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四清导航教案23.1图形的旋转.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缩放、轴对称等基本变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地图的绘制、机械设计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平移、缩放、轴对称等基本变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深,不易掌握旋转的计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概念,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旋转的计算方法,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旋转的实例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讲解和练习。

3.计算器:为学生提供计算器,便于进行旋转的计算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图形旋转的实例,如地球的自转、钟表的指针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1 图形的旋转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1 图形的旋转

第二十三章旋转23. 1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2.经历探索图形旋转特征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3.根据旋转的性质作出任一图形的旋转图形,能根据所学旋转知识设计出美丽图案.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理解旋转的性质,了解旋转作图的步骤及关键.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经过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旋转的基本性质.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活动一:复习引入1.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变换?2.你见过旋转吗?什么是旋转?(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回忆回答.教师点评、鼓励,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新课.)设计意图:由旧知入手,阐明旋转也是一种基本图形变换,提出问题,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活动二:概念认识1.投影图片,演示日常生活中的旋转图形;风车、汽车方向盘、水车等.2.演示闹钟指针的旋转,让学生结合实际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旋转实例.3.体会、感知这些实例被抽象为图形旋转后有什么特点(绕着一点旋转一定角度,重合).4.归纳得出概念: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5.旋转中的对应点.学生操作:在练习本上,把三角板绕某一顶点旋转,分别画出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较指出对应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共同特点,发现规律.(2)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概念.(3)学生理解认识概念.学生画图,感知回答,理解什么是对应点、旋转中心、旋转角,正确理解旋转的有关概念.)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结合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举例、归纳,激励学生动脑思考,抓住问题关键(旋转角、对应点的认识).理解认识对应点为下面性质的学习及将来的画图、寻找旋转角等作基础.活动三:性质探究1.引出性质:(如下左图)结合上面三角板旋转,测量每一个旋转角及旋转中心到对应点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2.验证性质:如上右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用图钉钉住一点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挖掉的这个三角形(△A′B′C′),移开硬纸板.试探讨:(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3)△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归纳得出性质并板书.建议:教师也可通过其他形式的操作进行验证.((1)前提:什么是旋转角?(2)引导学生动手测量所画旋转图,尝试总结发现结果.(3)是不是所有旋转图形都具备总结出的性质?(4)引导学生画图操作、测量,归纳总结出旋转图形的性质并认识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出并验证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性质的理解.活动四:旋转作图1.观察课本图案,思考:(1)同一图案为什么经过旋转出现了不同的图形?(2)什么决定了图形的旋转?结论:旋转角、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2.提出问题:已知线段AB和点O,请画出线段AB绕点O按顺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分析:(1)根据画图原则,要画出变化后的图形就要找出对应点.(2)如何找出A、B点的对应点?假设图形已画出,由性质可知OA=OD,∠AOD=100°,同样∠BOE=100°,OB=OE.画法:(1)连接AO,在OA的右侧作∠AOM=100°,并在OM上截取OD=OA.(2)同样作出E点,连接DE,线段DE即为所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图形旋转变化三要素.提出问题,分析如何找到对应点,这是画图的关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得出结论,学会找对应点的方法.引导学生画出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决定旋转变化的三个因素即旋转角、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旋转的基本性质,找到对应点,从而画出旋转图形.活动五:性质应用例1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BC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AB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分析:找到旋转后的对应点,即A、B、E的对应点在哪里.注意:找E点的对应点的位置方法不唯一(师生共同分析后在黑板上画图).例2已知:如图△ABC和点O,以O为旋转中心,画出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分析:(师生共同)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找出A、B、C三点的对应点,画出图形.画法:学生阐述.归纳旋转作图的方法.学生尝试叙述,教师点评,指正、鼓励.(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1)顺时针旋转90°后各对应点的位置怎样?(2)旋转后A对应A,B 与D对应,E与E′对应,关键在于确定E′点位置,确定E′点的位置的方法有几种?(3)学生尝试多种确定E′点的方法,尝试不同的画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例2,重点是作法,学生独立作图,然后交流结果.)设计意图:利用旋转的性质从旋转角、旋转中心到对应点的距离相等分析找出各对应点,应用性质,促进了对性质的理解.多种方法求解,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例题,让学生感知作法,学会作旋转图形.活动六:巩固练习(1)教材第59页练习第1、2题.(2)教材第61页练习第1、2题.(3)教材第62页练习.思考题:如图,自正方形ABCD的顶点A引两条射线分别交BC、CD于E、F,∠EAF=45°,在保持∠EAF=45°的前提下,当点E、F分别在边BC、CD上移动时,BE+DF与EF的关系是________.(学生思考或操作完成,并简要回答.教师讲评、鼓励,注意归纳总结突出方法.)设计意图:(1)强化对旋转定义、性质的理解,学会应用,正确找出旋转角、对应点,掌握方法.(2)通过练习、实际操作理解旋转作图的三要素,它们决定了图形的位置变换.活动七:师生小结学生尝试阐述汇总本节知识点、方法:1.定义、性质、作图.2.方法:(1)给出旋转图形怎样找出旋转角?注意旋转方向.(2)给出旋转图形怎样找出对应点?(3)按要求作出旋转图形.(教师点评,鼓励学生汇总、归纳,强调性质应用及方法,适当进行情感兴趣教育.)设计意图:梳理知识点,总结方法、思路,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形成知识体系,加强教与学的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活动八:布置作业作业:(1)教材第62页习题23.1第4题(必做).(2)教材第62页习题23.1第1题(选做).(3)教材第62页习题23.1第5、6、7题在练习本上完成.(4)教材第63页习题23.1第8、9题课下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要求作图要规范.)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形成体系,加深认识.板书设计图形的旋转一、复习引入二、概念认识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三、性质探究四、旋转作图五、性质应用例1 例2六、巩固练习七、师生小结八、布置作业。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在此之前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基本知识。

