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回顾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
格韵 昧 , 到“ 实” 对 等” 做 忠 和“ 。译 者 被称 为“ 舌人 ” 、 “ 媒婆 ” “ 匠” “ 人 ” “ 逆 着 ” “ 着镣 铐 的舞 、译 、仆 、叛 、戴
提 供 有效 途 径
.
现 代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方 法 有 三 种 , 内 省 法 即
收 稿 日期 :O O 0 —0 21一 8 6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 教 育厅 一 般 项 目“ 于 语 料 库 的译 者 风 格研 究 ” 阶段 性 成 果 ( 8 2 4) 湖 基 的 0C 1 。
惟作者 是从 , 着痕 迹 地再 现原 著 的精 神 实 质和 风 不
语文化 中的 目的和功 能应 该决 定译 者 的翻译 策略 和 性质 , 译者决定所译 文字 的功能 和风格 。翻译研究 的 文化转 向为译 者风格研究提供 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
二 语 料 库 语 言 学 为译 者 风 格 研 究
风 格 研 究 是 文 学 翻译 研 究 的 重 要 议 题 。An — de C etr n 1 9 :2 1 曾把 2 rw h sema ( 9 8 0 ) 0世 纪 9 O年 代
者 ” “ 化搬 用工 ” “ 、文 、 翻译机 器” 等 。因此 , 等 长期 以 来, 翻译 活动 被视 为一种 模仿 性 的活动 , 而不是 创造 性 活动 。这种 把 文体 与 原 作 或原 作 者 联 系在 一 起 , 以再 现 原文风 格为 目标 的传统 翻译 理论造 成 了译 者
参照 的唯一 的、 对 的标 准 。与之 相反 , 者 在译 人 绝 译
一
翻 译 研 究 的文 化 转 向 为译 者风 格
研 究 提 供 理 论 基 础
传统 翻译 观认 为 , 译 只是 语 言之 间 的转 换 , 翻 译 作价 值低 于原作 , 译作 被认 为是 原作 的派生物 , 是二 手 的次等 的仿制 品。译者 要在 翻译 中不 掺人 自己的 主观 色彩 , 不表 现 自己 的个 性 , 切 以原 文 为归 依 , 一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一、概述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应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趋势。
译者风格分析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分析方法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莫言小说英译本的语料库建设和分析,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其小说英译本中,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选择对于传递原作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莫言小说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译者的风格特点,探讨如何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本文首先将对语料库语言学和译者风格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将详细介绍莫言小说英译本的语料库建设过程,包括语料收集、预处理、标注等步骤。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对译者的风格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考察。
本文将总结分析结果,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风格并实现跨文化传播,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 简述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语料库语言学,这门基于大规模自然语言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历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语料库的不断扩大,语料库语言学几乎在语言学所有的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
语料库是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
语料库语言学致力于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大规模的真实语言数据,揭示语言的规律和模式。
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特别是在翻译教学领域,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还进一步挖掘了翻译教学的潜力。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回顾
文化长廊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回顾吴小夏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译者风格是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和趋势。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进行回顾,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模式,希望对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译者风格;研究回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166-031.相关概念1.1 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翻译研究是运用语料库的技术和统计方法,在考察了大量的翻译事实或翻译现象的基础之上,系统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和翻译过程,揭示翻译本质的研究”(胡开宝、毛鹏飞,2012)。
Mona Baker(1993)认为语料库的将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也给翻译理论家观察翻译现象与翻译行为提供独特的机会。
在语料库方法尚未运用于翻译研究前,研究者只能局限于对小范围的译文进行观察,举例说理,多属于定性研究。
Baker(1996)明确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y)”这一概念。
1.2译者风格译者风格是“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Baker 2000:245),是指译者在语言应用方面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以及包括作为翻译对象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用、前言、后记和译注等在内的非语言特征。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翻译是创造性活动的衍生活动。
译者被认为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以目标语重现原作。
Baker(2000)认为“就如同握住一个物体不可能不留下指纹,我们也不可能说出或写出一段文字而不带有个人风格。
译者风格或许包括译者选择何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翻译,译者一直惯用的特定翻译策略”。
对译者风格的研究必须抓住译者语言使用的特点,确定译者语言使用的模式,使其与其他译者区别开来。
Venuti(1995)提出了“译者声音”(translator’s voice)的概念,认为译者在译本中“无处不在”。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和隐化研究综述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和隐化研究综述张瑞华 郭桐杉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摘 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采用描写法和比较法。
