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鲁教版必修1
地理必修ⅰ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的透水性B.岩石的可溶性C.水的溶蚀力D.水的流动性2.水对碳酸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①水中所含CO2的数量②水中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③大气降水的多少④水的流动性的强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关于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越高,水中CO2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强B.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C.水中含有CO2、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烈D.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解析:第1题,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第2题,水的溶蚀力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水体成分,含CO2、有机酸、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强;二是水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溶蚀能力越强。
第3题,热带地区虽然水中含有CO2的量少,但是由于热带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植物分泌出大量有机酸,这些都加速了喀斯特作用的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好。
答案:1.B 2.C 3.A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6.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5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6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高中地理 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 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云南省罗平县高中地理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云南省罗平县高中地理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云南省罗平县高中地理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3。
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四、教学方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布置预习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设计
特 岩石的 受岩石空__隙_和_裂_隙_的发育程度影响
作 用
_透__水_性
的 基 本
水的
取决于水中所含的_二_氧__化_碳_、_有_机__酸_
_溶__蚀_力 和无__机__酸_的数量。
条 件
水的 取决于_大__气_降__水_、地__面_坡__度_以及 _流_动__性 _岩_石__裂_隙__的类型与连通性。
喀
认 识
斯 特 地貌Fra bibliotek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桂林“山水”的成因
250N
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原因
喀斯特作用条件 圈层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
岩石圈
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 空隙和裂隙发育
大气圈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A
B
C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斯特地貌按空间分布可分为 地面 喀斯特地貌 和 地下 喀斯特地貌。
1 峰林 2 溶蚀洼地 3 孤峰 4 落水洞 5 地下河 6 石钟乳 7 石笋 8 石柱
峰林
溶蚀洼地
孤峰
石石钟钟乳乳 石 柱
石笋 地下河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 的水对 可溶性岩石的 溶蚀 以及 淀积 作用。
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
读下面“20元人民币版面图案”,判断2-3 题
B
2.该版面景观是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3.该地形景观的成因是 ( B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4.该地貌景观是由于( D )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材剖析(鲁教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材剖析(鲁教版)
曹元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14(0)10
【摘要】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
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
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曹元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盱眙中学 2117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桂林"山水"成因的教学过程设计 [J], 刘登平
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剖析(鲁教版) [J], 曹元
3.高中地理教材如何适应新时代——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特点分析[J], 王建
4.中美两国高中地理教材的SWOT对比探究--以鲁教版地理教材和美国《科学发
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 [J], 李天艳
5.基于地理科学史教育价值视角的教材对比——以人教版与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为例 [J], 何沁书;李梅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教版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1课时)
D.④①③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阅读课本, 找出桂林地区 与影响喀斯特 地貌几个因素 相符合的自然 条件
形成的有利条件: 1、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岩石的可溶 性好。 2、岩石空隙、裂隙发育,岩石透水性好。 3、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4、漓江穿行其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5、生物生长旺盛,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 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2.喀斯特作用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 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
(3)主要的可溶性岩石为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白云岩等 (4)反应式
溶蚀作用: CaCO3十CO2十H2O=Ca(HCO3)2
淀积作用: Ca(HCO3)2=CaCO3↓十CO2↑十H20
的
CaCO3+CO2+H2O=Ca(HCO3)2 (2)图中l、2、3是由于 流水沉积 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作用而形成的。
Ca(HCO3)2=CaCO3↓ +CO2 ↑ +H2O
(3)这种地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云贵高原
地区(地形区) 。
B、岩石的透水性
C、水的溶蚀力
D、水的流动性
总结:喀斯特作用 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 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 力,而喀斯特作用的深 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 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4.形成过程 读“喀斯特地貌形 成过程示意图”共同 观察分析其在A、B、 C三幅图中的发育过 程
1 2
3 4
5.喀斯特地貌类型
思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除了与岩石的可溶性 (最基本条件)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3.喀斯特作用发生的条件
A、岩石的可溶性 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 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影响 透水性,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 貌发育程度越高 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有机 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相关) 水的流动性与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 成正相关,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 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 类型与连通性
高中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程标准:运用案例去理解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一、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一、导与学过程:
㈠情景设置:
桂林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喀斯特地貌游览区。
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桂林山水向以“山清、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
㈡认识喀斯特地貌
阅读P70—71教材,结合图3-3-2,思考:
1、“喀斯特”一词的由来
2、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及其分类?
