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性格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
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
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
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
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
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
中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
5、湖北人性格特点
湖北地处华中长江边上,北邻河南,南接湖南,自然条件不错,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使湖北人的性格有很强的兼容性,湖北人既有北方人的率 直, 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潜在影响,又使湖北人为人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不爱显山露水。因此,他们兼 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出了不少文人武将。
东北人“霸气”而又“灵动”,其不胜不归的心劲体现为一种比野生东北虎更勇猛,比牛皮筋更柔韧的硬汉精神。东北人有较为强烈的建功、立业、扬名的义。雪村的那首歌《咱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对这种性格的最好解释。在东北,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
8、四川(重庆人)性格特点
四川盆地群山环抱,物产丰饶,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既能 享受吃喝玩乐,又很喜欢谈玄探幽。与爽直幽默的川人聊天是一桩快事,他们见识独特,有丰富的民间智慧,摆起“龙门阵”来,趣味横生,荤素皆宜,硬是要得。 四川出美女,川妹子聪慧能干,做事麻利,发起嗲来风情万种,勾人魂魄,故民间有“少不入川”之说,以防有人误入歧途,忘了家中的老娘。四川是中国的人才大省,无论文人武将,川人都有上佳表现。不过,川人偏居一隅,独享其乐,虽藏龙卧虎,但窝在盆地 中,毕竟视野逼仄,难免有“夜郎自大”之嫌,如不走出夔门,充其量是个土霸王,终难成大器。从古到今,能够冲破险阻,走出夔门的川人,大多成为了各个时期 的精英,象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近现代的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和巴金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川中蛟龙。重庆人本来就是川人,同其他川人有许多共同点。不过重庆古为巴国,与蜀人相比,重庆人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或许是因 为多山的缘故,重庆人的性格狡诘而不乏豪放,像闻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他们紧跟各种潮流,从穿着打扮到新潮思想,形形色色的时髦玩意儿在这里流行 很快。重庆盛产美女,人都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是一个温柔之乡。但与温暾的成都人相比,重庆娃子的“砣子”(拳头)硬,敢打敢 骂,更带了巴人的火气和豪气。时髦漂亮的重庆妹子说起话来,不是妩媚多姿,就是嘴快如飞,一般大老爷们没有三下两下是抵挡不了的。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何亚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通过举例简单阐述了中西方民族性格的特点,并分析了民族性格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关于民族性格的几点启示,以期人们在认识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同时,能够理性地看待并做出恰当的取舍。
关键词: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启示一、民族性格的概念所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可见,民族性格的形成需要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人们在经受各种磨难、各种外族入侵后彼此之间相互磨合、相互扶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己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民族性格也会有所变化。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特点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是:忠孝、尚节、守义;谦虚、谨慎,恪守中庸之道;既含蓄忍让、又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慈悲温厚。
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是:猎奇、冒险、竞争;惜时、坦率、真诚;自信自立,开拓创新。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一)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1:习语在中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儒家文化“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习主席也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从此思想出发,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一是“不敢为天下先”;二是“崇俭养德”。
受此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谦和保守、勤俭节约的民族性格。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陆游”西方人富有冒险精神,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
如“To put all hi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2:神话在中国的神话里,神仙们都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修炼才能得道,待修得正果时,他们往往法力无边,几乎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总能斩妖除魔、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神仙们必须遵守天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与人类恋爱结婚,如若违背,必遭重罚。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反思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中华民族长期的性格缺陷造成的,这两种具有缺陷的民族性格分别是:1、不思进取,安于现状;2、逐渐偏向重文轻武。
在这两大性格中,第一性格是主体性的,第二性格是附属性的。
下面分别就这两大性格从客观与主观情况进行分析。
一、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客观原因:1、地理环境与其它文明的隔绝。
世界有五大古代文明,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古西方文明集大成者为古希腊文明、古东方文明集大成者为古中国文明。
现代的西方文明以古希腊文明为基础并吸收了前三大古文明的优点、这四大文明相互之间影响强烈且都中断了各自独立地发展,而古中国文明则相对独立地连续发展到了近代。
这与古代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古代中国在地理上相对隔绝:北面是寒冷人稀的草原与森林,东面是浩瀚的大洋,西面是大漠与高山,南面是海洋与交通不便的雨林半岛地区。
这样的地理环境虽然避免了大量的外敌入侵,但也阻碍了与其他先进文明的正常交流。
2、古代经济因素的局限。
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是: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头是炎黄部落,其发展而成的华夏族融合其他中原各族而形成汉族,汉族为主体又联合其他各少数民族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可见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民族不断融合而成的结果。
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形态来看,大致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大陆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
这两种文明表现在经济上则大致可以分成:中国是农业文明,而西方是商业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又大致可分为:中南部的种植业和北方的游牧业,由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南部的中原农业民族和北部的北方游牧民族。
这种农业文明的主体是种植农业,次体是游牧业。
农业文明的局限性是区域比较固定,不同经济体间的交流较少;而商业文明则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这上,它的特点是区域开阔,不同经济体间的交流很多。
