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北方的民族汇聚 学案3 北师大上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名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名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3)以史为鉴,扩散核心目标
史学做为一门社会科学,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那就是服务现实。很多人经常把孝文帝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开放联在一起,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这种观念太陈旧了,老炒冷饭没意思。后下去送课,发现我根本没办法用家乡话完整的上完一节课,从而也让我意识到文化也好,民族也好,在融合的过程也应保存自己的东西,共同发展,后来再进一步改课时,我升华了主题,提出新的观点《求同存异繁荣发展》,而且认为它是我整节课的亮点。
(2)挖掘内在联系,聚焦核心目标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给我提出两个建意一是核心目标没有起到统领整节课的作用;二是小标题不够醒目,没有体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经过科组同事的提点,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既然确立“民族融合”是这节课的核心目标,那么内容与内容之间,内容与核心目标必然存在内在联系,找出来,串起来,就是整节课的主干线索,清晰明了。所以我把第二部内容的标题设定为《时与俱进,孝文帝改革》。那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内容经“民族融合”串联起来,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促进民族的大融合。民族融合起到统领的作用,而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容易串联起来,简单明了,清晰易懂。
老师: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手弃旧制,立新规,实行汉化政策
老师:(幻灯片)故事四:从旧制走向新规——汉化政策
老师:演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服饰的差异辨别胡服与汉服,从而归纳出措施1、改穿汉服
学生:从袖口、衣领、裤褶、裙摆分辨胡服与汉服
老师:出示材料((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记》)
学生:都有道理
学生:只是一个站在鲜卑族的立场;一个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评价方法应当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6分钟〕【二】新课导入:〔4分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诗歌导入,由刘禹锡的《乌衣巷》引入主题: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由统一走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为北方民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探求心知〔23分钟〕通过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帝的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和交流”,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提出问题: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2.孝文帝改革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洛阳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之广呢?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原因所在: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开展教学。

观察“少数民族内迁示意图”,了解北方的局势。

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指导学生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观察“胡汉融合”系列插图,了解民族融合的情况。

图片资料【四】归纳升华〔4分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汉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6分钟〕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背景:改变北魏落后状况,加强北魏统治力度内容: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作用:承担胡汉融合促进任务,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键入文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 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学案导学,体现先学后教。

2、通过参与编演课本剧、拟圣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3、通过微服私访、讨论等活动,探究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_1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_1

课题课时本学期第日期月日本单元第 3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课标)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编演孝文帝迁都的课本剧,加深对孝文帝迁都并改革的理解。

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

情感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以此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预习反馈听写检查1、听写2、检查“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听写检测,学生互相批改并改错复习巩固《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师大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基础过关结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结构进行快速记忆,基础过关小组互相检查过关人数计入小组考核巩固基础知识合作学习共同探究1、少数民族为什么要迁到内地来?2、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3、现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还有没有鲜卑族?他们到哪里去了?4、孝文帝是在一种什么样大气候下进行的改革?5为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6、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7、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8、你怎样看待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学生按要求先自学分析、然后讨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确定好答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主要讲述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多个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鲜卑族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等,使学生了解到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北方民族汇聚这一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汇聚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教材、教辅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教学素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音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族汇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汇聚这一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如东汉末年的战乱、民族迁移等。

通过讲解鲜卑族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官制、提倡儒学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知道六世纪至隋朝时期,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对民族融合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能够理解北方地域和民族在对中原文明的贡献与发展上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化的针对性、逻辑性思维,认识古代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并初步感受和探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内容•学习北方地域民族的演变过程•了解与中原地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探讨民族的交融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分析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3. 教学过程3.1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亿年前北方处于海底,巨大的海洋退缩后,形成了宽阔的平原,而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之地。

同时,引入演变过程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北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理区位和民族面貌。

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北方的历史发展背景。

3.2 教学过程3.2.1 学生思维导图教师放映相关影片,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然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记录下汉代北方民族演变的历史情况。

学生思维导图完成后,逐个展示,由教师指导正误,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补充。

3.2.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工。

每组从不同纬度,发掘汉代以来,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过程,通过拼接合并找出共性和互补性,展现北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

3.2.3 课堂展示对每组的合作研究结构,进行展示,学生试着从多元的角度,对不同民族在北方地域上的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进行加深探究。

如果有现场产生疑问和争议,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从而升华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3.2.4 巩固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讲解,让学生对交流和融合的演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介绍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和传承,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锻炼不断拓宽学生眼界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3.3 课堂作业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结合理解写出350字作文,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师生共用教学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预习导学:1、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和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在历史上合称“”。

2、鲜卑族拓跋部原居住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386年,拓跋部建立,定都,史称。

