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朝向事情本身(严磊)
现象学
现象学之朝向事情本身03100414 张燕现象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既是关于现象的学问,那必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现象学与形而上学是相对的,或者说现象学就是反形而上学,它类似于同样是反形而上学的中国哲学,将本体与现象相交融,要求人们回到现实世界,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者幻想之中。
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的“朝向事情本事”,可以说是对现象学的本质的最好的阐述。
朝向事情本身,是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强调的是客观真理,同时也是现象学流派中一个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口号。
心理主义是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主观的。
胡塞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客观的现实,因而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客观、永恒、科学的真理的获得应该是在事情本身之中,不能偏离现实世界。
朝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据,不能对客观事物抱有偏见,即不能不顾客观现实,对事物进行主观臆想或判断。
胡塞尔通过“朝向事情本身”批判心理主义,认为心理主义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的普遍性,这其实是对判断活动和判断内容的混淆。
心理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从性质上看,心理活动的确是一种主观的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对于别人的心理活动我们都感受不到。
但是,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心理活动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那么,人们也不会产生如此的心理活动。
当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人们会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因而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而胡塞尔却没有看到这种普遍性。
胡塞尔最初的时候是属于心理主义学派的,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心理主义的深入,他意识到心理主义最终会成为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于是他放弃了心理主义,创立了与心理主义相对的现象学,并为批判心理主义提出了“朝向事情本身”。
朝向事情本身,说白了也就是反对形而上学。
胡塞尔现象学——朝向事情本身(严磊)
2、意向性
(1)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 德语中意象一词来自拉丁文intendere,意思是指向或对准。一般认为 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将意向性概念引入哲学,但是布伦塔诺一直追溯 到亚里士多德:事物是怎样的,要看我们怎样去认知它。被意象的对 象并不是在本身,而是起了一种在心灵与实在之间的中介作用。 然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却认为意象对象就是事物本身。 布伦塔诺恢复了意向性理论的传统,创立意动心理学(1874年,布伦 塔诺出版《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将意向性视为意识的基本特 征,认为意识总是对某个对象的意识,但我们意识与之发生关系的对 象不必实际存在。 他以此来说明心理学的对象和物理学的对象不同,它们不能独立于意 识而存在,因而心理学与物理学(自然科学)是性质根本不同的学科。
4、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来源 (1)西方近代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这个争论自古有之,近代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提出了一个 主体性的问题,但是马上面临着难以解决的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问题。 在笛卡尔的继任者莱布尼兹那里,这个问题表现为“单子说”, “单子” 是典型的兼有个别和普遍双重性质的实体概念。 康德将唯理论和经验论做了某种意义上的综合和贯通,认为我们去认 识世界的这种方式已经为我们认识的对象(也就是现象)注入了本质 架构,即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部分则被胡塞尔认为是更加现象学化的内 容。(个别与一般的直接打通)
4、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来源 (3)胡塞尔的数学研究,广义的逻辑问题。 弗雷格的影响。他创立了当代的数理逻辑,从中演绎出各种逻辑定理 从而研究数学的基础。胡塞尔在1891年出版《算术哲学》从心理学的 角度讨论数学的有效性和产生的基础,该书遭到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这些都是心理主义,无法揭示数学和逻辑的基础。 直觉主义学派的影响。
胡塞尔现象学描述
胡塞尔现象学描述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第一半的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现象和意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它对我们理解和思考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描述中,胡塞尔强调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他认为,主体是通过意识和知觉与客体相互联系的,而客体则是通过主体的意识活动而被把握和认识的。
因此,胡塞尔强调了意识和知觉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媒介和工具。
胡塞尔对现象的研究着眼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形式。
他认为,现象是表象和外观,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和本质。
随着心灵的投入,主体能够逐渐揭示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存在方式,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真实理解。
在胡塞尔的描述中,现象学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述,更是对我们自身作为认识主体的思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是与我们自身的意识和存在紧密相关的,我们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更是对自身的反思和理解。
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胡塞尔的思想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