而古代中国经济因为客观或人为的原因长期处于农业文明,没有及时地发展到商业文明。
中华民族性格
社会心理学姓名:学号:班级:浅谈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特征,如中庸、智慧、坚韧、孝悌、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
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古代思想; 民族性格;性格特征;一、民族性格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其本民族范围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体现在民族成员间的整体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核心意义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
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求民族成员之间的整体认同。
因此相应的也就要求民族性格表现为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族性格在整个民族群体中的稳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基于整个民族群体而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一定历史文化阶段具有稳定的表征。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思想。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1]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之后3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墨、道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就形成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也正由于儒道二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因此使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一)中庸之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得以成为大国
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得以成为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胸怀世界、包容万象的国度,所以才成其大。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来的佛家、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滋养着、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前进。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老子创造,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即现在河南省商丘市鹿邑县人。
曾做过周朝史官,管理过藏书,熟悉各国典章制度,相传《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他的著作。
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道,这个道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无形无迹,看不见摸不着,是产生天地万物之宗,他还主张辩证法、无为而治。
他的思想包含以下内容:1、宇宙观。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无所不能,永恒不灭。
2、辩证法。
人与宇宙和谐统一,无为而治。
3、无神论。
道是万物的主宰,没有其它神灵。
4、养生长寿。
后来演化为多种养生的手段,比如:练习书法、学习音乐等使人长寿就包含道家思想。
5、教会做人、励志上进。
实事求是、能屈能伸、懂得放弃、顾全大局、上善若水、知人者智等思想都是出自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年)所创。
他是鲁国邹邑人,即现在山东省曲阜人。
其父叔梁纥做过邹邑大夫,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五十岁时做过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著述。
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述在《论语》里。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1、思想上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反对苛政、举贤才。
他的思想包含以下内容:①治国理政。
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维护礼治。
②教化众生。
教会普通民众遵守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是仁爱,爱人,互相关心。
义是宜、仁义,仗义。
礼是遵守社会规则。
智是知道、了解、见解。
信是诚实不欺诈。
恕是不计较。
忠是忠诚老实。
孝是赡养、尊重。
悌是对兄长的尊爱。
2、教育方面创立私学,有教无类。
3、编辑文献,著名的有《诗》、《书》、《礼》、《易》、《春秋》。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有: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民族性格的基础,寻求出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如何影响;进而回答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爱国、守法、含蓄、忠孝、谦让等)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影响正文:一、问题背景:在课堂上,为什么中国学生保持沉默者居多,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大多数踊跃发言?为什么在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谦辞和愧疚,而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是认同和感谢?这就是民族性格的不同。
这些现象表明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如上面所说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也是相去甚远,所以说明影响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如今在国人眼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甚众,他们崇信西学文化,彻底地否认中国之传统,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之发展,中国应当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学才有“前途”,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藐视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最能代表中国人品质的10句话_2018经典语录
最能代表中国人品质的10句话_ 2018经典语录中华五千年,无数圣人先贤、名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或慷慨豪迈或智慧深沉的豪言精语,他们以及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与道统所在。
下面这10句话,浓缩中国人品质,撑起中国人的气质。
1、中国气概:人若犯我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司马光《稽古录》这部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简编本中,除天象天灾之外,国政几乎从略,但司马光却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了汉武帝时代“虽远必诛”的事实。
虽远必诛的前提是被犯,属于自卫反击。
所以,汉武帝的多数征伐还是师出有名。
国力强盛,则是底气。
“兵者,不详之器”。
战争对交战双方都造成大量牺牲,这是人类的悲哀。
不过,当国家间尚存利益、理念的纠纷,人类还不尽是谦谦君子之时,文虽可以化人,但保障依然还需要。
2、中国品格:法乎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精神,在人生的过程中,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不断前进、勇于拼搏。
“自强不息”代表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不断地有新的成就。
人的一生,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才能更有意义,才能创造出幸福和安乐。
“自强不息”是—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厚德载物”是一种深厚的修养和处世原则。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载育万物、生长刀物。
