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区域产业相对比较优势研究
山东省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2 1 年 01
第 2 卷 第 1 8 期
山东省三次产业 的 比较优势分析
刘 同花 ,崔树 强
( . 东师范 大学人 口资源与环境 学院 ,山 东 济南 2 0 1 ;2 山 东师范大 学,山东 济南 2 0 1 1山 0 . 5 4 5 0 4)
一
突破 万 元 大 关 , 国 民经 济 主 要 指 标 居 全 国前 列 , 成 为 中 国 东部沿 海经 济大 省 。固定 资产/( i / i ) A t ( i / i ) Y t P t
2 1产 业 分 析 .
式 中:C t为 t 度 山 东 第 i 业 ( = 、2 ) Ai 年 产 i 1 、3 的产 值 比较 优 势 ;Y t为 t年度 山东 的 第 i 业 的产 值 ;P t为 i 产 i t 度 山 东地 区 的 第 i产 业 的从 业 人 口数 ;Y t为 t 度 全 年 i 年 国 的 第 i 业 的 产 值 ;P t为 t年 度 山东 的第 i 业 的从 业 产 i 产 人 口数 。 如果 C > , 明 t年度 山东 省 的 第 i 业 具 有产 值 比 较 A1说 产 优 势 ;如 果 C = ,说 明 t年 度 山东 省 的第 i产 业 的产 值 比 A 1 较 优 势 等 于 全 国 水 平 ;如 果 C < ,说 明 t年度 山东 省 的第 A1 i产 业 不 具 有 产 值 比较 优 势 。 1 2 地 区 比较 优 势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 各地 区 如 何 抓 住 机 遇 ,最 大 限 度 地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各 地 区 自身 的 资源 禀 赋 ,取 决 于 各 地 区 是 否 具 有 把 各 种 资 源 优 势 转 化 为 现 实 经 济 增 长 的 条 件 和 能 力 。 为 了 推 动 区域 经 济 增 长 , 既 要 善 于 把 一 个 地 区 的 潜 在 比较优 势变为现 实的发展 优势 ,又要 善于根据 国 内外发 展 形 势和 自身 发展阶 段 的变化 ,主动 创造 比较优 势 。 2产 业 与 产 值 分 析 改革 开 放 以 来 , 山东 省 的 经 济 一 直 持 续 、 快 速 、健 康 发 展 , 产 业 结 构 日趋 合 理 ,经 济 效 益 不 断 提 高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以年 均 1%以上 的速 度 递 增 ,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已经 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比较优势方法
业响一 个 区域产业 比较优势 的因 素很多 , 包括资 源禀赋 、 技术条 件、 管理制度等 , 其最终必 然 体现为产业的市场竞 争优 势 , 以产 出结构必 然反映出该区 所
产业相 比具有 比较优势 , 而且 与同属 上一层大 区域 的区外 同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 的核心动力 , 能够影 响和带动 类产业相比, 也具 有 比较 优势 。因此 , 以通过不 同区域之 可
相关部 门的发展 , 从而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 向、 度、 速 性
间同一产业竞争力 的对 比, 确定区域特定产业是否具有 比 来 较优势 , 从而确定能否被选定为主导产业 。这就是 区域 主导
域的产业 比较优势。根据这一原理 , 本文 提出了基 于显性 比 较优势的主导 产业 认定 方法 , 以部 分 弥补 以往 研究 的不 可
足。
当代主导产业选 择方 法 , 多综 合考 虑产业 规模 、 大 市场 需求 、 业关联 、 产 技术进 步、 资源 利用 、 境保护 和经济效 益 环 等各方面的因素 , 通过建立复杂 的指标 体系进行多 目标决 策 分析 。最优综合评价模型虽然系统 全面然而求解 复杂 , 应用 价值并不大 。现实经 济 中区域主导产 业 的选择大 多是 由政 府部 门认定 , 常缺乏充分的定 量分析 , 主观性过强 。
为中心按照产 业之 间 的技术 联系 , 步推 动相 关部 门的发 逐
展, 形成一个 能够产分利用本地区优势 的产业结构E 。 区域主导产业应处于产业链 的关键 环节 , 和周 边区域相
产出 ; P Gi 表示 区域 i 在第 t 时段 所 有产业 部 门的总产 出; Gi P 表示所考察的全部 n个 区域在第 t 时段 所有产业部 门 的总产出。产业部 门的划 分 既可简单 易行 , 也可详 细具体 。 建议 采用 2 位或 3 位产业代码的分类方式 , 以和一般统计 可 年鉴和国民经济 投入产 出表 的数据 资料相 匹配 。如划分过 于具体 , 则部 门过多 , 每一特 定产 业部 门在经济 总量 中必 然 显得微不足道 , 从而丧失了进行 比较优势分析 的意义 。
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综合测度及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实证
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综合测度及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实证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综合测度及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实证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选取中国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测度和收敛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八大经济区在产业数字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收敛趋势。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综合测度;收敛性分析;经济区一、引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营方式,对于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中国,八大经济区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研究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在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马克斯韦尔等人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30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了比较。
沃尔特等学者则通过收敛性分析,探究了德国不同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然而,对于中国八大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将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对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收敛性分析,并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数据来源和测度方法本文选取2019年的数据,包括八大经济区的GDP、科技创新指数、数字经济规模等指标。
为了综合反映产业数字化水平,本文构建了综合指标体系,包括生产要素数字化利用率、数字化经济规模、科技创新能力等指标。
同时,运用经济收敛理论中的σ-收敛方法,对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进行收敛性分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测度和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实证结果:首先,中国八大经济区在产业数字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数字化利用率和数字化经济规模上。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以新疆种植业为例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目录
