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场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场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场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场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开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开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完毕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场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小三线建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小三线建设作者:杨汉卿梁向阳来源:《红广角》 2015年第7期(广东)杨汉卿梁向阳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运动,即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是按照我国的地域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三个区域:一线指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云、贵、川)、西北地区(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区。
一、二线地区各自的腹地又称为小三线。
三线建设主要是指三线和小三线地区的建设。
广东地处华南沿海,是祖国的南大门,按照战备地域划分属于一线地区。
而广东的韶关、梅县、肇庆以及海南岛的山区,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被列为了广东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一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我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派重兵进驻中苏、中蒙边境地区,我国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越南战争升级,我国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反攻大陆”,我国东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印边界战争也日趋严重,我国西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南朝鲜(又称韩国、南韩)等国对我国也持敌视态度。
面对上述严峻的国际环境,“备战”,已经成为毛泽东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和后期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准备打仗”,除“第一线和第二线,要搞第三线”,“沿海各省市都要搞点小三线,属于地方军工厂”,“三线建设要抓紧”。
根据毛泽东多次有关讲话精神,1964 年8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
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三线;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短期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在不妨碍生产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一线。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出现“经济奇迹”之后,巴西的国际地位曾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大使论坛“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综述2005年8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使论坛“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举行。
巴西驻华大使路易斯·奥古斯托·德卡斯特罗·内维斯作主题演讲。
来自外交部、中联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人民日报、大军观察中心、湖北大学、莱顿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所、日本所、拉美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半月谈》、《科学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长黄平和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共同主持了开幕式。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出现“经济奇迹”后被国际社会誉为“潜力大国”。
80年代,巴西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被称为“永远的潜力大国”。
近年来随着巴西经济重新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内外学术界对巴西的崛起展开了热烈讨论。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巴西将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世界排名仅次于中、美、印、日。
尤其在卢拉政府上台后,巴西积极推行大国外交战略,在联合国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美洲区域一体化及南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突显其作为地区大国及发展中大国的地位。
本届论坛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召开的。
在大使论坛开幕致辞中,黄平局长代表中国社科院首先对巴西大使以及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就设立中国社科院大使论坛的初衷和意义谈了几点看法,他说,本次论坛是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第一届大使论坛,是在以往举办大使讲座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建议与论证并获得政府支持、由中国社科院组办的重要学术活动,这不仅对于中国学者、学生了解或研究其他国家文化,而且对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春季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理论,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
该理论旨在( )A.建立美苏均势的两极格局B.强调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C.为即将开始的“冷战”服务D.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2.《苏联兴亡史》中讲道:“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苏联等8国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条约,以与北约相抗衡。
”苏联等国“条约”的缔结说明( )A.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B.苏联力图称霸全球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冷战”开始3.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实力日趋衰落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西欧力量不断增强D.多极化格局的显现4.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
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国也承认新中国。
1966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
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
