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微观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1.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一般情况下,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得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与渴求却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所以,随着大多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渴求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时渴求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渴求拥有豪华轿车,渴求拥有别墅甚至渴求到太空旅游等。所以现在欧美大多数人不但获得幸福成本增大了,同时获得幸福的资源(机会)也变少了。

2。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3。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

既然经济发展可以从总体上提高人们对幸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不满足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经济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边际效用递减。即第一个经济发展单位,例如1000万GDP如果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觉是10的话,那么,第二个1000万GDP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觉是9,第三个1000万GDP

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觉就会是8……换言之,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呢?一个至为关键的原因是人们会自觉地、自动地调整和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抱负或新的欲望.例如,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能够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看到简单的电视节目就会觉得很幸福。然而,现在即使家家都有了彩电、甚至不止一台彩电,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多少,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抱怨反而更多了,期望值更高了。再如,长期的“大锅饭"使改革开放最初的奖金着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然而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奖金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已经极大地边际效用递减了.

人们的欲望或抱负是在不断发展的,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期望和抱负,期望或抱负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会降低幸福感.于是人们看到最初的收入增加会迅速地增加幸福感,但随后的收入增加带来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收入同比例的增加、甚至有时反而会降低。

第二、即使持续发展经济,提高个人收入,也还会产生不幸福的感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抱负,那么持续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们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之外,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拥有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当物质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物质财富对人们的幸福感觉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有时会通过捐献等换取社会对自己的承认,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如果这些非物质目标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就会降低幸福感.

第三、通常对于人们的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一个人与别人、特别是与身边的熟人、朋友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相对地位.哲学家罗素曾经描述这种倾向:“拿破仑曾羡慕凯撒,凯撒曾羡慕亚历山大。我敢说,亚历山大曾

羡慕过未曾存在过的赫克里斯.因而你不能通过成功的方式完全消除羡慕,因为在历史或传说中总会存在一位比你更成功的人士。”这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提高幅度较小的人也会感到不公平、不幸福.过去大家都住的是茅草房,现在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你住的却是高楼,我的幸福感可能不但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

以上分析的现象通常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通过重新回到大家都住茅草房,都不吃肉的时代去解决这些问题,几乎任何人都不会同意,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下,解决的途径:一是继续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得更大.当社会总体上更富裕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就大得多了。二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各得其所。三是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四是使人们能够均等享受政府的服务。五是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新体制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4。近年来,“幸福"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常州市武进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基于对区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武进”战略目标。这是针对武进后小康社会阶段特征,转变执政理念,实现科学执政的生动实践,意义重大。下面,笔者就如何提升武进居民的幸福感提出一些建议。

一、转变执政理念,突出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一)正确认识群众幸福的三个关系

1。经济发展与群众幸福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经济发展和群众幸福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是群众幸福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相关性会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群众的幸福水平。目前,居民的幸福感之所以成为民生焦点,折射的其实就是对过去盛行的“GDP崇拜”的反思,我们必须把民生幸福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2.丰富内涵与重要因素的关系

群众的幸福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还有更多更人性化的需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不仅要把握好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物质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为幸福武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要更多关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人文因素,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3。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因素影响到内部因素决定的发展轨迹.对构成群众幸福的客观要件,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治安等群众最迫切最想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着重解决。同时,幸福武进建设还需要社会和群众积极作为、主动参与、自我调节,是“我要幸福",而不是“我等幸福”,更不是“我被幸福”。

(二)转变执政理念,完善政府职能

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