在学术研究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和分析现象的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之,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对现象和意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它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本质,同时也对我们自身作为认识主体的思考提出了重要的问题。
通过应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节选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节选
以下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的一些节选:
1. 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方法。
通过现象学还原,研究者将注意力从客观的物理世界转向主观的意识经验。
他们试图排除任何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假设,而专注于直接呈现给意识的现象。
2.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是指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或内容的特征。
胡塞尔认为,意识不是一个空洞的容器,而是总是具有意向性,即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通过分析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现象学家可以研究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3. 本质直观(Essential Intuition):胡塞尔主张,通过直接的直观,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
本质直观是对现象的直接感知,而不仅仅是对其外在特征的观察。
通过这种直观,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结构和普遍规律。
4. 先验还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先验还原是对现象学还原的进一步发展。
它旨在揭示意识的先验结构,即那些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和形式。
通过先验还原,现象学家试图揭示意识的普遍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基础。
这些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主观经验和意识结构的深入探索。
现象学方法强调直接的经验、意向性和本质直观,旨在提供一种对人类意识和经验的深入理解。
胡塞尔说的“现象”,和一般意义上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
胡塞尔说的“现象”,和一般意义上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现象和现象学?说到现象,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来自于感官的所见和所闻,比如看到日月星辰的变化是一种现象,看到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也是一种现象,但是现象学里面的现象显然并不是这个意思,简单来说,现象学的现象,是我们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事物。
而现象学就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使现象不受曲解,并且在现象出现的时候加以正确描述的方法。
这样说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不好理解,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现象的对立面是本质。
在西方哲学里面,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开始,就区别了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相对立的,柏拉图的理念论说,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大概说的是,我们就像被囚禁在一个山洞里面,手脚被绑起来,背对着洞口,面前有一堆火,眼前有一面墙壁,我们以为墙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的样子。
但它只是洞穴外面,真实世界的影子,是不真实和虚幻的。
而在洞穴外面,有一个更加本质和真实的世界,它就是理念的世界。
由此,西方哲学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发展路径,由此开始的西方哲学,一直都没有逃离开这种本质和现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思维。
不管是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物自体”,都有强烈的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思维。
比如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象,而事物表象背后,有一个“自在之物”的领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总之,在胡塞尔之前,西方哲学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但胡塞尔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利用“还原”的方法,试图找到哲学的起点,他开始反思人们在不自觉地预设“主客关系”和“现象本质”之前的那个领域又是什么呢?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或者说“回到事物本身”。
这里的现象就是指我们意识中的事物,这里的事物是指我们意识中的一种体验。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旨在探讨意识中心的现象学问题。
胡塞尔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直接经验的中介,而且直接经验中存在着“现象”这一观念。
这些现象包括感知、记忆、想象等,而这些现象在形成意识的基础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胡塞尔的哲学中,他引入了“内视”和“外视”的概念,来区分我们对于事物的直接体验和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理解。
内视是指我们通过直接经验感知到的事物的现象,而外视是指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事物的真正理解应该从内视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外视角度分析。
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
这个对象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外部事物,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状态。
意向性使得意识活动成为与世界接触的关键渠道,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胡塞尔认为,对于意向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
在实践中,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经常涉及对“经验本质”的探讨。
胡塞尔强调要超越既有的概念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现实,还需要探究意识中的表象和模式,从而揭示事物背后的更为深刻的本质。
总的来说,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探讨人类意识活动本质的哲学体系。
