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新课标历史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三)(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何尊(下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这里的“中国”是指()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A.行政的中枢B.诸侯的封地C.天下的中心D.天子的寝宫2.贞观十八年(644年)底,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担心有后患而反对,唐太宗却同意了,并解释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这表明当时()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B.民族交融的程度大大加深C.君主专制集权程度的加强D.边疆管理与内地逐渐趋同3.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

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

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

丧父,哀毁如成人”。

这表明宋代()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4.明末律文将“短雇月日,受值不多”的短工,在审案时以“凡人”论,不以“雇工人”论。

清期屡次修改“雇工人”的法律条文,规定:“如车夫、厨役、火夫及一切打杂受雇服役人等……均以雇工人论。

若农民佃户雇请耕种工作之人,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俱以凡人科断。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特点是在木构件上采用凹凸连接方式加固物件,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下列最有可能较早大量运用卯榫结构的遗址是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殷墟遗址D.二里头遗址2.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

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

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这里的“物勒工名”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4、北宋初年“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漫失浑淳”,欧阳修“知贡举,尤以为患,痛裁抑之。

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

……然自是文体亦少变”。

据此可知,科举取士A.文体明显固定化B.过程日趋严密化C.结果体现公平性D.录取具有导向性5.丰镇地处晋、冀、蒙交界,素有内蒙古“南大门”之称。

该地在清代经历了“游牧地一卫所一理事通判厅一理事同知厅—抚民同知厅”的行政体制变迁。

促成这一变迁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地理环境B.边疆治理方式C.民族交往状况D.历史文化传统6.小唐同学在查阅湖南《嘉乐县志》、《安乡县志》发现,两县志对咸丰年间太平军的活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从而得出维新运动在农村地区影响较小的历史解释。

你对此研究的判断是A.采用了学界公认的二重证据法B.未充分关注史事特定的时空框架8.图1是1934年川陕省造币厂发行的银元。

2020届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仿真模拟试卷(二)(解析版)

2020届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仿真模拟试卷(二)(解析版)

2020届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仿真模拟试卷(二)(解析版)(共100分,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2019·西宁检测)《左传》记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认为()A.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C.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D.士与庶民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下“国”与“家”的矛盾,未反映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 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C项错误;士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D项错误。

25.(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汉末灵帝熹平四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

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

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答案:B解析:西汉武帝时儒学即已确立正统地位,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汉末时“熹平石经”为隶书刻本,即为今文经,而增加的《尚书》《春秋》为古文字刻本,即为古文经,而将“熹平石经”与《尚书》《春秋》二经合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说明东汉以后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不论古文经还是今文经均属于儒家思想,因而官方意识形态并未发生突变,C项错误;古文经与今文经在西汉时即已产生,因而并非东汉以后儒家分化,D项错误。

26.下表为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A.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B.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C.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知,两宋时期节妇数、烈女数呈上升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統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诉求,表明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答案为D项。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______ 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威尔逊B.罗斯福C.特朗普D.奥巴马2.1921年7月至1922年1月,英美日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经济会议是______ 会议。

A.华盛顿B.维也纳C.巴黎D.洛桑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关于相互轰炸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1940年7月德国空军轰炸了英国的港口和机场,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B.1941年6月德国发动猛烈轰炸,试图摧毁苏联的重要城市列宁格勒,但未能如愿。

C.1942年4月日本大举对达尔文、布里斯班等地进行轰炸并大胆试图在澳大利亚登陆。

D.1945年2月美军空军对东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实施的是恶性破坏性轰炸。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中苏两国曾在1969年恶性冲突,发生中苏边界战争。

B.1969年印巴爆发冲突后,中印两国全面破裂。

C.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航天器成功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艾德林登月并返回。

D.1969年3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依靠欧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的“欧洲独立方案”。

5.抗日战争时期,联合舰队取得的有关我军主力舰艇的最重要战果是______。

A.击沉了“长江号”B.击伤了“太原号”C.击伤了“山东号”D.击沉了“平海号”6.在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曾呼吁的法律主张是______。

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B.“宁可草野跑生,不愿官府生熟”C.“废除科举,推行选举”D.“改天换地易主席,恢复中华立统席”7.中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抗击美国这类先进国家的原因是______。

A.伟大领袖的指引下B.领袖和指挥部的英明决策C.广大人民的英勇斗争D.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手段8.湖南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农民起义______。

A.白莲教起义B.太平天国前期起义C.张献忠大西南起义D.崇祯年间李闯起义9.洛阳起义爆发时间是______。

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考试卷-附带答案(人教版)

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考试卷-附带答案(人教版)

