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罗芬搽剂与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片配合治疗甲真菌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9月第31卷第12期Chin J Dermatol,Dec.2002,Vol 31,No.12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Amorolfone chloride nail lacquer(Locery1)in the treatment’of toenail’Sonychomycosis:a case repor冉玉平,詹涛,代亚林RAN Yu—ping.ZHAN Tao.DAI Ya—lin(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报道1例外用阿莫罗芬治愈的趾甲真菌病。

患者女,l9岁,病程1年,表现为趾甲甲板表面片状变白、浑浊,甲肩直接镜检可见散在的菌丝,真菌培养为红色毛癣菌。

外用阿莫罗芬每周1次,1个月后趾甲基本恢复正常,真菌学检查阴性,继续用药1个月后趾甲痤愈。

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关键词:甲真菌病;阿莫罗芬;治疗中图分类号:R7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4963(2002)12-0748—011 临床资料患者女,l9岁,学生,因双足趾甲甲板表面变白、浑浊1年于2002年4月7日就诊。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趾甲甲板点状凹凸不平,并有白色碎屑。

继之累及左足趾甲。

在院外白行用“抗灰指甲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无明显好转,受损趾甲逐渐加重、增多。

检查:除左足大拇指外其余趾甲甲析不同程度受累,受累面积从20%~100%不等,皮损呈白色不规则的混浊斑,边缘清楚,甲缘翘起,甲板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照片1)。

取趾甲甲屑直接镜检查见真菌菌丝,真菌培养为红色毛癣菌。

结合临床特点、直接镜检结果及真菌培养结果诊断为甲真菌病。

给予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每周1次,1个月后趾甲基本恢复正常(照片2),真菌学检查为阴性。

继续用药1个月后趾甲痊愈,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所引起的病变。

甲癣与甲念珠菌病、甲霉病和甲糠秕孢子菌病合称甲真菌病[1]。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傅媛媛;王亮;陈晓平【摘要】目的比较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20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特比萘芬0.25g,qd,指甲真菌病组连服6周,趾甲真菌病或指甲真菌病合并趾甲真菌病组连服12周.另一组给予伊曲康唑0.2g,bid,连服1周,停药3周为1个冲击疗程,指甲真菌病组连服2个冲击疗程,趾甲真菌病或指甲真菌病合并趾甲真菌病组连服3个冲击疗程.结果指甲真菌病痊愈率和愈显率特比萘芬组为87.0%和95.7%,伊曲康唑组为73.9%和78.3%.趾甲真菌病或指甲真菌病合并趾甲真菌病痊愈率和愈显率特比萘芬组为87.5%和95.3%,伊曲康唑组为75.0%和82.8%.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优于伊曲康唑(P<0.05).【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2(037)008【总页数】3页(P后插2-后插4)【关键词】甲真菌病;特比萘芬;伊曲康唑【作者】傅媛媛;王亮;陈晓平【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皮肤病医院,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皮肤病医院,杭州311200;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我院为皮肤病医院,在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甲真菌病220例应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其中指甲真菌病92例,趾甲真菌病48例,指甲真菌合并趾甲真菌病80例。

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临床诊断为甲真菌病[1],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内未接受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一个月内未接受局部抗真菌药治疗。

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肝、肾、心、肺、神经系统病者,对唑类、丙烯胺类抗真菌药过敏者,不能按时服药者,不能定期复查者。

所入选的患者,男性为134例,女性为86例,年龄为18~55岁,病程3个月~14年。

其中指甲真菌患者92例,趾甲真菌患者48例,指甲真菌合并趾甲真菌患者80例。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1 资 料 与方法
为 口服 伊 曲康 唑胶 囊 02 ,bd .g i,饭 中或 饭 后 即服 ,
连 服 1 ,停 药 3 为 一 疗 程 。指 甲真 菌 病 组 服 药 2 周 周 个 疗 程 , 并 于 停 药 后 ,停 药 后 4 ,停 药 后 1 周 观 周 2 察 疗 效( 药 后 指2 疗程 以后1 停 个 。趾 甲真 菌 或指 甲真 菌 合 并 趾 甲真 菌 病 组 服 药 3 疗 程 ,并 于 停 药 后 , 个
停 药 后 8 ,停 药 后 2 周观 察 疗 效 ( 药 后 指 3 疗 周 4 停 个
1 临床资料 . 1 入 选 标准 为 临床诊 断 为 甲真 菌病 [,真菌 直接 镜 ]
检 阳性 的患 者 ,三 个 月 内未 接 受 系 统 性 抗真 菌 药 物 的 治疗 ,一 个 月 内未接 受局 部 抗 真 菌 药 治疗 。排 除 孕 妇 、哺 乳 期 妇 女 ,患有 肝 、 肾 、心 、 肺 、神 经 系 统病 者 ,对 唑 类 、丙烯 胺 类 抗 真 菌 药 过 敏者 ,不 能 按 时服 药 者 ,不 能 定 期 复 查者 。所 入 选 的 患者 ,男
( H n z o iohnS i i ae optlH n z o 12 0 Huh uIstt fr o da d agC nrlH z o 10 0 1 a gh uX a sa knD s s H si , a gh u3 1 0 ;2 z o ntue o F o Dr e a i n o t , u h u3 3 0 ) o
摘要:目的 比较伊 曲康 唑与特 比萘芬治疗 甲真菌病 的临床疗效 。方法
取2 0 甲真菌病 患者,随机分为2 ,一组给予 2例 组
特 比萘芬02 gq ,指 甲真菌病组连服6 .5 ,d 周,趾 甲真菌病或指 甲真 菌病合并趾 甲真菌病组连 服1 周。另一组给予伊 曲康 唑02 , 2 .g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王红刘维迭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床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通过镜检或培养确诊的甲真菌病发病率在26%一16%之间,并且在近年呈增长趋势[1]。

新一代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萘替芬及阿莫罗芬等的出现解决了甲真菌病治疗难的问题[2].其中阿莫罗芬甲涂剂的主要适应证为无甲根受累的轻中度感染[3].现从其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及系统吸收情况和局部刺激等方面做一综述。

一、阿莫罗芬结构特点阿莫罗芬搽剂的活性成分为5%阿莫罗芬,后者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为4一{3-[对一(1,1一二甲基丙基苯)1]一2.6一顺一二甲吗啉盐酸,于1981年被发现成为治疗人类皮肤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

