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私有化

合集下载

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指的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交由个人或私人企业拥有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土地私有化这一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应用和解读。

在一些国家,土地私有化是指政府将土地的所有权逐渐转移给私人个体或企业,让其自主决策土地的使用方式。

这种制度下,土地经营者可以自由选择种植、养殖或建设等具体利用方式,以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土地私有化的另一种解释是指个人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租赁土地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或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来决定土地的使用方式。

这种土地私有化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土地私有化也面临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私有化土地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

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其次,土地私有化可能加剧土地贫富差距,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稳定。

在土地私有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少数人或企业垄断,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许多国家,土地私有化已经成为现实。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私有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私有化土地应该同时关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分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土地私有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土地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但也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障公平分配的原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历程: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整个部落或氏族共有,没有明确的土地私有制。

2. 耕地制度:尧舜时期(公元前2356年-公元前2181年),
出现了耕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人民,并规定了耕作方法和税收制度。

3. 封建社会时期: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官员,而底层农民只能作为农奴依附于土地的拥有者。

4. 秦汉时期: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
口的多少分配土地,以实现社会平等。

5. 徭役制度: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土地逐
渐归于中央政权所有,农民被迫劳作于大规模的徭役制度下,导致了社会的衰败。

6. 分田制度: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实行了
分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对土地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登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7. 均田制复兴: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均田制重新复兴。

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年-1085年)实行了均田制度,土地按照人口分配,以实现公平与稳定。

8. 土地私有化: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逐渐被私有化,土地的买卖和流转成为常态。

地主阶级逐渐崛起,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以上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变化历程,不同朝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制度,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农村土地私有化问题

农村土地私有化问题

本文的许多想法来自两位我尊敬的师长(其实就是汪丁丁和姚洋),在此致以谢意。

当然,文责自负。

一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论争已经持续了很久。

一般人们说的土地所有权改革,其实就是指土地私有化。

在介入土地私有化的讨论以前,有必要界定土地私有化的涵义。

我们现在所说的私有化,其实是相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而言的。

在现行的农村集体土所有权下,农民对于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和集体未分土地的要求权是不同的。

2000年以后,集体未分土地已经非常少了,而宅基地几乎完全自留地“属于”农户个人,村集体基本上无权收回。

在许多地方,中央的“生不增、死不减”政策已经得到落实,承包地的收益权也相当硬,;而在另一些地方,村民仍然根据人口变动调整承包地的归属权,但村民基本上可以名正言顺的转租自己名下的承包地,土地的收益权是得到保障的。

因此,我们说的土地私有化,其实是指在农民对土地收益权已经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赋予农民处置土地的权利,主要包括转卖土地和将土地作为抵押品的权利。

土地私有化的支持者认为,私有化有利于土地集中,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将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私有化可以保护农民权益,避免地方政府强征强拆和村两委出卖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私有化的反对者通常并不反对农民对于法律上集体拥有的土地的私人收益权。

不过他们认为,保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必要的,因为集体所有制扮演了社会安全网的角色,在城市经济出现波动时,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移民仍然有家可回、有地可种,不至于有大规模的流民滞留城市。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又都有缺陷。

在接下来的几篇博客里,我想说明:第一,土地私有化的辩论双方常常没有明确区分土地作为农业用地的价值和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价值。

就土地的农业价值而言,土地私有化通过提高农业产出增进农民福利的空间可能非常有限,而且私有化对放松农户资金约束的效果可能也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第二,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核心,其实是(1)如何让土地资源动起来得到有效的配置,以及(2)如何让农民分享城市经济发展收益。

回顾新中国土地改革的五大历程

回顾新中国土地改革的五大历程

回顾新中国土地改革的五大历程回顾新中国土地改革的五大历程历史上,我国的土地改革大致走过五个历程。

第一次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起的,实质是土地私有化,将地主私有制变为农民私有制。

