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

---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

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很多人将马克思的经济学教条化和简单化了,实际上,马克思经济学就其

本质而言,是对古典经济学精神的一种合理的延续和特定历史阶段的拓展。

在20世纪下半叶直至现在,阿玛蒂亚·森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于幸福问题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以自由看待发展》、《贫困与饥荒》等经典著作中,森一直在拓展他关于人类幸福的理论,这些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的讨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史中显得那么鹤立鸡群,因而也就显得如此稀有而弥足珍贵。森把人类的幸福更多地归结为人类选择自由的拓展以及人类的能力自由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森又回到了经济学的古典精神,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福利和幸福,关注普遍的人类命运,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

二、幸福源于社会

现在,有很多杂志、报刊会通过一些渠道来统计中国人的幸福指数、生活满意度,最后的结果是一堆抽象的数字。很多经济学家会拿它与国外的进行比较,积极人士会说,我们的幸福指数与美国相差不多,消极人士则会对国家的经济体制表示不满和抱怨。我认为,我们的生活是日益幸福,就像父母嘴里经常说的我们以前没有电脑,信息也不发达,你们现在有了;我们以前去哪都走路,家庭条件好的有辆自行车可以骑,你们现在出门就可以坐车;我们以前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么,你们现在一月就可以买好几件衣服……现在人们的生活是逐渐富裕了,在大多数人的观点里,富裕就意味着幸福,幸福与金钱直接相关,可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成本却远远要比我们的父母大。在90年代,只有条件很不好的家庭才会担心是否能有个安生之所,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那些很富裕的家庭才可以在一线城市购得一套温馨舒适的房子。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幸福,嘴上这么说,心里也这么想,可是,我们面临的是对未来幸福的争取,这会让我们为之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从不去想,就是给它起个能为之努力的名字--“理想”,然后埋头苦干,为的只是不再依靠已经为我们付出大半辈子的父母。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问题,并且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尽快拿出好的解决方案将会愈演愈烈。我们身边有很多现象都是由此间接引起的,下面我在这里做一下浅析:

(一)医疗体制

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我们国家的医

疗体制改革。我们3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并不成功。很多人还是承受着看病难、挂号难的痛苦。看病难体现在医药费的昂贵。在中国,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如果他们生了什么很严重的病他们根本不能去承受昂贵的医药费,他们唯一选择就是做一个简单的护理,然后等到身体扛不住了,慢慢走向死亡,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遗憾。所以,生一场大病意味着家庭的破产。为什么医药费会高到如此离谱的水平,我认为这与药品经销商和医生直接挂钩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最近,总能听到某某平价药店倒闭的报道,平价药店的存在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实惠,支持者称平价行为合理合法,十分有助于改革。市民如此拥护,对医改又有帮助,可为什么还会遭遇频繁倒闭的下场?因为平价药店的利润十分微薄,由于药价低、利薄,平价药房根本无力承担市中心昂贵的租金,只能选择偏僻地区。但交通不便利,消费人群狭窄又成为了平价药房经营难以躲避的问题。另外,就是药品经销商对此的阻挠,经销商向药厂施压导致药厂减少对平价药店的销售,久而久之,药店的库存就会出现不足。这样尽管药店的销售量很大,可也是很难维持的。经销商与医院的合作,使得双方都可以从中得到利益,所以,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有效地措施,这个链条是很难切断的。除此之外,医生向患者家属收“红包”的这种潜在规则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费负担。我身边的一位老医生德高望重,拒绝收红包,可是他说,他能抵制得了道德上的错误,但有些错误是你一个人无法左右的。此类现象普遍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医疗体制是存在问题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政府能采取措施将药品经销商和医院的链条切断,医疗体制改革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二)媒体舆论的影响

最近,“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这样的相亲节目收视率很高,他们潜在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尽可能的展现女嘉宾在择偶时拜金、拜权的现象。不同的是,“为爱向前冲”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鼓动女嘉宾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因此,现已停播。节目可以停播,但是这种逐渐深入人心的观念并没有为此停止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今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却迫于道德的压力不敢表示,而节目替他们发泄了。越多人观看这样的节目,这种拜金的思想越是容易被人们习惯,后来逐渐会变成一种主流思想,甚至人们从道德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在十几年前被人唾弃的生活

态度在当今社会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呢?我认为是由于人们追求幸福的成本大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导致的。以前,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会拼命地读书,为了有天能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现在,社会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官二代”、“富二代”,这使后劲本不足的孩子找工作难上加难,他们在生活中面对更多的是就业的压力和无望以及对社会的不满。逐渐,这些孩子不愿意再用勤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他们选择了能完成梦想的捷径,就是能找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依靠着过轻松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我之所以这么推论,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据调查,认为财富是评价男友第一标准的女性中70%家庭处于中等以下。中国的未来属于马上步入社会或刚刚步入社会的这一代,如果不能减轻就业压力,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一个足以施展自己的舞台,国家怎么保证这一代人能为社会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呢?

