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12章 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实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设计理念:1.引导一种智慧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备课与授课时:既注意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注意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也注意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

二、学习内容分析:《力》这节课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1.使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备课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备课卡
命题分工:选择题:XXX;填空题:XXX;作图题:XX;计算题:XXX;问答题:XX。
教学内容
(包括教材知识点分析、教材前后、内外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拓展及其他需补充的学习材料等)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单 元 教 学 策 划 卡
___九___年级 科目:物理课题: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策划人:时间:2011年9月日 分管领导签字: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批判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科学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感知、体验、操作、观察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对惯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单元测试
(包括测试意图、测试范围、测试方法、测试时间、题型、题量、命题分工等)
单元测试意图:查漏补缺,深化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充分把握本章内容;
测试范围:本章全部内容;
测试方法:闭卷考试,学生全部参加;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单元名称:《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学段学科:高中物理授课年级:高三《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8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学习,本章只限于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说明牛顿在前人,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里概念:力和惯性。

本章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教科书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失重问题。

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现阶段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只限于直线运动。

在学生基本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内容要求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2.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结构图(牛三律、平衡问题除外)单元目标物理观念目标1: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树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力的作用效果。

3.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

4.惯性的概念。

5.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垫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学习资料:教材、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抛掷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梯、跳绳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运动和力。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斜面滑车实验、弹簧测力计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惯性等概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运动和力、摩擦力、惯性等概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5.拓展(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沿着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简单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外表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觉:〔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分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我的发觉实验结论:1.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2.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力与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与运动复习课教案
举例
人能在冰面上快速慢行;汽车轮胎上常有凹凸的花纹;足球守门员要带上手套;登山运动员要穿防滑靴等
2.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定义
两物体接触时,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影响因素
说明:①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②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③当地球上的物体有很大的速度时就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④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让弹簧测力计保持竖直状态,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就等于物体的重力G)
知识点3摩擦力
理解
重力不是地球的引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也稍有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逐渐变大;离地面越高,重力越小
特点
①普遍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相互性(物体受重力时,地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力)③非接触性(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所受重力是相同的)
施力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
地球上的物体
大小
G=mg,其中g取kg,它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
判断方法
八字原则:“筒体、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应用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二力平衡和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找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
知识点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受力情况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合力为0)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运动和力》教案《运动和力》教案(精选2篇)《运动和力》教案篇1一、基础知识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单元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单元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1、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2、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课时:1课时一、知识串烧:二、考点典型题目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或。

2.惯性定义:物体保持或的性质3.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4、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产生的相同,这个力叫那两个力的。

5.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方向相同合力大小: F= 合力方向:(2)方向相反合力大小: F= 合力方向:6、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或,我们就说这两个力7、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例5: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复习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