阿莫罗芬的化学结构与现有的抗真菌药均不同。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的抗真菌药物,结构上具有3个N原子,三唑环的存在使其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毒性低、抗菌谱广等特点;特比萘芬则属人工合成丙烯胺类,其结构式为N一(6,6一二甲基庚一2一烯一4一炔基j—一甲基一1一萘一甲胺。

故阿莫罗芬与唑类和丙烯胺类、多烯类等抗真菌制剂在结构上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全新的抗真菌制剂。

二、阿莫罗芬作用机制新一代的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各有特点,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选择性作用位点不同。

阿莫罗芬的杀菌和/或抑菌活性主要取决于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台成。

在固醇生物台成途径中,阿莫罗芬干扰AI4还原酶和A8 A7异构酶的活性,使麦角固醇缺乏,角鲨烯、ignosterol等聚集,导致膜固醇含量改变,进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同时还造成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有一些吗啉衍生物还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还原辅酶I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

但是抑菌浓度的阿奠罗芬对细胞呼吸、DNA、RNA、蛋白质、碳水化台物等的台成并无影响[2]。

Polak等[5]。

对阿莫罗芬作用的真菌和未作用的对照真菌固醇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在阿莫罗芬作用下的白念珠菌以ignosterol聚集为特征;而须癣毛癣菌和其它表皮癣菌在高浓度的阿莫罗芬作用下,还有角鲨烯的严重聚集:此种现象是否说明阿莫罗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依据。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叶伟;谭以和;莫家亮【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采用伊曲康唑胶囊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200 mg,连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着应用盐酸特比萘芬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250 mg,连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治疗2个疗程,3、6个月时各复诊一次.趾甲真菌病治疗3个疗程,4、6、9个月时各复诊一次.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较治疗3个月后均提高,但差异不明显.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的有效率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后随访,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二者联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伊曲康唑疗效,两种药物从不同途径抗真菌,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1(018)004【总页数】3页(P267-268,285)【关键词】甲真菌病;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指(趾)甲疾病;序贯疗法【作者】叶伟;谭以和;莫家亮【作者单位】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4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ON)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感染所引起的指趾甲真菌病,国内发病率大约为15%。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是皮肤科常用的两种治疗甲真菌病的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

为了探讨两者联用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笔者于2008年6月~2009年6月应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汪静文【摘要】目的观察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外用阿莫罗芬乳膏治疗几种常见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患者2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皮损处外用阿莫罗芬乳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3.34%、83.34%,高于对照组的71.43%、52.94%、4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5例患者口服伊曲康唑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治疗组2例患者皮疹部位轻度灼热,均不影响继续治疗,疗程结束停药后均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阿莫罗芬乳膏外用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3页(P157-159)【关键词】伊曲康唑;阿莫罗芬;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作者】汪静文【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是一类寄生于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属嗜脂性的酵母菌。

在人类的头皮、面部、外耳道、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该菌。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马拉色菌不仅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如果有合适的机会,马拉色菌可进入血液造成系统性感染[1]。

最常见的由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引起的疾病为花斑糠疹,其次为马拉色菌毛囊炎。

脂溢性皮炎也是一种与马拉色菌感染相关的皮肤炎症[2]。

另外,马拉色菌还被认为与“头颈型”的特应性皮炎有关,同时也有马拉色菌引起的甲真菌病、耳炎及新生儿脓疱病的病例报道[3]。

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吴小粉【摘要】目的观察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97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单纯给予0.5%阿莫罗芬搽剂外涂,每周1次;B组0.5%阿莫罗芬搽剂外涂,每周1次,加特比萘芬片口服,0.25g,1次/d;C组0.5%阿莫罗芬搽剂外涂,加特比萘芬片口服,第1周,0.25g,1次/d,第2周开始,0.25g,1次/qod,指甲真菌病疗程8周,趾甲真菌病及指、趾甲合并感染者疗程12周,3组患者每月做1次肝功能检测同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总有效率53.13%,B组总效率83.87%,C组总有效率78.79%,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组1例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谷丙转氨酶54U/L).结论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2页(P863-864)【关键词】甲真菌病;特比萘芬;阿莫罗芬【作者】吴小粉【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江苏兴化22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05;R756.4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的感染,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感染后甲板增厚或变形,影响美观及精细动作,还可继发甲沟炎,给患者社交、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1]。

因甲的结构特点且甲生长缓慢,外用治疗药物难以渗透,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口服药物疗效确切,但服药时间长,患者担心其不良反应,依从性差。

为了减轻口服药的副作用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7例患者均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所就诊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34.38岁;男54例,女43例;病程4月~17年,平均5.3年;所有入选患者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均符合甲真菌病的诊断标准。

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中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为一线药物,氟康唑为二线药物。

外用治疗药物有阿莫罗芬搽剂等。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拔甲、封包联合修甲、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等。

01口服药物特比萘芬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MIC值(最小抑菌浓度)低,抗菌活性高。

对酵母菌和部分其他霉菌也有抗菌活性。

口服特比萘芬吸收良好(>70%),食物不影响其吸收。

口服12周后,药物在甲板中可存留6~9个月。

推荐连续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成人剂量250 mg,1次/d;疗程一般指甲真菌病为6~8周,趾甲真菌病为12~16周。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性肝损伤罕见。

特比萘芬经由多种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包括1A2、3A4、2C8、2C9、2C19、2D6。

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有合并用药时,可参考药品说明书。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于皮肤癣菌、酵母菌、其他霉菌均有抗菌作用。

伊曲康唑胶囊在脂餐后即服或餐时服用,须整个吞服。

伊曲康唑连续或冲击时,停药后药物在甲中可保留6~9个月。

推荐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成人剂量200 mg/次,2次/d,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3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一般手指甲2~3个疗程,足趾甲3~4个疗程。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性肝酶升高罕见。

伊曲康唑由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同工酶3A4代谢,可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3A4、2C9、2C19酶。

与许多经由细胞色素3A4酶催化的药物有相互影响,建议用药前参考药物说明书。

氟康唑氟康唑对于皮肤癣菌、念珠菌有抗菌活性;其他霉菌对氟康唑不敏感。

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

终止治疗后氟康唑可在指甲甲板中存在4个月,在趾甲中存在6个月。

推荐治疗方案:每周1次,剂量为每次150~300 mg,疗程12~48周。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性肝酶升高罕见。

