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合集下载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台词,然而话糙理不糙,这句话恰恰说出了经济学中对幸福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计算。

研究幸福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经济学家用效用/欲望衡量幸福指数的高低。

欲望(Wants)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种欲望,既要有不足之感又要有求足之愿,因此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比如人饿了的时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骑着“电动”唱,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者想要的自行车。

尽管两者效用差别巨大,但由于需求欲望的差别,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如何把既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人带来最大的效用,这是效用最大化原理,而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如果某种用途的资源分配过多,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老百姓管它叫回报消减。

说遇到饥渴的赶路人,给他的第一杯清茶,能止渴或救命;给他的第二杯清茶,可以品味儿;给他的第三杯清茶,他只能用来饮驴。

简而言之,越多越没价值。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寻找经济学中的幸福之道。

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体验。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找到实现幸福的途径。

首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水平再高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虽然生活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下,却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幸福。

这说明经济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其次,经济学家们也研究了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收入的增加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即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升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

最后,经济学家们还研究了消费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消费行为对幸福感的提升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长久的。

经济学家认为,购买昂贵的物品可以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样的物品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主张应该更注重于享受消费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注重于物质的满足。

综上所述,经济学在寻找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然而,幸福感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

此外,经济学还强调了社交关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等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理想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获得认可的机会可以促进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和满意度,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幸福与金钱:辩论辩题

幸福与金钱:辩论辩题

幸福与金钱:辩论辩题正方,幸福比金钱更重要。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金钱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之一。

首先,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金钱只能带来暂时的物质享受。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并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拥有智慧和美德。

”这说明了幸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金钱只是外部条件。

其次,许多富有的人并不一定幸福。

比如,亿万富翁杰夫·贝索斯曾经说过,“我有足够的金钱,但我并不幸福。

”这表明了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相反,许多普通人却能因为家庭、友情、爱情等精神因素而感到幸福。

比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后,一些研究也表明,金钱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与收入增长并没有直接关系。

这说明了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

综上所述,幸福比金钱更重要。

金钱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之一,而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反方,金钱比幸福更重要。

金钱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它能够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和安全感。

首先,金钱可以提供物质上的享受,比如豪华的生活、名牌的服饰等。

这些都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金钱并不是一切,但没有金钱一切都不是。

”这说明了金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其次,金钱也能够带来安全感。

有了足够的金钱,人们可以买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教育资源等,这能够让人们感到安心和幸福。

比如,一个拥有足够金钱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这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

最后,金钱也可以带来社会地位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拥有足够金钱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这也能够带来幸福感。

比如,许多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都因为他们的财富而受到社会的尊重。

综上所述,金钱比幸福更重要。

金钱能够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安全感和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因此,金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高中精彩作文4篇:快乐的经济学

高中精彩作文4篇:快乐的经济学

"快乐的经济学"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追求快乐似乎成了一种新的消费。

这种现象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一:题目:快乐消费主义:寻找幸福的经济学新篇章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幸福的内涵。

快乐,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无法量化、不可交易的抽象概念,如今却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趋势。

从旅行度假到购买体验类服务,人们愿意为感受到的快乐买单。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引发了对“快乐经济学”的深入思考。

首先,快乐消费主义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消费的满足,而现代人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旅行、参加文化活动、享受美食,这些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追求快乐和生活的丰富性。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演进和人们幸福感认知的提升。

然而,快乐消费主义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追求快乐消费可能导致个人消费主义的泛滥,使人们忽视了节俭和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快乐消费主义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付高额的“快乐”消费。

此外,快乐消费主义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问题,因为追求快乐往往伴随着更多的物质消费和能源消耗。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快乐消费主义持有更加理性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快乐并不仅仅来自于物质消费,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情感交流同样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志愿服务等方式,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我们应该倡导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鼓励人们进行环保消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快乐消费带来的好处。

总之,快乐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趋势,既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追求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源于个体对满足感的追求;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有关。

