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地质》关于地质工作性质的讨论

合集下载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课程报告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学号:2101160014姓名:刘慧民班级:研四·B3班专业:地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指导老师:张秀荣提交日期:2016.10.24摘要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主要时间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

以中国地质发展史为出发点,综合各时期的地质文化,探讨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论述地质精神在不同年代的具体内涵,阐明当下地质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并提出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地质发展史地质文化地质精神形成传承弘扬目录引言 (1)一、中国地质发展简史 (1)二、各时期的地质文化 (3)三、地质精神的形成 (5)四、地质精神的传承 (6)五、新时期的地质精神及其作用 (7)六、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9)七、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地质精神被称为“地质之魂”,是地质找矿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地质人使命和理想的指路明灯。

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时期,国家经济体制在改革,地质行业也面临着倒逼转型的新局面,地质工作者除了要坚持地质精神的指引,继续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还要充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地质精神,坚守献身地质的责任和荣耀,坚定找矿立功的使命和理想,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认同并加入到新时期的地质工作中来。

一、中国地质发展简史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根植于国内。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

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

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地质文献最早的是周树人(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

他还同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1906年在上海出版。

但这些文章主要是出于当时爱国的热忱和对振兴实业的期望,而不是地质研究的成果。

中国地质事业的真正开始是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大熊山煤炭的勘探到钻出世界上最深的地球实验室,中国地质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地质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未来的地质研究方向。

一. 中国地质学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地球科学知识主要是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记载和对地质资源的利用。

1901年,德国籍的矿物学家汉斯·符文(Hans Ungemach)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矿物普查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地质研究机构。

此后,奉系督军张作霖、北伐军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成立了一批地质机构,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地质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全国范围内的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地质学也面临着从实用性向理论性转型的挑战。

二. 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各类研究机构的成立1949年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地质学机构不断因时因地成立。

中科院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两个系之一就是地学系。

195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地质部,次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地质部,它负责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地质行政机构。

1956年8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后来的地质调查局也会在该机构的基础上成立。

此外还有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研究机构成立,为中国地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1958年,三门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这座超级水电站的建造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动了一批大规模的地质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坝的施工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中国地质学家经过激烈的探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水电站勘探报告标准。

这套标准对我国大型水电、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研究地质演化研究可以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9-20版: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创新设计)

19-20版: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创新设计)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3)总体评价: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 李四光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 立了光辉榜样;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 心,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楷模。
16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11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探究 全面评价李四光
@《创新设计》
[史料探究] 史料一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 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 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 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史料二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 行勘探而发现的。” 史料三 2009年李四光被授予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
22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2)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李四光不迷信 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是青年学生 的人生楷模。
13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答案 (1)原因:李四光的发现推翻了外国科学家关于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
论。
意义: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是对科学的杰出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议论文论点事实论据(精选1篇)

议论文论点事实论据(精选1篇)

议论文论点事实论据(精选1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议论文论点事实论据的资料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集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集(其实就是考察你平时的阅读积累。

试问:你记忆的仓库里积累了多少东东呢?)一、立志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5.陈胜的鸿鹄之志(见《陈涉世家》)6.鲁迅弃医学文:青年时期鲁迅,曾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希望以医救国。

在第二学年里,学校增加了一门学科——细菌学。

教学这一门课程时,细菌的形状全部是用幻灯片显示的。

有时穿插放映一些时事幻灯片。

有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画面上出现很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说成是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这个人将砍头示众,周围人在看热闹,画面上观众体格强壮而精神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学医在当前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们即使体格再健壮,也只能被示众或作看客。

最紧要的,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

于是,他毅然弃医学文。

终于成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旗手。

7.为了中华之崛起:新学年开始了,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

”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

”也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魏校长指着坐在后排的一位学生说:“周恩来,现在你谈谈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

