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_4
课程思政《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课程背景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并培养环境科学思维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系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3. 培养环境科学思维,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4.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5. 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概述和基本概念;2. 环境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 环境污染及其影响;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5.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开思辨和交流;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或实施小型实验,加深对环境科学的理解;4. 作业布置,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报告和小组研讨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和研究能力。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3. 实践报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综合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内容的综合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2. 动态电子课件,包括课堂案例和图表等;3. 实验室设施和实验器材;4. 相关学术文献和参考书籍;5. 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料。
参考文献1. 环境科学导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2. 陈立勇,杨彦红,张伟.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3. 环境科学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年。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概要.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例如: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体也复归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 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生产者(producers)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consumers)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decomposers)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
在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例如,绿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动从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肉食性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物;(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引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科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学科。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文就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科学学科的定义、性质、特征和范畴;2.环境污染和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3.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5.熟悉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制度和管理等。
教材选择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应该要选用系统性、完备性、权威性强的教材。
本课程可选用《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概论》等教材。
教材的选择要求贴近实际、案例讲解和文章讨论结合。
教学方法环境科学导论既要求学生对于很多环境问题有所了解,又要对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条件下,要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列举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科学思维的知识体系。
2.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座式教学: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环保讲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把教学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
4.研讨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堂讲授本部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
教师讲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分类,环境污染及其分类,环境保护等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案例教学本部分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主要是一份关于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计划。
这份教案主要是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初学者制定的,以使他们了解环境
科学的田野和能力,以教授他们基本的环境科学概念并强调他们对环
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这份教案可以有以下内容:
1. 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师将环境科学定义为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方面
的学科,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其对人类健康、社会和自然
环境的影响。
2. 环境问题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等,并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
3. 环境监测和评价
教师将介绍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如何建立环境监测
站点、如何采集样本、如何进行分析、如何评估环境影响等等。
4. 环境治理和管理
教师可以讨论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各种策略和实施方法,包括法律
和规章制度、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等。
5. 可持续发展
教师可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总之,环境科学导论教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应对环境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第一章:引言环境科学导论是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教案旨在详细解析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并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三章:教学内容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等。
本章将详细解析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1 环境科学的定义传统上,环境科学指的是研究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的学科。
本节重点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范畴和重要性。
3.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环境科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境科学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把握环境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3.3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环境科学的多学科特点。
3.4 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是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本节将介绍环境科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如系统论、生态学、风险评估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核心理论。
第四章: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
4.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本节将介绍如何利用讲授法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知识传授,并提供一些案例和教学技巧。
4.2 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本节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讨论,并提供一些案例和讨论问题的设计。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
2、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常用的方法
吸声、隔声、隔振及消声器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1)吸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摩擦和阻尼,能降低10~15dB。
(2)隔声使声能受到阻挡而不能直接通过,能降低10~35dB。
(3)隔振防止振动能量从振源传播出去。如金属弹簧、橡胶垫等。
主要有:隔声罩和隔声间。
隔声罩对体积较小的噪声源(小设备或设备的某些噪声部件),直接用隔声罩罩起来,就可以获得显著的降噪效果。
隔声间当一个车间内有很多噪声源时,采用隔声罩很不经济。这时可建立一个小的工作空间使之与声源隔离开来,即隔声间。它还可以作为操作控制室或休息室。
这是目前抑制机械噪声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隔声罩一般用厚1-3mm的钢板制成。
3、消声降噪
消声器消声降噪可通过消声器来实现。消声器是一种既能允许气流通过,又能阻止或减弱声波传播的装置,它是控制气流噪声通过管道向外传播的有效工具。
消声器种类根据其消声原理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和微孔板式消声器。
(1)阻性消声器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是利用装置在管道(或气流通道)内壁或中部的阻性材料(吸声材料)的吸声作用使噪声衰减,从而达到消声目的。
2、隔声降噪
隔声是噪声控制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是利用墙体、各种板材及构件作为屏蔽物。
或是利用围护结构把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受阻而不能顺利通过,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噪声经过障碍物以后,强度就会大大降低,隔声实际上包括隔声体(障碍物)对噪声的吸收和反射两个过程。
(2)常用的隔声构件
第三节噪声的控制
一、噪声的控制原理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 OF ENVIRONMENT学时数:54学分数: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写日期:2005 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
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环境科学的框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大纲编写,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优化学习效果。
一、课程背景1.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领域-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简要描述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1.2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 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 探讨环境问题解决所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了解环境问题的来源和分类。
- 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 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分析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3.2 环境问题与分类- 分析环境问题的来源和分类。
- 研究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3.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 分析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 通过讲解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4.2 案例分析法- 利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
4.3 小组讨论法-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表现评估- 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作业评估- 布置相关作业,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估。