3、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4、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类型: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
条件等密切相关;此外,地形条件也十分有利于桂林山水的形成(详
见教材P72)
答案:D
四、系统归纳与整理:札记
信息反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2.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学习过程:[引入]同学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桂林山水甲天下”.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自主学习:[学生读图]讨论:同学们看到的这些自然景观叫什么呢?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由图A 到图B 发生什么变化? 由图B 到图C 又发生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共同归纳]喀斯特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具备哪几个基本条件。
(最基本喀斯特作用的四个基本条件这四个条件中哪个是最基本条件呢?【讨论】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可溶性岩石是什么岩石呢?我们来看看碳酸盐类岩石发育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原理,即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这两个方向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的CO2的含量,即与CO2进入水中或从水中逸出。
喀斯特地貌按其形成的空间部位不同,可分为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地貌景观?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
知识点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桂林山水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石灰岩广布,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它的形成和发育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分析:(1)从岩石条件看,.(2)从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看,;地形条件——(3)从生物条件看,.四.课堂练习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的透水性B.岩石的可溶性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多少2.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钟乳石B.石笋C.溶洞D.落水洞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4.关于喀斯特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地质作用B.属于外力作用C.属于内力作用D.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5.不属于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的是()A.孤峰B.石钟乳C.石笋D.石柱。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活动1: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阅读课本“认识喀斯特地貌”标题下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说一说什么叫喀斯特。
(2)写出喀斯特作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本质是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3)将下列词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3-3-1中,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①岩石的可溶性②岩石的空隙和裂隙③水的流动性④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⑤水中所含CO2、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图3-3-1(4)读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A、B、C分别对应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1~8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表3-3-1中的空档中。
表3-3-1 喀斯特地貌基本形态活动2:读课本“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分析桂林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地形对流水作用的影响,并联系桂林地区的岩石类型,剖析其“山水”成因。
(1)在下图中写出桂林地区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说一说各圈层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分析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活动3:阅读下面的资料,比较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桉树引种到云贵高原后产生与原产地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资料: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喀
岩
斯
石 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
特
本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 白云岩)]
作 用
身 条 岩石的透水性
的
件 (与岩石空隙、裂隙发育的程度有关)
四 个 基 本
水的溶蚀力
水 (取决于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 动 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
条
力 弱)
件
条 水的流动性
件 (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
【成果检验】
1、该版面景观是〔 C 〕
A、九寨沟 B、鼎湖山保护区C、 桂林山水 D、长白山天池
2、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B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3、该景观位于__广_西_壮族_自_治_区___〔省/区〕,这里 广泛分布着__石_灰 _岩,且岩石的__可_溶_性__、_透_水_性 都很好;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是我国的_亚_热_带_湿润___ 区;生物生长旺盛,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_有_机_酸___含 量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2、概念:喀斯特是由喀斯特作 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1)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 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 用。
(2)喀斯特作用
(1)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2)淀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峰林
1 溶蚀洼地
2
3 孤峰
地下河
落水洞
4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5、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精品导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喀斯特地貌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前置作业】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特性:性、透水性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的类型与连通性。
(3)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问题与例题】【问题1】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石灰岩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五个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节内容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
本节教材内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先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然后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典型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喀斯特作用本质,并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形成直观认识。
(2)能够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3)能够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及过程2、地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四、教学方法1.结合合作探究与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桂林山水图片,引导学生认知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
承转:自然环境由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五要素组成,并且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今天我们就来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一起来发现四大圈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024学年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鲁教版必修1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提高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忆知识。
4.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圈层相互作用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时存在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另外,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总结案例的特点,还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建议。这说明学生们在圈层相互作用这个知识点上,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发现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和创意绘制卡通形象,确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重点知识。但在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我也应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便于学生整理笔记。