然而,在经济学中,幸福更多地与物质生活和经济状况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家们认为,物质财富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然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从而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关注到了非物质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例如,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自我实现和内心平和等因素,都与个体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因此,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并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水平,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济学家们也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试图找到一种更综合的幸福追求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方面,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都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也成为了制定政策和社会改革的重要参考。

在实际的生活中,经济学给予了人们更多理性的帮助。

例如,经济学强调了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提倡适度消费和储蓄的理念,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财务,减少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学还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选择职业、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规划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幸福指数。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幸福研究。

通过更为综合的视角,人们更深入地探讨了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人生幸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经济学寻求幸福论文

经济学寻求幸福论文

经济学寻求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寻求幸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经常认为财富和物质条件是带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与金钱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根据一项针对全球各国居民的调查显示,收入增加确实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提高,但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之增加。

这就引出了“边际效应”的概念,即人们对收入增加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

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幸福感。

例如,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对工作的满足度、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对幸福感起到更大的影响。

因此,追求幸福感并不仅仅是通过提高收入或获取物质财富来实现的,更需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政策制定上,应该更加重视提高人们的整体幸福感,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推动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等措施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当人们能够在经济、社会和精神层面都得到满足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综上所述,寻求幸福并不仅仅依赖于经济条件,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发展,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尽管经济水平较高,但幸福感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国家的幸福感指数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济增长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更加综合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他们认为,幸福感不仅与物质财富有关,更与社会环境、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个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社会不平等、腐败现象等则会降低幸福感。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防止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其次,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对幸福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个人幸福感与经济繁荣的关联

个人幸福感与经济繁荣的关联

个人幸福感与经济繁荣的关联引言:人们常说金钱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经济繁荣与个人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个人幸福感与经济繁荣的关系。

1.经济繁荣为个人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经济繁荣意味着国家的生产力增加,市场的活跃度上升。

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个人能够通过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有经济保障的个人会感到更加稳定和满足,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2.经济繁荣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经济的繁荣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包括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机会。

在一个经济繁荣的社会中,个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创造自己的事业。

这些机会的提供使得个人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从而提升幸福感。

3.经济繁荣为社会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经济繁荣使得国家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可以用于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于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经济繁荣的社会中,个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保障自身健康;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提供一种安全感。

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使得个人感到被关爱和被保护,从而提高幸福感。

4.个人幸福感与经济繁荣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尽管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个人幸福感与经济繁荣之间并非是单纯的因果关系。

个人幸福感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否、社会关系的质量等。

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个人可能仍然感到不快乐,这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问题所致。

因此,提高个人幸福感还需要关注综合因素,而经济繁荣只是其中之一。

结论:经济繁荣对个人幸福感有着一定的正向影响,它为个人提供基本物质保障、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好的公共服务。

然而,经济繁荣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个人幸福感还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幸福是心灵的一种愉悦、高兴的感受,是人的永恒追求。

对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的.首先,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一门学问。

格里高利•曼昆,是当代顶尖的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在给他的学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正如著名的英国戏剧作家、文学家和社会主义宣传家萧伯纳先生也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

为此,笔者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

这是因为世界上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总量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就是面对限制条件下,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等)利用最大化的问题,社会和每个人都面临稀缺性(这就是限制条件),所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所追求的即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其次,经济学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后一个通才”和当代经济学的“掌门人”)提出了这个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获得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效用与欲望。

当欲望(分母)既定时,效用(分子)越大,越幸福;当效用(分子)既定时,欲望(分母)越小越幸福。

但是,如果有人把欲望作为无限的,(其无限性表现为一个欲望的无限大,或是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讲,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从这个公式看,幸福对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无论效用有多大,只要它是一个有限的量,与无限的欲望相比,所获的幸福感都是微不足道的。