(三)交通的改进

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生活的质量却大大不如以前了。很多人会选择在郊区买房子来躲避污浊的环境和拥堵的交通。为了能改善交通环境,政府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包括在北京对车牌号进行限行,以及买车摇号政策,这些政策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交通环境,并且我们现在拥有极为便利和便宜的公交车,这使得我们出行方便了很多。可是,还是有大批的人还会选择郊区,可见,我们的交通环境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我认为,这与城市的规划有密切的关系。细想除了上班时间普遍的拥堵以外,哪些地方的拥堵会持续一整天,我想最明显的应该是医院,尤其在北京的医院,各种其他城市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全都来到北京接受治疗,而这些医院往往是在市中心。老百姓把方圆一公里内有医院、学校、商场、银行的地区成为黄金地段,因为这里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可是,能不能把规模较大的医院重新安置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而在市中心只留一些规模适中或较小的医院来方便居民诊治普通的病。这样,既能满足治疗同时有解决了车辆拥堵的状况。除此之外,办公楼、写字楼周围也面临着停车难的现象,以至于现在有些募捐活动以一个小时的停车券作为对募捐者的奖励。去过香港的人都会发现,香港的面积很小,它的商业很发达,因此,建筑物很密集道路很窄,但是,交通却很有秩序。原因在于他们的地铁公车十分便利,同时很少设有停车场。停车场少,直接从根源上打消了人们买车的欲望。

所以,我想,其他地方可不可以效仿,当然,这其中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因为每个城市的情况并不相同,所以不可一概而论。在北京,政府为了提倡大家坐公车,将车票钱一降再降,这让很多人都放弃了自行驾车而选坐公交,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车票的定价是否合理也值得怀疑,因为有很多人因为公交上的人日益拥挤而决定尽早购车,这无疑违背了政府的初衷,所以,合理的给公交车定价在改善交通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快乐与幸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对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幸福并不只是伦理家、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与经济学家息息相关。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紧密不可分的。

本文是学生的一些拙见,有不对或者不妥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因为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对经济模型了解的并不多,所以在文中不敢班门弄斧并没有引用经济模型,请老师见谅。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与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2、总支出、国民收入。 3、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4、国民收入、利息率。 5、调整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完整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P D 1 E 4 D 2 P 1 P 2 E 1 E 2 E 3 S 1 S 2

4。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 5。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见下页说明。

6。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在此用图2-8以线性供给函数为例加以 在A 点的点弹性值: Esp =Q P dP dQ ?=OB AB AB CB ? =OB CB 7。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及几何表示 8。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影响 图2—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 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 0大于均衡价格P e ,在最低限价P 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 2大于市场需求量Q 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过度供给)的情况。 A B e s >1 (a ) P O Q S C A B e s <1 (b ) P O Q S C A B e s =1 (c ) P O Q S (C )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 曲线和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则随着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总结MU 与TU 的关系: 当MU >0时,TU 上升 当MU <0时,TU 下降 当MU =0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2,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 Curve ) 图2-20 最高限价 S D P e O Q 1 P Q Q 图2 -21 最低限价 S D P e Q 1 O P Q 2 Q 2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经济学由此诞生,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开始彻底远离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仅仅关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 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还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