第二次改革是土地合作化,中共中央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确定为党的基本任务之一,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质上是把农民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第三次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次改革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集体所有,把土地使用权还给农民。

在卡拉扬国际花园管理集团李海湖总经理看来: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

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

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

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

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

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

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杨小凯(澳洲莫钠什大学讲座教授)我在《信报财经月刊》关于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建议于1998年登出后,听到很多反对意见,一直没时间回应。

最近去中国一趟,觉得此事不能拖延,特回应如下。

“土地私有化会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社会不安定”。

这是最常听到的说法。

此论似是而非,完全不合经济学逻辑。

如果土地按现有的使用权私有化,变成完全的私有权,当然不会加剧贫富分化,因为目前土地使用权的分配相当平均。

因此私有化只会去掉村干部定期按人口变化调整土地分配的特权,因而减少此特权引起的贫富分化。

如果有的农民要弃农进城,或从事它业,没有土地私有权时,他只得放弃他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份额。

如果他不愿放弃他对土地的权利,他就要定期回乡,变成“盲流”。

这正是贫富不均社会不安定的原因。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制度。

它不但反效率,也不公平。

如果土地所有权完全私有化了,农民将成为自由民,若农民要弃农进城,或从事它业,他可以卖掉土地,不但有一笔收入,而且有一笔资本,因此他进城时是有钱人,而不是盲流。

特别是,可自由买卖的土地比不可自由买卖的同样土地市价高得多,土地私有化只会使现在相对贫穷的农民变得更富,君不见,台湾的很多农民比城里人富,就是因为他们有大块土地完全的所有权。

如果农民卖地进城经商失败,这不会引起贫富分化吗?第一,这与保险市场有关,它是提醒人们买保险,不是反对土地私有化的理由。

目前保险市场不发达正是因为保险业不准私人经营。

若废止保险业不准私人经营的法令,土地私有化并不会增加很多风险。

第二,农民进城经商不必卖地,他可将土地出租,这就是最好的保险,不但有固定租金收入,一旦生意失败,还可回家种田。

没有土地私有权时,转让使用权所得租金极低,在江浙一带是市场租金的十分之一,不少地方租金甚至是负的。

转包也有很高风险失去土地权利。

如果土地所有权完全私有化了,不但业主可收得更多租金,土地使用权的分配更有效,而且业主可以用土地向银行作抵押贷款,借钱投资,克服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障碍,使中国的私人投资能力成倍增加。

是否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

是否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

是否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首先,取消农村土地改革可以避免土地私有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据统计,中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七成以上,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无法维持生计。

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私有化只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社会不公平”,因此取消农村土地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取消农村土地改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土地私有化的情况下,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垄断,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用于种植,导致农业产能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李克强曾经说过:“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取消农村土地改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首先,农村土地改革是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情况下,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难度大,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而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可以实现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正如毛泽东所说:“土地改革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不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

其次,农村土地改革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情况下,农民往往只种植传统农作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而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可以实现土地流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李克强曾经说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

综上所述,取消农村土地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加剧,因此不应该取消农村土地改革。

集体土地权属私有化为何行不通

集体土地权属私有化为何行不通
了。
当前 国家要改变 收人分配格局 ,要解决城 乡收入不均等 ,社会收入不均 等的时候 ,考虑 到的一个 突破 口就是城 乡一体 化 。城乡一体化 需 要两个方 面都 要调整 ,当然 主要是从农村 的
角 度实现城市化 。把农村居 民变成城市居 民,
同时 ,赋予农村 居 民与城市居 民同 Nhomakorabea 的权利 。
0 目资 ±删
现在 所 见 的城 乡一 体 化往 往 发 展 得 比较
快 ,相 对 来说 比较成 功 的 ,往 往都 是 大 中城 市周边 。随着城 市的扩张 ,连 片地 实现了城市 化 。笔 者认为这样做 在理论上来说仍然 是不公
平 的 ,只解 决 了城 市 扩 张 的 问 题 , 附带 解 决 了
集体土地权属私有化 为何行不通
业使用 ,其 中的增值收益权 归 国家 ,也就是 说
“ 价 归公 ” ,这 是 可 以借 鉴 的 。 涨 而 现 在 的 情 况 不 是 这 样 。 中 国 两 极 分 化
严 重 ,要不然就 是土地 的增值 权利农 民没有拿
到 ,给的一点补偿 根本不足 以让他维持生计 ;
要不 然就是另一种极 端 ,他们 马上 成为百万富 翁 、千万富翁 、亿万富翁 。 在北京周 边 ,百万 富翁已经涌现 了很多 ,

