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登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教材简说: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共18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共18页PPT)
诗的艺术特色
• 1、对偶工稳,音韵和谐。 • 2、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 3、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 蓄。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而非消极 或简单的忧愁。这首诗将诗人漂泊他乡、身体 多病、孤独无依、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悲伤 心情一起倾斜出来。
“顿挫”是指语言的凝练,节奏的铿锵。是 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如何理解尾联中“艰巨”一词?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巨,又有个人的苦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艰巨苦恨繁霜鬓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之恨 以及日见白发增多却壮志难酬之 虑使诗人悲从中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新停
杜 甫 诗 三 首
登高 杜甫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它的“诗眼”是哪个字?
凄凉、悲愁、苦闷、 孤独、沉重、忧郁
诗人在首联和颔联选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会构成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落木、长江
既肃杀凄凉,又雄浑高远。 ——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悟情,抓直接抒情的词句,仔细品味其 中蕴含的复杂感情,并与风景融会,情 景交融,相辅相成。
• 还要知人论世,要结合学过的诗人的其 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 景,以最终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
本诗的主旨:
•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风 景,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 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的情怀。
• 把握意境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概括)。
• 颈联和尾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了“悲”的哪些丰富意蕴? (多少层“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 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 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 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 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秘,最 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 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 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伤吗? 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
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 担当; 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溺,表 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显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 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五可悲;亲朋亡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悲;孤零零的独自 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 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永泰元年( 765 ) 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 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 秋, 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 766 ) 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 767 ) 公在夔州。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简析
《登高》课文简析
篇目三 登 高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考点二
体会诗歌意境
理解诗歌内容
一、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
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 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
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 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
3. [对应考点二]根据提示,在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 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意:他乡作客,一可 悲; 常年作客 ,二可悲;寒秋作客,三可悲; 万里作客 , 四可悲;“百年”无为,五可悲; 身患疾病 ,六可悲;亲
三、行文脉络
1.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 具有怎样的特点?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
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它们的特点。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 之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2. [对应考点一]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
退出
朋亡散,七可悲; 孤独登高 ,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
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4. [对应考点二]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提示]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登高》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篇诗以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为主题,通过对登高观赏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诗人通过描写登高的景色展现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登高的背景介绍和课文整体理解。

- 对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手法和修辞格进行分析和讨论。

-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探讨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表达。

2.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登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 知识点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和解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 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学生的表达或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步骤安排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安排如下: ### 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诗歌《登高》的背景,简要介绍登高的情境,并呈现相关图片。

2. 提问学生:你们对登高有什么看法?登高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步骤二:整体理解(10分钟)1.合读课文《登高》,由学生轮流诵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基本意思。

2.分组讨论:学生按照诗歌的三个部分进行分组,讨论自己对每个部分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一、绪论本文是针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这篇课文的评课稿。

通过分析该篇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评价依据,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本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杜甫以登高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沉沦和自身命运的忧愤之情。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作者对时局的思考,课文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该篇课文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登高》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学习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学习《登高》,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关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和策略1.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情节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 词汇学习:通过详细解释和示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 句式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艺术效果; - 抒情模仿: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掌握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

3.能够正确理解、背诵、欣赏并仿写本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欣赏并仿写本课文中的诗句。

2.掌握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1.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本课文是杜甫的《登高》。

全诗共四十句,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描写了杜甫登高时所见到的一系列景象,以及他的心情变化。

首尾两段为借景抒情,中间两段为咏物抒情。

教学步骤导入环节1.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及其作品,并引出本课文。

2.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全文,感受杜甫的诗意和情感。

讲解课文1.阅读第一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诗中描述的景象,并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2.阅读第二段,让学生了解虎门,了解文章中所提到的兵戎相见的历史背景。

3.阅读第三段,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

4.阅读第四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5.综合四个段落,引导学生认识到整首诗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分组讲解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分别讲解诗中的一句诗句。

2.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读,归纳诗句表达的核心意思,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仿写练习1.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让学生仿写诗句,加深领悟此诗的含义和丰富诗歌表达技巧。

总结点拨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学会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点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如何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欣赏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1.背诵本课文《登高》。

2.仿写一首杜甫风格的诗歌。

3.阅读其他杜甫的诗歌,尝试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杜甫的《登高》为教材,通过分析诗句,讲解诗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共17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共17页PPT)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由于时事,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在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又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 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 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篇。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五个问题请好好思考,可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 将你的心得写于作业本上,下次 课上我们进行讨论及解答。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尝困于衣食”,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奔走献赋, 取得少许资助。这段时期,诗人写了一些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 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做左拾遗。其后,他用诗 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三别”。
赏析: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 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 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 感交集,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一、教材选取与背景介绍《登高》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登高》课文,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和解析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难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2. 教学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语言结构?2)怎样分析文本所传达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采用课前导学、课内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 热身导入(15分钟)在课前,通过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和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正式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李白及其《登高》的背景和特点,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作品创作背景作准备。

接着,通过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所包含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其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与《登高》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李白文化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3. 课堂探究(30分钟)通过分小组读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手法、词汇用法,感受作品文化内涵。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登高》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4. 总结评价(1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或小结,对作品的风格、技巧、意境进行评价,获得更好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要注意文本的构思、艺术手法等,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教学心得与感想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的探讨。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 - 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4.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1.知识点: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篇章结构2.能力点: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幅画面:群山耸立,云海蔚蓝,一位登高者站在山巅上眺望远方,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此画,想到什么?”2. 阅读课文给学生发放材料,让学生阅读杜甫的《登高》一文。