宏观经济学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曼昆)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 作业 1 1.经济学得创始人就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得。 2.亚当斯密在年出版了《》。 3。凯恩斯在年出版了《》. 4。当代经济学最主要流派有、与 . 5.名词解释: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6。简述宏观经济学得内容。 作业 2 1.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平减指数、中间产品 2。GDP与GNP得差别? P109 2、生产一辆经济型轿车或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哪一个对GDP得贡献更大?为什么? 答: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得贡献大.因为GDP就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得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由于市场价格衡量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得量,所以市场价格反映了这些物品得市场价值。由于一辆豪华型轿车得市场价格高于一辆经济型 轿车得市场价格,所以一辆豪华型轿车得市场价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得市场价值,因而生 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得贡献更大。 3、农民以2美元得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以3美元得价格出售。这些交易对GDP得贡献就是多少呢? 答:对GDP得贡献就是3美元。GDP只包括最终物品得价值,因为中间物品得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得价格中了。 4、许多年以前,佩吉为了收集唱片而花了500美元。今天她在旧货销售中把她收集得物 品卖了100美元。这种销售如何影响现期GDP? 答:现期GDP只包括现期生产得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得东西得交易。因而这种销售不影响现期GDP。 P110 1.下列每一种交易会影响GDP得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得话)?试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得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得支出 计算在消费得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得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 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得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得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得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得存货投资就是负得,因而减少了当期得GDP. D.您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得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得支出计算在消费 得非耐用品类中。 E.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得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就是政府得 行为。 F。您得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得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得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就是进口 食品,它得购买增加了美国得进口. G.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得工厂。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欲望:指人们的各种需求或需要的总和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本和经济物品是相对不足的 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这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边际分析法: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法: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假定自变量是不变的或已知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即均衡条件 局部均衡: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论: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也称为总均衡分析过程分析方法:将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继的各个期间

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所以,过程分析又称“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 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 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 动态分析法: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 的速率等等。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实证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 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规范分析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数理经济分析: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和表述经济学理论概念,是理论经济学推导和表述其理论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数学方法

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

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 丁建峰 一、超越“经济人”:人类的公平诉求 社会科学理论通常都以对人性的某种描述或者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理性自利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是主流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人性假设。所谓的“理性”.是指行为主体在给定的决策范围内进行最优选择的能力;“自利”,则是指行为主体在决策时只关心自己而非关心他人的利益。当代的经济理论已经由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时代”转入以博弈论为核心的“策略时代”“策略”虽然也可被看作是面对他人的优化选择,但“博弈”这一交互决策的过程,却使经济学家不得不注意决策的社会与心理背景。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方法论革命”中,“经济人假设的两根最有力的“支柱”——“理性”和“自利”.均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既不是能够精确计算损益得失的“机器”.也不是唯利是图的“自私基因的表现型”。大量实验显示.人类具有强烈的公平诉求。 主流经济学家会辩护.他们之所以采用自利假设.是因为这一假设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类行为。采用其他假设会导致更多的偏离和错误。然而,大量实验和社会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领域.典型的人类决策也是既考虑“利”.又考虑“义”的:在经济活动中.决策主体常常宁肯牺牲巨大的个人利益也不放弃心中的“公平原则”(Babcock and Loewenstein,1997)。大量研究表明,对公平的诉求带来了非自愿失业、短期的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同时,管理学的调查发现.分配是否公平.对于人们的工作满足感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并进而极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学家还将分配正义与市民社会的兴衰联系起来(Persell,1997)。在最新的文献里.演化经济学家Bowles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说明:“为恶棍设计出的制度会制造恶棍”,如果经济制度的设计仅仅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那么,为了“适应社会”,人们不得不压抑内心高尚的道德情感,这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压抑感以及不公平感(Bowles,2008)。假如“经济学是一门增进人类幸福的学问”(萧伯纳语),那么,它便不能回避公平问题 二、描述性的分配正义理论 对于公平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一个角度是规范的.它研究的主题实际是“公平应当是怎样的”或者“在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看来。何为真正的公平”。这方面最典型的研究。莫过于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它通过“反思性平衡”的范式,把关于公平分配的“一种正义理论”建立在康德式思辨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出“平等原则”(每个人对平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之完全充分的图式都有一种平等的要求)和“差异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满足如下条件:a.从属于地位和职务(positions and offices)的不平等,应当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向每个人开放。b.这种不平等必须对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有利。通俗地说,差异原则是一种最有利于社会不利群体的分配原则。)《正义论》发表之后,政治哲学家和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论,例如诺齐克基于自由至上主义的“资格理论”,德沃金关于“资源平等”的理论,都是典型的规范学说。 另一类研究与此不同,它主要关注“真实世界的人们的公平观念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它要研究的是“体验到的正义”而不是根据逻辑思辨和“思想实验”得出的“概念化的正义”。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开创之作,应属Frohlinch和0p.penheimer合作的一系列研究(Frol —inch et a1.,1987;Frolineh and Oppen—heimer,1992)。他们试图在实验室里检验人们是否遵循罗尔斯提出的“差异原则”。实验显示,参加实验的145个被试中.没有一组人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的确,经济学的强项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对于人类而言,生命短暂,没有人能够永久地活下去。有限的生命,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多地获得幸福。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研究幸福经济学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因为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在这种环境下,“财富悖论”由此产生。西方经济学的“财富悖论”:经济学教人怎样增加财富,但不能教人怎样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结。“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西方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科学性与主体性相对立,不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 解决“幸福悖论”的根本途径,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因此必须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分析题集锦 1、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约为。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 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 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 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 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 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 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 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 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 (2分) 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 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 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 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 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 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3分)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 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 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3分)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 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 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3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 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 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 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 是正常的。(3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边际消费 倾。(1分) 2、19世纪80年代着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一个农民在原始 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 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 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 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 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E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 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他是 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周卫东 内容提要:通过木讲学习,使学员了解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主要理论,并学会用行为经济学主要理论简单分析日常经济现象,同时接触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授课提纲: 一、主流(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和局限 1、经济人假设:理性(Rationality)和自利(Self-Interested)。 2、人的偏好是:独立的、客观的、稳定的、前后一致。 3、人的选择是:自利的,完全理性的。尽可能利用所有的信息追求效用极大化(理性预期)。 4、经济人理性、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二、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日常经济现象 有限理性:人的思维能力并非无穷无尽;人具有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是有限理性,所以人们在行为上并不总是追求效用极大,实际上,人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和自己有限的思维,然后作出让自己满意即可的选择。这就是更接近血肉之躯的人的“有限理性”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采用实验方法收集数据。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进行修改和挑战,并提岀新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一门现代经济学学科。 1、前景理论 规律之一:在得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 规律之二:在失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偏好的。 规律之三:人们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改变参照点,就可以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规律之四:人们通常都是损失规避的。 2、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溯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即: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了不同的账户中。 3、参照系 损失厌恶「'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的影响。” 4、幸福 1)当有好消息的时候,要分开告诉大家。 2)当有坏消息的时候,要一起告诉大家。