氟康唑是细胞色素2C9酶的抑制剂,并有轻微抑制细胞色素3A4酶的作用。

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存在合并用药时,需参考药物说明书。

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68例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68例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㊃论著㊃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68例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胡馨王延龙吕莎林怡彤李福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长春130041)ʌ摘要ɔ目的观察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㊂方法招募具有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患者,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36周(每周1次)㊂计算临床有效率㊁真菌学清除率㊁治疗前后甲真菌病临床评分和甲真菌病严重程度指数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及满意度㊂收集病甲组织行真菌培养㊂结果共招募68例患者,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6.1%;真菌学清除率为82.4%,第2~5趾甲受累患者临床有效及真菌学清除率较高,治疗过程中除轻微脱屑㊁灼热及红斑外,所有患者均耐受治疗㊂76.47%患者对治疗效果感到满意㊂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㊂结论5%阿莫罗芬搽剂是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抗拒或不适合系统用药的患者㊂ʌ关键词ɔ甲真菌病;阿莫罗芬;局部治疗ʌ中图分类号ɔ R756.4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1)16-0090-06C l i n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5%a m o r o l f i n e l i n i m e n t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68c a s e s o f d i s t a l l a t e r a l s u b u n g u a l o n y-c h o m y c o s i sHU X i n,WA N G Y a n l o n g,L V S h a,L I N Y i t o n g,L I F u q i u(D e p a r t m e n t o f D e r m a t o l o g y a n d V e n e r e o l o g y,T h e 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J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C h a n g c h u n130041,C h i n a)ʌA b s t r a c tɔO b j e c t i v e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5%a m o r o l f i n e l i n i m e n t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s t a l l a t e r a l s u b u n-g u a l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M e t h o d s C a s e s w i t h t y p i c a l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o f d i s t a l l a t e r a l s u b u n g u a l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a n d p o s i-t i v e f u n g a l m i c r o s c o p y w e r e t o p i c a l l y a p p l i e d b y5%a m o r o l f i n e l i n i m e n t f o r36-w e e k(o n c e a w e e k).C a l c u l a t i n g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m y c o l o g i c a l c l e a r a n c e r a t e,t h e s c o r i n g c l i n i c a l i n d e x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t h e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s e v e r i t y i n d e x a n d t h e d e r m a t o l o g y l i f e q u a l i t y i n d e x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R e c o r d i n g t h e p a t i e n t's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s a n d s a t i s f a c t i o n.C o l-l e c t i n g d i s e a s e d n a i l t i s s u e f o r f u n g a l c u l t u r e.R e s u l t s S i x t y-e i g h t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r e c r u i t e d,a n d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 w a s66.1%;t h e m y c o l o g i c a l c l e a r a n c e w a s82.4%.T h e c l i n i c a l l y e f f e c t i v e a n d t h e m y c o l o g i c a l c l e a r a n c e o f2n d-5t h t o e n a i l a f f e c t-e d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h i g h e r.E x c e p tf o r s l igh t p ai n,b u r n i n g a n d e r y t h e m a,a l l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t o l e r a t e d.76.47%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s a t i s f i e d w i t h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e f f e c t.T h e l i f e q u a l i t y i m p r o v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C o n c l u s i o n5%a m o r o l f i n e l i n i m e n t i s a s a f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a p p r o a c h f o r d i s t a l l a t e r a l s u b u n g u a l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a n d c a n b e u s e d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h o r e s i s t o r a r e n o t s u i t a b l e f o r s y s t e m i c m e d i c a t i o n.ʌK e y w o r d sɔ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a m o r o l f i n e;t o p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C h i n J M y c o l,2021,16(2):90-95]甲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甲病之一,其治疗疗程较长,系统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疗效不甚理想㊂作者简介:胡馨,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E-m a i l:h u x i n s h i n n@ o u t l o o k.c o m通信作者:李福秋,E-m a i l:l i f u q i u1234@126.c o m 5%阿莫罗芬搽剂主要成分为5%阿莫罗芬,具有广谱抗菌及抑菌作用,适于治疗未累及甲母质的甲真菌病㊂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 i s t a l a n d l a t-e r a l s u b u n g u a l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D S L O)作为临床最常见的甲真菌病亚型,病原菌由远端甲下皮角质层入侵甲床后,随着趾甲生长逐渐向前向上发展,本研究收集2019年8月 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68例D S L O患者,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现将其临床疗效㊁安全性及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入选标准①符合D S L O的典型临床表现;②真菌镜检阳性;③18~65岁,性别不限;④入组前1个月内未局部应用抗真菌药,半年内未系统使用过抗真菌药;⑤未合并糖尿病㊁严重系统性疾病或易引起甲异常改变疾病;⑥未怀孕或不处于哺乳期的妇女㊂本研究所招募患者大多数为趾甲感染,仅5例患者为指趾甲同时感染,无单独指甲感染患者,因此靶甲均为趾甲㊂甲真菌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每周1次局部外用5%阿莫罗芬搽剂,步骤:①使用前锉光靶甲㊂②清洁㊂③将药物均匀涂于靶甲㊂④晾干㊂⑤第2次用药前先去除旧的药物,如有必要再锉1次靶甲㊂⑥设置用药提醒闹钟㊂1.2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判定 ①治愈:病变完全消退㊂②显效:病变消退ȡ60%㊂③有效:30%ɤ病变消退< 60%㊂④无效:病变消退<30%;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评分标准 ①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s c o r i n g c l i n i c a l i n d e x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S C I O)根据临床分型,受累长度㊁角化过度程度及年龄和病甲位置进行半定量化,并以相应的积分表示㊂其计算公式为S C I O=A[d(f+h)L(a+3)][1],其中A为系数, f和h代表病甲的垂直矢量,m则是其纵向矢量,d =1-m㊂本研究所有得分均使用S C I O网络计算器h t t p://w w w.o n y c h o i n d e x.c o m进行校正㊂②甲真菌病严重程度指数(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s e v e r i t y i n-d e x,O S I)由接近甲母质距离评分(1~5分)与病变面积得分(1~4分)相乘所得,若存在甲下癣菌瘤或甲下角化过度大于2mm另加10分㊂真菌学疗效判定真菌镜检及培养均为阴性判定为真菌完全清除㊂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d e r m a t o l o g y l i f e q u a l i-t y i n d e x,D L Q I),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包含10个问题(0~3分)㊂该问卷评估患者生理健康㊁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等方面h t t p s:// w w w.c a r d i f f.a c.u k/m e d i c i n e/r e s o u r c e s/q u a l i t y-o f-l i f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㊂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 P S 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年龄㊁靶甲位置分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㊂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配对t 检验,结果以均数ʃ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W i l c o x o n符号秩检验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资料共入组68例患者,男性31人,女性37人,男女比例为1ʒ1.19㊂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40.3ʃ12.5岁㊂招募患者中19例患者(27.9%)治愈,26例患者(38.2%)显效,15例患者(22.1%)有效,8例患者(11.8%)无效,临床有效率为66.1%㊂患者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10.80ʃ6.58和6.32ʃ4.50,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11.01ʃ5.64和5.77ʃ5.15㊂治疗前所有患者真菌镜检为阳性,治疗前取患者甲癣共培养36株菌株,培养率约52.9%,其中红色毛癣菌25株(69.4%),须癣毛癣菌3株(8.3%),白念珠菌8株(22.2%)㊂治疗后56例患者真菌镜检及培养均为阴性,真菌完全清除率为82.4%,12例患者真菌直接镜检阳性,但真菌培养未见菌落生长㊂2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漏上药(ɤ2次),主要原因为出门在外药物携带不便㊂将68例患者按年龄分组:青年患者为Ⅰ组(< 40岁)40例患者,中老年患者为Ⅱ组(ȡ40岁)28例患者;按靶甲位置分为A组(第1趾甲)32例患者,B组(第2~5趾甲)36例患者;本研究共分离致病真菌36株,按不同菌种分组分为:α组(皮肤癣菌)28例患者,β组(酵母菌)8例患者㊂2.2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比较Ⅰ组(<40岁)临床有效率为65%,Ⅱ组(ȡ40岁)临床有效率为67.9%,差异无统计意义(见表1);Ⅰ组(<40岁)真菌学清除率为82.5%,Ⅱ组(ȡ40岁)真菌学清除率为82.1%,差异无统计意义(见表2);Ⅰ组(<40岁)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9.86ʃ4.76和5.85ʃ4.15,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10.15ʃ5.79和4.95ʃ4.80;Ⅱ组(ȡ40岁)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12.13ʃ6.64和7.00ʃ4.97,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12.25ʃ5.27和6.96ʃ5.48 (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不同年龄段治疗后S C I O及O S I评分明显降低㊂2.3不同靶甲位置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比较A组(第1趾甲)临床有效率为53.1%,B组(第2~5趾甲)临床有效率为(77.8%),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60,P=0.032)(见表4);A组(第1趾甲)真菌学清除率为71.9%,B组(第2~5趾甲)真菌学清除率为91.7%,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 4.566,P=0.033)(见表5);A组(第1趾甲)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13.91ʃ6.10和8.14ʃ5.27,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13.56ʃ5.09和7.66ʃ5.13;B 组(第2~5趾甲)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8.02ʃ3.42和4.71ʃ2.91,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8.75ʃ5.17和4.11ʃ4.61(见表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不同靶甲位置治疗后S C I O及O S I评分明显降低(见图1㊁2)㊂表1不同年龄组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T a b.1 C l i n i c a l e f f i c a c y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分组数量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Ⅰ组(<40岁)4016(40%)10(25%)10(25%)4(10%)65%Ⅱ组(ȡ40岁)283(10.7%)16(57.1%)5(17.8%)4(14.2%)67.8%合计6819(27.9%)26(38.2)15(22.1%)8(11.8%)66.1%表2不同年龄组治疗甲真菌病真菌学清除率T a b.2 M y c o l o g i c a l c l e a r a n c e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组别数量真菌未清除真菌完全清除Ⅰ组(<40岁)407(17.5%)33(82.5%)Ⅱ组(ȡ40岁)285(17.9%)23(82.1%)合计6812(17.6%)56(82.4%)表3不同年龄组治疗前后S C I O和O S I评分比较T a b.3S C I O a n d O S I s c o r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Ⅰ组(<40岁)治疗前治疗后z PⅡ组(ȡ40岁)治疗前治疗后z PS C I O9.86ʃ4.765.85ʃ4.15-5.44<0.0512.13ʃ6.647.00ʃ4.97-4.63<0.05 O S I10.15ʃ5.794.95ʃ4.80-5.44<0.0512.25ʃ5.276.96ʃ5.48-4.47<0.05表4不同靶甲位置分组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T a b.4 C l i n i c a l e f f i c a c y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n a i l s i t e s分组数量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χ2P A组(第1趾甲)327(21.8%)10(31.3%)10(31.3%)5(16.6%)53.1%4.600.032 B组(第2~5趾甲)3612(33.3%)16(44.4%)5(13.8%)3(8.3%)77.8%合计6819(27.9%)26(38.2)15(22.1%)8(11.8%)66.1%表5不同靶甲位置分组真菌学清除率T a b.5 M y c o l o g i c a l c l e a r a n c e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n a i l s i t e s组别数量真菌未清除真菌完全清除χ2P A组(第1趾甲)329(28.1%)23(71.9%)4.5660.033 B组(第2~5趾甲)363(8.3%)33(91.7%)合计6812(17.6%)56(82.4%)表6不同靶甲位置分组治疗前后S C I O和O S I评分比较T a b.6 S C I O a n d O S I s c o r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n a i l s i t e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A组(第1趾甲)治疗前治疗后z PB组(第2-5趾甲)治疗前治疗后z PS C I O13.91ʃ6.108.14ʃ5.27-4.94<0.058.02ʃ3.424.71ʃ2.91-5.16<0.05 O S