5.3 实践项目评估-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评估其在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 PPT:提供相关课件和案例分析材料- 图书馆:提供相关科研文献和参考书目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初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和解决方法,并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科学的内涵与任务-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2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环境系统理论- 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环境演变与生态平衡理论2.3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环境监测与调查方法- 环境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法- 环境政策分析与制定方法2.4 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环境现状与趋势-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思政课堂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在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
3.2 教学策略- 结合环境科学知识,引入环保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环保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3.3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介绍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环境问题分析:关注我国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事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环境科学知识和思政方面的成果。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期末考试等。
5.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和自身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环境生态学导论的第二版开展设计的,主要涉及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管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内容。
旨在通过讲授证实,让学生对环境生态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生态系统评估的基本方法;4.了解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方法;5.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6.了解全球变化的概念、影响和应对措施。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时教学内容学时环境生态学概论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评估方法10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与预防方法8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法 6全球变化概念、影响和应对措施 4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老师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如环境保护法律、生态系统组成和评估、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等),提供相关案例讲解与分析。
2.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组成等方面的知识。
3.讨论:老师通过课前布置作业或者是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思想来增强理解力和思考的深度。
比如就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对别人意见的回复等。
4.网络学习:发放相关网站资源,学生根据要求自行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根据以下几点:1.日常测试: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日常测试,测试方式包括小测验等,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理解能力。
2.课堂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如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在小组讨论中参与积极等。
3.作业:教师会布置一定量的课下作业,涉及课堂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实验操作内容等。
4.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将占据整个课程的70%的权重,考查学生对于环境生态学导论的理解程度,考核方式包括主观题、客观题、论述题和设计题等。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掌握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成果;3. 理解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3. 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3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认识、保护、改善和管理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20分钟)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来理解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40分钟)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引发学生对环境科学发展的思考。
1. 介绍环境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0分钟)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到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关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再到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们将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脉络。
2. 分析环境科学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成果(20分钟)通过介绍环境法、环境伦理、生态足迹等重要理论成果,学生们可以了解环境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20分钟)包括生态学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通过简单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30分钟)包括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环境问题意识和探讨环境保护策略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课程大纲1. 环境科学导论概述1.1 课程介绍1.2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环境科学的跨学科性质2. 环境系统与生态学基础2.1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2 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环境污染与治理3.1 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分类3.2 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3.3 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方法4.2 常见环境指标与评估方法4.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估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5.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5.3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课堂讲授:由教师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和方案设计,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监测、模拟演练等实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环境科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术写作和科研能力。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2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论文:学生根据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30%。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导论的能力进行测试,占总成绩的20%。
五、参考教材1. 《环境科学导论》,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06二、课程名称:环境学导论(In troducti on to Environment )三、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等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本课程是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1. 了解近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2. 明确近代环境科学的特点、人口、粮食、能源问题的现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3. 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人口、粮食、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大气、水、固体、噪声等污染的基本知识。
4. 学会用生态学观念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环境的组成与功能特性2、环境问题3、我国环境状况4、环境科学的发展及其分支教学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2、掌握环境系统的功能特性3、掌握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第二章环境生态学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生态平衡3、生态学在环保中的应用4、生态系统简介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掌握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4、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的渠道、方式和特点5、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6、掌握生态平衡及其内稳性影响因素7、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及其特殊作用8、了解生态学的概念9、了解水、碳、氮三大物质的循环10、了解陆地、城市、农业生态系统11、了解生态学在环保中的应用第三章人口、资源与环境教学内容:1、人口问题与环境人中状况、人口增长规律、人口增长对环境压力、人口控制2、食物问题与环境粮食现状、增加粮食措施对环境影响、如何解决粮食问题3、能源问题与环境能源的分类和现状、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我国能源特点、新能源开发4、资源问题与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现状与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人口增长与地球环境的关系2、掌握粮食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3、掌握能源分类、结构、特点及开发的新能源4、掌握化石燃料开采、运输及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5、掌握水和森林在环境中的作用6、明确我国能源现状和对策7、了解我国和世界人口状况8、了解世界能源状况9、了解我国及世界资源状况第四章大气环境污染与控制教学内容:1、大气污染概况2、大气结构3、大气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4、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5、大气污染控制的主要途径教学要求:1、掌握主要大气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2、掌握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3、掌握大气污染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4、明确大气污染控制的主要途径5、了解我国及世界大气污染概况6、了解大气污染效应产生机理第五章水体环境的污染影响与控制教学内容:1、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水体污染和水质指标3、水体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4、水体污染的控制途径5、海洋污染教学要求:1、掌握水、水资源、水体及水体污染等概念2、掌握水与环境有关的物理性质3、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4、掌握主要水质指标5、掌握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影响(重点掌握需氧污染、植物营养物、重金属)6、明确水体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7、明确海洋油污染的特点8、了解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9、了解水资源状况10、了解国内外水体污染第六章环境的其他污染与控制教学内容:1、固体废物的概念、危害与处理2、环境噪声的污染与控制3、微波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其他污染教学要求:1、掌握固体废物的概念及对环境的影响2、掌握固体废物是一种再生资源3、掌握噪声的定义和主要特征4、掌握噪声的度量(频率、声压、声强和声压级)、听阈、痛阈、A 声级5、掌握声压级的计算6、掌握城市噪声的来源7、明确噪声的主要危害及控制基本途径8、明确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以城市垃圾为主)9、了解固体废物来源、分类10、了解微波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11、了解振动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第七章城市环境(补充)教学内容:1、城市生态系统2、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要求:1、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2、掌握城市热污染3、掌握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着重城市规划和绿化)4、掌握绿化对改善环境的作用5、了解近代城市发展趋势第八章环境经济(补充)教学内容:1、环境经济学概述2、环境与经济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环境资源的价值2、掌握环境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3、掌握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4、明确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5、明确环境经济学的特点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开展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实践)(一次)。
