖基化膜蛋白M o病毒粒子主要包括3种结构蛋白:核心蛋白(C)、前体膜蛋白(PrM)和衣壳蛋白(E),其中E蛋白在登革病毒的生物学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病毒的三维结构,是由90个E蛋白二聚体组成的20面体。

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长约Ilkb,可分为5'非编码区、结构蛋白编码区、非结构蛋白编码区以及3'非编码区4个部分,结构蛋白编码区和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基因序列为5'—C—PreM-E—NSI-NS2a-NS2b-NS3—NS4a-NS4a-NS4b-NS5—3',共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I,NS2a,NS2b,NS3,Ns4a,NS4b,Ns5)o(三)培养特性病毒分离培养是检测登革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登革(2024)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登革(2024)

2024/1/29
3
登革热定义及病原学特点
定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 播。
病原学特点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4050nm,外层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 之间无交叉免疫。
2024/1/29
2024/1/29
意义
长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对患者的长期 观察,可以进一步了解登革热的自然病程和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
26
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途径探讨
2024/1/29
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登革热属于“瘟疫”范 畴,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 证论治。
中药治疗
可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 、黄芩、栀子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可发挥中西医结 合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2024/1/29
17
04
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部署
4
流行病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流行现状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 亚、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近年来,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增加,登革热 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
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登革热的流行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流行 范围继续扩大,向温带地区蔓延;二是发病率波动 上升,可能出现周期性流行;三是登革出血热等重 症病例比例增加,病死率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循环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抗体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非标记技术对NS1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通过蚊子(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人类感染DENV后将产生从轻到重的很大范围的临床症候群。

尽管绝大多登革热患者显示为一种类似流感样的自限性疾病,如登革热(DengueFever,DF),然而患者的病情有可能发展到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e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

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重症登革热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

目前,登革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该病的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近50年来,尽管全世界在登革热的防治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登革热的发病率还是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给流行国家的卫生防控体系以及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DEN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基因组大约11kb 长,包含一个开放性的阅读框,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三种结构蛋白分别是衣壳蛋白(capsidprotein,C),膜蛋白(membraneprotein,M)和包膜蛋白(envelopeprotein,E)。

7种非结构蛋白依次为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根据不同的E蛋白基因序列,DENV可被划分为四种血清型,DENV-1~4。

各种DENV的血清型之间存在60-70%的同源序列。

DENV的初次感染可以产生针对感染血清型的终生免疫保护反应,但对其它三型DENV仅有短暂而微弱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当二次感染的血清型不同于初次感染的血清型时,患者体内存在的非中和交叉反应性抗体或亚中和浓度的中和抗体可促进DENV进入Fc受体容受细胞,增加病毒的复制,容易导致严重的DHF/DSS的发生。

迄今为止,登革热的防治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治疗方法,由此登革热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登革热进行早期、快速、精确的诊断。

目前登革热的诊断有三个金标准,登革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RT-PCR以及血清学诊断。

尽管这三种方法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每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的缺陷,例如登革热病毒分离和鉴定需要的时间长,假阴性率高,对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高;RT-PCR不仅对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的要求高,而且设备昂贵,难以推广;另外,登革热感染后,患者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出现抗体反应,而且登革热与黄病毒的抗体之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因此血清学方法虽然简便、经济,但是不能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可能因为存在黄病毒之间的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由此,建立一种简单、方便、早期、快速、精确、经济的诊断方法仍是登革热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NS1蛋白是DENV中一种保守的糖蛋白,在感染的早期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高浓度的存在,并与登革热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近10余年来,各种形式的以NS1抗原捕获为基础的免疫分析法得以建立并商品化。

这些NS1抗原检测方法都具有早期、快速、特异、价廉、易于操作等特点。

通过对NS1抗体的精心选择而建立的血清学特异性的NS1抗原抗捕获ELISA甚至具有血清分型的作用,因此,以NS1抗原为靶标的免疫分析法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NS1蛋白在登革热感染的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分布情况仍不甚明了。

对于NS1蛋白动力学的充分揭示有助于分析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热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中,我们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组抗DENVNS1单抗,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assay,IFA)和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blot,WB)对这些单抗的免疫反应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单抗的优化配对,建立了高度敏感和特异的四种血清型特异性的NS1抗原捕获ELISA,以及一种DENV群特异性的NS1抗原捕获ELISA。

在本研究中,利用DENV-1特异性的NS1抗原捕获ELISA,我们动态分析了NS1抗原在DENV-1初次感染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血清中的分布情况,结合DENVIgM和IgG抗体的检测,揭示了抗原抗体的联合检测在登革热诊断中的作用。

DENVNS1抗原的检测不仅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基于NS1抗原检测ELISA还具有DENV病毒滴定的作用。

此外,利用NS1抗原检测ELISA,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建立了一种DENV抗体检测的微中和试验。

结合商品化的DENVIgM和IgG抗体捕获ELISA,本实验室自制的DENVE蛋白Ⅲ区(EDⅢ)IgG抗体捕获ELISA,我们对来自同一组DENV-1初次感染患者在发病期和3年后的随诊期血清中的中和抗体、DENVIgM和IgG抗体,EDⅢIgG抗体进行了检测和比较,揭示了随时间的变化DENV患者体内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为登革热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登革热疫苗有效性的验证提供了可能更为有效的检测手段。

