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经典”教学路径探索——以《诗经》为例

合集下载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大学语文《诗经》教学的境遇与对策

大学语文《诗经》教学的境遇与对策

大学语文《诗经》教学的境遇与对策作者:吴晓璞来源:《牡丹》2018年第29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髓之作。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认为《诗经》具有净化人心灵、教化育人的作用。

《诗经》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在当下的大学语文课堂中,《诗经》的教学被严重轻视,甚至被遗忘。

本文通过对《诗经》教学境遇和改进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诗经》的教学有些许帮助。

一、《诗经》教学的境遇近年来,《诗经》的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境遇。

(一)学校对《诗经》的教学重视不够《诗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大学语文课是公共基础课,在一般的教学计划中占比较低,导致《诗经》教学不被重视。

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各高校《诗经》教学分段、课时安排不一致,《诗经》教学安排基本在2~4个课时。

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讲《诗经》的基本概况,又要赏析诗歌,实在捉襟见肘。

学时太少必然导致教师讲解蜻蜓点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教师对《诗经》的认知不足大学语文课一般由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上。

这些教师中,许多人对《诗经》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且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良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教学模式陈旧,课上只讲解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篇目,加上传统的解词析句教学太过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味同嚼蜡。

(三)学生学习《诗经》热情不高学校重视不够,教师认知不足,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另外,《诗经》生僻字词多、晦涩难懂、单篇篇幅长,也是致使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并没有达到精神上的审美感受。

二、《诗经》教学的改进对策《诗经》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诗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目的。

为了更好达到以上目的,扭转当面临的尴尬境遇,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校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视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96年4月对大学语文课做过明确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2篇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2篇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国风”,民间歌谣。

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路径与思考——以《诗经》为例

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路径与思考——以《诗经》为例

H 版校园文学月报2020年第7-8期外》中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教师在诗词赏析中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从诗词的表面含义来看,作者想表达的是,早春之时,草色尚轻,远远望去一片绿意,但走近看时,却全无绿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即所谓的“当局者迷”,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只有跳出这一事物,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含义。

这样的诗词指导,拓宽了学生对诗词美学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感受古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笔者以《诗经》整本书阅读为抓手,试图找到一条比较有效的教学之路。

本文就开展的路径做一点探讨。

一、《诗经》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基本路径(一)内容阐述1.以自媒体为媒介指学生能够根据《诗经》中选取的篇目,把网络、QQ、微信等三大平台作为途径或手段,进人的智慧,并在美学欣赏的同时提高思辨的能力,领会人生道理。

可以这么说,古诗的哲思美,就是学生对于古诗意境的体悟。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诗词中的美学元素,即通过诵读指导,促使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韵律美;通过语言赏析,促使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境美;通过情感渗透,促使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美;通过辩证思考,促使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哲思美。

行《诗经》整本书的阅读活动,使活动的形式变得开放、有趣,进而从这些活动中感受《诗经》的美,同时使学生的读写视野得以拓展,语文思维得以发展,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能够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字障碍,理解诗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诗歌的感悟和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经》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

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

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名篇,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诗经》中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历史地位和分类。

2. 《诗经》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重点学习《诗经》中的名篇,如《关雎》、《卫风·淇奥》、《周南·汉广》等。

4. 分析《诗经》中的诗歌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5. 探讨《诗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特点、艺术特色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名篇,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诗经》中的诗歌主题、意象等展开讨论。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体诗,体会《诗经》的创作乐趣。

四、教学资源1. 《诗经》原文及注释、译文。

2. 与《诗经》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

4. 网络资源:如《诗经》全文数据库、相关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等(30%)2. 期中作业:分析《诗经》中一首诗歌的主题、意象等(30%)3. 期末考试:考查《诗经》的基本知识、名篇理解等(40%)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讲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3-4周:学习《诗经》中的名篇,分析诗歌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3. 第5-6周:讨论《诗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4. 第7-8周:实践创作古体诗,体会《诗经》的创作乐趣。

5. 第9-10周:进行期中作业的讲解和反馈。

6. 第11-12周:复习整个课程内容,准备期末考试。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经》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

《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

《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宝,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阅读《诗经》既能学到古人的哲学思想,也能品味古代文学之美,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但是,《诗经》篇目繁多、内容复杂,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是需要一定策略的。

以下是一些针对整本《诗经》阅读的策略探赜。

一、提前了解基础知识在开始阅读《诗经》之前,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和基础知识。

