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

合集下载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内容提要:在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

本文重点评述的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关键词:中苏关系外交争端军事冲突战略三角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举世闻名的大论战,内容涉及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党将苏共的理论观点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封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号代表”。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反修”和“防修”。

正因如此,中苏两党理论争执、两国利益冲突并没有因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更是进一步恶化,进入到“冰天雪地”的“严冬”,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导致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一赫鲁晓夫刚下台时,从苏联角度说,“莫斯科把尽力改善与中共和毛泽东的关系当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来处理。

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善与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 另外,赫鲁晓夫的继承者虽然也会像他那样不会对中国的要求让步,但在一些策略上可能发生改变。

从中国角度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对苏共的政策走向一时还吃不准,估计苏共可能还要坚持搞修正主义,但具体做法上和策略上会有所改变。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

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用比较热情的口吻向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和柯西金发去贺电;另一方面,中央决定“暂时不发表论战文章,我们自己的不发表,其他兄弟党跟苏共进行论战的,特别是批判赫鲁晓夫也不发表。

” 在1964年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不仅决定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名义向苏共发去贺电,而且还派周恩来率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的活动。

20世纪60年代西方

20世纪60年代西方
文件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目录
产生的背景 发展 盛行的原因 评价
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就是儿童在家接 受教育,主要由父母承担教学任务,扮演学校 中教师的角色。这一解释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 言的。
20世纪6、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现代意义 上的家庭学校。至今,它已步入了稳步发展的 时期,成为美国学校选择运动中一支不可忽视 的力量。
3.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制度化、机械化. 学校所 教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而且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无视学生的个性, 不能够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教学效率低下。
谢谢!
曾为争夺教育控制权走进法庭,开始相互对抗,大众
媒体也反对家庭学校教育活动,许多家庭学校教育转
入地下活动状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冲突后, 进入到80年代,家庭学校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家
庭学校与一般的公立学校之间的对抗也开始慢慢消解, 美国各州对家庭学校开始赋予权利和支持。到1993年 为止,全美50个州均通过了家庭学校的相关法案,之 后的家庭学校迅速发展。
❖ 宗教是文化价值的一种体现,在美国社会 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斯·韦伯说:“美国是最 世俗的,同时又是最信奉宗教的国家。”这 句话看似矛盾,却恰恰说明了宗教在美国的 独特面貌。在美国这个现代文明高度发达 的社会,宗教的烙印随处可见,宗教在美国有 着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美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和凝聚力,对美国的 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 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到教育领域中, 突出表现为尊重社会成员的教育选择权,满足 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这从家庭学校在 各州合法地位的取得可以体现。
四、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
1。公立学校没有认真对待宗教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内容也尽量避免宗教信仰的灌输,将教育 与宗教严格分离。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浅析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浅析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浅析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摘要:市场经济理论历史地位,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摘要] 20世纪60年代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不仅继承和发展先前关于社会主义条件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而且还初步勾画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其后邓小平经济理论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初市场经济理论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探索的漫长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我党提出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先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初步勾画了市场经济理论的框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早期萌芽早在1946年,张闻天就提出,应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鼓励私人贸易的发展。

他通过借鉴和研究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利用市场的思想。

张闻天在中共合江省委《发展工商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凡是遵守政府法令的贸易,在我们地区内是应该自由的。

”[1]p358这种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首开了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研究的先河。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刘少奇也意识到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以后,要克服历史上“重农轻商”的思想,重视占领和发展商品市场。

指出:“我们今天要与资本家竞争,谁领导了市场,谁就领导了国民经济。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做生意,而且要根据我们的方法来做生意。

”[2]p23他认为可以在当时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国普遍组织和发展供销合作社,把亿万小商品生产者组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范围之中,通过商品交换来刺激和带动生产的发展,为逐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创造条件,逐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

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与这些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登上60年代美国政治舞台的,是一波采取不同于街头巷战、但同样表达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的运动,这就是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hippies,特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社会中的青年群体。

他们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嬉皮士的:“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