这表明( )A.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C.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5.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6.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分层作业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3.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 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 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B.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根本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D.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受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呈现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数据变化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D项正确;材料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无 关,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美国一家独大,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材 料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行高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 完备。到了20世纪80 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认为:“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 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这说明此时西欧( C ) A.社会秩序因高福利而不稳定 B.资本主义国家面临解体风险 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D.社会消费大幅减少导致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当其他国家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一 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 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下列最能体现 上述材料内容的是,中国( B ) A.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参加二十国集团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全球自贸区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成为各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
总的来说,全球各种类型的自贸区虽然角色相近、功能趋同,但在监管模式、运行管理及优惠政策等方而各有千秋,对我国各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多方而的经验借鉴。
一、世界自由贸区的发展历程(一) 初步形成阶段一一二战前古典、传统自贸区的横空出世自贸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当时胖尼基人将泰尔和迎太基两个港口划为特区,对外来的商船尽量保证其安全航行,不受任何干扰,这即为自由港区的雏形。
1228年,法国南部马赛港在港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规定外国货物可以在不征收任何税赋的情况下出入这一区域。
1367年,德意志北部的几个自由市联合起来,建立了历史上称之为“汉萨同盟”的自由贸易联盟;1547年,意大利在其西北部热那亚湾建立雷格亨(Leghoyn)自由港,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命名的自由港。
此后,自由港和自贸区开始逐渐在西欧许多国家风行。
17-19世纪约200年的时间里,欧洲的贸易大国先后在一些主要港口创办自由港或自贸区。
如意大利的那不勒斯(N aples)自由区、的里雅斯特(Trieste)自由区、威尼斯(Venice)自由区;德国汉堡(Hamburg)自由港、不莱梅(Bremen)自由区;法国的敦刻尔克(Dunkerque)自由区;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自由港;葡萄牙的波尔图(Porto)等。
这些自由港或自由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免除进出口关税等措施,吸引外国商品到此转口,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后,自贸区开始在美洲大陆出现。
1923年创办的乌拉圭科洛尼亚(Colo-vial)自由区、墨西哥的蒂华纳(Ti-juana)自由区和墨西卡利(Me-xicali)自由区是美洲大陆较早建立的自贸区。
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知识点总结及精选2022各地模拟题)
12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专题剖析】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
2.社会主义的发展1922年底苏联成立,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3.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二战。
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1)各国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
(2)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2)表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6.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良好。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改革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7.新中国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8.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后,都把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表现:战争与经济危机时,各国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国贸易)。
2.解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1947年,23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1995年元旦,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3.影响(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2)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20世纪后期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出现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20世纪后期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出现的背景与原因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实现了社会意识的变革,女性的社会平等意识增强,促进了更多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各项活动中来,更多的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一些大学开设了《妇女学》,妇女的历史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内容,妇女学在高校的出现,至少说明在教育内容上己经重视女性的历史成长,历史不再仅仅是history(他的故事),女性的历史及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和男性一样受到研究与重视,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加强。
此次女权运动后,母亲不再是女性唯一的社会角色,她们在法律、医疗、教育、商业等各个职业都打破了男性垄断的局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
这样,不仅女性而且两性都开始注意到“性别”视角,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开始渗透于性别视角,并且利用性别理论来展开各种活动与解决社会问题。
20世纪中期,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激发了民众的环境保护运动。
自古以来就有大自然母亲之说,随着女性学与环保运动的发展,大学里的环境研究与妇女史学就使知识女性把女权主义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生态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是一次激进主义分子和学术的运动,把对自然的控制和对妇女的利用批评地联系在一起。