李四光先生(1889-1971)-2012.5.29

李四光先生(1889-1971)-2012.5.29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章鸿钊会长,李四光, 翁文灏副会长; 1929年中国地质学学会,李四光任会长; 1929年-1949年,李四光荣任4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2-1971年,李四光任10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2-1949年中国地质学年会上,李四光至少做过7次 大会报告。
③在地质构造形成等重大问题上挤身于国际讨论之中
③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及建立地质力学
• 李四光说:“地质力学之意义,在从地表岩体所 经过各种变形或破坏之方式,根据力学原则,探 求各地域地壳内发生运动之原因。”
地质力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21年,研究石炭纪和二叠纪沉积地层时,注意到 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对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有所认识;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后期及30-40年代,对构造形迹的定型、 定位、定时开展研究,提出构造体系;40年代初,提出地质 力学。
• 1962年,李四光完成《地质力学概论》; • 1962年-1966年6月,为了地质力学理论的普及,共办了3期地 质力学进修班,学员达153人。
在伯明翰大学逗留期间,李四光在学 校的机械系车间制作了一个铅质空 心的球体,里面涂一层薄蜡,用来做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地壳运动的实 验,这个球体,李四光带了回来,后 来保存在李四光纪念馆中。

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李四光亲自兼任 主任委员,赵九章为副主任,分设综合、地质、历史等组。李四 光几次找范文澜商谈如何收集中国历史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记录, 弥补科学记录的不足。 • 1955年,他在《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 系复合问题》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中国西北部活动性构造体系与 地震带分布的关系; • 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6.3级地震之后,特别是1966 年邢台地震之后,李四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用了很大的精力来 抓地震预报。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1)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苏地质科学交流最火热的阶段,彼时,中国地质工作还很薄弱。

苏联先后派了400多名地质专家援华,在空白领域,中国基本全盘引用苏联的地质工作模式和方法规范。

李四光自学了俄语,对苏联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他坚持批判地吸收,反对不顾中国地质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

一些苏联专家和李四光一起参加野外考察或读了李四光的调查报告后,赞成李四光的见解,放弃了此前的学术观点。

李四光不怕质疑他人也不怕被他人质疑。

作为老师,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他曾说:“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没有老师,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实事求是!”当自己提出的理论受到学生质疑时,李四光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批评自己的学生,认为他不该因为害怕亮出不同意见而在发表论文时用了笔名。

针对某些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并不相信。

“不相信”的背后,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于十多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挑战。

他根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随即展开。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2)李四光除了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之外,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说,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起早贪黑,刻苦练习,终于练成可以登台演奏的水平,李四光在英国寒窗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蜚声华夏的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早于小提琴大师马思聪的“思乡曲”。

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的相识充满浪漫色彩。

一次赈灾义演上,李四光看到一位年轻女士在台上弹钢琴,于是问旁边一位物理系教授她是谁。

刚巧这位物理系教授的夫人是那位女士在教会学校的同学,于是她特别热心地介绍李四光与许淑彬相识。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作用本文阐述了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应用特征,分析并揭示了这两种科学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够不断焕发活力、推动地球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因,得出了科学方法的选择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性。

科学观察法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科学观察法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和揭示地球科学奥秘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1,2]。

科学观察法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通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各种观察仪器如放大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认识和描述各种地球科学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法由单一的、粗糙的肉眼鉴别法向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科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向前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3,4]。

带有科学考察目的旅行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更使得热衷于地球的人们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的观察为主,他们通过在野外考察,发现并详细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获取了各种岩石样品标本。

野外考察在地球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发展,使得不同学派的争论变得异常的活跃,而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维尔纳创立了“水成论”,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

“水成论”者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而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则不赞成这一说法。

赫顿通过野外考察和推理认为花岗岩和玄武岩曾经都是熔体,熔体发生侵入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也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

野外考察推动了各学派间争鸣,加速了“水成论”和“火成论”诞生与发展,而水火之争则直接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中国文化

现代中国文化

现代中国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2)李四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后改名李四光。

