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解的幸福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50114c8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2.png)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你说啥?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这玩意儿乍一听好像挺玄乎的,其实啊,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挺有意思。
咱们先来说说萨缪尔森这哥们儿。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经济学家,鼓捣出的这个幸福公式,那是给好多人带来了思考。
这公式说的是:幸福 = 效用 / 欲望。
效用是啥?简单说,就是你从各种东西里得到的满足感。
比如说,大热天里吃一口冰西瓜,那透心凉的感觉,就是效用。
欲望呢,就是你心里想要的那些个东西。
我想起我小时候,那会儿没啥零花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本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后来,好不容易攒够了钱买了一本,翻来覆去地看,那叫一个满足。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幸福可真简单,一本漫画书带来的效用,在我小小的欲望面前,就让我觉得幸福得不得了。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欲望可多了去了。
手机要最新款的,衣服要名牌的,玩具要一整套的。
可这么多的欲望,就算得到的东西带来的效用挺大,一除下来,幸福的感觉可能还没我当年那本漫画书来得强烈。
就说学习吧,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天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他们能把每次搞懂一道难题,每次考试进步一点点带来的效用放大,把对成绩排名、名校的那种过度欲望减小点,是不是就能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呢?咱们大人也一样。
上班盼着升职加薪,买房买车。
可欲望太多太大,就算工资涨了,房子车子有了,心里也还是觉得空落落的,幸福不起来。
我有个朋友,天天忙着赚钱,忙得连陪家人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身体也累垮了,这才发现,赚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的那种温暖,买不来健康带来的安心。
他之前把欲望放得太大,忽视了身边那些简单却实在的效用,结果幸福离他越来越远。
其实啊,萨缪尔森的这个幸福公式就是告诉咱们,别光盯着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欲望,多留意留意生活里那些小小的美好。
早上出门,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晚上回家,家人给留了一盏温暖的灯;周末和朋友一起,简简单单地吃个路边摊,开怀大笑。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bd9dd06137ee06eff918cd.png)
社会幸福与精神幸福属于发展幸福,可以超越式的实现。 (孔子学生:颜回) 在人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一旦人的社 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 即使收入不增加, 也会感 到幸福; 一旦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未得到满足, 即使收入增加 也未必感到幸福。
• 人们的幸福也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彼此联系的; • 需要本身是中性的, 但满足需要的途径是有伦理意义的; • 只有利己不损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பைடு நூலகம்
实践证明
对幸福的追求, 受制于道德的指引, 只有道德上的无 愧, 才有真正的幸福。
19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3、收入与幸福的非线性关系,与人们的非 合理消费有关
14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2、人的情感适应特性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情感适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幸福感并未同比增 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此, 中国等发展中 国家亦如此。
15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3、人的攀比心理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16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 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 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 远只是因为幸福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 亚里斯多德 幸福具有终极性特征。而财富,包括经济收入, 都只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当人们把手段视为 目的,或者把“手段之一”当成“惟一手段”时, 就会造成幸福与经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
理论解释:相对效用假说(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 致) 经验证明
效用理论
![效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45be4b03d8ce2f01662313.png)
案例 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
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
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反之,就越幸福。
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
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
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案例点评: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cf14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a.png)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寻找经济学中的幸福之道。
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体验。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找到实现幸福的途径。
首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水平再高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虽然生活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下,却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幸福。
这说明经济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其次,经济学家们也研究了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收入的增加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即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升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
最后,经济学家们还研究了消费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消费行为对幸福感的提升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长久的。
