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 2. 立即给氧治疗 吸氧可改善心 肌氧含量,提高动脉血氧张力,有 利于心肌缺血的氧供和缩小梗死面 积。同时亦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 状,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不 适。
❖ 3. 补充水及电解质 立即建立 静脉通路,必要时应同时建立多 条静脉通路,以保证急救时静脉 给药。
❖ 4. 镇静止痛 吗啡2-4mg静脉注射,对心肌梗死 的疼痛有效,但应注意其对呼吸的 抑制。由吗啡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动 过缓可为下肢的即刻抬高所消除。
❖ 心肌梗死的疼痛可能在劳力后发生但休 息不能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 必须使用麻醉剂才能止痛。心肌梗死的疼痛 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病人会企图寻找一个 舒服的姿势而显得不安,这与心绞痛病人害 怕胸痛再发作而采取一种较安静的做法不同。
❖ 2 、低血压、休克
❖ 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 而快、血压下降、尿少、神志迟钝, 甚至昏迷。
❖ 心肌梗死严重影响左心室收缩 功能,导致急性肺充血,引起呼 吸困难。呼吸困难也会因胸痛及 焦虑而引起。
(四)心律失常
❖ 心肌梗死部位若在心脏下壁,会引起异常 电流冲动传导,导致心律失常。有一些病人 会因疼痛、焦虑而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快 而规则(100~110次∕min),缓解其疼痛与焦 虑后,心跳逐渐减慢。
三、评估
❖
(一)胸痛
❖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肌血液供应完 全阻断,导致心肌缺氧坏死部位内未氧化代 谢物(乳酸)堆积,因而刺激神经末梢引起 疼痛。
(二)休克
❖血压降低、脸色苍白、 冒冷汗、心搏过速、 脉搏微弱。休克主要 由剧烈胸痛而引起; 其余则因心输出量急 剧减少,组织灌注不 足所致。
(三)呼吸困难
(八)发热
❖ 梗死后发热及白细胞增多 为身体对坏死组织的非特异 性反应。发热常在梗死后 24~48小时发生 (37.5~39.5℃),梗死后的 7~8天自行消退。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3)适当 进水果、蔬菜,排便时切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肌 缺血缺氧,甚至发生猝死。
2、饮食护理 疼痛剧烈时禁食。病人进食不宜
过饱,应少食多餐。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 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 的热量和营养。
19
护理措施
3、症状护理
(1)疼痛 a、遵医嘱予止痛药。b、保持病室 内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守护在病人身边。c、 持续吸氧。d、溶栓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 项准备工作。 (2)心律失常 持续监测心电示波情况,出现异 常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急救准备,溶栓后警惕再 灌注心律失常。 (3) 心力衰竭 监测心衰的指征。评估心功能分 级,观察呼吸、水肿及尿量情况。
4
临床症状
• ②疼痛:是急性心肌梗塞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 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 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 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 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 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 趾疼痛。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 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 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 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 缓解。
21
护理措施
• ⑵抗凝药物
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 等。用药期间需观察病人的出血情况。
22
护理措施
• 5、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病情危重,疼痛剧烈,伴有濒死感, 常常有恐惧心理,家属也十分紧张。护士再配合 医生抢救时使病人精神上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 慰工作。
6、心电监护
• 该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率、血压也不稳 定,应尽早开始行心电和血压监测,必要时还应 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 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心肌酶,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备好抢救车和除颤仪。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878-0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尤为重要。
2009年~2010年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0例,通过认真细致的护理,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岁;持续性胸骨后疼痛41例,持续上腹部疼痛6例,牙痛及咽部不适3例;存活47例,死亡3例。
1.2 病因分析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这些情况是:1.2.1 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1.2.2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1.2.3 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6时至12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
这与餐后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于发生血栓,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等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目录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心肌梗死后的护理和康复
什么是急性心 肌梗死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什么是心肌梗死:心肌血供突然中 断,导致心肌组织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胸痛、呼吸 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等。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的风险因素:高血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心电图 、血液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 紧急治疗措施:保持血流通畅 、减轻心肌缺血、减少心肌损 伤。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冠脉 搭桥术等。
心肌梗死后的护理和康复
心理支持:积极面对疾病,融入社会生 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生活中的预防 措施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多摄入水果 蔬菜。 合理运动:适度锻炼身体,增强心 肌功能。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控制风险因素: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 脂血糖。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异常,预防心肌梗 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后的 护理和康复
心肌梗死后的护理和康复
临床护理:侧卧位休息、给予 氧气、心理疏导等。 康复训练:逐渐恢复身体功能 ,力量训练、心肺功能锻炼等 。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 常见症状(1)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②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力衰竭: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 对症护理(1)妥善安置患者,做好护理准备:安排患者在监护病房,嘱其绝对卧床,耐心细致全面地介绍监护室的环境;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消除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稳定其情绪,使其尽快进入病人角色;如经医生确定需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则积极做好急诊开通血管准备,遵医嘱进行抗凝扩血管B治疗。