05 结果与讨论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பைடு நூலகம்
摘要
本次演示以新疆种植业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实证分 析。通过选取新疆的主要农作物,对比其产量、成本、效益等指标,得出新疆农 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新疆种植业在棉花、小麦和玉米等作物上具有显著 的比较优势,但在水果和蔬菜等作物上相对劣势。本次演示为优化新疆农业结构 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相关理论与研究;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农产品 加工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影响因素;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农产品加工企业 的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四、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市场、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市场 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提高市场份额。在技术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式提升产品品质与生 产效率。管理方面,良好的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运营 效率。
为了更全面地解释现代经济现象,学者们提出了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 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多的因素,如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产 品差异化、市场结构等。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除了生产率差异外, 其他因素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可能得到提高,从而改变其比较 优势;又如,规模经济效应可能会使得某些产品在某个国家具有更低的成本,从 而改变其比较优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
、
比较 成 本 原 理及 其 与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关 系
口。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 心在于各国应按照 比较优势原则加入 国际分工 , 从 而形成 对外 贸易 的 比较 优势 结 构 , 即资 本 和 技术 集 中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 口 进 劳动 和资源密 集型 产 品 ; 发展 中 国家 可 以 出 口劳 而
有些是一个地区客观存在的 , 有些则是主动创造的。 为 了推动经 济增 长 , 特别是 快速增 长 , 既要 善于 把一
个地 区的潜在 比较 优 势 变为 现实 的发展 优 势 , 要 又 善于根 据 国内外 发展 形 势 和 自身发 展 阶段 的变化 ,
禀 赋 的 比较优 势 , 而维 持 经 济 的持 续 增 长 并提 升 从 资 源禀 赋 的结 构 ” 它 对 于 大 多 数 地 区 经 济 的 发 。
动和 资源密集 型 的产 品 , 口资 本 和 技术 密 集 的 产 进
1 比较 成 本 理 论 简介 。
比较 成本 学说 诞 生于 英 国工业 革命 时期 , 由 是 英 国著 名 的经 济学 家大卫 ・ 嘉 图为 了论证 自由贸 李 易 的优 越性 , 以适应 资 产 阶级 对外 侵 略 扩张 的 需 要 而提 出的 。比较成本理 论 的提出解决 了绝对成 本 理 论 无法解 释 的现象 : 即一个 在 各方 面 都具 有 绝 对 劣 势的 国家和与 之对应 的具 有绝 对优势 的 国家发 生 了 贸易 , 而为过 去 、 从 现在 和未来 的大多数 国际 贸易 现 象的发 生提供 了理论基 础 。 李 嘉 图认 为 , 论一 个 国家 的经 济处 于 怎样 的 不 状态 , 济力量是 强 是弱 , 术 水平 是 高是 低 , 能 经 技 都 确定 各 自的相对优 势 , 即使 总体 上处于劣 势 , 可从 也
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地理位置条件。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逐渐向竞争优势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将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外资引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过去,吉林省的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如今,吉林省的汽车、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吉林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其次,吉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吉林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培育创新创业平台。
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实力,取得了一些重要科研成果。
例如,吉林大学团队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该省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吉林省还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新示范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第三,吉林省大力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实力的提升。
吉林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
例如,长春北汽、长春一汽等知名汽车企业纷纷在吉林省设立生产基地,推动了该省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
此外,吉林省还大力引进外资投资于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为吉林经济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吉林省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了自身竞争优势。
吉林省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专业人才,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
