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23马说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班级:姓名:教师寄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准备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2、注音:祗()骈()尽粟()一石()槽枥()3、解释字词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外见:策之:执策:4、翻译句子(1)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问题探究(一):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答: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答: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问题探究(二):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3.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4.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5.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我的收获:达标测试:1、找出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B、尽粟一石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3、读课文选段,做后面练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马说》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二、知识方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画线的字音:祗辱( ) 骈死( ) 槽枥(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不外见( )2.词义巩固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3.翻译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被埋没不能日行千里,在文章中直接找出千里马遇到的不幸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被埋没,根本原因在于食马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启发: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回答这题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来回答。

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思路启发:可以举几个历史上有名的“伯乐”,“千里马”的例子,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故事的经过,或者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己从中领悟,有所收获。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四马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一、目标导学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同__,_____。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本文主题为《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旨在分析分析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一、课文内容概述《马说》这篇文章是神秘主义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文章以马的角度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马对他的主人和人类的感情。

文章以一个马的视角,描绘了马奔跑、拉车、载人、吃草等情景,将动物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深刻的感受,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充满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的文章。

二、文本分析1. 马的角度本文从马的角度切入,描绘了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以动物视角代替人类视角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让读者能够看到动物们的真实感受,思考人际之间的关系。

2. 描写生活细节《马说》这篇文章中,孟浩然生动地描写了马的出生、生活、劳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的情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马的生命体验。

3. 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孟浩然在文中强调了马对于主人的信任和忠诚,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不平等和残酷的感受。

同时,文章也注重抒发感情和思考,用深刻的诗意描绘出马的生命之路。

三、文章解读《马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真实感受,借此让读者去感受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体验。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动物权益,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还提出,马不在乎我们对它的评价,而只关心对它的待遇。

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马并不为名利所动,而运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生存。

同理,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评价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不为外部评价所影响。

四、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中反映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马说》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dàn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3、指导朗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参考答案预习案:1、zhǐ pián lì sìsùyélìcè2、(1)两马并驾。

(2)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

(3)面对。

(4)竭尽。

(5)正确的方法。

3、(1)“食”通“饲”,喂。

(2)“见”通“现”,显现,表现。

(3)“材”通“才”,才能。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shí动词,“吃”。

sì动词,通“饲”,喂。

(2)名词,马鞭。

动词,用鞭子打。

(3)岂,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恐怕、大概(表示推测语气)。

5、(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文体观点杂文7、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人才埋没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封建统治者应当善识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探究案:1、托物寓意。

2、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3、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4、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5、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6、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7、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8、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9、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0、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检测案:1.pián cáo lìsùxiàn sì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④有时⑤它,代千里马⑥等同,一样3、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语文八年(下)《马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重点: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这课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导入新课: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说’的文章——<爱莲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八年级(下)语文《马说》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二自主预习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是______ 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外见.( ) 食.马(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5、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能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安求其能千里也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以不以千里称也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能以径寸之木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7、填空:本文采用“”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伯乐”指;“食马者”指8、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文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⑺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难点】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和重点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shì ) 号“”,又称。

散文尤其著名,与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二人并称“韩柳”),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往往是托物寓意。

3.字词检测祗()槽枥()()骈()策()不外见()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情感等,并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3、个人展示读,小组赛读。

三.翻译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文中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写作背景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八年级部编版23 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部编版23 马说导学案

第二十三课马说【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设计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马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马说》,看看这篇文章是介绍马的吗?二、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马说”即是“说马”。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3、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补写完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导学案
一、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__________ 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理解题目中“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我们已学过的如:《爱莲说》、
3、扫除字词障碍,给加粗字注音。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伯乐( )
4、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课文原句理解填空。

(1)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2)表明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句子是,。

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

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4)文中痛斥食马者的愚蠢无知的句子,,。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7)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8)、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9)、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2、概括每自然段大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2、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怎样的感情?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6、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四、课堂小结
1、概括主旨
2、总结写法。

五、拓展延伸
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

2、如果你是人才,但没有得到重用,你会怎样做?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
一石()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
2、、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七、积累文言词汇。

通假字
1、“祗” ,通“只”。

2、“食”,通“饲”,喂。

3、“见”,通“现”。

表现。

4、“材”,通“才”。

才能。

5、“邪”,通“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动词
食马者喂养。

动词
2、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动词
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马鞭名

3、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代词
其真无马邪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副词,表推测语气
4、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5、以不以千里称也因介词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介词
6、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接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转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接
执策而临
之顺接
7、能千里之能才能名词
安求其能能够动词
词类活用
1、尽粟一石尽:吃完。

形作动
2、不能尽其才尽:使……竭尽动词的使动用法
3、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名作动
4、不以千里称也千里:日行千里。

名作动
古今异义
1、石古义:容量单位
今义:石头
2、等古义:一样等同
今义:平等等待
3、安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全4、策古义:竹制的马鞭子
今义:计策5、道古义:正确的方法
今义:道路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