分钱 不 给 ,是无 偿 的。这 对 于城 市居 民来
说 ,无补偿 的话显然是不公 平的 。有补偿 ,就 是解决 就业 ,企业征用 了你的地 ,你进这个企 业做工人 ,相当于你用 土地换 了 国家通过企业 单位给你 的保 障 。完成 了这个 转换 ,于是 ,城 市居 民没有 提 出任 何 意见 ,当然 也无 从 表达
的农 民呢?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

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

文稿/2009.2一、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逻辑“三农”问题不只是我国才有的现象,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

对此,西方严肃的学者也并不认为他们的经验或理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其实,不仅中国,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整个东亚,甚至整个第三世界,本来就没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孤立存在的农业问题。

我们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农民生计、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这“三农”问题。

近年来理论界很关注“三农”问题,但不少学者却继续以西方的理论逻辑来套用于国情不同的本土问题。

西方学术界主流提出的“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必然导致农业规模经营”的思想,在国内得到普遍呼应,除了利益集团背景之外,部分原因是其在理论逻辑上确实很完整;但把这种理论逻辑直接套用在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上,则显然缺乏经验依据。

反而是几乎所有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在继承或采行西方制度之后,普遍受制于耕者无其田和城市贫民窟化,并由此造成社会动乱。

因此,国内主流学术界实际上是以西方的理论逻辑,推导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并加以模型检验;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土地私有化逻辑仍然需要在经验层次得到起码的支持:不论任何主义、制度或政府、领袖,只要发展中国家在不能对外转嫁成本的约束下加快工业化,必然导致农业资源和生产力诸要素大幅度净流出;在这个进程中,由多种复杂因素形成的“三农”困境,不可能靠某个外部引入的激进理论或政策就会迎刃而解。

笔者在1980年代也曾经热衷于依据西方主流理论构建的逻辑来讨论中国农村问题,认为,只要全面实行了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就会有利于土地买卖、自由流转、兼并集中,那就一方面使农业有可能出现土地规模经营、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规模收益;另一方面,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和人口会自然被城市化吸纳。

于是,新古典和制度学派的理论成为我在农村调查研究中的指导思想。

然而,我在后来更为广泛的国内外调查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中,逐渐从坚信不疑到形成质疑,主要是由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找不到支持这个逻辑的经验依据,才使我认识到,当年提出的这种从私有化必达自由化的逻辑看上去完整,实则似是而非。

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变革

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变革

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变革封建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对中国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化、土地公有化、世地制度等方面,探讨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形式。

官田是由官府掌控的土地,是封建政府的重要经济基础,用于军事强制和税收收取。

私田则是由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而农民则只能承租、佃种和流放自由掌握的土地。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分化导致了土地纵向分割,严重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无法自由流动和选择。

二、土地私有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城市化的增长,土地私有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地主阶级的土地垄断越来越严重,农民的土地租赁费用也越来越高。

这一过程加速了国家和社会的崩溃,使农民和贫困的地主陷入长期的贫困和困境中。

然而,中国历史上也发生了一些土地私有化的反抗,最经典的就是道德经中的“不为名而名之,不为利而利之”和反封建势力的红头文件。

三、土地公有化在中国历史上,土地公有化的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传播。

通常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公有化一方面是春秋时期伯益等提出的世地制度,另一方面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天下为公”的强调。