在日本留学时选择学习造船专业,立志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的海军。

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后来李四光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李四光回国后,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1948年李四光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并就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也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20世纪60年代初,李四光完成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

这部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李四光通过对大量蜓化石的研究,创立蜒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在冰川学研究上,他通过多次实地考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亲自组织指导冰川专业人员开赴西南三线地区,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科学的杰出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

这不仅使李四光的理论和科学预见得到最有力的证明,还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晚年,他还运用这一理论,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作了大量研究,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人开始意识到地质变化的存在。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1900年代初,中国学者王大昕和徐永昌分别在欧洲和日本学习地质学,并将其带回中国。

他们开创了中国地质学的先河,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192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地质矿产学会的成立,中国地质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质演化、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质学等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观点,例如“中国大陆架”和“太平洋构造”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各地质勘探单位相继成立,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如钱学森、曾庆存等开始涌现。

他们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地质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地质学家们开始深入探索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

如今,中国地质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球科学领域之一。

在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很广的应用。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一)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一)

63化 石2021年 第2期经典回放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一)吴胜明编者按 明年(202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

正当本刊筹划组稿纪念之际,恰知著名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吴胜明先生整理了自己阅读《地质学原理》的读书笔记,其中不仅涉及通过品读《地质学原理》而获得的地质学知识和个人心得,还镶嵌了与中国地质学会的开创前辈们相关的诸多事迹,读来情趣盎然又获益匪浅。

因此,本刊特邀吴先生将此读书笔记整理成文在本刊连载,权作对中国地质学会及前辈们的一份致敬。

从今天开始,笔者来谈谈个人学习英国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先生的经典著作《地质学原理》的心得、体会、收获并与各位交流、共享。

因为这本书是讲地质学的,就要了解地质学是什么,笔者从中国两位著名地质学家的工作讲起,并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

本书译者徐韦曼先生简介——名师与“十八罗汉”诞生本书,即《地质学原理》的译者徐韦曼先生,是中国地质界有名的“十八罗汉”之一。

“十八罗汉”是20世纪初,由留洋海归的中国地质学家自己培养的中国第一代地质专业人才。

因为当时33人入学,最后18人拿到毕业证书,故称“十八罗汉”。

为什么要办这么一个“学校”?老师又是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办的?中国的地质事业和辛亥革命相关。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第二年1912年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政司下设地质科,科长由1911年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学系毕业的章鸿钊(1877~1951年)担任。

这是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有“地质”行政机构。

1913年,政府北迁到北京,机构设置有变动,在农商部下设立了地质调查所,由1911年从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留莱伊尔学归来的丁文江先生担任所长。

丁先生又把原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的章先生请到北京来一起共事。

两位先生当时都明白,搞地质工作就靠自己这两位海归是不行的。

地质科学发展史概述

地质科学发展史概述

地质科学发展史概述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发展史可以说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较晚。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演化历史,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它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知识积累和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不断地争论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而成为一门科学的。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具体说来,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粗略地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石器时代~十五世纪中叶),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十五世纪中叶~十八世纪中期),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早期),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十九世纪早期~二十世纪初),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二十世纪初~现在),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一、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石器时代~十五世纪中叶)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创造地质工作新的辉煌:“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一面向21世纪地质科学讨论会”闭幕词

