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
狭义:精神现象及表现形式。 广义: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 文明产品。 ‚一切凡是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 都属于文化,非自然的人类活动 所创造、活动方式本身‛。
(二)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人类的第二本性,是人类与 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2,文化涉及面广,它涉及到所有生活 领域; 3,文化是社会形态; 4,文化与社会融合在一起。 社会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的 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且世代 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是特定社会 里的成员所拥有的一种‚生存计划‛。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 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 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 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 衡。
1,城市化派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 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从工业 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 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认为: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 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 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 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 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4,经济学派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 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 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 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 为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主要表 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 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 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
认为: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 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 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 人性的尺度。城市是人造的,但城 市又制约人的生活。工业城市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 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 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他 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 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 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 城镇化主导的模式 在中国,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 的发展。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国家政府 提倡“离土不离乡”。 • 大城市化主导的模式
考虑的是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 逆城市化与郊区化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有 45%以上的人生活在郊区。 •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
1、何谓城市化?
•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就 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 •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空间)转变为城市地区(空 间)的过程,或者说,是城市中心区向四周的扩张。
• 经济学——城市化则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 生产的过程。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10%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 • 社会学角度看,虽然也承认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作 为城市化的水平,但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人口过程。城市化更 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 比如,古代也有很多大城市,但讲究等级、家族和血缘,与 现代城市不一样。
(5)住房问题、隔离与贫民窟 由福利房到商品房的转型,呈现出住 房供应“过度市场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国有,居 民住房负担却创造了世界之最,甚至超过 了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国家。 如帕克所言,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选 择和筛选机制——挑选一部分人进入某个 区域。
(6)交通问题与通勤 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 远郊 ,中心城区的空心化。 居民的生活结构被破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计划斥资 60多亿元建新城,但用地违规、资金不 继,一场历时10年的造城运动,结果留 下了一堆烂尾楼。 2002年起,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呼 伦贝尔市等区旗县开始“造城运动”。 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呼伦贝尔的“空 城”、鄂尔多斯的“鬼城”、清水河的 “烂尾城”都是典型。美国《时代》周 刊一篇文章叫《鬼城》(Ghost City), 就是在我国内蒙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拍摄的 。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的学科。
以下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2.城市社区与人口:研究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社区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
3.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城市贫困、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4.城市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5.城市文化与教育:研究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交流、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城市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政策应对,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等,探讨政策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等,探讨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8.城市社会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些研究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结构
家庭结构
行政类
社区类
文化类
城市问题
城市环境
交通
住宅
就业
地域
水源
气候
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