随着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对翻译特征和翻译共性的探讨,显化和隐化现象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作者在中国知网核心及外语类期刊中检索,通过筛选,得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隐化文献共68篇。
本文将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论,客观、全面地呈现了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隐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隐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on Explicitation and I mplicitationZHANG Rui-hua GUO Tong-sh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Abstract: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mainly employ descriptive and contrastive methods. Research on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 growing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features as well as translation universals. 68 corpus-based articles on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ore journals included in CNKI. On the basis of these articl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views comprehensively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corpus-bas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Key words: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implicitation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9-12-09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话语分析视角下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概念研究”(17YJA740068)张瑞华(1972-),女,山西人,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述评(以2004年至2013年为历时)
二 、我国近 1 0年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调查与述评
Mo n a B a k e r ( 1 9 9 3 ) 不仅 是 第 一 个倡 导把 语料 库 应 用
和T e x t a n z从译 本 中 的 词汇 变化 量 、句 子 长度 、可 读 性 , 以及 情 感 表 现 、 比喻修 辞 翻 译 等方 面 入 手 ,对 《 荷 塘 月 色》三 个译 本的文 体特 征进行对 比分析 。
参考文献 : 【 1 ] 霍跃红 ( 2 0 1 0 ), 基 于语 料 库 的译 者 文 体 比 较 研 究。 大连理 工大 学学报 , 3 1 ( 2 ) ,1 1 1 - 1 1 5 。 [ 2 】 霍 跃红 ( 2 0 1 1 ), 基于 语料 库 的翻 译 文体 学应 用研 究~ 以 《 荷 塘 月色》 的 三个 英译 本 究 翻 译现 象 的 学 者,她 首先 提 出 并实 践 了用 语料 库 来 探 索 译 者 的风 格 。她 成 功地 将 语 料 库 中发 现 的 语 言模 式 与 超 语 言 的 翻 译 过 程 方 面 结 合 起 来 进 行 研 究 。B a k e r 的 这 项研 究利 用 语料 库 对 比 分析 了英 国 当代 著 名翻 译 家
更加 重视 。
国 内语 料 运用 语 料 库 的方 法 来 研 究译 者 风 格 的文 章
也 相对 较少 。笔者 基于 w ww . c n k i . n e t,对 2 0 0 4年到 2 0 1 3
年 关 于用 语 料 库 方法 来 探 索译 者 风 格 的 文章 进 行 了一 个
P e t e r B u s h 和 P e t e r C l a r k的多 部译 著 , 发现 了两者 不 同 的 翻 译风 格 。
基于语料库的《中庸》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并
类符数
形符数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 STT1
4779
57.12
81.46
6702
7751
相关研究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普遍
会采用更明显的方式翻译原文的信息,从而导致
尝试探讨两位译者翻译风格的成因 [6] 。
用,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等。 词汇密度就是实词
数量与文本形符数之间的比值,能反映文本的信
息容量、语体的正式程度和阅读的难易程度。 词
汇密度低,说明文本实词与总词数之间的比值低,
文本信息量较小,语体偏口语化,阅读难度指数也
37
2021 年第 2 期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相应低一些。 两个译本的实词数量和词汇密度的
2.嘉应学院 梅州师范分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摘 要: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方法和网络在线工具建立《 中庸》 英译语料库,从单词、语句和语
篇三方面对理雅各和辜鸿铭《 中庸》 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译本风格特征的
异同。 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发现两个英译本的表达均通顺自然、译本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
近年来,以王克非、胡开宝、刘泽权等教授为
收稿日期: 2021-03-18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三五” 规划 2016 年度学科共建项目“ 基于语料库的《 四书》 英译对比研究” ( 编
号:GD16XWW03) ;2018 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 互联网+’ 背景下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翻
好评和推崇。 在新时期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战略实
施背景下,翻译学界对《 中庸》 《 诗经》 和《 论语》 等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
葛浩文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风格独特、自由灵动而著称。
本文将基于他的语料库,对葛浩文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
葛浩文的译者风格在语言运用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他善于使用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其译文的语言极其精确,给人以印象深刻的感觉。
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常常使用具有音韵美和韵律感的词汇,使得整个译文更加生动、优美。
他还善于运用隐晦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得以传递,其译文常常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葛浩文的译者风格在调整语气方面也具有一定特点。