I13.56ʃ5.097.66ʃ5.13-4.87<0.058.75ʃ5.174.11ʃ4.61-5.07<0.05图1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第1趾甲病例前后对比(a㊁f:45岁,男性;b㊁g:25岁,女性;c㊁h:30岁,女性;d㊁i:27岁,女性;e㊁j:50岁,男性)图2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第2趾甲病例前后对比(a㊁f:44岁,女性;b㊁g:35岁,女性;c㊁h:25岁,男性;d㊁i:32岁,女性;e㊁j:27岁,男性)F i g.1 F i r s t-t o e n a i l c a s e s o f D L S O t r e a t e d b y a m o r o l f i n e(a㊁f:45-y e a r-o l d,m a l e;b㊁g:25-y e a r s-o l d,f e m a l e;c㊁h:30-y e a r-o l d,f e m a l e;d㊁i:27-y e a r-o l d,f e m a l e;e㊁j:50y e a r s o l d,m a l e)F i g.2S e c o n d-t o e n a i l c a s e s o f D L S O t r e a t e d b y a m o r o l f i n e(a㊁f:44-y e a r s-o l d,f e m a l e;b㊁g:35-y e a r-o l d,f e m a l e;c㊁h:25-y e a r-o l d,m a l e;d㊁i:32-y e a r-o l d,f e m a l e;e㊁j:27-y e a r-o l d,m a l e)2.4不同菌种感染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比较α组(皮肤癣菌)临床有效率为67.8%,β组(酵母菌)临床有效率为37.5%,差异无统计意义(见表7);α组(皮肤癣菌)真菌学清除率为85.7%,β组(酵母菌)真菌学清除率为62.5%,差异无统计意义(见表8);α组(皮肤癣菌)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11.10ʃ5.94和8.14ʃ5.27,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11.32ʃ5.72和5.61ʃ5.19,S C I O 及O S 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β组(酵母菌)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为13.79ʃ7.64和8.36ʃ5.47,治疗前后O S I评分为13.87ʃ6.89和7.00ʃ4.86,S C I O及O S I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见表3),可见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皮肤癣菌甲真菌病有效㊂但本研究收集病例较少,建议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㊂2.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19ʃ4.89分和2.57ʃ2.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5.995,P<0.05)㊂2.6药物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过程中共6例(8.82%)患者自觉轻微甲周皮肤干燥㊁刺痛㊁灼热及红斑,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均耐受治疗过程㊂52例(76.47%)患者对治疗效果感到满意㊂3讨论甲真菌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甲病,约占临床所有甲病的50%[2]㊂研究报道表明该病发病率约占全球人口的1%~8%[3],常见于温带和热带地区,不同地区报道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不同地区在过去30年曾进行过数次不同规模的甲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报道甲真菌病的发生率约为5.69%㊂目前该病以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为主,系统治疗因潜在副作用,在高龄和患有慢性病人群中使用受限;传统局部治疗如化学或外科拔甲术,损伤大且疗效欠佳㊂甲真菌病外用药物需满足广谱抗菌㊁真菌学疗效好㊁不良反应少等特点㊂由于甲板组织致密,药物渗透性较差,甲真菌病的外用药选择十分有限㊂5%阿莫罗芬搽剂活性成分为苯丙吗啉衍生物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合成途径中ә14位还原酶和ә7~ә8位异构酶活性,干扰次麦角固醇转换为麦角固醇,从而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具有抑菌及杀菌作用㊂其抗菌谱较广并对皮表7不同菌种分组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T a b.7 C l i n i c a l e f f i c a c y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c a u s e d b y d i f f e r e n t f u n g i分组数量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χ2P α组(皮肤癣菌)287(25%)12(42.8%)7(25%)2(7.1%)67.8%2.5960.449β组(酵母菌)81(12.5%)2(25%)4(50%)1(12.5%)37.5%合计368(22.2%)14(38.9)11(30.6%)3(8.3%)61.1%表8不同菌种分组真菌学清除率T a b.8 M y c o l o g i c a l c l e a r a n c e o f 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 c a u s e d b y d i f f e r e n t f u n g i组别数量真菌未清除真菌完全清除χ2P α组(皮肤癣菌)284(14.3%)24(85.7%)2.1410.167β组(酵母菌)83(37.5%)5(62.5%)合计367(19.4%)29(80.6%)表9不同菌种分组治疗前后S C I O和O S I评分比较T a b.9 S C I O a n d O S I s c o r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f u n g a l g r o u p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α组(皮肤癣菌)治疗前治疗后z Pβ组(酵母菌)治疗前治疗后z PS C I O11.10ʃ5.948.14ʃ5.27-4.62<0.0513.79ʃ7.648.36ʃ5.47-2.52>0.05 O S I11.32ʃ5.725.61ʃ5.19-4.54<0.0513.87ʃ6.897.00ʃ4.86-2.12>0.05肤癣菌敏感,疗效与药物浓度和接触时间相关,在低浓度药物状态下,持续用药可有效杀菌[4]㊂5%阿莫罗芬搽剂可在甲面形成一种非水溶性薄膜,促进药物向甲板内弥散㊂王冰[5]调查吉林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分布发现红色毛癣菌仍是致病的优势菌株,但白念珠菌感染率较前升高㊂本研究共培养病甲标本36株,其中皮肤癣菌约28株(77.8%),皮肤癣菌依旧是吉林省甲真菌病主要致病菌,与既往调查研究一致㊂本研究共招募68例患者,经9个月治疗后完全治愈率为27.9%,临床有效率为66.1%,真菌学清除率为82.4%,I o r i z z o等[6]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60名趾甲感染患者48周后,真菌学清除率为81.7%,与本研究真菌学疗效相当,但其完全治愈率(12%)低于本研究(27.9%)㊂邢明媚[7]观察70名指趾甲受累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为85.7%,完全治愈率为48.68%,均高于本研究(66.2%/27.9%),本研究招募患者虽均为D S L O,但部分病甲受累面积超过2/3,真菌入侵部位深,上药耗时长,部分患者依从性不佳,可能影响其最终疗效㊂年龄和病甲部位与甲生长速度相关,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患者按年龄和靶甲位置分组,以探究不同年龄段和靶甲位置的临床疗效㊂甲真菌病好发于老年人,招募患者平均年纪为40.3ʃ12.5岁,较以往报道中的患者年轻,但与C h a n-d r a等[8]报道相近,可认为该病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㊂青年组临床疗效与中老年组的基本一致,经随访青年组患者存在漏上或推迟上药现象,依从性低于中老年组㊂因患者穿鞋习惯㊁修脚不当等因素,第1趾甲甲板是甲真菌病的高发部位,第2~5靶甲受累组临床有效率及真菌学清除率均高于第1靶甲受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用药前指导患者锉净病甲以提高药物渗透性,第2~5趾甲受累患者病甲较易清除,第1趾甲生长速度较慢,感染病灶深,影响其疗效㊂体外抑菌试验表明,5%阿莫罗芬对于多种野生型红色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9]㊂红色毛癣菌作为甲真菌病致病菌的优势菌种,本研究中观察到5%阿莫罗芬搽剂对于皮肤癣菌所致甲真菌病治疗前后S C I O及O S I评分降低,疗效显著,但酵母菌所致甲真菌病的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㊂但本研究收集病例较少,建议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㊂S C I O评分是针对甲真菌病临床表现所制定的评分系统,可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本研究应用S C I O评分网络计算器,得分快速且精准㊂O S I评分是主要针对D S L O提出的评分系统,可量化病情严重度,该评分系统简单㊁客观,方便追踪患者治疗疗效㊂通过计算治疗前后S C I O评分及O S I评分,不同组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改善显著㊂Z h a n g等[10]收集第1趾甲D S-L O患者42例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局部治疗24周,轻中度D S L O患者治疗前后O S I评分明显降低,重度D S L O未见明显改善㊂甲真菌病虽不致命,但其有碍美观,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及社交,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㊂本研究采用D L Q I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仅少部分患者(8.82%)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脱屑㊁红斑和灼热等不良反应,症状均可耐受,不影响连续治疗㊂经36周随访,绝大部分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㊂综上,5%阿莫罗芬搽剂对D S L O治疗有效,真菌清除率高,特别是发病部位在第2~5趾甲的患者,安全性及满意度较高,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㊂本研究的局限性为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不同菌种感染患者的疗效差异,同时应控制S C I O评分或O S I评分范围,选择轻中度患者进行疗效观察㊂参考文献[1]陈爱明,郭宁如,吴绍熙.