3. 分析文本要求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重要单词、句子并理解篇章的结构。

1.重要单词:危峰、云、穷途、风流、自由等。

2.重要句子:邈苍山,如穷秋楚,思妇遥、故国远。

3.篇章结构:文章结构较为简单,包括首尾两个句子和中间两段。

4. 分析主题和情感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证明。

1.主题:文章通过描绘登高者俯瞰群山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追求自由、追求心灵解放的内心情感。

2.情感:在文章末句中,“感君缨度险,抚躬怀远游”,作者表达了对登高者的敬佩和对追求自由的人的共鸣。

5. 总结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和品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讨论和课堂互动,讲述个人观点和理解。

2.作业评价:对学生阅读和文本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对于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情况进行考核。

六、教学拓展1.给学生分发唐诗选集,让他们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与现代文学的差异。

2.鼓励学生读一遍《登高》,并以自己的话来表达对于诗歌中自由、宽广的思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目的是通过杜甫的《登高》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并概括出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互动,并且表现出了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诗歌中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 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 在教学本课时,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 品味诗歌的情境, 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 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 除背诵、记忆外, 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 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诗意, 能知人论诗, 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 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 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 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 忧国、忧民、忧身, 无尽悲凉, 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激发想象力, 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

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 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因此, 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 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显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开阔,又体 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注意:三段式分析套路。源自(2)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着诗人发奋图 强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 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
主旨。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 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凄婉哀伤。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而是一只 孤独痛苦的鸟。
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微小,很
孤单。
➢猿鸣——使人听了它的叫声 感到十分悲凉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表现情势:
登山、登楼、登台、登塔、 倚栏、凭栏
古人借登高抒发几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人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 邈,归思难收。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 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显露了飘 泊流离之愁和思念故乡的深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登高》
问:诗人为何要写落木、 长江?
飘零的身世,短暂的 生命在亘古苍茫的天地 间越发让人感到沉郁苍 凉。
鉴赏颈联 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遭遇了哪些悲苦的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孔子:“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讨与练习(三):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登 杜
高甫
学习目标:
•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能。 •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人物生平(回顾)
杜甫
诗史 、诗圣 、三吏三别 一生的四个时期
①(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②(35-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 ③(45-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④(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
三、朗读体悟
1、齐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自由读:读懂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 天地间”。途中,在重阳节登高抒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亦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 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祈福、团圆。
国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登高》2

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登高》2
登高
—杜甫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在120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 已年过半百,满身疾病,但仍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 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 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 千愁涌上心头……
初读: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凉、 孤独、沉郁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 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故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 忧心忡忡。
• 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漂泊它乡,流浪它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 寿,全家人一起去。
的叫声非常 悲凉。
在空中盘旋, 说明它无处 停息, 不是一 只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 痛苦的鸟。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 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 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 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 示的境域,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巨”、“潦倒”二词形源自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 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 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 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写景 抒情
登高
首联
仰观 俯察
云天秋风 江水洲渚
颔联 颈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5.3《登高》课件1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3《登高》课件1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八层悲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一可悲 悲秋,时之惨凄也,二可悲 作客,羁旅也,三可悲 常作客,久旅也,四可悲 百年,暮齿也,五可悲
多病,衰疾也,六可悲 登台,台,高迥处也,七可悲 独登台,无亲朋也,八可悲
任务三:细悟请感
结合尾联,谈谈杜甫悲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艰难苦恨”四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 景凄凉的慨叹,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 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 。
《登高》是在 大历二年(公时元,7杜67甫年身)在 写的。此夔时州安史 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去世,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他的心头。
这一年秋天的 重阳节 前后,杜甫独自登高远眺,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七言律诗——《登高》。
任务一:自由朗读诗歌,划出节奏
悲秋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暮年、多病、孤独、漂泊) 悲国家社会之秋(国家混乱、民众潦倒)
拓展延伸
时光穿梭,假如你在登高遇到杜 甫,你想和他说些什么?
我想告诉他:千载之下,公不孤独,你有知音。穿过历史 的长河,有人追着你的足迹,就像你追着宋玉的足迹“怅 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你为之怅望的,也有 人和你一同怅望;你为之洒泪的,也有人与你一同洒泪; 你那些心情,有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艰难苦恨繁双 鬓”,我感受到你沉郁的热血,仍在铮铮呐喊,你以决绝 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大地 山河,在那万方多难的时代,你注定要以你坚韧的灵魂,救 赎着万千悲苦却炽热的心灵。看着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 衣,艰难登高的清冷身影,我懂了你的执着。盛唐错过了 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承载不了你才气,如今 的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

第三单元-《登高》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登高》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仰望:无边落木 俯视:不尽长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忧 国 伤 时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
移情入境法
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

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
州二年。 (课文约 是这个时期作。)
携家出峡, 漂泊鄂、湘
行至耒阳时病死。
, 饱 经
一带。


01
读书和壮游时期
02
长安十年时期
杜甫的创作历程
03
战乱流离时期
04
漂泊西南时期
二、知人论世
01 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 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 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 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要求工对
二、知人论世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 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01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 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 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三、总结:
批文入情:
知人论世:
四、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颔联: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预设: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一、知识积累
1.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景介绍
二、课文感知
1.自读全诗
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
2.找出诗歌意象,概括意境
预设:诗歌意象特点
首联: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意境:凄凉
情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学生活动






导入: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五、作业
1.背诵此诗;
2.完成课后题
3.预习《琵琶行》
学生自学学案部分,并标记重点
自读课文,疏通诗句。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成果汇报。
概括方法
练习




内容手法主旨
登①—④句登高所见秋景借景抒情①韶光易逝留恋生命
高⑤—⑧句漂泊异乡比喻②壮志未酬
年轻体衰夸张③漂泊异乡孤苦无依
高独自登台④忧国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课题
登高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感受诗情。
3.分析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诵读探究,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情。
教学难点
2.诗歌意境分析。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师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