复习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

复习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中考透视】一直以来,关于运动和力这一章的考点较多,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的综合性不强,所以题目难度不太大.本章主要学习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定义及公式的运用,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示意图描述力,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主要考点:一是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对机械运动的判断对参照物的选择、平衡力、惯性的正确理解.二是考查应用技能,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辨别,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三是考查作图与探究实验的能力,如力的示意图.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等为主.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约占总分的7%左右.【名师解读】一、知识性专题专题1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的选择例1 小明乘船去广州,睡至半夜醒来,他能判断自己乘的船是停着还是航行着的参照物是 ( )A.他乘的船 B.河上的其他船只C.河水 D.航标灯塔分析船的停和航行是指相对于岸而言的.在海面上看不到岸,那么只能选取与岸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策略】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探究的物体本身.判断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抓住“位置改变”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改变了,所探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不发生变化,所探究的物体是静止的.例2 一个美丽的氢气球吊着重物在空中缓缓上升,如图12-97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以气球为参照物,重物是的(填“静止”或“运动”).分析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重物与气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答案:静止2.巧选参照物用于速度计算例3 在一列以1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某乘客以2 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2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用l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B.乘客用11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C.乘客用10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D.乘客用1.25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分析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为车厢长20 m,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s,由v==10s,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恰当地选择参照物,可使某些关于速度计算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专题2 用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例4 一列火车以20 m/s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1.54 km的隧道需要1 min30 s,则这列火车的全长为多少米?分析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指从火车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计时,到火车车尾穿出隧道计时结束,因此火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仅是隧道长,还要加上火车全长.解:设火车全长为l车,则火车通过的路程s=l车+l隧,火车速度v=20 m/s,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1min 30s=90s,由v=得s=vt=20m/s×90s=1800 m,则l车=s-l隧=1800 m-1540 m=260 m,所以火车全长为260 m.【解题策略】在解题时应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情景,不能盲目地利用公式,在计算过桥问题时,路程应为车长加桥长.例5 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成以1.5 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全程所用的时间t=t1+t2=300 s+200 s=500 s,全程的平均速度v= = =1.2m/s【解题策略】求平均速度的要点:(1)可用公式,v= 求解.(2)此公式用于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s表示整段路程,t表示通过s这段路程所需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专题3 用刻彦尺测量长度过程中的读数与记录问题例6 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26cm的是 ( )A.教室黑板长 B.双人课桌长C.物理课本长 D.铅笔芯直径分析对上述熟悉的物体进行估测:教室黑板长3 m多,双人课桌长1.5 m左右,物理课本长26 cm左右,铅笔芯直径2 mm左右,由此可以看出A,B,D答案中的物体长与26 cm 相差较远.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时,关键是掌握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例7 如图12-98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分析首先观察,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再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为l mm,左侧刻度是12.00 cm,右侧刻度是14.85 cm,因而待测物体A的长度为14.85 cm- 12.00 cm=2.85 cm.答案:2.85 cm【解题策略】刻度尺的读数:要看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如不是,应用右侧刻度值减去左侧刻度值为物体长度,还要观察分度值,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专题4 力例8 在下列几种现象中,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是 ( )A.物体从静止变运动 B.物体从运动变静止C.物体做圆周运动 D.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只是速度大小在变化(而运动方向不变);只是运动方向在变化(而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在变化.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在时刻改变,物体从静止变运动和从运动变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变化,那么A,B,C三种情况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策略】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方面:(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9 正在运动的小车,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小车将 ( )A.立即停止运动 B.速度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分析一些同学会误认为,平时推车,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或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所以选A或B,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力都消失,包括原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也消失了,实际上指的是小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由于小车原来是运动的,所以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具体应用为:对于原来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当所有的力全部消失时,它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例10 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A.倒车 B.车速太慢C.突然启动 D.紧急刹车分析无论车速太快、大慢还是倒车时,人总和车的速度相同,不会造成危害,而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不会有危险,只有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容易撞到车前面的方向盘或车窗而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能起到缓冲作用,可减轻对人的伤害.故正确答案为D.例11 起重机将一重物匀速吊起,重物的重力为l05N,则起重机的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为 ( )A.大于105N B.小于105NC.等于105N D.无法确定分析重物在被吊起的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钢丝绳对它的拉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由于重力是105N,则拉力也是105N.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明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知道这两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就可知道另外那一个力的情况.例12 如图12-99所示,一条自重不计的细绳,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列举的两个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C.绳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D.球对绳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分析 A中的两个力是天花板与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中的两个力是绳与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中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只有C中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5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专题解读】有些长度不能直接测量,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测量出结果.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1)累积法(重叠法,测多知少)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有限,直接对微小量进行测量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减小误差,把一定个数的相同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将结果除以个数,得出被测微小量的值.例如:要知道一张纸的厚度,用尺测出100张这样纸的总厚度,除以100,就可知一张纸的厚度;把细铜丝密线在圆棒上,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也属于这一类方法.(2)利用工具平移法在测量长度时,有些长度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辅助工具配合找出其长度并测量.这种方法是长度测量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方法,一般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化暗为明,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12-100所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测量锥体的高等等.(3)替代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代替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通过一定的算法算出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例如测游泳池水深,可以用一根直杆竖直插入水底,在水面处的杆上做一个标记,然后用刻度尺测出杆的下端点到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深度.