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年,北魏将都城从迁到。

三、合作学习与探究:(一)知识重点归纳:(二)知识难点突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四、达标训练:(一)知识过关:1.(中考高频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这说明()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A.平城偏北,不利于对中原进行统治C.只有脱俗革新,加快融合进程,才能立国中原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二)能力提升:1.简答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2.融入情景,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①“魏主”是指谁?②魏主的这个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他是怎样以身作则的?③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④这些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五、课外天地: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民族交往和民族友好的历史小故事。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总的设计思想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理论支撑、教学过程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一)解读教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北方的民族汇聚》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最好体现。

这一主要包含“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两部分内容。

按标要求,这一着重要求学生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因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图片,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学生讨论得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堂分组探究,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能简单地评价孝文帝,从而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同民族融合的价值,并能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2、难点:简单评价孝文帝。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及地图展示二、说教法(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

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

(二)教法: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历史情境,兼用朗读、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谈话、讲述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一】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1.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自主学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1.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上合称“________”。

2.鲜卑族拓跋部原居住在_____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386年,拓跋部建立_____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_______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______年,北魏________将都城_________迁到_______。

【三】研学互动课堂〔名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探究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及其影响探究提示内迁原因: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

影响: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逐渐走向融合,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探究提示措施:494年迁都洛阳,采用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了解。

【四】同步升级演练〔我行,我一定能赢〕1.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A.匈奴、鲜卑、山越、氐、羌B.匈奴、鲜卑、羯、氐、羌C.山越、鲜卑、羯、氐、羌D.匈奴、山越、羯、氐、羌2.“五胡”内迁,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族B.匈奴C.羌族D.氐族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这说明〔〕A.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B.那里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C.胡人是汉人的一部分D.那时胡汉杂居区供给紧张4.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羯B.鲜卑C.氐D.匈奴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开封D.建邺6.以下不属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A.平城偏北,不利于对中原进行统治B.不迁都不利于接受汉文化C.只有脱俗革新,加快融合进程,才能立国中原D.鲜卑贵族向往洛阳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8.以下选项中,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是〔〕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学汉语④尊佛教⑤与汉人通婚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A.穿鲜卑服装B.采用汉姓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10.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使少数民族更加落后B.使少数民族在语言上与汉族趋同C.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D.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①将都城从塞外迁到洛阳②要求采用汉姓③提倡同汉族通婚④要求推广普通话A.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13.〔中考高频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广泛的民族大融合B.南北方经济得到不同的发展C.国家政权不断更替D.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14.简答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15.简答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初中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初中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板书设计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2)拓跋珪建立北魏(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2)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113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聚会 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聚会 学案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穿越时空这幅图是l953年在陕西出土的鲜卑骑马武士俑。

鲜卑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

这个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强大,它在封建国家分立混乱的局面下统一了北方并建立起国家政权。

可是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那么这个民族怎么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神秘消失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鲜卑族的兴衰史吧!感悟历史本课导航跨越障碍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孝文帝的改革。

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中,看他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突出的政绩在于他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正面肯定他是少数民族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帝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群雄并举,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一说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地区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2)为了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实行了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

互动天地辩论会——孝文帝改革辩题孝文帝改革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消极的;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积极的。

活动建议l.全班分三大组,其中两组各持一观点,另一组为裁判组。

2.论辩双方根据论点组织论据,收集相关资料。

注意,因同学们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建议资料不以理论为主,寻求事实说明即可。

3.确定辩论会各方:正方、反方和裁判组各6人,老师加入裁判组(7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北师大版

第 22 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认定目标】(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汉化举措,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量民族优秀的改革家。

2.剖析孝文帝改革促使民族交融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使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请看课文第“边境少量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以下1-2题: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量民族?2.内迁少量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方面表现出什么趋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北魏孝文帝促使民族交融的举措”一目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①386年,_______族成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一致了历史背景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场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北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___________魏孝文① 494年将国都从 ________迁到 ____________ 。

帝改革举措改穿 _________;②汉化举措学习 _________;采纳 _________;与汉人 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共同研究】(不依赖,不从众,让思虑成为习惯)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在今日的中国56 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何?你怎样对待北魏孝文帝促使民族交融的举措?专心爱心专心-1-爱我中华!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宋祖英【概括整理】你能依照前方的知识构造,把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列一个表吗?【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完成功的巅峰!)(一)选择题比一比,看谁做1.北魏是由以下哪个少量民族所建()得又快又好!A .氏族B .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快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度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稳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孝文帝迁都到以下()A.平城B.长安C.上京D.洛阳4.以下不属孝文帝改革举措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5.以下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孝文帝改革切合守旧权力的意向B.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潮流C.孝文帝改革促使了民族大交融D.孝文帝改革言传身教专心爱心专心-2-6.以下不属“五胡”的是()A.匈奴B.西晋C.鲜卑D.羌二、资料剖析题魏主欲变北俗,介绍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东不行兴。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 北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 北师

