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合集下载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计算设备:20世纪早期,计算设备主要以机械计算器和打孔卡片机为主。

这些设备通过机械和电力完成计算任务,但速度较慢且功能有限。

二、电子管时代:1940年代至1950年代,电子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进入了电子时代。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是美国的恩尼阿克计算机(ENIAC),它利用电子管进行计算,速度比机械设备快了许多。

三、晶体管时代: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使计算机更加小型化、稳定和高效。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计算机,如IBM的System/360系列和DEC的PDP系列。

四、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集成度更高。

计算机的逻辑电路和存储器等组件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大大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五、个人计算机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兴起使计算机普及到了家庭和办公场所。

苹果公司的Apple II 和IBM的IBM PC等个人计算机开创了新的市场,并带动了软件和硬件产业的发展。

六、互联网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和交流更加便捷。

万维网的发明和浏览器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在线交流和电子商务。

七、移动计算时代:21世纪初至今,移动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主流。

这些设备的小型化、便携性和多功能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和互联网活动。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一部分单元视角【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展开教学。

在本单元中,同样以中西并列的方式讲述中国古代与当代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讲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内容。

在本单元内容中,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题,讲述历朝历代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人民政权的积极作用。

在古代中国外交关系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政权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以及古代政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外交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外交局面的拓展等问题,讲述外交建设与国内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与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近代西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下,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促使了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法的发展等。

【单元概览】【单元目标】【单元特征】1.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发展,古代中国以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宗旨,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既有通过武力方式维护政权稳定的举措,也有通过和亲、友好往来的方式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外交呈现出不断发展最终收缩的状态,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外交开始出现转型,由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闭关锁国的政策。

当代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主要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推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的友好往来。

在外交领域,由于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外交成就的取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苏争霸的“两条线”战略:一方面使中国对外交往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并拓宽了外交新渠道,大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对我国内政与外交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研究”(批准号:05KS209)暨华东交大科研校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世界局势“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两超争霸。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联盟破裂,其结果不仅使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主导战略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且使中国逐步走上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相对抗的道路。

为了反对美苏两霸,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中国权益,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1],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两条线”战略,全面主导并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中国对外关系,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客观地分析我国“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对当今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积极效应“两条线”战略是在美苏争霸,并互与中国对抗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形成的,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畏强极、自主自强民族气概的产物。

这一战略的贯彻,不仅使我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拓宽了外交新渠道,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开展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一)使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和威胁,捍卫了国家权益与民族尊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利用中国经济建设的暂时困难,掀起反华浪潮,使中国处于南北受敌的危险境地。

波普设计名词解释

波普设计名词解释

波普设计名词解释波普设计(Pop art)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英国兴起的一种视觉艺术和设计风格。

波普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流行文化以及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和艺术产生的影响。

波普设计起源于对当时社会环境和消费文化的反思,艺术家们试图运用大众化的元素和图案来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使艺术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波普设计的主题常常涉及到名人、消费品、媒体影响、流行符号和广告等与大众文化相关的艺术元素。

波普设计常用的表现方式包括明亮鲜艳的颜色、平面化和印刷工艺的运用、大胆的图形和清晰的轮廓线条。

典型的波普设计作品通常使用大尺寸、扁平化和大块的颜色,以及模仿广告和商标设计的形式。

波普设计的典型艺术家有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詹姆斯·罗森昆斯特(James Rosenquist)等。

沃霍尔的作品《梅莉诺·梅罗尼(Marilyn Monroe)》和《金·梅卡(Campbell's Soup Cans)》以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惊奇女侠(Drowning Girl)》都是波普设计的代表作品,它们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波普设计的成功推动了大众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将普通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和图案带入了艺术领域,将艺术从传统的精英化角落解放出来。

波普设计的影响延伸至艺术、设计、时尚、音乐等领域,成为当代视觉艺术和设计的一个重要流派。

总之,波普设计是一种强调大众文化和流行元素的艺术和设计风格,通过运用明亮鲜艳的颜色、扁平化的图形和模仿广告设计的形式,将普通的消费品和图案带入艺术领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限制,将艺术带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大众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