此外,吉林省还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和项目,为吉林省的竞争优势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竞争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必须对区域内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和措施,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探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途径,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2.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指标;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措施。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区域内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采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确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2. 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采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各产业的竞争优势;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综合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4.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和评价;5. 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和措施研究:通过对测度结果的分析,提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竞争力、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途径。
四、预计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得出以下成果:1.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报告;2. 区域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3.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和评价报告;4. 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和措施研究报告。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基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的分析
人 口密度 最大 的省份 。 每公 顷土 地上 人 口数最 多 。其人均 要 素配 置效 率较 高 的基 础上 . 加 R 增 &D投入 和加强 技术
资本最高 , 禀赋也 较 为丰裕 。 表 1 资本 从 来看 , 苏的各项 进步 在经 济增长 中的作用 : 江 山东则 更应 当把 丰裕 的资源禀
表 2是 几个 反映 经济 可持续 、 内生性增 长能力 和国际 增 速 却 最 快 , R D 投 入 占 G P 比重 也 最 高 ,0 6年 其 & D 20
( P/ D , 代 表 某一 要 素 的地 区量 , 表 此 要 素 化 水平 的指标 。江苏 虽然 在企 业利润 率方 面最 低 , GD 。 P)V。 G v代 但利润 的国 内生产 总值 。 分别用从 业人 员数 、 本形成 总额 、 并 资 可 R &D投入达 30亿元 为四 省之最 , 3 这也是作 为教育大省和 耕 地面积计算 劳动 力 、 资本 和土地 投入 。 人才强 省所 具有最 为 突出 的特 征 , 时近 5年 引进外资总 同 从表 1可看 出 . 广东省 的资本禀 赋 系数 不到 06 与其 量 虽不 及广 东但 20 .. 0 6年 的增 速最 大 , 因此 , 以预 见未来 可
表 1 20 年四省要素禀赋的物理量比率舜禀赋 系数 06 口
赋与技术G P 亿 元 ) 资本禀赋 劳动力 禀赋 土地 禀赋 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江苏若要在四 D( 力 万元/ 人 力 公顷/ 人 系数 系数 系数 省 乃至全 国继续保持领跑者角色。 应 当通 过 优化 经 济运 行机 制 .更 进 江苏 22 5 . 0 O14 . 0 2 4 . 1 84 5 O8 0 . 9 O5 1 . 8 03 9 .5 步 强化 人才 要 素 的作用 。确实 加
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学生姓名:马雨菡学号:22012010037学院(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方向):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张玉春摘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它们是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通过选取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科技活动情况、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出口情况等11个指标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正文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兴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知识密集型产业,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它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等八大产业。
这八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它们是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为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能力,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制订调整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
具体而言,通过指标的提取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对高科技(高技术)产业进行指标定位,并进而分析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升级。
一、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构成分析高长远①等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实际,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建立了高新技术产品评价方法体系,他们从系统综合评价的角度,运用 AKP 法建立了评价高新技术产品的指标体系。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课题组②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与竞争态势四类包括30个指标评价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谢章澍③等从协同理论处出发,将评价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从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①高长远.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系统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2).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00.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③谢章澍等.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科研管理.2001(5).础上, 构建了一套评价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体系。