1.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春秋时期《周礼.考工记》 17世纪开始,人们对城市的研究开始系统化,并形成一些具有远见卓 识的思想,为城市社会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极 大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地 域范围扩张,人口增加等。城市生产方式的变更,导致城市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城市物质,精神财富,成为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另一方面,城市病大量的出现。社会学者目光投向城市,运 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试图认识城市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解决城市社会问题。
3.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三.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学家对城市进行系统 的研究,主要人物有滕尼斯,涂尔干,西美尔,韦伯 等。 滕尼斯(德国):《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将人类社会 抽象成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 理社会两种理想化类型。 涂尔干(法国):以“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来描述 农村和城市的特征。 西美尔:着重研究城市的社会心理。 韦伯(德国):研究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
重要学派:人类生态学派和社区学派 人类生态学派:研究城市社区中人类 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的变化,探寻人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 社区学派:研究城市社会组织、生活 方式及社会对心理的影响等问题。
五.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导论
城市社会学
(4)齐美尔的城市社会心理的思想
齐美尔 (George Simmel,185 8—1918)
格奥尔格· 齐美尔(1858-1918) 齐美尔生于德 国柏林,从宗教信仰上来说,他是个基督徒, 而从民族归属来说,他却是个西班牙裔犹太 人,后面这一点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他才华横 溢、成绩斐然,但在学术生涯中只获得了 一种边缘性的位置。在柏林大学,他要求 晋升的愿望屡次受挫。万般无奈之下,1914 年,他离开柏林大学,就任于位于德法交 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教授,但那儿的 学术也是一片凋敝。1918年9月,郁郁不得 志的齐美尔永别人世。
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 858—1917
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 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 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1917 年11月15日他在巴黎去世。
城市社会学
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 乏善可陈,不过他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 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 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 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 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
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他的贡献有 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 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 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 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单在 1893年到1935年间,它就培养了109位博士, 硕士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 美国社会学的翘楚;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
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区生活以及其他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主要涉及: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城市社会结构与功能,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城市社会问题,城乡差异和互赖关系,城市化,郊区化及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对它的创立和发展有过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城市生态学: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人类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其研究成果对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最适生态容量,提供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区位学:即“城市生态学”。
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等。
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在城市的分类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在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时,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二是按城市的主导职能不同划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三是按城市的作用范围不同划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
城市发展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过程。
是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要的过程。
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
成过程(即城市人的社会进化过程) (2)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表 现形式——生活方式(如居民职业生活、消费生 活、人际交往、精神生活) (3)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功 能单位——群体、组织。(家庭、单位、非政府 组织、民间组织等)
2.城市社区研究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范畴,是地区性社会生活共
韦伯考察了欧洲和中东历史上的城市,并将它们 与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加以比较。 在《城市》一文中,韦伯提出了完全城市社区的 定义: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它必 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相对优势。这个聚居 地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1)防卫力量; (2)市场;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神生活的特点。
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特点是: 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
韦伯(Max Weber)
(4)韦伯(Max Weber) 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 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 的奠基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 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 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 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 (1896~1898、1902~1919)和慕 尼黑大(1919~1920)任教。1903年 与桑巴城市发生的作用。 他对城市的研究相对系统。