(2)积极进行止痛治疗,做好用药护理:积极有效的止痛,可防止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和促发心律失常,对无低血压者可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1次/5min,连续数次,或可用消心痛。
吗啡或呱替啶对止痛有明显疗效。
在运用止痛药物时应做好用药护理,在观察患者疼痛症状变化的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3)尽可能减少耗氧,给予高流量吸氧:绝对卧床、稳定情绪、给予止痛等都可以减少耗氧,由于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疼痛等都可使心率加快,此时可遵医嘱给予减慢心率药物,减少心肌耗氧,与此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增加血氧浓度,缓解心肌缺氧。
(4)采取预见性护理,做好排便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绝对卧床,极易导致肠蠕动减慢而致便秘。
用力排便时,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认为较正常排便增加5倍,心肌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疼痛加剧,梗死范围扩大,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1、患者常规安置于心脏重症监护室或抢救室,进行心电、血压、呼吸监测,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
2、观察患者胸痛发作的特征,如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缓解方式等。
动态监测心电图演变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改变。
如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立即给予吸氧。
3、尽快解除疼痛:哌替啶(杜冷丁)50~100毫克肌注或吗啡5~10毫克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给药,注意观察呼吸、血压。
4、再灌注心肌治疗应在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有条件的医院尽快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若无条件实施介人治疗并且患者无禁忌证,应立即(接诊患者后30分钟内)行溶栓治疗。
5、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各类急性心肌梗死均需要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ADP受体拮抗剂。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卢定。
有出血倾向、活动性溃疡病、新近手术创面未愈合、血压过高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抗凝治疗。
用药期间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6、急性期12小时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协助患者洗漱、进餐。
若无低血压,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米。
由床上过渡到室内活动时动作应缓慢,并且监测运动时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
若有并发症,则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7、起病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宜少量多餐。
适量进食水果、蔬菜,常规给予缓泻剂。
嘱咐患者排便时切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发生猝死。
8、卧床期间注意皮肤护理,定期翻身,防止压疮,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肢体的主动运动。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而产生坏死的现象。
其并发症为心率失常、栓塞、泵衰竭、心脏破裂、心室膨胀瘤以及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很多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胸骨周围,并且剧痛时间是半个多小时以上,常常会产生心力衰减、心律失常等症状。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在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
确保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复质量,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猝死临床护理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3.1.心理护理3.1.1耐心的解释和做好此疾病医疗知识的解答,使病人充分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康复过程的锻炼及预后的效果,消除病人焦虑心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用安慰性的语言给病人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避免情绪激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与病人交谈时态度和蔼,耐心诚恳,以熟练的操作技术得到病人的信任和使病人有安全感。
使其正确对待生命,改变失望心理,对生活充满信心。
3.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紧张,恐惧焦虑。
护士应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转换角色,安心养病。
心梗的病情评估及危重护理要点
心梗的病情评估及危重护理要点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冠状动脉疾病的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的缺血和坏死。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梗患者的状况严重,并需要精心的护理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康复成功率。
一、病情评估在评估心梗患者的病情时,医护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病史和临床症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目前的相关症状,如胸痛、气短、恶心等。
2.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以及观察有无皮肤苍白、湿冷、四肢发绀等现象。
3. 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定心肌梗死的程度和位置,并观察有无ST段抬高等异常。
4. 心肌酶谱:检测血液中心肌特异性酶的浓度,如肌酸激酶、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有助于确认心肌梗死的诊断。
5. 影像学检查:采用心脏超声、血管造影等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的状况和心肌的功能。
二、危重护理要点心梗患者的护理关乎其生命安全和康复情况,以下是危重护理要点的介绍:1.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特别关注有无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律失常等异常现象。
2. 提供氧疗: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氧供应,常规给予氧疗,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可采取辅助通气措施。
3. 缓解疼痛:心梗患者常伴有剧烈的胸痛,及时缓解疼痛对于患者的舒适和缓解心肌缺血起到重要作用,可采用镇痛药物或按摩等。
4.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和治疗血栓的形成,减少冠状动脉阻塞。
5. 病房环境护理:提供安静、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避免刺激性噪音、光线过强等,以便患者恢复。
6. 心理护理:心梗带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
7.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及护理
(3)中老年人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或 严重心律失常而排除其它原因者;
(4) 心电图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高 尖、倒置;
(5) 发作时伴有血压剧增或剧降,心律失常,左 心功能不全.