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
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产力布局优化是生产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如何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传统上,企业在选择生产布局时往往只考虑成本和效率等因素,忽视了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差异等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研究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有助于指导企业更科学地选择生产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制造业的优势、欧洲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优势等。
这些区域比较优势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布局选择,也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比较优势,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 研究意义生产力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不同地区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对区域比较优势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更优化的产业结构、更稳定的经济增长。
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优化生产力布局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才能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讨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策略,为各地区在实践中提供可靠的指导,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生产力布局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一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政府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和目标。
关于发展我省区域战略性产业的研究
前 向、后 向以及侧 向等联系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区域 部规 模 经济 和 外 部 经 济 效益
的发展 ,产生战略性产业对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 的乘数效应 。战 略性产业 的关联性越强,对区域相关产业 的带动能力越 强,对
区域经济 的扩散效应越大 。
( ) 进 人 才 的 流 动 , 动“ 学研 ” 作 一 促 推 产 合
人员流动的 目的是知识流动 ,以促进创新。区域创新系统 内的各行为主体除吸引外部 的人才外 ,人员的短期的、非正式
4 高需 求 收 入 弹性 。需 求 收 入 弹性 是 某 产 业 产 品 的 需 求 的 的 流动 也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括 采 取合 作 研 究 、 职 、咨询 服 务 、 . 包 兼 增 加率 与 入 均 收 入 增 加率 的 比值 ,是衡 量 收 入 水 平 变 动对 产业 顾 问等各 种 方 式 。 只有 引进 优 秀 的人 才 ,提 高现 有 的人 才 竞争
的产业都要建立在本区域丰富 的要素禀赋 的基础上 ,这样 可发 业化紧 密相连,无法摆脱的,工业化是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
3 关 联 性 强 。 关 联 性 是 某 一 产 业 与 其 他 产 业 联 系 紧 密 程 跨越 的 。 目前我 省 处 于 社 会 经济 发展 的前 期阶 段 ,只 有通 过 工 . 度 , 映产 业 间普 遍 存在 的供 给 、 反 需求 关 系 。战 略 性产 业 是区 域 业化 , 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 提 增强全体人民的收入 , 积累资本 扩 增 追 经 济 发 展 的 组织 带动 者 , 区域 产 业 推进 的领 头 羊 ,它 要 能通 过 以加 大 生产 性投 资 , 大 再 生 产 , 强产 业 功 能 , 求 土业 的内
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
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1 研究背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在“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各地区在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也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作为“十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应该说,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发展思路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各地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所确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有很大的相似性。
分析各省市的“九五”计划,可以发现:有22个省市将汽车产业定为支柱产业,有24个省市将电子产业定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机械化工定为支柱产业。
在“十五”发展规划中,虽然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如:绝大多数省市(无论是否具备相应的产业发展条件)都将电子信息、医药等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十五”期间地区发展或者培育的重点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度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
造成地区间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是从地区的比较优势出发,而是按照所谓的“高关联度、从而带动作用大”、“收入弹性高、从而未来增长潜力大”、“技术水平高”、“高附加值”等原则以及一切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来确定地区的主导产业。
殊不知,用这些“理想产业”标准确定的产业或行业未必能在所有地区都获得地区禀赋的支持,而不能获得禀赋支撑的所谓“主导产业”不仅给区域发展造成损失,同时也为国内区域发展的分工与协调发展设置了障碍。
这方面的教训是比较多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未发展起来(这些产业在资源的获得方面往往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而一些没有被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反而在不经意中发展壮大起来。
省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