其特征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致幻的麻醉剂或大麻。

”嬉皮士生活的四个主要元素——奇装异服、毒品、摇滚乐、群居——体现了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反叛,不满。

总的来说,嬉皮士作为一场文化反叛,它针对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嬉皮士们在60年代所努力争取的和平,友爱和自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失败,相反却是逐渐地深入人心。

“嬉皮士”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举起了反主流的大旗。

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暴力革命的风潮由此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美国却出现了相对平和的嬉皮士运动,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爱”。

Hip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的髋部,后来有人用这个词描述吸鸦片者,因为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

在“垮掉派”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或者那些最有魅力的人。

Hip后面加上后缀“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也可翻译成“业余垮掉派”。

从这个词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嬉皮士们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来自纽约的“垮掉派”诗人。

不同的是,加利福尼亚和煦的阳光让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1967年的美国出现了只有中国“文革”“大串联”时才能看到的景象。

10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10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3. 在改革的主要措施方面 战后最初25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他们的共同 点是: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 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 都通过社会保障、公 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 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缓和矛 盾,维护统治。

它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首先, 大大扩大了社会 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1946年2月的《就业 法》,1958年9月的《国防教育法》, 1964年8 月《1964年机会法》, 1965年7月的《医疗保 障法》,以及60年代通过的一系列教育立法和 就业, 劳力, 医疗, 住房等保障措施, 已使美国 的社会保障形成特色, 并成为名符其实的“福 利国家”。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 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 着大调整: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 的“夕阳”工业不景气, 进行又改造需要时间, 新工业、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 “夕阳”工业也需要时间;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 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 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同样 需要时间; 这时劳动力又面临新的调整, 美国1950年民间劳动力 6220万人,1970年8270万人,1980年10860万人。 1950-1965年, 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 19651980年有5500万人加入了劳动大军, 增加了40.5%, 1950-1960年就业人数增加690万, 1970-1980年增加 到1 860万人, 但1970-198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 仍有增无减。与以往不同, 还增加了地区性、部门性 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 难题。



2.在改革面临的任务方面 首先,30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50-60年 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 其次, 30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 于破产的1 700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 题; 而50-60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 题,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 第三, 在30年代,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防止 法西斯势力上台; 在50-60年代, 美国走上了全 球霸权主义道路,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终身教育的创立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潮。

他阐释说:“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2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个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与教育。

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

他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用我们明快的传统语言说,即“活到老,学到老”。

从而我们不难看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由“生命”、“终身”、和“教育”组成的。

不可谓是一个时间长、空间广的教育“百花园”。

终身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全面发展之重要砝码,终身教育,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社会,最终达到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即“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

3面对汹涌澎湃而来的思潮,中国教育必然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才能够处于不败之地——终身教育就是一种新思潮。

②终身教育的实践我们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为了适应随时变化的时代,我们还有许多新的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

面对多元的世界和复杂的外围环境,面对不断革新的知识,我们要分析的现象太多,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太多,我们要解决的矛盾太多,而这些太多的现象、问题和矛盾并不是能够靠我们的经验和顿悟所能解决的。

一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能买到什么

一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能买到什么

一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能买到什么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块钱人民币的“强大购买力”,中国乒乓球传奇名将李振恃,就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2年,这位未来的世乒赛冠军只有十三岁,全家人在上海就靠母亲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

为了能买一副新球拍,他和哥哥想方设法攒下了一元钱。

母亲吃惊地问“哪来的钱”,小李振恃一句话就叫母亲流泪了:“我们俩(李振恃与哥哥)一个星期没吃菜,把菜钱省下来了。

”一元钱,就是当时两个正长身体饭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个星期的菜钱。

以作家陈煜的考证,同样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钱。

倘若在农村呢?要参加农村的婚宴,吃一顿有白菜猪肉的“半荤素酒席”。

“礼金”往往是四五毛钱就可以,能出到一两元礼金的,就是当地的有钱人。

一块钱在这类场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当时的物价水平,就更可知一块钱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郑州,精粉两毛六一斤,标粉一毛七一斤,精米两毛钱一斤,小米一毛钱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猪肉一斤八毛四。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价格七毛钱一斤,羊肉价格七毛六一斤。