经济学家认为,购买昂贵的物品可以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样的物品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主张应该更注重于享受消费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注重于物质的满足。
综上所述,经济学在寻找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然而,幸福感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
此外,经济学还强调了社交关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等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理想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获得认可的机会可以促进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和满意度,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幸福的经济学含义
![幸福的经济学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ae7fdd880eb6294dc886c04.png)
需求 。经济 学对 幸福 的理解 , 一般 是用 美 国经济 学
家 萨缪 尔森 的 “ 福 方 程 式 ” 即 : 福 : 效 用 / 幸 , 幸 欲 望 。按 我 国著 名 经 济 学 家 梁 小 民先 生 的 解释 : “ 望 是 一 种 缺 乏 的 感 觉 与 求得 满 足 的 愿 望 。也 就 欲 是 说 , 望 是 不 足 之 感 与 求 足 之 愿 的 统 一 , 者 缺 欲 两
一
点 铺 的 老板 为 防止 店 员偷 吃 , 次让 他 吃 个 够 的 一
道理是一样 的。 为禁止他偷吃是 不可能 的, 因 而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问 题 的 最 好 办 法 是 毁 掉 他的 欲 望 。 明 白 了 幸 福 的 经 济 学含 义 ,在 现 实 生 活 中是 很 有 意 义 的 。尽 管 效 用 和 欲 望都 是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觉 , 幸 福 是 因 人 而 宜 的 , 有 统 一 标 准 , 效 用和 欲 望 都 没 可 是 有 条 件 的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实 实在 在 的 东西 。 经 济 学 本 身是 以 数 学 和 心 理 学 为 基 础 建 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弗 洛 伊 德 的人 的 潜 在 意 识 理 论 到 马 斯 洛 的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都 是 建 立 在 现 实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基 础
之后 , 高层 次的其他需要 才会显现 出来。在我 国 , 更
在 消 费 同 一 种 物 品 或 享 受 完 全 相 同 的 服 务 时 所
得 到 的 满 足 程 度 ( 用 ) 是 完 全 不 相 同 的 。 于 效 也 由 效 用 和 欲 望 都 是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觉 , 以 , 福 是 所 幸
个人幸福经济学结课论文
![个人幸福经济学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c15a2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2.png)
个人幸福经济学结课论文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个人幸福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在经济条件下获得幸福感的学科。
通过对收入、消费习惯、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个人幸福经济学探讨了人们如何在经济条件下获得幸福感的途径。
个人幸福经济学主张,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而是认为人们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对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相比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个人幸福经济学更关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幸福感。
在个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例如,一个人的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线性增长,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高就会递减。
此外,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也对个人幸福感产生影响。
个人在寻求幸福感时,也需要注重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喜好。
综上所述,个人幸福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活动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
它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提醒了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内心的需求和幸福感。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关注个人幸福经济学,并将其理论运用于实际政策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个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统的经济政策往往着眼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而忽视了人民的幸福感。
而个人幸福经济学的出现,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考量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例如提高医疗保障、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这些政策将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此外,企业管理也可以从个人幸福经济学中受益。
研究表明,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与其工作表现紧密相关。
企业在管理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工作环境,提供更多的福利和关怀,从而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2d5ae2eaaea998fcc220e13.png)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从定义上来讲,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生活状态。
它不等同于快乐、快感,不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并不简单。
幸福包含着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希望。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
他认为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幸福同爱情一样,是亘古永恒的、难以描述的、见仁见智的问题。
就连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的感觉。
而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你要的幸福是什么?”功成名就可以是幸福,平淡相守也可以是幸福。
幸福从来与地位高低无关,与金钱多少无关,与房子大小无关,与容颜美丑无关,与知识深浅无关,与年龄老幼无关,它决定于自己的欲望与态度,取决于自己的看法与定位。
人总是应该首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为之努力,而努力的过程与结果正是幸福的所在。