现代学者更注重对明朝朱德实中世地制度的定义。

在明朝,政府通过对地所持有权制度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土地公有化的范围。

明朝的世地制度实现了“每一家族都拥有一定土地”,并从根本上消除了封建权力的咏叹调。

四、世地制度世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地权世袭流转的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权世袭是非常普遍的,这导致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垄断。

这样的制度非常不利于农民的发展和独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的世地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最终逐渐消失。

总之,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有人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

为什么有人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

为什么有人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物权法(草案)》开诚布公的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一些意见提出只有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化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这些发言实际是对中国的土地“集体所有”提出质疑。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呢?分析这些观点不难看出,提出这种主张的人看到了迄今为止,我们实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并没有能很好的保护农民的利益。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命根子,在土地的问题上如果不能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那么要让农村的农民致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冷静回顾这些年来反映出的一些农民土地受到侵害的问难题,从各市、县,以及乡镇的领导,村委会的民主管理方面都透析出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干部的认识问题,当然也有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在众多的问题共同作用下,农民的利益确实受到了伤害。

执行法律政策走了样,村委会的管理缺少民主,依法维护农民的利益必然会成为突出问题。

因此一些人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的主张也就不足为奇。

“集体所有”虽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国家所有,如果把“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混为一谈,或者在产权的界定不能非常清晰,是这些矛盾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有一个农民对我说:“农民最拍‘公家’两个字,一个‘公家’能让集体的土地随时随地就变成国家所有,有谁能‘斗’得过‘公家’?”这位农民的讲话非常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农村工作中土地政策的软肋。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是长期不变的政策,提出这种政策长期不变是这种制度不变,可是各地村委会并不能依照法律根据村民的意见,稳定这种制度,而是违背大多数村民意见不断调整土地承包和同,伤害农民对土地经营进行的投入的积极性。

loCAlHOst一些地方村民承包的利益矛盾突出,村委会却不能依照法律,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见调整,不能顾及绝大数人的意见,必然会伤害大多数。

一些地方上级政府无视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实行一平二调,农民的集体土地也会在一夜之间化为公有;一些官员、村委会也会利用手中权力把集体土地占为私有,占用集体土地为自建住宅,甚至建设墓穴。

古代的土地制度

古代的土地制度

古代土地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具体介绍: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全体部落成员所有,这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形式。

当时,人们生活在氏族和部落中,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集体协作来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被全体部落成员共同拥有和管理。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出现。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土地被国家所控制,成为国有土地。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诸侯,他们则向国家效忠并交纳赋税。

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对土地拥有主权,而个人则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

在奴隶社会中,土地的占有和使用都是以阶级为基础的,奴隶和平民无法拥有土地。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成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

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且可以将土地出租或出售给其他人。

然而,封建社会中的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国家仍然对土地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徭役等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同时也会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土地的买卖和转让。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秦汉时期,国家推行名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农民征收赋税。

然而,这种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实施下去,反而导致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的问题。

在唐宋时期,国家开始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对土地的买卖和转让进行了限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也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化成为趋势。

在明清时期,国家开始推行“一条鞭法”等税收制度,进一步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转让。

总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是指国家或其他所有权主体将土地的所有权从公共或集体所有形式转变为私人所有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私有化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本文将探讨土地私有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争议。

首先,了解土地私有化的定义是十分必要的。

土地私有化是指将土地从公共或集体所有转变为私人所有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土地私有化之前,土地往往是集体或公共所有制,即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归集体或国家所有。

然而,土地私有化通过将土地的所有权交给私人个体,使其能够自由支配其土地的使用、收益和转让。

土地私有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首先,政治上的原因是影响土地私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将土地私有化可以增加个人财富,提高政府收入并增加社会福利,使个人在经济有关问题上更自由决策。

其次,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推动土地私有化的因素。

土地私有化可以鼓励农民增加投资,提高生产效益,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土地私有化还可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最后,社会原因也是土地私有化的原因之一。

