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
实践论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实践论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实践论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实践论是一种把实践发展作为方法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它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想。
实践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践是主导社会,实践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方法。
它强调实践的力量,以实践发展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准则,以实践为基础构建新的社会体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论的意义在于,它将实践发展作为一种基本思想,突出了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
实践论强调实践发展的重要性,它认为实践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是改变社会现实的基本力量。
因此,实践论的本质就是以实践发展为主导,以实践发展为基础,以实践发展为目标,发展和改变社会。
当代实践论的价值在于指出了实践发展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实践论要求我们应该根据实践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实践发展应该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是对实践发展的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实践责任。
同时,实践论还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体制”的理念,它要求制定合理的实践思想和方法,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实践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将实践发展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以实践发展为基础,构建新的社会体制,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 -。
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总结
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总结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对财政管理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理论基础,并开创了财政学的研究方向。
然而,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财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对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并探讨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观点和影响。
1. 古典经济学阶段(18世纪-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与财政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财富生产。
他还强调贸易的重要性,主张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
然而,斯密对财政政策的思考相对较少,他主张“夜光法则”,即对经济的干预应该尽量少,以避免政府滥权。
大卫·李嘉图则关注了财政政策对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他提出了相对剩余和绝对剩余的概念,并通过劳动价值论解释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他强调了财政政策在保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福利方面的重要性,但也主张政府应该遵循自由市场原则,以避免干预过度。
2. 凯恩斯主义阶段(20世纪中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财政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凯恩斯理论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主张政府在经济下行时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干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他提出了财政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原则,认为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以增加总需求。
这一观点对于解决大萧条和实现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新自由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思想迅速兴起并成为主导,对财政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遵循市场自由原则。
他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集中在政府过度借贷和货币供应过度膨胀等问题上,认为这些问题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
2024届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 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4届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内容摘编自《大国崛起》一书某章节的目录,据此分析该章节介绍的是()A.东方强国——日本B.海上马车夫——荷兰C.殖民大国——西班牙D.日不落帝国——英国2.《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提到:“1917 年11月7 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A.实行了法西斯专政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3.唐晋在《大国崛起》中指出“(它)比其他同时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它所产生的后果也要深远的多……在它先后发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类似的大剧变都要激进得多。
”它应纳入的主题是()A.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D.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4.《大国崛起》中讲道:“这次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人们相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将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是()A.组建第一国际B.建立巴黎公社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5.“15世纪以后,世界商贸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史料中“新大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启蒙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B.殖民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C.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6.2024年2月17日,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
材料表明中国()A.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B.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C.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D.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7.刘阿明在《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战胜国,英国在重塑战后欧洲国际关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洗钱犯罪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洗钱犯罪活动迅猛发展,对各国的经济和金融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危及世界的经济发展。
“反洗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欢迎阅读!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一条为防止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金融机构从事洗钱活动,维护金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和经营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等。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第四条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本规定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审慎地识别可疑交易,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妨碍反洗钱义务的履行。
第五条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保守反洗钱工作秘密,不得违反规定将有关反洗钱工作信息泄露给客户和其他人员。
第六条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协助、配合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海关、税务等部门查询、冻结、扣划客户存款。
中资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应当遵循驻在国家或地区反洗钱方面的法律规定,依法协助配合驻在国家或地区反洗钱部门的工作。