这一术语首先是在1974年由法国的女权主义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在其作品《女性主义·毁灭》中提出来的,埃奥博尼试图号召女性领导一场生态运动,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权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美国的伊内斯特拉·金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权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
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波女权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人们的喧闹声中宣告了自己使命的结束,取而代之的则是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艺术尽管强烈地否认自己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任何的联系,认为自己是一种全新艺术,但事实上它无法摆脱自己与现代主义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尤其体现在后现代主义新绘画艺术中。
后现代主义新绘画不仅包容了现代主义艺术,而且甚至回归到了古典艺术传统中去了,新绘画艺术的这种再生,其实是建立在传统古典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这种继承与复归是以反叛的姿态出现的,隐藏在新绘画作品中的那种对以往一切传统艺术的回归只不过是它的一种手段,反叛才是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可以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新绘画的研究,发现艺术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普遍的艺术发展规律,并且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绘画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新绘画的出现及其时代背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绘画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古典主义传统年代及跳跃式发展的富有极强个性的现代主义艺术发展阶段,绘画及其所有的传统技法似乎已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从前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文学性、叙事性以及以画面的空间、透视、明暗、解剖为基础的再现美学已被现代主义艺术抛弃了很久,而此时的现代主义艺术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普通大众,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的没落,1965年美国极少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宣布“绘画死亡了”。
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以视觉活动为中心的绘画艺术开始丧失了它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艺术取代了现代主义艺术开始操纵主宰艺术世界。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文化概念。
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冲突中涌现出的新思潮,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工业、科技、宗教、哲学、建筑、文化及艺术等诸多领域,1934年西班牙作家奥尼兹最早在他的著作中用过“后现代主义”一词,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并产生全面影响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文化衍生物,它适应于后工业文明的发展,并逐步取代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世界性的主流文化。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电⼦计算机的研制出现了⼀个重要的转折:向⼩型化发展 电⼦计算机发展到第三代,开始出现了⼩型化倾向。
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商业管理领域,⾃动控制⾏业和科学单位等。
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采⽤集成电路,计算速度提⾼到⼏⼗万次,甚⾄上千万次,内存容量达⼏百K,结构实现了积⽊化,磁芯存储器被⼤规模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存储器取代。
因⽽⼀台⼤型机就成为⼀个计算中⼼,中间为中央处理机,左边为打印机,右边是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桌上的终端设备可对存储器的信息作检查或更改,并有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型机的发展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重点。
集成电路的应⽤,有效地解决了计算机体积,重量与功能之间的⽭盾。
1960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产了第⼀台速度为每秒3000次的⼩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后⼜陆续⽣产出了POP—4,POP—5等型号;1965年⼜⽣产出了POP—8型机,这是当时最便宜的计算机。
在它的影响下,⼩型机纷纷出现,如数据通⽤公司从1960年开始⽣产的NOVA系列。
1970年,DEC公司⼜推出POP—11系列,⾸次在⼩型机中采⽤了⼤型机应⽤的堆栈技术,结构灵活,可以扩展。
该公司1975年⽣产的POP—11/70机,内存容量已可扩充到200万字节,字长增加到64位,⽽售价还不到与其功能相当的⼤型机的1%。
⼩型机推⼴速度每年递增20%。
⼩型化的结果导致计算机进⼊⼈类⽣活的各个领域。
微机和个⼈电脑在70年代获得⼤发展,计算机开始进⼊家庭 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制成了⼀种单⽚式的中央处理器(CPU),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加上半导体存储器(RAM与ROM),外围接⼝(I/O)和时钟发⽣器与其它部件,就组成了微型计算机。
英特尔公司在1971年和1972年先后开始⽣产4004和8008微处理器,以及由它们构成的MCS-4和MCS-8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问世后,发展势头迅猛,⼏乎每隔两年就会换代⼀次。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
【史论生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2.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4.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5.具有相互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情境一】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目 前的60多倍。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差距悬殊,前者为后者的200倍以上。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当今世界存在什么问题?(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提示:现象:材料反映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问题:当今世界存 在发展问题。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情境一】英国统治者哀叹:“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 中着火的船……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英国政府感到,“把过去的公式 应用到目前的形势是不行的”,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思维交互1】材料中,英国统治者的哀叹说明了什么?印度独立问题是怎样解决 的?(历史解释) 提示:说明:英国殖民统治走向衰落。(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 断高涨)解决: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 治领。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亚洲经济的发展 【情境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资本 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 区,是“七十年代的奇迹”;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 展;八十年代,沙特阿拉伯由“骆驼加帐篷”的农牧业国家发展为“喷气机加计 算机”的石油富国;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界6.70年代正确写法
20世界6.70年代正确写法
20世纪60至70年代