到了1965年的郑州,黄瓜每斤四分钱左右,大葱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鲫鱼每斤四毛钱,大白米虾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这些价格,就是当时全国物价的缩影。

以这物价水平看,手里拿着一块钱逛一圈,理论上真能豪气买买买。

“六十年代东西便宜”的景象,也令不少年轻朋友们憧憬。

但问题是,这一块钱,当时真这么好拿?同样说一块钱的购买力,还得看看当时的工资。

以《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60年时,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们,平均年工资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这,都还算是当时的“高收入”家庭。

浙江省档案馆的统计,1960年代临平石料厂的职工工资,也就是29元,闲林钢铁厂的工人,月工资大多在15至30元。

农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国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后几年增长到90元左右。

这个收入水平,即使对比看上去很“便宜”的物价,也真是不富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女装大衣结构变化与文化成因初探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女装大衣结构变化与文化成因初探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女装大衣结构变化与文化成因初探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女装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女装大衣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的驱动。

本文将初步探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女装大衣结构变化的文化成因。

首先,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对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强烈追求。

女性在社会地位和职业机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种变化也在女装大衣的设计上得到了体现。

大衣的剪裁开始强调女性的身形曲线,强调女性的优美和自由。

其次,20世纪50-60年代是时尚设计师们大胆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设计师开始摒弃过去的约束和传统,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身体的美感,并尝试将其融入到大衣的结构中。

例如,设计师们开始使用更多的裙摆和褶皱,以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婀娜多姿。

此外,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社会也受到了电影、音乐和艺术等文化形式的影响。

如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星们的穿着,如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等,对女装大衣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们的时尚风格成为了当时女性们追求的潮流,这也促使了设计师们更加关注大衣的剪裁和设计。

总之,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女装大衣结构变化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的驱动。

女性地位的提升、设计师的创新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共同推动了女装大衣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女装大衣结构变化,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也为后来的时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目录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五、总结 (7)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

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设计)
二、新材料的出现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原有的工业设计观念大为改 变,产品面貌也随之变化。
三、随着60-70年代各国丰裕社会发展阶段的来临,人们的消费和审美 观急剧变化,使40-50年代几乎是“铁板-块”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开 始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了“反设计运动的兴起。 四、60-70年代世界工业设计形成了以欧、美、日为主的三大阵营的基 本格局,这一时期意大利和日本的设计发展最引人注目。
结束语
我们还在路上,余晖消失之前都不算终点。
Thank you for coming, send this sentence to you, we are still on the road, before the afterglow disappears are not the end.
课件下载后可自由编辑,使用上如有不理 解之处可根据本节内容进行提问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工业革命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设计经过战后十几年的恢复调整和加速发展20世纪6070年代各国经济进入了普遍繁荣的阶段而工业设计也进入了繁荣时期这时期工业设计受到科技发展繁荣时期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
工业革命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业 设计)
• 日本工业设计最鲜明的特点是与传统文化、传统设计的和谐共处,现 代设计与传统设计双轨并行。既没有因现代设计的发展而破坏传统文 化和设计,也没有因传统设计的博大精深而阻碍现代设计。一方面大 力保护、提倡和发展传统设计与文化,其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 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等得到几乎完美的发展;另一方 面,极力主张发展推动和提高现代主义的工业设计,其汽车、家用电 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展示 设计等都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跻身世界优秀工业设计之林。

终身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朗格朗提出的有关于教育制度变革的一种思想潮流

终身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朗格朗提出的有关于教育制度变革的一种思想潮流

终身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朗格朗提出的有关于教育制度变革的一种思想潮流。

因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趋势,所以刚刚开始推行就受到了世界各国国的亲赖和追捧。

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当我们来回顾伟人们的过去创举时,不同的反思和进一步追寻也在不断的进展和深入。

