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大学语文教学导案
诗经采薇教案大学
教学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读《采薇》一诗,理解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古代诗人对战争的反思,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采薇》一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重章叠唱等。
教学难点:1. 把握《采薇》一诗中戍卒思乡、忧国忧民的情感。
2. 分析《采薇》一诗中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采薇》一诗的原文、注释、翻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采薇》一诗的原文、注释、翻译,并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及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简述《采薇》一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讲解1. 熟读《采薇》一诗,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所感受。
2. 结合注释,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地名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的赋、比、兴、重章叠唱等表现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2. 比较分析《采薇》一诗与其他边塞诗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
四、总结1. 总结《采薇》一诗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2. 强调《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诗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采薇》一诗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2. 提问:在《采薇》一诗中,戍卒的思乡之情是如何表现的?二、深入分析1. 分析《采薇》一诗中戍卒思乡、忧国忧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珍视。
《采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采薇》教学设计优秀5篇《采薇》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三)疏通文意(四)整体感知、归纳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
三、赏析探讨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1-3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业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难点1、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这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1学习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熟悉家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育同学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力量,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熟悉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同学喜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育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力量,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绽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沟通。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同学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终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索感悟《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觉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经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妙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精选9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采薇》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的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战士的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主旨。
【难点】感受戍边战士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无数的的战士因为戍边而与家人分离不得相聚,归期变得较不确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这位战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从《采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通过三遍的读,我们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体现整首诗的情感?明确:“忧”字,全诗有以下句子出现“忧”字,“心亦忧止”“忧心孔疚”“忧心烈烈”。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我们知道这位战士是要返乡的,我们通常认为归乡是让人快乐的、兴奋的,那么这位士兵的忧愁是什么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诗歌中的战士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愁的呢?仔细品读,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诗经中较主要的手法——赋、比、兴。
比、兴往往连用,在写回忆之“忧”时,\\作者用薇菜的生长变化来暗示归乡之期被不断的推迟。
3.通过刚刚我们的分析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诗经的写法,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采薇教案四篇
采薇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诗经·小雅·采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小雅·采薇》的诗意,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诗经·小雅·采薇2. 诗歌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生活。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小雅·采薇》的诗意,掌握其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吟诵法: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 讲解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及《小雅》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吟诵: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5.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其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吟诵和问答中的积极性。
3. 知识测试:设计相关的知识测试题,检验学生对《诗经·小雅·采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诗经》原文及注释:提供权威的《诗经》版本,附带详细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相关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专家学者对《诗经·小雅·采薇》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分享。
3. 音频、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吟诵《诗经》的表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韵味。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经》及《小雅》背景,吟诵《采薇》全文。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采薇》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采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采薇》的作者杨洪基,以及诗文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内容:讲解《采薇》的诗意、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采薇》的诗意、意象和情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4.2 讲解法:对诗文的内容、背景和关键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4.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以与《采薇》相关的故事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熟悉诗文内容。
5.3 讲解:对诗文的内容、背景和关键词语进行讲解。
5.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5.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6 总结: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诗中的爱国情怀。
5.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2 终结性评价: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诗词:推荐与《采薇》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7.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7.3 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教案采薇
课程类型:大学语文课程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把握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简述《采薇》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诗歌分析1.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
3. 分析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战争、生活的感慨。
4.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薇”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总结《采薇》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在《诗经》中的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朗读《采薇》。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二、深入分析1. 分析诗歌中“采薇”与“杨柳依依”的意象对比,探讨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薇”象征生命的顽强,“杨柳依依”象征战争的残酷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哲理,如对人生的感悟、对战争的反思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的战争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诗歌中的“采薇”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总结《采薇》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及哲理。
2. 强调诗歌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采薇》的赏析文章。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课堂讨论。
3. 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采薇》的理解程度。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2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yaǒ tiaǒ君子好逑 hăo 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 能够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3. 能够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采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和感悟《采薇》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3.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2.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入《采薇》的学习;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3.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表现。
4.2 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2. 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仿写作业。
4.3 学生自我评价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诗歌创作和仿写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模仿《采薇》的风格和手法。