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图形的旋转,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性质和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将旋转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两个城市如何通过旋转来观察,引发学生对旋转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呈现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

同时,介绍旋转的计算方法,如旋转角度的计算、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和大小变化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练习题,巩固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 23.1 图形的旋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 23.1 图形的旋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1 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2.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与兴趣。

教学要点教学重点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教学内容设计意图知识准备:(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他的吗?自学指导教师点拨:(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有哪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教师点拨:旋转角指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自学教材第59页内容,思考和完成教材上的练习.观察:让学生看转动的钟表和风车等.(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指针、风车叶片分别绕中间轴旋转)(2)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发生变化)问题:①从3时到5时,时针转动了多少度?(60°)②风车每片叶轮转到与下一片原来的位置重合时,风车旋转了多少度?(90°)③以上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绕固定点旋转)思考:在数学中如何定义旋转?知识探究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教师点拨(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教师点拨:设任转一角度,如图中的虚线部分,要说明旋转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不变,只要说明S△OEE′=S△ODD′,那么只要说明△OEE′≌△ODD′教师点拨: 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3.△ABC和△A′B′C′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即全等.分别移到什么位置?例2 如图,△ABC与△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和∠AED都是直角,点E在AB上,如果△ABC经旋转后能与△ADE重合,那么旋转中心是点A;旋转的度数是45°.活动2 跟踪训练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所示,让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与另一个正方形中心重合,不难知道重合部分的面积为14,现把其中一个正方形固定不动,另一个正方形绕其中心旋转,问在旋转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预习导学2:自学指导自学教材第60页内容,并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3.△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知识探究(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活动1 小组讨论例3 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关键是确定△ADE三个顶点的对应点的位置.例4 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AOC=100°在OC上截取OA′∠BOD=100°在OD上截取OB′′B′.线段A′B′就是线段AB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对应线段.教师点拨:作图应满足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活动2 跟踪训练1.如图,AD=DC=BC,∠ADC=∠DCB=90°,BP=BQ,∠PBQ=90°.①此图能否旋转某一部分得到一个正方形?②若能,指出由哪一部分旋转而得到的?并说明理由. ③它的旋转角多大?并指出它们的对应点.解:①能. ②由△BCQ绕△ABP≌△△QCB可绕B点旋转与△ABP重合,从而得到正方形ABCD.③90°.点C对应点A,点Q对应点P.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解:(1)连接CD,(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4)连结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教师点拨: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3.如图,K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以AK为一边作正方形AKLM,使L、M在AK的同旁,连接BK和DM,试用旋转的思想说明线段BK与DM的关系.解:∵四边形ABCD、四边形AKLM是正方形,∴AB=AD,AK=AM,且∠BAD=∠KAM 为旋转角且为90°.∴△ADM是以A为旋转中心,∠BAD为旋转角由△ABK旋转而成的.∴BK=DM.教师点拨:要用旋转的思想说明就是要用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知识来说明.活动3 课堂小结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2.旋转的对应点及其它们的应用.3.本节课要掌握:(1)旋转的基本性质.(2)旋转变换与平移、轴对称两种变换有哪些共性与区别.。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2)》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旋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度数、方向和距离等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度数、方向和距离的确定。