他善于把握原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将这些因素融入到译文中,使得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意图和语气。
他还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等修辞手法,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句式和句法方面,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也显示出一定特点。
他善于运用各种句式和句法结构,使得译文更加多样化。
他还注重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使得译文具有更好的通顺性和连贯性。
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中常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句法结构,这也是他翻译作品中独特的风格之一。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他的翻译作品。
他敏锐的语感、精确的词汇运用、恰到好处的语气调整以及丰富多样的句式和句法结构,无疑使得他的译文在表达和感染读者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葛浩文的译者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摘要】语料库辅助(corpus-assisted)翻译研究始于英国学者mona baker,近些年我国相关学者应用这一新范式对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基于近十年《中国翻译》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共16篇有关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六个方面:翻译普遍性、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翻译语料库创建与应用、译者风格、书评、综合概述。
启发当代语料库翻译的实体建设及理论深化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中国翻译》;研究综述1.引言1993年,英国学者mona baker 发表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将语料库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此文标志着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开端。
国内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始于杨惠中教授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几乎与国外同时起步。
如今,国内的研究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就《中国翻译》这一cssci核心期刊进行人工检索,获得近十年全部有关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共16篇,文献表明:近些年国内相关学者应用这一新范式对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翻译普遍性、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翻译语料库创建与应用、译者风格、书评、综合概述等。
2.语料库辅助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可否认,语料库就像一个显微镜,它能使我们更客观,更具体地去探究翻译这一复杂人类交际活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语料库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大量真实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但方法本身并不提供对翻译现象的解释。
对语料库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需要在更广泛、更细致的基础上不断地加深。
2.1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翻译普遍性,是指翻译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变体,相对于原语语言或目标语原创语言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特征。
”(baker,1993:243) baker和oolhan等人先后揭示的翻译共性主要是:简化、显化、范化。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2023-10-30
目录
• 引言 • 语料库翻译研究概述 • 语料库翻译技术研究 • 语料库翻译应用研究 • 语料库翻译研究趋势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语料 库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规律、特点和问题,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有 力支持。
翻译理论构建
研究关注翻译理论的构建,探讨语料库翻译研究与翻译理 论的关联,以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广度与深度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 仍需加强,拓展研究领域和问题,深
化对翻译现象的探究。
技术应用与创新
进一步推动语料库技术在翻译研究 中的应用与创新,开发更具创新性
语料库翻译研究趋势
语料库翻译研究在近年来得到 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围和 深度不断拓展。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主 流,包括语言学、计算机科学 、心理学等。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 语料库翻译研究正朝着大规模 、多语种、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不断推动翻译学科的 发展。
翻译产业化发展
语料库翻译在翻译产业化发展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翻译 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促进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
跨文化交流应用
文化差异研究
语料库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有助于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语料 ,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意义
通过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应用,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翻译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推动翻译 学科的发展,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此外,语料库翻译研究还可以为跨文化交流、语言习得等领域提 供有益的启示和研究方法。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料库翻译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其发展历程与语料库研究紧密相连。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内关于语料库研究的兴起,为语料库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
语料库是指包含真实语言使用情况的大规模文本数据库,研究者通过对语料库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探索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为翻译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