(2)在分析亚马逊雨林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雨林植被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以及雨林破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3)针对人地关系,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改变圈层相互作用,影响地理环境,如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运用生动案例、图表、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圈层相互作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原因word教案
文档根源为: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写.支持.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课设计: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互相作用事例分析—解析桂林“山川”的成因(教课设计)一、教材解析本节教材以桂林“山川”的成因作为事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露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考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因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互相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有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专门貌。
第二部分解析桂林“山川”的形成原由。
教材从四大圈层互相作用的角度解析该地域典型的喀斯专门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专门貌是各圈层互相作用的产物。
二、教课目的知识目标以桂林“山川”的成由于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目标试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余学科知识,解析解决地理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研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三、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喀斯专门貌的形成过程难点:桂林山川的成因解析四、学情解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增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育。
五、教课方法1文档根源为: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写.支持.1.教案导学:见后边的教案2.新讲课教课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教案,课内研究教案,课后延长拓展教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课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材剖析(鲁教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材剖析(鲁教版)作者:曹元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10期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
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系统了解。
本节教材的编写,旨在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强调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从另一个维度解读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之所以选择喀斯特地貌为案例,是因为该地貌的形成机制完全涉及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
教材按照从基本原理到典型案例的思路,主要介绍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及其成因两部分内容。
“认识喀斯特地貌”。
由四段正文和一个知识窗组成,主要介绍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第一段介绍地理术语“喀斯特”。
喀斯特(Karst)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字,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因近代岩溶地貌的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第二段介绍喀斯特作用的本质(见表1),其化学过程涉及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CO2+H2O=Ca (HCO3)2 ,体现含有CO2的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过程,难溶的CaCO3生成易溶于水的Ca (HCO3)2。
第二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Ca(HCO3)2 =CaCO3↓+CO2↑+H2O,体现溶解在水中的Ca(HCO3)2 受热分解,生成难溶的CaCO3 沉淀过程,CaCO3不断积累,形成CaCO3堆积体。
溶洞中悬挂于洞顶的锥状堆积体叫石钟乳,由地面向上发展的竹笋状、锥状CaCO3堆积体叫石笋,石钟乳向下发展,石笋向上发展,如果最终上下相连成为一体,则被形象地称为石柱。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鲁教版必修1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1.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重难点】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预习内容】一、喀斯特地貌
1.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3-4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总结提升】
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气候特点是。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处(填字母),属于(省区)。它是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褶皱隆起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
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共22张PPT)
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⑦
,⑧
。
(2)从A→B→C的过程反应了
地貌的形成过程,促
使这个过程发生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峰林 溶蚀洼地 孤峰 落水洞 地下 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2)喀斯特 喀斯特作用 (3)①岩石条件:桂林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 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②亚热带 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③东部、西部、北部 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 境;④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⑤气 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 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2)弊:①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 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②喀斯特地区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的 发生。
③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 时因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
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 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加以开发利用。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1)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
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
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圈层的相互作用分析
课标要求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础梳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是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一个____________高原的名称,借用该地名来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本质是含有________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1)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
⎪⎨⎪⎧
(2)喀斯特作用过程
a .________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喀斯特作用深化的基本条件⎩
⎪⎨⎪⎧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____________、峰丛、孤峰、________________、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____________、石钟乳、________、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
当堂巩固
中外联合科考队曾考察过著名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大石围天坑是
A.大的陨星坑
B.很深的凹陷盆地
C.火山口
D.一种岩溶漏斗
2.下列几种地形剖面图中,与大石围天坑有相同地质作用的是
3.下列著名风景名胜中,属于这类地貌的是
①长江三峡②台湾日月潭③云南路南石林④广西桂林山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绵延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是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描述的是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C.“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5.桂林山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花岗岩B.石灰岩
C.大理岩 D.白云岩
6.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大约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B.桂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而湿润,尤以4~7月降水较多
C.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等
D.漓江谷地自西向东横贯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