创造地质工作新的辉煌:“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一面向21世纪地质科学讨论会”闭幕词
研 讨 , 切 配 合 , 同为 大 会 的 顺 利 召 开 而努 力 工 作 表示 衷 密 共 心 的感谢 !
20 0 1年 , 一 步 健 全 完 善 了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 责 统 一 组 织 进 负 实施 新 一轮 国 土资源 大 调查 。 年 多来 , 得 了骄人 的 成果 。 三 取 特 别是 20 0 2年 ,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推 进 两 大 调 整 , 调 整 地 质 中 即 调 查 工 作 部署 、 整 队伍 结 构 ; 实 三 个 转 变 , 思 想 观念 、 调 落 即 服 务 方 式 和 工 作 作 风 三 个 方 面 的 转 变 , 实 九 项 工 作 , 力 落 大
“ 时 俱 进 , 革 创 新 ” 在 探 索 中前 进 , 探 索 中 开 拓 创 新 。 与 改 , 在 最 后 , 还 要 代 表 全 体 与 会 人 员 对 为 大 会 提 供 良好 服 务 我 的永 兴花 园饭 店 的领 导和 全体 员 工 表示谢 意 。
现 在 , 宣 布 ,中 国地 质学 会 8 我 “ 0周 年 一 面 向 2 1世 纪 地 质科 学讨 论 会 ” 幕 ! 闭
查 局 , 大 家 的 支 持 和 帮 助 表 示 衷 心 的 感 谢 。 我 们 的 每 一 项 对
任 务 , 迫 切 需 要 地 质 学 会 会 员 的 积 极 支 持 和 热 情 参 与 。 我 都
相 信 , 国地 质 学 会 的 广 大 会 员 一 定 会 继 承 老 一 辈 的 优 良 传 中
祝 全 体 代 表 身 体 健 康 、 途 顺 利 J谢 谢 ! 归
同 志 们 , 友 们 ! 们 创 造 了 辉 煌 的 昨 天 , 接 更 加 美 好 朋 我 迎
的 明 天 。面 向新 世 纪 , 们 正 在 走 着 前 人 没 有 走 过 的 路 , 们 我 我 正 在 做 着 前 人 没 有 做 过 的 事 。 我 们 要 按 照 家 宝 副 总 理 题 词

踏一程山水 绘地质春秋——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志章

踏一程山水 绘地质春秋——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志章

专家简介:王志章,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藏描述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资源与环境系副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开发地质学组副组长,《新疆石油地质》《录井工程》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油藏描述、测录井地质、开发地质、储层地震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硕、博士生200多名。

近年来在火山岩、非常规、碳酸盐岩、砂砾岩、特高含水、稠油超稠油等油气藏智能化方面多有建树,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各石油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近200项,发表论文200篇,出版专著30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

2019年,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数理化及地学领域。

42 科学中国人 2019年11月贯穿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基于这样的理解发展,以美国、法国公司为首的油气藏描述研究于1980年前后快速拉开帷幕,并且在油田动态监测、最终采收率评价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等研究层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际上,油气藏描述发展如火如荼,国内的石油地质工作也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当时国内尚没有油气藏描述概念,计算机技术也并未广泛应用,但在地层构造、对比、沉积等地质研究中,人工解释测井曲线数据、物探资料及利用实体模型油气藏地质特征等综合研究手段已经存在,这些恰恰符合油气藏描述研究的范畴。

“油气藏描述概念正式被引进到国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批搞测井研究的老专家最早使用的。

”王志章说。

紧接着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气藏描述研究相关工作在国内越发得到重视,包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等多家单位投入研究,其技术发展更被列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也正是这个时候,王志章进入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工作,之后还有幸参加了首次国家级油藏描述攻关项目。

他回忆说,当时作为初学者主要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接触到胜利牛庄油田油气藏描述的相关工作,也切实感受到科研攻关的不易,“从1986年到1989年,因为计算机技术等不成熟,上百研究人员花费四五年的时间才把油气藏描述清楚”。

大山里走出的贵州籍院士

大山里走出的贵州籍院士

大山里走出的贵州籍院士作者:牛新志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第10期春秋岁月,天地人生路。

祁连云,天山雪,登珠峰高处,为民探矿铬。

板块出,重写大地运动赋。

师道承黄李,诲人自成溪。

淡名利,重山岳,心怀峰千座,论著等山摞。

仙翁寿,把盏吟诗贺千秋。

(高延林:《千秋岁》)这是2009年底,肖序常院士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及八十寿诞庆贺会在北京举行时,他的学生特别赠送的贺词,形象地概括了肖院士的科学人生和高尚情怀。