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介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37-238.[2] C h e n M,X u Y,H o n g N,e t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f u n g a l i n-f e c t i o n s i n C h i n a[J].F r o n t M e d,2018,12(1):58-75.[3] B o d m a n MA,K r i s h n a m u r t h y K.O n y c h o m y c o s i s[M].I n:S t a t P e a r l s[I n t e r n e t].T r e a s u r e I s l a n d(F L):S t a t P e a r l s P u b l i s h i n g L L C:2021.[4]王爱平,李若瑜.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5,10(5):317-320. [5]王冰.2011年吉林省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2.[6]I o r i z z o M,H a r t m a n e I,D e r v e n i e c e A,e t a l.C i c l o p i r o x8%H P C H n a i l l a c q u e r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m i l d-t o-m o d e r a t e o n y-c h o m y c o s i s:A r a nd o m i ze d,d o u b l e-B l i n d a m o r o lf i n e c o n-t r o l l e d s t u d y u s i n g a b l i n d e d e v a l u a t o r[J].S k i n A p p e n d a g eD i s o r d,2016,1(3):134-140.[7]邢明媚.阿莫罗芬搽剂治疗70例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63-1264.(下转第112页)表1 42例皮下真菌病P A S 染色与真菌荧光染色结果分析T a b .1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P A S s t a i n i n g a n d f u n ga l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s t a i -n i n gi n 42c a s e s o f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病例P A S染色+P A S 染色-真菌荧光染色+真菌荧光染色-着色芽生菌病(6例)624孢子丝菌病(36例)13231917合计19232121图1 真菌荧光染色ˑ400 图2 P A S 染色ˑ400F i g.1 F u n g a l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s t a i n ˑ400F i g.2 P A S s t a i n ˑ400别,如皮肤结核㊁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㊁麻风㊁梅毒㊁利什曼病等鉴别,也需要与非感染性皮肤病相鉴别,因此,当临床怀疑皮肤真菌时,需要进行直接镜检㊁真菌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必要时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1]㊂皮下真菌病的诊断可以通过直接镜检㊁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㊂病理学检查中,特殊染色,如P A S 染色对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㊂一般用组织标本进行直接镜检相对浅部真菌较为繁琐困难,另外真菌培养物需排除污染菌的可能性㊂近年来,真菌荧光染色在临床的应用逐步推广,在组织病理检查中对真菌感染检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㊂真菌荧光染色试剂可用于人体组织或样本的染色处理,包括皮屑㊁甲屑㊁毛发㊁尿液㊁体液及阴道分泌物等,在荧光显微镜下定性检测真菌㊂主要原因是荧光增白剂与组织中可能存在的真菌细胞壁β-多糖结合,如几丁质和纤维素等,在紫外光的激活下,可使真菌显示出荧光㊂目前关于真菌荧光染色的应用,更多用于皮屑㊁甲屑㊁毛发等标本,关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有不少文献肯定[2-3],在组织病理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佐证㊂本次回顾性分析可见对于着色芽生菌病P A S染色敏感性高于真菌荧光染色,可能是由于着色芽生菌病的组织病理表现多是硬壳细胞,荧光增白剂与细胞壁β-多糖结合无法完全结合显示荧光㊂而对于孢子丝菌病,P A S 染色不及真菌荧光染色㊂可能是由于孢子丝菌孢子比较小,如果在组织分布较少,不容易着色㊂另有一个原因是孢子在组织内分布不在一个层次,如果未连续切片可能造成有些切片有真菌孢子,有些没有㊂P A S 染色一直作为组织病理检查中一种经典的染色方法,相较于革兰染色㊁硝酸银染色等,P A S 染色有对真菌特异性强㊁着色鲜艳等优点[4],还能根据一些特征性结构,简便鉴别菌属,比如硬壳细胞㊁星状体等,因此对于真菌病的诊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㊂因本次分析样本量有限,两种方法阳性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A S 染色与真菌荧光染色对皮下真菌病的诊断价值差异不大,但临床实践中可两种方法互补,以提高组织病理真菌检验结果的阳性率㊂参考文献[1] 王爱平,李若瑜.皮肤真菌病的鉴别诊断[J ].皮肤病与性病.2014,36(1):11-12.[2] 徐艳,钟白玉,翟志芳.荧光染色法与K O H 湿片法在浅部真菌感染直接镜检中的应用比较[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11(2):85-86.[3] 韩德忞,刘原志,朱均昊,等.荧光染色法与K O H 湿片法在真菌直接镜检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11(4):240-242.[4] 陈锦,史炯,孟凡青.P A S 改良染色法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 ].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1):3069-3071.[收稿日期] 2020-01-15[本文编辑] 施 慧(上接第95页)[8] C h a n d r a S ,S a n c h e t i K ,P o d d e r I ,e t a l .A 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 -b l i n d s t u d y o f a m o r o l f i n e 5%n a i l l a c qu e r w i t h o r a l f l u c o n a z o l e c o m pa r e d w i t h o r a l f l u c o n a z o l e a l o n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f i n g e r n a i l o n y c h o m yc o s i s [J ].I nd i a n J De r m a t o l ,2019,64(4):253-260.[9] J i a n g Y ,L u o W ,V e r w e i j P E ,e t a l .R e g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p r e v a l e n t d e r m a t o p h yt e T r i c h o p h yt o n r u b r u m [J ].M y c o p a t h o l o g i a ,2021,186(1):53-70.[10] Z h a n g J ,Z h a n g Y ,Q i n J ,e t a l .C o m pa r i s o n o f a f r a c t i o n a l 2940-n m E r :Y A G l a s e r a n d 5%a m o r o l f i n e l a c qu e r 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v e r s u s a 5%a m o r o l f i n e l a c q u e r m o n o t h e r a p y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o n y c h o m yc o s i s :a r a nd o m i z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J ].L a s e r s M e d S c i ,2021,36(1):147-152.[收稿日期] 2020-12-04[本文编辑] 陈雪红。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疗效观察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疗效观察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疗效观察
丁淑敏;刘聪;陈杰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000)026
【摘要】目的:探讨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对甲癣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5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