《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民族融合的开始1.东汉末年以来居住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与汉族杂居相处,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民族融合的发展2.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的_________建立了北魏。

并于_________统一了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的高峰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___,后来_________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4.请你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公元3世纪到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分裂割据与局部统一并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18到20课)指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

2.阅读课本第115页请回答北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迁都后对孝文帝的改革又产生了什么影响?3.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在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还有没有鲜卑族?为什么?三、巩固检测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2.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A.匈奴B.羯族C.鲜卑D.氐族3.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4.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B.改鲜卑族姓为汉姓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魏成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6.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1.请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填出内迁的“五胡”民族。

2.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课堂练习难点都在那个地点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5.北魏是族建立的政权。

6.年,孝文帝将都城从 (今山西 )迁到。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要紧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操纵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操纵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逼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A.元 B.穆 C.陆 D.贺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明确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包括( )①采纳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要紧缘故是( )A.爱护了人民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爱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1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13.北魏孝文帝对中国历史的进展有什么奉献?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确实有长进了?一、单项选择题14.终止了十六国时期的纷乱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政权的是( )A.前秦 B.北魏 C.东魏 D.西魏15.古代历史上迁移都城,巩固了政权的统治者有( )①商汤②盘庚③北魏孝文帝④前秦苻坚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A.四世纪初 B.四世纪末 C.五世纪初 D.五世纪末二、填空题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

通过数百年的与,他们与汉族逐步。

18.东晋十六国时期,在“五胡”所建立的政权中,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和。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一、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远不止这些,为什么有些民族就淹没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呢?因为各民族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逐渐趋同,这种现象就是“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又是如何与汉族进行融合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师:首先同学们根据课件上几道简单的填空题“与书本合作”,快速地把课文自习一下,找到答案后请在书上划下来。

一、五胡内迁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内容:﹝1﹞494年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师:下面我们“与同学合作”,请同学们观察“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看地图,你能得到哪些有些有效信息?生:西晋时期的都城在洛阳;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羌氐2、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内迁?生: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内迁。

3.想一想,少数民族内迁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生:游牧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各民族逐渐融合。

师:在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那么,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A羯B鲜卑C氐D匈奴鲜卑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呢?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材料反映出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生:鲜卑族是个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这样一个落后的民族,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北师大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北师大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学习目标
把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影响;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预习案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背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
2.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3.民族融合的趋势: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也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
(2)时间和地点:于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3)汉化政策
一律,学习,采用
,提倡与。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他将皇族的形式拓跋改为,自己改名为。
3.意义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促进了民族融合。(记在书上)
预习自测
完成《资源与评价》P116页选择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问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最有名的是“五胡”,请完成《资》117页11题,提高读图明史的能力。
问题2:根据课本114页内容,谈一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是怎样的?
探究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背景
(1)北魏的建立: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
(2)北魏的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3)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问题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请看课文第“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 改穿_________;学习_________;采用_________;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魏孝文帝改革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你能按照前面的知识结构,把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列一个表吗?【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 .氏族 B .鲜卑族 C .契丹族 D .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A .平城B .长安C .上京D .洛阳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 .学汉语B .与汉人通婚C .迁都洛阳D .改穿胡服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B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 .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爱我中华!宋祖英6.下列不属“五胡”的是()A.匈奴B.西晋C.鲜卑D.羌二、材料分析题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东不可兴。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理念及方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论从史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探究等形式。

教材处理
1.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纳入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对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措施的理解。

2.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中加入相关的图片。

由于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学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将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图片出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教学活动内容: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搜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有关资料。

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少数民族?
几个少数民族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这些少数民族同学坐在汉族同学一块儿为什么我们用眼睛分辨不出来?学生:因为我们的语言、服装、生活习惯相差无几。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
教师就民族汇聚一词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屏幕显示)
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

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下面,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同学继续思考: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这些民族内迁到中原会带来什么影响?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

同学们想一下,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容易吗?学生回答:(略)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屏幕显示)
教师:同学们想像你就是北魏孝文帝,你想加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
教师:那么,孝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观看孝文帝改革的影视资料
(通过影视资料,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重点的理解。


学生看后指出:迁都洛阳。

教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根据录像以及教材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推测一下,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和北魏孝文帝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
教师提出问题: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

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请同学们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 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给学生指导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本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汇聚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4、课堂练习
选择题略
5、板书设计: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一得:
1、本课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当中我考虑到这一点,增加适当图片,创设情境,改善了课堂气氛。

2、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置学生于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