11秋金融本王思达学号1111001259408。

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探析

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探析

收稿 日期 :0 71 - 20 - 0 0 9
作者简 介 : 戴
军 (90)女 , 省吉林市人 , 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博 士研究生 , 18. , 吉林 东北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助 教。
3 3
维普资讯
来 灾难 与 痛 苦 。
求幸福的一个永恒 指标 , 它是 个体共 同的追求 方 向 , 因此也
心理感受 。而 当我们沿着快 乐经济 学的视 角去思考幸福教 育 问题 时 , 我们 必须 重新 定位 教育 目的观 , 育的最终 教 目的是使 人具有感知幸福、 获取 幸福 、 创造幸福的能力。 因此教育 必须努 力让 学生体验和 感知幸福 ; 让教 师 学会 实
践幸福 。
关键词 : 快乐经济学; 幸福教 育; 教育 目的观
幸福 。

如今 对快 乐的理论研究已经蔓延到 了经济学 领域 , 光明
E报 持续几 个月的时间对 一种名为 “ t 快乐经 济学 ” 的理 论进 行报道 , 阐述快乐经济学对幸福 观 的影 响。快乐经济学 理论
产生于 2 0世纪末 。 它摒弃 了传统经济学 对资 源 、 富的配置 财 以及物质利益 与社 会 竞争 关 系 的研究 旨趣 , 一种 更 为灵 从 活、 人性化 的角度对 经济学 的研究方 向进行重新 定义 。最早 对快乐进行理论研究 的 当代经 济学家 是美 国南 加州大 学经 济学教授理查德 ・ 伊斯特林 ( . at dn 。他在 17 R E s- i) e 94年 的
著作《 经济增长可 以在多大 程度 上提高人 们 的快dx , E el aao ) 即收入增加并 不 s i

定导致快 乐增加 。他认 为 : 先 , 首 国家之 间的 比较研 究 以

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关系

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关系

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关系幸福感作为一个主观的感受,不仅受到个人内在状态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也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人们常常认为经济状况越好,幸福感就会越高,然而,事实上,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并非单一线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复杂关系。

首先,经济状况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毫无疑问,经济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个体幸福感的基础。

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财富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时,如食物、住房、医疗等,他们的幸福感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经济状况较好的个体往往更有可能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然而,仅仅依靠经济状况来衡量幸福感是片面的。

幸福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关系、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等。

即使是在经济相对艰苦的环境中,一些人仍然能够保持高水平的幸福感。

这表明经济状况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

相反,人们对生活的评估和情感状态更加重要。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

然而,社会地位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财富,还包括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社交圈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更高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在经济一般的环境中,一些人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幸福感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也受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被视为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其他一些文化中,人们更看重人际关系、精神成长和自我实现等非物质方面的追求。

因此,即使在物质上贫困的情况下,一些人仍然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取幸福感。

此外,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还存在“适应性”现象。

初始阶段,财富的增加确实会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财富的适应使得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一项研究发现,财富超过一定限度后,增加的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有限。

这说明超越一定经济状况的财富对幸福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比一个生病的国王更幸福。
2、情感满足:幸福的基本要求。
⊙佛主释加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给你一 滴水,怎样才能使他永不干涸呢?” ⊙把一滴水放入大海 ⊙有位哲人说过:“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 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爱情、亲情、 友情,要有足够的感情支持。 ⊙人的情感支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 二是朋友。

其他证据
赛利格曼(M. E.P.
Seligman)等的研究表明, 美国在1947-1998的50年间,美国经调整后的人 均GDP翻了将近3倍,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却并 没有多大变化,在欧洲、日本也发现了相同模 式。 赖特指出:患抑郁症的比率每10年翻一番,自 杀成为北美青年第三大死因,15%的美国人患 有临床焦虑障碍,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感的认可 也每况愈下。
三、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1、身心健康:幸福的保障。
在问及“您认为您的幸福感最主要的
来源”这一问题:60%的人回答“健 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影响人们幸福感最主要的
因素。 人们通常说“健康是1,名声、财富、 地位、权利等都是在1后面的0,1没有 了,0再多也等于“圈”。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一个健康的乞丐
婚姻与幸福呈正相关关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
甘露、他乡遇故知”被喻为“人生四 大幸福”
美满婚姻造就和谐的家庭。在调查中,
近50%的人回答:
人的幸福感来自“家庭和睦”。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 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立刻凄惨惨; 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乐逍遥。
2、经济学教人学会分析问题时采取直 观又简单的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

