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复习: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合集下载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 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 选官原则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才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门第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影响: 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旳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旳延续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960年陈桥 兵变,建 立宋朝
北宋中央集权旳加强
目旳:处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三衙、枢密院)
课标要求:
第3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旳 史实,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旳特点。
第4课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旳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旳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旳确 立和演变
理论:战国韩非旳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
发展: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背景: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②庶族 地主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旳社会政治力量,参加政权。③隋
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旳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背景:隋初士族没落,根据门第选官制度已经 不适应政治和社会旳需要
形成:隋文帝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服上的图案。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 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 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 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 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 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 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 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 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 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 “顺耳”声所替代……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课堂设问
说一说 “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 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请你说一说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 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014.9.22编写:班级:姓名:审核人:高一历史组【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2、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选官标准的变化?掌握科举制的重大意义?3、熟知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变化?【自主学习,知识梳理】-预习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中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2、西汉:中朝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和六部的职责: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封驳审议;对皇帝负有谏议职责尚书省六部(2)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3)作用:a提高办事效率 b 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c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4、宋代:二府三司制 (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二府: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计相”5、元代:废除三省,实行中书一省制,只设(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即行省制)(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选官制度)1、原因:补充保证,巩固统治2、演变过程:(1)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世袭)(选官标准:血缘)(2)战国、秦和汉初: (选官标准:军功)(3)汉武帝时期: (选官标准:品行、孝廉)(4)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出身)(5)隋唐时期: (选官标准:学识能力)①原因:士族没落,旧的门第选官制度已经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概况: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③作用:进步性:A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 B为官僚队伍提供了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由朝廷任命);D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保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性,阻碍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原因。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成熟、加强【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纵向角度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1)起源于战国(2)确立于秦(3)巩固于汉(4)成熟于隋唐(5)发展于宋元(6)强化并趋衰落于明清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况1、主要特征:(1)权力高度集中(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3)政治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儒学相结合(4)实行人治、君主专制(5)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相结合2、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基本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宋代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3、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商朝:内外服制度(2)西周:分封制(3)战国:县制(4)秦朝:郡县制(5)汉初:郡国并行制(6)唐期:节度使制度(7)宋朝: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8)元代:行省制度4、认识中古代地方政治制度:(1)一个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北宋解决)(2)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二是行省制;(3)把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与“合”中考察。

每次国家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制度有关。

(4)作用:在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管理地方秩序等方面发展作用。

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局限:地方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宋明突出。

5、中央官制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2)汉:中朝外朝制度(3)隋唐:三省六部制(4)北宋:二府三司制(5)元:一省制(全称为一省二院制)(6)明: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7)清: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2)世卿世禄制度(周)(3)军功爵制度(战国至秦,汉初)(4)察举制和征辟制(汉)(5)九品中正制(魏晋)(6)科举制(隋唐)(7)八股取士(科举制在明朝表现形式)①体现了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僵化;②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③从整体上说,束缚了人的思想,淹没人的个性,压抑了人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也没落了人才。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重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于成熟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推动作用。
c.评价夏商西周时期世袭制、分封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搜集相关史料,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要求突出其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贡献,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试卷,包括10道题目,涵盖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涵盖了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价,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以及演变,秦汉宣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1、 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通过对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队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怎样走向成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突出特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教师讲解: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

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

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材料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 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 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 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仍保持了曹操用人“不 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 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 “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而靠世袭为 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 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因此,到隋朝时, 它最终被科举制所 取代。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军机处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 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的。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太 尉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随置三公 事归台阁
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三
度 支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行政
中书省
财 政
财 政
军政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归入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元朝:一省制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 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 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 响?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再适用和平时期。
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 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为什么?
2.概念区别: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修改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修改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3、宋代: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相权再被分割 皇权继续加强
财政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皇 帝
三 司
盐 铁
财政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宋代:二府三司制户 部中书门下 Nhomakorabea行政
度 支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一位官员抱着一堆奏折走上前来,恭恭敬敬地对 丞相胡惟庸说:“大人,这是今天上报圣上的奏折。” 胡惟庸说:“放下吧。”官员离开后,胡赶紧拆开奏 折偷看,“大胆狂徒,竟敢在皇上面前说我的坏话!” 说着,把这张奏折藏了起来。这一幕被一个人看见并 悄悄地告诉了明太祖,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此等 小人,竟敢专权乱政,私自拆阅朕的奏折,他们眼里 还有没有我这个皇上!”作咬牙切齿状,“看我 怎么收拾他们!”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会试的朱卷
科举考场 贡院内的号舍
延伸与探究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 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 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 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科举考试图》宋『学法指导』本课所提到的措施中哪些属于加强皇权,哪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多角度认识科举制度;辩证、全面的分析监察谏议制的得失。

『预习填空』一.中央行政体制(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 秦朝实行制,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2.汉武帝建立“”,与三公抗衡。

3.隋唐:实行制⑴机构:三省指(负责起草诏令,有决策权)、(封驳审议,有谏议权)、(负责执行)。

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⑶作用:①提高了,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4. 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_ _”。