省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进步,中国各个省份均在努力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各个省份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以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探讨省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个体或国家因资源配置合理而形成的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的相对优势。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有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发展中,各地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1. 地理位置优势地理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江苏等沿海省份,由于地处临港位置,因此在港口和货物运输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江苏的外贸、外向型经济等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 自然资源优势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自然资源的差别会导致地区优劣势的形成。
例如云南等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和农产品等资源,因此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云南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例如上海等城市,具有人才密集、高科技密集和服务业密集的优势,这也是上海跻身全球城市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同地区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1. 转型升级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降低,这时候传统产业就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例如房地产等产业,可以通过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过于重视某个产业,会导致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兼顾各个产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多年来依赖重工业的省份,此时应该注重发展服务业等行业。
3. 实施政策鼓励发展重点产业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也需要不同程度地强化各个产业。
例如广东等地,注意到其城市规模较大,因此在产业政策上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摘要】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同时,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云南的地形地貌也相当特殊,这使得云南省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
本文主要探讨了云南在发展其特色产业时具有的突出优势,并分析了其为产业选择提供的多种途径,多种选择。
【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比较产业选择路径分析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也在以自己独特的发展特色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了发展各国的特色经济,经济领域中提出了区域特色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而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自己的各种优势为基础,寻找自己的特色优势并将其进行发展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势。
在当今世界,发展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我们只有以自己的特色来占领市场,创造市场,才能在区域分工中实现产业联动效应,从而赢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一、云南省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全省气候丰富多样,包含7种气候类型,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同时云南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使得云南在发展特色经济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地处低纬度高原,云南省在战国时期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又称为“彩云之南”,另外也被称为“云岭之南”。
云南省总面积约有三十九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百分之四点一一。
另外,云南省与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国内省份相邻,同时,云南省还与三个邻国即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
比较优势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比较优势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路径。
同时还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比较优势在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最后总结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方向、路径、机遇、挑战、必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作用、我国、现阶段、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概述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新兴产业则面临着技术升级、市场竞争等挑战。
由此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转型。
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中,传统制造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新兴产业如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也逐渐崛起。
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技术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亟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是既面临挑战又蕴藏机遇。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现状,找准问题症结,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正文2.1 解读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产业布局和产业规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支柱型产业,是各省域着重规划与发展的对象。