土地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产权保护,增加社会公平性。

土地私有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

首先,土地私有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私有化后,所有者更愿意投资和努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其次,土地私有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私有化可以提供明确的产权,个体主体可以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来分配土地资源。

此外,土地私有化还可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最后,土地私有化还可以带来社会福利的改善。

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可以以更为高效和灵活的方式使用土地资源,从而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

然而,土地私有化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土地私有化可能导致土地贫困化和土地流失。

一些农民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继续经营土地,从而被迫放弃土地。

这种现象会导致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村经济的衰退。

其次,土地私有化可能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

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


二、贫民窟与流民
私有化后允许土地买卖,农民卖掉土地后,花完了钱又创业无成,会成为无地 、无业、无收入的“三无农民”,这样的“流民”可能导致城市贫民窟化以及 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一方面是地主和种植园主土地所有制 条件下有1/3 农民没有土地,另一方面出现了农村游击队和城市贫民窟。 ) 这种论调的逻辑前提就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而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合理 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卖地后可能沦为“流民”,为什么不让农民也享受社
来源于其他 学者,网友
以市场名义大规模低价兼并土地的“圈 地运动”不可避免。土地兼并在中国历 史上一直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因为土地 兼并造就了大量的社会破坏力很强的流 民

三、争论之焦点
一、规模化、集约化,还是精耕细作?
土地私有就有了永久产权, 可以搞大农场, 降低成本, 就可以集约化经 营, 农场就可以升值;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反对者观点
李昌平在《慎言农村土地私有化》一文中, 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中国农民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私有化的要求, 现在要紧的是国家还 土地权利给村集体;
二、只要落实现有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使用权是可以流转的;
三、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优势; 四、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 都有其相应的制度建立必要的环境条件, 在权力集团化、个人化、私有化的农村社会里很难推行公正的私有化; 五、土地是一个特殊的蛋糕——做不大且越来越小的蛋糕, 是不可以 多次分配的, 经济学的蛋糕理论是不适用的; 六、站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看, 党对中国的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就在 于完成了中国漫长的农民革命; 现有土地制度的问题不应该上升为全局的 土地制度问题。
任田” ) 二、农地私有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产权明晰)

土地私有化三问

土地私有化三问

由此塑造 了当前农 村集体 土地制 度的基本
形 态 。如 果 说 产 权 是 由所 有 权 、处 置 权 、
收益权等一束权利 构成 ,农户所享有 的土
更为复杂 的社会 事实。不幸 的是 ,这 种倾 地 法 权 显 然 是 一 种 不 完 整 的产 权 结 构 。 而 向在当前学界对 土地 制度的研究 中体 现得 且 , “ 体 ” 缺乏 一个 明确 的法律 主体 , 集 淋漓尽 致 。一部 分主张土地私有化 或者准 这 一产权规定本身 就具 有主体不清 晰的特
口郭