单一用药组用阿莫罗芬搽剂,1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

联合用药组:在应用阿莫罗芬搽剂的治疗基础上服用
伊曲康唑胶囊200 mg/次,2次/d,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3周,此为1个疗程,
进行3个疗程,将两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单一用药组治疗有效率60%,联合
用药组治疗有效率90%。

结论: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甲癣效果令人满意。

【总页数】2页(P71-71,73)
【作者】丁淑敏;刘聪;陈杰
【作者单位】266400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皮肤病防治站;266400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皮肤病防治站;266400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皮肤病防治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J], 陈慧
2.阿莫罗芬甲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联合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 陈健发
3.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J], 荆鲁华;刘卫兵;王燕

4.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J], 吴小粉
5.阿莫罗芬甲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联合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 陈健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

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

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王爱平;李若瑜【摘要】阿莫罗芬属于吗啉类广谱抗真菌药物,该文就有关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研究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5(010)005【总页数】4页(P317-320)【关键词】阿莫罗芬;甲真菌病;疗效【作者】王爱平;李若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4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甲疾病。

由于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及临床类型等因素不同可以选择系统治疗、局部治疗或联合治疗。

阿莫罗芬(Amo⁃rolfine)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次麦角固醇转化成麦角固醇中的两个关键酶,即Δ14⁃位还原酶和Δ7⁃Δ8位异构酶,使次麦角固醇堆积于真菌细胞膜中,而麦角固醇大量减少,致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真菌死亡。

此外,角鲨烯、ignosterol等聚集,导致膜麦角固醇含量改变,进而使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同时还造成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1⁃2]。

因此,阿莫罗芬具有杀菌和(或)抑菌活性,其杀菌能力主要依赖于阿莫罗芬的浓度和与之接触的时间,在较长的接触时间内用较低的药物浓度同样可以达到杀菌效果[1⁃2]。

药理学研究显示阿莫罗芬在甲床和皮肤中有持续抗真菌作用,因此,适应证主治浅部真菌病。

5%阿莫罗芬搽剂每周1次或2次应用6个月治疗甲母质未受累的轻度甲真菌病,在停药后3个月的真菌和临床治愈率为40%~55%。

0.25%阿莫罗芬乳膏每天1次治疗浅部皮肤真菌病6周,有效率为85%~90%[3]。

本文仅就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阿莫罗芬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皮肤癣菌最敏感,其平均MICs全部低于0.1 mg/L,对皮肤癣菌的活性至少与丙烯胺类药物相当,比唑类药物活性高。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分析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分析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分析马丽萍;沈司京;吝战权;陈灿;张蕾【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甲真菌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等,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14年11月。

查找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总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839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其中对10个研究(1839例患者)进行了有效性(真菌治愈率)的评价,特比萘芬组的真菌治愈率优于伊曲康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9,95%CI=(1.13,1.46),P<0.0001];9个研究(1711例患者)报告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84,1.29),P=0.72];特比萘芬组的胃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伊曲康唑组(P=0.05),而肝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组(P≤0.05)。

所有试验中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rbinafine and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 METHODS:Computers was used to retrieve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 EMbase , PubMed and Chinese Bio-Medicine Database and Wanfang database and some related literaturesmanually searched until Nov . 201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 RCT ) with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rbinafine and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ere searched , the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assessed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 s software RevMan 5 .1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RESULTS:There were 10 RCT, including 1 839 cases in meta-analysis, of which effectiveness(fungus cure rate) of 10 trials(1 839 patients) were assessed;and the fungus cure rate of terbinaf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traconazol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R =1.29, 95%CI =(1.13,1.46), P <0.000 1].9 trials (1 711 patients) ha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RR =1.04,95%CI =(0.84,1.29),P =0.72].The incidence of stomachache in terbinaf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itraconazole group ( P=0.05 ) , but the incidence of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ies in terbinaf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itraconazole group ( P≤0.05 ) .No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all trials .CONCLUSIONS: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erbinafine and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have higher fungus cure rate and safety .And terbinaf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without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5页(P201-205)【关键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甲真菌病;Meta分析【作者】马丽萍;沈司京;吝战权;陈灿;张蕾【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药剂科,北京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药剂科,北京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药剂科,北京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用药评价·DOI 10.14009/j.issn.1672-2124.2016.02.022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rbinafine and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METHODS: Computers was used to retrieve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Mbase, PubMed and Chinese Bio-Medicine Database and Wanfang database and some related literatures manually searched until Nov. 201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RCT)with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rbinafine and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ere searched, the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assessed.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software RevMan5.1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10 RCT, including 1839 cases in meta-analysis, of which effectiveness(fungus cure rate) of 10 trials(1 839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nd the fungus cure rate of terbinaf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traconazol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RR=1.29, 95%CI=(1.13,1.46), P<0.000 1]. 9 trials (1 711 patients) ha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RR=1.04,95%CI=(0.84,1.29),P=0.72]. The incidence of stomachache in terbinaf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itraconazole group(P=0.05), but the incidence of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ies in terbinaf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itraconazole group(P≤0.05). No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all trials. CONCLUSIONS: 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erbinafine and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have higher fungus cure rate and safety. And terbinaf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itraconazol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without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KEYWORDS Terbinafine; Itraconazole; Onychomycosis; Meta-analysis甲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由甲真菌引起的约占30%[1-2]。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陈慧【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Objective: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amorolfine liniment combined with oral itraconazole and terbinafine in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Method:4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nychomycosis from Jan. 2014 to Aug.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morolfine lini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itraconazole and terbinafine ora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8.3%( 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mycological 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clinical use of combined oral antifungal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can effectively kill or inhibit fungi, conducive to the consolidation effect,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should be promoted and used.%目的:观察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效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祝永明;王亚华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05(14)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甲真菌病的经济效果.方法:根据文献数据,对75例甲真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治疗、伊曲康唑冲击治疗和特比萘芬连续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组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序贯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明显降低了医疗费用,具有药物经济学意义.结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是治疗甲真菌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祝永明;王亚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嘉兴,314000;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07.7;R978.5
【相关文献】
1.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J], 党育平;袁小英;李东光;刘玮
2.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J], 叶伟;谭以和;莫家亮
3.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J], 韦无边
4.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治疗甲真菌病成本-效果分析 [J], 张立欣;边莉;张金
芳;师小萌;王月美
5.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赵秘密;黄梦雅;周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头癣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头癣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头癣疗效观察
陈洁;李志刚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03(32)3
【摘要】目的:寻找治疗儿童头癣有效、安全的方法。