(二)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 芝 芝加哥(Chicago),位于密歇根湖畔、 加 芝加哥河两岸,同时拥有静谧与华丽的 哥 湖光艳影、时尚与都市的河流景观。有 人将它列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不仅如 学 此,更让人惊诧的是在众多学术领域执 派 牛耳的各“芝加哥学派”,它们分布于 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城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及其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机制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社会3.城市社会学理论体系: (一) 城市生态系统代表人物-以帕克,麦肯齐和伯吉斯为代表人物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社会学研究之先河。
(二) 城市社会问题代表人物-涂尔干,沃思,卡斯特(三)城市化(四)城市生活方式代表人物-沃思(五)城市社会关系4.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滕尼斯,涂尔干,西美尔和韦伯等。
P8-p9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城市社会学的早期探索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城市社会学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
这个最早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有资料可查的是1971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其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伯吉斯和传教士甘博于1928-1919年调查了北京的社会状况,并于1921年在美国出版了《北京:一种社会调查》一书。
早期的城市社会调查还有1924年齐鲁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在中外老师的带领下对济南市社会概况的调查,《济南社会一瞥》是该调查的研究成果。
6.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二)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
---城市不仅仅是政治中心,还是手工业生产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三)城市功能分化---进行长距离贸易的城市;兼为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的城市;主要是消费性的城市,即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宗教中心,以及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城市;作为封建领主的设防据点的城市(四)城市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城市内部行会组织的发展、市民运动的兴起、城市自治权的扩大及城市国家的出现。
7.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
(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系统分析法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
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
城市社会学
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社会运行有规律可循,现实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要求有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这就是城市社会学2.城市化优势:对土地需求减少,生产和消费集中,节省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费用,更大的减少机动车的潜力,城市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经济发达。
3.城市产生: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4.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1)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2)城市社会隔离研究3)城市社会整合4)城市社会建设与管理5)城市更新6)规划的公众参与7)城市管治5.古典城市社会学思想奠基人:1)马克思,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阶级观点);2)杜尔凯姆,无机团结与有机团结;3)韦伯,城市社会分层城市当中很多情况是匿名的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思想:紧张、迅速、理性、货币占支配地位;钟表生活:傲慢、冷淡、冷漠、矜持斯宾格勒,讴歌城市文明(政治、宗教、政府和国家都来自于城市)6.帕克的城市生态学芝加哥学派:重视经验研究、社会问题的研究。
其思想:研究的是空间的秩序、土地使用方式的系统关系,其理论、:竞争、冲突、适应、同化、一步一步向前走(移民)7.四大流派的主要思想1)决定论,帕克及其弟子认为大规模高密度的人口导致了城市内部的团结减弱,人与人之间相互冷漠、犯罪率高等城市生活特征2)成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有区别是因为城市人口的构成很农村不同,强调小圈子,强调小群体3)子文化论一方面赞同成分论,认为小群体很重要;另一方面赞同决定论,认为城市规模大确实产生了影响4)新城市社会学8.中国与西方城市形态对比中国最早的城市:郑州商城,商汤国都毫,邑(指王赐予的封地)封建制度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兴起:领主和农奴为特征的封建社会,领地和农庄成为当时主导的居住地和生活方式,衰微的城市由教会守护,当时城镇只有教会和集市两个功能。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概要。
劳动分工的核心因素是道德密度的上升,即“社会容量的扩大”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
一个社会道德密度的上升往往是通过城市化而展现出来的。
(1)聚落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2)防御设施(3)市场(4)自己的法庭及法律(5)团体性格及与此相关的(6)有部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惯、行为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生活模式和行为,它通常被看作城市的后果之一。
(1)社区包含在一群个体之间形成的有浓厚感情基础的关系网络中这种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加强的。
(2)社区要求对一套共享的价值观、规范和意义具有忠实感。
(3)社区应该具有高水平的回应能力。
结构的主要变革,通常是民众动员与要求的结果。
当这些运动造成都市结构变迁时,称之为都市社会运动。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对社区生活的掌控及对集体消费的需求。
性通过促进合作行为能够提高社会的改革。
供给,或者九十“国家为中介的消费过程”。
,隋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
因此,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业主和业主委员会产生的主要背景当然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但是,直接的原因是城市旧的住宅体制的变革。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中的住宅一直是采取与工作单位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住宅的产权归单位,居住者个人只是住宅的租户。
与此相应,住宅物业方面的管理、维护以及服务也是产权所有者负责解决。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住宅分配制度开始改革,改革主要思路是停止分配,将住宅市场化。
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进入商品居市场购买住房,从而出现了住宅私有者群体。
所有权决定管理权,业主作为住宅和公摊面积的所有权者以及物业服务的付费者,理所应当地也是物业所有权人和物业管理的主人。
自然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来代替自己的利益。
1.街居制:完全是一种国家对整个社会包括社区进行统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内,“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和政府“包办一切”,且凌驾于一切社会组织之上,控制了全社会的所有资源,对所有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全面插手。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
(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