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

▪ 为促进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我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了1955年 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战后第一次由 亚非国家自己举办,而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开展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挫败了美国破坏和分裂会议的图谋,推 动
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
“‘一边倒’外交的 理论与实践”完
▪ 为实施这一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
首先,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49年12月至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 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 毛泽东亲笔签署、周恩来副署的
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
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 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
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
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
结合作作出了重要贡
献。
“积极发展对 外关系” 完
▪ 第三,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
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
杀中国,而且企图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
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中国不得不在三
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高超
外交艺术,同其他与会国一
道,排除了美国的干挠,为
上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
作用。
▪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同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
– 1950年11月,我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 理会上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罪行。
– 1954年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 约”,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进行军事骚扰。我坚 决反击,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美国陷入恐慌,匆忙 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出面斡旋,企图阻止中国采取进一 步的行动。我国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 的内政,联合国和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摄像机简史

摄像机简史

电视摄像机简史⏹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936年英国伦敦人类第一座电视台建成并发射,但之后30多年还没有发明电视摄像机,只能用电影摄影机和胶片进行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

⏹电视摄像机的发展经历五个时期:1、酝酿即诞生前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1)硒元素发现及其光电效应理论基础的奠定: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刘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1865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发现了硒的光电作用特性;1873年,约瑟夫•梅奠定了硒的光电效应的理论基础。

(2)非实用摄像机或类似装置的发明: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尔•尼普柯机械性图像扫描圆盘;1835年,英国广播公司以电子扫描代替机械扫描,意味着现代电视的出现;1874年,法国人朱尔•让爽发明了一种与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1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一组照片的摄像机,它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始祖;1882年法国工程师马雷发明了一种能拍摄飞鸟连贯动作的可以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的摄影机;1888年,马雷又发明了用感光胶片代替感光纸带的摄影机;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使用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隙运动,并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的摄影机;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摄像机拍摄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席在纽约举办的“明天的世界”世博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47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有关厂家合作生产出16毫米摄影机及胶片,并开始建立新闻记者队伍。

2、摄像机诞生即电子管电路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美国安培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电视摄像机。

3、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氧化铅摄像管的应用在体积、重量和各项电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之后,其它各类摄像管研制成功,摄像管尺寸逐渐减小,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性能上基本达到广播级的标准,并开始向小型化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市的古代建筑保护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市的古代建筑保护工作

20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 北京市的古代建筑保护工作
□王琦
都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
首的文化, 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 代建筑, 包括木质结构的和砖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这 些 古 代 宏 伟 的 建筑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 结晶和我国革命历史的宝贵遗产,
石结构的。其中的皇家建筑、宫殿、 具 有 极 为 重 要 的 政 治 、历 史 及 文 化
陵 寝 等 等 在 全 国 乃 至 世 界 都 占 有 艺术价值。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古 代建筑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了, 有些 已经不复存在了, 有些虽然保存了 下来, 但是也已经残破不堪了。在 城市建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保
48 2006年第 6 期
BEIJ INGDANGSHI
北 京 的 城 墙 将 拆 除 。而 从 某 种 意 义
1.消除古建筑的安全隐患。大
有些古建筑被一些单位用作
上讲, 拆除城墙虽然便利了城市的 部分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 生产车间, 如天宁寺被北京市手工
发展, 但是, 展现北京古城特色的 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因此, 应 业局所属的宣武区纸品加工厂用
(1959 年 10 月 28 日)
几年来, 国务院曾多次指示在工农业生产建 设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经我市各有关部门认真 贯 彻 执 行 , 1957 年 10 月 28 日 市 人 民 委 员 会 公 布 了 《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 办法》, 在文物保护工作上,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展 , 尤 其 是 在 1958 年 后 , 随 着 全 国 被拆砖造房的现象。
“大 跃 进 ” 和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的 兴

高级语言的发展历史

高级语言的发展历史

高级语言的发展历史高级语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编程语言,它们与底层机器语言相对应,为程序员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更易于理解的语法。

高级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其中的主要历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机器语言以及汇编语言是主要的编程方式。