土 地 私 有 化 三 问
口 一 分主张土地私有化或 者准私 有化的学者以权利作为 讨 论土地 问题的起点 , 又 以权利建设作 为解 决问题 的终 点 。从 而建 构 7一个封 闭 的 自我 循环 系统。如
何 拨 开 围 绕 着 土 地 制度 的 诸 多 迷 雾 , 彻 底 打 破 权 利 的 神 话 ,以 真 正 理 解 中 国 农
权 问题 , 一 旦 给 农 户 更 大 、更 完 整 的 权 利 , 即土 地 可 以 自 由买 卖 ,土 地 的 出 售 就
可 以成为他们进 城务工 的第一桶 金 ,相对
cI oR I 学 术 书 评 l 1 hBkv n o日w a e ∞
贫困的 农 户会 变 得 更 富。然 而 ,在 《 地 权 》 一 书 看 来 ,这 种 判 断 更 多 地 是 一 种 臆 想 ,是对 中 国农 村 的真 实 情 况 缺 乏 基 本
的前提 ;另一部分则是 由于年龄偏 大、缺 式 而 从 农 村 走 出 的一 类 人 ,真 正 的农 民却
户 ,他们生 活 的大 部分 收入来 源 于土地 。 张究竟在实践 中保护 了谁 的利益?在大多 面对农村社会 已经多元化 的利益主体 ,扩 数 农 户 仍 然 要 从 事 农 耕 的 社 会 条 件 下 ,为 大农户 的权利究竟是导致所有的农户都变 何用少部分且处于强势地位的农户利益绑 富 ,还是只保护 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 架了大多数农 户的利益?在对 这个 复杂社 在三种农户 中,第一种农 户虽然还 保 会 缺乏理 解和洞察的前提下 ,保护地权仅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苏联土地政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于苏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苏联土地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土地私有化、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保护等方面探讨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一、土地私有化问题苏联土地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土地国有化,即所有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这种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国有化使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农民只能使用土地,而不能拥有土地。

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土地的使用缺乏积极性,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

其次,土地国有化也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化,大量土地被集中到国家手中,而农民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土地,这也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二、土地利用效率问题苏联土地政策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虽然苏联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苏联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干预农业生产、不合理的计划安排等,这些都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三、土地保护问题苏联土地政策的第三个问题是土地保护不足。

由于苏联政府对土地的管理不够严格,一些地区的土地遭受了过度开垦和污染,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外,苏联政府在发展工业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的保护问题,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

综上所述,苏联土地政策存在着土地私有化、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保护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苏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苏联土地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实现了土地国有化、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等,这些成就对于苏联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远东解放区土地改革与私有化

远东解放区土地改革与私有化

远东解放区土地改革与私有化近代中国的土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矛盾。

一方面,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长期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也使得不同的地区出现了土地不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随着国民政府的失败,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实施了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

本文将主要讲解远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私有化问题。

一.O对于土地改革的呼声与问题远东解放区位于中国最东边,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个省份,地理位置上与当时苏联的满洲边界相近。

在解放区建立前,这里是一个封建社会,农民长期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了抗日斗争,为了解放土地,呼声愈发高涨。

除了基本的土地问题外,远东解放区在土地改革上还出现了其他问题,例如土地集中和私有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对于国家经济产生影响的土地要求大量征用,不少农村的土地集体被破坏。

在“打土豪、分田地”的进程中,地主经常将土地私自改成了个人名义。

土地集中化和私有化的趋势一度让当地的土地陷入困境。

二.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对长期萎靡的农村进行了整顿。

解放区内实施土地改革时,最初的步骤是完成土地渐进式的改革,即实行“减租减息”等措施来解决土地问题。

除此之外,为了破解地主垄断土地的局面,中共中央还把土地改革定为新中国的一项国策,这需要运用大量的资源来帮助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

在减轻物资负担的情况下,新政府积极实施土地改革,并采取了土地革命、退出地主和实施土地改革的成功方法。

三.私有化问题的解决中国解放军打败了国民政府后,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顺利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私有化问题也被解决。

在土地改革初期,中共中央采取了分田到户的方式,让农民土地变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同时避免了土地集中化和私有化的趋势。

在以后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地问题,中央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以保证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的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七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就是历史上的大一统时代,它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由于官僚体系的构建和土地私有化的发展,社会的地位开始出现了分化。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的知识点就是这个时期的内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构成的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的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科举选拔、相互监督等等。

官员的身份、职责和权力都是由等级确定的,高层官员可以统率低层官员,而低层官员则向高层官员汇报。

科举选拔是封建官僚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人才来填补政府机构的官员岗位。

二、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等级制度,这是一种以阶级为单位的分层系统。

顶层是皇帝和皇家宫廷,中层是官僚、士大夫和富商,底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

不同的等级社会地位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权利和待遇。

社会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指的是土地逐渐从整体性质变为个体所有性质。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原本是国家所有的,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土地逐渐私有化。