语料库研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促进研究者对翻译过程和机制的深入理解。
然而,国内关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相对较晚起步,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对这一领域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历程、应用情况、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推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本综述的出发点和重要意义所在。
1.2 研究目的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语料库在翻译领域的应用: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大量实际语言数据,揭示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2. 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通过分析语料库数据,挖掘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和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3. 探讨语言间的特点和差异:语料库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跨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信息基础。
4. 推动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借助语料库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推动翻译技术向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语料库研究是翻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分析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质量、加速翻译速度,从而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读书心得——基于语料库的傅译《欧也妮葛朗台》风格研究
读书心得——基于语料库的傅译《欧也妮葛朗台》风格研究引言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一生译著宏富。
他的译作一版再版,经久不衰,在汉语文化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什么傅雷的译本会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欢迎?他的翻译风格如何?这两个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经过梳理发现,这方面研究成果非常多,如罗新璋(2009:1092)对傅雷翻译不同作家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表达了看法:“译文固然对各家的特色和韵味有相当体现,拿《老实人》的译文和《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比,就能看出文风上的差异,但贯穿于这些译作的,不免有一种傅雷风格。
”洪素野(1980:153-154)认为傅雷采用意译法,“任意变更原文的句式和句法,改用中国的句式和句法”,使译文打上了“本国小说”的印记。
许钧(1986:60-61)指出:“傅先生的译文用句简短、轻快;用词丰富、多彩,多四字结构,节奏感强,这一语言风格贯穿于他的译品之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得出傅译风格“部分遮掩了原作风格”的结论;缪君(2011:384)运用词量学软件对《约翰·克利斯朵夫》三个汉译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通过比较指出:“傅雷的翻译为三者中最自由的,他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转换,而非是对原有句式进行照搬。
”虽然研究成果多而显著,但除缪君的成果外,其他研究均没有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量化分析,无法避开研究者的个人语言直觉,因而不利于判断“译者个人偏爱的表达形式和重复出现的语言行为方式”在译文中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别的或一次性的”(张美芳,2002:55)。
1 语料和研究方法本文借助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运用相关软件对傅雷的翻译风格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
在译著的选择上,本文选取了傅译《欧也妮·葛朗台》(1951),这是因为傅雷翻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及在不同时期翻译的作品或多或少存在“文风上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傅雷的翻译以《欧也妮·葛朗台》“为标志”,开始“进入成熟时期,达到新的水平,形成独自的翻译风格”(罗新璋,2009:1087-1092)。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重视标准化和共享
建议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促进语 料库的标准化和共享,提高语料库的 质量和利用效率。
探索新的翻译理论和方 法
建议加强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探索新 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语 料库翻译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结论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出翻译的规律、技 巧、策略等结论,并对翻译实践和教学提出建议和启示
03
语料库的构建与使用
语料库的构建原则
01
02
代表性
平衡性
选用的语料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 够反映目标语言的不同方面,包括语 法、词汇、修辞等。
在选取语料时,应考虑到语料的来源 和领域,确保各领域、各类型的文本 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
03
标注性
对语料进行标注,如词性标注、句法 结构标注等,以方便后续分析和研究 。
语料库的构建方法
网络抓取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各大网站、论坛、博客等获取原始 语料。
公开资源
利用已有的公开语料库,如联合国文档、新闻报道等。
合作收集
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取特定领域的语料资源。
自建语料库
根据特定研究需求,自行收集和整理语料,建立个性化的 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语料库翻译研究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加客观、精确的数据 支持,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应用价值
语料库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翻译 参考,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在翻译教学领域,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翻译技能,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
长期 以来 ,翻译 被视 为模仿性活动 ,译者 风格研究 一直 被严重忽略 。传统译学研究以源语 文本 为归 宿 ,强调译作对 原作 的忠实 ,包 括文本风格方 面的再现 ,故而译作 自身的风 格 一直未被 重视;同时 ,由于传 统译 学 中译 者处 于“隐身 ” 地位 ,低估 了其主体性 、创造性 ,译者风格亦无从谈起 。随着 文化转 向与描写译学研究的兴起 ,翻译研究 开始 以译 人语 为导 向,译 者逐 渐受 到重视 。