这些低级语言直接操作计算机硬件,编写的程序需要非常底层的细节知识,因此编程过程复杂且容易出错。

20世纪60年代中期,高级语言开始出现,其中最早的高级编程语言之一是FORTRAN。

FORTRAN针对科学和工程计算应用进行了优化,提供了更简单的语法和更高的可读性。

FORTRAN的出现使得程序员能够更专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底层细节。

紧随其后,ALGOL语言的发展使得程序设计更加结构化和模块化。

ALGOL引入了过程和块的概念,使程序员能够将代码划分为更小的可重用单元,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在20世纪70年代,高级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C 语言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编程语言的观念。

C语言以其简洁的语法和强大的功能迅速流行起来。

C语言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编写UNIX操作系统,但由于其高效性和可移植性,C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20世纪80年代,C++语言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高级语言的发展。

C++是在C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面向对象的特性,使得程序设计更加灵活且可扩展。

C++在游戏开发、嵌入式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级语言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Java语言的推出在企业应用和跨平台开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Java具有面向对象、简洁、安全的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设备上运行。

其崛起让程序设计更加便捷,并推动了Web应用和移动应用的发展。

近年来,Python语言的受欢迎程度日益增加。

Python以其简洁易读的语法和强大的生态系统成为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高级语言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次革新和演变,从FORTRAN到C、C++、Java再到Python,不断提高了编程效率和代码的可维护性,推动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1996.11加拿大和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1998.6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环境合作委员 会理事会第5次会议召开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
按贸易壁垒 按区域经济 取消程度 一体化范围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成立后,集团整体经济实 力增强,以统一的整体参与国际经济谈 判,有利于成员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贸 易条件的改善。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主 要是分析关税同盟对成员国 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 际收支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又称次级效果。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施CEPA应遵循的原则1Biblioteka 一国两制的方针2.世贸组织规则
3.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5.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立CEPA的意义
两地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形成优势互补
贸易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地进出口规模 的扩大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1)
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57)
布 鲁 塞 尔 条 约(1965)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后美苏两国严重对峙。美国凭借在战争中 增长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途径,力图全面控制西欧。 而苏联则在东欧建立起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 约组织,使西欧国家产生担忧。他们既不愿“成 为大西洋一边的殖民地”,也不愿成为“乌拉尔 一边的卫星国”。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欧 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要想 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只有走联合之路。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

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

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国内人造板的发展史

国内人造板的发展史

国内人造板的发展史人造板是一种以木材或其他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板材。

它具有质量稳定、性能可调、价格低廉等优点,因而在建筑、家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国内人造板的发展史。

1.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人造板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木材需求量逐渐增大。

然而,天然木材供应有限,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尝试利用木材废料和农作物秸秆等植物纤维制作人造板。

当时的人造板以胶合板为主,生产工艺相对简单,质量较为粗糙,但已经开始应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

2.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人造板生产工艺的改进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人造板生产工艺得到了一系列改进。

首先是胶合剂的改进,传统的胶合剂主要是天然胶,而在这一时期,合成胶逐渐取代了天然胶,提高了板材的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是生产设备的改进,新的生产设备使得人造板的生产工艺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

由于这些改进,人造板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开始逐渐替代天然木材成为建筑和家具行业的主要材料。

3. 80年代至90年代:人造板品种的丰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在80年代至90年代,人造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人造板的品种逐渐丰富,除了传统的胶合板外,还出现了刨花板、细木工板、纤维板等新型人造板。

这些新型人造板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得人造板在建筑、家具等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

4. 21世纪至今:人造板的绿色化发展和技术创新进入21世纪,人造板行业面临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人造板企业开始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推动人造板的绿色化发展。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造板的生产技术也不断创新,新型胶合剂的研发和应用、生产设备的提升等都推动了人造板的质量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总结起来,国内人造板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工艺改进阶段、品种丰富和市场竞争加剧阶段以及绿色化发展和技术创新阶段。

摄像机简史

摄像机简史

电视摄像机简史⏹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936年英国伦敦人类第一座电视台建成并发射,但之后30多年还没有发明电视摄像机,只能用电影摄影机和胶片进行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

⏹电视摄像机的发展经历五个时期:1、酝酿即诞生前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1)硒元素发现及其光电效应理论基础的奠定: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刘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1865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发现了硒的光电作用特性;1873年,约瑟夫•梅奠定了硒的光电效应的理论基础。