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和逻辑推理,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机制和特点。
胡塞尔提出的意向性概念和对经验本质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深入探究意识活动的本质。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展开全文要想一窥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之堂奥,意向性、直观和还原是我们必须对之有所领会的三个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长篇大论才能予以充分说明。
考虑到引论的篇幅和本疏的主旨,我打算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谈谈对这几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
意向性。
谈到意向性,我们自然会想到它是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识作为意向性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就是意识对某物的指向或朝向。
这么一句常见的口号似的定义,好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却又像什么也没有说。
这里的关键之处是要弄清楚“某物”的性质和特点。
这个“某物”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内在的心理表象,这两者都是后于意向性且由意向性构造出来的东西。
大致说来,这个“某物”有时指一般对象,有时指普遍意义,但首先是上文所说的在对象和意义形成之前的康德意义上的图型。
不管是对象也好,意义也好,还是图型也罢,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总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关项逐步构造出来的。
我们只能说,意向相关项是一种“意向的”存在或超越(意向活动)的存在。
既如此,意识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意向活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感觉材料或体验,这是实实在在流淌于意识之中的,它可以为我们每个人切身感受到,胡塞尔将其称为“实项的”存在,以对应于意向相关项的“意向的”存在或超越的存在;意识的行为特征,如感知、回忆、判断、愿望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而且不会弄错的,具体来说,我们在感知时不会不知道我们在感知,也不会认为我们是在回忆或愿望等等。
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
一、认识之谜 二、现象学的观念 三、现象学的方法 四、意向性 五、超越论现象学
一、认识之谜
从1900年的逻辑研究到1913年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之间胡塞尔经历了思想危机在深入研究康德哲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作为超越论哲学、作为超越论观念主义的现象学的想法以及关于现象学还原的想法结果就是处于上述两部著作之间1907年在哥庭根所作的五次讲座现象学的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预示了胡塞尔后来的许多思想
实项的 reell
实项的 reell 在日常用语和哲学文献中与超越于意识的实在的real同义胡塞尔则在两者之间做了区别:实项的主要指内在的感觉材料和意识活动而非外在的实在另一方面也有别于观念的后者主要用来表示本质上把握到东西的存在方式实项的也是与意向的 intentional 相对的概念意识具有实项内容和意向内容意识的实项内容:包括意识活动也包括感觉材料;意识的意向内容则包括意识对象及其被给予方式中译本注释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象学悬搁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关于世界的自然思维态度经过悬搁的世界亦即意识的世界我们不再纠缠知识如何是关于外在于意识的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悖论我们需要解答的是意识的世界是如何可能的如何在意识中构造的如何在意识中自身显现的人们必须通过悬搁而失去世界然后在普全的自身沉思中重新获得它
另一方面超越在胡塞尔那里还可以意味着实项的超越:它是指对意识的实项因素感性材料的超越通过这种超越的统摄一堆杂乱的感性材料被立义为一个意识对象这个意义上的超越并不表明对意识的超越但它是对意识之超越的起源可以说意识通过统摄的能力而超越出实项的内容感觉材料构造起一个对象连同其世界视域然后又将这个对象连同世界视域看作是超越出意识之外、对于意识相对立的东西
由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方法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方法通常人们不会称之为现象学学派而是称之为现象学运动因为被归入现象学运动的哲学家们都主张面向事情本身都使用了由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方法但在哲学的立场观点等方面则各有不同
胡塞尔 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现象学是美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它是哲学思考的一种开关。
黑格尔认为,我们首先应从现象层面反思,即必然的事实层次,而不是直接确定本质的深层解释。
这种思考方式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强调了“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而且它使研究者能够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被发现的新关联和可能性。
弗朗茨·胡塞尔(F.Husserl)是现象学的开创者,他以“现象研究”和“思
维和信念”为题,探索现象学之精神和理念。
他将现象学科学发展作为他的目标,将现象学扩展到其他自然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认为是现行研究的一种假定,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现实世界的秩序来理解它的本质。
现象学也指开拓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立体化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众多问题,
从而使哲学和科学能够共同加以开发。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学者应该努力在客观的、科学的范畴上发现某种形式的真理,而不是通过对象和抽象的讨论,因此,让学者有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宇宙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现象学的研究既可以表现在自然科学,也可以是文化研究。
现象学的概念也可
以应用于社会学分析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现象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涉及到某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因素分成有形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目的和功能。
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应用是许多后现代哲学的起源,也启发了关于可能性的探
索和研究。
胡塞尔留给我们的现象学理论,不仅改变了哲学思想,而且为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和经济学打开了新途径,以便更好地解释本质。