2.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旋转的性质。

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旋转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如钟表、风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引出图形的旋转。

然后提出问题:“图形的旋转有哪些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图形旋转了多少度?b.旋转的方向是什么?c.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距离是多少?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旋转,并观察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3课时教案,主要讲述了图形的旋转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图形的旋转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图形变换基础,对于图形的平移、翻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图形旋转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图形旋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图形旋转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

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图形旋转的实际问题案例。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认为图形旋转有哪些性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旋转的性质,如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等。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总结旋转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进行解决。

如:“一个正方形绕着其一个顶点旋转90度后,求得旋转后的正方形面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巩固图形旋转的应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23-1 图形的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23-1 图形的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进一步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能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及进行图案设计.【过程与方法】1.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2.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推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能体会生活的旋转美,发展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形成旋转作图的基本技能.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图形旋转的应用.多媒体课件.问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变换,它们有哪些特征呢?想想看,并与同伴交流.问题2 请观察下列图形的变化(教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或用课件展示):(1)时钟针面上时针的转动(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逆时针方向转动);(2)风车的转动;(3)电扇上扇叶的转动;(4)小朋友荡秋千;(5)汽车雨刷的转动;以上图形的转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还能举出这样类似的生活中的情境吗?【教学说明】问题1的回顾,可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平移,轴对称变换,结合问题2,可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存在着旋转变换,增强探究欲望,进而导入新课.对于问题2,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到旋转的基本性质是绕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问题3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的作图题.如图,△AOB绕O点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教学说明】要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应找出三方面:第一,旋转中心:O;第二,旋转角:∠BOG;第三,A点旋转后的对应点:A'.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如图,用一根细线一端拴住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教师事先准备好实物),当小球绕点O由A摆动至B,由B摆动至A的过程中,试问:小球绕着哪个点转动?它们转动方向如何?转动的角度是哪个角?探究2 如图,用一根较长细线系住木棒AB的两端,再将细线固定于支架上的点O(教师事先准备好实物),再将木棒提取使之自然摆动至A′B′位置.试问:在转动过程中,木棒AB绕着哪一点在转动?木棒AB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吗?A和A′到点O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吗?B和B′点呢?由此你能发现哪些重要结论?【教学说明】1.在演示探究2中,应将细线缠绕在支架上点O处,使之不能滑动.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予以点拨,从而引出旋转的相关定义,并初步感受旋转的性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旋转: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个点(如点O)旋转一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注意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对应点: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P′,则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如果图形上的线段AB经过旋转变为线段A′B′,则这两条线段称为对应线段,同样地,如果图形上的一个角∠A经过旋转后变为∠A′,则∠A和∠A′称为对应角.对应点和旋转中心之间的夹角称为旋转角.【教学说明】给出相关概念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图形让学生明确旋转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旋转中心等,及时巩固旋转及其相关概念,同时简要说出一些简单的旋转性质,为后面探索旋转的性质作铺垫.探究3 如图,在硬纸片上,挖一个三角形ABC,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再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DEF),移开硬纸板.试问: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OA 与线段OD 的大小关系如何?∠AOD 与∠BOE 及∠COF 有什么关系?旋转前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改变吗?【归纳结论】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即它们是全等的.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DE=41,△ABF 是△ADE 的旋转图形.(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3)AF 的长度是多少?(4)如果连接EF,那么△AEF 是怎样的三角形?【分析】 由△ABF 是△ADE 的旋转图形,可直接得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要求AF 的长度,根据旋转前后的对应线段相等,只要求AE 的长度,由勾股定理很容易得到.△ABF 与△ADE 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它是直角三角形.【解】(1)旋转中心是A 点.(2)∵△ABF 是由△ADE 旋转而成的;∴B 是D 的对应点;∴∠DAB=90°就是旋转角.(3)AD=1,DE=1/4∴勾股定理求得AE,AF=AE(4)∵∠EAF=90°(与旋转角相等)且AF=AE;∴△EA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例2 如图是菊花一叶和中心与圆圈,现以O为旋转中心画出分别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的菊花图案.【分析】只要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以上面为变化,旋转长度为菊花的最长OA,按菊花叶的形状画出即可.【解】(1)连接OA.(2)以O点为圆心,OA长为半径旋转45°,得A.(3)依此类推画出旋转角分别为90°、135°、180°、225°、270°、315°的A、A、A、A、A、A.(4)按菊花一叶图案画出各菊花一叶.那么所画的图案就是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将图形绕点O旋转,且图形上点P、Q旋转后的对应点分别为P′、Q′,若∠POP′=80°,则∠QOQ′=____,若OQ=2.5cm,则OQ′=____。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3.1图形的旋转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3.1图形的旋转