(2)非实用摄像机或类似装置的发明: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尔•尼普柯机械性图像扫描圆盘;1835年,英国广播公司以电子扫描代替机械扫描,意味着现代电视的出现;1874年,法国人朱尔•让爽发明了一种与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1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一组照片的摄像机,它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始祖;1882年法国工程师马雷发明了一种能拍摄飞鸟连贯动作的可以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的摄影机;1888年,马雷又发明了用感光胶片代替感光纸带的摄影机;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使用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隙运动,并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的摄影机;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摄像机拍摄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席在纽约举办的“明天的世界”世博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47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有关厂家合作生产出16毫米摄影机及胶片,并开始建立新闻记者队伍。

2、摄像机诞生即电子管电路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美国安培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电视摄像机。

3、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氧化铅摄像管的应用在体积、重量和各项电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之后,其它各类摄像管研制成功,摄像管尺寸逐渐减小,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性能上基本达到广播级的标准,并开始向小型化发展。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标志雅尔塔体制的崩溃和“冷战”局面的结束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 压抑的矛盾爆发(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 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④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力量:西欧、日本、中国 西欧: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走向联合,力量 大大增强,增强了和美苏抗衡的实力 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迅 速提高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确立称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 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美苏矛盾加剧(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两极格局下的对峙——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称为冷战。
三、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在目前阶段,存储和管理数据都离不开数据库。

例如,学校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公司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公司的资料和员工的信息。

当数据存储到数据库后,数据库管理系统就会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的核心软件之一,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

数据管理就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查询和维护,主要经历了3 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减小数据冗余、增强数据独立性和方便操作数据为目的进行发展。

数据冗余是指数据之间的重复,也可以说是同一数据存储在不同数据文件中的现象。

1. 人工管理阶段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利用纸张和计算工具(如算盘和计算尺)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依靠大脑来管理和利用数据。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这时计算机刚刚开始萌芽,还没有类似于磁盘等专门管理数据的存储设备,只有纸带、卡片、磁带等外存。

所以计算机只能局限于科学技术方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也就是说,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主要存储在纸带、磁带等介质上,或者直接通过手工来记录。

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数据不能长期保存不便于查询数据数据不能共享,冗余度大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 文件系统阶段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中的磁盘和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开始普及。

这时,可以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上。

这些数据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然后通过文件系统来管理这些文件。

图 1 是Windows 下的文件系统。

图 1 Windows 的文件系统图 1 中有很多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又有很多文件,这就是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通过文件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来访问文件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查看、修改、添加和删除这些文件。

相对于人工管理阶段而言,文件系统使数据管理变得简单,不用再为了一个文件而翻箱倒柜的查找。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历史从时间上说,操作系统的发展和计算机的组成与体系结构相关,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6年—50年代末:第一代,电子管时代,无操作系统。

•19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体管时代,批处理系统。

•19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第三代,集成电路时代,多道程序设计。

•1970年代中期至今: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分时系统。

现代计算机正向着巨型、微型、并行、分布、网络化和智能化几个方面发展。

手工操作手工操作过程:先把程序纸带(或卡片)装上计算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送入计算机,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运行。

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卸下并取走纸带(或卡片)。

第二个用户上机,重复同样的步骤。

手工操作存在问题:上机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摆脱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

这就出现了批处理。

单道批处理系统(simple batch processing)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没有任何用于管理的软件,所有的运行管理和具体操作都由用户自己承担,任何操作出错都要重做作业,CPU的利用率甚低。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首先配备专门的计算机操作员,程序员不再直接操作机器,减少操作机器的错误。

另一个是进行批处理,操作员把用户提交的作业分类,把一批中的作业编成一个作业执行序列。

每一批作业将有专门编制的监督程序(monitor)自动依次处理。

1.批处理中的作业的组成:包括用户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作业控制语言)。

“批”:供一次加载的磁带或磁盘,通常由若干个作业组装成,在处理中使用一组相同的系统软件(系统带)。

2.两种批处理方式早期批处理分为两种:联机批处理和脱机批处理。

(1) 联机批处理慢速的输入输出(I/O)处理仍直接由主机来完成。

执行过程:•用户提交作业:对于作业、数据,用作业控制语言编写作业说明书;•作业以纸带或卡片为保存介质;•操作员合成批作业,通过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或读卡机)存入磁带;•监督程序根据系统资源情况读入一个作业;•从磁带读入汇编或编译程序,将用户作业源程序生成目标代码;•连接装配程序将目标代码变为可执行程序;•启动执行;•执行完毕,执行结果输出;•读入另一个作业,重复过程e-i;•一批作业完成后,处理下一批作业;联机批处理主要优点:解决了作业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和手工操作时间。