这使得现代哲学学者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并实现更复杂的洞察。
“朝向事情本身”与现象学运动
② E.Husserl,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Husserlinana Band III/1,S.51. ③ E.Husserl,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Husserlinana Band III/1,S.45. ④ E.Husserl,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Husserlinana Band III/1,S.45.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5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5)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但批判本身隐含的另一种倾向却使它和笛卡尔的想法更为接近。
按照康德二元论的存在论立场,也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因为主体是它知识的作者,它不能把握存在。
自我不能在其存在中把握自己,因为关于我所是的本质“什么也不能给予思想”。
这样,我将自己规定为我思,碰到的却只是一个空洞的形式。
作为现象,我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逃离自己。
每当我以为我在我中找到了我,又认出了我,认出我怎样存在时,我陷入了先验假象。
其实假象的原因在于硬要将我思与作为现象的我分开,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内在形式,试图在这样的分裂中像把握物自体那样来把握自我本身。
人们抓着一个空洞的形式来套实际的现实,然后把这个形式主体的(分析)逻辑谓语变为一个实在主体的(综合)现实特殊性。
因为重言式的分析判断与感性直观的条件没有关系,人们就试图不管时间来规定主体的生存,这就产生了一个无时间的“主体本身”(Subject an sich)的辩证假相。
但这决不是说康德以主体自身现实的存在为前提,因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在康德那里不是两个不同对象领域的区别,而只是两种认识方式的区别:服从感性直观的被动承受的自发性和理智直观的绝对自发性的区别。
理智直观不是根据存在者来规定,而是通过一个创造活动从自己产生。
因此,“人……自己不能……认识他自身是怎样的……,因为他没有创造他自己。
”我不能把握主体本身,这是我有限性的标志。
它并不说明在经验的我后面还有一个进一步的我,而只是提醒我笛卡尔的真理:我不是自己的原因,不存在我的自我构造或自我建立。
形而上学的主体是纯粹理性的幻象。
一个不能知道自己为何,而只是一个形式的自我,它的可靠程度决不会超过笛卡尔的我思,当然它也无法完成我思想要完成但却不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康德关于先验主体的正面规定与阐述充分暴露了近代形而上学主体观念的缺乏,但他对围绕着自我的四个谬误推理的批判却进一步提醒了近代形而上学主体哲学的种种错误观念。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面向事情本身的诠释何以可能?——兼论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争论
把其事情带到了绝对知识和终极明证性的地方,如何隐藏着不再可能是哲学之事情的有待
思的东西”® 。
那么,这 “思的东西”为何?在海德格尔看来,它无非就是一个“存在”,而且是自亚
里 士 多 德 以 降 被 整 个 西 方 哲 学 历 史 遗 忘 的 “存在”。长 期 以 来 ,“存 在 ” 似乎成为所有哲学
被 ' 筹 条 鸯 2021年 第 3期
r 面 向 事 情 本 身 的 诠 释 何 以 可 能
— 兼论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争论 杨东东/ 文
提 要 :“面 向 事 情 本 身 ” 是 现 象 学 的 基 本 原 则 。 这 一 原 则 经 由 海 德 格 尔 的 过 渡
而 获 得 了 存 在 论 视 角 ,被 理 解 为 此 在 不 耽 于 当 下 之 存 在 而 不 断 面 向 未 来 的 筹 划 之
态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全 部 理 论 皆 奠 基 于 这 一 基 本 立 场 之 上 。理 解 与 诠 释 本 就 是 此 在 根 本 性 的 生 存 活 动 ,是 此 在 在 与 传 承 物 的 问 答 对 话 中 随 着 其 生 存 经 验 的 不 断 拓 展 而 开 放 新 意 义 的 过 程 。 然 而 ,就 如 何 反 思 地 揭 示 错 误 前 见 而 言 ,哈 贝 马 斯 对 伽 达 默 尔 的 保 守 方 案 提 出 质 疑 ,力 图 借 助 一 种 更 富 操 作 性 的 批 判 诠 释 学 方 案 补 充 哲 学 诠 释 学 颇 为 侧 重 的 本 体 论 取 向 。 而 事 实 证 明 ,他 们 的 争 论 恰 是 走 在 了 面 向 事 情 本
前提的不清晰,哲学家往往因成见的束缚而放松了对哲学体系之绝对基础的反思要求。精神 科学也由此成为与自然科学性质不同的“科学” 形 式 ,甚 至 只 能 被 勉 强 视 为 “科 学 ”。正是 基于这种情况,胡塞尔明确提出“在任何地方都不可放弃彻底的无前提性”,哲 学 在 “获得 它的绝对清晰的开端之前不可歇息,这种开端是指:它的绝对清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本 己意义上所预示出的方法以及绝对清晰地给出的最底层工作领域的实事”。® 于是便有了面 向事情本身的基本要求。面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悬置一切尚未得到证明的、自身无法显示为绝 对明晰的先在条件,抛 弃 自 我 对 “事情” 的先行期待而使其自行被给出。这其实就构成为 现象学的根本原则:“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在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哎呀,说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呢!胡塞尔啊,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在努力探寻着意识的奥秘。
他提出的那个“悬搁”,就好比是让我们把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啦、偏见啦都统统放到一边去,就像把挡在眼前的树叶拨开,才能看清后面的风景呀。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一直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缠着,怎么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呢?还有那个“本质直观”,这可真是神奇嘞!就好像我们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事物最核心的部分。
不用去分析、推理那么复杂,就是直接去感受、去领悟。
这多有趣呀,就好像我们突然有了一种超能力,可以一下子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朵花,平常可能就是觉得它好看或者不好看。
但用胡塞尔的方法呢,我们要去深入体会这朵花带给我们的各种感受,它的颜色、形状、香气,以及看到它时我们内心的那种触动。
这可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哦,这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嘞!再比如,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只听对方说的话表面的意思,要去体会他话语背后的那种情绪、意图。
这就像是在挖掘宝藏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找到最珍贵的东西。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它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更加敏锐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你说,这是不是很奇妙呢?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理论,而是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运用的方法呀。