富商和地主开始收买贫苦人家的土地,最终形成了土地私有化制度。

农民已经分不到土地,只能在地主家务虚的。

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使得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四、科技进步封建社会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四大发明,其中有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科技进步,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官僚体系、社会等级制度、土地私有化、科技进步等方面,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

论土地流转与土地私有化

论土地流转与土地私有化

论土地流转与土地私有化高一(3)班许玮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胡锦涛指出,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但土地流转,并不是土地私有化。

不搞土地私有化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的原则要求。

翻阅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出现过土地私有化的提法。

还权于农民的“权”不土地所有权,而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若笼统地提出把土地权利还给农民,让人误解为土地所有权可以流转,无疑等于倡导土地私有化,这完全是一种误读,不符合中央精神。

中国乃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

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理应归国民所有,按照我国的制度,国家土地由国务院统一管理。

我国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九也明确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

另外,我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必然会引发其他要素市场包括农村资本市场的发育。

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

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土地私有化对中国经济的利与弊
刘畅
作者简介:刘畅(1995-),江西瑞金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数理经济实验班13级学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土地政策进行分析和比对,对土地私有化的利与弊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并且紧密结合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实际,最终建设性地指
明了一个可行的中国土地改革大方向
关键词:土地私有化,城镇化、工业化,社会福利
一、引言
纵观古今,横观中外的任何一项经济政策,利弊皆有之,都是一把把双刃剑,因而政府欲推出经济政策,必须对利弊进行详细具体的权衡,才能付诸实施,土地私有化亦如此。

土地私有化,即一个人拥有完全的土地产权,包括买卖、转让的权利,以及对土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中国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或者经营权,难以解决所有权集体共有与保持承包权稳定的矛盾,使得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严重、农民群体抗争事件频发,滋生腐败。

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土地承包制度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土地革命”,那么,土地私有化完全可以成为“第二次土地革命”,这也响应了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回顾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土地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对农民采取的是“井田制”。

到了秦朝,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

曹魏时期还实行过“屯田制”,到了北魏,则发展到了“均田制”,一直到唐朝中期。

到了宋朝,实行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由此我认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其实就是土地政策的历史。

秦朝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
实行土地私有化,秦朝因此实力日增,先后战胜了其余六国,一统天下……
土地政策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维护一国或者一地区统治阶级的长期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政权尚未完全稳定,民众的支持对于政权的巩固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共产党最初提出的是《井冈山土地法》,并未得到农民的完全支持,存在很多不足,中国共产党进而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以及《中华苏维埃土地法》,最终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正是有了民众的支持,才有了共产党日后长足的发展,其对于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不言而喻,土地政策的影响由此又可见一斑。

现代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房价水涨船高,土地政策的改革刻不容缓。

最近,诸如“北京广东等17省份已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新闻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国的现实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与土地政策改革相关的重大演变。

那么,土地私有化应不应该在中国进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现在我就简要谈谈中国土地私有化的利与弊。

二、私有化的消极影响剖析
1、不管是不是在中国,土地私有化的推行会间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

如果农民拥有了完全的土地产权,则土地的市场供需状况将会发生改变。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稀缺性原则,那些拥有城市外围土地的农民自然可以通过高价将土地卖出,同理,在矿山边上,或者是铁路修建途中必须用到的土地,其所有者亦可以获得高额回报,这些都无疑提高了中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成本。

2、土地私有化有可能会导致城市贫民窟化。

事实上,土地私有化最终并不一定能保证“耕者有其田”。

古人所云“耕者有其田”就是种田者或务农者拥有自己的土地,耕种的是自己所有的土地。

所谓“自己所有的土地”,可以是耕者个人或家庭拥有的土地,也可以是耕者共有所有的土地。

耕者如果耕种的是别人所有的土地,包括租种别人的地或者被雇用到别人的土地上或农场里种地等,就是“耕者无其田”。

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农民不受剥削的根本条件,耕者有其田是农民世世代代的追求。