关 键 词 :语 料 库翻 译 学 ;语 料 库 ;译 者 风 格
1.引 言
自 1990年代 以来 ,国外语料库 翻译学在译学研究语料 库 建设 、翻译语言特征 、译者风格 、翻译 规范 、翻译教学 和口 译 等研究领域取得 了令人 瞩 目的成绩 ,已发展成为重要 的 翻译学研究 范式 。
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 ,学界开始关 注译 者风格研 究 。译者风格是“留在文本 中的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 特 征 ”(Baker,2000),是 指 译 者 在 语 言 应 用 方 面所 表 现 出 的 典型特征 以及包括作为翻译对象的文本 选择 、翻译 策略和 方法 的选用 、前 言 、后记和译注等在内的非语 言特 征。Baker (2o0O)认为 ,风格是一种语言 习惯 的偏好 ,是 不断重复出现 而非偶然 出现一次或几次的语 言现象。将译 者风格定 义为 以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特征所 表现出的有别 于其他译 者的 个性特征 ,译者的翻译风格具 体表现在 文本类 型和翻译策 略 的选 择以及译者所运 用的前言 、后语 、脚注 、文 内解 释等 方法 。根 据 Saldanha(201 1)的观点 ,译者风格是一种翻译方 式 ,其特征 主要为 :1)体现于 同一译者 的不 同译作 ,2)区别 于其他译者 的连贯选择 ,3)受 一定 动因驱使 ,具有显 著功 能 。Hermans(1996)认为译文 中存在除源语文本作者之外的 “另一 个 声 音 ”,即译 者 的 声音 。 由 于风 格 研 究 关 注 的 不是 “孤立 的选择 ”(choices in isolation),而是 “一 贯 的 、特点 鲜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综述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综述Baker在2000年提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之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研究者借助语料库强大的检索和分析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译者风格及其成因。
本文按照Saldanha对译者文体研究方法的分类,对国内近二十年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了梳理,从研究对象,考察项目参数和研究模式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标签:译者文体语料库翻译研究译者一、语料库翻译学与译者文体概述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门年轻的学科—语料库翻译学,它“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3]。
语料库翻译学的出现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扩展了翻译的研究领域。
传统译学研究关注译者如何采取各种策略和调动自己的文化素养、语言功力以准确传达出原文的风格[4],强调译作对原作的忠实,译者的这种隐身“地位”使得其主体性和创造性被压制或被忽略,故而译作自身的风格无从谈起。
随着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重心由规定性向描写性转变,翻译研究开始以译入语为导向,译者逐渐受到重视[5]。
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20]。
将语料库翻译学应用于译者文体研究的第一人是Mona Baker教授。
2000年,她发表了《文学作品译者风格考察方法论探索》一文,提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重要课题—译者文体研究。
Baker以翻译英语语料库(TEC)为研究平台,通过考察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等语言形式参数和叙事结构(转述动词say的使用),探究英国译者Peter Bush和Peter Clark的译者文体。
Baker的研究为翻译文体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模式[21]。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译中国典籍的文体为个案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译中国典籍的文体为个案一、概述随着语言学、翻译学和语料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这种方法通过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分析,旨在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主体性。
本文以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个案,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不同译者的翻译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中国典籍时的文体差异,进一步揭示译者的翻译策略、审美取向以及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中国典籍翻译的质量提升和文化传播。
1. 研究背景:介绍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译者文体研究的交叉点。
在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学研究的交汇点上,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译者文体研究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数据的研究方法,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通过对大量文本的统计分析,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征,为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翻译研究则致力于探索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结果,以及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
随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经验总结转向科学的实证研究,语料库方法的应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语料库,研究者可以对翻译作品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揭示翻译文本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译者文体研究则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
译者的个人风格、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在翻译文本中留下痕迹,影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读者接受度。
对译者文体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本质。
本文将围绕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译者文体研究的交叉点展开,以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个案,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方法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差异,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翻译科技的进步,翻译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翻译风格是研究翻译的重要方向之一。