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郄建坤,屈会化,栾新慧(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北京)作者简介:郄建坤,女,在读博士研究生:():摘要:目的介绍缬草属植物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方法查阅国内外资料并进行汇总、综述。

结果缬草属植物除均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外,化学成分主要集中于单萜类、倍半萜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等。

药理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解痉、镇静、抗肿瘤、抗抑郁、抗轮状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并对心血管有一定作用。

其中缬草酯类化合物为其有效成分。

结论缬草属植物所含有的缬草酯类化合物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发展成新型抗抑郁和镇静药物的潜力,其镇静和抗抑郁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败酱科;缬草属;镇静;抗抑郁;抗肿瘤中图分类号:R284;R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2)10-0729-05中国药学杂志2002 年10月第37卷第10期,,缬草属(Valeriana L. )属败酱科(Valerianaceae ),全世界约200余种,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的北温带地区[1]。

我国主要分布于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

本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多数可作药用,根及根茎是主要入药部位。

在中国和欧洲该属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欧洲在16和17世纪时除用作香料外,更多用作镇静剂和解痉剂以治疗精神紊乱性疾病(如癫痫、歇斯底里症等)、剧烈咳嗽、便秘等。

1983年,缬草(V.officinalis L. )被列入《欧洲药典》用作镇静剂。

在德国和荷兰,缬草的有效成分已经成为商品上市。

前西德于1988年已上市商品名为Vlamane的缬草酯混合物(标准配比为didrovaltrate80%,valtrate15%,acevaltrate5% )。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于挥发油的活性研究。

自 1966年Thies从缬草中分得3个缬草酯类化合物后[2],对该属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重点一、填空题:1.纵观地理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古代地理学;(2)近代地理学;(3)现代地理学。

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2)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3)走向更成熟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4)传统上的计量地理向计量地理发展(90年代初到现在)。

3. “老三论”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指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

4.随着计量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三种观点:(1)定量化;(2)反定量化;(3)非定量化。

5.计量地理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2)模型的建造;(3)与GIS结合的问题。

6.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地理数据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1)空间数据;(2)属性数据。

7.属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数量标志数据;(2)品质标志数据。

8.根据其测度标准,品质标志数据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有序数据;(2)二元数据;(3)名义尺度数据。

9.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1)数量化、形式化和逻辑化;(2)不确定性;(3)多种时空尺度;(4)多维性。

10.地理数据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1)统计分组;(2)计算各组数据的频数、频率,编制统计分组表;(3)作分布图。

11.时间序列分析的平滑法主要有以下三类:(1)移动平均法;(2)滑动平均法;(3)指数平滑法。

12.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动态聚类法等。

二、名词解释:1.极差: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2.离差: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它代表着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公式为:(i=1,2,3,……n)3.离差平方和:它从整体上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4.方差与标准差:它们是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其中,方差是均方差的简称,公式为:;标准差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①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②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

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第1 页共1 页。

浅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舞剧发展特点

浅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舞剧发展特点

浅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舞剧发展特点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中国舞剧发展特点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中国舞剧“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早期萌芽阶段从1950年创作的《和平鸽》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型舞剧,到1957年创排的《宝莲灯》,皆对当时中国舞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开拓意义,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红色娘子军》及《白毛女》等作品,更是见证了中国舞剧不断革新的发展历程,也使中国舞剧从国际化引进走向民族化自主创作新时期中国舞剧从成熟期迈向高原期的一个重要节点
60年代初中国舞剧迈向“多点开花”的成熟创作进程。

在此期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舞剧和现代舞剧,它们开启了中国舞剧的商业化、国际化进程党的十六大以来至今,中国舞剧创作迈入“全面井喷”的高速发展时期,呈现多舞种合一、多样化并存、个性化彰显等特点,无论在创作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从每个年代的文学经典和民族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改变了人们以往对舞剧“曲高和寡”的印象,逐渐被观众认可和喜爱的中国舞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乒乓球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广东乒乓球队战绩辉煌的时期。