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考试卷-附带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

“拔寒素”的实行(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2、1685年有地方官员向中央建议把在闽使用前朝铸币的行为定为非法,内阁大学士徐乾学认为,自古以来除隋朝和明朝外,没有任何朝代禁用前朝铸币,新旧钱币可以同时流通。

康熙帝最后接受了徐乾学的观点,解除了所有禁止新旧钱币混用的禁令。

这表明当时( )A.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策略B.满汉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C.开始实行银铜双本位制度D.商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3、民国初年,“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170余种”,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美、法、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人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

这一状况( )A.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B.促进了军阀割据局面形成C.提高了商品贸易经济成本D.中断了区域间的商贸联系4、下表为1950—195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主要国家比较表。

A.中国工业化战略实施获得成功B.苏美英传统工业逐步走向衰落C.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成效显著D.冷战制约苏美英传统工业发展5、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的官员一般都没有薪水,且大多数带有临时性特点。

当某一件事服务完毕,官员也随即卸任,固定官职只有极少数;后经过改革,创设了公共津贴制度,官员任职时间明确,任期趋向固定,官员从事公共事务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津贴。

这一改变( )A.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B.保障了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基本权利C.表明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较低D.使不同阶层间政治上的平衡得以实现6、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思考逐渐展开,继而形成一股社会性的文化反思思潮。

2023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配套新教材】

2023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配套新教材】

2023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配套新教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24.周陵,相传为西周文王、武王陵墓。

陵前分别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墓碑一通。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勘探后,发现此二陵有类似早期秦王陵园的兆沟,园内采集的瓦当、板瓦等标本也为战国时期产物,据此推断该两墓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

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史传说有价值B.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C.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越可信D.史事的考证离不开考古发掘25.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

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

这表明西汉时期( )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26.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快。

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

上述材料可说明南宋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27.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

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

这样的变化意在(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28.下表为1867年到1894年中国铁、锡、煤、煤油等原料进口量变化情况(单位:海关两)。

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儒家礼教在对上古时期习俗的继承和周公“制礼作乐”中萌芽。

春秋时,孔子将“仁”的精神镶嵌在礼制规范之中使得儒学礼教理论基本形成;战国时,孟子提出“仁政”、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等思想将其发扬光大。

据此可知,先秦儒学家旨在2.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斗争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并继续发展;落后的低劣的东西不断被抛弃和淘汰,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并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材料旨在揭示3.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州县坊市之外兴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地方市场。

如洞庭湖岸边的渔市,荆州古城濠下以橘为主兼集鱼盐等货的“橘市”,浔阳江早晨最为热闹的菜市,信州版山脚下余之滨以木材贸易为主的汭口市场等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4.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在宋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家训,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

明代的《何氏家训》要求,“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清代的《顾氏家训》告诫后世子孙,“士农工商,须专一业”,还特别规定,对于习贾者,宗族同样给予资助。

这反映了当时6.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7.下表是晚清国人的著作及对外称词统计表(部分)。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XXX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XXX,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XXX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XXX曾对XXX 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

”上述现象说明宋代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

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

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

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

此画旨在说明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

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

在中国,自由平等观念的普及与推广与维新变法运动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呼吁废除科举制度、平等课税等措施。

这些观念逐渐渗透到广大民众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

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在维新变法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女性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女子解放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D。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历史试卷(附带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图1为二里头三期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及扩张路线,图2为其中的遗址点7与遗址点11的对比,综合两图可反映当时A.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B.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C.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D.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2、质日是秦至汉初间要记录公私事务的一类文献。

睡虎地汉简《质日》记录了越人(人名)担任安陆县官佐期间县内官蜀及乡亭吏员的任职情况,记录还多有与“田”相关的事务,还有较多关系到国家对民众赋役的掌握和管理的“算”与“定算”的记载。

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亲汉时期A.官员选拔与管理机制B.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C.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户籍制度与赋役征收3. “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是唐人对贞观立法活动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誉,唐太宗贞观年间死刑减免总数为163条,大效接近汉武帝朝大辟409条的一半。

这体现出唐律A.礼法并用、高度融合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C.酌量古今、用刑持平D.语言精练、技术高超4. 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惋侚若儒生”的武将。

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

南宋时期“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

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A.政治形势的变迁B.崇文抑武的贯彻C.科举制度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强化5. 在中国古代社会,湛运起到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漕运始终是京城安定和政权机关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

下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政府对每只漕船除运载漕粮外准许附带“土宜”(货物)的数量规定,据此可知C.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D.工商皆本观念逐渐流行6. 下表为晚清时期山西、河南、陕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七省各州县农A.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C.农民农业收入持续减少D.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7. 孙中山曾说:“前清专制⋯⋯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与各国立不平等条的⋯⋯歌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木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平等。