《环境学基础》教案4
第四章大气污染原理(请参阅《环境学概论》)大气圈是地球的组成圈层之一。
是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并参与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是维持一切生命所必需的。
大气质量的优劣,对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某些自然过程不断地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直接影响着大气的质量,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加强,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研究大气受到的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第一节大气组成与大气圈结构(请参阅《环境学导论》、《环境学》)一、 大气的组成1.质量分布在地球的最外层包围着地球混合气体总质量约为3.9×1015t,它只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由于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质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是极不平均:50%的质量集中在离地面5km以下75%集中在10km以下90%集中在30 km以下的范围内高度100 km以上,空气的质量仅是整个大气圈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2.气体成分混合气体由三部分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干燥清洁的空气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 水汽悬浮微粒(1)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O.O04%左右,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以及分子扩散,使得干洁空气的组成比例直到90-100km的高度还基本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任何地方干洁空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平均分子量等)是基本相同的。
干洁大气组成较稳定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分子态氮和惰性气体的性质不活泼。
固氮作用所耗去的氮素基本上被反硝化作用形成的氮素所补充。
自然界中由于燃烧、氧化、岩石风化、呼吸、有机物腐解所消耗的氧,基本上由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分子而得到补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低,但它是随季节和气象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引起的含量增加,正在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水蒸汽大气中的水蒸汽主要来自海水的蒸发,少量来自江河、湖泊水的蒸发以及因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环境科学导论》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熟悉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明确当前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理解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明确我国当前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及标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成因、现状及基本治理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基本原理,明确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及标准,为后续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基本治理技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及质量标准。
教学难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科技论文,网上资料查询汇总和专题讨论,加深对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技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及质量标准的了解,掌握污染控制基本技术原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组成,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3)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环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重、难点提示(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生态系统的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主要有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物;
肉食性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物;
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则既是昆虫等小动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又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每个区域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相应的功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临时更改等)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生态学概述
导言:由于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用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因而有必要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学及其发展
1、生态学
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其中,碳、氢、氧、氮、硫、磷等的循环是生态系统基本的物质循环。锰、锌、铜、钼、钴、钙、镁、钾等微量元素,也在生态系统中的构成了各自的循环。而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分内部,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传递与流动还同时存在着各种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起着推动物质流动、能量传递的作用。
例如: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体也复归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 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与作用
1、生态系统的概念
(1)有关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Community):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Ecosystem)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按现代生态学观点,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4)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物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球上的生物十分庞杂,其中包括动物2000万种以上,植物30多万种,微生物10多万种。
这些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从而引起环境与生物自身的变化。
①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各种动物和复杂的微生物种群。它们各自的数量、空间的分布和种的时间的变化就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形态结构。
②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5、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在系统各组分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使得生态系统中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只有这样,地球才会由一片死寂变得生机盎然。
绝对的平衡则意味着没有发展和变化。但这种变化如果太快,则系统各组分之间不可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互关系,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生物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则导致物种的大量灭绝。
3、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平衡的相互关系。
4、生态平衡的原因
生态平衡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平衡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6)食物链及营养级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基于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2)人为因素
非生物成分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如土壤、空气、水等)。
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
(a)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工矿区等);
如果把生物看成是一个生命系统,环境看成是一个环境系统,又可以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2、生态学的发展
(1)研究对象:植物动物人类,形成了人类生态学。
(2)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发展了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如:数学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
(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
(c)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
▲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森林的作用森林不仅能够为人内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多种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量的作用。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就有重要意义。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而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2)生态系统的作用
由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自然环境)组成,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其主要作用分别是: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即异养生物,主要指各种动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遗传信息和行为信息。
如:据科学家们观察,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是以北极兔为食的。
北极狐一胎可以怀单胎,也可以怀双胎。而这是取决于北极兔的多少。
北极兔的数量多,怀双胎;数量少则怀单胎。
难道是北极兔告诉北极狐自己的数量吗?
显然不可能,这只能是生态系统中某些类似物理、化学等信息在起作用。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
在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例如,绿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动从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
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
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
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
环境卡片——能量流动的1/10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植物体内转移至草食动物体内时大约为总能量的1/10,而再转移到肉食动物体内时,为草食动物能量的1/10左右。
能量流动方向:
沿着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逐级流动;
而后者所获得的能量大体等于前者所含能量的1/10,即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约有9/10的损失掉了。
(2)物质循环
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并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建立起来了各种循环体系。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
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比如:老鼠以农作物为食,而鼬鼠又以老鼠为食,这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食物链。
再如:碎屑-蘑菇-昆虫-蛙-蛇-鹰就构一个较为复杂的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
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生物富集作用
例如,DDT在某水生食物链中的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