先是广东籍运动员容国团于1959年勇闯世界乒坛,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继而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籍运动员梁丽珍于1965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乒乓球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后,省体委十分重视乒乓球项目,将其列为奥运的重点项目之一。

从1979~2000年,在队伍人员的编制上,每年都保持有60名(正式运动员40人,集训运动员20人)。

有了编制的保证,队伍的每个年龄层、技术打法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运动员训练热情高涨,运动成绩保持在全国前3名。

历任领队:冯国明、杠国瑞、杨国腾、张杞昌、何辉
历任教练:蔡明枢、杨国腾、陈锦棠、苏国熙、欧盛联、梁玉海、李联益、胡克明、卢炳勇、郑玉珊、方文、王建强、赵国成、杨峰、董海城、董茂青
70年代中期,广东乒乓球队由于老队员陆续退役,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成绩下滑。

1976~1980年在全国比赛中仅得第一、二名各1个。

为了改变落后局面,省队广泛听取乒乓球界和群众意见,派教练到业余训练较好的基层辅导和选苗。

同时还根据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结合该队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改革。

80年代初,队伍的状态终于有了改观。

于1977年进入省队的江嘉良在教练蔡明枢的悉心培育下,几经艰辛磨炼,终于成长为队中的领军人物。

1979年江随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8战6胜,威震日本,被评选为“乒坛新星”。

1981年江嘉良调入国家乒乓球队。

1979年5月泰国、新加坡两支乒乓球队先后访问广州。

1982~1988年江嘉良参加过3届亚洲杯赛,3届亚洲锦标赛和3届亚洲运动会,获5个冠军(团体3个,单打和混双各1个)和5个亚军。

1983~1988年,参加过3届世界锦标赛,获3个团体冠军、2个单打冠军、1个单打亚军;4届世界杯赛,获单打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1个,1届奥运会,获单打和双打2个第五名。

1985年和1987年江嘉良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5年8月22~25日,第六届世界杯乒乓球赛在佛山市举行,开创了中国中等城市承办世界大赛的先例。

1988年6月,首届中国乒乓球公开锦标赛在广州举行,有12个国家和香港、澳门
地区的运动员参赛。

新秀林志刚获混合双打(与山东刘伟合作)冠军。

1988年广东乒乓球队10人出访澳大利亚。

1989年江嘉良获美国洛杉矶业余体育基金会向1986年世界最佳运动员(各大洲一名)颁发的“洛杉矶业余体育基金世界杯”(复制品)。

同年7月江嘉良任国际“乒联”巡回大使。

1990年江嘉良离队,随后黄文冠、欧锦辉、杨华杰等一批好手也相继退役,广东乒乓球队又再走入低谷,后继人才缺乏,仅有林志刚一人在国家队。

面对广东乒乓球队后备人才的缺乏和成绩的大滑坡,广东男队主教练陈锦棠、教练组长蔡明枢担当起重振广东乒乓球雄风的重担,加速培养新生力量。

当时从全省选一批有潜质的少年选手进入省队集训,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

进入90年代,广东运动员的水平和作战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林志刚、李静等年轻选手开始崭露头角。

1990年12月,在吉隆坡举行第十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林志刚是男子团体冠军队成员。

同年在全国锦标赛上,他与山东刘伟合作获混双冠军.
1992年在全国锦标赛上,林志刚与邓亚萍合作获混双冠军,李静获男单亚军。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林志刚获男单亚军,和李静合作获男双第二名。

为能全面提升广东乒乓球队整体的竞技水平,推动乒乓球运动在广东各地市的广泛开展。

广东乒乓球队创历史先河,从外省引入人才,糅合南北打法,以促进本土的发展。

中山、汕头首开先例。

汕头引进的马琳、刘国正等一批少年选手就为广东乒乓球运动创造了新的辉煌。

人才的引进,激励了本土球员,在相互竞争中,他们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发扬了广东运动员的落点刁钻、变化快的技术特点,使广东乒乓球事业迈向新的高峰,为国家和省争得了荣誉。