论经济对幸福的效应与影响

论经济对幸福的效应与影响

论经济对幸福的效应与影响一、经济对幸福的影响--社会福利的提高二、经济对幸福的影响--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三、经济对幸福的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性四、经济对幸福的影响--就业形势的改善五、经济对幸福的影响--教育健康的发展一、经济对幸福的影响--社会福利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的增长,更能够提高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这是经济发展在带来机会和繁荣的同时,也会为国家人民带来全面的福利保障。

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一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劳动保护等,都能够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福利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满意度,提升了幸福感。

二、经济对幸福的影响--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因此,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当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提高时,他们会在生活质量、环境等方面更为注重,这也能够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强的幸福感。

三、经济对幸福的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性经济繁荣时,社会财富水平也随之提高。

这时,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呈现出突出的特点。

社会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和透明度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发达经济体能够在分配中把握公平和权利,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这并不利于幸福的实现。

如果国家能够保障财富的平等分配,人民就能够享受到公正的福利和机会,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幸福感。

四、经济对幸福的影响--就业形势的改善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人有了赚钱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就业对人们的留存自信、社交和互动等组成部分的质量很重要。

随着就业机会的增长,人们会享有更好的经济环境和充实的生活体验,提升了幸福感。

五、经济对幸福的影响--教育健康的发展教育和健康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注重投资在教育和健康方面,从而提高了人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幸福感的提升。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们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经济发展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就业机会和物质财富,但这并不一定能够直接转译为个体的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人们在追求幸福感方面的其他因素。

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和实现。

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工作获得经济收入,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这种经济上的改善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提高其幸福感。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唯一决定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感更多地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社交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个经济繁荣的地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该地区的居民普遍幸福。

个体的幸福感还取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满足感。

心理健康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当个体在心理上处于良好状态时,他们往往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心理健康的维持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

人际关系也对个体的幸福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社交关系的质量和数量都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与家庭、朋友和社区的积极关系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身边的人们的支持和关爱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并减轻个体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压力。

生活环境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提供个体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如安全、卫生、居住和教育。

宜居的城市和地区往往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例如,交通便利、绿化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增加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经济发展为个体幸福感的提供了基础,但个体的享受和感受幸福感的过程是更为复杂的。

经济发展只是一个方面,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同样重要。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总想着“更上一层楼”,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这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调节;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当然,这种欲望是改良的欲望,缘于不公平感导致的积怨。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这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和政治体制是中国人幸福的最大障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去年逝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但《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什么是幸福500字

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什么是幸福500字

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什么是幸福500字幸福是一个概念,可以有多种定义。

它的定义可能因人而异,并可能由不同的因素决定。

边际效用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在衡量幸福的时候,越往后的消费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将会降低。

本文将用边际效用理论来分析什么是幸福,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声称,随着一个人消费的增加,消费所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也会增加,但是这种增加会越来越少,当消费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所带来的收益和快乐将会变得极少甚至消失。

因此,要获得更多的幸福,个人需要更多的消费,但是超过一定程度,边际效用就会减少,再增加消费也不会带来多大的幸福感了。

边际效用理论在分析幸福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先天偏好”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一个人对物质享受的期望会比对非物质享受的期望更高。

由于物质享受是一个更容易量化的概念,因此,一个人对它的需求可能会更高,边际效用因此也可能会更高。

解释幸福从边际效用理论来说,什么是幸福?按照边际效用理论,幸福是一种变量,它受一个人消费行为和期望值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这个期望值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物质享受和非物质享受。

消费行为受到一个人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偏好的限制。

另一方面,非物质享受受到一个人的能力和权力的限制,这也将影响其边际效用。

它受到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学历、身份、地理位置也会影响他对非物质享受的边际效用。

结论边际效用理论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它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什么是幸福。

它指出,由于物质享受和非物质享受这两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效用也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

因此,个人追求幸福感的最佳策略是尽可能地积极地消费,以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与人类发展与幸福指数