20世纪60至70年代是1950年到1969年,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二十世纪指1901-2000年,公元元年都是从1年开始算的,没有0年的说法,也就是说1世纪是1-100年,2世纪是101-200年。
根据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以及时、分、秒,这是一个完整的时间系列,均应用小写数字(即阿拉伯数字)表示。
不能年、月、日用小写数字表示,而世纪和年代又用大写数字。
从一致性和协调性方面考虑,也不能出现前后不一样的写法。
世界史专题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史专题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73-1975年经济危机后,形成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经济协调机制,但成效有限。
这说明()A.西方大国无力主导国际贸易B.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C.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有限D.金本位体制动摇金融秩序混乱2.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技活动逐渐由个人的、自发的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科技人才的移民支持、风险投资体系、技术学院、公司制度等制度创新以及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的支撑,都成为推动现代科技革命进程的重要动力。
据此可推知,现代科技革命()A.强化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B.开始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C.推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D.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3.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
这主要得益于()A.福利政策的推动B.工人成为就业的主力C.经济结构的转型D.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4.下表所示为1976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福利支出占比状况。
据表可知,当时()A.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B.“福利主义”缓和了社会矛盾C.西方普遍奉行福利主义政策D.社会保障水平受发展阶段影响5.1946年,苏联有400万的庄员未完成规定的最低劳动日任务。
赫鲁晓夫在递交给苏联部长会议的报告中称∶“1947年,在繁忙的夏收季节,仅3个州就有6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庄员没有完成劳动定额。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农业改革成效不大B.农民对自留地生产积极性不高C.生产关系亟须调整D.二战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匮乏6.1969年,苏联颁布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明确规定:“集体农庄庄员家庭可以拥有一头带有一岁以下仔牛的奶牛,一头两岁以下的小牛,一头带有三个月以下仔猪的母猪或两头育肥肉猪,十只绵羊和山羊以及蜂群、家禽和家兔。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世界现代史1.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主要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
2.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
3.人口迁徙、多元文化、战争与文化交锋:20世纪以来人口迁徙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成就。
考点定位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就。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0世纪60—70年代后的设计
“部分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 波普艺术作品欣赏”
Paolozzi mosaic-Tottenham Court Road地铁 站中央站西月台
波普风格的服装概貌影响至今。
波普艺术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
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打
破了50年代那种追求完美、简洁、高雅的设计。时
波普运动(Pop Design)
含义: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 “大众化”艺术的思想根源 来自于英国的大众文化,代表新达达、新写实主义等流派艺术家所创造的 完全生活化、大众化、甚至垃圾化的艺术。又称流行风格,最早起源于英 国。二战以后出生的新生一代对于风格单调、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现代主义、 国际主义设计十分反感,认为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他们希望有 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 心 。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 义倾向。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 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 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给人眼前一 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 方设计发展
第四组
波普运动 高科技风格 近现代主义 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波普艺术
Po p Ar t
波普:一 词源于英 语的“大 众化” (Popular ), “大众化” 艺术的思 想根源来 自于英国 的大众文 化,代表 新达达、 新写实主 义等流派 艺术家所 创造的完 全生活化、 大众化、 甚至垃圾 化的艺术。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 艺术家之一,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杜尚的学 生,英国最具有影响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有“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摘要:从6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来评析三个联合公报及其内在联系,就不难看出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找出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深层原因,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一、引言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出现过曲折、起伏、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两国关系的大局并未被突破。
所有这一切都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我们具体来看中美之间是如何从紧张对抗演变到缓和建交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一“缓和”过程进行一个理论界定和划分。
在国际关系中,“缓和(détente)”一词意味着紧张国际局势的和缓与松弛。
《武力与治国方略》一书中曾对“缓和”这一术语进行了定义。
过程可以由“缓和”开始,并且可能发展为“接近”;这有可能导致“协约”。
此后,可能出现两种进一步的发展:一方或双方推行对另一方的“绥靖”,并且(或者)双方会结成“同盟”。
二、中美“缓和”的过程——三个联合公报(一)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缓和、接近阶段在二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奉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
到6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华政策。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1969年入主白宫的尼克松认为,世界格局已发生巨变,出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力量中心,如能改善美中关系,将有利于美国利用各种力量的对立斗争,以维持美国的领导地位。
其次,美国在越战中不能脱身,已使与之争霸的苏联大获其利,美国希望从越撤出,认为改善对华关系将有利于它自越脱身。
所以,70年代初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由于双方找到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互相释放改善关系的信息,减少敌对行为。