B 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
(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
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
(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
(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
城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定义:研究人类群体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学,而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称之为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提出的过程: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哲学家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正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经过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西欧结束了中世纪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沉睡状态,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了。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他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都是为什么?从学术发展的背景来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窒息,而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的繁荣。
在这期间,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气象学、生物学等都开始发展起来。
到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不能不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的启示。
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自然现象方面可以取得如此成绩,那么用来研究社会又会怎么样呢?因此,孔德在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正是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立论,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社会学在中国的叫什么: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他于1891年在广州兴里万木草堂建立“长兴学舍”,该学舍的教学大纲中设有“经世之学”的学科。
在“经世之学”学科中有政治学、群学等课程。
所谓“群学”就是社会学。
群学的“群”字,是从我国古代哲学《荀子》中引来的。
《荀子》中说,“人生不能无群”,人之所以贵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在清朝末年有鼓舞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意思。
继康有为之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群学肄言》,一时风行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城市社会分层对城市发展的利弊影响吴海波(10205040237)(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摘要】:社会分层,是一个阶级概念,也是一个身份地位划分的概念。
城市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城市人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可以说是自城市发展之初就存在的。
城市社会分层不仅仅具有一般社会分层的共性,而更重要的是它更表现出城市所具有的特点。
城市社会分层不简单地体现出一种身份差别,它更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地位标识。
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社会分层即为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加速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使得不同阶层的人群间冲突加深,影响社会整合。
【关键词】:社会流动:潜在动力:社会毛细管:层级冲突:社会整合Abstract: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a concept of class,but also a conceptual division status.Urban social stratification,is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criteria will be divided into high and low urban different hierarchical levels, can be said to exis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urban development.Not only has the general urban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common,but more importantly,it showed the city has more features.Urban social stratification does not simp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dentity,it is a kind of social identity and status of the logo.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at provide a positive impact,accelerating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has also brought negative impact can not be ignored,so that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population deeper social integration.Key words:Social Mobility:Potential Power:Social capillary:level conflict: Social Integration一、中国社会分层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一)加速社会流动,实现自由发展在中国城市社会分层中,不同群体经济收入、社会威望、身份地位是分层的主要依据。
职业的差异是城市社会分层的主要体现。
在谈到城市社会分层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社会流动,因为社会分层是一种经济地位或是职业之间的差别,它更多的是从一种静态的角度来讲。
而社会流动所关注的却是发生在不同社会分层群体间的事。
在现代中国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趋势逐渐加强,而这种趋势的背后正是社会分层的存在。
城市社会分层使得社会中不同成员有着差别意识,这种差别意识是基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
在整个城市社会环境里,正因为社会分层的存在,才使得社会成员对于不同的层级有一个好奇与关注。
而城市社会成员的关注正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驱动力。
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职业差距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就会产生对其他的社会阶层群体的交流意识,而一种主动积极的社会流动将在城市进行下去。
每个人都有一个选择发展与交流的空间,社会分层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全面选择的余地。
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甚至是水平流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
在选择上向流动的过程中,原来阶层的成员有一个得以发展的机会,而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这一部分成员也将优越阶层的信息反馈给先前阶层,从而更深层次地加快了不同的群体流动。
在城市社会流动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发展,在不同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正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体现,也是对于自身公平发展机会的要求。
社会分层为人们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实现机会均等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