第七条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关。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一)统一监管、协调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二)研究和制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反洗钱工作制度,制定大额和可疑人民币资金交易报告制度;(三)建立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对支付交易进行监测;(四)研究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重大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五)参与反洗钱国际合作,指导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对外合作交流;(六)其他应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反洗钱监管职责。
宇航员的遗失:太空中的失踪(遗失在太空的宇航员)
1. 宇航员的遗失是太空探索中的一大难题,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故时,都会引起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关注和担忧。
2.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已经有超过30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失踪或遇难。
这些事件不仅给太空探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令人们深刻反思人类在探索太空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3. 宇航员的遗失通常是由飞船故障、空间站事故或太空步行任务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的。
例如,在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中,7名宇航员在起飞后不久就遇难,这场事故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悲痛之中。
4. 另外一个著名的太空遗失事件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这次事故导致7名宇航员死亡。
而在2018年,俄罗斯发射的联盟MS-10飞船发生了异常情况,导致美国宇航员尼克·海格和俄罗斯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琴钦被迫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弹出救生舱。
5. 太空探索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即使是最小的故障也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由于太空环境的特殊性质,事故发生后的救援、搜寻和救援操作也十分困难。
6. 目前,人类仍在努力研究如何在太空中更好地保护宇航员的安全。
科学家们在开发更先进的太空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培训宇航员以应对各种情况。
7. 除此之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太空探索中遇到的问题的关键。
目前,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在共同努力推进太空探索,并通过共享技术和知识,提高太空探索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8. 总的来说,宇航员的遗失是太空探索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但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太空探索将会更加安全和成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改革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改革回顾作者:刁其武发布时间:2009/06/29 来源:国史网字体:(大中小) 关闭窗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进程,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出版业改革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分析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探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与努力的方向,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业的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出版业改革的主线是由“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
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于1988年5月6日出台了两个文件:《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历史地看,这两个文件在出版社内部管理、出版市场、物资供应、图书价格等方面的取得了很大进展。
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图书生产的要素基本具备,出版市场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然而,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
首先,由于新老出版社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一部分新社、小社没有或较少受传统观念影响,经营灵活,但其缺少出版管理经验,管理混乱,法制观念不健全。
其次,从统计数字看,图书品种连年高增长,1992年图书品种较1985年增长1倍多,从4.6万种增长到9.67万种,而同比图书总印数从61亿册只增长到63亿册,总印张每年则递减3.7%。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广种薄收,造成总量激增;选题重复,平均印数下降;缺乏市场规范,加上“二渠道”推波助澜,图书出版业散乱现象比较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针对图书出版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治散、治滥”。
1993年10月28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繁荣出版事业、禁止‘买卖书号’座谈会”,宣布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禁止“买卖书号”的通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查处买卖书号问题。
中世纪的建构与解构
“中世纪”的建构与解构【内容提要】“中世纪”是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后期正式确立,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历史三分法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语境中,“中世纪”的含义不断变化,由最初的欧洲的局部历史现象变成欧洲的一般历史时代,进而等同于封建社会,最后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
但是,“中世纪”等概念在历史学的实践中也存在很大弊端。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质疑、批判乃至解构,并尝试新的历史分期法。
中国史学界也逐渐校正了机械化的苏联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改变。
但这些变化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形成了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中世纪/建构/解构/中国中世纪史/困境世界中世纪史又称世界中古史,是世界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对史学工作者而言,世界中世纪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是毋庸置疑的,似乎无须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不成问题。
不过,仔细分析却未必尽然。
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中世纪”的概念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历史三分法等问题上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这些变化正不断冲击着学术界对世界史的传统认识。
对中国史学界而言,这种冲击在世界中世纪史领域尤为明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其存在的基础乃至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一直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
目前,新一轮的学科调整在进行中,在这种形势下,对与中世纪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不无裨益。
中世纪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在近现代的历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代西方史学界和中国史学界的理论与实践如何?这些变化对中国中世纪史教学和研究的影响如何?有关这些问题尚未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关注。
本文在借鉴中西史学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分期问题,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不当之处,恳祈方家指正!一、“中世纪”的建构新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仿照苏联的模式形成的;而苏联的概念又是在西方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
非政府组织及其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前言20世纪中期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第三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行,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这三大社会部门。