所以幸福一直都是自己的,而不可能是别人的,羡慕不来亦不必羡慕,不能衡量比较,但能主动选择。
吉而去凶谓之幸,天佑物足谓之福。
古人遣词造字极为严谨,形、意、韵缺一不可,幸福一词最朴素的含义便是平平安安、丰衣足食,古人的幸福观大抵如此。
曾在微博上看过一段话很有感触:幸福不是你房子有多大,而是房里笑声有多甜;幸福不是你能开多豪华的车,而是你开着车能平安到家;幸福不是爱人多漂亮,而是爱人的笑容多灿烂。
这也是我要的幸福。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fd5290416fc700abb68fcf3.png)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幸福是心灵的一种愉悦、高兴的感受,是人的永恒追求。
对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的.首先,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一门学问。
格里高利•曼昆,是当代顶尖的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在给他的学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正如著名的英国戏剧作家、文学家和社会主义宣传家萧伯纳先生也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
为此,笔者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
这是因为世界上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总量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就是面对限制条件下,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等)利用最大化的问题,社会和每个人都面临稀缺性(这就是限制条件),所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所追求的即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其次,经济学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后一个通才”和当代经济学的“掌门人”)提出了这个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获得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效用与欲望。
当欲望(分母)既定时,效用(分子)越大,越幸福;当效用(分子)既定时,欲望(分母)越小越幸福。
但是,如果有人把欲望作为无限的,(其无限性表现为一个欲望的无限大,或是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讲,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从这个公式看,幸福对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无论效用有多大,只要它是一个有限的量,与无限的欲望相比,所获的幸福感都是微不足道的。
11秋金融本王思达学号1111001259408。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940943767f5acfa1c7cd8a.png)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总想着“更上一层楼”,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这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调节;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当然,这种欲望是改良的欲望,缘于不公平感导致的积怨。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这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和政治体制是中国人幸福的最大障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去年逝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但《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幸福是什么课件ppt
![幸福是什么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c264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6.png)
良好的工作关系可以带来更多的合作和支持,增加工作效率和幸 福感。
工作发展
工作有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可以让人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 幸福。
社交幸福来源
社交网络
通过社交网络可以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增加社交支持和幸福感 。
社交活动
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可以让人更加活跃和开朗,增加社交幸福感。
自我价值
通过帮助他人和参与公益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带来更多的幸 福感。
生理因素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身体疾病会降低幸福感。
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 间能够提高幸福感。
饮食健康
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能 够提高幸福感。
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
稳定的经济环境和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能够提高幸 福感。
自然环境
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能够提高幸福感。
政治环境
自我实现
追求幸福也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人们通过实现 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来获得幸福。
幸福的哲学定义
理性生活
幸福的哲学定义强调理性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学习和决策来实现幸福。
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善良、正直和有责任感的行为来实现幸福。
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是幸福哲学定义的核心,通过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来实现幸福。
幸福的经济学定义
01
02
03
财富与幸福感
经济学认为财富是幸福感 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 是唯一的因素。
工作与幸福感
工作满意度是幸福感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 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
社会福利与幸福感
社会福利政策对个体和群 体的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经济学对此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f17dd4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d.png)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e3c521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4.png)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幸福,幸福感,爱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3]。
幸福感(I)=R*满足感(R:幸福商),幸福(S)=幸福感(I)*时间(T)。
……我们深知“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而不是每天醒来就要奔跑的狮子、也不是每天醒来就是奔命的羚羊。
其实生活中的幸福很简单,不是金钱,不是权力。