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这些风格往往反映着翻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经验等因素。
因此,研究翻译风格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和翻译效果,并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进行研究,探讨翻译风格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一、语料库和葛浩文翻译的简介语料库是计算机软件所收集和存储的大量自然语言数据。
它可以用于语言学的研究和应用,既可以帮助语言学家理解语言的内在规律,也可以用于机器翻译等应用领域。
语料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它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葛浩文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和哲学等领域,尤其是对于西方哲学的翻译功底有目共睹。
他的翻译作品被认为是充满诗意和深刻哲思的,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文化魅力。
因此,研究他的翻译风格有助于揭示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
1. 翻译出充满哲思的语言葛浩文的翻译风格充满了哲思和深度,这一特征也在他的翻译语料库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经过对葛浩文翻译语料库的分析,可以发现他在翻译中注重表达思想和概念,往往用句子和段落来表达翻译原文中的复杂思想和概念。
葛浩文的翻译还充满了委婉和优美的语言形式。
他的翻译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精美而准确。
3. 翻译出富于文化感染力的语言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富有文化感染力,他的翻译语言中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融合在语言中表现为采用了东西方语言的词汇、句型和表达习惯,增强了翻译作品的文化魅力和独特性。
1.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翻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翻译者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
葛浩文翻译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等元素都与他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有关。
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综述张瑞华;张怡凡【摘要】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注重描写和实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分支,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语料库;语料库翻译学;译者风格;综述【作者】张瑞华;张怡凡【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理论与实践·语料库语言学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学科。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是在对大量自然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论断,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有时会辅以质化的分析。
由于语料库方法是以客观的语言事实为依据,采用的是科学的语料库分析手段,所以这种方法在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上要比传统的内省式的方法更胜一筹,而且可以对大量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还有可能发现一些以前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发现不了的语言事实[1]。
因此,语料库语言学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也依据大量来自语料库的语言事实对语言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2]。
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是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3],是翻译研究重心由规定性向描写性转变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2]。
语料库的运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语料库数据的实证性也为翻译研究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英国Baker于1993年发表的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一文被公认为是语料库翻译学真正具备学科意义的标志,而杨惠中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是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开始的标志,几乎与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同时起步[4]。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
张芳芳;李娜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4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对近十年(2012—2022)的国内有关语料库译者风格学术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系统掌握当前国内有关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国内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呈现稳定型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涵盖了翻译策略、语料库译者研究比较模式和多译本对比研究等内容。
建议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文本体裁、形成紧密的科研团队和积极探寻新的研究热点和内容。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芳芳;李娜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国内外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现状分析
2.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十五年(2002—2016)——CiteSpace辅助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
3.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综述(2007-2017)
4.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1):回顾与展望
5.近年来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翻译行业的需求和发展也愈加迫切。
而语料库的应用则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更为便利、快速和准确的支持。