在做人与处世上,心胸开阔、意志高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深刻认识和应对方法。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3、中国操守:穷达不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学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儒学对xx人性格的影响关于中国人的性格问题,从古到今已经涌现出相当多的言论。
鲁迅先生就曾提过中国的国民性格。
而且似乎是很不满的。
他的《狂人日记》中就可见一斑。
传统思想对于中国国民性格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正统思想—儒学的探讨。
作为古代最为强大的思想理论,儒学对于中国国民的性格也就或多或少产生某些亦利亦弊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国民性格起到了一定的不可磨灭的好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
儒家思想重“仁”讲“和”。
在如今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儒家思想还是在不断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也还是在一个"仁"字上,以及由"仁"引出的"和"。
如今的中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秉持的即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被放在了首位,这便足以体现中华文化中对于和平与和谐的向往,对战争与霸权主义的排斥。
同时,“和”在中国人的性格上也有所体现。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怕得罪人;遇事总留有退路;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都表明了这点。
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和”在中国人的性格里也埋下了一些阴影。
如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凡事“和为贵”,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儒学主要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
在这种制度下,儒学给中国人性格所烙下的印是坚固而又持久的,他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儒学强调人要谦虚、含蓄和内敛,这使中国人的性格也烙上了这种烙印。
比如在课堂上有思想也不敢发言,当众不敢表态,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等等。
中华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多样而丰富的,难以简单地概括。
然而,有一些特点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中比较常见和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特点:
勤劳和坚韧:中华民族注重勤劳和努力工作,重视持久的努力和耐力。
他们通常坚韧不拔,对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
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中华民族重视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注重孝道和家庭的凝聚力。
他们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纽带,并且注重传承和保持传统文化。
谦虚和忍让:中华民族有一种谦虚和忍让的态度,尊重他人并注重和谐相处。
他们通常倾向于表现出谦逊的姿态,不太喜欢过于张扬和自我夸耀。
奋斗和求知欲:中华民族在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方面有着强烈的动力。
他们注重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追求学问和智慧的积累,追求个人的职业和人生发展。
社交和人情味:中华民族重视社交和人情味,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助合作。
他们通常注重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朋友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我们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讲解
我们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廖可斌一, 从《狼图腾》说起近年来,自从《狼图腾》一书出版,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崇狼热” 。
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点:1,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记忆;2,当代社会的剧烈竞争;3,现代环保意识;这三个方面,特别是前两个方面,可能是当代中国人“崇狼”的主要原因。
这里与民族文化性格有关的主要是第一个方面。
人们认为中华民族由于长时期以农耕文化为主,又受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儒家文化影响太深,过于温良恭俭让, 缺乏野性, 古代汉民族被少数民族打败的频率太高了, 近代以来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又被西方列强欺压,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人太软弱了, 因此怀疑我们的民族太缺乏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世界尤其难以生存, 因此呼唤野性, 呼唤原始生命力,主张学狼,要狠一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狼图腾》等书出版,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一股“崇狼热” 。
海尔的张瑞敏等企业家也从中很受启发, 并推波助澜。
我认为, 现在强调要改变中国文化成份比较单调的状况, 就像要重新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一样, 唤起原始游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之渗入当代中国文化性格中,激活它的生命力,并无不可。
但有些人对这种文化性格寄予过高的希望, 甚至想让它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性格的主导, 并借它排斥其他文化性格,我认为又是不妥当的。
二, 何谓民族文化性格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主要体现为文化特性, 文化特性是民族特性的基本内容 , 另外还有肤色、人种等,这些是表面的,次要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风格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
对内它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特性, 影响制约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风格等; 对外体现一个民族的风貌, 影响其他民族对它的印象,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现在思考我们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非常重要一方面, 中国过去曾长期停滞不前, 现在要实现迅速发展和重大转型,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 整个国家和民族从外在面貌到文化基因都必须发生重大变革,实现脱胎换骨的根本转变。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作者:朱建军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一种病态的“口欲期固结”。
正常的人都要经过一些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在一岁前是所谓的“口欲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由于他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他吃奶是用口,得到快感也是靠用口吮吸乳头。
在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他用口哭叫以得到照顾。
在他愤怒的时候,他可以用口咬母亲的乳头。
他能抓到什么东西也都往嘴里塞,因为这是他唯一的认识手段。
口欲期的儿童仰食于人,所以不可避免有一种焦虑。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到了适当的照顾,这个焦虑就会削弱,他会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虽然他说不出来什么,但是这种内在的信任感将使他生活幸福。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则他内心的焦虑就不会被削弱,他对别人会有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这个影响会一直延续,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
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口欲期固结的人会有一些表现,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心理上却还带有口欲期儿童的心态。