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饭是幸福,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是幸福。
每个人身边都有幸福,仅仅还没有去发现。
幸福有时候仅仅那一瞬间的感动,会让一个人一直痴迷于此,幸福就是满足,幸福就是知足!一个人只有主动去找寻幸福,才会得到它。
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
要素编辑爱与被爱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不过在茫茫人海中却没有遇到自己真正深爱的女孩,所以单纯以钱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错误的。
一个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运的遇到了真正深爱的女孩,和这个女孩彼此相爱、彼此依恋、彼此关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乐的、健康的相守到百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一个心理测试:假如你深爱一个女孩,假设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此生无缘遇到这个女孩,但是能够有百亿元的家产,第二个选择:此生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这个深爱的女孩,但是一辈子只能和她过普通的生活,你会怎样选择?安全感(1)情感的安全感: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彼此深爱。
(2)身体的安全感:不得病、不伤残。
(3)社会关系的安全感:不被人伤害。
(4)法律的安全感:不犯法。
(5)收入的安全感:够用、稳定。
(6)福利的安全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7)房子的安全感:拥有自己的房子。
(8)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家的周围有购物的地方、公交车站等生活配套机构。
经济学理解的幸福
![经济学理解的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fb42952fa5e9856a56126083.png)
年第 ( 总第 2 3期 ) 4
。
学 术 论 坛 A A E c …O U . D] C FR— M
NO. 2 4, 011
( u l ie O2 3 C mua vl N . ) t y 4
经 济 学 理 解 的 幸 福
肖仲 华
【 摘要】 济学 自诞 生之 始 就肩 负了幸 福 的使命 , 经 幸福 既是 经济 学的终极 目标 , 也是 社会 经济发展 的终
的国 王 , 幸福 未 必 胜过 马路 边 晒太 阳的乞 丐 , 其 原
因在 于乞丐 不 过是 一个 只 有 满足 温 饱 的基 本 财富 欲 望 的 “ 济 人 ” 其 欲 望 的满 足 无 需 战 斗就 能轻 经 . 易实 现 。 由此 可见人 类 用 温 和 的财 富欲来 制衡 权 力欲 、 荣誉欲 等邪 恶欲 望 的必 要性 。“ 经济人 ” 追逐
位, 既是 经济 学存 在 的前 提 , 又是 经 济学 研 究 的主 要 内容 。同时 还是 经 济 学及 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终 极 目标 。从根 本 上说 , 济 学就 是 幸 福 学 , 部 经 济 经 一
思 想史 就是 一 部幸 福思 想 史 , 因 如此 , 恺 元 教 正 奚 授 曾经 提 出用 幸 福 学 ( e o o i ̄ 来 弥 补经 济 学 H dnme)
[ 简介】肖仲 华 , 汉理 工 大学政 治与行 政 学院讲 师 , 作者 武 经济 学博士 , 士后 , 北 武汉 博 湖
406 303
【 中图分 类号】 0 1 9 3 【 F 1: 1 文献标 识 码 】 A [ C 文章编 号】10—43 ( 1)4—0 2 0 04 4 42 10 0 10— 3
一
、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0c8e0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b.png)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幸福经济学 (Happiness Economics) 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感、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之间关系的新兴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幸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并讨论幸福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幸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幸福经济学源自于传统经济学对于福利经济学的扩展,认为人类的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受物质财富影响,还受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非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调查、客观幸福感指标分析、幸福感影响因素识别等。
通过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通过客观幸福感指标分析,可以从经济、健康、教育等方面量化幸福感;通过幸福感影响因素识别,可以找出影响人类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三、幸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当前已有大量幸福经济学实证研究成果表明,物质财富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幸福感;相反,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注重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加强社会关系建设等,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幸福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应关注经济增长、财富积累,还应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促进幸福感增长的政策,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教育体系等,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也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福利、加大社会责任投入等来提高员工幸福感,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综上所述,幸福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幸福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政策和管理建议,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幸福经济学的理解,助力构建更加幸福美好的社会。
幸福指数是咋样衡量的
![幸福指数是咋样衡量的](https://img.taocdn.com/s3/m/fd5611df7f1922791688e851.png)
幸福指数是咋样衡量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1141班---王震“幸福指数”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它是“幸福”与“指数”两个词语的组合。
何谓“幸福”?《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解释:一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二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何谓“指数”?《现代汉语词典》也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数学概念,一个是经济学概念。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指数”,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它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如生产指数、物价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