(新高考)2022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一)解析版

(新高考)2022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一)解析版

(新高考)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某一时期战争概况。

据此可知,当时()国君姓氏属性与战争的相关性A.宗法关系不复存在B.血缘关系导致战争频繁爆发C.礼制秩序走向瓦解D.姬姓王国注重维护中央权威【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的国君“姬姓”、“非姬姓”且有比较多的战争存在可知,这是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不同姓氏和同一姓氏之间的诸侯国都存在战争,所以这是在打破原有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礼制秩序走向了瓦解,故选C项;由表可以看出姬姓与姬姓之间的战争占比相对较少,所以宗法制还存在,但是呈现正在走向瓦解的趋势,排除A项;由表中姬姓与姬姓之间的战争占比最小可知,血缘关系不是导致战争频发的原因,排除B项;表中姬姓与姬姓之间也存在战争,所以不能体现姬姓王国注重维护中央权威,排除D项。

2.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

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答案】A【解析】由“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秦朝的公文制度是用规范化的制度和传送系统来维护统治,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新型政治发展趋势,故选A项;公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政令传达”达到“行政管理”的效果,而不是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排除B项;公文制度是行政制度的补充,而不是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公文制度是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处理社会矛盾只是行政管理的其中一个内容,所以不能得出折射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D项。

(新教材)高三历史(下)模拟测试卷

(新教材)高三历史(下)模拟测试卷

(新教材)高三历史(下)模拟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

据此可知()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的影响,文献史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故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的说法过于绝对,故①错误;据材料“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可知,考古发现证明了龙山文化时期邦国林立的特点,该成果与《尚书》《左传》等文献的记载相同,故②正确;据材料“《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可知,《尚书》《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关于龙山文化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契合,说明故事传说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故③正确;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取代了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发展的需要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士”阶层纷纷提出社会政治主张和要求,故选A项;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发展,学术逐渐下移,推动了“士”阶层的出现,个人发展需要的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和兼并,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招揽人才,促进了人才流动,因此“士”的出现,是实现人才流动的基础,故C项逻辑错误,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基础,故D项逻辑错误,排除D项。

2023届山东省高三适应性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2023届山东省高三适应性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2023届山东省高三适应性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

这一局面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

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

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答案】A3.中唐以后,寺院时常被借用为文艺表演的场所。

到了宋代,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戏班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

这反映出A.城镇经济的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C.社会流动的加速D.市民价值取向的质变【答案】A4.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

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确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过据一时之见”,教诲性质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

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B.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C.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答案】A5.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做出任何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

他们认为,中国的声明文物、典章制度都是古圣先王定下的垂之万世而不可更改的东西,谁若对此稍有怀疑,就是大逆不道。

由此可以推知,洋务派鼓吹“中体西用”A.减小了洋务运动的阻力B.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D.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答案】A6.1905年,江南船坞为改变经营状况,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独立出来,改为民营。

历史-高考模拟卷(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1

历史-高考模拟卷(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1

2021年高考OK打靶卷(课标全国卷)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朝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乐舞修养,并制定了礼乐制度。

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

其根本目的是A.加强贵族阶层的文化内涵B.强化社会的道德修养C.培养贵族阶层的行为习惯D.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周朝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

周王室从小便加强贵族子弟这方面的教育,故选D项。

A、C的叙述只是一种表象,不是根本目的;周王室只是对贵族子弟进行培养,不涉及全社会,排除B项。

25.“节”从秦发展而来,持节,手持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临时授予特权的标志物,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

如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

由此可推断当时A.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变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体现汉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持节吏具有地方行政大权,并不是监察,排除A;材料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排除C;材料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枢行政机构无关,排除D。

26.宋元时期出现诸如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汪家金纸铺"等商业店铺,其产品颇受青睐。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A. 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C. 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D. 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2. 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

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A. 官僚政治雏形出现B.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C. 君主专制得到发展D. 阶级关系发生剧变3. 下图为山东滕州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

在拓片中,上格为“迎谒”和“锻冶”图,下格为一个包括耕、糖、种的综合农耕场面。

该拓片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 土地兼并问题的长期存在B. 豪强地主势力的强盛C. 不同阶层间矛盾的尖锐化D. 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4. 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

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A.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 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 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D. 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5.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一)(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1 2 3 4 5 6A A C A A C7 8 9 10 11 12C BD D D C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内外服制中的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具有明显的血缘政治的特点。