当我们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去看待世界,很多以前我们忽略的细节就会一下子冒出来,让我们惊叹不已。
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去感受、去思考。
但胡塞尔现象学告诉我们,这样可不行哦!我们要学会停下来,去关注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运用胡塞尔的方法,那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多么不一样啊!我们会更加理解彼此,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它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
“Auf die Sachen selbst zurückgehen” and “Zu den Sachen selbst”: Husserl and Heidegger’s Different Methods of Phenomenology 作者: 刘万瑚[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84-9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现象学准则;现象学方法;直观;哲学传统
摘要: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
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
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其实反映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别,即前者面向直观,后者面向哲学传统。
胡塞尔现象学①
胡塞尔现象学①哲学是严格的科学东方的科学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以提高到纯粹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哲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自由思考并为自己作论证,被古希腊人视为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现象学的一个基本信念是哲学是严格的科学,意思是说最具确定性的知识起源于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严格意味着不依赖于经验。
所谓严格的科学,需要通过证明避免任意性、通过批判避免错误性、通过解释避免假设性、通过逻辑避免矛盾性。
在胡塞尔看来,一般自然科学总是建立在某种非批判的假定之上的,总有自己的盲点和缺口。
一般科学的普遍必然性、自明性,要由哲学来为它们提供。
一般科学只涉及看到的东西,哲学则涉及“看”的类型、方式、结构,通过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反思,去发现其中隐藏着的一般意识结构,它是心理结构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笛卡尔的伟大之处是在怀疑论中找到了那个先验的出发点,这是胡塞尔从笛卡尔那里吸取的启示。
任何客观知识,总是在人类的主观意识活动中被认识到的,没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知识是无法设想的。
自然规律,是现实事件之间联系的规律,现实事件处于时空流转之中,通过归纳而来,只具备或然性;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联系的规律,观念不随着时空而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而来,从而具备必然性。
心理主义试图让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如此混淆导致了错误。
如同说电脑硬件的规律和电脑软件的规律是一样的,显然是荒谬的。
回到事情本身所谓转向事情本身,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橡树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光照在树身上然后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所形成的现象,所以出现在我们意识之中的,只是现象而不是这棵树本身,更进一步说,我实际上接受到的即被给予的,就是由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视觉内容,树的存在却是由我们预设出来的,但常识却告诉我们,那就是客观存在的一棵橡树。
胡塞尔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这棵树转向这整个意识活动本身,尽可能把所有形而上的预设(比如树的存在)悬置起来,通过考察这整个意识活动本身,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把光的刺激所引发的现象,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棵树。
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胡塞尔与黑格尔的一点对照
作者: 张世英[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13-21页
主题词: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源头;世界哲学史;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
百科全书
摘要: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和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极为丰硕的遗产。
如果从历史效应的角度看,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当代相关性的一项。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
因此,凡是希望挖掘黑格尔哲学活的精神的哲学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精神现象学》。
狄尔泰、卢卡奇、海德格尔、柯热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阿多诺、伽达默尔……许多彪炳史册的20世纪大哲学家在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时刻都曾深入研究、解读过《精神现象学》,并留下极具哲学价值的文献,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具有了一种明确的当代相关性。
这在黑格尔全部哲学遗产中是极为独特的。
为了纪念《精神现象学》出版200周年,本刊特别编发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文。
张先生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黑格尔哲学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黑格尔哲学研究。
早在1962年,他就出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一书,并在2001年出版了《自我实现的历程》,对《精神现象学》进行详细的导读与诠释。
在本文中,张先生围绕“面向事情本身”这一口号,对《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重大然而长期少有人问津的课题进行了重新审理。
张先生的研究结论及其面对哲学史的态度。
是发人深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nordridesign.