板块出,重写大地运动赋肖序常是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先后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20世纪80年代初及后期,他先后赴法国南特大学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地学系作短期访问学者及学术交流;曾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马拉雅地区委员会(CC-1)副主席,IGCP-283项目主席等。

60年来肖序常院士致力于地质科研,发表论文约50余篇,出版专著7部。

先后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肖院士在甘肃从事有色金属地质勘探,负责甘肃白银厂外围普查找矿,发现并评价了小铁山多金属矿床。

20世纪60年代初,肖序常参加国家急需矿产铬铁矿的科研项目,结合我国实际编著了《含铬基性、超基性岩地质构造特征》一书,从大地构造分析出发,对世界主要含铬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做了初步总结,对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大地构造阶段含铬基性、超基性岩产出特征、铬铁矿成因规律、赋存状态及找矿标志做了较详细的论述,为铬铁矿战略部署及普查找矿等提供了较重要的科学依据。

1964年,组织上提拔他为地质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作为著名科学家黄汲清院士的副手,肩负起科研的重担。

文革期间在无固定科研任务的情况下,他没有荒废学业,而是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国际上有关地质方面的文献和复习费氏台及微构造方面的测定、分析等知识,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楷模没有自信心的例子

时代楷模没有自信心的例子

时代楷模没有自信心的例子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

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

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

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

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

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

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

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在困境中充满自信的人世界上有一批虽身处逆境,但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最终获得辉煌成就的人。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

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

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

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

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

4岁时出天花,留下一险麻了的后遗症,后又患猩红热,高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

【初中地理】地质学家神圣的使命

【初中地理】地质学家神圣的使命

【初中地理】地质学家神圣的使命如果说20世纪地质科学最大的成果是成矿规律和资源探查上取得的进展,推动了地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那么,在进入下一个世纪以后,面临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土地利用和废物处置等严峻挑战,地质科学已由“实用型”逐渐拓展为“公益型”,即从原来的勘探和开发资源与能源拓宽到全球规模和区域范围内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21世纪的地质科学不仅要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而且还应该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人类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基础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正是地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和新任务。

虽然中国地质事业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面对新的千年,我们由衷地感到,我们肩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

我国正在进行宏大的经济建设,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大基本因素中,资源和环境是地质工作的直接对象,矿产资源、水资源、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荒漠化,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土壤和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等等,都同地壳的表层系统和深部系统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今后将把地质工作看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在下个世纪初,地质工作要对影响地球环境的深部、表层地质环境系统,大气与外层空间系统进行调查、监测、研究、预测和规划利用,特别是将重点研究由水、土壤、表层岩石、表层矿产开发、生物与人类活动等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统一的地质环境系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地质环境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实施的“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国际岩石圈计划(ILP)”、“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国际减灾十年”(idnhr)等标志着地质科学正在超越传统范围,迎来一个新的全球研究高潮。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面对我们的家园,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中华民族有着不畏艰难、勇于创造的优秀传统,近代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曾经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完全能够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发展地球科学事业,为中国科学和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Xueyezi2007.8.19(七夕节)——出自:小木虫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人教版选修4)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人教版选修4)

人教选修四第六单元第20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基础梳理】一、留学生涯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回国后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回国后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大教授)。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萌芽之作。

2.1945年著《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名词。

3.1948年参加伦敦国际地质学会报告:作《新华夏海的起源》报告,“地质力学”从此被载入史册,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4.20世纪六十年代完成《地质力学概论》<经验总结),地质力学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里程碑。

三、对地质力学的运用1.寻找石油资源:勘测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发展核能事业。

3.探索地震预报: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四、其它领域成就突出1.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标准,提高坚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冰川学研究领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建国后指导冰川专业人士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总共大工程服务。

五、评价——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精讲例题】[例1]下列历史人物都有过留学的经历,与其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B.蔡元培较早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C.唐绍仪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D.李四光建立了独创性的地质力学理论[例2]李四光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里最重大的科学贡献是( >。