前者掌管行政权,其长官为,后者掌管军政;“三司”指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_。

5.元朝:废除,实行,只设,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6.明朝:废丞相,相权归六部。

设内阁。

7.清朝:设军机处1。

234((2人们思想。

(3)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指对进行监督的制度。

秦、汉两代中央有度达到高峰。

2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

隋唐的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3.评价:(1)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杜绝。

(2)积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的需要,又反映了的变化。

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核心突破』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3.东汉: 尚书台
制 的
4.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萌芽

立 5.隋唐: 三省六部制

其 演
6.宋:
二府三司制
变 7.元:
一省制
元: 一省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户 财政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枢密院
军政












秦至元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 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唐选)拔房官玄员龄时等《会晋徇书私》舞卷弊四五,《难刘以毅传》 选(拔2)出概真括正材有料用二的中人的才主,要因观而点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三、谏议()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门下省 谏院
职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 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活学活用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 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 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 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三 省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2022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22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这是三省六部制的图示,该制度创设于隋唐时期,故选B项。

2.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是指( )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故选A项。

该制度没有消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项错误;该制度和地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两项。

3.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

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关键词是宗族的家谱,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关,故选C 项。

4.《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材料中的“给事中”应属(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六部,门下省具有批驳、审议的职能,故“给事中”应属门下省,故选A项。

5.“(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可知不利于限制君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编制:刘洋审核:历史组【学习目标与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学案,掌握基本史实。

2、结合学案理清课本内容,能自构简单知识体系。

【基础自主梳理】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一)确立:隋唐1.内容:三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省下设六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部。

2.职权及运行程序:____________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

____________负责审核____________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____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演变:宋元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_____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_______________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____________掌管,三司的长官___________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_____________。

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____________,长官为________________。

(三)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深刻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一)目的:补充_____________,保证这个队伍的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1.西周: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

2.战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①权力 高度集中 ,皇权 至高无上 ② 皇权与相权 、 中央与地方 的两大矛盾长期存在,其 斗争趋势是:皇帝和中央的权力不断 加强 ,丞相和 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直至丞相被 废除 ③皇权 神 化, 人 治色彩浓厚,文化 专制是其副产品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朝中期
积极 影响是主要的
执行机构
●中朝决策,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隋唐的 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中 书
起草诏令
尚 书
负责 执行
门 下
封驳审议






●相权被分割→分工明确, 效率提高,皇权加强
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
(1)目的不同: 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不同点: (2) 内容不同:
(3) 作用不同:
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率,加强皇权。美国的分 权最主要是防止了个人专制和独裁。
(4)实质不同:
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 相同点: 分权作用相同:
宋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中书门下
行政
皇 帝
盐 铁 户 部
度 支
财政
明: 废中书省和丞相,设立内阁
清: 增设军机处
秦朝的 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 大夫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令 ●丞相位高权重
治 少 太 粟 府 仆 内 史
汉朝的 中枢权力体系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填写成长资源第13页自主研读部分。

【阅读思考】1.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内容及职权运行情况如何?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4.宋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并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7.监察与谏议【问题探究】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2、从课本P10最后一段小字中提炼出元朝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3.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结合以上材料和设问,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4.如何认识:P12小字提到的: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中的“弹劾及考试两权”?5.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

说明了什么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皇帝或大臣,你的工作、言行能否受到监察制度的有效约束?当时的制度环境对你是否会有影响?【课堂小结】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2、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巩固练习】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

高考试题解析第一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考试题解析第一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
的控制,C正确。
答案 C
19
考点
@《创新设计》
2.(2017·海南单科,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
11
考点
@《创新设计》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 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 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 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12
考点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7
考点
@《创新设计》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 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 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 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
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 东汉时期的察举制重视血缘和门第出身,这对地方的世家大族更为有利,阻
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项正确。
——白寿彝
27
考点
@《创新设计》
核心论点: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其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前者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后者对上 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A
5.(2017·娄底高三模拟)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于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答案:A
3.(2017·温州模拟)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北宋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图片信息,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中“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7.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解析:监察谏议制度开始于秦朝,由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A项错误;两条老规矩不能说明宋代已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故B项错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横征暴敛,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作为常设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起到了约束作用,故D项正确。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7·临沂模拟)《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要求。B项属于误选项,但“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不能很好的体现题意;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答案:C
2.(2017·桂林高三统考)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2017·银川模拟)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高考大复习: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61
一、选择题
1.(2017·考感第一次联考)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C.要求完善科举Leabharlann 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解析:材料中“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显示科举制度弊端不少,学习四书五经并不是无效果,虽然只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不间断地学习仍然可以受到圣贤的感化,因此是有肯定的意思,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选C项。
答案:D
4.(2017·十堰高三联考)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解析:本题具体考查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材料关键信息“已定其选”“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九品中正制下有固定的中正官举荐人才”。与察举制相比,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从而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相符合,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