葛浩文是英文到中文翻译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深受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本文将通过对葛浩文翻译作品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其翻译风格的形成因素及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对翻译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他翻译的文本主要涉及科技、医学、法律等领域,需要掌握这些专业领域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对于翻译者的语言功底、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要求极高。
通过分析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可以发现,他在对待术语的翻译上非常谨慎,尽可能地做到原汁原味,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原文的语言气息和专业性质,同时还能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读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这样的翻译风格除了要求翻译者对所涉及的领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需要在语言方面具备一定的精准度和准确性。
其次,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中呈现出了灵动、文脉流畅的特点。
虽然翻译术语有时需要贴近原文,但这并不代表翻译的整体语言风格就应该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特征。
葛浩文在翻译时善于通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将语言组织得相当优美,实现了与原文既一致又略有出入的良好效果。
他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同时,还能巧妙地处理出在某些细节上与原文稍有不同之处,使得整篇翻译依然读起来自然流畅,甚至比原文的语言表达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第三,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中避免了中式英语和过度依靠机器翻译的状况。
现在的机器翻译技术虽然飞速发展,但往往不同领域专业术语等翻译问题需要人工处理。
同时,翻译中过多使用中式英语或错误表达都会惹人不快。
葛浩文的翻译风格在这个方面也表现得比较卓越,他善于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如语料库、翻译词典等,来帮助自己更加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含义,使翻译译文更为规范、通顺、自然,并且尽可能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
总之,葛浩文的翻译风格不仅体现了专业性和技术性,而且表现出了流畅性和自然性,同时避免了中式英语和机器翻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回顾作者:吴小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译者风格是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和趋势。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进行回顾,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模式,希望对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译者风格;研究回顾[中图分類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31.相关概念1.1 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翻译研究是运用语料库的技术和统计方法,在考察了大量的翻译事实或翻译现象的基础之上,系统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和翻译过程,揭示翻译本质的研究”(胡开宝、毛鹏飞,2012)。
Mona Baker(1993)认为语料库的将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也给翻译理论家观察翻译现象与翻译行为提供独特的机会。
在语料库方法尚未运用于翻译研究前,研究者只能局限于对小范围的译文进行观察,举例说理,多属于定性研究。
Baker(1996)明确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y)”这一概念。
1.2译者风格译者风格是“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Baker 2000:245),是指译者在语言应用方面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以及包括作为翻译对象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用、前言、后记和译注等在内的非语言特征。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翻译是创造性活动的衍生活动。
译者被认为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以目标语重现原作。
Baker(2000)认为“就如同握住一个物体不可能不留下指纹,我们也不可能说出或写出一段文字而不带有个人风格。
译者风格或许包括译者选择何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翻译,译者一直惯用的特定翻译策略”。
对译者风格的研究必须抓住译者语言使用的特点,确定译者语言使用的模式,使其与其他译者区别开来。
Venuti(1995)提出了“译者声音”(translator’s voice)的概念,认为译者在译本中“无处不在”。
Hermans(1996)认为,当我们阅读翻译的叙事文章时,不仅能感觉到源文的作者的声音,也能辨别出译者的声音,译者的声音存在于译文的字里行间。
“译者声音”反映了研究者开始关注译者存在于译本中的“第二种声音”(second voice),即译者的风格。
译者风格的显露表现在译者对译本的公开干预,包括译者在翻译准文本层面的一系列表达。
2.Mona Baker的研究最早提出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风格的是Mona Baker。
Baker(2000)从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英文中最常见的报道性动词SAY(say,says,said)等几方面切入,运用Wordsmith检索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研究两位英国翻译家Peter Bush和Peter Clark的翻译风格。
数据统计分析表明,Clark的译文形符/类符比 Bush的译文低,Clark的译文丰富程度不及Bush;Clark的译文的平均句长也比Bush的短。
Clark的译文中报道性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尤其是过去式said,Clark比较偏好使用过去时态,即使有时源语文本是现在时态。
Bush喜欢用says,能将读者拉近作者的世界,让读者觉得如同亲身经历了书里的事件。
Clark喜欢用直接引语而Bush喜欢用间接引语。
Baker讨论了两位译者的风格存在差异由于各自的翻译策略,目的以及源语文本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难易度不一样。
3.国内研究回顾笔者以“语料库”和“译者风格”或“译者文体”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10年至2016年),共检索到48篇文章,其中有9篇是研究英翻汉之汉语译本的译者风格,其余39篇是都是研究汉翻英之英文译本的译者风格。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的文章。
下表1.归纳了39篇汉翻英译者风格文章的语料选取。
从上表1.可以看到,比较多的学者在研究译者风格的语料选取上倾向于小说,其次是散文。
在小说中又以经典小说《红楼梦》为最多,而散文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语料的最多。
原因是《红楼梦》与《论语》都是中国经典文学的代表,其译者和译本最为丰富,较易取材,也比较有研究价值。