口欲期的人一般会对吃比较有兴趣,或者喜欢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当然不大可能是奶嘴,但是会是一些类似奶嘴的东西,比如烟。
口欲期固结的人对待异性伴侣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依赖着又时常抱怨。
不同的口欲期固结者有不同的表现。
有一种是如同饥饿的雏鸟,终日张着嘴等待食物。
这种人是在口欲期得到的爱和关怀太少,而心理上又非常弱小。
在成年后,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没有追求人生的勇气,没有胆量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表现自己的可怜,向别人乞讨一点爱和关心。
在工作中,他是一个懒人,混日子不求进取;在恋爱中,他是一个依赖者,只会可怜巴巴地求对方不要离开。
还有一种是牙尖嘴利、言语刻薄。
就像小时候咬妈妈的乳头一样,他一生都用嘴来攻击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
中国的和合文化
中国的和合文化1.引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断追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及状态。
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和合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
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2. 和合文化“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和合的最初含义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治理国家的方式。
《国语》、《管子》、《墨子》都提出过“和合”范畴。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渗透于各个时期的各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1)和实生物“和”怎么生物?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和。
浅谈中华民族的性格分析(精选)
浅谈中华民族的性格分析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格。
分析中华民族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语言和中国人的行为习惯着手。
关键词容忍中庸面子何谓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不同,其民族性格也必然会不同。
民族性格是在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性格倾向,它有其产生的深厚背景,如价值观、思维方式、传统的社会习俗、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等等。
因此,分析一个民族的言语及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族性格特点。
中国人的容忍两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国有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荒漠,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旱灾、水灾。
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艰苦劳累的农业生活外还有残暴的君主专制和扼杀个性的家族制度等,是中华民族练就了无与伦比的忍耐力。
他们总是把痛苦内化,以忍让的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矛盾的解决。
在中国有许多格言警句都反映了这一点。
如:“忍为贵,和为高”;“小不忍则乱大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事后福报也”;“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求和是妙方”;等等。
“容忍”的民族性格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则是被动地使用武力来解决国际纠纷。
1[①]在一般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能容则容,能忍则忍,只有到了“忍无可忍”或“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才实施自卫反击行为。
我们分析一下陈胜吴广起义,面对秦朝的统治者的压迫,但是也是一直忍着,陈胜吴广虽然决心起义也诈称是扶苏和项燕这是他们的策略,否则就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
中国人一直就是这样,宁愿忍着痛苦,也不会做不义之人。
分析中国近代的遭遇的侵略战争,中国使用武力来结局矛盾和冲突的目的与西方有很大差别。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许燕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
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一、民族性格的形成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与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
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具有隐恶扬善的传统,其内容偏重于道德伦理观念。
特别是曾一度占据了中国文化主流并流传了2000多年的濡家思想也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修己善群等做人之道。
由于性格的内涵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内容相吻合,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道德取向—做人的原则声儒家的所谓修己善人的做人之道,主要内涵是做人要“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在这一濡家思想下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征。
“诚以立身”即对自己要讲诚明。
中国濡家思想认为做人的首要步骤是修己,“修己重于善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便成为做人的根本。
而修身的原则是诚明,即做人要不昧良知,明辨是非,不欺世、也不自欺,更不能文过饰非,要“内省自讼,言行相符”、“过勿惮改,迁善齐贤”。
其修身的主要方式挂内省,主张多做省过察非的体认。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成为人们世代效仿的榜样。
儒家认为内省具有力图对自己的优缺点多加分析,谈到摒弃私欲,辨明是非的目的。
所以修身即要做到自勉、自强、自信、自得,同样一即薯伸省、自反、,克己、律己。
人们在这种“诚以立身”思想观念的影响一『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向善避恶、引咎自责、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瞩想沉思的性格特征。
“仁以待人”即对人要讲究仁爱。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群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的五伦可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
中国人的气质评论
中国人的气质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
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
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
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
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
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
以一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
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
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
译者刘文飞、刘晓旸认为,这是一本善意与傲慢并存、真相与偏见同在的书。
从近代史实看民族性格与民族发展
从中国近代史实看民族性格与民族发展今年十月初致远舰的出水不禁让人回忆起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那段充满血与泪、混乱与纷争、探索与抗争的近代史。
对于这段屈辱的历史,有很多人有一句简单而不无道理的理解——落后就要挨打。
前些日子看完了《狼图腾》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会落后?结合《狼图腾》的内容与我的理解,我认为这就要从当时的民族性格说起。
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证明,历史绝对不是“一堆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可是中华文明兴衰发展的特殊规律直到现在大多都还隐藏在“偶然事件的堆积”里。
如果不从“民族存在和民族性格”的研究角度及其方法来研究分析这些“堆积”,那么中国人就难以掌握中国特殊的文明兴衰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命运.简单来说,民族性格中总是存在着两种因素——农耕性格与游牧性格。