我国非政府组织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数量,种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合法性日益得到确认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虽然非政府只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非政府组织的内部和外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论文首先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基本特征等一般理论进行了梳理,接着又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非政府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非政府组织根本性质的改变;二是非政府组织独立性不强,也可以说我国非政府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比较低;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四是非政府组织功能不全,总量不足,整体分布不均匀。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对策。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构建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分别从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扶持,健全对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人员和资金支持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政府要转变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扶持,改革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机制以推动合作关系的搭建,营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其次,非政府组织要明确组织的使命,增强能力的建设,调整与政府的关系以促成合作关系的形成。
论文最终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归纳为:政府逐渐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从而不断增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自治性和社会公益性,使之最终成为能够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的独立的社会管理主体。
这个过程,既是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多元治理模式形成的过程,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发展过程。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转向等理论思潮的兴起,空间不再仅仅被视为背景或场所,而是成为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对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20世纪中后期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列斐伏尔、福柯等空间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些空间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在空间叙事、地理文学、城市文学等文学流派中的体现。
我们还将探讨空间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空间描绘和空间感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我们的文学审美和文化认知。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反思当前文学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重视程度,并探讨未来文学研究在空间领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二、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空间理论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物质到文化、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
这一发展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地理空间理论、社会空间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
传统地理空间理论:在20世纪早期,空间大多被视为一种静态的、客观的、物理的存在。
地理学家们将空间视为地表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载体,并着重于描述和解释空间的物理属性和地理分布。
这一阶段的空间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物质性。
社会空间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空间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构造。
社会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这一阶段,空间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塑造的。
文化空间理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兴起,空间进一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esd是什么意思
ESD的意思是“静电释放”的意思,它的英文是:
Electro-Staticdischarge的缩写。
20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为了研究静电的产生、危害以及防静电等的学科就叫ESD。
ESD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同电势的物体之间的静电电荷的转移过程,它的强烈程度实惠受到电量大小以及物体间距的影响。
ESD是一种英文缩写,在医学上主要指的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一般是用于治疗间质瘤、息肉等胃肠道良性或者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
现在对于早期的癌变,也可以用ESD治疗,比如早期的食管癌、胃早期的间质瘤。
一般手术之后还要看病理情况,如果有局部浸润表现,还需要进一步改成传统的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手术之后可以配合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
ESD现在开展的比较多,解除患者其他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可能创伤更小,但也是有适应症的,对于分期相对不是太早,是不适合做ESD的。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领导方式与下级成熟度关系图
在权变管理中,下级的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多地决定了领导 者的管理方式。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班组,在管理中更 多的是命令与专制。有时被领导者的水平是一块土壤,在 什么样的土壤里会滋长出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 权变。
领导者成熟度和下级成熟度的关系图
影响领导者成熟度的要素是领导业务水平, 领导敬业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菲德勒图
菲德勒图是美国的菲德勒总结归纳的,一共包括两 个图。它们显示的是领导方式与领导环
境(工作环境)的关系。
菲德勒图把领导者(班组长)的工作环境分成三个 要素:①上下级关系,即你与下级的关系是否融 洽;②职务结构,即你的职务究竟是常规性的还 是突发性的,一般说来常规性的管理职务结构比 较明确,但突发性的管理职务结构不明确;③职 位权力,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则权力越大。菲德勒 把这三个要素进行整合,分为八类。
评价
此种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 方面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 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 麦格雷戈确信X理论所用的传统的研究方 法建立在错误的因果观念的基础上。 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胡萝 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人们 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 效了。
员工受挫时,会产生一系列对抗办法
• ①离开组织; ②沿着组织阶梯向上爬以摆脱窘境; ③产生明显的矛盾行为,如精神恍惚,侵犯他人,行为缺 乏逻辑性,彷徨不前,脱离实际的自我设计等等; ④对组织失去兴趣,不指望工作能使自己满足,因而拈轻 怕重,磨洋工,集体限制产量,甚至故意出错和欺骗; ⑤对正式组织冷漠旁观,形成非正式组织,诱发抗拒正式 组织的行为; ⑥使非正式组织正式化; ⑦形成非正式群体规范,使③到⑥的行为经常化和习惯化; ⑧形成实用性的心理定势,只看重物质因素而忽视人的因 素; ⑨对青年人或后继者灌输非正式群体规范和实用心态。
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香港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地区,自20世纪中期
以来,香港的双语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是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1950年代-197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主要以英语为主要
教学语言,而中文仅作为辅助。
这一时期的双语教育并不普及,少数学校开设中文教学班。
2. 1974年:香港政府提出了“双语双文化”政策,鼓励学校推
行双语教育。
这一政策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素养。
3. 1984年:香港政府宣布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计划》,明
确标志着双语教育的正式推广。
该计划要求小学和中学实施双语教学,并将中文教育更多地纳入课程。
4.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特区政府
重申支持双语教育,并将其视为维护香港独特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手段。
5. 2009年:香港教育局提出《双语教育发展政策》。
该政策