潮流有起有落,我们习惯称潮流的这种属性为自然规律。

而终身教育作为思想上的一种潮流,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所谓成事在天,某事在人,因此这股思想潮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因素所决定的。

教育是社会化的东西,他应该由社会来共同承担和解决。

因此国家应该站在人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来面对教育思潮的这股潮流对我们的洗礼。

在终身教育问世以后,能够得到后继的发展,那么结果很清楚是继续不断上升的。

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受到这股潮流的巨大作用,那么后果会很可悲,结局将会是国家和民族的衰落,此话并非空穴来风。

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就有证明;我们深知:德国能够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在国家军事以及综合实力上的领先导致了德国甘冒这个风险,还看到了德国在整个国家建设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用怀疑教育的长期投资是否会有足够的收益。

对德国来说,给他们的回报是马克思,是爱因斯坦。

而他们一个是近代科学巅峰早就的人物,一个是近代社会学研究泰斗。

教育的回报也让德国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废墟上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实力,赶超在许多大国的前例。

对整个国际关系上分析的成就来说,给出的是德国能够在十九二十世界大国之利举足轻重就可以影响半个地球的强大的教育体的推动力。

因此教育才这么神秘而后人如此的顶礼膜拜,推崇至极,因此终身教育这个思潮在许多大国崛起后是如此的致观重要,因而世界都强力地需要用教育,用知识来武装每一个人的头脑,用教育和知识来伴随人的一生。

这是谈到教育思潮为何在提出能够得到长期的支持和拥护。

我们简单地把它称为:教育思潮的“起”。

这个起包括了全球意义上学习终身教育的这个“起”和我们国家对终身教育模式学习的“起”。

20世纪60年代是哪一年

20世纪60年代是哪一年

20世纪60年代是哪一年
20世纪60年代是1960至1969年。

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当时许多欧美国家的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尤其是学生参加了政治抗议活动,并且爆发了许多反对越战和任何形式的战争。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为妇女和各色人种争取更多权利。

其中一些美国和英国的年轻人开始吸毒,并且比其父辈享有更多的性自由,尤其有了避孕药以后更甚。

那一时期的音乐和服装也反映出青年人新的思想方式。

英国那时是音乐和时尚很有影响的中心,因此人们有时会称这个时期为“时髦放纵的六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电⼦计算机的研制出现了⼀个重要的转折:向⼩型化发展 电⼦计算机发展到第三代,开始出现了⼩型化倾向。

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商业管理领域,⾃动控制⾏业和科学单位等。

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采⽤集成电路,计算速度提⾼到⼏⼗万次,甚⾄上千万次,内存容量达⼏百K,结构实现了积⽊化,磁芯存储器被⼤规模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存储器取代。

因⽽⼀台⼤型机就成为⼀个计算中⼼,中间为中央处理机,左边为打印机,右边是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桌上的终端设备可对存储器的信息作检查或更改,并有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型机的发展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重点。

集成电路的应⽤,有效地解决了计算机体积,重量与功能之间的⽭盾。

1960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产了第⼀台速度为每秒3000次的⼩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后⼜陆续⽣产出了POP—4,POP—5等型号;1965年⼜⽣产出了POP—8型机,这是当时最便宜的计算机。

在它的影响下,⼩型机纷纷出现,如数据通⽤公司从1960年开始⽣产的NOVA系列。

1970年,DEC公司⼜推出POP—11系列,⾸次在⼩型机中采⽤了⼤型机应⽤的堆栈技术,结构灵活,可以扩展。

该公司1975年⽣产的POP—11/70机,内存容量已可扩充到200万字节,字长增加到64位,⽽售价还不到与其功能相当的⼤型机的1%。

⼩型机推⼴速度每年递增20%。

⼩型化的结果导致计算机进⼊⼈类⽣活的各个领域。

微机和个⼈电脑在70年代获得⼤发展,计算机开始进⼊家庭 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制成了⼀种单⽚式的中央处理器(CPU),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加上半导体存储器(RAM与ROM),外围接⼝(I/O)和时钟发⽣器与其它部件,就组成了微型计算机。