17.01.2021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及护理
15
临床症状评估
17.01.2021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及护理
17
临床表现
2.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胃部,
背部,左上肢酸胀和不适,特别是某些老 年或糖尿病患者发生AMI时可无胸痛,仅 有周身不适、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和恶心、 呕吐 、出汗、面色苍白等体征。某些老年 AMI患者可以急性左心衰竭、高度房室传 导阻滞 、反复晕厥 ,甚至心源性休克为 首发表现。
11
诱发因素
(6)大出血、大手术、休克、严重 心律失常:
大出血、大手术、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 均可能触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而导致持续的心肌缺血,促发心肌梗死。
17.01.2021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及护理
12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评估 临床症状评估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17.01.2021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及护理
判断患者是否发生AMI,主要依 靠三个方面: 临床表现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
17.01.2021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观察及护理
16
临床表现
1. 典型的临床表现:持续性心前区或胸
骨后或剑突下出现难以忍受的压榨样剧烈 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口含硝酸甘油 不能缓解,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和恶心呕 吐.可放射至左上肢尺侧,也可向两肩、 两上肢、 颈部、 颏部或两肩胛区放射.
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造成的心肌坏死。
临床以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坏死的全身反应与一系列心电图的动态改变为特征。
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因此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病人的生活及护理。
1 一般护理1.1 卧床休息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保持环境安静,禁止翻身,减少亲友探视,防止情绪激动,降低组织代谢及耗氧量,护理操作尽量一次完成,少搬动患者,减轻心脏负担。
每日睡眠时间以10—14小时为宜。
如患者过度焦虑,可给予镇静药。
第二周可在床上翻身及肢体自由活动,但动作要缓慢。
第三周病情趋向稳定,坏死部分心肌逐渐瘢痕化,可在床上做轻微活动,如洗脸、进食等。
第四周床边及室内活动,活动后如有心悸及不适,应减少活动量,无不适感觉,尚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1.2 心理护理心肌梗死突然发病,患者毫无思想准备而产生焦虑的心理变化。
对这种患者应热情接待,态度要亲切和蔼,耐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之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因情绪因素影响而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病情细致,技术操作娴熟,护理要周到,不怕麻烦。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3 饮食护理及大小便的观察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少食多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膳食。
避免有刺激性的辛辣饮食,禁止用咖啡和茶。
喂食时不要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进食适量的蛋白、水果、高纤维素饮食。
24h尿量,<400ml或<50ml则为少尿或无尿,应及时查明原因。
1.4 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
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
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医院业务培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医院业务培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内容,供医院业务培训使用。
其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监护是至关重要的。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并进行动态观察。
护士应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心电图的连续监测可以提供及时的诊断依据。
同时,护士还需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血糖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第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药物治疗也需要护士的参与。
护士需要了解常用的心肌梗死治疗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镇痛药等,掌握合理的用药原则。
护士需要正确计算药物剂量,并进行准确的给药记录。
同时,护士还需要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第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处理还需要注意心理援助。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次严重的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问题。
护士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和困惑,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护士还可以利用心理疏导技巧,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
最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护士需要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关注他们的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护士可以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心肌梗死的预防知识,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此外,护士还可以协助患者制定个人康复计划,通过定期复诊和康复训练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涉及早期干预、监护、药物治疗、心理援助和康复等方面。
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度过难关,提高其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第二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心脏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以及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衍变。
