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精心整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译)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篇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
以下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信步走到庭院中。
看到月色如此美好,我心情愉悦,便兴起游承天寺的想法。
庭院中积着厚厚的雪,四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松树和竹子在雪的覆盖下沙沙作响。
我独独欣赏这美丽的月色,感到如此惬意。
然而月色虽美,却无人分享这美景,让我倍感孤独。
于是我叫上我的好友张怀民一同前往承天寺游玩。
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欣赏着月光下的景色。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诗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的心境,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两篇,喜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记承天寺夜游 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这篇古文的注释: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xìng):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为:动词。
做。
但:只,只是。
闲: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
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
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
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
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院下的月光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对照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古诗词网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导入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
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有诗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
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师:苏轼曾悲月——
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师:苏轼曾叹月——
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
师:苏轼曾问月——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师:苏轼曾祭月——
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师:苏轼曾咏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
生:“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二、破题
师: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事”。
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
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还有文体“记”。
师:很好。
“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
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师:呵呵,二人之间的“志同道合”。
三、朗读
师:我来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可以对照原文进行翻译。
生:(叙述情节)
师: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师:“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
(生微笑)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
(生朗读)
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地样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
师:呵呵,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师:“盖竹柏影也”中“盖”,“原来是”,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
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
生:读出旷达之情?
师:请你给大家读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展现的作者的旷达之情。
(两位学生朗读纠结之情、旷达之情)
(师范读、恰如其分添加语气词“嗨”)
四、“披文入情”
师: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师:第一段老师已经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各小组按1~9顺序作准备,进行讨论“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生研究,3分钟后)
师:请各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
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
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
师:继续。
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
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
生2:因为夜不能寐,所以欣然起行,是有心思啊!呵呵
生3:我觉得“入”将月光拟人化,既体现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
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
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此时的心境一般。
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
此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兴地样子,体现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高兴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见月光为何欣然起行?
师: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
此时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凉。
这也是下文寻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太精妙,你很会知人论世啊。
生6:“遂”解释为“于是、就”。
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可以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寻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很深,关系是十分融洽。
生7:寻,寻找。
此时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寻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
师:“寻”能否换成“访”?
生:“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所以很快想到了怀民,所以急切的寻找。
生8:“亦”是也的意思。
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此时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
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
师: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
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
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布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
五、赏析
师:第二段、第三段,每位同学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
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
独立完成。
(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
师:组内交流下,两个内容:翻译、赏析。
生:
生:
师: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师: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
既表现出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
结语
师: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
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
“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