英特尔公司在1971年和1972年先后开始⽣产4004和8008微处理器,以及由它们构成的MCS-4和MCS-8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问世后,发展势头迅猛,⼏乎每隔两年就会换代⼀次。

思维导图是由托尼-巴赞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发明的。

思维导图是由托尼-巴赞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发明的。

思维导图是由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巴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

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应用发展缓慢。

出生于英国的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思维导图理论,思维导图最初是作为理论来研究,后来由电脑天才克里斯·格里菲思发明思维导图软件,Mind Manager是众多软件中的一种。

本文将详细介绍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巴赞。

托尼·巴赞:194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著名的大脑潜能和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从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对学科角度对人的大脑机能、思维模式及潜能开发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首次提出“思维导图”这一概念,被称为“大脑先生”。

第十章-世纪六七十代的美国经济

第十章-世纪六七十代的美国经济

其次,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 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过立法 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 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 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 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 的。
第四节 美国的经济滞胀
一、滞胀的概念 所谓 “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 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 (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 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 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二、经济滞胀的表现
第三, 30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到了50-60年代, 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 展。同时,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 发展。
第四, 30年代时,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 征;而50-60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 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 霸权的国际宪兵。
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政策,都是美国统治阶级在 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 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 济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起在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它是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 刺激总需求为代价的,这样一来,势必带来了70 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这表明新政式的改革 已经走到了尽头。
一、“新边疆”政策的内容
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从广义角度说包括对内和 对外政策两个方面,对外方面涉及粮食用于和 平计划、争取进步联盟政策、和平队计划。这 里主要论述国内新边疆政策。

20世纪60,70年代重要城市规划实例

20世纪60,70年代重要城市规划实例

放弃铁路南的路南区,市区向西发展,新 建市中心区及新车站
唐山主要市区
最终形成了一市三城的布局结构
市区向北部发展较快
新区基本建成
老铁路干线仍未 被拆除,仅供运 输煤炭。
20世纪90年代初,在 震后城市总体规划基础 上,进行调整之后的总 图。
路南区仍在使用
攀枝花
在我国规划史上是一个很具特色的例子
石河子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之前,在地里上是一个小村庄。 后来选中这里为兵团总部所在地,因而形成了一座垦荒新型城市— —石河子市。
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在已成为新疆沙漠中的著名绿色城市。
规划比较独特:
反映牧农业区城市特色 运用当时的规划方法,在中心地区建设了大型绿化广场和市政 府建筑 后面规划了半圆形道路和两条放射道路
规划建设刚好发生在整个十年动乱期间,唯有攀市一枝独秀, 开展规划工作。 攀市位于所谓大三线的四川云南边境地区的金沙谷底,自然地 理条件异常荒漠,在这里规划一个全新的钢铁工业基地,是前所 唯有的事业。
城市(主要是生活居住区)应当离工厂比较近,城市布局基本上 呈分散组团式地分布。
河门口片
炳草岗片
分为三个 大组团,分 布为于金沙 江两岸,中 部为中心组 团。 金江片 在炳草岗 中心城区的 核心地带进 行随坡就势 组织了一处 步行上山的 绿化广场。
1949——1957年的谨慎探索期
1953年、1954年、1957年、1958年4次规划方案
1953年第一个总体规划方案
近郊的大区域安排:(大致相同)西北部文教区和风景区,北部居 住区,东部、西部、南部插有工业区
城区的方案: 行政区 将行政区集中布置于复兴门外,以保护古城 分散布置行政办公室,基本上在城内利用旧建筑和进行插建、改扩建 加以解决