包括《诗经》的成书历史和文学背景,以及一些基本概念,如风、雅、颂等的理解。

这些知识可以通过书籍、教材或者网上搜索获取。

二、分阶段进行阅读按颜色分别标注《诗经》一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多篇,数量较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可以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进行阅读。

可以先读一部分,再进行小结,进行复习和记忆,然后再开始下一部分的阅读。

可以利用笔记对每个篇目进行分类和标注,方便后期的回顾和整理。

三、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诗经》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内容,如颂扬祖先、抒发感情、歌颂美德、讽刺丑恶等。

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理解它们所传达的不同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篇的意义。

四、注重对比分析在阅读不同篇名的《诗经》时,可以将它们进行比较和对比分析。

比如可以选择相同主题的篇目进行对比,理解它们的异同,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中所呈现的古代思想和文学特点。

五、理解古汉语的用词和语义《诗经》的成书时间早于汉语正式的规范和标准,所以在阅读时需要对古汉语的用词和语义进行理解和解释。

可以借助字典或者其他资料进行查询和翻译。

同时,需要注意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和习惯。

总之,《诗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时需要注重细节和语言的理解,同时注意整体把握和对比分析。

通过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大学诗经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诗经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大学《诗经》授课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读和分析,掌握《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一、导入(1课时)1. 介绍《诗经》的起源、成书过程及历史地位。

2.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诗经》的文本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解《诗经》的结构与分类(1课时)1. 讲解《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含义和特点。

2. 分析《诗经》中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解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2课时)1. 选择《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如《关雎》、《蒹葭》、《卫风·氓》等。

2. 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与拓展(1课时)1. 总结《诗经》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诗经》相关研究著作或解读作品。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诗经》的读书笔记或论文。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起源、成书过程及历史地位。

2. 展示《诗经》的文本特点,如诗歌形式、语言风格等。

3.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有哪些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二、讲解《诗经》的结构与分类1. 教师讲解《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含义和特点。

2. 分析《诗经》中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3.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的结构和分类有何认识?三、解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1. 教师选择《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如《关雎》、《蒹葭》、《卫风·氓》等。

2. 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诗经》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教案设计范文

诗经教案设计范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经》,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解、讨论、欣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能够熟读、背诵《诗经》中的名篇;学会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历史地位2. 《诗经》的文学特点3. 《诗经》中的名篇解析4. 《诗经》中的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5. 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名篇解析及古典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诗经》中的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等知识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经》中的名篇,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优美诗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典文学鉴赏。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诗经》的文学特点,如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手法等,让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艺术魅力。

3. 名篇解析:选取《诗经》中的名篇,如《关雎》、《伐檀》等,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感受《诗经》的韵味。

4. 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以具体诗篇为例,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如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等,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诗经》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4. 通过学习《诗经》,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与作者简介2. 《诗经》的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 《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等)4. 选取《诗经》中的部分篇章进行详细解读5. 分析《诗经》中的爱情、战争、劳动等主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及部分篇目的解读。

2. 教学难点:《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艺术特色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选取《诗经》中的典型篇章进行详细解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经》中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诗句,体会其韵律美。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经》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

2. 第二课时:讲解《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等)。

3. 第三课时:解读《诗经》中的典型篇章。

4. 第四课时:分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

5. 第五课时:分析《诗经》中的战争与劳动主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诗经》相关内容,了解《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2.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PPT、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诗经》的内容。

3. 教师采用逐个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典型篇章。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

《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

《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诗歌集,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鼻祖。

本书编纂于春秋时期,收录了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诗歌共305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诗经》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研究《诗经》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济、政治、礼仪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探索中国文学的深层意义和审美趣味。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对《诗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和广泛。

通过对《诗经》的全文阅读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意象,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000字】1.2 研究目的《诗经》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诗经》,探寻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明确其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对《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主题和意象、艺术价值以及影响与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揭示《诗经》的精髓和独特之处,进一步推动对这部古代经典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全面的阅读《诗经》的策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代经典,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初步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诗经》的成书年代虽然无确切记载,但一般认为是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在西周初期,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成功,周朝逐渐取代了商朝,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

诗经教学设计方案

诗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分类。

(2)掌握《诗经》中的基本句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3)学会阅读、鉴赏《诗经》中的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朗读、背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经》概述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分类及作者。

2. 《诗经》基本句式、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诗经》中的基本句式、韵律和修辞手法,如赋、比、兴等。

3. 《诗经》精选作品鉴赏鉴赏《诗经》中的经典作品,如《关雎》、《蒹葭》、《桃夭》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和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分类。

