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2)(无答案)
【教学设计】《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教材分析J《燃烧与灭火》是上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对燃烧及条件有了进一步的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对燃烧及条件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火灾自救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生命观教育,让学生体验从生活走向化学,又从化学走向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1.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 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4. 能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从而辨证地认识燃烧,初步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2、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奥运火炬,日常生活中火的应用【教师讲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有关知识。
【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燃烧事例及其现象?燃烧具有什么特征?【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思考并填写课本88页表格,交流讨论【导入】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教师讲解】必须是可燃物;必须有氧气;必须温度很高;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导入】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利用给你提供的实验用品的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共18张PPT)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4页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以碳为例说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条件
以及生成物 说出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有关知识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 空气。
(2)化学性质:
点燃
①可燃性: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
②剧毒性: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 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镁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 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交流与讨论
思考下列问题,试着总结燃烧发生的条件 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2.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
用玻璃杯罩着的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 3.木条和煤,哪个比较容易点燃? 4.为什么在高温干燥的季节里,在没有明火
观察与思考
烧不坏的手绢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 块棉布手绢进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 ,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 ,并轻轻抖动手绢。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 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创设情境 自然过渡
联系生活 思考问题
将玻璃片置于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玻璃 片上会变黑,为什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1、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同时具备 燃烧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燃料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效率高,比不完全燃烧对环 境的污染少。
课堂小结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课件(第2课时)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第2课时)
观察与思考:蜡烛的燃烧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 2、用一空烧杯罩住 火焰的上方 3、将燃烧的蜡烛伸入 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黄白色火焰,放热黑烟 较少 火焰渐小,黑烟增多
发出明亮的白光,无黑 烟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O2不足 慢 少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3)四者的关系如下: 剧烈氧化 (发光)
平静燃烧
无限空间 急速燃烧 热量积蓄
氧化反应 (放热)
有限空间爆炸
自燃(发光)
缓慢氧化
达到着火点
拓展:火场自救法
(一、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 物上沿另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 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拓展:火场自救法
(六、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 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
七、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 楼层的居民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但要选择较低的地面作为落脚 点,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等抛下做缓冲物。 八、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 针引线等竖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 数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九、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 或下一层平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十、攀爬避火法:通过攀爬阳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筑周围的脚手架、 雨棚等突出物以躲避火势。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 烧,燃烧的快,放出的热量多;
2、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 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 少。
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
①燃料燃烧时要有充足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试一试
白磷的着火点40摄氏度;红磷240摄氏度,观察 图有什么现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事例
镁条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 有白色物质生成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
产生白烟
燃烧反应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发光、发热,化学反 可归纳为: 应
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 应。
一、燃烧的条件
用火柴分别点燃纸条和石块
点燃的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
将一张纸和一木条用火柴点燃 ,比较点燃的难易
[实验一]
石头 点不着
点燃了 纸条 总结: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实验二]
熄灭了 总结: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三]
纸条
木块
很快燃烧了
很久才燃烧
总结: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红磷----开水下的白磷----------。 解释及结论 来了
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 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 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 如何能使 而红磷不能燃烧。故燃烧的条件之 水中的白 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磷在水中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燃烧起来? 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 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 的氧气。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燃烧条件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教学难点:对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分析。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天气特别冷,我们想到需要什么?(火)怎么才能产生火呢?(物质燃烧)。
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等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燃料。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师)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许多燃烧的事例,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表4-1(生)填表教材92页表4-1设疑:这些燃烧各有不同,对人类有的有利,有的不利,但都有共同之处(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化学反应。
(板书)一、燃烧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思考)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它是一种燃烧现象吗?(生)不是。
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但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反应,所以不是燃烧现象。
(师)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燃烧需要有什么条件呢?(生)阅读教材第93页归纳2、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问: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呢?交流讨论:教材第93页“交流讨论”(生)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现象:手帕上出现火焰,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分析)手帕是沾有酒精,燃烧的是酒精。
燃烧过程中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燃烧。
过渡:在液化气灶有空气进口,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物质如果不完全燃烧,会发生不堪的后果(产生一氧化碳使人中毒)(板书)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演示:点燃一支蜡烛,在靠近火焰的上方罩一块白瓷板。
第四章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 2PPT课件
手绢烧不 坏的奥秘
魔水配方:2体积95%的酒精1体积水混和组成
因为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绢上的水吸收, 水变成水蒸汽带走热量使手绢的温度降低,没达 到手绢的着火点。
二、灭火
灭火事例和方法
用灯帽盖灭 用锅盖盖灭
嘴吹灭 用水浇灭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带
火
一火
液态二氧化碳 灭火器
常见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 作用。由于不会留下 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 坏,因此可用来扑灭 图书、档案、贵重设 备、精密仪器等处的 失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 碳及泡沫,粘附在可 燃物上,使其与空气 隔绝来灭火的。可用 来扑灭木材、棉布等 燃烧引起的失火。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灭火的原理
1 、隔离可燃物 2 、隔绝氧气 3 、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 )
练习与实践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都需要有氧气的参与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实验一取小纸条和小 石块,分别用酒精灯 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
小纸条被点燃, 小纸条易燃,小石块不
小石块不能被点 能燃烧,所以燃烧的条
燃。
件之一就是需要物质具
有可燃性
实验二用透明的玻璃
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
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
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
观察实验现象。
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课件
(1)为什么烧白杯磷中与的氧白气磷(y不ǎn燃g烧qì)?隔绝
原因___烧?