通过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沿海各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强,东部地区竞争力一般,中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根据各类地区的竞争力对比分析结果,建议大力提高竞争力强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竞争力一般地区的组织整合力度,扩大竞争力较弱地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
从整体上考虑,应建立各省市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开放性共同发展。
标签: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截至2015年3月,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达到129家。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来评价全国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再根据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Ward法的聚类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构建相对应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与一般传统产业相比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环境开放、科研及开发资金需求多、产品多样化、更新淘汰快等特点。
因此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特征,研究及评价其竞争力这样一个复杂的、关联性强的系统问题,应侧重于知识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的对应的投入与产出能力状况。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只有考虑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综合性、可操作和可比性这五大原则,借鉴前人对高新产业竞争力指标研究的丰富成果,确保筛选出能够反映出竞争力综合水平的相关指标,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产业产出投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产出能力三个层面。
中国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1985-2007
important in mid and western regions, which will provide strong and sustaining power for
development of capital-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Nature-intensive industries
中国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1985-2007
摘要:本文对 1985-2007 年我国省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东部少 数省市的比较优势行业实现了动态升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优势行业没有发生变化, 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呈现“极化”现象,东部地区的劳动 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兼具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通
2007, this paper find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a few provinces have changed
forward. Howev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eastern, mid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not
industries mainly depend on not only traditional factors but also acquired endowments, such as
human capital and scale economics in eastern regio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s are
云南省比较优势及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省比较优势及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而云南省作
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转型升级的大背
景下,如何优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前亟需
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云南省的比较优势并提出有效的产业承接方案,以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和产业转移,促进该省产业优势的发挥,推动各项经济指标的提升,为云南省的经济
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云
南省的产业比较优势,归纳总结云南省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梳理云南省目前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和发展瓶颈。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问
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云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以云南省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的产业承接方案。
四、论文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包
括云南省的比较优势、产业瓶颈和发展问题等;第三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经验,包括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第四部分是产业承接方案的设计;第五部分是结论
和建议,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建议。
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精品)
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精品)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四个直辖市一、北京优势: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国家经济宏观决策和调控部门云集,首都经济优势明显。
中国500强中100多家以及绝大多数国字头"巨无霸"总部集聚,总部经济全国领先。