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
在国际社会,这个刚刚出现的标准叫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
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
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MDP),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
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
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世界银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对不丹的这一创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说:“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以物质和精神的富有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之源,并取得成功的国家。
这就是不丹王国,该国所讴歌的…国民幸福总值‟远远比国民生产总值重要得多。
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的成语
![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b19d8d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3.png)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一般是四个字。
而“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并不是一个成语,因此我无法为你提供帮助。
“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效用是指人从消费物品或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欲望则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即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
当效用一定时,欲望越小,人就越感到幸福;当欲望一定时,效用越大,人就越感到幸福。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告诉人们,要想获得幸福,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效用,另一方面又要尽力节制自己的欲望。
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知足常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对“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这个观点有任何疑问或想要深入了解,可以查阅相关的经济书籍或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关于幸福的采访稿范文
![关于幸福的采访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7f1d2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0.png)
关于幸福的采访稿范文
本篇文章采访的主题是关于幸福的定义,我采访了四位各具特色的专家,来说明他们对于幸福的不同理解。
我们先来采访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持续时间可能都不久,与完全沉浸其中相比,能感受到幸福的频率更重要。
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创造成就、追求梦想或感受生活的精彩时感受到幸福的心境,但只要他们重返现实,这种体验就会消散。
其次,我采访了一位哲学家,他认为,幸福是对事物质量超越数量的思索,是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并最终迈向智慧决策的动力。
他认为,人们可以在自由内心世界中寻求快乐和幸福。
第三位专家是一位经济学家,他认为,幸福是由物质财富来度量的,他认为经济状况良好有助于人们追求幸福。
他认为,财富对很多人意味着能够满足生活需求,从而使他们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可能比较稳定。
最后,我采访了一位神学家,他认为,幸福是来自内心的精神层面,加上对上帝的永恒追求、感受到上帝丰富的恩典,做出良好的实践,是走向幸福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四位专家的观点,幸福是一个复杂而又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有时可能是一种心理体验,有时又可能是物质财富带来的安全感,也可能是在某一特定时刻。
在道德上,幸福也不同,对于不同的人来讲,他们的解释也会多种多样。
近代西方学者对美好生活的论述
![近代西方学者对美好生活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a40724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8.png)
近代西方学者对美好生活的论述美好生活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近代西方学者通过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对美好生活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一、美好生活的定义1. 幸福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其他一切追求都是为了幸福。
他认为,幸福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人们应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发展。
2. 自然权利论:约翰·洛克认为,自然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
他认为,美好生活应该是在保障这些权利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3. 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订立的,政府的职责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和自由。
他认为,美好生活应该是在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和进步。
二、近代西方学者对美好生活的论述1. 康德: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好生活应该是理性的生活,人们应该按照理性原则行事,追求道德和智慧。
他认为,美好生活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富足,还要有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
2. 马克思: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认为,美好生活应该是在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他认为,美好生活应该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和平等。
3.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美好生活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生活,人们应该摆脱压抑和恐惧,追求真实的自我和自由的发展。
他认为,美好生活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有精神上的健康和自由。
三、结论近代西方学者对美好生活的论述各有千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美好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应该从这些学者的论述中汲取智慧,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理解的幸福
[摘要]经济学自诞生之始就肩负了幸福的使命,幸福既是经济学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幸福理论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幸福存在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不同的经济伦理思想。