(2)讲解《诗经》中的基本句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经》中的经典作品,如《关雎》、《蒹葭》、《桃夭》等。

3.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诗经》中的“赋、比、兴”?(2)从《诗经》中汲取哪些精神力量?(3)如何将《诗经》中的诗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4. 课堂活动(1)朗读《诗经》中的经典作品,感受其韵律美。

(2)背诵《诗经》中的经典诗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小组合作,创作一首以《诗经》风格为背景的现代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创作的现代诗是否符合《诗经》风格。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经》的学习成果,如背诵、鉴赏、创作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经典作品。

诗经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

诗经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

诗经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导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我们采用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诗经阅读水平。

本文将探讨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并提供一份针对诗经的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一、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

在诗经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好处在于:1. 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选取特定主题进行阅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诗经的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诗经深层含义: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经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评价诗经中的诗歌,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步骤以下是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供教师参考:1. 主题选择:根据诗经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主题,如爱情、自然、孝道等。

2. 选取诗歌:从诗经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多首诗歌,确保内容丰富、多样性。

3. 阅读导引:在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 阅读讨论: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选定的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文字分析: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构成要素,如韵律、意象、隐喻等,以及诗歌中反映的情感和思想。

6. 主题思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诗歌与主题的关系,体察主题在诗经中的展现方式。

7. 创作互动:鼓励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诗歌创作,互相分享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8. 综合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讨论和创作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三、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示例(以爱情为例)主题:爱情1. 选取诗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 燕歌行- 木兰诗- 关雎- 卜算子2. 阅读导引:分享中国古代皇帝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爱情观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教学方法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教学方法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教学方法探索发表时间:2019-10-18T14:35:37.1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作者:万青[导读] 文学经典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和提高审美能力,文学经典在中国一直是学校教育和学者研究的核心。

对经典《诗经》所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能为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并促进相关课程之间的协作。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摘要:文学经典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和提高审美能力,文学经典在中国一直是学校教育和学者研究的核心。

对经典《诗经》所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能为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并促进相关课程之间的协作。

关键词:文学经典;讲授;专题教学;互动《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

文学经典在中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和学者研究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对中国文化经典《诗经》教学方法的研讨,对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诸多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鉴赏》、《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诸子导读》等相关联,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教师讲授讲授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文学经典的讲授是要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能与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能够与作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作家奋斗的心路历程的精神呈现,它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是一作家艺术化人生的生动写照。

文学经典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哲理,在教师的讲授中能引起学生轻松、愉悦、超脱、悲哀等情感反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获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诗经》教学方案

《诗经》教学方案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 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的功 业和神灵的庇佑。

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 的音乐,多为贵族所作,内容较为正 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诗歌形式与艺术特色
诗歌形式
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多采用 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 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教学目的
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经》的能力,理解其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 趣。同时,通过《诗经》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经》简介及地位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加强诗经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诗经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 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技能。
赏析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自 主选择《诗经》中的名篇进行赏析 ,撰写赏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 交流讨论。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赏析方法应用于 其他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提高 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4
《诗经》在文化传承中作用
对后世文学影响及启示
01
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基础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艺术手法和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
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学习和传承可以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大学诗经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诗经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况,包括其历史背景、分类和主要特点。

- 掌握《诗经》中常见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 能够朗读并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经》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感受《诗经》中诗人们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概况和分类。

2. 《诗经》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3. 《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及其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 《诗经》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以“古代诗歌的瑰宝——《诗经》”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经》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2. 播放《诗经》相关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介绍《诗经》的基本概况,包括其历史背景、分类和主要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篇目进行举例说明。

3. 朗读并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如《关雎》、《蒹葭》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 学生朗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并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概况和分类。

2. 复习《诗经》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如《卫风·氓》、《魏风·伐檀》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 学生朗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并进行表演。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概况、分类、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

大学诗经教案

大学诗经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历史地位及主要特点。

2. 通过阅读《诗经》中的典型篇目,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知识。

2. 典型篇目的阅读与赏析。

教学难点:1. 《诗经》中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学生对《诗经》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篇章赏析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经》相关篇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为何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讲授1. 讲解《诗经》的编撰背景、编撰原则及篇章结构。

2. 分析《诗经》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抒情性、音乐性等。

3. 介绍《诗经》中的六大类题材:风、雅、颂。

三、阅读与赏析1. 学生分组阅读《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如《关雎》、《采薇》、《伐檀》等。

2. 各组汇报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四、讨论与总结1. 讨论学生阅读《诗经》的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 总结《诗经》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背景、特点、题材等。