1993年7月广东队15人访问印度尼西亚。

1994年第三届世界杯,林志刚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成员。

同年在全国锦标赛上,林志刚和刘国梁合作,获男子双打冠军。

1995年全国锦标赛,李静和高礼泽配合,获男双第二名。

1995年8月广东队5人访问日本。

1996年在全国锦标赛上,以林志刚、李静、高礼泽、李肇民为代表的广东本土球员,以“快、灵、准、巧”的技术风格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登上了男子团体冠军宝座,实现了广东乒乓球队“零”的突破,填补了广东乒乓球男队的空白。

1997年,马琳、刘国正年轻新秀和林志刚、李静、李肇民组成的团体,获第八届全运会男团冠军,马琳获男单亚军。

自此,广东乒乓球队的成绩开始踏上新的台阶。

1997年11月23日国家乒乓球队第一任教练、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梁焯辉(广东籍)获国际乒联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1998年11月广东队派出4人赴泰国协助训练。

1999年11月广东队4人访问美国。

1998~2000年,在全国锦标赛中,广东共获3项冠军和4个第三名。

1998年亚洲锦标赛,马琳、刘国正是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成员。

1999年世界锦标赛,马琳与张莹莹合作获混双冠军。

2000年世界杯,马琳获男单冠军。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乒乓球活动在全省也蓬勃发展。

1984年,揭阳县榕城镇出现了“家庭业余乒乓球队”,除经常训练外,还多次自费到潮州等地参加比赛。

增城、番禺、顺德、南海、东莞、斗门、中山,新兴,花县、三水、高要、高州、清远、河源、普宁、化州,吴川、仁化、乐昌、翁源等地业余体校均设有乒乓球项目。

1980年3月,省体委和教育厅确定7个项目为广东省中、小学校重点项目,其中就有乒乓球。

经过多次调整,到1990年全省重新命名的乒乓球传统校就有13所小学。

1995~2000年广东有乒乓球特色体育学校17所:广州清水濠小学、珠海香洲区第一小学、汕头市新乡小学、中山市石岐镇高家基小学、中山市沙溪镇龙瑞小学、东莞市长安中学、恩平市年乐夫人学校。

1990年省体委决定新兴县的乒乓球班升格为省办班,乒乓球被列为群众体育重点项目。

各地市县的群众性活动得到了当地体委的重视和企业的支持,各级乒协组织也相继成立,并积极地开展活动。

其中以中山乒协最为突出,在江嘉良几次荣获世界冠军的影响下,中山人对乒乓球的热爱又掀起高潮。

中山市乒协在当地体委和企业的支持下,最先从外省引进人才,促进本土的乒乓球竞争。

随后,汕头、深圳、广州也从外省引进一批少年运动员,最成功的是汕头引进马琳、刘国正等一批有潜质、有发展的有用之才,为广东乒乓球运动创造辉煌作出了贡献。

1994年5月汕头市乒乓球学校成立,这是中国乒协属下的全国第一所乒乓球学校。

1995年12月,深圳市南头小学(乒乓球)获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发的“1995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地市县乒乓球活动的迅速发展,群众性的业余乒乓球活动遍地开花,促进了业余
水平的提高,也为省乒乓球队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90年代中后期,省乒协换届,新的乒协领导为推动乒乓球业余活动的广泛开展,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省乒协杯”青少年赛。

至2000年,已连续举办11届。

最多一届参赛人数有800多人。

“省乒协杯赛”是全省少年儿童比赛的一次盛会,它为推动全省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广东省乒乓球运动从少年儿童抓起,以提高少年的竞技水平,省体育局在省运会乒乓球项目年龄组设置上进行改革,取消成年组,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得到比赛的锻炼。

而为能继续让成年的乒乓球爱好者都有机会继续参加比赛,省政协已连续举办多届“省政协杯”比赛,有力地推动全省乒乓球业余运动的发展。

1994年7月,广州顺德容奇镇建设开发总公司乒乓球俱乐部挂牌。

这是经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乡镇企业甲级乒乓球俱乐部。

1980年4月,省、港、澳三地乒乓球界为促进相互交往,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举办了首届“省港澳乒乓球友谊杯赛”,并决定从1981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轮流在三地举行。

至2000年,该项赛事已举办了20届。

获全国赛前3名成绩一览表
获亚洲赛前3名成绩一览表
获世界赛前8名成绩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