正是一种有社会分层造成的一种表面上的不平等,才会为每个成员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
有论者提出,在尚不具备消灭任何形式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会平等原则由于具有缩小等级差别,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作用,无疑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流动是否合理的定性尺度[1]。
的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初级阶段,城市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虽然城市社会分层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存在一种歧视和不公平,但其从侧面也强化了成员在不平等的框架内追求平等自由的意愿。
自由发展是每个成员所要追求的,无论社会流动的形式怎样,社会分层的确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余地,而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也必将推动不同层级之间的社会流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二)提供成员发展潜在动力,推动城市建设一个社会的垂直流动量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它表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却富有才华的人能够沿着社会经济阶梯向上爬[2]。
城市社会分层所产生的社会流动带有很强的意愿倾向,虽然不同阶层之间的特点不同,但是社会成员还是会选择一个向上发展的机会,也就是上向流动。
通过这种流动使得社会中的弱势阶层能够获得成功。
其实,城市社会分层也恰好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发展动力,因为分层产生了职业好坏的差距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这就使得人们在对比的情况下产生了渴望改变的动力。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始终是人们所重点关注的环节。
社会分层让成员对于不同阶层内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有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从而在对比现在阶层的状况下产生了向上发展的动力。
现代社会每人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渴望和机遇,这些向上发展的渴望就像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地向上[3]。
社会毛细管学说解释得很正确。
其实每个城市中的社会成员在选择向上发展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参照标准,而这些参照标准正是城市社会分层所产生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成员自然地就会顺着差异去选择一条可以发展自己的社会流动方式。
在每个社会成员选择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在付出自己的努力,缩小层级间的差距。
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必将优胜劣汰,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和竞争力,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难能可贵的人力资本,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二、中国社会分层对于城市建设的消极影响(一)引起社会矛盾,加剧层级冲突社会分层本身就是以一定标准进行划分的,而这些标准更多的是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威望相联系,这就无形地在城市成员间分出了等级差别。
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必然划分到社会上层阶级;而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群体也必然被冠以社会劣势阶级。
这样社会分层就使得不同阶层的群体产生差距,而差距也将会引起社会矛盾,加剧层级冲突。
一个社会里成员身份的重要性依赖于一个人被安放到社会声望阶梯的什么位置,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分层体系在所有人当中不平等地分配了成员的身份感觉[4]。
的确,社会分成将城市社会成员安放到不同的阶层中,而在优越阶层里,这些群体往往会感觉到自身身份的认可与地位的实现,而较为劣势的群体里,他们自然会有一种身份被剥夺的感觉。
当身份感和地位被剥夺后,成员自然会对优势阶层存有不满,而这种不满将会引起层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在中国转型时期,政府的着眼点也将是努力地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社会分层体系却鼓励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抗、猜忌和不信任。
基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威望而划分的阶层人群,会以自己阶层的身份去看待其他阶层,当处在另一阶层中的群体在社会上获得发展优势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去抱怨社会分配的不公或是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
社会矛盾的解决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当下,城市中的层级划分越来越细,这使得社会无形地给成员身份进行定位。
当城市发展给不同群体带来不同影响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激发,层级间的冲突也将加剧,这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良性发展。
我国正在步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动乱易发期交织的历史新阶段,能否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是我们能否抓住发展的黄金机遇,避免潜在的社会乱源的关键环节[5]。
而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避免社会乱源的重要措施就是避免因城市社会分层而带来的群体差异。
当今社会,收入差距悬殊现象正是因为不同经济收入的阶层在比较的情况下出现的,没有社会分层带来的层级差别,人们将很难有一个参照标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
职业上、地位上的差距加剧了不同层级之间的冲突,而且社会成员是在一种被动的划分机制下去挑战优越阶层。
因此,社会分层在进行职业、地位和声望的划分时,无形地为社会增加了动乱之源,使得不同层级群体之间在互相对比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二)影响社会整合,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社会分层在加剧了层级之间的冲突后,也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整合。
因为阶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来进行划分的,因此处在不同的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不一样,这里涉及不同阶层群体的异质性问题。
在地位较高的阶级内部,它们会天然的有一种排外的心理与趋势,而这种排外的心理正是基于阶层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主要体现在财富、地位、能力和声望的差别上。
正因为有这种排外心理,就使得各阶层很难实现有效的整合,即使是较低阶层的群体通过努力实现上向流动,获得自身发展,它们也很难真正适应这一阶层的发展状况和生活特征,而且往往表现出行为适应上的问题。
社会整合程度因为阶层分化明显而降低,这无疑会阻碍不同群体的沟通,交流,也阻碍在较低阶层渴望发展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在整合程度较低的社会里,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减少了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动力。
在很难实现有效整合的社会里,较低的阶层也会因此而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或是反抗思想。
因为由于阶层之间的划分,这就潜在地为不同阶层增加了特征,而一部分群体当融入排斥他们的群体当中,势必会表现出一些“相对越轨行为”,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改变或是适应较高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他们最多也只能生活在刚加入的新阶层群体之外的亚群体中,从而即使在同一阶层也很难做到整合。
当反抗思想仅限于共同体中相对少数和弱小的那部分人时,它为形成于社会其他部分相分离而内部却团结的亚群体提供了可能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