2. 回顾典型篇目的阅读与赏析。

二、深入阅读与赏析1. 学生自选一篇《诗经》中的篇目,进行深入阅读和赏析。

2. 各组分享阅读感受和赏析心得。

三、讨论与拓展1. 讨论学生阅读《诗经》的体会,分享阅读感悟。

2. 拓展讨论:《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2. 布置作业: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2. 阅读与赏析能力:评价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赏析水平。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经》的阅读和思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p e e d- r e a di ng .
Ke y wo r d s : t r a d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p a t h s ; r e a l i s t i c s i g n i ic f a n c e; s p e e d — r e a d i n g
的 和其 他人 文 学科 的” ( 孙 绍振 , 2 0 0 3 ) 。经 典往 往
《 论语 ・ 阳货》 里孔子说 , “ 《 诗》 , 可 以兴 , 可以
观, 可 以群 , 可 以怨 。迩之 事父 , 远 之事 君 , 多识 于 鸟兽 草木 之名 ” ( 李浴 华 和马银 华 , 2 0 0 6 ) 。归纳 起
来, 学习《 诗经》 有三个意义 : 一是文化教育功能 ,
二 是文 学 审 美 功 能 , 三 是 认识 功能 。从 文化 意 义
来看 , 《 诗经》 与“ 五经” 中其他四经一样 , 是儒家思 想的来源之一。儒家将《 诗经》 中咏唱的情感概括
出“ 乐 而 不淫 、 哀 而 不伤 、 怨 而不怒 ” 的特 点 。此 即
第2 6 卷 第1 期 2 0 1 4 年 2月
六盘水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i u p a n s h u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 6 NO. 1
F e b . 2 01 4
大学语文“ 经典’ ’ 教学路径探索——以《 诗经》 为例
杨 明珠
(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 , 福州 3 5 0 0 0 2 )
摘 要: 在 总结大学语 文“ 经典” 教 学经验 的基 础上 , 探 索“ 经典” 教 学的有效路 径 : 尊 重学生选择经典的 空间, 点明经典
现实意义 , 裁剪 经典 选篇 , 选择知识块 闪读经典全 书, 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生的人 文素养。 关键 词 : “ 经典” 教学, 路径 , 现 实意义, 闪读
经典 , 毋庸置疑 , 是 大 学语 文 的学 习 内容 , 是 人 文精 神 主要 的承 载 之所 。 “ 对 于 大学 生来 说 , ( 人
所以, 教学中应首先点明一部经典对不同专业学
生而 言有何 现 实意 义 , 从 而调 动学 生 的主动 性 。
文精神 ) 主要集 中表现在经典文本之中, 包括文学
mo r e e fe c t i v e p a t h s . 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rg a u e s t h a t t h e p r a p e r wa y t o p a s s o n c l a s s i c s i s t o p o nt i o u t t h e r e a l i s - t i c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c h o o s e t h e b e s t t o p i c f r o m t h e t e a c h i n g ma t e r i a l ,a nd s e l e c t t h e k n o wl e d g e p a c k e d or f
真 善美三位 一体 , 所 以“ 经典 ” 教育是 综合性 教 育。 “ 经典” 教学可 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 培养人
文精神 , 使 学 生 成 为 更健 全 的人 。但 大 学 生在 接 受“ 经典” 教育 的时候 , 往 往敬 重 而远 之 , 或者 是徘 徊 其外 , 难 以登堂 入室 。这是 个令 人 忧虑 的现 象 ,
Ab g l r n e t : T h e T r a d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i s ma i n l y s e t t o e n h a n c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h u ma n i s t i c s p i it r s n i Ch i n e s e s u b -
— —
《 B o o k o f p o e t r y ) a s E x a m p l e
YANG M i n g — z h u
( J i n s h a n C o l l e g e , F u j i a n Ag r i c u l t u r e An d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y, t F u z h o u 3 5 0 0 0 2 , C h i n a )
j e c t . C o l l e g e s ud t e n t s a r e i n d i f e r e n t , t h o u g h t h e y k n o w i t i s v a l u a b l e , t h u s , s i mu l t a n e o u s l y t e a c h e r s s e a r h f o r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5 5 X( 2 0 1 4 ) 0 1 . 0 0 7 7 . 0 3
DO I : 1 0 . 3 9 6 9 8 . i s s n . 1 6 7 1 - 0 5 5 X. 2 0 1 4 . 0 1 . 0 1 8 AP r o p e r Wa yt o P os r o n Cl a s s i c st o Co H e g e S t u d e n t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