原因是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3)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原因是
、 白磷是可燃物
、 。 白磷与氧气接触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12/11/2021
第四页,共十一页。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的一支
烧杯罩住的不一 会儿熄灭;另一
只无明显变化
温度达到着火点
将一铝片放在三角架上,各放一 片大小相等的滤纸、乒乓球碎片,
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 烧;纸片后燃烧
12/11/2021
第五页,共十一页。
讨论
(4)如何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5)如何(rúhé)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
Image
12/11/2021
第十一页,共十一页。
酒精(jiǔjīng)蒸气
燃烧但不明显
没有燃烧
没有燃烧 灯帽盖灭
12/11/2021
第三页,共十一页。
讨论(tǎolùn)
1.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báilín)放入水中,
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
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
实验现象:
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红磷没有燃烧;
开水下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12/11/2021
第八页,共十一页。
当场(dāngchǎng)
反馈
3.(2015•巴中)某老师在《燃烧的
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
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烧杯.
( (23))罩对上照仪①器和a的③作能用够是(nénggòu()s获hā防o得bē止i)可产燃.生物的燃白烧烟需污要染的空条气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第一课时
[作出假设]:燃烧需要有。
[查阅资料]:
⑴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性质。
⑵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Hale Waihona Puke :[实验验证]:操作
现象
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石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一会儿
实验2.分别点燃两只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杯子罩住,尽可能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
情境。
活动一:认识燃烧的本质
1.写出镁条、木炭、硫磺、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和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比较上述四种物质的燃烧,找出在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反应类型上的共同点?
活动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阅读下列内容,合理分工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燃烧条件)
⑴人们划火柴后,火柴头朝上易燃烧,还是朝下易燃烧?为什么?
⑵用扇子扇煤炉火,为什么越扇越旺?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呢?
⑶人类用火的历史由来已久,说出下列成语的本意:釜底抽薪、火上烧油、煽风点火。
课堂练习:(见作业纸)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初中课时教案
总课题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总课时
2
2--1
课题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2.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3.学会对比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的一般方法。
2022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同步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充分燃烧B.用木材引燃煤,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C.只有燃烧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燃烧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的原理就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C.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提高城乡空气质量D.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3.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氧气的消耗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4.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5.“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6.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其目的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延迟燃料燃烧的时间D.增加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7.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到“对照”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与这一科学方法不符合的是()A.B.C.D.8.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10.欣欣把一张硬纸板叠成一个纸盒,并用双面胶把纸盒粘好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随后她将这个装有水的纸盒悬挂在空中,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纸盒下方,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盒没有燃烧!这是因为()A.纸盒不可燃B.纸盒没有接触空气C.装上水的纸盒的温度在它的着火点以下D.纸盒装上水以后着火点提高了11.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发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D.将煤做成蜂窝状就更易燃烧.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12.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降低蜡烛的着火点B.扇蜡烛会减少火焰周围的氧气C.扇煤炉可增大进入的氧气的量D.扇煤炉会增加可燃物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就可燃烧B.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C.在有易燃易爆的工作埸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14.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1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8.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C.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19.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说课)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是沪教版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 内容。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中或者氧气中的燃烧,再 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 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 中。本节教材内容分两课时,今天的第一课时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 ,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列举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如何灭火?
灭火实例
熄灭酒精灯
灭火方法灭是火什灭的么火原呢原理?理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森林着火
用嘴吹
用水浇灭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带
降温到蜡烛的 着火点以下
降温到蜡烛的着 火点以下
隔离可燃物
隔离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
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3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猜想 ,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
找一找:那些物质能燃烧?
你燃烧还条知件道之一哪: 些物质物具质有具可燃有性
可燃性?
沙子
棉花 √
水
酒精
木材
√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共21张PPT).ppt
通过上面这些方法总结灭火原理
1.盖、撒沙子、罩、喷二氧化碳
能够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吹、扇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剪、砍
消除或隔离可燃物
你能当消防员吗?
• 炒菜时油锅着火怎么灭火? • 如何扑灭森林大火? • 家里的木柴垛着火怎么灭? • 家里的煤气罐着火如何办? • 档案着火如何处理?