又如:“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北京到广州铁路线的长,可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与地图上北京至广州的铁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北京和广州的位置,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个标记点间的距离即可. (4)取样法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方法是: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例:测量一卷粗细均匀的铁丝长度,可先取一小段铁丝,测出它的长度l0和质量m0,然后称出整卷铁丝的质量m总,则可算出整卷铁丝的长度为l总= .例13 欲测量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周长,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案?分析测量碗口边缘的周长,可以用替代法中的化曲为直法和滚轮法,也可以利用工具平移法,先测出直径再计算出周长.答案:滚轮法: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的终点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化曲为直法: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利用工具平移法:把碗口倒扣在桌面上,采用如图12-101所示的方法测出碗口的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计算出碗口的周长.专题6 控制变量法【专题解读】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本章中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否与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呢?为了能够比较速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控制路程相等,则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或者我们控制时间相等,则路程越大,速度越大.例14 如图12-102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的情景,“裁判员”羚羊是怎样判断乌龟和兔子的运动快慢的?“观众”是如何判断谁的运动快慢的?分析由v=可知,t一定时,v与s成正比,即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长的速度大,而s一定时,v与t成反比,即运动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大.答案:“裁判员”是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是通过“相同时间,所跑路程长的运动速度大”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专题7 分析说理法【专题解读】分析说理法即用物理知识、原理、规律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例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如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用到这种方法.例15 烧锅炉的工人师傅在用铲子添煤时,总是把带着煤的铲子送到炉膛口,铲子停下来,煤却能沿着原来的方向进入炉膛,这是为什么?分析利用惯性及力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答案:用铲子送煤时,原来煤和铲子一起运动,当铲子受力停在炉前时,铲子上的煤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顺着铲子和煤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运动而进入炉内.【解题策略】生活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2)确定运动过程中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外力后改变了运动状态;(3)确定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专题8 理想实验法【专题解读】理想实验法,或叫推理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本章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还有前面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也是应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例16 (实验探究题)如图12-103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填写序号).(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分析伽利略的这个斜面理想实验是让小球由静止从一个斜面滚下,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而且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释放时的同等高度,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但小球每次都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④①③.在这些步骤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答案:(1)②④①③ (2)B专题9 极限法【专题解读】有些问题用常规解法会非常复杂,而用极限法求解就会使问题变得容易.例17 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时间为t1,若轮船动力不变,则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2,则t2与tl的关系是( )A.t1>t2 B. t1=t2 C.t1<t2 D.不能确定分析若水流速度v0>船在静水中的航速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t1变得无限长,即t1>t2.故正确答案为A.专题10 图像法【专题解读】本章中涉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例18 如图12-104所示,甲图为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图甲可知,物体的速度等于每一点对应的路程(纵坐标)与对应的时间(横坐标)的比值.如当t=3 s时,s=6m,则v==2m/s,在速度一时间图像上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答案:如图12-105所示.【解题策略】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为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在v-t图像中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沙场点兵】一、选择题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B.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C.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地球,则地球在转动D.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太阳,则太阳是静止的2.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4.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 图12-106A.AB段和EF段 B.AB段和DE段C.BC段和EF段 D.BC段和DE段5.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 )6.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B.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C.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D.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无关8.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 )A.禁止载重车辆上路 B.及时给电线除冰C.将水表包起来 D.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二、填空题9.“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为参照物,以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10.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11.如图12-108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12.如图12-109所示,两只小船静止在湖面上,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两船都运动起来.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13.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14.在2009年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 m跑”的成绩是8 s,则他跑50 m的平均速度是 m/s,由于,他到达终点后无法立即停下来.15.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 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 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合力为 N.16.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参赛者甲乙丙成绩/s 14.3 13.8 13.7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方法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所用的时间.17.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1)这是一次 m的赛跑.(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s.18.如图12-112所示的漫画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位汽车驾驶员在开车时使用安全带的情况.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20.如图12-114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21.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2-115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的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图中所示的位置.(1)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开始运动时有相同的.(2)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是因为小车受到阻力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受阻力越 (填“大”或“小”),走得越 (填“远”或“近”),车的运动越接近运动.(3)从这个实验可推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它将.四、计算题23.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2-117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 km/h,计算出此隧道长度.24.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 s,接着沿BC以6m/s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参考答案1.B 2.C 3.D 4.A 5.D 6.B 7.B 8.A 9.河岸水面10.形变运动状态 11.形变运动状态12.相互运动状态13.不会具有惯性14.6.25 惯性15.5 15 16.丙路程17.(1)100 (2)甲 (3)8 18.在刹车时,驾驶员下半身随坐椅紧急制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19.2.00 cm l mm 20.如图12-119所示.21.(1)速度 (2)小远匀速直线 (3)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2.不正确.没有考虑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或没有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等).23.解:图甲时间为t1=1点20分,图乙时间为t2=1点25分,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t=t2-t1=5min= h,隧道长为s=vt=30km/h× h=2.5km.24.解:t1= =4s,t2=1s,t3= = =5s,t总=t1+t2+t3=10s,sAC=50m,v小明= =5m/s.。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回顾一.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变化。