经济学与幸福.doc

经济学与幸福 作者:王鑫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 摘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人们的幸福水平并未像财富的增长那样显著提高。实现幸福的基础在于对个人自由的充分保证,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幸福;收入;适应力;社会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56-01 一、引言 自1776年《原富》首次出版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沿承着斯密的传统,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原因上。然而,马尔萨斯(1798)很早就开始提醒经济学家们:“亚当斯密博士公开表明的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本质和原因。但或许还存在着他更感兴趣的研究,依我看,就是影响国民幸福的原因。只是他通常把这两者混杂在一起”。现代经济学家们关注经济增长是基于这样一个看似正确的假定:财富、收入或者说商品的增加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在此假定条件下,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就是,富人肯定比穷人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对幸福的许多理论和经验研究都已经明确无误的表明:更好的客观生活条件(收入或者财富)对于个人福利没有显著影响。 二、“幸福悖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在19世纪的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常把幸福或满足程度等同于“效用”来看待。当时的“效用”概念是基于幸福体验的,具有伦理学意义。但20世纪初,在帕累托(1909)发起的经济学科学革命中,情感因素已被从经济理论中驱逐出去。经济学家明显或隐含的接受了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欲望或幸福感觉都可以测量折算成价格,简单加减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效用函数,然后把这个函数最大化。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幸福的伦理学精神就被转化成了经济学精神,这时的幸福就只具有边沁意义上的量的差别,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不同质的幸福是不存在的。经济学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效用或者说是幸福与收入的关系。在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下所推导出的“显示偏好理论”一个主要观点便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其幸福程度。但是,许多关于幸福的经验数据却揭示出收入与幸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里,笔者尝试运用Gulboa和Schmeidler(1994)提出的认知效用函数对这种“幸福悖论”给予解释。 (一)效应函数形式及说明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均衡模型)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均衡模型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试说明对外净投资与贸易余额的关系。 答:对外净投资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S I -。贸易余额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一般用NX 表示。对外净投资和贸易余额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关系分析如下: 由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 C I G NX =+++,可以得到: Y C G I NX --=+ 同时,S Y C G =--,因此,S I NX =+,即S I NX -=。 这个等式表明了国家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本流动()S I -与国家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之间的关系。国外净投资对应该恒等式的()S I -部分,它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余额。在开放经济中,国内储蓄无须和国内投资相等,因为投资者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贷出或借入资本。贸易余额对应恒等式NX 部分,它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这样,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国家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和国家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2.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名义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在现实中看到的一般是名义汇率,它随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它不能反映两种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化。 实际汇率有时被称为贸易条件,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能反映不同货币实际购买力水平,并可用来衡量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 在间接标价法下,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物价水平的比率,即()/e P P ε*=?,其中ε是实际汇率,e 为名义汇率,P 为国内物价水平,P *是外国物价水平。 3.在浮动汇率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税收上升和货币供给减少分别会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何影响?如果是在固定汇率制下,情况又如何? 答:(1)在浮动汇率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当税收增加时,*IS 曲线向左移动,*LM 曲线没有改变,如图11-17所示。因此,总收入没有改变,但均衡汇率水平下降,导致出口增加,贸易余额变大。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解析