经济学与人类发展与幸福指数

经济学与人类发展与幸福指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无限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方法。

然而,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它还牵涉到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指数。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与幸福指数,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关系。

首先,经济学在人类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

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消费和分配等经济活动,为社会提供了评估和改善人类发展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通过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就业率和教育程度等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制定政策以促进人类的综合发展。

其次,经济学还对人类的幸福指数产生着影响。

幸福指数是评估一个社会或国家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衡量标准。

经济学通过研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行为等因素,揭示了经济因素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发现,收入水平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人们的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健康状况等也会对幸福指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经济学在研究幸福指数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此外,经济学还研究了人类发展和幸福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但只有经济发展并不足以保证人类的幸福。

人类发展还需要关注教育、健康、环境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才能真正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

因此,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经济学对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指数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通过研究资源分配和经济活动,为人类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方法。

同时,经济学也揭示了经济因素对幸福指数的影响,为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经济发展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指数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经济学需要与其他学科合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促进人类的综合发展和提高幸福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很多人将马克思的经济学教条化和简单化了,实际上,马克思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古典经济学精神的一种合理的延续和特定历史阶段的拓展。

在20世纪下半叶直至现在,阿玛蒂亚·森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于幸福问题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以自由看待发展》、《贫困与饥荒》等经典著作中,森一直在拓展他关于人类幸福的理论,这些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的讨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史中显得那么鹤立鸡群,因而也就显得如此稀有而弥足珍贵。

森把人类的幸福更多地归结为人类选择自由的拓展以及人类的能力自由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森又回到了经济学的古典精神,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福利和幸福,关注普遍的人类命运,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

二、幸福源于社会现在,有很多杂志、报刊会通过一些渠道来统计中国人的幸福指数、生活满意度,最后的结果是一堆抽象的数字。

很多经济学家会拿它与国外的进行比较,积极人士会说,我们的幸福指数与美国相差不多,消极人士则会对国家的经济体制表示不满和抱怨。

我认为,我们的生活是日益幸福,就像父母嘴里经常说的我们以前没有电脑,信息也不发达,你们现在有了;我们以前去哪都走路,家庭条件好的有辆自行车可以骑,你们现在出门就可以坐车;我们以前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么,你们现在一月就可以买好几件衣服……现在人们的生活是逐渐富裕了,在大多数人的观点里,富裕就意味着幸福,幸福与金钱直接相关,可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成本却远远要比我们的父母大。

在90年代,只有条件很不好的家庭才会担心是否能有个安生之所,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那些很富裕的家庭才可以在一线城市购得一套温馨舒适的房子。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幸福,嘴上这么说,心里也这么想,可是,我们面临的是对未来幸福的争取,这会让我们为之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从不去想,就是给它起个能为之努力的名字--“理想”,然后埋头苦干,为的只是不再依靠已经为我们付出大半辈子的父母。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问题,并且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尽快拿出好的解决方案将会愈演愈烈。

我们身边有很多现象都是由此间接引起的,下面我在这里做一下浅析:(一)医疗体制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

我们3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并不成功。

很多人还是承受着看病难、挂号难的痛苦。

看病难体现在医药费的昂贵。

在中国,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如果他们生了什么很严重的病他们根本不能去承受昂贵的医药费,他们唯一选择就是做一个简单的护理,然后等到身体扛不住了,慢慢走向死亡,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遗憾。

所以,生一场大病意味着家庭的破产。

为什么医药费会高到如此离谱的水平,我认为这与药品经销商和医生直接挂钩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最近,总能听到某某平价药店倒闭的报道,平价药店的存在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实惠,支持者称平价行为合理合法,十分有助于改革。

市民如此拥护,对医改又有帮助,可为什么还会遭遇频繁倒闭的下场?因为平价药店的利润十分微薄,由于药价低、利薄,平价药房根本无力承担市中心昂贵的租金,只能选择偏僻地区。