课时作业16: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课时作业16: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1.(2021·商丘高二检测)1945年,李四光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这是他对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创新主要是建立在()A.深入的科学研究基础上B.大胆假设的基础上C.继承传统的基础上D.吸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答案 A解析提出科学的概念,必须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一面从事教学,一面致力于中国地质的研究与勘探,即使在抗战时期,他也从未中断过相关的研究,故选A项。

2.1948年,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李四光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A.地质力学学科的萌芽B.地质力学学科的创立C.地质力学学科的成熟D.“中国贫油论”的终结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李四光的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帮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故D项排除。

3.(2021·兰州高二月考)李四光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中说:“根据我们自己的观察,仔细的研究,如果事实说明中国没有冰川,无论世界怎么高明的学者,多大的理论去怎样说,还是没有。

如果事实说明有冰川,谁说没有也不行。

”这表明李四光()A.否定外国学者创立的科学理论B.固执己见,不尊重权威科学理论C.修正了错误的地质学理论D.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答案 D解析由材料信息“自己的观察,仔细的研究”“事实说明”可知,李四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故答案为D项。

4.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根据李四光的理论,我国勘探部门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油田。

这些油田的建成适应了我国()A.改善国际形象的需要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D.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答案 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石油成为迫切需要的能源。

大量油田的发现和开采,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期
王申: 2 0世纪 6 o年代初 《 中国地质》 关 于地质工作性质 的讨论
略, 更 少见 深 入 的分 析 。如今 “ 讨论 ” 已成 5 0年 前 往 事 , 挖 掘 梳 理其 前 因后 果 , 探 究 其 发 生 的深层 根 源 , 有 助于 我们 理解 当时地质 工作 的特殊性 , 同时也 能反 映 出在特 定 时代环 境 中, 研 究 工作 在 国家需 求 的驱使 下 , 出现 l 生质 或定 位变 得模 糊不 清 的现象 。本 文将 结合 历 史文 献 和 口述 访谈 , 还原“ 讨论” 发 生 的背 景 环 境 、 来 龙 去脉 、 不 同论 点 , 并 试 析其 之 所 以
方式整理 出若干条材料 , 很有价值 , 惜 未公开 出版④ 。其他 文献 的记述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2 4;修 回 日期 :2 0 1 5 — 0 6 — 0 9
不仅十分简
作者简介 :王申, 1 9 8 9 年生 , 安徽灵璧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 技考古 系博士研究生 。 ① 2 0 世纪 5 O年代至 6 o 年代初 , “ 地质工作” 一般称 为“ 地质勘探工作 ” 。当时的“ 地质 勘探工作 ” 不 是指单 纯的 勘探工程 , 而是包括 区域调查 、 矿产普查 、 详查、 勘探等的地质工作 , 因此本文径用“ 地 质工作 ” 。 ② 《 中国地质》 前身为 1 9 5 3 年创 刊的地质部机关刊物《 地质通 讯》 , 1 9 5 8 年与《 地质 知识 》 合 并为《 地质月 刊》 , 是 宣传 国家地质工作方针政策 , 交流地质工作成果与管理经验 为主 的综合性月刊 , 1 9 6 0 年更名《 中国地质》 , 宗 旨 依旧 , 在当时我国地质界“ 是一份颇有影响的地学类杂志” , 对全国地质工作具有导 向性 。 ③ 郑 明焕 , 1 9 3 2 年生 , 安徽淮南人 , 高级工程 师, 2 O 世纪 6 o年代初 在地质部地矿司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 ④ 《 郑明焕 自 选集 》 【 l 附录《 地质工作性质讨论过程纪实》 , 列 出了讨论前后的相关史实或材料 2 3 条。
《中国科技史杂志》 第3 6卷
第 3期 ( 2 0 1 5年) :3 0 0~ 3 1 5
T h e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f o r t h e H  ̄ t o r y o fS c  ̄ ee n a n d T e c h n o  ̄g y V o 1 . 3 6 N o . 3 ( 2 0 1 5 )
2 0世 纪 6 0年 代初 《 中国地 质》
关 于 地 质 工 作 性 质 的 讨 论
王 申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 与科技考古系 , 合肥 2 3 0 0 2 6 )