20世纪60—70年代后的设计

20世纪60—70年代后的设计

“部分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 波普艺术作品欣赏”
Paolozzi mosaic-Tottenham Court Road地铁 站中央站西月台
波普风格的服装概貌影响至今。
波普艺术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
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打
破了50年代那种追求完美、简洁、高雅的设计。时
波普运动(Pop Design)
含义: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 “大众化”艺术的思想根源 来自于英国的大众文化,代表新达达、新写实主义等流派艺术家所创造的 完全生活化、大众化、甚至垃圾化的艺术。又称流行风格,最早起源于英 国。二战以后出生的新生一代对于风格单调、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现代主义、 国际主义设计十分反感,认为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他们希望有 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 心 。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 义倾向。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 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 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给人眼前一 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 方设计发展
第四组
波普运动 高科技风格 近现代主义 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波普艺术
Po p Ar t
波普:一 词源于英 语的“大 众化” (Popular ), “大众化” 艺术的思 想根源来 自于英国 的大众文 化,代表 新达达、 新写实主 义等流派 艺术家所 创造的完 全生活化、 大众化、 甚至垃圾 化的艺术。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 艺术家之一,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杜尚的学 生,英国最具有影响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有“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我三岁。

半夜,我突然被喝醉的爸爸踢门的巨大声响吓醒,而且他还用烤鸡肉串的棍打了妈妈……这是爸爸、妈妈和我在故乡小仓生活时短暂而又幸福的回忆。

爸离家出走,妈带着我回筑丰的老家。

妈一边在妹妹的小料理屋帮忙,一边养育着我。

妈每天晚上爬起来搅拌着酱菜的米糠。

每天吃着老妈精心制作的米饭,我逐渐长大。

昭和煤矿坑中的手推车变成了我们游玩的道具。

妈有时和住在附近的邻居玩着纸牌打发时间。

最近好像也交了男朋友,因为妈还是个很年轻的女人。

学校放长假的时候,我会偷偷去爸住的地方。

有一次爸帮我把船的模型做好了,那时还是未完成品。

70年代,筑丰的煤矿坑和小仓的制铁场,当烟囱都不再升起烟的时候。

那时我上中学三年级,非常想离开这个萧条的城市。

妈也想早点自由。

当大分的美术高中合格时,春天,我开始一个人过寄宿的生活。

妈到车站给我送行,还帮我准备了一个包,里面有新的内衣和便当盒,而且暗藏了一封信,里面放着一万日元的纸币。

在火车上,吃着老妈做的饭团和酱菜,15岁的我哭了起来。

春天的东京,像吸尘器一般不断地吸入垃圾一样地把日本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到这里。

黑暗的小软管,像是通往梦想到未来的隧道。

可是穿过隧道的话,可是那里积蓄的是垃圾。

80年代,来到了憧憬的东京成为美大生的我,想成为追求现代的年轻人,但每天却过着昏昏噩噩的堕落日子。

“如果在这样下去就毕不了业了!”我对每天操劳工作为了供我上学的妈妈这样坦白地说。

可是妈还是很坚强的说:“还有一年,妈会努力的工作。

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到毕业。


为了留级而向妈撒娇,让妈高兴而想办法毕业,但是我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却没有考虑。

当然完全没有就业的想法也不能告诉妈,只好和爸商量。

“什么都不尝试看看,五年后也是完全一样不是吗?”原本游手好闲的爸却说出最有影响力的话。

90年代,因为一直没有工作而积欠了债务,也找不到工作,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作为插画家兼专栏作家才能有饭吃。

我从阿姨那儿得知“妈得了癌症,住院去做手术。

”手术成功了,不过妈还没痊愈。

只有持续用药控制癌细胞。

尽管如此妈还是留在那个萧条的乡下打算工作着。

为了回避她我到了东京。

从十五岁离开她之后又过了十五年,我和妈在东京的杂居大楼,又开始二人生活。

妈拿来世世代代继承的米糠,我像从前一样地每天吃着妈煮的饭。

不久我的女友和朋友、同事等,为了吃我老妈亲手煮的菜而聚集到我家来。

自从来了东京第一次才觉得每天是幸福快乐的。

2001年4月1日,樱花盛开的季节却飘起了雪花。

透过医院的玻璃窗,我和妈妈遥望着东京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