何为农耕性?农耕性格简单来说就是温柔平和,追求安逸,不喜竞争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几点,从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那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意思是说,我们清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和你们外国人交易来换取货物,只是为了体谅你们需要我国的货物才加以恩惠——在澳门开设洋行)所表现出的自满以及清朝闭关锁国的“壮举"中可以看出.而何为游牧性格?游牧性格中的“游牧”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游牧”,它代表的是包括海洋探索扩张(即“海洋游牧”)等在内的大游牧精神(借鉴狼图腾的说法),这里的游牧性格是指以顽强进取、不断探索为主的竞争型民族性格。
这种性格,在以航海业、贸易商业为主的西方民族和以草原游牧业为主的草原游牧民族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
也正是这种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追求进步、顽强进取的性格造就了他们民族的强大,于是才会有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强势西征深入中亚东欧等地、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其推动下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
中国的国民性格讲述
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何平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发表于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1期)[摘要] 本文借用“国民性格”和“人格”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在与抽象意义上的“欧洲人格”相比较下,讨论中国传统人格的特征。
论文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氛围中,人格的再建构不能受到忽视,而且,其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还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来进行,由此产生对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再诠释问题。
论文认为这种再解读可以走施莱尔马赫的循环论诠释学和王阳明的实践伦理学的路径。
论文分析了《论语》人格境界的三个层面,注意到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博采“发展论”、“发现论”和“改造论”三大模式,主张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形象在经过当代诠释学的清洗后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融入到当代中国的伦理言说中。
关键词:国民性格儒学中西文明比较20世纪中期,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人格的探讨曾经是国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生活在大致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接触到大致相同的制度、语言和生产方式,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都在大致相同的养育子女的模式中长大,一个民族或文化中大部份人的行为和心理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①而且不同民族的人格形态是有差异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菊花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极有影响的探讨。
60和70年代欧洲学术界颇为流行的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弗朗西斯.徐、E.埃瑞克森和H.赫芝森等学者讨论了东亚中国和日本的所谓“羞耻型人格”和西方所谓的“罪感型人格”。
日本学者Hajime Nakamura著书比较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以实用主义为特征。
②更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也在<<中国的宗教>>中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与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姓名:学号:班级:浅谈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特征,如中庸、智慧、坚韧、孝悌、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
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古代思想; 民族性格;性格特征;一、民族性格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其本民族范围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体现在民族成员间的整体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核心意义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
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求民族成员之间的整体认同。
因此相应的也就要求民族性格表现为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族性格在整个民族群体中的稳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基于整个民族群体而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一定历史文化阶段具有稳定的表征。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思想。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1]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之后3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墨、道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就形成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也正由于儒道二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因此使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一)中庸之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几千年的中庸思想已发展成为中庸之道。
“中庸”,在字面上,是折中平常的意思。
“中庸”又称“中和”。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中庸》(《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许多人认为其为子思所作。
子思为战国初年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的孙子。
)一篇。
《中庸》提出,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澹然平静的,叫做“中”。
表现出来以后经过整饰,符合常理,叫做“和”。
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正常运行,万物生长发育,国家也就太平了。
《中庸》中认为,“中庸”是行为最高准则。
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并要求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权非分的事。
身居上位不傲慢,身居下位不背叛。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责求别人。
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符合中庸,小人则肆无忌惮,违反中庸。
中庸的要求,包含了古人在处理矛盾,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等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认识。
中庸要求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属于情之节制、情之正,是平常而不怪戾的状态。
中庸在传统上既是一种社会规范,又在长期实践中成为一种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在心理上它也正是处于人之本性与人之社会性之间,起着调节、规定的作用。
中庸作为民族性格,与其它民族性格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人一些更具体、更明显、更表面化的性格特征,如宽厚、有礼、心平气和,以及克己、修己、忍耐等。
孔子曾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的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恪守的处世原则。