一、病因急性心肌梗死虽然绝大多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但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及(或)出血、血栓形成等冠状动脉急性堵塞性病变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粥样硬化病变所累及冠状动脉支数以及造成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常呈不平行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轻重缓急及梗死范围分布差异极大,并与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发生的快慢部位和有无侧支循环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他少见原因:有冠状动脉栓塞(血栓栓子、气栓、瘤栓或细菌栓子);主动脉夹层或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炎(如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病毒性冠状动脉炎等);冠状动脉先天畸形和心脏挫伤等。
二、病理生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征是由于心肌丧失收缩功能所产生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左心室重构。
三、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起始临床症状差异极大,有的患者发病急骤,极为严重,未及时送至医院就诊而死于院外;有的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症状很轻未引起患者注意,未至医院就诊。
(-)起始症状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起始症状不尽相同,最常见为疼痛。
故对发病不同起始症状的了解,对本病的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以疼痛为起始症状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起始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心前区,向左肩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为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心肌梗死程度重时持续时间长,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濒死感。
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需强效镇痛药。
疼痛有时也可能不重,为轻度闷痛,有时表现为断续多次发作性疼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不易分辨,多见于非Q波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送你六大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送你六大护理要点在临床当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为常见,正常情况下这一病症的患者发病及时,病毒死亡率也比较高,在近些年当中发病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二三十岁突发急性心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对于该疾病进行说明,并对于该疾病的护理进行探讨。
1.急性心肌梗死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突发急性闭塞,从而导致的血流中断,使得患者出现较为严重并且持久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在临床当中该病有一定的突发性,并且会伴随着剧烈的胸痛,患者的血清酶发生增高,并且现在图的动态演变也发生变化,在发生缺血性心肌坏死之后,患者还可以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病症,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该疾病九成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药硬化后,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血栓,学生堵住了冠状动脉,从而突发急性的闭塞。
当然,还有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炎症等导致。
该病症的发生通常会有一些诱因,例如患者在发生前通常会有过劳或是大出血或是较为激动或是外科手术等情况。
在临床当中患者在发病之前可能会出现乏力,活动时会出现心悸烦躁以及心绞痛等情况。
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患者疼痛的部位以及性质和心绞痛相同,并且没有明显的诱因,常常在患者安静时感觉疼痛较重,并且这一疼痛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患者会感受到数天或者数小时的疼痛,患者在使用硝酸甘油片之后,也并不能够缓解,同时会伴有烦躁不安的情况,存在一种濒死感,只有少数的患者并不疼痛一开等严重情况,患者的疼痛通常位于上腹部,一些患者的疼痛会出现放射的情况,放射到整个颈部或是背部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全身的症状当中还会存在着发热,白细胞升高,心动过速等情况,患者体温会升高到三十八摄氏度,持续时间在七天左右。
患者的胃肠道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同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状况。
2.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应当尽早发现并且住院。
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对于心肌进行挽救,缩小患者的梗死面积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并且对于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
一、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1.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2.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3. 急性心梗的诊断二、急性心梗的预防三、急性心梗的护理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2、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
心脏破裂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
室壁瘤可发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附壁血栓形成多见于左心室。
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可见于发病早期,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数月内发生。
3、急性心梗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休克 : 可发生 在起病后 的数小 时至 l 内 , 周 主要 表现 为面 色苍 白 、 肤 皮 湿冷 、 呼吸加 快 , 脉搏 细而 快 、 汗淋 漓 、 大
烦 躁 不 安 、 量 减 少 , 峻 者 可 出现 昏迷 。 尿 严 心 力 衰 竭 : 发 生 在 起 病 的最 初几 天 多
高治愈率 , 少并发症 , 减 降低死亡率 。
关键词
06. 49 】
急性心肌梗死
护 理
分钟 内。因此 , 采取 加 强腹部 按摩 , 要 保
持 1 2天解 大便 1次 , 便 秘者可 作低 ~ 对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0 36 /.s . 07 s 1x 2 1.