3、危机的时代
LOGO
胡塞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危机的时代,它不是一般的危机或暂时的危 机,而是根本的危机,全面的危机。 在胡塞尔看来,这个危机从形式上看是科学的危机,即科学失去了基 础;从根本上看却是欧洲人生活的深重危机,也就是西方那个文明的 危机,欧洲人一度稳定的价值系统为相对主义的各种世界观所取代, 人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他试图通过为科学奠定基础并探索文明不变的基础,以此来面对危机。 “我们时代的真正的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在已经崩溃的人性和尚有 根基并为保持这种根基,或为新的根基而奋斗的人性之间的斗 争。”——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nordridesign.
4、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来源
LOGO
(1)西方近代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这个争论自古有之,近代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提出了一个 主体性的问题,但是马上面临着难以解决的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问题。 在笛卡尔的继任者莱布尼兹那里,这个问题表现为“单子说”, “单子” 是典型的兼有个别和普遍双重性质的实体概念。 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将唯理论和经验论做了某种意义上的综合和贯通,认为我们去认 识世界的这种方式已经为我们认识的对象(也就是现象)注入了本质 架构,即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部分则被胡塞尔认为是更加现象学化的内 容。(个别与一般的直接打通)
.nordridesign.
4、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来源
LOGO
(2)心理学 A、布伦塔诺是胡塞尔的老师,他创立意动心理学(act psychology),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向性,它是指我们的任 何意向活动都是指向意象对象,并且都涉及到意象对象。这个思路深 刻的影响了胡塞尔,意向性也成为胡塞尔现象学的专门术语,但是他 去掉了这个概念的心理主义的成分。 B、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意识流的思想。意识流思想和意向性思想 在胡塞尔那里受到了相互改造。 C、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 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 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 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它启发胡塞尔,人类最基本的人类 活动都是由结构的,也是以活生生的原发结构去捕捉的。
胡塞尔现象学 ——朝向事情本身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严磊
胡塞尔现象学——朝向事情本身
LOGO
胡塞尔及其思考原点
胡塞尔早期思想
先验现象学
晚期胡塞尔:生活世界
.nordridesign.
一、胡塞尔及其思考原点
LOGO
1、什么是“现象学”?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 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的 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 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 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 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现象学”字面上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胡塞尔爱说“科学”, 所以现象学对于他就是关于纯现象的科学。 “现象学是一门关于现象的学问。 “”—— 胡塞尔 “它让那显现自身者,以自己显现自身的方式,被从它自己那里看 到。 ”——海德格尔 “朝向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nordridesign.
1、对“心理主义” 的批判
LOGO
(2)对 “心理主义”的批判 胡塞尔经过深入的思考,在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中批判了自己 早年的心理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这种观点犯了一个错误,即忽视了逻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根本 区别。逻辑学并非经验科学,并且根本与事实上存在的对象不相关, 它研究的是观念性的结构和规律。而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事实性质的 经验科学,其研究结果具有含混性和或然性。 “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的区分思维的活动和思维的内 容。心理活动总是主观的,但是逻辑形式却是客观的。逻辑学作为科 学的科学,其自身的基础是绝对必然的,不可能是一个或然的心理过 程。 因此,对纯粹逻辑的研究不能是发生学-心理学的,而是现象学的, 即描述和(本质)分析的。
.nordridesign.
2、胡塞尔生平
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生于当时属 奥匈帝国的普劳斯尼茨,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 现代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1876-1878 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接 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 博士学位。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和哲 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1887- 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 副教授,1906年升正教授。从1916-1928年退休 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算术哲 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 (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 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nordridesign.
二、胡塞尔早期思想
LOGO
1、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1)《算术哲学》的心理主义 《算术哲学》是胡塞尔的第一部著作,发表于1891年,其副标题是 “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是要从心理活动来解释客观的思想 内容。 心理主义的论证思路: 认识论关注的是感知、信念、判断和认识的主体性。而所有这些现象 都是心智现象,因此研究和探索它们的结构即是心理学的任务。这对 我们的科学的和逻辑的推理也是如此,那么最终逻辑学必须被看作是 心理学的一部分,并且逻辑规则也要被看作是心理-逻辑规则,必须 经验性的研究它们的性质和有效性。
.nordridesign.
4、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来源
LOGO
(3)胡塞尔的数学研究,广义的逻辑问题。 弗雷格的影响。他创立了当代的数理逻辑,从中演绎出各种逻辑定理 从而研究数学的基础。胡塞尔在1891年出版《算术哲学》从心理学的 角度讨论数学的有效性和产生的基础,该书遭到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这些都是心理主义,无法揭示数学和逻辑的基础。 直觉主义学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