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由“缓和”阶段进入“接近”阶段。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列举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建设成就
列举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建设成就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波澜,但是我国仍然取得了众多建设成就。
接下来,我们将从农业、工业、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回顾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农业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最艰难的时期之一,由于常年的海外战争和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克服这一难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大型农业合作社、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等等,这些措施不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温饱,也为我国后来的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高峰期,特别是“一五”计划和“两振”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工业进步和现代化飞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化工、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后来的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交通方面,20世纪60~70年代一直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领域均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全面推广,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提高。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技术人才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科技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得到了大力支持,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比如钱学森、黄旭华、陈意涵等等,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之,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建设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并为我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瑞典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 4、教师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学前教师职前教育 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化。
瑞典学前教育“三部法”的颁布
1975年 《学前教育法》
1995年 新一部法案颁布
1985年 《为了全部儿童学前教育法》
1985年颁布《为了全部儿童学前教育法》
该决议:
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地位做了重新
该法案规定:
到1991年,当父母外 出工作或学习时,所 有1.5—6岁的儿童都 有进入日托中心、家 庭日托、家长合作社、 开放学前学校的权利。
• 从政治上看:1938年,瑞典历史上第一个负责学 前教育事务的省级委员会由人口委员会带头:1944年,收到政府资金支持。
1836年,一家专门为贫困和残疾幼儿而建的具有补偿性质的托管机构落成。
1854年,第一家托儿所于斯德哥尔摩的国王岛落成。
20世纪初,瑞典已经拥有近250间由教会办的托儿所了。
直至20世纪50年代,托儿所都一直与贫困紧密捆绑在一起。
19世纪末,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德国 教育家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进入瑞典,很快 便四散开去。幼儿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范 围。
19世纪形成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成为瑞典学前教育机构的前身
1904年,开办了瑞典历史上第一家为公众而办的幼儿园。 为了缩小社会差距,鼓励幼儿接受良好的教 育,爱伦和玛利亚·莫伯格所办的幼儿园仅 收取低额费用或者实行全免。
瑞典
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本次教学主要内容:
1.瑞典学前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 2.瑞典学前教育发展各阶段下的历史背景 3.瑞典学前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 “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什么意思? • 1)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其他保障构成的社 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国家依 法实施,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执行。 (2 )保障范围是全民保障,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 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 (3)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个人不 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筹集 方式为现收现付式。 (4)保障内容是全面保障 。一般包括生、老、病、死,即从“摇篮到坟墓 ”的一切福利保障。 (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 是预防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 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风格客厅
波 普 风 格 厨 房
灰白相间的橱柜需要增加活跃的气氛,选择波普图案和图样丰富的美洲部落 元素的厨具,对改变单调的气氛非常有效。波普餐盘可以立在水槽边和墙上的隔 板上,再将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彩色调料瓶、水果托盘和冰酒桶混搭在波普风格 之中,立刻组合出极为丰富的色彩和多变的图案。
明朗亮眼的色彩,传达着幽默和快乐,波普风演绎新 一轮的时尚主题,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家居生活。
波普艺术的特点
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 短暂的(短期方案) 易忘的、低廉的 大量生产的 年轻的(对象是青年) 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 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手法: 利用现成的工业、商业产品。从饮料、化妆品 的广告、商标、电影宣传画,到汽车灯、车窗、 家用电器,等等,把它们加以改造、加工,然后 重新组合和拼贴,赋予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有 此构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
设计发展
穿着玛丽· 奎特服装的模特儿 20世纪60年代
现代设计的发展
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
装饰着眼睛和鲍伯· 迪伦肖像的短裙 1967年
运用波普元素的包
波普风格的家居
波普艺术风格所表达的空间中,使用了大 量的色泽鲜艳、造型感强的波普风格家具及装 饰品,而装修则退居到第二位,但依然没有影 响主人表达自己的前卫、时尚的个性。
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 方设计发展
第四组
波普运动 高科技风格 近现代主义 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波 普 艺 术
Pop Art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大众化” (Popular), “大众化”艺术的思想根源 来自于英国的大众文化,代表新达达、新写 实主义等流派艺术家所创造的完全生活化、 大众化、甚至垃圾化的艺术。
波普艺术之父——汉密尔顿