请解释这些成语
。2020年12月16日星期三2020/12/162020/12/162020/12/16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12月2020/12/162020/12/162020/12/1612/16/2020
2. 俗话说火大不怕柴潮,为什么? 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
有何意义? 4.你能解释为什么家里生炉子时,要先点纸,然
后点小木条,最后放煤块吗?
• 为什么在高温干燥的季节里,在没有明火 的情况下,森林也可能发生火灾?
• 火柴点燃后,火柴头朝上放置燃烧时间长 还是朝下放置燃烧时间长呢?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A )
A、将煤块制成蜂窝煤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 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所有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就会燃烧
D、蜡烛用扇子扇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 火点
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 一列载有500吨燃油的火车途径铁路隧道时起火 。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口,并不停地向隧 道里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你 分析他们灭火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4.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新授课]
学生自评家长评分并签字组长评分教师评分
学习目标集成:(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将达到以下目标)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爆炸的条件,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问题一、可燃物燃烧的程度,与什么因素相关?
想一想:
1.工厂、饭店、学校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是用鼓风机鼓风,其作用是什么?其中有什么道理?
2.打火机、燃气灶等都有调节燃气或空气量大小的开关,它们起什么作用?其中有什么道理?
3.在学习第一章时我们曾经对蜡烛的燃烧进行了探究,当我们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方时,在白
瓷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1.若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里,可能会因通风不畅产生有毒气体而发生事故,该气体是( )
A、CO2
B、CO
C、H2O(气)
D、N2
2.家庭燃气灶一般用气门(用来调节燃气的进气量)和风门(用来调节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燃烧。
(1)若火焰颜色发黄并有少量黑烟产生,这时发生的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
怎样操作才能使燃烧恢复正常?
(2)将煤炉的进风口封住后,蜂窝煤燃烧程度明显减弱,并会产生一种能燃烧的且有毒的气体――CO,其原因是:。
[归纳小结1]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自己归纳相关要点)
[归纳小结2] 一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和用途
(1)部分物理性质:通常为 色 体 (能还是不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①具有 :一氧化碳 + 氧气 −−→
−点燃
二氧化碳 ②具有 :CO 能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
氧而窒息死亡。
(3)用途:家庭常用于气体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4)CO 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之一,其主要来源:气车尾气、含碳燃烧不完全燃烧、管道煤气漏气等;
(5)防止CO 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烧 ,及时 。
问题二、爆炸是如何引起的?
想一想:
1、 收集关于爆炸的资料,你知道爆炸被应用在哪些方面?
2、 你知道爆炸是怎么发生的吗?
【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
想一想:该实验中,爆炸是如何产生?
[归纳小结3] 爆炸及爆炸发生的条件
1、爆炸的概念: 。
2、爆炸的条件:
(1)在 内,发生急速 ,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如:爆竹、炸弹爆炸
(2)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
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
如:加油站可能发生的爆炸
注意,某些爆炸
(3)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
(4)可燃性气体及它们的爆炸极限:
①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有: 、 、 等。
点燃前必须 。
②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火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只有在爆炸极限内,遇到明火才能发生爆炸。
几种气体的爆炸极限参考书本。
③H2、CO、CH4三种气体的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④H2、CO、CH4三种气体,如何进行简便地鉴别?
问题三、关于易燃物、易爆物等安全常识,你了解多少?
【活动探究】收集关于易燃物、易爆物等安全常识,与同学们交流。
【交流讨论】
(1)讨论:爆炸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2)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些什么?
[实践应用]
1、下列物质与氧气混合后,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
B、氢气
C、氧气
D、面粉
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
①都需要达到着火点;②都发光、放热;③都很剧烈;④都属于氧化反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3、生产、生活、学习中,都应注意安全,请将下列情况和对应的安全措施用线条连接起来。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①严禁烟火
(2)油锅失火②验纯
(3)点燃可燃性气体前③用锅盖盖灭
(4)汽车到加油站加油④做灯火试验
课堂评价与练习
1、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 、没有与氧气接触B、无水酒精是液体C 、没有达到着火点D、酒精没有可燃性
2、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燃烧是化学变化
B、燃烧都是氧化反应
C、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D、发光、放热的现象都是燃烧
3、燃着的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B、火柴梗的温度低
C、火柴梗的着火点升高了
D、火柴梗的着火点降低了
4、学习化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人员开辟防火带防止火势蔓延
B.发现燃气(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点火检查泄漏处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火焰D.面粉加工厂、加油站严禁烟火
5、下列有关生活常识,正确的是()
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B、发现厨房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C、图书馆资料着火时,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
课后巩固与提高
1、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上阀门并开窗通风
C.档案室内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反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救治
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
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
燃气泄漏而爆炸
4、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
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
个条件是___________ _ _;
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_ ________的方法。
【学后总结与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