要 2 0 世纪 6 0年代初 , 中国地质界 以地质部机 关刊物《 中国地质》 为
平台, 发 生 了一 场 关于地 质 工作 的性 质 、 特 点及 管理 方 式的讨 论 。它是 对新 中国
发生 的深 层基 础 。
1 “ 讨论 " 发 生 的 背 景
这场 “ 讨论” 的发 生并 非偶 然 之事 , 它 与新 中 国成 立 后 对 地 质 工作 的定 位 及 认 识 , 尤 其是 在 “ 大跃 进 ” 中走 向极 端化及 其 造成 的 问题 , 有着 直接 的渊 源关 系 。
成 立后把 地质 工作 当作 物质 生产 , 并在“ 大跃 进 ”中走 向极 端 , 片 面追 求 实物 工
作 量而 忽视 科研 所 造 成 的种 种 问题 的反 省 。其 焦 点 是 地 质 工作 是 生产 还 是 科
研, 或 兼 而有之 。 虽然最 终 未形成 共识 , 但 摆 正 了地 质 工 作科 研 与 生 产 的 关 系, 突 出了地 质研 究 的重要 , 强调 了为 经 济服 务 的 目的 , 对 改 善 管理 、 指 导 实践有 重
1 . 1 被视 为 生产 的地 质工 作
新 中国成立后 , 由于经济建设对 自然资源的渴求 , 地质工作备受重视 , 并被纳入国家 经济计划。1 9 5 2 年陈云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指出 : 从前 , 地质工作是做 多少算 多少, 国家没有整体计划。现在不 同了, 地质工作要 根 据 国 家建设 的 需要 , 目前 更应该 根据 钢铁 工 业 、 有 色金 属 工业 和燃料 工 业等 建设 的 需要 , 在一定时间以 内, 探 明一定的储量。地质事业在 国家经济建设 中已成 了一项最 重要 的 事业 了。 [ 】
2 O世纪 6 0年 代 , 中国地 质 界 发生 了一 场关 于 “ 地 质 勘 探 工作 陛质 ” 问题 的 大讨 论
( 以下统称“ 讨论” ) 。“ 讨论” 以地质部机关刊物《 中国地质》 ② 杂志为先导和主阵地 , 其焦
点是 : 地质 勘探 工作 是生 产还 是科研 , 或 兼 而有 之 。 当时 的地 质 工 作者 广 泛 参 与 了讨 论 , 在 约两年 时 间里 , 围绕议题 各抒 己见 , 亦 不乏 针锋 相对 的争论 。“ 讨论 ” 是针 对 地质 “ 大跃 进” 的诸 多 问题而发 , 旨在弄 清地质 工作 性质 、 改 善 管理 方式 , 虽未 形成 一 致 意 见 , 却有 着 重要 影 响 。它还 引起 了地质部 高层 领导 的密 切关 注 , 亦存 在 不 同看法 , 以致 其后来 成 为地 质部 开展 “ 文化 大革命 ” 的 直接 诱 因。 引发 “ 讨论 ” 的重 要 当事 人 郑 明焕④曾以 大事 记 的
要作 用 。这一 讨论 凸显 了地质 科 学 的特征 、 以任 务 带 学科 的政 策 以及 地 质 队本
身具备 的双 重角Leabharlann 色。 关键 词地质学史

“ 大跃进 ” 地 质 工作
文章编 号
任 务 与 学科
中图分类 号 文 献标识 码
N 0 9 2 : P 6 2 — 0 9 2 1 6 7 3 — 1 4 4 1 ( 2 0 1 5 ) 0 3 — 0 3 0 0 — 1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