尽管NS1抗原检测的ELISA方法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但这种方法的操作还是略嫌复杂。

登革热快速诊断用的胶体金法仍是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目标,但现有的NS1捕获的胶体金法仍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NS1抗原捕获ELISA的检测极限可达1:5120的血清稀释度,提示这种方法中采用的单抗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但这些ELISA 方法中使用的高亲和力NS1单抗并不适合胶体金法。

为开发高度敏感的登革热快速诊断的胶体金法,需要对NS1单抗亲和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非标记技术,共振波导光栅(ResonantWaveguideGrating,RWG)和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对大量NS1单抗的亲和力进行了筛选,从而为NS1检测的胶体金法提供了详细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信息。

由此,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DENV-1初次感染患者血中NS1抗原和IgM和IgG抗体动态分布分析登革热NS1抗原检测和血清学分析是登革热诊断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研究中,我们用自制的DENV-1特异性的NS1抗原捕获ELISA,结合商品化的IgM和IgG抗体捕获ELISA,对广州2006年DENV-1初次感染的确诊患者在发病当天到发病27天的血清标本中的NS1抗原和IgM、IgG抗体在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在发病的当天,87.5%的患者血中即可检出阳性的NS1蛋白,在发病的第1到第7天,也就是整个登革热病程的急性期,NS1的阳性检测率在81.8%~91.1%之间的高水平检测率范围内波动。

而到了发病的第8到14天,也就是疾病的恢复早期,这种NS1检测的敏感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到发病的第14天后,也就是疾病的恢复晚期,NS1无法测到。

与NS1抗原分布不同,IgM和IgG抗体分别在发病的第3和第5天才开始在血中显现,并出现检出率的逐渐升高。

其中IgM抗体较IgG抗体不仅出现更早,而且上升的速度更快,在发病的第8天,IgM的检测达到检测高峰的100%,而IgG抗体则在发病的第15天才达到检测的高峰(100%)。

NS1抗原和IgM抗体在血中的分布呈现一种相反的互补规律,当用两者方法进行联合检测时,可大大提高登革热诊断的敏感性、缩短检测的窗口期、延长检测的时限。

表现为在两者的检出开始出现交叉的第3天一直到恢复期,联合诊断的阳性率可高达96.6-100%,明显高于单独的NS1抗原或IgM抗体检测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登革热NS1抗原和IgM、IgG抗体的联合检测为不同感染时期的初次感染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登革热诊断方案,这种方案基本上可以满足对登革热进行简单、经济、快速、有效的诊断要求。

第二部分:1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急性期和康复期血清学动态分析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检测不仅对登革热的诊断,而且在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苗有效性的验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登革热感染后,各种抗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尚未得到充分阐明,而且现有的登革热抗体检测方法仍无法充分满足临床和研究的需要。

在本研究中,利用DENVNS1抗原捕获ELISA,我们建立了一种DENV中和抗体检测的微中和试验,结合商品化的PanbioIgM和IgG抗体捕获ELISA,以及自制的抗登革热EDⅢIgG抗体捕获ELISA对DENV-1初次感染患者在发病期以及3年余后随诊期的血清标本进行了DENV相关抗体的检测。

研究发现,登革热特异性的IgM和IgG抗体的检出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下降,但抗EDⅢIgG 抗体的检出率随时间的推移在体内继续保持着稳定的检出率。

在随诊期,抗EDⅢIgG抗体捕获ELISA对血清标本检测的敏感性显著高于PanbioIgG抗体捕获ELISA。

这一结果不仅提示了ED ⅢIgGELISA是一种更为敏感的抗体检测方法,而且EDⅢIgG抗体在体内的稳定检出率还提示了EDⅢ蛋白在登革热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重要作用。

而微中和实验显示,发病期血清的中和抗体在四型DENV中具有很强的交叉中和活性,但随时间的推移,异型中和抗体滴度出现下降,或者是持续维持着一个低水平,而同型中和抗体则随时间推移出现滴度的上升,到随诊期,血清中同型中和抗体成为了最具优势的中和抗体。

但本研究未能显示EDⅢIgG抗体与中和抗体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登革热感染后,各种抗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的规律,而且表明,本研究室自制的抗登革热EDⅢIgG抗体捕获ELISA,以及基于NS1抗原ELISA的微中和实验可能是登革热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的检测工具,尽管其有效性仍需要通过对更大样本的进一步检测而得证实。

第三部分:共振波导光栅和表面等离激元技术对登革热NS1单抗与NS1蛋白亲和力的鉴定与比较尽管我们建立的DENVNS1ELIS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这些NS1ELISA中所采用的抗体并不适用于胶体金法。

基于DENVNS1抗原检测的胶体金法是一种DENV的快速诊断方法,可以作为床边诊断(bedsidediagnosis)以及现场、出入境的快速筛查,是DENV诊断的研究热点。

为寻找胶体金法NS1抗原检测法适合的单抗,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两种免标记(non-labeled)技术,共振波导光栅(ResonantWaveguideGrating,RWG)和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对DENVNS1单抗与NS1蛋白的亲和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