高科技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产业、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消费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代表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劣势:城市容量、环境容量已无法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周边省市经济不发达,缺少分工协作,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健全。
企业、产业、国际化及政府管理等竞争力水平明显与国际大都市不相称。
二、天津优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的重要枢纽。
土地和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工业基础优势明显,石油开采与加工、电子信息业、海洋化工等全国领先。
滨海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成型将极具发展潜力。
劣势:思想不够开放,体制和制度离商业化太远。
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北京的辐射下,天津的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北京的阻隔,天津失去了经济腹地。
过度依赖重工业,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三、上海优势:便利的水陆交通、密集而众多的人口资源、雄厚的人才实力、健全而发达的金融体系、良好的经济基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其最大优势。
造船基地、飞机制造基地、钢铁产业基地、汽车制造基地、洋山的深水港基地、浦东的空港基地等大规模制造业规划,为全世界独一无二。
劣势:人均自然资源稀少,空间和环境容量制约发展。
过多将目光盯住外资及大中型企业,忽视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发展,中小型企业成长缓慢、活力不够、营利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
包容性不够,体制性障碍使其难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四、重庆优势:西部大开发、大规模中央直接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地处长江流域的“龙尾”,获得了依托长江经济带开发而发展的巨大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国家在 某类 产品在 国际贸易 中形成 比较 生产 费用 和运 营成本优 势 。 比较 优势理 论最 早 由大
卫 ・ 嘉 图在 《 治经 济学 及其 赋 税 原理 》 一 书 中提 出 ,李 嘉 图把 这种 差 异 主 要 归结 于 劳 动 李 政 生产率 的差 异 。俄 林进 一步分 析 了劳动 和资本 等要 素禀 赋在对 贸 易结构 的决 定作 用 ,格 鲁柏 和 费农 将 技术也 作 为一种 独立 的生产 要素 成为 比较优 势 的来 源 ,林德 尔则将 需求 作 为 比较 优势 的 另 一来 源 … 。总 的说来 , 比较 优 势包 括 了 自然 资源 、劳 动 力 和外 生 制度 禀 赋 等外 生 比较 优 势 以及 资本 、人力 资本 、技术 和需求 等 内生 比较 优势 。 比较优 势既 可 以在 国家之 间应 用 ,也可 以在一 国内部 的区域之 间应 用 。区域 比较优 势是 制 定 区域 经济 发展 战略 的重要依 据之 一 。魏敏 和李 国平引用 C eey的观 点认 为 能否 把 一个 产业 hnr
优势 ( ] 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并用 2 0 度 04年中国大陆各 省区的产业统计数 据进行计算 分析 。结 果 表明,中国大 陆各省 区的产业相对 比较优势 ( ]排 序与产业 规模排 序有 很大 差异 ,与报 后者排 度 序相 比 ,不少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 区的第一 、第 二和第 三产业及其下属各个分行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 ]排序明显靠前 ,这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 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和主导产业选择提 供一种新 的参 度 考依据 。
中所 占的比重 E G P 比 ( G)/( /G P /D 之 G/ G D )称之为 i 地区 产业在上一级地区范 围内的
关键词 :产业相对比较优势;省级区域;中西部地区
中图分 类 号 :F2 17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719 20 )0 - 3- 0 — 2(06 9 03 6 0 7 0 0
比较优 势是 指各 国在 土地 、劳动力 、资 本乃 至于制 度 等有形 和无形 禀赋 上存 在差异 ,而使
收 稿 日期 :20 0 3 06— 4— 0
作 者 简 介 :陈 俊 鸿 (9 6一) 男 ,广 东潮 州人 ,广 州地 理 研 究所 研 究 员 。 15 ,
维 ,要 找到具 有 比较优势 的产 业就 十分 困难 。这种 情况 不仅 会给欠 发 达 地 区的产业 发 展选择 造成 困惑 ,也不 利 于欠发 达地 区发掘 自身 发展 的有利 条件 ,增 强发 展 的信 心和 抓住发 展 的契机 。为此 ,笔者 提 出产 业 相 对 比较 优 势 ( ) 的 概念 及 其 计 算 方法 ,并 据 度 此 对 我 国大陆各 省 、区和 直辖 市的相 对 比较优势 进行 分析 。
个 主导产 业还 要求 在本地 区拥 有产业 比较 生产 规模优 势 、产业 比较 生产率 优 势和产 业 比较 利 益 优 势 。这种 比较优 势 的度 量或 评 价方 法 一 般 是 以该 地 区某 一产 业 的相 关指 标 与整 个 大 区域
的比值来 确定 的 J ,并 经常 用产业 规模 的绝 对大小 作 为最 主要 的 比较依 据 。采用 这种 方 法 可 以客 观地 确定 某地 区某一 产业 在更 大区域 的地位 和竞 争力 排序 。然 而 ,对 于我 国 中西部欠 发达 地 区而 言 ,由于其产 业经 济规模 小 ,经 济总量 明显 不如东 部沿 海发达 地 区 ,应 用这种 评 价方法 进行 区域 比较 ,其 比较优 势度 排序 大部分 靠后 ,甚 至有可 能 出现 某一 省 区很难 找到具 有 比较优 势 的产业 的情 况 ,例 加西 藏 的第一 、第 二和第 三产业 增加值 、其 各个 子项 目工业 、建 筑业 、交 通运输 仓储 和 邮 电通 信业 、批 发零售 贸易 及餐饮 业 、金 融保 险业 、房地 产 业和 其他 产业 的增 加
确 立 为一个 区域 的主导 产业 ,首先 要看该 产业 在这个 区域 是否 具有 比较优 势 ,并按 照全 国乃 至
全 球产 业 区域 专业 化分 工的基 本格局 ,结合本 地 区产业 结 构 进 步程 度 及其 相 关产 业 潜 在 能力 , 综 合选 出符合 社会 需求 导 向原 则 、获得 比较利 益并 能够带 动其 他产业 发展 的 区域主 导产业 。这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 学报论 丛 ,20 第 2 卷 第 9 06年 6 期
s UN YAT EN UNI E I s V RS TYFORU .V 1 2 No 9 2 0 M o. 6 . 0 6
一 … ● ● 一 … ● 、 ’ ●f ● ● ● ● ● , ‘c ●f ● ● ● ‘ ( ● 、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产业相对 比较优势的定义及其测度
我们定义某一地区 i( 、区和直辖市 )某一产业J 省 . 的增加值 G 在该地区生产总值 G 中所 i i
占的 比重 G,G 与该 产业上 一 级地 区 ( 国 ) 的增加 值 G 在 整个 地 区 ( 国 ) 生 产总 值 G P 。 / 全 , 全 D
我 国省 级 区域 产 业 相 对 比较 优 势研 究
陈俊鸿 ,郑 良文 ,施 菁莞
( . 广 州地 理研 究所 ,广 东 广 州 5 0 7 1 10 0;
2 广 东华 南 区域 经济技 术研 究 所 ,广 东 广 州 5 0 4 . 16 2) 摘 要 :提出了以无量纲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比较依据的区域产业相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