此外,从2010年到2016年发表在国内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以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风格的文章有21篇。
有2篇是评介,其余19篇都是都对具体的译本运用语料库进行译者风格的实证研究。
文章发表的年份分布如下图所示: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2014年发表的文章篇数是6年中最多的,为5篇。
而2015年与2016年文章篇数都只有3篇。
笔者认为以下两个原因造成文章数量没有持续增长:一是大规模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创建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研究周期比较长;二是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多是围绕译本的类符/形符、词汇密度、词长、句长、叙事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
国内学者们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风格,最早的对象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
刘泽权、闫继苗(2010)从报道动词“道”,即原文中的“某人道”等的翻译切入,对《红楼梦》的三个英译本,分别是乔利的译本、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和杨宪译、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进行译者风格调查。
研究发现,霍译对“道的翻译”多使用said,比较单一;杨译多省略;乔译则使用了多种词汇对“道”进行翻译。
三位译者在句式使用方面也不尽相同,彰显了各自的翻译风格。
另外,刘泽权、刘超明、朱虹(2011)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从词汇密度、词长、平均句长等数据统计中考察《红楼梦》的四个译本之间的译者风格差异。
这四个译本分别为乔利,传教士邦斯尔,霍克斯和闵德福,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译本。
研究发现,杨译的词汇密度最大,邦译的词汇密度最小,并且,杨译的词汇长度明显高于其他三个译本,故认为杨的译本阅读难度是最达的。
在句长方面,杨译和邦译的平均句长较短,比较忠实地反映源语汉语作为意合语言的特点。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的英文译者。
莫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作品的英译多是由葛浩文完成。
莫言作品能为西方国家所认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葛氏的翻译。
因此,在莫言獲奖之后,有一些学者就开始着手研究葛浩文的译者风格。
黄立波,朱志瑜(2012)从标准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叙事结构使用的转述动词SAY 切入,研究葛文浩的译者风格。
与刘泽权等人做法不同的是,黄立波,朱志瑜(2012)并不是比较同一作品的不同英译本。
其语料库组成是来自葛氏独译的17部译著与戴乃迭翻译的10部译著,从而比较两位的译者风格。
黄立波等(2012)认为单纯统计译本的某些参数,并不能很有效地区分不同译者的风格;提出学界在识别译者风格的方法上还有待创新,识别译者风格的标准也需统一,考察译者风格时需要将源文本的特点考虑进去。
赵颖(2015)对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的吴经熊和阿瑟·韦利所译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二者的译者风格。
在语篇层面,从叙述人称“you”与“he”入手,发现韦氏使用第三人称“he”的次数远高于吴氏,而韦氏使用第二人称“you”的次数却明显少于吴氏。
赵颖(2015)认为韦氏的译文与读者有距离感,而吴氏的译文则营造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氛围。
通过梳理近几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相关文章,学界主要运用的研究模式有单语类比与双语平行对比的研究模式,如下表所示:如表2.所示,单语类比语料库研究模式就是对不同译者的翻译文本进行比较,并运用参考语料库,讨论不同译本的翻译显化程度的差异。
这种研究模式没有将源语文本的风格考虑在内,源语文本的风格会影响译文的风格,表现的差异并不能算是译者的风格,故此研究模式在区分译者风格方面的说服力不强。
双语平行对比模式是将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一起组成双语平行语料库,在区别译者风格方面能剔除源语文本的影响。
这种研究模式是目前最常用的,也比较有说服力。
而在分析模式方面,现行的语料库方法考察译者风格的研究主要从词汇、句子、语篇层面切入,进行数据统计和翻译策略差异的探讨。
词汇层面可以利用参照语料库,考察目标语文本,即译本的主题词表,比较不同译本的主题词表差异。
常用的词汇层面考察方法还有统计不同译本标准形符/类符比(即词汇密度)、词长、词性、文化特有词、情态动词等。
句子层面的分析常常统计译本的句子数目,平均句长,句子类型。
语篇层面的分析则从多从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着手。
4.结束语语料库作为研究语言现象的方法,亦可研究翻译现象,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不断进步和改善,通过语料库对译本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解释,译者风格的研究从纯粹的定性举例研究发展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
译者风格研究变得更加客观和科学,有利于研究者发现以往没发现的翻译事实。
然而,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风格的理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译者风格的标准还有待统一的界定。
译本语料的选取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研究的译本语料库选取比较随意。
此外,学界多限于对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描写和归纳不同译者风格,但较少讨论造成不同译者风格背后的社会、时代背景等因素。
参考文献:[1]Baker, M.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A].In M. Baker,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3:233-250.[2] Baker, M.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A]. In H. Somers(ed). Tech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175-186.[3]Baker, M.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 Target,2000(12/2):241-266.[4 ] Hermans. T. The Translator’s Voice in Translated Narrative[J]. Target,8,1,1996a.[5]Venuti,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6]黄立波、朱志瑜,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文浩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外语研究,2012(05):64-71.[7]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J].中国翻译,2011(01):60-64.[8]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0(04):87-92.[9]赵颖,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两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J].中国翻译,2015(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