2.参照物: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二.运动的快慢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所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1m/s= Km/h.5.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快慢,经过的路线是的运动。

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刻度尺使用前,应观察:是否磨损;刻度尺的;刻度尺的。

2.测量时间所有的工具:、等。

3. 叫误差。

四.力1.力是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改变物体的。

五.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1.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

六.二力平衡1.物体受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或,则此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的两个力(或多个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作用在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重·难点分析一.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选参照物,选参照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任意性原则,指除研究对象之外的任何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二方便性原则,应使我们容易描述或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当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因此说一个物体静止并不是说他绝对不动而是由于这个物体相当于所选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个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描述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推想。

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力为零的情况。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1 运动的描述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活动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跳绳、接力棒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2 运动的快慢授课人:康道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运动关系的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体受力后会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3.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2.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3.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杠杆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简单机械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其使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使用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 2 -
- 4 -
- 6 -
- 8 -。

高中物理_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复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作用,通过解决问题促进运动和相互作用大概念的建立。

2、科学思维: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分析受力和运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综合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论证运动和力的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工程、基础科学中有关现象和问题中,感受物理和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培养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重点建立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体系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资源多媒体、课堂讲义,手机多屏互动教法设计讨论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引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以刚刚发射的问题1:巨人之一是谁?提出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根据生活经验所得。

问题2:巨人之二是谁?提出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根据理想斜面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边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问题3: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惯性的量度:质量重点突破二: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加速的度跟作用力(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合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应用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情景1:滑冰车是儿童喜欢的冰上娱乐项目之一.如图所示为小明妈妈正与小明在冰上游戏,小明与冰车的总质量是40kg,冰车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5,在某次游戏中,假设小明妈妈对冰车施加了40N的水平推力,求:冰车加速度为多少冰车加速度为多少?应用手机多屏互动手段展示学生做题情况,并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方法总结: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的程序:审题——选研究物——受力分析运动分析——求合力——列方程——求解并检验拓展1:在情景1的基础上,使冰车从静止开始运动10s后,停止施加力的作用,使冰车自由滑行.(假设运动过程中冰车始终沿直线运动,小明始终没有施加力的作用)求:冰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滑行总位移的大小.应用手机多屏互动手段展示学生做题情况,并让学生分析解复习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为后面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做基础由生活真实的情境出发,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该作品进行交流和点评,找出问题所在并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原有的情境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分析运动的基本过程其他同学可以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点评,并指并增加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应用手机交互展示学生的作品,简单方便,让课堂更有效方法的总结,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套路,形成建模在原有情景再提出新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使得问题更具生活化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2.第二节二力平衡:先通过生活图片和生活实例说明物体受到几个力而平衡。然后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实验记录表格”。得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最后,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并附有图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实际。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通过生活实例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引出两个猜想:“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和“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演示实验验证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假设,“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力,将不会停下来。”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定义。在“想想议议”中通过实验小例子说明物体的惯性。在“科学世界”中举例“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说明惯性的危害方面。
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力的一些知识,如: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等简单力的形式,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如:许多同学很容易认为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所以本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给出二力平衡和摩擦力对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进行解释。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课时:二力平衡
第三课时:摩擦力
第四课时:复习和总结
第五课时:复习和总结
……
说明
学生能够学好物理,会运用有关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学生对物理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物理现象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养成科学的太度和求知欲,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会辩证的思维和提高细心观察生活与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对新生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物理的学习者,要有一个灵敏的洞察力。认真、热情、好奇、善思等是物理学习者重要的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实用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运动的世界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参照物的选取: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选择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有利用问题的解决。

一般选择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③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选作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长的比较快;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时,运动时间短的比较快。

2、速度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二、“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2.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粗略地求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国际单位制
1.单位:测量某个物体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SI)。

二、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里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1.长度的单位
2.长度的测量工具
3.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1)认识刻度尺
(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
2.时间的测量工具
3.古代人的计时方法
四、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的平均值;②改进测量方法;③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第四节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伤害在同一条直
线上)
五牛顿第一定律
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

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三、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4、惯性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六、二力平衡
一、力的平衡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三、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同物、等大、反向、共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四、平衡力与平衡状态
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也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