着重提倡在学校的不同领域中进行中英双语教学,并将双语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6. 现今:在香港,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以双语教学为主,教授中文和英文。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大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和
支持力度,以确保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双语教育。
总的来说,香港的双语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最初的推行到现今的广泛实施。
香港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巴西的土地制度浅谈
巴西的土地制度浅谈班级:农经141 姓名:吴艳香学号:1423260131 一、序言20世纪中期以来,巴西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曾与高速发展的东亚“四小龙”齐名,被称为新兴工业经济体。
但是,巴西又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在进行现代化的同时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至今仍面临着种种发展的难题和困境,被称为拉美“病态发展”的典型。
二、巴西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变革巴西幅员辽阔,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巴西形成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制。
几个世纪以来,巴西经历了从奴隶制、租佃制到现代雇工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大地产制一直延续不绝。
总的来看,巴西土地制度及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一)1889年前的帝国时期: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大地产制的形成1532年,马丁·阿丰索·索萨在巴西圣文森特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从此对土地的占有就成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在之后的几年里,巴西沿海被分成 13个管区,各管区作为世袭领地被分封给封建主,跟随封建主而来的移民所分得的土地被称为份地。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国际市场,沿海的肥沃土地很快被划分成甘蔗种植园,而巴西内地的大片份地上也建立起了大牧场。
到后来,由于巨大的地产使用不当,只有部分用于耕种,使得巴西的农业遭受严重阻碍,有些地区甚至需要进口他们完全能够生产的粮食,严重妨碍了巴西整体的发展。
除甘蔗种植园外,殖民者又发展了烟草、棉花和咖啡种植园等,随着种植园而来的是建立在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痛苦之上的奴隶制劳动。
直到1888年奴隶制才被废除。
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可以归纳为:以奴隶制为基础的、以种植园为特色的大地产制的盛行。
(二)旧共和国时期(1889-1930):大地产制的进一步加强19世纪中期以后,咖啡种植园代替了甘蔗种植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自由劳动开始兴起,但大地产制并未因此改变。
在旧共和国时期,任何一届政府都未承认印第安人的土地权利,也未拨出任何土地供他们使用。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经日益严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以及现代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合物等对太阳辐射起到一种保温作用,这被称为温室效应。
然而,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破坏了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之一。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
据国际气候变化科学家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间,每十年的平均全球气温都上升了约0.15摄氏度。
这看似微小的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强度的增加。
例如,热浪、干旱、洪涝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越来越多。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也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管理造成了巨大挑战。
干旱和洪涝可能破坏农作物,并导致食物供应不足。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压力。
海平面上升与极地融化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和冰架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例如,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以上,那么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导致马尔代夫和太平洋小岛国等国家的部分土地消失。
此外,极地融化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冰川融化会释放出储存在其中的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全球社会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对措施:1. 减排和能源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目录绪论 (1)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3)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6)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8)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10)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12)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 (13)第七章财政收入总论 (15)第八章税收 (17)第九章非税收入 (19)第十章公债 (20)第十一章政府预算 (22)第十二章财政体制 (24)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26)第十四章国际财政 (28)绪论1.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2.在新时代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1)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
通过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在引进、借鉴、消化和吸收西方财政学理论有益成分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公共财政的运行规律和改革路径,将促进我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2)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指导我国财政工作实践。
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对于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正确认识政府功能和角色定位大有裨益,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对财政的要求,正确理解和适应经济社会形态全面进入新时代,正确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和财政运行规律,正确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财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3.思考我国进入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
(1)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论断,意味着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放在国家治理的总棋局中定位,使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
社会唯实派名词解释
社会唯实派名词解释社会唯实派是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主张社会研究理论应建立在社会实践及其内在的内涵和规律之上。
社会唯实派的最新学说的核心宣言是:“社会学应关注实践而非术语之间的关系”。
它旨在推翻传统的理论流派,将学者们从解释论和客观实证转移到实践研究上来。
社会唯实派主张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社会现象,重视实践在社会结构及运行中的作用。
它指出,社会学理论若要得到最强有力的认证,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实践之上。
因此,社会唯实派的学者们强调不仅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实证描述,而且要研究实践的内容及其实践的深层本质,从而才能揭示社会结构和活动的本质。
社会唯实派的学者们极力打破传统的学术框架,他们强调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社会现象,而非仅仅依靠学术术语。
他们认为,学术术语本身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只有当它们被用于实践中,才能显示真正的意义。
例如,尽管“资本主义”这个词有一个定义,但它的实质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显现出来。
同时,社会唯实派的学者们还强调实践活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社会结构和运行提供了一种行动基础。
他们认为,没有实践经验,便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社会研究理论。
他们认为,实践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而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的本质,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掘社会中存在的结构特征和活动机制。
另外,社会唯实派还提倡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社会改革。