但交通不便利,消费人群狭窄又成为了平价药房经营难以躲避的问题。

另外,就是药品经销商对此的阻挠,经销商向药厂施压导致药厂减少对平价药店的销售,久而久之,药店的库存就会出现不足。

这样尽管药店的销售量很大,可也是很难维持的。

经销商与医院的合作,使得双方都可以从中得到利益,所以,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有效地措施,这个链条是很难切断的。

除此之外,医生向患者家属收“红包”的这种潜在规则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费负担。

我身边的一位老医生德高望重,拒绝收红包,可是他说,他能抵制得了道德上的错误,但有些错误是你一个人无法左右的。

此类现象普遍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医疗体制是存在问题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政府能采取措施将药品经销商和医院的链条切断,医疗体制改革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二)媒体舆论的影响最近,“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这样的相亲节目收视率很高,他们潜在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尽可能的展现女嘉宾在择偶时拜金、拜权的现象。

不同的是,“为爱向前冲”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鼓动女嘉宾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因此,现已停播。

节目可以停播,但是这种逐渐深入人心的观念并没有为此停止下来。

因为这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今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却迫于道德的压力不敢表示,而节目替他们发泄了。

越多人观看这样的节目,这种拜金的思想越是容易被人们习惯,后来逐渐会变成一种主流思想,甚至人们从道德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在十几年前被人唾弃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呢?我认为是由于人们追求幸福的成本大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导致的。

以前,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会拼命地读书,为了有天能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现在,社会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官二代”、“富二代”,这使后劲本不足的孩子找工作难上加难,他们在生活中面对更多的是就业的压力和无望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逐渐,这些孩子不愿意再用勤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他们选择了能完成梦想的捷径,就是能找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依靠着过轻松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我之所以这么推论,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据调查,认为财富是评价男友第一标准的女性中70%家庭处于中等以下。

中国的未来属于马上步入社会或刚刚步入社会的这一代,如果不能减轻就业压力,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一个足以施展自己的舞台,国家怎么保证这一代人能为社会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呢?(三)交通的改进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生活的质量却大大不如以前了。

很多人会选择在郊区买房子来躲避污浊的环境和拥堵的交通。

为了能改善交通环境,政府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包括在北京对车牌号进行限行,以及买车摇号政策,这些政策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交通环境,并且我们现在拥有极为便利和便宜的公交车,这使得我们出行方便了很多。

可是,还是有大批的人还会选择郊区,可见,我们的交通环境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我认为,这与城市的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细想除了上班时间普遍的拥堵以外,哪些地方的拥堵会持续一整天,我想最明显的应该是医院,尤其在北京的医院,各种其他城市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全都来到北京接受治疗,而这些医院往往是在市中心。

老百姓把方圆一公里内有医院、学校、商场、银行的地区成为黄金地段,因为这里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可是,能不能把规模较大的医院重新安置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而在市中心只留一些规模适中或较小的医院来方便居民诊治普通的病。

这样,既能满足治疗同时有解决了车辆拥堵的状况。

除此之外,办公楼、写字楼周围也面临着停车难的现象,以至于现在有些募捐活动以一个小时的停车券作为对募捐者的奖励。

去过香港的人都会发现,香港的面积很小,它的商业很发达,因此,建筑物很密集道路很窄,但是,交通却很有秩序。

原因在于他们的地铁公车十分便利,同时很少设有停车场。

停车场少,直接从根源上打消了人们买车的欲望。

所以,我想,其他地方可不可以效仿,当然,这其中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因为每个城市的情况并不相同,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在北京,政府为了提倡大家坐公车,将车票钱一降再降,这让很多人都放弃了自行驾车而选坐公交,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车票的定价是否合理也值得怀疑,因为有很多人因为公交上的人日益拥挤而决定尽早购车,这无疑违背了政府的初衷,所以,合理的给公交车定价在改善交通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快乐与幸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对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幸福并不只是伦理家、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与经济学家息息相关。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紧密不可分的。

本文是学生的一些拙见,有不对或者不妥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因为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对经济模型了解的并不多,所以在文中不敢班门弄斧并没有引用经济模型,请老师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