几乎所有主张土地私有化的论者都认为只有土地私有化才能做到耕者有其
田,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土地私有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甚至有可能使土地集中在少数不种地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的人的手中,造成耕者无其田。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许多农民少地或无地的历史事实就是明证。

即使是通过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人或家庭的土地私有制,也不可能保证耕者有其田,因为农民可能因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失败、人身家庭变故等原因而破产失地。

再加上现今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土地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线,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到了城市也难以适应城市的生产活动。

这样不仅会使得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下降,甚至会导致城市中出现像印度和拉美国家那样集中连片的“贫民窟”。

3、进一步拉开贫富差距。

由于土地的差异化,中国8亿农民拥有的土地价值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或者是同一个地区不同的位置,比如城市外围和远离城市的边远区域,土地的价值相距甚远。

加上中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难以合理地权衡卖地或者租地的机会成本,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拥有的土地的价值。

4、土地私有化容易滋长中国的政治腐败。

中国的政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寡头统治,政府部门拥有强权。

而在中国,农民是属于弱势群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政府和制度的保证,即使土地私有化,也缺乏定价权和自由买卖权,土地转让价格不可能由农民说了算,甚至连转不转让都要受制于人,在强力之下有时不想转让也得转让,这就容易滋生腐败。

这样会让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贿赂等寻租手段来强行获取土地的增值等利益。

5、土地私有化后“由于有土地增值的预期”农民会将土地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资产加以保护,即使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非农产业,一些农民也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出让土地,这将会成为土地流转的障碍,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加上在中国人口基数13亿,农村常住人口接近8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而土地资源又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的话,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势必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中国台湾省都实行土地私有制,但实践证明,“土地私有权并没有促进土地的流动和集中”,反而使土地分散经营凝固化。

6、实行土地私有化的制度费用较高。

在今天的中国,推行土地私有制会有一定的政治风险。

即便假设土地私有制最适合中国农村的国情,但要让民众和政府相
信并接纳这一主张,仍需耗时费力,成本难以估计。

同时,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后,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上扮演的角色消失,政府与众多农户打交道的难度增加,交易成本和土地管理的费用增大。

任何一项制度变迁,只有制度收益大于制度成本时,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如果土地私有化,有谁能够预测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的关系呢?如何才能达到制度政策的“帕累托最优”呢?
三、私有化的积极影响剖析
由于土地的私有化,大批的农田将会被征用,现代农业对农民的需求量少,因而将会出现新一轮的“人口红利”。

大批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就业,将会为接下来的数十年间的城市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确保中国制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竞争力。

土地私有化能够发挥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使得农村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转让流转,农民能够自己决定土地用途、消除土地抛荒,在买卖中还可以讨价还价,适合于作为工商业用地的土地还可以通过高价出售,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发财致富,地价上升还有助于促进土地节约和高效使用。

普通农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能够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集中高效利用,更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还可以实现土地资本化,以土地作为抵押获得贷款和入股,增加农业投入或从事其它生产经营活动,扩大增加收入的途径。

也有利于资本下乡,农民也愿意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四、结论
中国的社会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农村人口数量,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城镇化水平不高等等决定了中国应该推行怎样的土地政策。

即中国现在应该保持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土地政策,在此之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由于中国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差异巨大,发达地区的土地政策可以向着土地私有化方向不断调整。

到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社会福利保障一系列体系完善之后,中国应该推行土地私有化。

前提是中国政府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及时沟通,尽量减少因土地而引起的纠纷甚至社
会动荡。

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政治基础,保持社会稳定。

总之,土地私有化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任何一项土地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谨慎,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健康持久。

参考文献
简新华,2013:《中国土地私有化辨析》
孟勤国,2005:《揭开中国土地私有化论的面纱》
刘伟,2004:《对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几点质疑》(经济新视野,2004年第5期)
西鸠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