《微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引论 一、选择正确答案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B.研究人们如何依靠收入生活的问题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2.“资源是稀缺”指的是()。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被消耗尽 B.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C.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 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4.下列属于规范分析表述的是()。 A.鼓励私人购买汽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汽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数人还买不起汽车 D.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多,给我国居民的出行带来交通隐患 5.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A.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 B.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 C.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 D.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答案:1.C; 2.D; 3.D; 4.B; 5.A。 二、分析讨论 1.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答: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可是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这就是“选择”,也就是“配置”资源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种途径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假若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即在这样一个丰裕的伊甸园里,不存在稀缺物品,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像沙漠中的沙和海岸边的海水,价格和市场互不相关,那么经济学就无须存在了。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才引起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为一门考察稀缺资源的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

幸福感 微观经济学分析

(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1.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一般情况下,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得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与渴求却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所以,随着大多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渴求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时渴求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渴求拥有豪华轿车,渴求拥有别墅甚至渴求到太空旅游等。所以现在欧美大多数人不但获得幸福成本增大了,同时获得幸福的资源(机会)也变少了。 2.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2019年整理宏观经济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doc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 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看作是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的话所得的房租可以计入GNP。 5、计入GNP的是400+300美元。因为GNP计算的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至于相互抵消多少与GNP计量无 关。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摘要:梁小民的《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是北大教授为普及经济学知识,向大众介绍经济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利器。就像上世纪60年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和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那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用斗争哲学去武装群众,可以让群众斗得更热闹,普及哲学服务于政治。如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了,武装群众的应该是经济学。这正是普及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经济;幸福收益 一作者简介 梁小民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9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商学院。现任国务院特邀监查员,国家价格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委、北京市社科基金评委,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译有《经济学原理》(曼昆著)、《经济学》(迈克尔·帕金著)等专著、译著教科书50余种,著有《经济学是什么》、《小民读书》、《小民谈市场》、《小民说话》、《我谈》、《我看》、《黑板上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书生议事》等。二文章简介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有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当群众对经济学有所了解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网上有许多笑话都是嘲讽经济学家的。有一则笑话说,经济学的用处就是应付经济学这门课的考试。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学或者是经邦济世的学问,太深奥;或者是经济学家玩的游戏,与群众无关。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3

第三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A 6.A 7.A 8.B 9.B 10.A 11.C 12.D 13.D 14.A 15.C 16.D 17.C 18.B 19.B 20.C 21.C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个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视为将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生产函数所表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如下假定:(1)单值连续函数,是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3)递增的函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公式:Q=ALαKβ。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α和β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生产函数通常可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对于短期生产函数来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产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可变要素的投入水平(通常把资本视为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把劳动视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对于长期生产函数来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2、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用产品而不是用货币衡量的工资,它等于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值,ω=W/P。实际工资是企业雇佣劳动的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雇佣劳动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MPL等于实际工资ω这一点。因为如果多使用一单位劳动而带来的额外收益MPL大于实际工资ω,额外的一单位劳动就会增加利润,企业会继续雇佣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把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考虑了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可视为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区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与工具,便于利率杠杆的操作。 4、国民储蓄:国民储蓄是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Y-T-C)+(T-G)=Y-C-G。私人消费和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储蓄的变化。国民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均衡的利率,国民储蓄增加,会使储蓄曲线右移,降低利率;国民储蓄减少,会使储蓄曲线左移,提高利率。 5、私人储蓄:私人储蓄指社会公众或居民将个人可支配收入扣去消费以后所余下的部分。在内容上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两部分构成。它是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的主要来源,因此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进行私人储蓄的行为是典型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所以,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理论(如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储蓄水平等)大部分是围绕着私人储蓄来展开的。由于私人储蓄可能大于或小于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