(3)课后拓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旋转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2)总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开展同学间的互评,促进共同进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旋转现象背后的规律,如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和计算旋转。
3.引入新课: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图形旋转知识,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讲授新知
1.定义与性质:介绍旋转的定义,即图形在平面内按照一定角度和方向绕一个固定点旋转。讲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阐述旋转的基本性质,如旋转前后图形全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互相垂直等。
要求:
(1)明确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
(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或实验。
(3)撰写研究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4.创新设计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个具有旋转元素的物体或装置,如旋转玩具、旋转展示架等,并说明其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分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他们在旋转变换中感受到数学的美。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图形的旋转”为核心,结合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旋转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c.旋转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运动、图案设计等;
d.探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其性质;
e.学会使用旋转变换工具,如量角器、圆规等。
3.教学目标:
a.理解并掌握旋转的定义及性质;
b.能够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3.1图形的旋转》核心素养目标:
3.逻辑思维:运用旋转性质进行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有序地解决问题。
4.数学应用:将旋转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其对数学学科的实际运用价值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图形的旋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旋转的情况?”(如旋转门、风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图形旋转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图形旋转是指在平面上,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按一定角度进行旋转。它是几何变换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旋转门的工作原理,了解图形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内涵,感知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想象力;
2.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借助旋转变换,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
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旋转性质解决问题,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有哪些?
-旋转与平移、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旋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观念,巩固旋转知识。
(四)课堂练习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旋转学习,发展几何直观,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在旋转图形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几何思维,为高中阶段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性质和图形变换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图形的旋转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旋转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够描述旋转的定义,并解释旋转的基本性质,如旋转角度、旋转中心等。
-学生能够运用旋转规则,将给定图形进行旋转,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2.学会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进行图形旋转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图形旋转的定义、性质和运用。
-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如旋转角度、旋转中心、旋转方向等。
-学会运用旋转规则,将给定的图形进行旋转,并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几何解题能力。
2.难点:旋转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图形的旋转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旋转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图形变换产生兴趣,并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图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图形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图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与图形旋转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教具,如图形模板和旋钮,用于直观地展示图形旋转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图形成交和平移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1 图形的旋转(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1 图形的旋转(1)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2、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老师点评略)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例2.(学生活动)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老师点评)(3)(2)•画图略.(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最后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三、巩固练习教材P59 练习1、2、3.板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广阔的思考空间。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旋转的性质。

2.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旋转的应用。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用旋转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旋转?旋转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将一个正方形绕某一点旋转90度,让学生观察旋转前后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将一个正方形绕某一点旋转90度,求旋转后的位置。

通过操作,让学生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如:一个木块从平面上的一个点出发,绕某一点旋转,求木块旋转到一定位置时的坐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3、1 图形的旋转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3、1 图形的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23.1 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2)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3)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在观察图片资料和旋转实验中得出数学结论,初步从奇妙的图形中体会所隐含的数学道理。

发展学生对具体图形的概括能力,培养几何直觉;(2)通过对旋转图形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事物变化中的内在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关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