方法: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儿童头癣27例,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头癣25例,并作疗效与真菌清除率观察。

结果两种药物在用药8周以上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伊曲康唑于用药第4周与第6周时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特比萘芬在用药第6周与第8周时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对治疗儿童头癣都是有效安全的,但伊曲康唑疗程需达6周,而特比萘芬疗程需达8周;伊曲康唑6周时达到真菌清除;而特比萘芬需达8周。

【总页数】3页(P164-166)
【关键词】头癣;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儿童
【作者】陈洁;李志刚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6.1
【相关文献】
1.伊曲康唑治疗儿童头癣疗效观察 [J], 杨蒙;徐莉;张晓冬
2.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儿童头癣疗效对比观察 [J], 王晏辉;李冬梅
3.口服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头癣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 王新华
4.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儿童头癣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 张晶;张玉锁
5.伊曲康唑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头癣80例疗效观察 [J], 韩晓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莫罗芬搽剂与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片配合治疗甲真菌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皮肤病,顽固难治,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程度的伤害,因而患者治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临床目前尚无特定方法治愈甲真菌病,而单纯药物治疗真菌病往往难以收到满意疗效[1].本文对甲真菌病的临床治疗采用阿莫罗芬搽剂及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治疗进行探讨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诊治的46 例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与甲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2]相符,同时甲屑真菌镜检结果提示为阳性,入选标准如下:①既往3 月内无抗真菌药物服用史,4 周内无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史;
②均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说明书。

排除计划未来半年妊娠或已妊娠女性、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 例。

其中,对照组,男11 例,女12 例;年龄18 ~ 56 岁,平均(37.22.9)岁;病程4~8 年,平均(3.92.8)年;病甲数2~8 个;5 例为远端甲下型真菌病,7 例为近端甲下型真菌病,8 例为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3 例为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

实验组,男10 例,女13 例;年龄17~57 岁,平均(38.43.2)岁;病程3~9 年,平均(4.13.2)年;病甲数2~7 个; 4 例为远端甲下型真菌病,6 例为近端甲下型真菌病,8 例为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5 例为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都进行5%阿莫罗芬搽剂,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片口服治疗,伊曲康唑给药量为200mg/次,每天2 次,每隔3d 重复给药1 次;特比萘芬片给药量为250mg/次,1 次/d,持续给药两周后减低给药量至200mg,给药频次降至隔天给药,继续治疗4 月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3]: 趾甲受累面积评分为0~3 分,其中初诊发现病甲则计 3 分,若无则计0分;随访观察病甲受累面积,并参照初诊时病甲受累面积,评分为0~3 分,病甲受累面积无任何改善则计3分,病甲受累面积有所改善则计2 分,病甲受累面积大部分改善则计1 分,彻底改善计为0 分。

临床效果评定分为四个分级:①治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不低于90%;
②显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超过60%,但低于90%; ③有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超过20%,但仍低于60%; ④无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不超过20%.治疗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2检验,以P0.05 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7%,比对照组的78.3%更高(P0.05),见表1.【1】
2.2 两组真菌学疗效对比:实验组真菌学疗效,显著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2.【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中治疗第1 月时1 例患者由于过度使用甲挫,局部涂药后出现烧灼感,轻度发红,考虑其未对
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未给予特殊处理,1 月后自行缓解;实验组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甲真菌病属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由感染皮肤癣菌、霉菌或者酵母菌所致。

据统计,在皮肤真菌病中,甲真菌病发病率约占整体的2% ~13%[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伤害了患者身心健康,而患者生活质量受此影响也大幅下降。

临床治疗甲真菌病的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诸多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此种情况下治疗较为棘手。

现阶段,临床在处治甲真菌病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单药治疗疗效不佳;手术或化学拔甲对感染甲床感染部位的清除不够彻底;服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具有较高的复发和再感染率、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及有可能发生系统性的不良反应。

伴随甲真菌病患者的增加及患者对治疗要求越来越高,临床需寻求一种更加经济、有效的甲真菌病治疗方案,这也是临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阿莫罗芬属于吗琳类药物,其能够抑制病原菌滋长并对真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

阿莫罗芬是能对真菌细胞膜成分麦角固醇合成的抑制,起到杀菌和(或)抑菌的作用,进而改变细胞膜固醇含量以及细胞膜通透性,最终影响真菌代谢过程[5].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是临床口服类抗真菌治疗用药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具有广谱、安全以及高效等特点。

其中特比萘芬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具备抑菌以及杀菌的双重功效,且不会损害患者肝肾功能;而伊曲康唑是现阶段国
内外临床治疗甲真菌病的首选用药,其中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较少不良反应,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6],口服药联合外用药,主要是可以同时从不同环节、不同位点杀灭和抑制真菌,增强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国内学者以特比萘芬连续疗法联合5%阿莫罗芬甲搽剂,单纯口服特比萘芬为对照治疗甲真菌病,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72.7%,不良反应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认为,联合治疗将阿莫罗芬与特比奈芬的协同效果完全释放,不仅缩短了口服药物的治疗时间,还减轻了长时间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真菌学疗效更优,且不良反应较少,提示在甲真菌病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方案疗效较单一药物治疗更优。

参考文献:
[1] 周宗立,张建平,汪小敏,等。

甲真菌病患者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 720 ~ 723.
[2] 傅媛媛,王亮,陈晓平,等。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
真菌病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8): 2~4.
[3] 杨连娟,莫小辉,杨虹,等。

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8(5): 269~273.
[4] 党育平,袁小英,李东光,等。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 3044 ~ 3045.
[5] 于培。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 211~214.
[6] 徐婧,禚风麟,张蕊娜,等。

Nd: YAG10 nm 激光、伊曲康唑治疗轻中度甲真菌病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1): 2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