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
当主观幸福感成为经济学理解的幸福时,经济学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键词]经济伦理;幸福;主观幸福感
一、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经济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从根本上说,经济学就是幸福学,一部经济思想史就是一部幸福思想史,正因如此。
奚恺元教授曾经提出用幸福学(Hedonomics)来弥补经济学的不足(Economics)是有其道理的。
人类在不同时期追求的幸福内涵是有所不同的,或者说在不同时期人们追求幸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尽管如此,无论是快乐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不否认快乐是幸福的应有之义。
而快乐又来自欲望的满足。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幸福内涵的不同从根本上缘于人类在不同时期主要需求和欲望的不同。
而需求和欲望的不同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艾伯特·赫希曼(Alben Hirschman)认为,人类最主要的欲望有4种:情欲、权力欲、财富欲和追逐荣誉的欲望。
农耕和游牧时代,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人类的生存竞争方式是土地争夺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拥有为土地而战的荣誉以及战胜后拥有土地的权力。
因此。
中世纪以前的人类欲望主要表现为对权力和荣誉的追逐。
尽管此前的幸福思想有快乐主义的存在,但正如麦马洪总结的情况。
中世纪以前的幸福内涵分别是幸运、智慧、德行和上帝。
这些幸福思想基本都带有通过道德教化和宗教戒律来压制人类欲望的理性色彩。
那时。
经济学还没有产生,以重农学派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启蒙时代,快乐主义幸福思想才真正登上了哲学、伦理学的殿堂。
此时的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作为哲学的分支自然浸透着快乐主义幸福思想。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变得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是“人们不再相信能够用道德教化式的哲学和宗教戒律来约束人类的破坏欲。
必须寻找约束人类欲望的新方法”。
“人们期望通过巧妙地利用一种欲望抵制另一种欲望来调控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变成了18世纪相当普遍的智力消遣。
”这种“欲望制衡”的思想当然是为着快乐主义幸福的实现而精心设计的。
这种精心的设计成就于哈奇森、休谟和斯密等人为代表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表现为以“温和的财富欲望”来抑制其它破坏性欲望的诉求。
这种精心设计和诉求促成了经济学的诞生。
并使经济学自诞生之日就肩负了研究人类幸福与稀缺资源之间关系的先天使命。
休谟的《人性论》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渗透着“用利益抑制欲望”的“欲望制衡”思想,《国富论》则讲述财富的原因以及通过逐利来实现富国裕民的经济机制。
《道德情操论》加上《国富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拥有超强权力和荣誉欲望的国王,其幸福未必胜过马路边晒太阳的乞丐。
原因在于乞丐不过是一个只有满足温饱的基本财富欲望的“经济人”,其欲望的满足无需战斗就能轻易实现。
由此可见人类用温和的财富欲来制衡权力欲、荣誉欲等邪恶欲望的必要性。
“经济人”追逐私利的财富欲是完全可以通过劳动和交换得到满足的,并且还能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通过“利己而利他”使更多的人的财富欲都能得到满足,富国裕民的实现就是斯密老师哈奇森所谓“带给最多的人最大的幸福”的社会幸福的实现。
斯密开创了一个基于欲望制衡思想,基于对人类财富欲望的解放和伸张,以追求经济人幸福为目的的经济学幸福理论。
对于一直处在资源稀缺和物质短缺之中的人类而言,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人类的财富欲望得到了不断充分的满足,斯密的经济人幸福理论也因之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追捧。
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思想无疑是斯密经济人幸福思想的一种延伸,当穆勒综合斯密经济人幸福与边沁功利主义幸福开创功利主义经济学理论之后。
追求经济人幸福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就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没有背离的立论基础。
物质财富随着人类物质欲望的增长而增长,人们对物质财富满足的不断升级的追捧导致了斯密开创的经济人幸福不断被效用化、数理化和物质化。
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过剩资本主义”时代,过剩的物质财富使人类物质欲望满足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对其它欲望的制衡作用也开始失效,对经济学物质化幸福的质疑和反思喷涌如潮。
重构经济学幸福理论成了经济学无法回避的、新的当然使命。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幸福理论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
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作为经济学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将引导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
二、主观幸福感
幸福和快乐不是一个概念。
按照人本主义的幸福观。
幸福应该是一定人生阶段的总体的快乐水平,是人们在一定人生阶段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水平、安全需要的满足水平、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水平、受尊重需要的满足水平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水平的加总求和。
为了解决幸福测量和计算的难题,心理学家专门提出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这一概念备受行为经济学和其它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推崇,同时为解决经济学“幸福悖论”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并因此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高度关注。
所谓主观幸福感(Sub{ecfive Well-being,SWB)就是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正向情感的认知评价。
迪拉尔(Ed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一是主观性,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二是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三个维度;三是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的情绪和环境影响,但长期会趋向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Chfistopher K.Hsee)教授认为,用主观幸福感概念代替幸福概念有两大好处:一是能避开人们对幸福概念的无休止的争论,为众人所接受。
不论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也不管大家所认同的幸福是快乐主义的还理性主义,是倾向物质财富的还是主观精神的,大家可以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来探讨幸福问题。
二是能让研究者对幸福进行客观的测量,以便采取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幸福与其它各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