它认为,对社会的改革必须以有效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赖理论研究。
实践是衡量社会改革成功与否的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向社会造福,有效地改变社会现状。
综上所述,社会唯实派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打破传统解释论和客观实证转移到实践研究上来,主张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社会现象,重视实践在社会结构及运行中的作用。
它强调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社会现象,而非仅仅依靠学术术语;它主张实践是衡量社会改革成功与否的最有力的手段,并提倡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社会改革,以有效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赖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了令世人广泛关注的新现象和新变化:由于苏东剧变的影响,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空前的低潮;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
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两个必然” (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否仍然有效?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的新变化?如何正确判断与看待世界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形势?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
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的军备与军事技术的竞争,到50—60年代开花结果;它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欧与日本。
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
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普遍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最终发生了苏东剧变并导致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
可以讲,由于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两制”力量的对比中,资本主义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形成,而且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战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危机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需要,也由于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机制十市场机制的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国家可以把部分生产资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管理和调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无序发
展的状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战后,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综合国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这样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发展和增长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也表现为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就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即工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渐下降,总的方向是缩减传统工业,发展新兴的尖端工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猛发展。
到了20世纪末期,从第二产业中崛起了新兴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并逐步成为主导性产业。
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也依次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倾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它们的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
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很难估量的作用。
(四)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具体地说: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
战后又形成了几个新的阶层,即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被称之为“行动的资本家”的高级经理阶层与高级专家官员阶层以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大大加强,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
无论在物质生产部门或非物质生产部门都出现了新阶层与新集团,如以熟练工人与技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层,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阶层,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阶层,以“蓝领工人”为主体的体力劳动者阶层等;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
伴随以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萎缩,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社会福利人员、文艺工作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崛起。
另外,其它的阶层与集团如知识分子社会集团迅速扩大,边缘阶层、流动阶层等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在阶级关系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人民资本主义”、“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等措施和手段,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阶级利益得到
调整,在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作为传统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形成挑战;在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体化”与“趋同化”对于“两个必然”的实现也会带来消极与不利的影响。
(五)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逐步转变到非强制性的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上。
国家主要不是依靠强力,而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宣扬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来维持与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
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国家不仅掌握经济命脉和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还通过经济、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来调节经济,通过社会福利措施缩小社会差距,保持社会的稳定,以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长治久安”。
其次,从上层建筑与法制方面来看,资方阶级通过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度来保持政权的民主性与稳定性。
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比较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和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长治久安”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行社会变革更加困难。
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五大新变化表明,由于新科技革命注入了活力,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由于资本扩张,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度过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更加稳定,更加具有活力。
这确实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论断形成新的挑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新的困难。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新现象、新变化,同时也针对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出现的低潮,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要正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坚信“两个必然”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更要顺乎历史潮流和时代的变迁,克服教条主义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变革传统的、过时的社会主义战略,提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尽快走出低谷,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