深深的影响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二)忠孝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的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
如孔子就认为,所谓“孝”,既包含有恭敬、赡养的义务,又包含有忠诚的要求。
学生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里仁第四》。
)另外,孝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
这种忠孝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敬老尊长的优良传统。
它并不只是个简单的的礼仪形式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情感。
忠孝的观念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有深刻影响,又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中国,孝这种人伦关系可以构成一种秩序,可以作为社会与群体控制的工具。
《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所以《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五刑章》。
)古人甚至认为,一切事情的败坏其根源都与孝心的缺乏相关。
《礼记·祭义》讲,“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不忠君,是缺乏孝心;为官不尽职,是缺乏孝心;不诚心待友,是缺乏孝心;甚至打仗不勇敢也是缺乏孝心。
由此可见,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
忠孝作为一种民族性格基质,与中国人性格中其它基质相互作用,形成了中4国人其它一些更具体、甚至更为明显的性格特征,如“仁”、“礼”、等等。
孔子认为,对人有爱心,是一切优良道德品质的开端。
孟子继成孔子的仁爱思想,将5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进入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
墨家提倡“兼爱”,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作践,诈不欺愚。
”(三)重义轻利道德本位是儒家根本的价值取向。
孔子强调君子以义为上,“义”就是指道德原则,“上”就是价值取向,就是说,君子首先讲求的是道德,而不用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按照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最大的道德,实现了最大的价值。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不必日利,有仁义即可。
董仲舒则进一步说“正其道不谋其利”,后被人进一步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儒家有意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并要人们对此择其一。
孔子告诉人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告诉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重的是义,是道德至上。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是人们的首要选择。
这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都把气节操守看得至高无上,都把人格尊严看得无比高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
成为中华民族催人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动力。
(四)君子风范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人的内心,“文”是人的外表。
“人内心的修养超过仪表.就会失之粗放;仪表的俊美超过内心的修养,就会失之虚浮。
一个既注重外表.又注重内在美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可见,要成为一个儒雅的君子,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仪表也是不能忽视的,也就是内外兼修。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即在通达时要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惜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来治国平天下。
贫困之时要安贫乐道,守节、忍让、含蓄、内向,有“固穷”的君子风范。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要求人们以养“浩然之气”,育“天地之性”。
将内在的道德品质推广与社会,是为外王之功。
外王之功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才能治国安邦、教化百姓,治国平天下。
谦恭也是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质。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以有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
”孔圣人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也一样向知识少得人请教:有却显得跟没有一样,充盈却显得跟空虚一样:北人侵犯了.也不计较什么。
”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说不知道.向地位和财力、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更是一种谦虚谨慎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气量,也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格魅力,。
正是在孔子这种信条的教导之下,中华民族才养成了一种谦虚谨慎、内敛沉静的性格。
这种性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往往能够克己复礼、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推崇和谐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五)智慧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被称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
通常,我们民族的智慧表现在我们民族的实用理性上。
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纷纷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索。
[2]实用理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构成了一种性格----思想模式,使中华民族获得和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
中华民族的智慧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文学智慧、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中华民族的农学智慧、中华民族的科学智慧、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智慧等。
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大智慧。
我们的民族智慧大部分是探讨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这集中表现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上。
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高度智慧型的文化。
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很有针对性,如能大力弘扬,必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全世界华人华裔的精神纽带.它的传承与弘扬必能增强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从而同心同德共谋祖国的振兴。
[3]我们民族的大智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表现出来,并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智慧。
民族智慧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传承和培育我们的民族智慧就有了现实的理论依据,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智慧,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
三、中华民族性格的弘扬与摒弃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它必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这其中传统的思想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国家,它的古代思想也就具有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