大学语文《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 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象征等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采薇》诗歌文本。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内容分析1. 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词汇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薇草、杨柳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三、主题思想探讨1.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四、艺术特色赏析1.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象征等手法。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采薇》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2.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文学素养:评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后作业:1. 拓展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撰写一篇关于《采薇》的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采薇》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下面是课文的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采薇》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2) 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3) 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句式特点;(4) 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学生;2.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中《关雎》、《蒹葭》等简单的篇目;3.学生对《诗经》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4.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5.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朗读诗歌,但古诗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6.学生已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
教学策略1. 问题解决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本诗,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文言现象(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本诗,提出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诗句(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的点拨,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与全班进行交流(问题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助学习,讨论问题,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采薇》教案一等奖4篇
《采薇》教案1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诗经·采薇的教案大纲
一、教案大纲《诗经·采薇》的教案大纲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采薇》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经·采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解读《诗经·采薇》中的意象和象征。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诗经·采薇》的产生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如赋、比、兴等。
3. 《诗经·采薇》中的重要意象和象征,如薇、草、鹿等。
4. 《诗经·采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经》和《采薇》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解读意象和象征。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采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4.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采薇》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4. 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诗经·采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诗经》原文及注释版本。
2. 与《采薇》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
3. 诗歌鉴赏手册或指导书籍。
4.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5. 网络资源,如相关网站、在线文章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采薇》的背景、文学特色和意象象征。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采薇》中的具体词句,解读其意义。
4. 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鉴赏评价法: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课堂表现。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及《采薇》的背景。
2.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采薇》的文学特色和意象象征。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采薇》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4. 创作实践: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
大学语文采薇试讲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采薇》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体会诗人戍边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采薇》这首诗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介绍《采薇》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分析诗歌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深入探讨1. 诗歌中的“采薇”有什么含义?2. 诗歌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诗歌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有何特殊含义?五、写作练习1. 请同学们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点评。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薇》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诗经》等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怀?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对《采薇》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采薇》的教案设计
《采薇》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采薇》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提高自己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道德和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采薇》的作者、创作年代和相关历史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深层含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理解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探索其深层主题和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与分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深层含义。
3.3 创作与表演: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诗歌表演,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评价:通过考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和表演,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4.2 学生对诗歌创作和表演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考察其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技巧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评估其表达和变现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学生对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在线文章,增加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诗歌和相关资料,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有关《采薇》教案3篇
《采薇》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诵读赏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1、作者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层(四、五章):追述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
四匹马儿多整齐,
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戒备,
玁狁猖狂军情急。
6
回想当初出征时,
杨柳依依好惬意;
如今战罢把家还,
大雪纷纷路漫漫。ﻫ顶风冒雪路难行来自ﻫ饥渴交加折磨人。ﻫ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内容分析
《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受到好评。在内容上,一般都肯定它相当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实际情况,很有意义。但对内容中心旨意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分歧。譬如:有人认为远征戍边意在保家卫国,从而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有人强调战争的灾难性,认为诗的主题是反战;也有人提醒读者,不要忽视其中的官兵不平等。这些观点说明了该诗旨意的复杂。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即写实)。因薇菜可食,戍卒也许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艰苦的生活状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茶”、“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说回家啊说回家,ﻫ转眼十月又到啦。ﻫ王差遥遥无尽头,
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
就怕日后难还家。
4
光彩艳丽什么花?ﻫ棠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高又大?ﻫ原来将帅乘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ﻫ边地怎敢图安居,
每月要打数仗呢。
5
驾起四匹大公马,
马儿健硕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
士兵掩护也靠它。
这一层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第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第五章前四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如前所说,显然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二)译文
1
采薇菜啊采薇菜, ﻫ薇菜刚刚长出来。ﻫ说回家啊说回家,
转眼一年又完啦。
没有老婆没有家,
都是玁狁害的呀。ﻫ没有空闲安定下,
还是玁狁害的呀。
2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柔嫩好可爱。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
饥渴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ﻫ谁来替我捎家书? ﻫ
3
采薇菜啊采薇菜,ﻫ薇菜已老像干柴。
下面我们想通过对本诗的具体分析,尽可能客观的概括其主题。
1、结构层次
全诗六章,从表情达意上看可分三层。
诗作既然是戍卒归途中的追忆,所以采用了倒叙手法。本诗的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层(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耐。
《诗经·采薇》-大学语文-教案
———————————————————————————————— 作者:
———————————————————————————————— 日期:
ﻩ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繁;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用时髦的话来说:都是匈奴惹的祸!。前面提到的《汉书•匈奴传》里所言“(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