(2)通过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和探索,体会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以及给解决数学问题带来的方便,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能力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由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突破难点的关键:(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演示操作,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性质,加深旋转变换的【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A BO DC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 、几何画板、白板课件。

学生准备:在一张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再挖一个小洞,刻度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做运动,轻松一下,通过大家的预习这几种运动与咱们这节课有关吗?那你预习后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 图形的旋转 学案(表格式、含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 图形的旋转  学案(表格式、含单元教学设计)

旋转单元概览奥秘。

二、你将学哪些知识?(画一张内容纲要图,包括各课时主题及其关系。

)单元第1分课时学历案评价指标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感悟旋转的“三要素”;理解旋转的“不变性”;能活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得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总结性评价(优填“4”,良填“3”,中填“2”,差填“1”)评价指标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课堂练习订正批改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评价3.学习过程(每课时一般安排2-4个任务或环节,前面加上热身,后面加小结。

)热身:搭建支架,感受旋转之美1.请同学们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旋转视频,感受“美”的内涵。

(1)引:美吗?美的内涵是什么?(2)忆: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3)思:观察运动具备的共同的特征。

2.利用“彩虹伞”实物展示,到抽象成平面图形ppt动画演示。

(4)说:由“形”想“字”,让学生表达旋转概念及基本元素的名称。

任务/环节一:展开支架,概括旋转概念1.旋转的概念: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图形的旋转.(表达旋转的概念)这个定点叫做____________,转动的角叫做_________.旋转前后对应的点叫做_______.2.结合图形感知旋转的基本概念:(1)旋转中心:_______(2)对应点:_________(3)旋转角:_________★点对点训练1.如图,将△ABC绕点C逆时针方向旋转,请说出:(1)旋转中心是点____;实验目的:探索旋转前后平面图形各元素的关系.操作方法:在硬板纸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白纸上描出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 ∆(不同颜色写顶点),然后围绕旋转中心0(订书针固定),_____时针转动硬纸板_____度,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 对应颜色),移开硬纸板.连接各顶点与旋转中心,测量验证。