查德·汉密尔顿(1922 – 2011) 出生于英国皮 姆利科,作品风格曾受到“达达主义”艺术家 杜尚影响。小学毕业后,汉密尔顿便理开始从 事广告工作,并在多所艺术学校的夜校就读。 此后,汉密尔顿长期教授设计课,使他格外注 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其绘画生涯产生 重要影响。汉密尔顿奠定了波普艺术的创作方 法,即通过直接挪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形象来 创作作品,采用印刷拼贴是他最常用的创作方 式。汉密尔顿的艺术观,体现出上世纪50年代 伦敦和纽约年轻画家寻求独特时代气质的愿望。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 艺术家之一,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杜尚的学 生,英国最具有影响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有“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波普运动(POP DESIGN)
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出萌发于英国,50年代
中期鼎盛于20美国,并以纽约为中心。逐渐在欧洲、亚洲 等地广为传播。 波普设计又称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新达达主义, 代表着流行与大众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时期是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主要活动中心在英国和美国。它代表着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 倾向。波普艺术的设计师在现实社会寻求发展,他们把现 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搬进艺术——以大众商业文化为基 本特色的波普艺术应运而生。
《 可 口 可 乐 瓶 子 作 品 》
“部分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
波普艺术作品欣赏”
Paolozzi mosaic-Tottenham Court Road地铁站中 央站西月台
波普风格的服装概貌影响至今。 波普艺术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 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打 破了50年代那种追求完美、简洁、高雅的设计。时 至今日,波普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逐渐为服 装设计师提供灵感,并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着装打 扮。 关注现在的流行服饰穿着,很多年轻人的着装 观念受到了60年代的影响,同样也是追求绝对的自 由和十足的个性,各种风格迥异诸设计共存,未来 风格和民俗风格共存。近年来闪亮的漆皮材质在服 装设计中的持续流行运用,满街可见的时尚个性T 恤,都足以说明了其受到其波普风的影响。 波 普 与 服 波普艺术作为流行艺术与服装有天然的关联,设计师们 从 饰 服 装 产 中得到灵感,并赋予服装以新的含义。各种式样奇怪的 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个性的图案设计, 反常规的设计观念都涌现出来。波普艺术服装的总体风格 是 塑造相比现实生活更为典型的夸张形象。
波普风格的代表性服装设计师 ⑴ Yv e s . S a i n t . L a u re n t — — 通 俗 灵 感 的 创 作 ⑵ A n d re . C o u r re g e s — — 未 来 风 格 的 代 表 ⑶ Mary Quent——迷你超短裙的代表
20世纪60年代
玛丽· 和她的迷你超短裙 奎特
Frank Gehry设计的美国Chiat广告公司总部 大楼
美国著名篮子制造商Longaberger总部大楼
堪萨斯市立图书馆
房间并不大,也没有太多的硬性隔断。很多人认为, 波普风格就一定要配上比较闹的墙面色彩,其实这 是一个误区。对于需要长时间停留的家居空间来说, 太过热烈的背景色,往往是弊大于利。打造波普风 格的同时,也顺应了这个时期家居文化的需要,把 实用的元素揉和了进来,比如可拆式扬声器设计、 圆弧拱形造型等等,对于高格调、高品味和重生活 质量的都市男女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76年,在为Oberlin College设计主建筑时,文丘 里在房子的某个角落悄悄安放了一根滑稽可爱的“爱奥尼 克”式柱子。他屏弃传统的大理石材质,采用木材并简化 柱头部位的精雕细琢使其看上去就像一对长着米老鼠耳朵 的柱子。而查尔斯摩尔更是将这一建筑恶搞行径发扬光大。 由其设计的位于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以古罗马广 场为蓝本同时对传统的材料与结构进行疯狂地置换与改造。 四方柱取代圆柱并被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柱头由光亮的 不锈钢制成。原本严肃庄重的古罗马广场变成了一个大型 的迪斯科舞池。这个建筑项目成为70年代波普建筑的经典 代表,鲜活、商业、通俗、鲜艳、拼贴„„几乎所有的波 普元素都能在该建筑中得以体现。
安迪· 沃霍尔 Andy Warhol
安迪· 沃霍尔代表作品
玛 丽 莲 梦 露 的 头 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 令人关注母题。 像 , ·
现代设计的发展
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
《25个着色的梦露》 设计:安迪· 沃霍尔 1962年
流行 音乐 巨星 迈克 尔· 杰 克逊 的肖 像画
《 毛 泽 东 肖 像 》
波普运动(POP DESIGN)
含义: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 “大众化”艺 术的思想根源来自于英国的大众文化,代表新达达、新写实主义 等流派艺术家所创造的完全生活化、大众化、甚至垃圾化的艺术。 又称流行风格,最早起源于英国。二战以后出生的新生一 代对于风格单调、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 设计十分反感,认为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他们 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 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 。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 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从设计 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 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 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 胆采用艳俗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波普风格的设计运用大众文化、商业艺术形象, 通俗易懂地表达了设计师的观念,有很强烈的时 代感和吸引力。设计上的形象大多来自人们熟悉 的生活,如名人、大众偶像、民间艺术、工业产 品和各类商品等,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产生 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知名的波普艺术家
理察·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 凯斯· 哈林(Keith Haring) 大卫· 霍克尼(David Hockney) 贾斯培· 琼斯(Jasper Johns) 罗依· 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彼得· 马克斯(Peter Max) 克拉斯· 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罗伯特· 罗申伯格(RobertRauschenberg) 詹姆斯· 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 伟恩· 第伯(Wayne Thiebaud) 安迪· 沃荷(Andy Warhol) 草间弥生(草间弥生)
艺术特点: 1、通俗的表现内容。 2、具象形和符号的拼贴。 3、新材料和新形式的应用。
1956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so apealing>>---到底是什么使得 今日的家庭变得如此美好?
《这就是明天》
《我的玛丽莲。梦露》
波普风格追求一种装饰感,鲜明的色彩、个性的搭配,打破了都市生活的紧 张与严肃。
ZIPPO上的波普
猫 王 的 侧 影 牛 仔 系 列 美 女 系 列
比 基 尼 系 列
猫 王 系 列
伟 人 系 列
波普与建筑
波普在建筑上的运用使得建筑摆脱以往单板乏味 的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与此同时, 建筑本身也潜移默化地在改变波普的性质。波普建筑 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自70年代开始,波普建筑逐渐开始盛行。那个时 代的人们丢弃了完美与高雅的幻想而转而对平庸,通 俗化的美学的追求,因此波普建筑用简单的语言通俗 的手法来表达大众的心声。
波普家具
1967年由Gionatan De Pad、Donato D'Urbino、 Paolo Lomazzi和Carla Scolari共同设计的“吹 气椅”
计:盖当诺· UP系列沙发 设佩西 1969年
现代设计的发展
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
Tube椅 设计:乔· 哥伦布 1969年
波 普 家 居
可爱的波普小家品
这一套小家 居作品非常 典雅,似印 象派画作, 又像涂鸦, 色彩搭配非 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