梗死面积继续扩大 , 诱发心 律失常及 其他
严重并发症。 心理护理 : 急性 心肌 梗死 发病 突然 , 疼 痛剧烈 , 有濒死感 , 极度恐惧和焦虑 , 尤
其 是 老 年 人 , 死 亡 的恐 惧 更 为 明 显 。 因 对
病 6小 时 以上 3 9例 , 心源性 休 克 1 , 3例 合并上消化道 出血 6例 , 心律失常 2 l例 ,
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理
般 护理 : 人 置 心脏 重 症 监 护 病 病
室, 专人护理 , 监测 生命 体征 , 绝对 卧床休
资料与方法
一
心肌梗 死 临床 观察. 国现 代 医生 ,09: 中 20
1 0.
息 1 以上 , 免搬 动 , 供一 切 生活 护 周 避 提 理, 保持环境安静 , 减少探视 , 无并发症者 第 2周允许在床上活动 , 然后逐渐加大 活 动量 , 离床站 立 、 内步行 等。给予 持续 室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也是威胁生命较重的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在此基础上,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20~30min以上,即可发生ami。
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通、发热、wbc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因此,必须争分夺秒,全力抢救,诊断确立后密切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甚为重要。
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情能否转归。
1.临床资料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8.5岁,其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者11例,心律失常者25例,心源性休克者6例,死亡4例。
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濒死感及恐惧感,加上陌生的环境,急性期卧床休息、床上洗漱、大小便等,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因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多关心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让其感觉到温暖和安慰。
在发病的1~2d可应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准、稳、快,稳定患者的情绪,主动关心患者的起居及做好生活护理。
在解释和安慰患者时,要语言得体,语气和蔼,体贴和关心患者,从而融洽护患关系,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2.2卧床休息。
ami患者发病的第1周内病情最不稳定,易出现并发症,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
进食、洗漱、大小便等一切生活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尽量避免增加劳力。
第2周除低血压外,可在床上做深呼吸及伸展四肢等轻微运动或四肢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第3~4周帮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
以根据病人的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为宜,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
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六大症状:
(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
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一些病人发病即为心室颤动,可引起心源性猝死。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时有发生。
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见,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
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前壁心肌梗死若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说明梗死范围广泛,且常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故情况严重,预后较差。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常见血压下降,若无微循环衰竭的表现仅能称之为低血压状态。
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
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20%的病人,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为次要因素,有些病人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
严重的休克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
(6)心力衰竭:发生率30%~40%,此时一般左心室梗死范围已>20%,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室顺应性降低和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发病最初数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也可突然发生肺水肿为最初表现。
病人出现胸部压闷,窒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
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2.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1)急性期监护:患者被收入危重监护病房,应用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血气和生化等监测,一旦发现导致心室纤维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各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及时予以纠正;每日检查除颤器、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的功能是否良好,并置于备用状态,备好备齐抢救车内的各种抢救物品。
(2)一般護理:急性心梗发生后,第1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保持情绪稳定,进食、洗、漱、大小便均给予协助;第2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日常活动均在床上进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3~5周可在护士帮助下开始室内活动,应尽量少探视,以避免不良刺激。
卧床期间,要做好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保持大便通畅;进半流质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一定要避免过饱和便秘。
(3)镇静止痛:心梗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
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
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4)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急性心梗时动脉血氧下降,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非常重要的。
吸氧速度和流量根据病情而定。
一般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可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
(5)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24h液体总量不超过1500ml,滴速不超过
30滴/min,过量及过速输液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加重患者的病情。
(6)溶栓护理:溶栓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抗凝过度引起的出血情况: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及患者大小便颜色及呕吐物,特别注意患者意识、瞳孔有无异常变化,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
此外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7)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突然,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此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同时,要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坚定战胜疾病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
医护人员要满腔热情,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