(1)验证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的关系:OA=_______cm,OA/=________cm, OB=_______cm,OB/=_______cm,OC=______cm,OC/=_______cm结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2) 验证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的关系;结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_______旋转角. (3) 验证旋转前、后图形的关系: 结论: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_____。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思考,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尝试选做题和探究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需注明成员姓名,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4.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解答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知识拓展,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建筑设计、图案设计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新设计旋转图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学会运用旋转进行图形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难点
1.旋转变换中,学生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理解和运用。
2.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难以将旋转知识与其他几何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对旋转后的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把握不准确。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旋转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使用旋转进行图形变换,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点、线、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3.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等。
4.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进行图形的简化,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讲解旋转变换的规律,如旋转角度与旋转效果的关系,旋转中心与旋转图形的位置关系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23.1 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归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和对应点的概念,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探索旋转的性质,会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 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4. 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教学重点1. 旋转、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2.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教学难点发现“对应角到旋转中心的夹角相等”的性质.课时安排2课时.1 / 10教案A第1课时教学内容23.1 图形的旋转(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归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和对应点的概念,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探索旋转的性质,会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学重点旋转、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发现“对应角到旋转中心的夹角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平移、轴对图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导入新课的教学.二、新课教学1.观察实例得出旋转概念.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学生口答,教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2)再看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归纳:像这样,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2.通过类比试验探究旋转的性质探究:如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另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2 / 10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开硬纸板.△A'B'C'是由△ABC绕点O旋转得到的.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AOA′与∠BOB′有什么关系?△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必要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中进行思考:(1)轴对称的性质中对应点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旋转呢?(2)旋转是一个图形围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此时,图形上的点发生旋转了吗?它是如何旋转的?哪个角表示了旋转的角度?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3.通过实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例如下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分析:关键是确定△AD E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它们旋转后的位置.解:因为点A是旋转中心,所以它的对应点是它本身.正方形ABCD中,AD=AB,∠DAB =90°,所以旋转后点D与点B重合.设点E的对应点为点E′.因为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全等,所以∠ABE′=∠ADE=90°,BE′=DE.因此,在CB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BE′=DE,则△ABE′为旋转后的图形(下图).三、巩固练习教材第59、61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2.旋转的对应点及其它们的应用.3.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4.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5.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五、布置作业习题23.1 第1、2、3、4题.3 / 10第2课时教学内容23.1 图形的旋转(2).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2.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3.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教学重点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教学难点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1)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何关系呢?(2)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3)两个图形是旋转前后的图形,它们全等吗?2.请同学完成下面的作图题.如图,△AOB绕O点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要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应找出三方面:第一,旋转中心:O;第二,旋转角:∠BOG;第三,A点旋转后的对应点:A′.二、新课教学1.在作图时,旋转中心、旋转角固定下来,对应点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因此,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旋转同一个图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下面就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来进行研究.(1)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会出现不同的效果.4 / 10上图的两个旋转中,旋转中心不变.旋转角改变了,产生了不同的旋转效果.(2)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上图的两个旋转中,旋转角不变.旋转中心改变了,产生了不同的旋转效果.2.设计美丽图案从以上的画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经过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下图).三、巩固练习1.例如下图是菊花一叶和中心与圆圈,现以O为旋转中心画出分别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的菊花图案.分析:只要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以上面为变化,旋转长度为菊花的最长OA,按菊花叶的形状画出即可.解:(1)连结OA.(2)以O点为圆心,OA长为半径旋转45°,得A.(3)依此类推画出旋转角分别为90°、135°、180°、225°、270°、315°的A点.(4)按菊花一叶图案画出各菊花一叶.那么所画的图案就是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2.教材第62页练习.四、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美丽的图案.2.作出几个复合图形组成的图案旋转后的图案,要先求出图中的关键点——线的端点、角的顶点、圆的圆心等.五、布置作业习题23.1 第5、6题.5 / 10教案B第1课时教学内容23.1 图形的旋转(1).教学目标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教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将左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右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对称图形△A′B′C′.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平移的概念及有关性质.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和它既有的一些性质.导入新课的教学.二、新课教学思考:如左图,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转动,从3时到0时,时针转动了多少度?6 / 10如右图,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可以把上面问题中的指针、叶片等看作平面图形.像这样,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例如,做左图中,时针在旋转,表盘的中心是旋转中心,旋转角是60°,时针的端点在3时的位置P与在5时的位置P′是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 1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例2 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教师点评:(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2)画图略.(3)点A、B、C、D移到的位置是点E、F、G、H.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三、巩固练习教材第59页练习1、2、3.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习题23.1 第1、2、3题.7 / 10第2课时教学内容23.1 图形的旋转(2).教学目标1.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运用.2.用操作几何、实验,探究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3.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运用操作实验几何得出图形的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1.什么叫旋转?什么叫旋转中心?什么叫旋转角?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3.如图,O是六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正六边形ABCDEF能否看做是某条线段绕O点旋转若干次所形成的图形?分析:能.看做是一条边(如线段AB)绕O点,按照同一方法连续旋转60°、120°、180°、240°、300°形成的.二、新课教学1.上面的解题过程中,能否得出什么结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A、B、C、D、E、F到O点的距离是否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BOC、∠COD、∠DOE、∠EOF、∠FOA 是否相等?(3)旋转前、后的图形这里指三角形△OAB、△OBC、△OCD、△ODE、△OEF、△OF A全等吗?点评:(1)距离相等,(2)夹角相等,(3)前后图形全等,那么这个是否有一般性?下面请看这个实验.2.探究:如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另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 )移开硬纸板.△A'B'C'是由△ABC绕点O旋转得到的.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AOA′与∠BOB′有什么关系?△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8 / 10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旋转的性质: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3.实例分析.例如右下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解:(1)连结CD,(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4)连结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4.旋转图形.在作图时,旋转中心、旋转角固定下来,对应点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因此,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旋转同一个图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下面就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来进行研究.(1)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画出以下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以O点为中心,旋转角分别为30°、60°的旋转图形.(2)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画出以下图,四边形ABCD分别为O1、O2为中心,旋转角都为30°的旋转图形.因此,从以上的画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经过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61页练习1、2.9 / 102.教材第62页练习.四、归纳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习题23.1 第5、6题.10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旋转的基本性质.
重点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自主探究:
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
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
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3.△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得出: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1)连接CD;
(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接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62~63页习题4,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