到了周朝实行分封制,主要分封的是同姓子弟,受封者在其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这仍然体现出血缘政治,但是和商时不同的是分封制不是直接聚族而居了,是分封到不同的地域,所以,周时的分封制呈现出地缘政治的倾向。

而秦汉时期的分封制,是以郡统县的两极地方管理行政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都有中央直接任免,所以,郡县制的设立使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因此,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华夏认同观念指的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后期也发生诸侯分裂割据,汉初发生过七国之乱,由此可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逐渐得到遏制,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主流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是指儒家思想,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使职差遣制有利于皇帝任用“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等人才,拓展了中小地主参政的通道,故选A项;使职差遣制是关于官员的职务安排的制度,非关于官员选拔的制度,排除B项;使职差遣制有利于专事专办、特事特办,利于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弱化了”不合逻辑,使职差遣制有利于皇帝灵活用人,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图1可知,北方人口在北宋后断崖式下跌,而南方人口在稳步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市场不断扩大,故选C项;材料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只能说明人口数量,不能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经济基础的变动,但不能“准确呈现”,排除B项;材料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没有涉及北民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湖南省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一)

湖南省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一)

湖南省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 嫡长子继承权B . 等级关系森严C . 神权强化王权D . 血缘政治色彩2. (2分) (2020高一上·寿县月考) 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中)朝事,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A . 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 . 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 . 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 . 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3. (2分)唐代一天文学家从大量的测量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

此人应是()A . 张衡B . 郭守敬C . 梁令瓒D . 僧一行4. (2分)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反对“独治”,主张“众治”,所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据此可知()A . 明确否定君权B . 全盘抛弃儒学C . 弘扬民主法制D . 反对专制独裁5. (2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

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 . 勒索赔款B . 协定关税C . 建立租界D . 割香港岛6. (2分) (2020高一下·北京期中) 笈多帝国时期,由哪种宗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主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新课标高三历史模拟精品试题(附答案)-9页文档资料

新课标高三历史模拟精品试题(附答案)-9页文档资料

新课标高三历史模拟精品试题(附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卷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不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南京质检)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①汉赋②唐诗③宋词④元曲⑤明清小说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都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的结果,这些文艺形式适合市民阶层的情趣和欣赏口味。

【答案】C2.(江苏南京质检)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

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自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解析】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A3.(江苏南京质检)15世纪中期,某西亚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A.知识与美德的关系B.教会与上帝的关系C.人性与神性的关系D.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解析】15世纪中期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被称为“人的发现”。

知识与美德是苏格拉底探讨的主题;教会与上帝的关系是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关注的主题;民主与法制是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关注的主题。

【答案】C4.(江苏南京质检)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届高三模拟试卷( 一)历史领航教育历史命题组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开始实行分封制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自主权受限制2.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

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B.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4.周振鹤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中说:“……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材料反映元代行省划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以加强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B.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D.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造成南北制衡的局面5.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知识分子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经世致用”,这种现象( )A.是专制政治暂时弱化的结果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C.是知识分子反思晚明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的结果D.是西方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6.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

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7.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 )A.改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B.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C.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D.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8.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

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B.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10.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

其主要观点是(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B.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D.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11.近代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写道;“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它是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

就中国而论,这日是国民做‘人’的第一日…“这真是我们应该欢喜、应该庆贺的日子。

”文中的国民独立做“人”是指( )A.形式上摆脱列强奴役B.摆脱两干多年的封建束缚C.摆脱满洲贵族的统治D.汉族人摆脱满洲人的控制12.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重庆谈判期间D.北平和谈期间13.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此时的同仁堂(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14.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

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

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从这个声明中能得到的关于中苏关系未来发展的最重要信息是( ) A.中苏关系仍处在对抗中B.中国的外交宗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C.对抗了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D.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坚决抵制苏联15.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

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严和幸福的权利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D.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16.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其主旨是( )A.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雅典对外战争频繁17.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鲜术语“世界正被抹平”。

其中提到“柏林墙的倒塌”、“互联时代的到来”、“静悄悄的危机”、“冲突防范”等概念。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与世界最初走向“平展”相关的是( )A.人与世界被发现B.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C.东方从属于西方D.华尔街的崩溃1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19.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D.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20.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

”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C.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制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1.英、德同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两国君主的权力差异很大,英国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而德国皇帝却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根本原因是( )A.两国统治阶级的构成不同B.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不同C.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D.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2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3.肯尼斯·沃兹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荣誉教授,他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文中有可能涉及的史实有( )①欧共体成立②北约、华约的成立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墙修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24.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B.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C.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25.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该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①美、日、俄、欧、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②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③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